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马台遗址

凉马台遗址

凉马台遗址位于淇县城南6.5公里的十三里堡村北台地上。南北长116米,东西宽106米,面积约1.2万平方米。遗址高出地面3.5米,文化层厚达5.5米。该遗址发现于1956年,初步认为是一处河南龙山文化遗址。1982年又发现有仰韶、商、周文化遗存。在台地西南的断崖上暴露出上下叠压的房基遗迹,遗物十分丰富。

探索青海尕马台遗址古墓文化

尕马台遗址位于青海海南州贵南县拉乙亥乡昂索村南500米处。遗址地处黄河南岸的二级台地上,海拔约2719米。

尕马台台地平坦,东西绵延数千米,南北有千米之阔。遗址北距黄河约1千米,高出黄河第一台地索昂村60米,西距托勒台农场5千米,东距沙拉村5千米,南靠黄河第三台地——木格滩。

台地东部有一磨渠沟,沟水由南向北注入黄河,尕马台遗址隔此沟与高渠顶遗址遥遥相望。它和宗日遗址同处于共和盆地内,两者间距离约为68千米。

尕马台遗址远景

为了配合龙羊峡水电站工程建设,1977年4月开始筹备开展库区内文物保护和考古发掘工作,经批准由青海省文化局、水电部第四工程局、海西州文卫局、共和县革委会、青海省考古队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联合举办了“龙羊峡水电站工程亦工亦农考古短训班”。当年7月,60余名短训班学院分为五组,对尕马台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9月考古发掘工作结束。

尕马台遗址共开探方65个,揭露面积1626平方米。发掘出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1处,遗址中发现居住面1处,烧灶面14处,瓮棺葬18座。遗址文化内涵单一,从出土遗物特征分析,应以马家窑类型晚期文化为主体,内含半山类型的因素,此外,遗址还包含宗日文化因素。根据文化特征分析,尕马台遗址的绝对年代为距今5200~4100年。

经考古发掘发现,在聚落遗址之上叠压有齐家文化墓地,共计44座。根据遗址的发掘情况,考古工作者断定尕马台的新石器时代居住址废弃若干年后,一批齐家人又迁徙到此,将早期的遗址辟为墓地,因此在居住遗址上又分布了青铜时代齐家文化墓地。这批墓地均打破了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居住址,墓口一般开口于地表,并打破了整个文化层。墓内多填纯黄砂土,个别填灰土。

考古发掘现场

44座齐家文化墓葬排列不规整,无明显规律可循,但分布较均匀,一般相距3~5米,且墓葬之间无相互打破关系或叠压关系,表明各座墓葬的埋葬时间相近,应属于同一时期同一氏族墓地。其中包括竖穴土坑墓43座,瓮棺葬1座。

竖穴土坑墓的基本情况如下:

01

墓葬形制方面:基本相同,大多作圆角长方形,个别呈椭圆形,无二层台竖穴土坑墓穴29座,有二层台竖穴土坑墓14座,值得注意的是,二层台墓葬的葬式均属二次扰乱葬,这说明二者有一定的关联。

02

埋葬习俗方面:以单人葬为主,共计27座,其中女性7人,男性10人,性别不明者10人;合葬墓9座,仅16号墓属三人葬,其余均为二人合葬墓;另有7座墓属迁葬墓。43座墓葬中均未发现使用葬具的痕迹。墓向较一致,都在北偏东或南偏西45°~75°之间,男女两性头向有别,一般男东女西。

03

葬式方面:尕马台墓地的葬式十分特殊,除二次葬、迁葬、二次扰乱葬中的全身扰乱葬,因扰乱严重原葬式不知或难辨外,其余能分辨出原葬式的墓,皆为俯身葬。

甘肃省和青海省的东部地区,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的葬式大体可分为仰身直肢葬、俯身直肢葬和屈肢葬,其中以仰身直肢葬为主,俯身葬被视为特殊葬式,但在尕马台墓地,可辨葬式全部采用俯身葬,这在齐家文化中为首次发现,在我国的史前文化中极为罕见。

