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村坊式亭

杨村坊式亭

江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坊亭合一的建筑。位于石城县小松镇杨村燕交坪,距县城约20千米。坊式亭为清代所建,用麻条石、青光石和红细质条石砌成亭状。南北端各置亭门,亭门正方各砌石牌坊,亭坊结合,中有通道。牌坊勒“圣旨”字,还雕刻人物故事,南进门额上有“三英战吕布”、“空城计”浮雕,北门是“八仙过海”、“郭子仪拜寿”。边饰蝙蝠和变形奔兽图案。底边饰香草龙和如意花卉图案,两端雕刻内容形式有异有同。亭坊合一建筑,便于坊主给行人施茶解渴和避风雨,含旌表"节孝行善"之意。坊亭设计独具风格,图案雕刻逼真精致,旌表姓氏拱边框,为菊花枝叶连续图案,四季花、如意古钱、双凤牡丹、荷花出水、水鸟双鹊栖梧,构图新颖、变化多姿、刻划细腻、刀法流畅。

了解潍坊,从美景开始:文化名村杨家埠

是什么,让中国北方的一个小村落,在历史长河中淘洗几百年,珍珠一般闪着光?星辰一般闪着光?

2006年,杨家埠木版年画风筝双双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2年,杨家埠成为潍坊市第一个国家级传统村落。

“年画千版儿时梦,风筝万里腾飞心”,观杨家埠民间艺术,著名诗人贺敬之如是说。

△景区牌坊

图片经过处理, 已获授权使用

大观园民俗艺术精华的缩影

百年厚土孕育艺术奇葩,重修故园再现昔日繁华。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西杨家埠村为基础的杨家埠民俗旅游区落成。

2002年,杨家埠被命名为“山东省历史文化名村”,成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民俗风情浓厚的旅游胜地,成为潍坊对外开放和交流的一张文化名片

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即原来的杨家埠风筝厂,是杨家埠民俗旅游的核心。

大观园入口处,一座气势壮观、风格独特的彩绘年画牌楼傲然挺立。它四柱三间七楼,立柱不出头,明楼仿古式高档黄琉璃瓦盖顶,是全国最大的年画牌楼。坊额中间,上书“杨家埠”三个遒劲大字,乃国务院前副总理谷牧题写。两侧坊额各印有一张杨家埠木版年画。牌楼两侧有一对立体雕塑的门神护卫,他们身披甲胄,手握大锤,瞳目圆睁,一派威严。

入得牌楼,迎面而立是“福禄寿”三星,该年画始创于明代永乐年间。

△山东潍坊杨家埠景区风筝博物馆

图片经过处理, 已获授权使用

杨家埠:年画系着兴荣与衰败

杨家埠,位于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政府南一公里左右,居浞河之畔。住户三百余,人口千余。

就是这样一个村落,每年制作的年画不仅畅销江苏安徽、东北等国内各地,还远销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关于杨家埠木版年画的起源,地方志无明确记述。

另据现存资料,杨家埠年画起源于杨氏家族清朝道光年间修撰的《杨氏宗谱》载,杨家埠杨氏先祖杨伯达,祖居四川保宁府梓潼县重华乡,明洪武年间(1369年),朝廷采取抽丁移民至山东的政策,故杨伯达别祖地迁居潍州崇道乡寒亭社。因“值见寒亭店南,地土肥美、浞水甘清,可为基业,以绵世泽,遂不惮劬劳,安宅于此”。临徙山东前,四川族中长者曾交付其一份“关中白杨”和“家槐”树种,分别寓意“杨氏家族春芽萌发,子孙发达”和“怀家”,意在叮嘱杨氏子孙不忘祖宗。

四川,自宋代起便是全国有名的雕版中心。故此,祖居四川梓潼县的杨氏先祖杨伯达可能出身于年画雕版世家,他不仅擅长绘画、刻板及印刷技术,而且精于风筝扎制和糊灯笼。杨氏一族迁居浞水西岸后,为生存又重操祖业。相对于务农,卖年画收入颇丰,杨氏一族便逐渐扩大年画生产,并在长期的生活生产过程中,根据本地的风俗民情,创作出了独具特色的杨家埠木版年画,使杨家埠成为中国著名的三大民间年画产地之一。当地有民谣唱道:“丰收太平年,画业立得全。发了杨家埠,治了好庄田。”

