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家大湾祠堂

曾家大湾祠堂

曾家大湾祠堂位于黄陂区蔡榨镇桃园店村曾家大湾,时代为清代。

2011年,曾家大湾祠堂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巴渝风 | 走进邓家祠堂 领略家国大爱

悬山顶、青砖墙、西式卷廊、罗马柱……踏入历经百余年风雨的江津白沙邓家祠堂,仿佛走进了旧时光。

邓家祠堂

作为以盐业兴家的商贾之家,近200年间,邓家不仅成就了一座百年名校——聚奎中学,更让其家训“重教弘文、齐家报国”在岁月的长河中传承、创新,孕育万千桃李。

忧国忧民 家风校训一脉相承

清朝咸丰年间,从江西迁来白沙的邓家出了一个胆识过人的后生仔,他就是百年名校聚奎中学的创始人邓石泉。邓石泉自幼家贫,从一名街头小贩白手起家,靠经营盐业成为一方巨贾,邓氏家族至此兴旺起来。

邓家祠堂

邓石泉虽因年幼辍学没有满腹诗书,却不拘泥于陈俗旧思,怀揣着一份忧国忧民的情怀。他常常说:“中国之弱,由八股、鸦片、妇女缠足者害最烈。”为造福乡里,他开办《广益业报》、筹办“天足会”、出资修建“私立新本女子学堂”、捐建白沙贫民教养工厂等。

1870年,邓石泉兴办起聚奎义塾。作为这所百年名校的创始者,邓氏家族的家风也在潜移默化中成为学校校风的精髓。

中西结合的建筑风格和彩色玻璃

在书院时期,由于受科举制度影响,邓家曾以“养道德,济苍生”作为办学思想,但未能得到较好实施。1905年,改书院为学堂,随即将“崇尊实学,关怀国事”作为办学宗旨,在教育中逐渐融入新学(西学)内容。

邓家祠堂内景

1926年,聚奎书院扩建,聚奎董事主任邓鹤丹与时俱进,又将办学思想改为“知国家大事尚可为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这与邓家家训“重教弘文、齐家报国”不谋而合,道出了邓氏家族兴教办学的初衷。

聚奎中学

潜移默化 峥嵘岁月不忘初心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140多年来,邓家先后有三代人出任过聚奎校长,历代族人不断投入捐资办学,与聚奎学校共风雨、共成长;聚奎也从义塾到书院,从小学、初中到高中,由私立到公办,成长为一所为国家和社会不断培养栋梁之材的现代化学校。

140多年来,聚奎中学秉承这一初衷,培养了近十万学子,其中杰出人物代不乏人。著名爱国诗人吴芳吉、国画家张采芹、巴蜀史学家邓少琴、科学家周光召……他们为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强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聚奎书院大门

漫步在古朴、清幽的聚奎中学内,穿过聚奎书院和石柱楼,浓荫密布下隐约可见一座白墙青瓦、对称建造的建筑,那就是民国时期享有“川东第一大礼堂”美誉的鹤年堂。

抗日战争期间,国内各界名人学者纷纷入川,白沙成为人才荟萃之地,这座由邓石泉之子邓鹤年捐资10万银元而建的“鹤年堂”也成为当时西南乃至全国思想碰撞的圣地。每逢周末都有名人来校,或讲学,或演说,文幼章、冯玉祥、欧阳渐、梁漱溟、卢前、陈可忠、胡小石等人都曾是座上宾。

鹤年堂——当年的抗日宣讲堂

当时的邓家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已经成为重庆巨富。虽然腰缠万贯,但邓家子孙一直秉承先辈古训,为人正派,急公好义,家财多用于国家民族事业的发展。《聚奎校史》一书中记录到,民国十五年,邓鹤年向重庆基督教青年会捐银洋两万元,修建“蟾秋图书馆”。尔后又与侄子邓燮康创办江津救济院,设立“石泉义仓”,赈济穷苦灾民。而邓鹤年留给子孙的,不过二十担租子的田业。

当年的抗日宣讲堂,如今的聚奎大讲堂

除了赫赫有名的鹤年堂,邓家甚至将家族祠堂贡献出来支持民族大业。1939年抗战期间,国立中央图书馆搬迁至白沙。邓家族人自愿将祠堂腾出作为国立中央图书馆办公处,更倾尽家财帮助图书馆举行多次文化展览,开放阅览所藏图书,为抗战期间流亡来川的学者、学生提供精神食粮。直至1944年3月搬离白沙,图书馆在抗战的恶劣环境中,竟在5年内新增藏书1万多册。

