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阳游击队旧址

桂阳游击队旧址

桂阳游击队旧址张王庙位于建宁县黄埠乡桂阳村新街97号正对面8米处。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战争胜利后,红军部队进入建宁、南丰、广昌一带筹款。1931年1月至3月,红军从南丰傅坊和广昌陈庄等方向进入建宁西北地区的里心、芦田、宁家源、水南桥、岩上、桂阳、陈余、贤河等乡村,击溃各乡地主武装保卫团,宣传党和红军的纲领政,桂阳游击队旧址,桂阳游击队旧址简介,桂阳游击队旧址-三明市建宁县桂阳游击队旧址旅游指南

瞻仰闽中游击队珠江中队旧址

闽中游击队珠江中队旧址位于秀屿区东峤镇珠江村,在我的印象中,珠江能声名远播主要还是源于她的“红色”,正因此,珠江便成为了我心中梦一般的“革命摇篮”、神秘而向往的红色圣地。

为了瞻仰心中这块红色的圣地,“七一”前夕,我约了几个文友前往旅游采风。那天,车子从秀屿区东峤境内六孔闸门拐入,在宽阔平坦的水泥村道上欢快地奔驰约莫六七分钟后,停在珠江中队旧址前一块停车场上。

在珠江中队旧址里,讲解员热情地接待我们。讲解员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或珠江小学教师,或村老协会员,他们口才迥异,但对革命先烈的情感如一,一讲解就投入,娓娓道来,如数家珍。我从讲解员的口中得知:闽中游击队珠江中队旧址与珠江小学毗邻,现为“市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市首批党史教育基地”。驻地原为珠江林氏宗祠,现存为清初复界后建筑物。1929年中共莆田县委于此建立党支部开始,为领导沿海人民革命斗争据点,曾有十八位烈士光荣牺牲。1949年8月19日,闽中游击支队珠江中队于此出发,21日开拔解放莆田县城。

听了讲解,我们尔后实地瞻仰。跨进院门,抬头一看,只见一座庄严肃穆的亭子犹如一座丰碑矗立于眼前,让人敬畏。亭背后为红墙,亭前方是大青石栏围绕着,靠近细瞧,檐下镌刻着三个黑色大字“烈士亭”尤为醒目,亭的正面左右石柱上刻有林文豪的题词“碧血照珠江,红旗建莆海”。亭内是纪念碑,由碑身、碑座、碑台组成,用花岗石建造,碑身的上面镌刻着当地人民政府撰写的碑文,记载着英勇献身的烈士英名,亭左右两侧各立一石碑,左侧的石碑上刻着“闽中游击队珠江中队旧址”,右侧的碑上刻着“名扬当代功盖千秋”。

我发觉,烈士亭虽不大,却意蕴深刻,这正应证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生怕吵醒长眠于此的英烈,我们静静地伫立着,轻轻地记写着,似乎没有谁有勇气去仔细端详这座烈士亭,这或许是太沉重,或许是太肃穆,景仰的心让我们不敢上前去亵渎了它的高贵。

烈士亭的正对面就是修葺一新的林氏宗祠,过去这里是珠江中队游击队开展革命的地方,现在辟建为珠江中队革命烈士纪念馆。展馆内的东西两边的廊墙上和前厅的玻璃柜里,悬挂和陈列着革命烈士的生平事迹介绍和战斗经历介绍、遗像、烈士证等,还有“烈士亭”揭幕情景的照片、祭拜烈士的各个场面照、烈士的战友和后代人的吊文和题词。一张张图片,一件件实物,一幅幅壁画,让大家具体了解了那一段峥嵘岁月,真切感受革命先烈的壮美人生。字字扣人心弦,句句振聋发聩,催人奋进。

探寻革命遗址:闽中海上游击队驻地旧址

闽中海上游击队驻地旧址位于莆田市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湄洲镇寨下村寨下自然村。

1940年冬,中共莆田县委为了隐蔽精干,积蓄力量,先后派遣游击队员打入驻在闽中沿海岛屿的伪福建和平救国 军第一路军第2大队张天真部,控制了伪军第2大队的部分实权,秘密组建闽中海上游击队,在黄瓜、南日、乌丘等岛屿建立了隐蔽的抗日基地,利用日、伪、顽之 间和伪军内部的各种矛盾,开展打击日伪顽活动。

1944年11月,伪军第2大队从乌丘岛南下湄洲岛,击退驻湄洲岛的国民党保安队后,队伍驻扎在湄洲岛寨下 村,继续开展隐蔽斗争。

1945年4月底,伪军第一路军奉命从马祖岛南竿塘全部开赴湄洲岛,与张天真部集中驻扎,准备“易帜反正”,接受国民党整编,这给 闽中海上游击队的隐蔽工作和海上撤退带来很大困难。同年5月17日,黄国璋、林汝楠、叶良运率领的中共福建省委、闽中特委机关武工队在南日岛西户村被国民 党福建省保安1团包围,闽中海上游击队队长康国强闻讯派兵赴阵救援,击退顽军。此事被伪军头目发觉,成为伪军头目和国民党军统特务确认海上伪军中有共党分 子活动的直接证据,从而加强了对伪军各部队的控制和防范。5月18日日军从闽中沿海撤退后,伪福建和平救国军接受国民党军统局“易帜反正”的旨意。5月 29日,伪军第一路军奉命全部移驻忠门东吴村,开创了伪军从未驻扎国统区的先例。形势骤变,6月7日凌晨,伪军指挥部突然以开会为名,将闽中海上游击队队 长康国强诱捕杀害。接着,伪军警卫队包围了闽中海上游击队隐蔽人员驻地五帝庙,宣布要搜查共产党干部,致使闽中海上游击队主要领导人被捕牺牲,海上游击队 被解体。

闽中海上游击队驻地旧址为位于湄洲岛中西部的寨下村,是湄洲岛经济文化、教育中心,是群众进行商品销售和商品贸易的重要场所,东与莲池村相融,西临内海与湄洲湾北岸相望,现保存完好的毛哩哆阿公庙,是当年闽中海上游击队领导干部开会和指挥战斗场所。

市委党史研究室

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一支队恢复旧址

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一支队恢复旧址位于陕西延安子长县李家岔镇刘家圪崂村。

1932年3月,刘善忠、高朗亭在清涧淮宁湾收缴了国民党地方民团的枪支,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延川县游击队,队长刘善忠,政委高朗亭。4月18日,延川县游击队改称中国工农红军西北先锋队,高朗亭任队长兼政委。10月1日,中共陕北特委决定将中国工农红军西北先锋队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第九支队,队长高朗亭,政委艾龙飞。

1933年4月,中共陕北特委决定,将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第九支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一支队,队长强世清,政委李成荣,队员30余人,主要活动于延川、清涧、安定(今子长县)、绥德延长横山等县边界地区。11月,在国民党军的进攻下,一支队分散隐蔽。

刘海旺家窑洞

1934年3月8日,经陕北特委批准,谢子长在安定县刘家圪刘海旺家重新恢复红一支队,李盛堂任支队长,贺晋年任政委,全队50余人。7月8日,为了加强对陕北游击队的统一领导,中共陕北特委将安定的红一支队、清涧的红二支队、绥德的红五支队编入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总指挥。9月18日,陕北游击队第一支队与第八支队在安定县崖窑沟合编为陕北红军独立师第一团。同时,陕北特委新建了红一支队和八支队。(中共子长县委党史研究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