华岗故居

华岗故居

龙游庙下乡庙下村村前的村庄叫靖岭寺,村尾的村庄叫村上殿,寺和殿都和寺庙有关,夹在中间的村庄因而取名庙下。抬头可望山,低头俯见水,庙下是个山水相连的村庄,西山岭和山枣坪两山合拢而成的山谷,小开、中央开(开是当地的方言即小溪的别名)、拓溪三条大小不一的小溪如川字形穿乡而过。漫山遍野的婷婷修竹一望无际、接天翠碧,绵延铺展于蓝天之下,宛如绿色的海洋,微风过处,竹梢摇曳,碧波荡漾,竹浪翻滚,满眼苍翠,如此的山清水秀也造就不少名人,华岗就是其一。

在龙游庙下乡庙下村,弯弯曲曲的弄堂里有座不起眼的旧式民居,下街49号,这里是华岗的故居,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华岗,谱名华延年,又名华少峰、华西园,1903年6月9日出生于浙江省龙游县庙下乡严村,为就读小学,其父亲在今庙下村购房,即现存故居。他是中共早期职业革命家、家、哲学家、史学家、教育家。

故居是华岗青少年时代生活、读书的地方。这是一幢明代建筑风格,建筑坐东朝西,三进三开间,面阔11.45米,通深24.85米,占地面积285平方米。门楼砖雕二柱一楼,有额枋、丁头拱。主厅明间两缝五架前后单步用四柱,次间山缝穿斗用五柱。用材粗大,櫍形础,下置覆盆。天井用鹅卵石铺砌。后进为楼屋,始建时设有谷仓,檐柱有櫍形础,其余各柱无柱础。

广东五华:古大存故居

广东五华古大存故居

整理:《中华古氏》总编辑 古小彬

古大存(1897-1966),字永鑫,号斛咸,广东省五华县梅林镇优河村人。1924年广东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毕业,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2月后,以东征军战地宣传员身份回到五华领导农民运动,历任中共五华特支委员、五华县农民协会副会长、中共五华县委委员、五华县革命委员会主席、中共五华县委书记等职。大革命失败后,1928年5月带领60余位革命骨干走上八乡山建立革命根据地,后被推举为“五县暴委”“七县联委”书记。1929年6月任东江红军总指挥、中共东江特委常委、军委书记等职。1930年5月被选为东江苏维埃政府副委员长和红十一军军长。1931年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委员。1934年底调任东江特委常委、政治保卫局局长。1935年撤出八乡山,辗转到大埔山区秘密活动。1938年任中共广东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1939年作为“七大”代表率领南方代表团赴延安,参加整风运动,被毛泽东誉为“带刺的红玫瑰”。1942年后在中共中央党校工作。1945年出席中共“七大”。后奉命转战东北,先后任中共中央晋察冀局党校校长,中共中央东北局西满分局常委、秘书长,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组织部副部长,东北行政委员会交通部部长。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广东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长,广东省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常委、副书记、第一副书记,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处书记和中共“七大”“八大”候补中央委员,全国人大常委委员等职。1957年后被蒙冤“地方主义反党集团头子”,身心备受摧残,于1966年病逝。1983年2月,党中央给予平反昭雪。

古大存

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代表合影。前排右一为古大存

古大存故居位于广东省五华县梅林镇优河村,乡道Y389旁,距镇政府驻地1.3公里。

故居原名为“金山翠秀”,建于清朝嘉庆年间,由古氏二十七世延柄公所建。坐北向南,原为三栋二横灰砂墙,木桁桷悬山瓦顶建筑总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正屋21间,左横屋13间,右横屋24间。1897年4月24日,古大存诞生在左横屋靠中厅右边的第二个房子里,此后在此处过了20余年。古大存参加革命后,国民党对他恨之入骨,他的住所曾被敌人用火烧过三次而仅存断壁残墙。左横屋部分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初期曾进行过小修,1984年政府拨出专款进行修缮。1986年7月,故居又遭台风洪水袭击,部份墙体倒塌,政府拨出专款重修。

