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红军长征旧址群——桂阳旧址群

中央红军长征旧址群——桂阳旧址群

中央红军长征旧址群——桂阳旧址群(含梨山纪念亭、王当举旧居、燕塘村门楼、永济桥、红军墓、书房阁)位于桂阳县方元镇燕塘村、四里镇芹溪村,时代为清—1996年。2018年,中央红军长征旧址群——桂阳旧址群被郴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建筑外墙墙基为起点,四向各至外延5米处。建设控制地,中央红军长征旧址群——桂阳旧址群,中央红军长征旧址群——桂阳旧址群简介,中央红军长征旧址群——桂阳旧址群-郴州市桂阳县中央红军长征旧址群——桂阳旧址群旅游指南

㉗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旧址——长征渡口

27

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

建筑名称:东门渡口

年代:清代晚期

地址于都县贡江镇古田村红光组

2006年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于都河,是人们对贡江在于都境内的称呼,它在于都县境内有两条支流,汇合于县城上游附近,流经于都县城。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旧址东门渡口位于江西省于都县县城东门,为清代晚期古码头,由青砖和红马麻条石砌筑。1934年10月18日傍晚,毛泽东、周恩来、博古等中央领导人及其由中央机关组成的第一、第二野战纵队从这里渡过于都河迈出长征第一步。于都河也成为中央红军实施战略转移、向湘西进发的第一条河。

1934年7月,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开始考虑以跳出国民党军的包围圈为目的的战略转移。利用国民党南路军总司令陈济棠与蒋介石之间的矛盾,中共中央派代表与粤军秘密谈判达成借道协议,准备在10月下旬或11月上旬从中央苏区西南方向突破国民党粤军的封锁线。突围转移的最终地点选在了于都。

根据中共中央的决策和中革军委的部署,1934年10月7日至17日,参加突围转移的中央红军主力8.6万人集结于都完毕。以一、三军团为左右前锋,八、九军团两翼掩护,军委一二纵队在中间,五军团殿后,部队历时9天,分别从于都县城东门等8个渡口过河。居中的中革军委及中央直属机关和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同志被编入军委第一、二野战纵队从东门渡口,红三军团从南门渡口,红三军团及红八军团部分从西门渡口,红一军团从山峰坝渡口,红五军团三十四师从鲤鱼渡口,红五军团十三师从石尾渡口,红三军团和红八军团各一部从孟口渡口,红九军团从渔翁埠渡口,踏上战略转移的征途。

于都河宽600多米,水深1—3米,最大流速每秒1.2米,河底为沙石,大部队要迅速过河就得架设浮桥。为了隐蔽战略意图,避免飞机轰炸,中央决定架设临时浮桥,在约30公里的河段架起了5座浮桥,布设众多摆渡和涉河点。30万于都人民共同保守着一个天大的秘密,晚上渡河,早上拆桥,不留痕迹,确保中央红军安全顺利地跨过长征第一渡。

《送别》(油画)

其间,各军团除抓紧进行政治动员、安置伤病员外,还补充了大量的兵员和物资,总计给各军团补充新战士9700余人。同时,在中共赣南省委、省苏维埃政府和赣南军区领导下,苏区人民倾其所有,全力支援红军突围转移。为了保证红军顺利渡河,于都人民大力支援红军,调集了800多条大小船只,有的用作架设浮桥,有的用作摆渡。为了搭建浮桥,沿岸群众和县城居民几乎将家中所有的门板、木料等一切可用器材都捐献了出来。有位年逾古稀的曾大爷,在将家中全部材料献完后,又亲自把自己的一副寿材搬到了架桥工地。真正做到了红军需要什么,于都人民就无私奉献什么。时任军委副主席周恩来曾感慨地说:“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

作为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于都为保障红军顺利突围、长征最终胜利和革命延续发展,作出了巨大牺牲和重大贡献。1996年,于都县人民政府在东门渡口兴建了长征出发纪念碑园以及纪念馆;2009年,纪念碑园进行了扩建,新建了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园,占地面积60亩,由小广场与主题雕塑、集结广场、纪念广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等组成,贯穿其中的步行道象一条飞舞的红飘带将各部分连接在一起。2006年,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旧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赣南省苏维埃政府旧址暨长征前夕毛泽东同志旧居

