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难纪念碑

蒙难纪念碑

1940年7月16日凌晨,日本侵略者在军舰的猛烈炮轰和日机的盘旋掩护之下,二百左右敌兵从海上分三路进犯永宁。登陆后,日本侵略者到处狂轰滥炸,一路烧杀淫掠,无恶不作,共践踏了永宁、梅林、港边等十三村庄,杀害军民一百多人,伤及人员二十多名,烧毁大小船只近三百艘、各类房屋店面近百座,被烧、被抢货物不计其数。1941年1月16日,永宁各界人士在永宁召开永宁镇各界追悼“七·一六”殉难军民大会,在永宁西门外“孝女姑”庙前(现位于永宁西门外石永路旁)泐石建立一座四棱台形、高一点九公尺的纪念碑。纪念碑为花岗岩砌筑,分碑座和卑身两部分,碑座呈方形,四面分别镌刻:正面蔡秉禄题字——誓灭仇雠,背面庄澄波题字——雪耻0-,左侧吕尘心题字——新仇旧恨,右侧李振贯题字——血泪洒鳌城。卑身为方形锥状,四面镌刻隶书《本镇七一六惨遭倭祸纪略》之文。全文共372字,记述1940年7月16日日本侵略者入侵永宁,践踏13个村庄的暴行。

信息来源:惠安县委党史研究室

难忘峥嵘岁月——四海革命烈士纪念碑

来源:屯昌县融媒体中心

建党百年,风雨兼程。回望百年路,无数的革命先辈们前仆后继、披荆斩棘,在时代洪流中标记着有力的注脚。今天的【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红色记忆】让我们一起走进四海革命烈士纪念碑,回望烽火岁月。

在屯城镇大同至文儒省道5千米处,坐落着一座四海革命烈士纪念碑。来到纪念碑前,两尊红军战士雕像映入眼帘,周围松柏环绕,正中矗立着的革命烈士纪念碑上,“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苍劲大字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侧面刻着的22位四海地区革命先烈芳名与事迹仍清晰可见。我们将追寻着红色足迹,穿越历史,重温四海革命先烈们澎湃的峥嵘岁月。

屯城镇海军村就是四海(海军、海新、海雄、海寨)地区之一。走进海军村,平坦的水泥道路通到各家各户,墙上随处可见的彩绘墙画,眺望远处是卧龙山连绵起伏的山脉。如今的海军村摇身一变,成了远近闻名的文明生态村。村民们时常聚在大榕树下闲话家常,曾经的那段四海地区人民革命岁月也在他们之间口口相传。

1927年,蒋介石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后,琼岛也处于白色恐怖中。黄成道、蔡启章等人不惧白色恐怖,重振旗鼓,成立了永泰(海军)乡党小组,并不断的组织革命力量继续坚持革命斗争,四海地区人民也纷纷组建农民赤卫队开展革命暴动,在革命战争时期,四海地区人民们不忘初心、不畏流血牺牲,为革命斗争做出了巨大贡献。

村民苏庆齐:当时我们村有4个年轻人是保护村,按照说法就是对村里保护性很强。日照、光进、国志,友奇这四个,这四个年轻小伙,岁数多22岁,少的21岁。他们四个都是保护这个地方和村庄。

在1937年至1945年期间,日军对屯昌地区进行疯狂的扫荡,肆意制造无人村、无人区,抢劫村民无法转移的家禽家畜和粮食等财物,许多村民流离失所,生活陷于水深火热中。

村民王学诗:日本人进村是1940年,来到大同我们村民都跑到山里头了,就进村都把房子烧掉了(然后俘虏了村民)问你愿意做交通还是运输,做运输是挑担子,做交通就是跟着日本军驱赶村民。

在险恶的战争环境下,在与日军的拉锯战中,四海地区抗日军民敢于斗争,步步设防,节节截击不断进行英勇奋战,当地村民群众也一起行动起来,全力支援,为战士们送去米和水。

村民曾玉花:我是煮饭的,煮饭又做勤务兵跟随,大部队去哪我就跟着去哪,当时又没有鞋子穿,都是光脚,穿一双拖鞋咣当地跑,当时哪有鞋穿,当时有啥吃啥,煮饭,做菜,炒茄子,没有其他东西吃,煮的茄子油少,茄子多,一点点油,煮出来都不好吃。