据此,杨家埠木版年画起源于明代初期,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此说法当为可靠。

据杨氏后人撰述,明洪武三十一年(1399年),始创杨家埠第一个年画作坊“同顺堂”,至清代乾隆年间,杨家埠画店便有“同顺堂”“吉兴”“太和”“公茂”“恒足”等十余家。

清乾隆之后,杨家埠木版年画迅速普及与繁荣。创作方面,题材大为开阔,内容与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紧密相关,风格集粗犷豪放与浪漫夸张、淳朴喜庆与诗情画意于一体,已经形成构图完整、饱满、匀称,造型夸张、粗犷、朴实,线条简练、挺拔,色彩鲜艳,对比强烈的艺术风格。祈福迎祥、喜庆吉祥的神像画,种类更加丰富而全面,灶王、门神、财神……天地诸神皆入画,成为杨家埠产量最高、传播最广的年画题材;人情世故、男耕女织、神话传说、小说戏曲、瑞兽祥禽、求子祈福等题材的年画不断涌现,充分展示了百姓的美好愿望和追求;以娃娃为题材的毛方子、以花卉为题材的窗旁等新的年画品种应运而生,门画、窗饰画、炕头画(又称横披)、喜报三元等新的独立绘画形式亦层出不穷。

这一时期杨家埠的木版年画代表作品有《蚕姑》《男十忙》《女十忙》等。民间艺人杨芳创作的《包公上任》,将包公置于抢收小麦的特定农忙场景之中,跳出了传统小说戏曲表现包公判案的窠臼。民间年画艺人杨毓璜,素有“年画杨伯虎”之美誉,其创作的《文王百子图》等作品有极高的艺术成就。这幅《文王百子图》,现今陈列于文渊阁第三层“瑰宝阁”之中。

清代同治初年至光绪末年,杨家埠木版年画迎来了创作生产的鼎盛时期,形成“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的兴旺景象。西杨家埠村500多人进行年画创作生产,年画的年产量达到5000万份,销往全国各地。村民以卖画为业,仅西杨家埠杨氏一族创办的画店就已近百家。在杨家埠木版年画产业的带动下,附近的寒亭、仓上等村落也先后办起了画店,一个以杨家埠为轴心、辐射带动周围村庄创作生产年画的产业链已经形成。杨家埠年画艺人对年画的绘刻技术进行了改革和创新,绘刻技术更加细致讲究,同时在年画上增加了金线版,使得整个画面富丽堂皇。

这一时期,杨家埠木版年画的题材发展到五十多种,创作形式更加完备,创作内容更加多样。从院落大门、院内各小门、北屋正房、偏房到墙头、炕头、窗顶、窗旁、粮囤、牲口棚等,庭院的每一地方都有与之类型对应的年画张贴。从小年夜辞灶神之日到除夕之夜祭祖先之时,从婚丧嫁娶之户到求子祈福之家,百姓的各种精神需求都有与之匹配的年画供应。此外,这一时期的年画创作还突破传统,出现了专门针砭时弊的讽刺幽默年画、时代特色鲜明的政治爱国年画、“清明上河图”式的长卷风俗年画、成套连本的故事戏曲年画等。如为杨家埠木版年画表现重大政治题材开创了先例的民间艺人刘明杰,英勇地把反帝反封建内容纳入他的年画创作之中,先后创作了《八里皇城街》、四幅连环画《炮打日本兵》《义和团》《红灯照》等政治爱国年画,表达了杨家埠民间年画艺人对祖国的热爱、对外国侵略者罪行的讨伐和对清王朝屈膝卖国行径的愤慨。

及至民国年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艺术失去了稳定的市场这块沃土,杨家埠木版年画也迅速走向衰落。

△景区民艺古街

图片经过处理, 已获授权使用

文渊阁

进入南大门,眼前一条十二生肖石像守护的石板路通向一座总高32米的五层楼阁,这就是杨家埠的另外一个象征——文渊阁。

进得文渊阁来,第一层为“溯源堂”,从历史的角度记述了杨家埠木版年画发展。

文渊阁第二层为“鸢都堂”。其中,一只扎制精巧的大型龙头风筝傲然挺立,其原型是中国“风筝王”杨同科先生扎制的原长360米、250节的特大型“龙头蜈蚣”。

文渊阁第三层为“瑰宝阁”,藏有重要的年画作品。

文渊阁的第四层和第五层,皆为开放式观光构造,游人可凭栏俯瞰,大观园景色尽收眼底。

△杨家埠景区年画博物馆

图片经过处理, 已获授权使用

杨家埠风筝:并蒂开花

出文渊阁,继续前行,就来到了杨家埠风筝博物馆。

在杨家埠民间艺术长廊中,年画与风筝同根,并蒂花开,称为“姊妹艺术”。

杨家埠的风筝,“好看,肯起,便宜”,故销售量大,发展迅速。时至今日,杨家埠风筝已有7大类、300 多个品种。

杨家埠风筝绘制技艺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其源头可追溯至明代杨氏祖先东迁之际。“挂在墙上是年画,放在天上是风筝”,是对杨家埠风筝最形象的描绘。

