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福建省委旧址——德化水口坂里

中共福建省委旧址——德化水口坂里

中共福建省委旧址(坂里)位于德化县水口镇昆坂村。中共福建省委旧址(坂里)陈列馆,主馆内容主要反映的是省委机关南迁坂里的历史事件。

1943年秋,国民党顽固派加紧对闽北地区的进攻,时在闽北的中共福建省委面临的形势日益恶化,机关活动非常困难,为了打开局面,摆脱困境,中共福建省委遵照党中央关于“隐蔽精干”的重要指示,做出了省委机关南迁坂里的战略决策。

坂里地处德化县与仙游、永泰三县交界处,山高林密,是一个比较偏僻的自然村落,这里民风纯朴,有着较好的群众基础。中共省委机关在打通了地下交通线,做好群众工作的基础上,于1944年3月,省委机关和闽中特委机关陆续由永泰青溪转移到德化坂里牛寮沟。5月初,省委主力武装“顽强支队”30多人,在闽江特委书记黄扆禹、省委常委左丰美、省委纵队队长叶良运率领下,经古田、渡闽江,过闽清、永泰,突破敌人重重包围,抵达坂里牛寮沟,与先期到达的省委机关干部会合,完成了省委机关南迁的重大任务。地处闽中要塞的坂里一度成为省委领导全省抗日反顽斗争的指挥中心。

省委机关在坂里期间,开展了整风运动,学习文件,进行革命气节教育。在牛寮沟湾内的“大礼堂”,省委书记曾镜冰组织学习《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和《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等文章。5月初,省委召开“红五月”总结会议,省委书记曾镜冰在会上作《反对斗争中的主观主义》的报告,并集中省委和闽中特委主要领导干部进行学习讨论。6月10日,省委从坂里发出了《关于整顿学风的决定》,对整风工作作了安排。省委机关在坂里学习期间,出过墙报,总结对部队的教育情况,向全省党组织发行了《顽强斗争者》刊物两期。

省委机关驻扎在坂里近四个月期间,人数最多时达到一百多人。省委机关在板里的牛竂沟搭盖起了18座竹棚,开设了2个练兵场,架设了无线电设施等,开展了一系列革命宣传教育活动。当地百姓主动为省委机关人员送情报,运送粮食和生活物资。在革命群众的掩护下,省委机关驻扎板里的一百多天时间里没有损失一兵一弹。省委机关撤离坂里之后,当地群众立即将省委机关的活动场所全部毁掉,并原地种上蔬菜和粮食。翌年11月间,国民党保安团带三个分队驻扎在坂里进行“剿共”。坂里全村的道路被--,一些村民被迫带路搜山,还有些受盘查审问,甚至拷打,但全村的群众没有一个透露出省委机关驻扎过坂里时的情况。坂里人民为了党的革命事业是付出了代价的,党和人民也没有忘记坂里老区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的贡献。

解放以来,各级党委和政府非常重视老区坂里的建设,投入数百万元扶持发展生产和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民生活,使老区人民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中共福建省委旧址于1983年4月20日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10月项南同志亲笔为坂里题下了“中共福建省委旧址”的不朽字碑。2002年7月,省委旧址获泉州市委批准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3年6月,中共福建省委旧址(坂里)陈列馆正式建设完工,并举行开馆仪式。同年6月被省委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7年12月,被省政府命名为福建省国防教育基地。

信息来源:永春县委党史研究室

赤水一中共福建省委、闽中特委联络站旧址

红色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红色文化遗存是一项重要的历史使命。在我国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不计其数的永泰优秀儿女投身其中,浴血奋斗,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现如今,永泰大地红色遗址遗迹遍布。这些遗址见证了永泰革命史的重要历史时刻,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具有重要的史实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成为永泰人民传承革命精神,推动绿色发展的精神源泉和宝贵财富。中共永泰县委党史研究室、大美永泰为您相继推出“永泰红色文化史迹”系列专题。