村民王学诗:当时村民们都支持共产党,半夜三更拿米给他们,支持共产党。

那段澎湃的峥嵘岁月在村民的描述中变得愈加清晰,四海地区人民为反封建,反压迫,为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进行了英勇的革命斗争。在战争中,他们前仆后继、不畏牺牲,为琼崖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与牺牲。四海地区不灭的红色印记,记录着一段激情澎湃的革命岁月,这绵延不绝的红色精神也是百年奋斗征程中有力的注脚。

青团屯昌县委员会

微信ID:tctxw67812728

联系我们

电话:0898-67812728

微信:tctxw67812728

地址海南省屯昌县老民政大院办公楼4楼

新浪微博:共青团屯昌县委

邮箱:tctw67812728@163.com

第26期:​新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鳌抗战殉难烈士纪念碑

编者按

为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新会党建微信平台推出“红色粤读”专栏,用粤语讲述红色故事。通过从葵乡大地身边的红色故事说起,引导党员群众走进波澜壮阔的历史时光,感悟革命先辈们“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仰和“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报国情怀,从而激励党员群众建功新时代,以优异的成绩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献礼。

点击收听音频

大鳌抗战殉难烈士纪念碑

立于大鳌镇东风村第一石自然风景区的小道侧,是一块约两米高花岗岩石的柱碑,石碑正中刻有“抗战殉难烈士纪念碑”九个大字。这块石碑原来安放在大鳌特沙(特沙在1964年以前是属中山县管辖)东风村北头。

1939年7月9日,盘踞在中山的侵华日军从大鳌东沥攻打特沙, 大鳌十一沙联防队奋起抗击,多位队员阵亡,这些队员大部分是特沙乡人。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山县政府为纪念抗战阵亡的英烈,在特沙乡兴建了一座六角形水泥框架结构的抗日纪念亭,亭内立有时任中山县长张惠长亲笔题写的“抗战殉难烈士纪念碑”柱碑石及多位壮士芳名的墓碑石,以示纪念及供乡民拜祭。1947年,抗日纪念亭被破坏。后村民将所存柱碑石搬到第一石自然风景区立起来。

本期粤语领读员

陈慧欣

“红色粤读”领读员团队

区委组织部

石绮霞

区委组织部

钟莹莹

区委组织部

陈慧欣

新会电视台(新会侨报社)

陈颖瑜

圭峰小学

陈艳满

圭峰小学

冯倩霞

圭峰小学

李明晖

圭峰小学

郭广龙

新会东区学校

陈彩云

圭峰小学

冯艺红

圭峰小学

黎长齐

圭峰小学

李焕珠

原圭峰小学

梁晓青

广外学校

温艳芳

伦文钜小学

吴亦爱

圭峰小学

张思

圭峰小学

钟瑞贞

新会文华小学

张奕海

本栏目长期招募粤语领读员,热烈欢迎有兴趣、新会本地话流利的同志报名。

报名热线:6390011

联系人:杨璐玮

闻一多先生殉难70周年 故居变身幼儿园纪念碑处冷清寂寞

历史上的今天,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先生在作完著名的《最后一次讲演》后,回家路上,在离家只有十几步的地方被国民党特务暗杀,年仅47岁。

官方以各种形式纪念闻一多

闻一多殉难70周年之际,昆明市举行了对闻一多先生的纪念活动。

7月5日,闻一多殉难70周年大会在昆明举行。李公朴先生的女儿张国男和闻一多先生之孙闻黎明,在会后和全体与会人员来到云南师范大学“一二一”运动纪念广场,庄重举行李公朴、闻一多殉难70周年祭奠仪式,并参观了“一二一”运动纪念馆、国立西南联大旧址,还到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闻一多殉难处、李公朴殉难处敬献鲜花,观看了“百年军校将帅摇篮”“中国远征军”主题展览。

张国男说,李公朴以「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12个字作为座右铭,与闻一多一道为真理赴汤蹈火,是走在人民革命队伍前列的大仁、大智、大勇者。如今国家的强盛就是对他们在天之灵的最大安慰。

“70年来,李公朴、闻一多的名字已深深与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云南融合在一起,无论走在哪,都能感受到他们还活在这座英雄城市里。”闻一多孙子闻黎明认为,“很多人说李公朴、闻一多为云南人民增添了骄傲,但我更觉得是云南以厚重的历史积淀和博大胸怀,为他们提供了实践理想的用武之地。”