杨家埠风筝博物馆分为几个展区。其中第三展区,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杨家埠风筝的艺术特点。它以年画的艺术为根基,手绘点染,色彩鲜明,构图明快。善于以象征寓意的手法和概括简练的形象,来表达民间吉祥喜庆、丰年有余、百福并臻的美好愿望。在制作工艺上,历经多代民间艺人的探索和创新,创作出了硬式、软式、板式、串式、立体和特技六大类型风筝,形成了“硬翅风筝为主,长串蜈蚣为最,软翅鱼虫为巧,筒子风筝为奇”的风筝体系。第四展区,主要介绍了中国风筝艺术的著名传承人——“风筝王”杨同科。杨家埠村中风筝艺人满村庄,而杨同科是其中的佼佼者,德高望重。据介绍,杨同科大师,1902年出生,9岁习艺,11岁始制风筝,一生从艺85年,制作风筝十万余只,人称“风筝王”。“风筝王”制风筝,在选料、骨架扎制、风筝糊面、绘画施彩等各方面,风格独具特色。1936年,在第三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上,杨同科与其子杨其民共同研制的360米长的龙头蜈蚣获最佳奖,被誉为世界之最。

传统的风筝绘制,有绘画、糊裱、扎制三步工序。杨家埠风筝作坊,仍然保持着600年前传统的风筝绘制工艺。绘画,是绘制风筝的第一道工序,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风筝的艺术水准。因此,杨家埠风筝作坊对风筝制作艺人的要求极为严格,工作人员均需按照传统风筝绘制技艺进行专门的基础培训,取得上岗资格才能上岗绘风筝。

杨家埠是潍坊特色风筝的发源地,杨家埠风筝多次代表潍坊参加国内外各种风筝赛事,为“风筝都”潍坊赢得了荣誉。

△外宾参观年画制作

图片经过处理, 已获授权使用

年画馆:民间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中,设有杨家埠木版年画博物馆、杨家埠木版年画作坊和杨家埠年画雕版作坊,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历史春秋和绘制过程。

年画博物馆内有六个展区,陈列着杨家埠不同时期的木版年画280种、原版300余套、年画画版1200余块。根据年画绘制内容,分为神像画、戏曲人物画、美人条画、童子画、花卉画等专题,依次进行展示。

同时,馆内展出了现代年画作品40余幅,反映了新农民对新社会和新生活的赞美和更高的追求。

在杨家埠木版年画制作作坊中,游客们可以观赏年画制作过程。杨家埠年画是木版套色印刷,是杨家埠代代相传的传统工艺。木版套色印刷,颜色数量决定版的数量,版是杨家埠年画的生命。因而,雕版是杨家埠年画制作工艺中一道技艺要求最高的工序,没有多年的功底是雕不好版的。在杨家埠木版年画制作作坊和年画雕版作坊里,年画艺人向游人们展示着这一古老艺术的传统绘制方法。

民间艺人现场雕刻画版,印刷人员运用传统的套印技法,先用线板勾出轮廓,再套印上红、绿、黄、紫、蓝等不同颜色,生动地再现杨家埠传承近600年的传统年画绘制工艺。杨家埠年画最早采用的颜色只有四种,即黑(烟子)、红(苏红)、黄(槐花黄)、绿 (槐啷当绿),均为自制,如今已发展到七种。不过,日常印制的年画多采用五种颜色套色,采用现代化的生产流程,一个印制工人一天印制年画100张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要先制画,必先制版,制版必得动用木材。质朴淳厚的杨家埠人相信,动木即为锯材,有“聚财”之寓意,故此杨家埠人精心挑选吉日二月初六为画店作坊的“动木日”,也称为“聚财日”。

△景区春节民俗文化灯会

图片经过处理, 已获授权使用

仿古建筑:杨家埠的古典美

杨家埠民俗旅游区,以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为载体,周边延伸布局,仿古住宅连片分布,形成了现在的杨家埠村古村落。古村落以传统古建筑之明代高大门为主,突出梁、柱、檩的直接结合,减少了斗拱这个中间层次的作用,格调古朴典雅,清丽别致。

