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新开路龙南会馆

大新开路龙南会馆

大新开路龙南会馆位于章贡区大新开路14号。2018年3月,公布为江西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剑瓷龙泉——龙泉青瓷▪宝剑传承与创新展在湖南湘潭市博物馆盛大开幕!

湘潭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方新文宣布开幕

2020年12月22日,龙泉的宝剑青瓷跨越千里与湖湘文化来了一场激情碰撞,《剑瓷龙泉——中国龙泉青瓷▪宝剑传承与创新展》在湘潭市博物馆盛大开幕。此次展览由陕西历史博物馆龙泉市人民政府、湘潭市文旅广体局共同举办,龙泉市人才联合会、龙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湘潭市博物馆承办。

出席本次开幕式的领导和嘉宾有:陕西历史博物馆展陈部主任姜涛、龙泉市人才联合会会长、原龙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罗永文、龙泉市人力社保局副局长包伟明、湘潭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方新文,以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龙泉市人才联合会特色工艺专委会副会长胡兆雄等数位国家工艺大师,湖南省博物馆、湘潭市收藏家协会、博物馆之友、志愿者、省内新闻媒体代表。湘潭市博物馆副馆长欧欢主持此次开幕式。

湘潭市博物馆副馆长周珊珊介绍展览基本情况

陕西历史博物馆陈展部主任姜涛介绍策展理念

龙泉市人才联合会会长、原龙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罗永文致辞

湘潭市博物馆副馆长欧欢主持

龙泉位于浙江省西南部,距离湖南湘潭800余公里,既是青瓷之都,也是宝剑之邦。龙泉剑以“坚韧锋利、刚柔并寓、寒光逼人、纹饰巧致”而被称作“天下第一剑”。龙泉窑以烧制青瓷闻名,釉薄青淡,颇有越窑、哥窑之风,古往今来颇受喜爱。

此次展览共计展出展品220件,其中龙泉文物30件,湘潭市博物馆馆藏文物67件,现代龙泉工艺精品123件。展览共分4个单元详细介绍了龙泉剑、龙泉瓷的继承与发展,再现了古代的名人雅士的别致生活,在陈列排序上采用了古今对比的独特布展方式,使得游客朋友们能直观的感受到战国古剑与现代名剑、宋代美瓷和现代工艺的传承和创新。龙泉古剑精致锋利,青瓷文物温润典雅,现代大师们循古创新,借用世代相传的制作工艺,辅以现代审美的修饰方法,作品宜古宜今,让人留连忘返。湘潭市博物馆馆藏的湘乡窑作品是我国古瓷“南青北白”的代表之一,相较龙泉青瓷更为含蓄朴实,展厅内楚风吴韵相映生辉。

END

本文来源:湘潭市博物馆 通讯员 杨茗

湖广会馆大年初一重新开馆 邀您去逛庙会

湖广会馆大年初一重新开馆

邀您去逛禹王庙会

记者1月25日从渝中区了解到,历经3个多月的升级改造,湖广会馆将于1月28日(大年初一)重新开馆迎客。从1月28日至2月3日,湖广会馆将举办禹王庙会,市民除可前往体验中华传统祭祖仪式外,还可赶禹王庙会市集、品各种小吃、听戏曲连唱,过一个喜庆传统的热闹年。

据了解,湖广会馆从去年10月8日起开始闭馆施工改造,改造后的湖广会馆不但修葺了古建筑、优化了功能分区,还对移民博物馆进行了升级。一改过去以图片为主的展陈方式,改造后的移民博物馆使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打造了“赤野千里、昭民徙蜀、水路进川、陆路进川、报亩定籍”等景点,真实还原了当年湖广填四川的场景。此外,博物馆还增设了不少互动体验设施,游客可现场体验推独轮车、挑担以及攀援栈道等。

同时,春节期间,湖广会馆还为游客准备了丰富的过年“大餐”。其中亮点之一,就是禹王祭祀体验,初一至初六的每天上午、下午,游客可在禹王宫广场免费身着汉服,体验具有数百年传统的祭祀典礼。此外,湖广会馆还邀请了重庆各大戏曲协会、皮影艺术团、木偶剧团等,为大家带来京剧、川剧、黄梅戏、木偶戏、皮影戏等戏曲“大餐”。

逛庙会当然免不了要去赶集,据介绍,湖广会馆将在春节期间还原当年禹王庙会的市集场景,市民除可购买拓印、夏布文创产品外,还可观赏十字绣、蜀绣、捏泥人、抛沙画、糖关刀、川江号子等老重庆非遗文化技艺。在湖广会馆后门停车场,游客还可品尝到山城小汤圆伦教糕炒米糖开水糖油果子古巴渝流传至今的特色美食。从初一至初三,由工作人员扮演的“财神”还将穿梭在会馆内,为游客发放红包。