在以往发掘的齐家文化墓地中,如青海乐都柳湾、甘肃永靖秦魏家等墓地中,俯身葬所占比例极低,有的甚至无这一葬式的发现,如甘肃武威黄娘娘台和永靖大何庄墓地,相关学者经研究认为俯身葬可能代表了墓主人身份不高或死于非命。但在黄河上游的青海共和盆地,俯身葬则是当地流行并特有的葬式,这在宗日墓地中也有体现,俯身葬占到宗日墓葬总数的47%,这反映了俯身葬不同地区的丧葬制度中有着不同含义。此外,在尕马台墓地中还发现一座瓮棺葬,瓮棺直立于木坑中,葬具采用两件实用陶器相扣而成,棺内葬有一具约周岁的小孩骨架。

瓮棺葬示意图

44座齐家文化墓葬中共计出土随葬品13384件。9座墓无随葬品,其余35座墓中都有种类各异、数量不等的随葬品,表明贫富分化明显。随葬品按照用途可分为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与装饰品三大类:①生产工具共13件,包括石质工具6件和骨质工具7件,不见农业工具,反映出狩猎和畜牧经济占有较大比重;②生活用具25件,均为陶器,陶质以泥质红陶为主,夹砂红陶次之,泥质灰陶较少,彩陶器仅双耳彩陶罐1件,另在M5中发现有1片彩陶片,制陶工艺较马家窑文化有很大的进步;③装饰品及其他共13346件,石质饰品计190件,骨质饰品计12920件,铜制饰品共42件,其他器类海贝193件,蚌壳1件。

尕马台墓地出土的齐家文化陶器

尕马台墓地出土的各类装饰品

在随葬品中,最令人瞩目的是一件七角星纹铜镜,出土编号为M25:6,发现于M25墓主人骨架胸前。直径9厘米、厚约0.25厘米。中心纽座已残,正面为七角星纹,各角之间间饰斜直线纹,制作精美,在我国迄今所发现的早期铜器中甚为罕见。

尕马台墓地出土的七角星纹铜镜

在铜镜边缘上钻有两个小孔,两孔之间有一道凹形细绳纹的痕迹,在清理时发现有木质镜柄,镜柄是通过镜缘的双孔用细绳捆绑固定使用。

为全面揭示尕马台墓地出土铜器的材质特征,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国内先进的文物检测机构,先后分三次对31件出土铜制饰品包括铜镜、铜牌饰、铜泡、铜环、铜指环和铜镯进行了分析,检测结果表明,尕马台出土铜器中多种合金并存,以锡青铜为主,(类)砷铜占据重要地位。

铜器的制作工艺不仅有铸造成型,也有热锻和冷加工成型的,这表明当时的铜器制作技术应该不是冶铜技术的初级阶段,而是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发展阶段。此外,砷铜的发现不仅有助于重新认识齐家文化冶铜技术演进的历程,还将促使我们重新认识齐家文化与周邻地区青铜文化的关系,从而极大地推进我国青铜冶炼史的研究。

齐家文化的主要分布区域

甘青地区以往发现的齐家文化的墓地较多,比较重要的有青海乐都柳湾、甘肃永靖秦魏家、永靖大何庄、武威皇娘娘台、临潭磨沟等。位于共和盆地的尕马台是一处规模不大的小型氏族公共墓地,相较于上述的几处齐家文化墓地,相互之间有共性,但尕马台的个性更为鲜明,可以作为黄河上游共和盆地齐家文化的典型代表。遗址和墓地虽然已被水库淹没,它的发掘为深入研究齐家文化的分布区域、不同区域的文化特征,以及探讨黄河上游青铜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材料,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