杨家埠民俗大观园中,完好地保存了明代隆庆二年恒顺画店的样貌。画店坐北朝南,是一座典型的明代高大门四合院。宅院建于高高的地基之上,门前两侧种植两棵槐树,青砖垒砌、木雕修饰的大门高高在上,挂着一对红红的大灯笼,掩映在一片繁茂的槐花之后。拾级而上,推门而入,一面雕花石刻的影壁墙映入眼帘。影壁墙右侧,门头饰以瓦当,黑漆大门上贴着一对门神。

古槐:见证年画的春秋鼎盛

漫步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古巷之槐殊为一景。恒顺画店故址前有几棵槐树,消灾堂前有一棵古槐树,杨氏祠堂前有一棵老槐树。菩萨门前老街口处有一棵明代古槐,历经六百年的春秋风雨,虽然老枝枯败,树干中空,但依然挺立,孕育新芽。老槐古枝上,挂满虔诚祈福的红带子,随风飘摇。

杨家埠人敬古槐,一为怀祖,二为年画。年画采用木版套色印刷,传统年画的主色是“槐黄”和“槐绿”。此两种颜色,自明初绘制年画以来,皆依靠槐花和槐籽熬制而成。杨家埠画业的兴旺发达,离不开这一棵棵槐树奉献的色彩。故而,杨家埠人对槐树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认为槐树是杨家埠的发家之本,生财之源。

虔诚的杨家埠先祖,将每年的三月十六日定为“植槐日”。

传统文化放光芒

年画和风筝,是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的核心和灵魂。但除了年画和风筝,红木嵌银根雕、面塑、泥塑、剪纸等传统民间艺术也在大观园中焕发出熠熠光彩。

特此声明:其他公众号转载此图文请留言,且在文章明显处标明来源,请保持文章完整性,本篇文章版权归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及原作者所有,禁止商用。

作者:于蕊《文化名村杨家埠》

南古镇杨坊村:二月二唱大戏 民俗文化惹人爱

二月二唱戏的习俗成了南古镇杨坊村民众不可缺少的一道精神大餐。3月11日--3月16日,各地的老百姓都会聚集到这里,特色各异,人气超旺,成为文化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

农历二月初二要到杨坊村看戏,这已成为南古镇和周边民众由来已久的民俗习惯。在这里,每一个摊主都是笑容满面、和蔼可亲。在唱戏的这几天,小街就成了人山人海,几乎把它挤炸了。每个小货摊前都围满了人,挑拣货物,讨价还价,人声嘈杂。处处都飘散着一股烹、炒、炸、煮的清香,使人垂涎三尺;处处是人们的笑脸,欢笑声荡漾在人群里。老太太们,提着个马扎,摇摇扭扭的走进了戏场,左顾右盼,东张西望,真和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差不多。

说到南古杨坊二月二唱戏也有些历史,但从来没有间断多;据了解,每年的内容都十分精彩,通过唱戏搭台,来促进经济贸易。届时,在戏会现场还将举行农机、名特优产品、家用电器、服务和花卉苗木展销以及法律咨询、科普宣传、计生、农技和劳动保障政策和宣传,企业招聘会等。据了解,今年的戏会从过去传统的民俗活动,提升拓展为集商贸、休闲、便民服务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节庆活动。而南古镇治安管理委员会成立治安小组,来回巡逻,为群众生命安全财产提供了保障,南古镇政府希望把戏会打造成一个文化牌。

来源:南古镇

作者:展燕

编辑:韩兴邦

吊桥缸炉烧饼、刘美烧鸡还有杨三姐告状的状词——唐山市乐亭镇村庄地名来源

吊桥缸炉烧饼刘美烧鸡还有杨三姐告状的状词——唐山乐亭镇村庄地名来源

中国乡村旅游网消息:搜集了3个月总算找齐了90个村庄地名来源。在唐山旅发大会闭幕之际与网站www.zgxclywz.com30万网友分享。

乐亭镇始建于金朝,辖90个行政村,79800口人。因是县人民政府及直属机关驻地而得名。镇南紧邻京唐港和唐山湾国际旅游岛金银滩浴场,西有革命先驱李大钊烈士纪念馆。是冀东三枝花皮影戏和乐亭大鼓的发祥地。吊桥缸炉烧饼、刘美烧鸡为传统美食