历久弥新 世代传承家国情怀

世纪风云变幻,邓氏家族可谓是人才辈出。

邓若曾,国家女排原教练、总教练,曾带领国家女排多次荣获世界冠军

邓焕曾,当代著名桥梁专家,其主持设计的重庆黄花嘉陵江大桥曾获全国市政工程金杯奖和全国环保示范工程奖

邓敬苏,师级国家一级演员;邓敬兰,副军级教授,核医学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邓若曾,国家女排原教练、总教练;邓庆曾,著名医学博士;邓焕曾,当代著名桥梁专家、高级工程师;邓寀姝,世界中国烹饪大赛国际大师……

邓家祠堂外景

邓氏家族“重教弘文、齐家报国”的家训代代相传,延续至今,正如悬挂于祠堂正中那副楹联:“黑石钟灵重教弘文垂典范,清泉毓秀齐家报国仰宗风。”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演绎着何为家族传承,何为“齐家报国”,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邓氏族人。

如今,年轻的族人们又建起了邓氏家族的QQ群、微信群,大家常常在网上进行交流。“自强不息、尊师重教、敬业亲和、乐善好施”“扶持正义、艰苦朴素、严教子孙、发奋图强”“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爱人才”……新时代的邓氏家训被赋予了更多的内容,不变的,依然是那份永恒的家国情怀。

家庭应当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已写入民法典婚姻家庭编草案,“用良好家教家风涵育道德品行”也被列入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入法之前,家风建设还被写入《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德纪法齐发力,正是新时代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有机结合、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的生动缩影。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党员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自觉做优良家风的倡导者和践行者。从中华优秀家风家教家训中汲取营养,把文化滋养和道德倡导贯穿家风建设全过程,养成建设、传承好家风的自觉,人人参与、家家共建,凝起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强大合力!

作者:段廷智 饶 辉

编辑:周 敏

校对:徐 杨 郑兴林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有“江南第一祠”之称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也可以用来商议族内之事。如今北方已难见祠堂,在南方浙江江西安徽广东福建广西等地的祠堂保存比较完好,祠堂一般都比民宅规模大,越有权势和财势的家族,他们的祠堂往往越讲究,江西就有这么一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在 江西吉安富田镇王家村,就有一座江西最大的祠堂诚敬堂,诚敬堂便是当地人常说的“王家大祠堂”。富水河流经富田古镇,千年 庐陵的遗韵在这里传承,富田流传有:“文家出了个文丞相,王家有座大祠堂”的说法,诚敬堂作为王氏人的祖传祠堂,它有什么来头呢?

北宋年间, 王家村先祖王经信从庐陵迁入富田,繁衍至今已有8000多人,如今村内还有2000人在这居住,成为当地的大家族之一。王经信字诚敬,明朝时期他的后人为纪念他,就建了这座祠堂,以他的字号命名为诚敬堂,2013年被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诚敬堂建成于明嘉靖六年,占地面积6500平米,长82.3米,宽44.3米,是江西目前发现的最大的祠堂,有“江南第一祠”之称。王家之所以能够建起这么大的祠堂,那是因为先祖原来是做生意的,他们就是伐木做成木排运到南京去卖,收入是很高,但是有一点风险,王家的富庶可是用冒险换来的。

祠堂是以木构架为主的 砖木结构,共用立柱就有99根,其中有两根立柱很大,是从湖北 神农架买来的,需要两个人才能抱得过来。整个祠堂房子的木结构均由木榫连接,一颗铁钉也没有使用,显示了古代工匠的智慧,这也是它能成为国家保护文物的重要原因。

建筑整体呈“丁”字形,寓意家族人丁兴旺,诚敬堂的走向呈纵阶梯形,意思是希望后辈步步高升,祠堂内的天井排列成品字,寓意王家人做人有品德。这一切都是祠堂建造者有意而为之,南方的 祠堂文化就是这么博大精深。

很多地方的祠堂照壁都会写上福字,但是诚敬堂不一样,它照壁上写的是魁字,至于为什么写这个字,据说是与文天祥有关,他是 富田镇文家村人,后来官至丞相,成为�

谢氏家族连续剧《大祠堂》1-3集

导演:阎建钢/聂造

主演: 林心如/赵鸿飞/王雨/潘虹/高明/赵娜/王茂蕾/孙瀚文

祠堂家族的圣地。 而在男尊女卑的时代,祠堂也是女人的禁地。

而这个关于祠堂的故事,恰恰是围绕着一个女人开始、发展、最终走向不可预知的结局。

由天禾兄弟电视电影投资有限公司、黄山市委市政府联合,倾力打造的43集历史民生大戏《大祠堂》,因为汇集了林心如、潘虹、高明、赵亮、王雨等新老明星,从开拍之始就一直引人关注。