近年来,五华县政府筹集资金再次对古大存故居进行了修缮。修缮后的主建筑为横屋,高两层,下廊设外大门,右侧又开圆形拱门,门前有数棵参天古树;大门额镶嵌“古大存故居”石匾,石门框;大门至下廊,见廊直对为天街及围墙,右侧直列横屋,中间为厅,左右各有房两间;横屋及上下廊二层铺有横梁木栅,下廊侧有木梯上至二层;中厅竖立古大存汉白玉雕像,左右置有花篮;横屋上廊门南出,至“7”字廊,廊宽8米,长20米,廊以石础木柱,金字梁架,上桁瓦盖;廊外为天街。故居展陈内容分“农运先驱、革命忠魂、玫瑰风骨和公仆情深”四部分,展示一大批古大存同志珍贵的历史图照和文物著作,还融入艺术雕塑、场景再现和多媒体手段,真实生动反映了古大存光辉的一生。

古大存故居于2008年9月被中共梅州市委宣传部公布为梅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4年1月被梅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梅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1月被中共五华县委党史研究室公布为五华县中共党史教育基地;2018年8月被中共梅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公布为市级中共党史教育基地;2020年6月,被中共梅州市委组织部公布为梅州市中共党员教育基地。

原来“中华第一奇人”的故居在这个古镇!

张宅大门门额上刻民国老人陈立夫所书“张静江故居”,黑色的大字镶嵌在水方砖上,没有任何装饰,朴实无华。

张静江故居由张静江之父张宝善于清光绪24年(1898年)而建,故居整座建筑为典型的江南豪门大宅风格,高大幽深,尤其是韵味独特的风火山墙,若站在洪济桥上俯视,那灵动起伏的宅第天际线,可谓韵味独特,堪称南浔一绝。

靖江(1877-1950),名增澄,又名人杰,字靖江,号饮光,别名卧禅,南浔“四象”之一张颂贤的孙子。清末在法国经商期间结识孙中山先生,加入同盟会,曾为辛亥革命做出巨大贡献,孙中山称之为“革命圣人”、“中华第一奇人”、曾题“丹心侠骨”四字相赠。

主政浙江期间,成功举办首届西湖博览会,那可不是过过场的花架子,而是有各类展馆、展室、商店上百个,从六月持续了四个月,参展展品14余万件,参观人数突破了2000万。可以说,奖励实业,倡导国货,振兴文化,推介西湖的诸多目的达到了。

张静江是张石铭的堂弟,作为南浔张家最为亨达的一位,他的一生有太多传奇值得回味。张静江擅书法中山陵祭堂三道拱门门楣上“民族、民权民生”六个隶字便出于他手。

张静江故居又名尊德堂,位于古镇东大街,共三进五间。

厅房高大,装饰雍容豪华。大厅匾额出自大实业家张謇之手。两侧对联是孙中山题写的“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四十州”。抱联是清同治、光绪二帝的老师翁同龢写的“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2011年张静江故居重修后,正厅中堂之画为著名书画家吴昌硕于张静江之父大寿时所赠,画面上高耸的石头象征南山,硕果累累,恭贺他寿比南山,子孙满堂。

张宅内院门楼上的素面砖雕“有容乃大”乃著名儒商周庆云所题。

雕转门楼精美异常。

张静江故居花厅里有一栋中式小楼,走廊置欧式木兰,门窗设计为西方古典卷券形,采用进口彩色玻璃。

据张氏后人回忆,当时还有一栋三层洋楼,可惜已经荡然无存。

昙华林丨去名人故居喝咖啡看展览,约吗?

林徽因的名句中,除了那句“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还有这么一段被小文青们深爱着的话:“爱上一座城,也许是为城里的一道生动风景,为一段青梅往事,为一座熟悉老宅。”

近年来,昙华林的老房子逐渐成了寻味老武汉的首选

岁月匆匆,唯有一座座老房子,等待有缘人前来阅读

昙华林的老房子很幸运

当全国大部分的老房子面临拆迁的问题时

这里依旧保持着他的原样

地方政府选择对老房子进行保护性修缮

在抹去尘埃后,他的新生令人动容

比如——石瑛故居

石瑛故居不仅仅是老房子,它还是名人故居、展览馆

走进现在的石瑛故居,所有的历史印记在这里不曾被抹掉

仅存遗迹,是一段600多年前的城墙

武昌从前是有城的。

如果不是同盟会元老石瑛先生的坚持,恐怕再难找到武昌城的影子。

三义村23号,石瑛先生的旧居。在院子的一角,可以看到了那段残存的武昌城墙。当年武昌拆城时,拆到石老先生家,石先生一再阻拦,这段城墙才得以保留。

除了院子里的一段外,这段城墙一直向外延伸,大约十余米。城墙墙面呈褐色,是后来为了保护这段城墙,在上面增加的保护措施。

随着墙上每一丝缝隙和纹路,感觉得到起伏和凹陷。阳光照射下,墙边的一颗栖子树苍劲有力,合着墙面折射出来的光,像是隔着几百年的岁月,微弱和细碎。城墙的缝隙中白色的隔层被无数日晒雨淋冲走了昔日的色彩,仍依稀辨认得出墙砖的形状。