柏庄:据查:五百年前建庄,因姓柏的多,故名柏庄,并沿用至今。村里户户有做豆腐凉粉的绝活。民间花会有秧歌、大鼓等。

蔡各庄:据查:该村始建于五百年前,因种菜的较多,故叫菜各庄,后改为蔡各庄。

蔡庄:据查:原名叫兰坨蔡庄,清朝满族人入关后居住此地,满人中姓蔡的较多而得名蔡庄。

晁庄:据查:五百年前建庄,因姓晁的较多,故名晁庄。保留至今的民间花会有秧歌、大鼓书等。

大吕庄:据查:明末年间建庄,老祖吕氏率家族来此建庄,故名吕庄。后来,村东教场又有吕姓建庄,称之为小吕庄,因此改为大吕庄。村中曾有老母庙一座,起名为委得庵,建于清咸丰年间,农历二月十九庙会

代胡庄:据查:该村建于五百年前,因姓胡的较多,故称胡庄。又因重名,属代家河片,于1982年更名为代家河胡庄,简称代胡庄。

代张庄:据查:五百年前建庄,因姓张的较多,又在代家河片村内,故名代家河张庄,简称代张庄,并沿用至今。

道岔:该村始建于明朝,建村时因岔道多取名道岔,沿用至今。

董大庄:建村始于明朝,由董圈、大庄、徐圈三个自然村组成,故名董大庄。

东高甸:东高甸村始建于明朝,因居一高甸的东边,自建村时得现名并沿用至今。

东高各庄:据载:该村系明代所建,当时迁入此地者高姓最多,位置在东,故名东高各庄。清代,又有李姓在村北建宅,名为李庄。

东巩固庄、西巩固庄:据查:明朝建庄时,因村原有姓巩的,故名巩各庄,以后改名巩固庄。后分东西两庄,此庄在东,故名东巩固庄。居西的西巩固庄。大棚温室蔬菜水果闻名。

董庄:据载:该村于明代建立,董庄、郭庄、王庄、杨庄村名均因当时居住的姓氏而定。

独王庄:据查:明朝建庄时,因王姓居民较多,故称王庄。又属独幽城片村而名独王庄,沿用至今。分为小李庄、醋李庄、倪庄和王庄4个自然村。

独幽城:该村历史悠久。1958年大跃进时,村西正觉寺遗址曾出土大批战国时期陶片。据《乐亭文化志》载:金大定年间始建乐亭县选址时,设定由该村和现在的救镇村两址选一,当时两方绅士各摆条件,互争不让,后来滦州州牧决定称土定址,于土重处建城,救镇人狡诈略加盐于土获胜,后县城迁垣至现在的县址。旧城址更名为旧镇,后演变为救镇。独幽城村包括独幽城朱庄、刘庄、董坨等自然村。村西有一正觉寺,分前后两侧大殿,供奉关公和释迦牟尼,6月24庙会,村北曾出土辽墓地宫。

独张庄:口碑及文献载:明朝建庄时,因先居者姓张,定村名为张庄。属独幽城片村,又称独幽城张庄,简称独张庄,沿用至今。

冯哨栗庄:冯哨大陆庄位于栗庄村东仅一塘之隔,属栗庄所辖的自然村。据查:明朝建村,因陆姓较多,故称陆家庄,后因大于东边的小陆家庄,又习称大陆庄。冯哨小陆庄,隔一胡同位于大陆庄的东部,也被辖于栗庄村。明朝建庄时,也因陆姓建庄小于大陆家庄而称小陆家庄。村内沈家钻井队有钻井绝技。

冯哨刘庄:据查:明初建庄时,原为冯家所辖的哨口,让姓刘的看管,久之,刘姓一族繁衍成村。村内尚有陈、王二大族,但刘姓居多,故称刘家庄,又名冯哨刘庄。村西古有关帝庙一座(已毁),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庙会(取纪念关羽当年五月十三日单刀赴会之意),庙会很盛,赛过五月五日端午节。邻村人说:“朱、刘、郝冤不冤,不过当五(端午节)过十三。”传统花会为秧歌。自然村还有冯哨郝家庄,村东有一座白衣庵,二月十九庙会。

冯哨母庄:据康熙初年古钟(已毁)记载:明初建村,原称莫家庄,庄主莫大福,庄北有莫家坟。以后,莫氏消失,母姓增多,随改为母家庄,又称冯哨母庄。村东北有大胜庵一座(已毁),每年农历的二月初十为庙会,该村母姓后迁到迁安市五重安乡建立母庄。传统花会为秧歌。