信息来源:青海省博物馆

本期编辑:施亚兰

校对审核:仁青

转载请注明出处

清凉山顶将现清凉台 南京投资1.3亿打造石头城遗址公园

龙虎网讯 昨天,南京石头城遗址公园近期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正式公示,意味着南京五大遗址公园中最后动工的石头城遗址公园即将进入正式施工。未来,这里汇聚从东吴到清代的各种遗址:东吴石头城、驻马坡,唐代颜真卿的放生池和颜鲁公祠,南唐的石头清凉大道场和保大井(还阳泉),明代的清凉门,明嘉靖年间创设的崇正书院,清代“金陵八家”之首龚贤的半亩园和扫叶楼,而可登高眺远的清凉台将成为公园的一大亮点。

方案:1.3亿元打造石头城遗址公园

早在2012年,南京就确定要建汤山猿人洞、大报恩寺、明故宫、牛首山和石头城五大考古遗址公园。目前,只剩下石头城遗址公园的建设尚未启动。新打造的石头城遗址公园包括清凉山公园和国防园,公园定位为集遗址保护、文化旅游国防教育、生态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遗址公园。

此次环评的评价范围为近期实施内容,规划建设范围主要包括清凉山公园、国防园现可控的所有土地范围,即东至虎踞关路,南至原南京四中,西至外秦淮河东岸,北至河海大学、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用地面积约为46公顷。

新建建筑包括遗址保护与展示建筑、清凉台(石头城遗址博物馆)、兰圃(含东游客服务中心)、国防园新入口(含西游客服务中心),全园基础设施改造,景观提升等,项目总投资1.3亿元,工期两年。

项目以石头城遗址保护与展示为中心,新建遗址保护与展示工程、新建主体建筑、实施全园基础设施改造、实施景观提升等内容,使石头城城垣等重要遗址与整个城市环境完美融合,并改善周边环境质量。

考古:清凉山地下“藏着”石头城

2009年开始,南京大学南京市博物馆联合在清凉山公园和国防园进行了考古勘探发掘,并在周边地区展开大规模考古调查,取得重大突破。

项目拟建范围内保存下来的主要遗存为东垣和北垣遗迹,两段遗迹呈北高南低的形势,长约760米。其中,东垣遗迹呈西北至东南走向;北垣遗迹呈曲线状,东起八角亭,全线长约570米。之后,考古队在北垣遗迹西段发现了时代晚于六朝、并对城墙墙体作过修补夯筑的遗迹,由此证明六朝石头城在隋唐时代仍被修补使用过。这与隋唐时代石头城曾有沿用的文献记载相符合。

在“八角亭”西北侧一个探沟,考古人员在一段隋唐时期的夯土墙体下,发现了年代更早的包砖墙体。这段包砖墙宽1.1米,残高1.1米,保存较为完整。在墙基北侧,还有一段以砖块平铺砌成、与包砖墙平行的路面,初步推测为道路遗迹,年代为东吴时期。

清凉山的考古发掘解决了长期以来学术界对石头城方位和四至范围的争议,基本确定石头城位于今鼓楼区清凉山、国防园、菠萝山、红土山一带,周长3000米左右,与史料记载相吻合。所有的发现都证实了南京石头城遗址在我国考古领域的重要地位。

亮点1:山顶建清凉台,并保留“首都水厂”记忆

报告书提出以下保护方案:该区域三国、南唐、民国历史遗迹叠加严重,作为古石头城的制高点,为了再现历史,在城西再形成一个人文景观,应结合清凉台节点打造清凉山公园历史文化核心展示区,所以既做清凉台,又对首都水厂的历史遗存予以记载。经查证,民国水厂旧址不是定级文物保护单位,仅在南京市规划局公布的近现代历史文化资源中。

南京1930年始建的民国首都水厂。清凉山水厂遗址是当年首都自来水厂的一部分,对外称“首都水厂”。清凉山“水厂”其实是当时的一个大型水库,库容量为1万立方米。由于目前民国水厂遗迹已经破坏殆尽,并且年久失修,地下部分必须消险处理,民国水厂旧址部分地下水池现场已被建筑垃圾填埋。