本期,小编将带您走进“赤水一中共福建省委、闽中特委联络站旧址”,感怀抗日战争时期永泰人民英勇无畏的历史故事。

赤水村

赤水村是永泰县嵩口镇土地面积最大的一个行政村,位于大樟溪源头。赤水村深山老林多,是当年闽中游击队活动的地方,革命老区基点村。抗战期间,当时的村民为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和牺牲,赤水村也因此有了一抹慷慨激昂的红色。

建立联络站

在赤水村的一座老宅前,竖立着一块石碑,上书“闽中特委联络站旧址”,这里便是当年我党开展地下工作的地方。

1944年4月,中共福建省委机关由永泰梧桐青溪迁到德化坂里,6月又迁到永泰东湖。其间,饶刚生到盖洑乡赤水(今属嵩口镇)的黄声烟家里建立秘密联络站,发展地下联络网点。中共闽中特委领导人黄国璋、林汝楠以及中共永泰县委领导人饶云山、郭永星等人曾在该联络站隐蔽活动过。联络站地下交通员黄声烟、林爱菊夫妇为接应、掩护、转移地下党组织的领导同志作出重要贡献。

当我们站在朴素而庄重的石碑前,不禁让人想起那段慷慨激昂的革命岁月,战场上的硝烟早已散去,但这段斑驳的石迹令人永久铭记血与火写就的红色历史。

中共福建省委军委机关旧址

厦门

建筑

的党史故事

中共福建省委军委机关旧址

今天党史故事的“主角”是

中共福建省委军委机关旧址

一起来了解下今天的“主角”

建筑简介

●中共福建省委军委机关旧址位于鼓浪屿福州路127号。

●该建筑于1930年福州路一带填海造地后依岩壁而建,总共有五层楼。第一层以花岗岩石材建筑。二楼就是中共福建省委军委机关所在地,共有3间相互连通的房子,中间是厅,左右各1个房间,每间12平方米左右,花砖地板,阳台朝海,外围覆有红色雨披。三楼有一个木门,可以到达近旁福州路125号的屋顶。四楼和五楼靠近鼓新路斜坡,有两个门楼出口通向海边。

●2012年,该建筑被评定为厦门鼓浪屿第二批历史风貌建筑。

福州路127号2楼新老照片对比

一二楼出入口

二楼的小客厅

4楼及5楼连通鼓新路通往海边的出口

党史故事

01

革命伉俪赴厦履新 领导全省军事工作

▲中共福建省委一大、二大在鼓浪屿召开后,厦门逐渐成为福建革命斗争的指挥中心。1930年6月,蔡协民和曾志从中共闽西特委调来厦门不久,中共福建省委机关所在的那座房子附近,发现了一位可疑的人。为了机关的安全,省委书记罗明决定立即搬家并把选址的任务交给曾志。曾志到鼓浪屿找了几个地方,把可容纳较多人的虎巷8号给省委机关。经罗明同意,军委机关另设一处。就这样,军委书记蔡协民和军委秘书曾志二人,住到福州路127号。

▲蔡协民,1901年12月出生于湖南华容县,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华容特委书记,参加了南昌起义。1928年4月他与朱德陈毅等人转战湘南,时任红七师党代表,后又跟随朱德上井冈山,同毛泽东会师。1929年1月,他随同毛泽东、朱德率领的红四军进军赣南、闽西,建立闽西革命根据地,曾任中共闽西特委组织科长。1930年6月调厦门任中共福建省委军委书记。

▲同蔡协民一起住进福州路127号的曾志,1911年出生于湖南省宜章县。1926年10月,15岁的她就在衡阳农民运动讲习所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8年4月,曾志任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师党委办公室秘书。后与党代表蔡协民结婚,并一起上井冈山古田会议后,任共青团闽西特委书记,广大青少年在她的发动下,成立了“少年师”,拿起梭镖保卫红色政权。1930年6月从闽西调来厦门,任中共福建省委军委秘书,同军委书记蔡协民一起,领导全省军事工作。