冯哨铁庄:据查:明朝建庄时,曾一度叫于庄。以后,于庄以西建成了大庄西头(现属小庄)和大庄东头,合称叫东西大庄,于庄这部分叫于巷或于胡同。岁月中农户增多,村边住有较多的铁匠户(平整街道时挖出了许多铁屑炉渣),改成了铁庄,又称冯绍铁庄。村内有地段称为九龙口,口里深井下横有古桅杆。村西有神庙,庙会为每年农历的二月十一日。传统花会为秧歌。

冯哨小庄:据查:明初建庄时,这里原为两个较小的杂姓村,名为东、西小庄子。1950年,西小庄子迁入东小庄子,称为小庄。又称冯哨小庄。村西古有洪灵寺(已毁),每年农历二月二十一为庙会。传统花会为秧歌。

冯哨朱庄:据查:明朝建庄时,朱姓父率部分子女住在这里的冯哨一带繁衍成村,称冯哨朱庄。母率另一部分子女住到昌黎南新金铺。该村与冯哨刘庄合建关帝庙一座(已毁),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三日,以单刀赴会的关羽精神定为庙会日,也是“不过当五过十三”的村庄。传统花会为秧歌。

高安庄:相传:元朝时期,高安庄原名为五里桥,村西桥距县城五里而得名,仅有三户。明朝时期,山西移民在此定居,定居人有高、安二姓,故名为高安庄,并沿用之今。

高孙庄:网站www.zgxclywz.com暂未查到村庄地名来源。

高庄:据查:五百年前建庄时,因姓高的较多,故名高庄。保留至今的民间花会有秧歌、大鼓等。

顾庄:据查:明水乐年间,两户姓顾的在此居住,取名顾庄村,沿用至今。

关帝庙:据查:明代建庄时,村东有一关帝庙,故称关帝庙村,并沿用至今。

郭董:郭董村始建于明朝,包括郭家房子和董家铺两个自然村,故名。村中养殖貂、狐很多。

韩坨:韩坨建村于明朝,由七个自然村构成、即韩坨肖庄、韩坨叶庄、韩坨雄庄、韩坨李庄、韩坨刘庄、韩坨王庄。

后葛庄:该村始建于明朝,与前葛庄同属一村,分开后居北,名后葛庄,沿用至今。

后王庄:后王庄村始建于清朝初期,南王庄两户王姓搬迁落户于北面,初迁时名北王庄,后更为为后王庄,沿用至今。

棘坨:据查:明永乐二年,来自山后柳州人落户于此,因这里的沙陀上荆棘丛生,故名棘儿坨。后把儿字去掉,称棘坨沿用至今。

教军场:据查:明朝永乐间建庄前,驻军在此设教军场,故名。

井陈庄:据查:五百年前建庄时,该村姓陈的户数较多,又在井坨片村内,故名井陈庄,并沿用至今。

井侯庄:据查:五百年前建庄时,该村姓侯的较多,又在井坨片村内,故名井侯庄,并沿用至今。

井刘庄:据查:五百年前建庄时,该村姓刘的较多,又因井姓人先居于此,故名井刘庄,沿用至今。

井孙庄:据查:该村建于五百年前,因姓孙的户数较多,又在井坨片之内,故名井孙庄,并沿用至今。

井张庄:据查:五百年前建庄时,姓张的较多,又在井坨片内,故称井坨张庄,简称井张庄,并沿用至今。

老李庄:元朝初建庄时,祖先李氏兄弟由现今山东省搬迁而至,由于李是大户,故名老李庄,沿用至今。明朝曾建有吉祥寺

老母庙:据五道庙古钟裁:过去,曾有一条大船在村北六道口处搁浅烂坏,所以该村称为烂船坨。后来,演变成烂陀、西乱坨、兰坨,文革时也曾叫向阳。坨上建有老母庙,供奉观音菩萨,庙址占地二十余亩。每年旧历二月十五日为庙会,曾兴盛一时,清朝末年辟为学校,后人以庙名定村名。该村东周时就有人居住,出土了战国的陶簋,宋代铜钱152公斤,汉朝陶釜、鬲等。