山顶平面的水泵房应予以设计修缮,作为工业遗存建筑进行了修复,室内为展示陈列的空间,增加水厂工业部件的展示,在建筑前面立碑,通过文字记载说明此处为:“首都水厂高位水池遗址”。

亮点2:拆除奇石市场,建兰花培育展示中心

“清凉兰苑”原位于清凉寺背后的山谷中,是南京市兰花专类园和植物生产基地,由于原清凉兰苑地下发掘出清凉寺遗址,因此在本次规划中另选基址提升建设。

方案明确,新建的兰圃位于清凉山公园原奇石市场位置,拆除原奇石市场,新建以兰花培育、展示办公为主的展览中心,不新增用地,前部院落兼顾东游客服务中心的管理、服务、问询功能,增加温室花房和林下种植兰花区域。

亮点3:石头城原址用玻璃覆盖保护并展示

根据数年前考古队和专家学者挖掘考证,孙权所造石头城遗址不仅限于现有的鬼脸城,还包括清凉山公园、国防园、龙蟠里,周长3000多米,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北垣现除虎踞路所经一段被挖断外,保存于国防园内的一段东西长约350米,清凉山公园内一段东西总长约550米;东垣被广州路切断,其中北段保存较好,南北长约200米(位于清凉山公园内);西垣北段残长约400米(位于国防园内,南至清凉门)。

此次方案,拟对石头城城垣遗址北半区设置遗址本体展示点。在南京图书馆用过的钢架玻璃结构的景观构筑物上盖,将用于城垣遗址展示。结合控温、控湿,微电的发掘技术,在原地段揭示最古老的石头城。

亮点4:建国防园新入口,林间设旅游步道

国防园的改造以保持原状为主,各场馆均不拆建,在景区入口处结合西游客中心一起新建国防园新入口。由于历史原因,清凉山公园和石头城遗址公园被人为分成两部分,虎踞路穿过其间,园区内道路系统相互独立,缺少联系。此外,由于城墙阻隔,现石头城遗址公园与秦淮河风光带之间缺乏竖向沟通,游人必须通过清凉门才能登上城墙,观光游览体验大打折扣。规划在现有公园园路体系的基础上,沟通与城市路网的衔接,拓宽道路,理顺道路层级,打通园区主环路,增补人行步道,在丛林间开辟旅游步道。

司马台长城旅游攻略,玩转历史文化遗址

司马台长城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区,是中国古代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历经秦、汉、唐、明等朝代的修建和扩建,如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司马台长城被誉为“北方屹立的文化长城”,是中国历史文化遗址中的重要代表之一。

司马台长城景区分为东西两段,其中东段长城是特色的景点之一,也是游客们为推崇的观景区之一。在这里,游客可以欣赏到长城的壮丽景色,感受到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博大精深。东段长城的主要特色是“三台八楼”,这是一个由三个较大的台地和八座高楼组成的建筑群,是中国古代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段长城则是司马台长城景区的另一个重要景点。西段长城建于明朝,因其建造时间较近,因此保存得比东段长城更为完好。西段长城的特点是“三关九城”,这是一个由三个关口和九个城池组成的建筑群,是中国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长城,司马台景区还有许多其他的历史文化遗址和景点,如司马台汉墓、司马台博物馆、司马台公园等。这些景点都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游客们可以通过参观这些景点,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如果您计划前往司马台长城旅游,以下是一些旅游攻略供参考

1. 旅游时间春秋季节是旅游时间,此时气温适宜,景色优美。

2. 门票价格东段长城门票为50元/人,西段长城门票为40元/人,司马台汉墓门票为20元/人,司马台博物馆门票为20元/人。

3. 交通方式可以选择乘坐公交车、出租车或自驾车前往。

4. 注意事项长城建筑陡峭,行走时要注意安全。同时,景区内禁止乱丢垃圾,保护环境。

司马台长城景区是一个集历史、文化、风景于一体的旅游胜地。如果您想要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不妨前往司马台长城,一定会给您留下难忘的旅游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