《大祠堂》是一部宏大细腻的平民生活史诗

《大祠堂》是一席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盛宴

《大祠堂》是一台悲欢离合的家族命运大戏

《大祠堂》第一集

第一集内容简介:

徽州,谢镇,居住着一门望族谢氏,同一个祖宗,同一个祠堂,只是由于祖父辈早年隐秘的恩怨,分成了前谢和后谢两支。前谢长者是大奶奶,后谢长者是三爷,而谢氏祠堂悌让堂的掌祠人,是前谢家的长子,秀才谢格文。

清晨,后谢家次子谢格常之妻因不堪遭受凌辱,吊死在祠堂门前。谢氏掌祠人、前谢秀才怒而以族规惩处虐待妻子的谢格常,及教子无方的三爷,致使前后谢产生新的恨怨。

在朝中的谢氏二爷谢复洵立功于朝廷,皇上赐匾,两谢为沾皇恩分别把后谢长孙谢致成、前谢长孙谢致卿的婚娶定在了迎接皇上赐匾之日。

致成和秀云相爱却不能成婚,被迫迎娶药商胡家之女巧珍,致卿却为意外娶到自己喜欢的秀云而惊喜。

不料想,成婚喜日,新人拜祖时,突然祠堂牌匾落下,致卿为救秀云被砸伤。

风云突变,喜事变灾事,内一片混乱。

《大祠堂》第二集

第二集内容简介:

致卿伤势严重,婚礼被迫中断,前谢大奶奶命致卿的弟弟,九岁致相代兄拜祖成婚。

新婚之夜,致成心牵被族人非议的秀云,忽略了新婚妻子巧珍。

次日凌晨,按照族规,要验看处子血,巧珍无奈,只得刺破手指滴血冒充处子血,使得婆家满意,致成对妻子心怀愧疚。

致卿外伤渐好,全家欣喜,不料想圆房之夜,致卿却发现自己丧失了男性功能,全家顿时笼罩在凄切之中。

致卿绝望中发疯跳河,不会水的秀云冒死相救,会水的致卿为救秀云活了下来,接受治疗。

两谢经营的贡茶因竞争对手吴家茶庄暗中捣鬼出现麻烦,掌管两谢贡茶生意的后谢长子谢格胜前往徽州料理茶事。

《大祠堂》第三集

第三集内容简介:

后谢格常不怀好意去前谢看望接受治疗的致卿,引得致卿发狂,祸及秀云。

致成得知致卿因病折磨秀云,心痛难耐,又不敢有所作为,只能用读书化解悲苦。

致卿因病性情变化无常,拒绝陪伴秀云回门,和父亲秀才发生冲突。大奶奶无奈,只得让九岁的致相代兄回门,给秀云父亲一个交代。

谢格胜解决了贡茶危机,写信回家要父亲三爷说服秀才,为稳固谢家贡茶地位,两谢需要联合利用共有的祠产山地,开荒种茶。致成陪伴三爷去和秀才商议开垦茶山之事,致成无意中一句话,伤了秀才自尊,秀才以山地是两谢风水灵地,不能动土为由拒绝三爷要求。

三爷找来风水先生,大师断言,在荒山种植茶树,并不破坏两谢风水。三爷、致成再度找秀才洽谈,秀才依然坚持己见,拒绝开垦茶山,秀云多嘴劝说秀才,被秀才呵斥,被致卿责骂。

关注谢氏快讯,看全剧《大祠堂》

大家都在看

更多精彩内容请直接点击:

真名士,自风流-读谢丰华宗长彩墨画《东山报捷》

热烈庆祝第四届广东粤北谢氏宗亲团访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免责声明

谢氏快讯 致力于好文推送,部分内容来自网络,部分内容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文章表达为作者观点,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欢迎转载和分享!(欢迎留言!)

谢氏快讯公众号简介

尊敬的谢氏宗亲们,工作之余静下心来的时候,你有没有过想知道“先祖来自哪里",“我们谢家是怎么样的一个家族",“谢氏在历史上处于什么地位”?"我们谢家还有那些名人典故"......以上这几点,你有没有过想了解更多的念头呢?关注我们公众号吧,越来越多的谢氏文化向你迎面扑来,越来越多的志同道合者与你同行!

关注谢氏公众号,了解更多谢氏文化!欢迎投稿、一起传播谢氏文化

小编微信: 13392466060 等着你哦!

发现遗漏、错误有补充,请写留言▼,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