乐亭二街:1948年,乐亭镇划分为八个街,一、二街总称二街。保留至今的民间节目有秧歌、皮影戏、大鼓书等。

乐亭三街:据查:明朝建庄时,因程姓首先在该地落户,得名程家庄,后改为三街。保留至今的民间剧目有秧歌、皮影、大鼓书等。

乐亭四街:有旱冰场闻名;乐亭五街、六街、七街。

乐亭八街:该街建于明朝前,包括两个自然村,魏庄上以姓得名;莲花池因村前有莲池而名。至今保留的民间剧目有秧歌、大鼓书、皮影等。祖传正骨医师崔继业获国家特级大师称号。

栗家湾坨:清嘉庆十一年《兴国永固》碑文记载:“城南八里许栗家湾头庄明永乐二年自山后迁居”。后称栗家湾坨。清雍正年间曾出一翰林李兰,教太子乾隆功课,村西有其坟墓。

刘卞庄:据查:四百年前建庄时,因刘,卞二姓居多,故名刘卞庄。民间花会有秧歌、大鼓书、民间锣鼓等。

刘家铺:刘家铺始建于明朝,包括大刘家铺和小刘家铺两个自然村。村里重视文化卫生事业,兴建了文化活动室、卫生室等。

龙王庙:据查:五百年前,这里修建了一座龙王庙。天旱时节,百姓来此求雨,以后搬来居住,形成了单庄、杨庄、芦庄三个自然村庄,称之为龙王庙村,并沿用至今。村内卷制花炮闻名。

麻坨:据载:该村系五百年所建。因当时村南坨处杂草大麻丛生,故取名麻坨。另王、赵、叶=侯四个自然村庄的因姓氏而定名。

蒙庄:据查:五百年前建庄时,因姓蒙的较多,故名蒙庄。

庙上:据查:该村建于明朝,原名永胜巷,盐灶户赵家在此居住。永乐年间,又有姓李的迁到此地,并修建一座郎君庙,从此改名为庙上,沿用至今。四月初四庙会、闫家祖传小磨香油享有盛誉。

南王庄:据村中年长者口述:明末年间,村北有滦河直流穿村而过,该村仅靠艾密河的一个沟渠,因此得名为井各庄王庄。后在村北又出现又一后王庄,故改名为南王庄,并沿用至今。传统民间花会有秧歌、皮影等。盛产豌豆和花生

宁庄:据查:五百年前建庄时,该村姓宁的较多,故称宁庄,并沿用至今。

齐庄:该村建于明朝,原是齐家花园,后来建庄,故名齐庄。

前葛庄:据《乐亭县志》记载:明代葛姓人的祖先由安徽后山柳庄迁居而来,称西松林葛庄或城西葛庄。与后葛庄原属一村,解放后划分为两个行政村,此村在前得现名。清末曾出一翰林院庶吉士,殿试二甲名葛毓芝。

前寺:前寺村始建于明朝。据碑文记载:明朝初年,村北滦河支流穿村而过,往南注入大海,因河水泛滥,人们连年受沥涝之灾。当时有人提议,在村中修老爷庙一座,烧香供佛,为图吉祥,老爷庙改名为吉祥寺,因村位于寺南,称之为前寺,并沿用至今。原有寺庙已在建国后拆除,在旧址上建起了吉祥寺小学。

三岔口:三岔口,明朝建村,因地处三岔道口而名。

三丁庄:三丁庄始建于明朝,与邻村三刘、三李两村统称西松林,因三村合修一教堂,称三教堂。建国后独立为三丁庄,定于旧历二月二十五为庙会,民国时期庙堂被破坏,现建刘庄小学。

三合庄:明朝中期,从沿海搬来贾、刘、董三姓人家建庄,遂称三合庄,一直沿用至今。明末时村北建一庵,名曰元通庵,当时庵中尼姑甚多,香火不断,与村南老李庄的吉祥寺并存,巍巍壮观。并在农历二月十九日举行规模盛大庙会,一直沿袭至今。到清末,由于元通庵的存在,村北边渐有人家居住,取村名为圆通庵,与三合庄同属一个行政村。清朝末年,由于贾家富户在东北开设商户,名曰福聚馆。贾家归乡后于村东又立一小村,以商号命名为福聚馆。现隶属三合庄。三李庄:该村始建于明朝,初与邻村三丁、三刘统称三清庙,又称三教堂。建国后三村分开,定名三李庄。旧历二月十五日为庙会。