据悉,新开馆的湖广会馆票价仍为30元,特殊群体享受优惠的政策不变。(记者 龙丹梅)

(责编:陈易、张祎)

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今起重新开馆

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重新开放后,参观者能够首次以360度全景的视角,了解人民出版社旧址。叶辰亮 摄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历经近半年的建筑本体维护保养以及内部展陈提升改造后,以崭新面貌向社会重新开馆。1922年7月,在辅德里625号李达寓所中,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12位怀揣远大理想、深植家国情怀的青年出席会议,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与党的一大共同完成党的创建任务。

而今,位于静安区的老成都北路7弄30号,百年旧址清水红砖,重现了辅德里1915年建造之初的历史风貌。

自去年11月闭馆后,169个日夜、4056个小时,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在加固建筑本体、修复风貌的同时,优化了场馆空间布局、改造提升展陈,以更丰富、更创新的表现方式呈现“石库门里的纪念馆”。

一面清水墙,历经12道工序

靠近延安中路的一排石库门旧式里弄建筑,共有8个门洞、16根门柱及门楣,是此次修缮工程的重点和难点。

“为了能修旧如故,修缮采用原工艺和原材质。”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修缮项目负责人吴公保介绍,门头门柱采用舂光石灰进行修复,“这种砖面修复料取自天然石灰岩料,再掺入微量水泥,用人工绕拌、捶打、搓揉而成的‘手作石灰’能保证墙体多年不渗水”。

石库门红砖的“红”,需要黄、绿、黑、红四种颜色按一定的比例调拌出来。当时仅门楣的配色,就做了不下16个小样。

从最初的墙面清理、清洗到最后的憎水保护,整个修复经过整整12道工序,每一砖每一瓦都蕴藏着匠人们的严谨求实与精益求精。

柱头砖雕更是工匠师傅使用红砖手工雕刻而出。雕塑上叶子翻卷的弧度、叶脉走向等,都根据现有摹本和史料比对考证而得出,最大程度地还原百年前的建筑原貌。

一次展陈提升,呈现新时代新发展

今天,中共二大会址重展昔日风采。新馆展区由“序厅、基本陈列展厅、中共二大会议旧址、党章展厅、平民女校旧址展厅、专题展厅”共六个展区组成,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的峥嵘岁月。

在展陈提升上,纪念馆序厅的开场电影在内容上优化调整,呈现出新时代、新发展。一旁,宣誓区的陈列也重新布置,新增实物党旗,增强了仪式教育规范性和仪式感。

油画《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经由原作者俞晓夫亲自修复、补色、上光,并进行清洗后,再次回到基本陈列展厅。

为保证展出质量,本次修缮还调换了部分中共二大代表的照片,并对部分代表的照片进行专业修复,确保内容严谨和准确。

一系列新技术,更好讲好二大故事

展陈手段在技术赋能下有了进一步提升。展陈运用沉浸式影片、历史图文、实景还原等手段,还原了当年开会的场景。譬如,12位代表的展墙使用了双层夹胶通电玻璃,通过电源控制来调节通电玻璃透明度。不仅展厅的通透感增强了,而且展厅外的阳光长廊以及石库门风貌也完整呈现在观众面前,营造出“石库门里的纪念馆”。

通过人机互动的展陈方式和多媒体展示等交互手段,参观者还能首次以360度全景视角,了解人民出版社旧址。

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还特意邀请医务工作者、大学生、部队战士、白领党员、工匠师傅等社会各界的志愿者,加入到新馆的讲解中来。“志愿者们在讲解过程中,也讲出了自信心与自豪感。他们不仅讲述着党史,更通过自己的讲述传承、赓续红色血脉和精神力量。”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副馆长尤玮介绍,这样的讲解方式也将继续沿用。

前不久,第一部反映中共二大的舞台剧《辅德里》上演。在这部以中共二大会议所产生的重要文件为主线的戏剧中,二大提供了相关史料,艺术化再现了峥嵘岁月的人物故事。尤玮表示,他们将继续创新形式、丰富手段,讲好二大故事。

接下来,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将进一步整合静安区红色文化资源,打造“一馆一品”特色项目,以崭新面貌和高质量服务,助力“开天辟地——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以实际行动迎接建党100周年,擦亮“党的诞生地”红色文化名片

作者:顾一琼 王宛艺

摄影:叶辰亮

编辑:苏展

来源:文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