▲蔡协民与曾志二人,是以夫妻名义来租用福州路127号的。房东见到他们夫妇就有好感,还称赞他俩是郎才女貌,天生一对。所以,他们同房东一直保持良好的关系,从未受到怀疑。蔡协民夫妇租住的127号2楼就是当时省委军委机关所在地,除了楼上楼下可以相通外,还有一个边门,位置既隐蔽又方便撤离。

02

伪装身份交换情报 矢志不渝忠心为党

▲一切党内工作都是秘密进行的,军委有什么指示要发到各地去,都交给秘书曾志去办。曾志与住在虎巷8号的省委交通员黄若章有约,每天上午曾志像个到市场买菜的家庭主妇,把文件带到黄家渡边一棵树下与黄若章交换;黄若章也在此时把各地送给军委的报告交给曾志。双方交接时间不到一分钟,谁也发现不了他俩在干什么。曾志是一个胆大心细的人。她作为福建军委机关的秘书,每天要及时处理各类文件,然后把无需保留的文件,放在一个铁桶内烧成灰后,倒进阴沟里冲走,不留一点痕迹。

▲省委与军委属于上下级关系,军委重要事项都必须向省委请示汇报。为此,蔡协民与罗明相约,每星期定时在黄家渡一带的海边会晤。他俩像一对朋友,一边散步,一边交谈,事情谈完了,各自回“家”。

▲蔡协民为书记的省委军委在福州路127号指挥全省的武装斗争和兵运工作,直到1931年3月25日设在虎巷8号的省委机关遭到破坏。随后,军委机关从鼓浪屿搬到厦门市区。1934年4月蔡协民离开厦门前往根据地途中,因叛徒出卖被捕。经受多次审讯依然坚贞不屈,当年7月在漳州英勇就义,牺牲时年仅33岁。曾志则辗转全国各地继续革命直至新中国成立。

End

▍稿件来源:厦门市城市建设档案馆

▍编辑:厦门市建设局办公室

▍制作:郑媛虹/ 欢迎转载 请注明信息来源

建于厦门

设在人心

中共福建临时省委旧址

中共福建临时省委旧址

中共福建临时省委旧址

中共福建临时省委旧址

振成巷32号,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面积103平方米。1927年12月,中共福建临时省委就是在这栋小楼里成立。福建临时省委第一次统一了全省的党组织系统,这里也因此成为中共福建省委的诞生地。此外,这里还是福建开始土地革命的指挥中心。临委机关驻漳的半年多时间里,相继指挥、领导发动了平和暴动、龙岩后田暴动、上杭蛟洋暴动、永定暴动、崇浦暴动等武装暴动,为福建工农武装革命斗争开好了局、起好了步。

这栋小楼房,是台湾农商企业家李山火在民国初期回漳州创办圆山农场时,在漳州市区的办事处。它掩护了许多著名的革命者,并见证了发生在1927年福建党史上的重大事件。小楼“四通八达”,四面都有窗户和紧急通道,边门可以通往楼后,楼后面是个小院落。当年从这个后院出去就可以通往对面侨村的香蕉园,一旦发生紧急情况,随时可以从后面撤离。

中共福建临时省委旧址的布展分为两大块。第一块是主楼,主要展示漳州早期革命史和中共福建临时省委在漳州成立的相关内容;第二块是主楼侧面的两间展厅,展示的是中共福建省委组织的发展历程。

访客主要看主楼这栋历史建筑。主楼第一展室是我们漳州早期革命史,主要介绍了漳州地方党组织在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发展历程;第二展室是中共闽南临委委员、中共漳州县委书记刘谦初居住的房间,他负责领导漳州市区、石码和南乡一带党的工作;第三展室是1927年12月4日至5日中共福建各县负责同志联席会议暨中共福建临时省委成立大会召开的地点,参加会议的20人白天席地而坐开会,晚上就地而睡,吃的是面包干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