三刘庄:三刘庄为刘氏始建于明朝,与相邻的三丁庄、三李庄统称为西松林。三村曾合修一寺庙,名为三清庙堂,此村也因而名三教堂刘庄,后简为今名。旧历二月十五日为庙会。

邵庄:据查:该村建于明朝,因姓邵的在此建庄,故名邵庄。

双庙:据查:五百年前建庄时,因村里修有财神庙和真武庙两座庙,故称双庙,并沿用至今。

田庄:该村始建于明朝,与道岔统称为道田村。解放初期分为两个行政村后名田庄。

王庄上:据查:明朝永乐年间,山西拨民至此,因姓王的较多,故名王庄上。

温村:据查:五百年前建庄时,因姓温的较多,故名温村。

西范庄:据查:五百年前建庄时,因居民姓范的较多,故名范庄。后据在西方位称西范庄。保留至今的民间节目有秧歌、大鼓书等。

西高甸:西高甸始建于明朝,因建村在高甸之西而得名。

西高各庄:据载:该村于明代所建,原名王家渡口。清代,因高姓居多,方位在西而改名为西高各庄村。

西巩固庄:据查:明朝建庄时,因该庄原有姓巩的,故名巩各庄,以后改为巩固庄,分庄后此庄在西,故名西巩固庄。

西河槽:明朝建庄时,村西有道河,俗称西河套,故名西河槽。

西孟庄:明朝初期,仁、李两姓大户搬迁而至时并无村名。明末时,山东大批孟姓移此落户,据在西方位,取村名为西孟庄,并沿用至今。

小河:据查:五百年前建庄时,村东有一条小河,西岸建有二庄,东西坐落,以小河子取名,叫东小河,西小河。两个自然村并为一行政村,故名小河,并沿用至今。

小救阵:据查:小救阵建于五百年前,该村原属大救阵片村,因庄小,故称小救阵。

肖圈:肖圈始建于明朝,此地原属滦河故道,开始姓肖的在此垦荒圈地,繁衍后代,故取名为肖家圈,后简称肖圈,并沿用至今。民国期间曾出一位著名的大律师周永清,为杨三姐告状写了诉状。周边大棚多,村民杨德志创办了唐山华乐塑料公司。

新埝:据载:该村始建于明朝,建在老滦河道支流南下河畔,原名邹各庄,地势低洼易涝。清代中叶搬迁到现址后,更名为兴家堰。后演化成新家埝,简称新埝。村内曾出进士于中汶、画家刘慎之,商人马玉堂长春义发银行股东。

新庄窠:新庄窠建于明朝,因新建而名。

杨铁庄:据查:改装建于五百年前,起初有两个姓杨的铁匠在此建庄,故名杨铁庄,并沿用至今。

杨洼子:据查:五百年前,当时在挖地附近的高地上建有两个村庄,因姓杨的较多,故西面的庄叫西杨洼子,东面的庄叫东杨洼子。两个自然村属一个行政村,故称杨洼子,并沿用至今。

郁庄上:口碑及文献记载:五百年前建庄,初有三户姓郁的迁此居住,故称郁庄上,沿用至今。

袁庄:五百年前建庄时,袁姓较多,故名袁庄。

苑庄:苑庄村始建于明朝,包括杨岗子、朱庄、姜庄和苑庄四个自然村。相传杨岗子最先建成,因村东自古有一座造型奇特的沙坨子,后来经大家同意,就取名杨岗子;朱庄得名因当时的村民多半是燕王扫北留下的移民,因此取名为朱庄并沿用至今;明末清初,满洲贵族入关之时,姓姜的大户以当地的习俗,跑马兴圈划界收租,因此称之为姜庄;后来,姓苑的村民投到姜庄,随着苑氏户数的增加,在村北有设立一个小苑庄。原三合庄乡乡址设在苑庄村。土改后,把四个自然村全部归属苑庄。苑庄历史上著名人物杨扶清与李大钊和周恩来交往深厚。

元庄:据查:该村建于明朝,山西洪洞县杨姓在此建庄,因庄小,故名小杨庄。后因重名较多,于1982年改为元庄。

张家楼:张家楼村始建于明朝,明朝初期,从山东移过来的张姓大户住在一个木制结构的楼房中,后经大家商定取名为张家楼村,简称张楼,并沿用至今。

赵庄:据载:该村为明朝所建,村民系赵、汤、刘,从山东逃荒而至。三个自然村的村名均因三个姓氏所定,一直沿用至今。

中高甸:中高甸村始建于明朝,建村于高甸处,位置居中,故取名为中高甸,沿用至今。

朱各庄:据查:明永乐二年,山东移民朱姓兄弟二人,弟留乐亭,兄去昌黎,为了便于联系,约定建庄时,均定名为朱各庄。建国初期,该村有个评剧团,至今还有七个吹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