此前,纪念闻一多活动已经开始。4月12日晚,云南省京剧院在昆明剧院演出大型新编现代京剧《闻一多》。

大型新编现代京剧《闻一多》取自杨友卫创作的《金碧春秋》,以震惊全国的昆明“一二·一”惨案为背景,描叙闻一多从1938年至1946年的一段生活,用京剧艺术展示了闻一多追求民主和平、反对独裁、弘扬民族气节的大爱精神,以及对爱国学生的深厚情谊和对妻儿的挚爱亲情。

从去年开始,纪念闻一多的活动就陆续开展,《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龙泉记忆·闻一多纪念特展》在红河州博物馆展出,馆内近300件照片、书信等珍贵历史物件和文献资料,向世人全面展现了学者、诗人、画家、教育家和民主战士闻一多先生的人生轨迹。

据悉,闻一多先生在抗战期间随西南联大文学院和法商学院南迁昆明时,曾在红河生活和工作过。史学专家吴宝璋说,闻一多在昆明的8年也是抗日战争的8年,其从最开始在蒙自分校的“何妨一下楼先生”转变为了民主斗士,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希望市民能通过特展了解这段历史。

探访:故居变身幼儿园 比想象中冷清

闻一多先生殉难处,在云南昆明市区钱局街西仓坡6号,原云南西南联大宿舍大门附近。

当记者到达时,是一条不太宽阔的巷子,巷子两侧悬挂的是闻一多写的诗歌、警句、绘画及篆刻作品,这条巷子便命名为“闻一多先生红烛文学艺术走廊”。沿着走廊往里走,就看见了矗立在小巷路中央的一块碑,这块碑便是闻一多先生殉难处纪念碑,上书“闻一多烈士殉难处”,周围石栏铁链,植有花木

纪念碑附近没有多少游人,比想象中冷清。碑的四周被枯萎的菊花包围着,虽已枯萎,但也体现人们并不忘这位伟大的爱国战士,还是有人会来缅怀他纪念他。阳光洒在碑上,安静而肃穆地耸立着,简单、朴素,却带有一种静谧之美,岁月的痕迹无声的沉淀在斑驳的建筑里。碑上刻着闻一多先生的事迹,一位妈妈正在给自己的女儿读着碑上的文字,表情肃穆庄重。

碑的另一侧相距数米处有一四角亭,亭边的墙体上刻有闻一多故居的牌匾,与牌匾并列的是闻一多先生发表的《最后的演讲》。

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在云南大学至公堂内举行的悼念李公朴大会上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讲》,用李公朴“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的誓言,重申了终生不悔、誓死如归的决心。散会后,路经此处,突遭特务伏击,不幸遇难。

记者四处寻找故居却无踪迹,问了几个附近居民才了解到,闻一多先生的故居早在好几年前就变为了幼儿园。只有园内的一座雕像还显示着闻一多先生留有的痕迹。雕像是闻一多周围围绕着一堆的孩子,闻一多是爱孩子,爱学生的,生前闻先生的家就是学生们课后爱去的家园。

随后,记者又随机采访附近来往的路人,好多人回答说:“不知道。” ,或者“在课本上学过,知道有这个人,其他的不清楚”。

闻一多先生被害时,年仅48岁。其遗体火化后,部分骨灰撒在滇池里。今云南师大内四烈士墓前,有闻一多先生衣冠墓,校园民主草坪中,立有闻一多先生红砂石雕立像。先生长袍围巾,手握烟斗,低首沉思,他的一句话至今响在人民心里:“这话叫我今天怎么说?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等到春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采访手记:不该忘却的纪念

闻一多逝世70周年之际,记者探访其故居和殉难处纪念碑,发现比想象中冷清,故居也被改用作幼儿园,心里顿生几许悲凉。

闻一多在昆明的8年也是抗战的8年,他是诗人、学者,更是民主斗士,他为追求民主、自由、和平献出了生命。

朱自清曾写诗歌颂闻一多:“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你是一团火,照明了古代;歌舞和竞赛,有力猛如虎。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现如今故居变为幼儿园,或许是个不错的归宿,看着孩子在阳光下的笑脸,能让先生倍感欣慰。又或许他是不在乎身后事的,他的人生就像他说的“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但这是我们后代不该忘却的纪念,记住他们,才能知道历史。(云南网 记者韩焕玉 关喜如意 实习记者郭黎潇 杨泞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