城墙有4米多高,因上面已做成了房子,所以,无法看到其宽度。城墙脚下做成了一个小型的花园,供周围居民休憩之用。经专家考证,这段城墙就是明朝时期修建的武昌城城墙,为武胜门遗址。

武昌古城墙下的“湖北怪杰”

石瑛被誉为民国第一清官,现代的“古人”,辛亥革命元勋,湖北“怪杰”。上个世纪初,曾参与国立武昌大学(现武汉大学)的建设,后历任湖北建设厅厅长、上海龙华兵工厂厂长、南京市长等要职。

1928年,石瑛任湖北建设厅厅长期间,主持修筑襄(阳)花(园)、汉(口)宜(昌)公路,整顿武汉轮渡,对湖北水利铁路和公路等建设贡献巨大。抗战期间,石瑛痛恨日军暴行,力主抗战,常常与以汪精卫为首的投降派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1939年夏,石瑛当选湖北临时参议会议长,通电声讨汪精卫投日叛国罪行。由于长期心力交瘁,于1943年11月4日去世。

石瑛故居始建于1928年,是石瑛任湖北建设厅厅长后修建的。石瑛在1929、1930、1937至1938年携家眷入住其内。原旧居已经残破,现在我看到的这座旧居是近几年经过整修之后重新改造的。

现在的石瑛故居用作武汉尚艺坊艺术传播有限公司办公,公司负责人张岩热爱艺术创作,不定时邀请美院及艺术爱好者来旧居开展美术陶艺、工艺设计等沙龙活动,石瑛故居定时举办艺术展览,免费开放供人参观。

宅内空间很高,足有近四米,站在空旷大气的客厅里,古朴雅致的家具、雕花壁炉,把我带回上个世纪30年代,石瑛先生在宅内生活情景仿佛就在眼前。前门外是一个十几平米的小院,院内盆景众多,走过前院,打开老宅外门,石狮门耳叮叮作响,门外新鲜的空气和室内陈久的气息混为一团,就如现代和厚重的历史交织在一起。

一楼客厅左右两边是对称的四间客房,每间客房都足有十几平米,十分宽敞,内摆放着仿古书桌、书柜、沙发等家具,装饰考究,但这些都是尚艺坊摆放的物件,石瑛居住时的室内陈设我们不得而知。

沿着红色木质楼梯上楼,打开二楼临后院的一扇窗户,楼道瞬间明亮不少,试想如若所有窗户都打开,旧居不但通风采光极好,而且居住舒适。二楼的结构跟一楼大致一样,只是左右两边是各三间房间。二楼客厅是尚艺坊的工作场所,墙上挂着“万事兴”三个行书大字,客厅中央摆放着数张办公桌,另一面是临着前院的三扇红色木质大窗,窗户上一个个小格子一看就是上世纪的老建筑的风格。

石瑛故居最新展览信息

城市在钢筋与混凝土的建筑中开始变得冰冷,坚硬;人们奔波其中,我们需要一抹清雅的颜色,我们需要心的柔软,需要在方寸间青山万丈。

个人简历

曾宪钢,1971年生于湖北省武汉市,从小喜爱绘画艺术,十二岁从师于齐白石高足“南方竹王”王文农先生,潜心临摩历代名迹;1993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山水专业,由于自身的禀赋及刻苦对艺术追求深得老师器重,在良好的艺术氛围中受到当代大师们的悉心教悔与熏陶;在近四十年的艺术生涯中,无论山水、人物、花卉、书法基本上形成了自已的风格。

四十余载晴耕雨读,他以扎实的艺术基础,纵情于山水间,纳万象于胸襟,造华章于毫末,以现代审美观念理解东方的美学思想,将陶瓷作为载体,高度发挥创作中主体的作用并与之有机结合,他的画风格调高雅,极具文人气质,将一种静虚的哲学精神化成绘画的幻象写将出来,假自然之象以寄情,求真美意趣于一体。

『 部分作品欣赏』

▼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6月30日。

▼ 到名人故居喝一杯咖啡看一场展览,这个春天,我们约吗?

- END -

weibo|@艺术昙华林

微信ID:YSTHL2014

长按二维码关注武汉昙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