赣南省苏维埃政府旧址暨长征前夕毛泽东同志旧居位于江西省于都县贡江镇向阳居委会北门西段1号,建于清末民初。

(向上滑动查看详情)

原为何姓居民住宅,坐南朝北,土木结构建筑,二层楼房共30间,悬山顶,平面布局为“两堂两横”形式,正厅三开间,两侧设通廊与横屋相通,前后均砌围墙院落,前院西面辟牌楼式门楼,面积636平方米。

1934年7月,为适应中央红军战略转移需要,中央革命根据地在于都县城成立了以于都为中心的赣南省苏维埃政府,政府就设在此处。1934年9月上旬,毛泽东从瑞金云石山来到于都,住在这幢房子的东厢房。他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主持召开了贫苦工农座谈会、检查与指导了赣南省苏维埃政府的工作。2006年旧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共赣南省委旧址

旧址位于江西省于都县城环城东路18号,原为天主教堂,砖木结构,面积340.56平方米。

(向上滑动查看详情)

1934年7月,为掩护和支持红军战略转移,在于都县城成立了赣南省,中共赣南省委机关就驻扎在这里,省委下设组织部、宣传部、白区工作部、妇女部。中共赣南省委成立后,在中共中央和苏维埃政府领导下,积极领导和动员全省群众广泛开展游击战争,积极配合红军作战,迅速开展扩红运动。发布过许多通令和指示,还不定期出版了机关刊物《赣南省委通讯》。

在中央红军集结于都期间,赣南省委有计划有组织地征调了大批挑伕,帮助红军运输物资器材,开展大规模的筹粮、筹款工作,有力地支援和掩护了中央红军在于都的顺利集结和出发长征。2006年旧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赣南省三级干部大会旧址

旧址位于于都县贡江镇交通巷12号,原为谢氏在县城的宗祠,建于清末民初,砖木结构,客家民居风格,面积935.48平方米。

(向上滑动查看详情)

1934年10月15日,为掩护和支援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主力突围,中共赣南省委和省苏政府在这里召开省、县、区三级干部大会,讨论做好掩护主力红军转移,坚壁清野,开展游击战争等工作。毛泽东同志出席了这次大会,并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这次会议对稳定赣南民心,做好长征善后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2006年旧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在此处成立了于都长征精神研究院。

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

旧址位于县城北郊窑塘村,旧址原为朱姓民居,土木结构,面积713.44平方米。

(向上滑动查看详情)

1934年10月10日,中革军委从瑞金迁驻于都,10月13日至17日驻扎在这里集结休整,并在此召开了军委扩大会,研究与部署了红军突围转移各项具体工作,规定军委直属纵队及各军团代号,发布命令将各补充团正式拨给各军团,制定下发了红军主力南渡贡江计划,对红五军团撤离兴国后的地方坚壁清野工作与群众性的游击战争作出了具体指示。2006年旧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央红军第一军团部旧址

旧址位于于都县城东北的段屋乡铜锣湾,旧址由鸣榜公祠和刘氏宗祠组成,土木结构,面积663.72平方米。

(向上滑动查看详情)

1934年10月12日,中央红军第一军团从兴国、石城来到于都集结休整,军团部驻扎在段屋铜锣湾鸣榜公祠和刘氏宗祠。休整期间,军团部还在刘氏宗祠召开了排长以上干部会议,进行思想动员,部署战略转移的具体事项,进行了武器弹药、粮款的补充。10月16日,红一军团部及其部队离开段屋铜锣湾,于10月17日从梓山山峰坝渡口渡过于都河开始长征。2006年旧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央红军第五军团部旧址

旧址位于于都县城西面的罗坳镇步前村。旧址原为陈姓民居,土木结构,面积611.5平方米。

(向上滑动查看详情)

1934年10月19日晨,野战军后卫红五军团从兴国南部来到罗坳集结休整,军团部驻扎在步前村黄泥丘陈姓民房内,并在这里召开了营长以上干部会议,中央代表陈云到会做了目前形势与任务的报告,具体布置了转移的各项具体工作。10月20日晚,红五军团分别从县城和孟口地区渡过于都河开始长征。2006年旧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免责声明】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江西省博物馆

编辑:胡代江

中央红色交通线大埔中站旧址群

中央红色交通线大埔中站旧址群位于大埔县青溪镇青溪村,遗址群主要包括:棣萼楼——中央红色交通线大埔中站仓库(含大水坑物资码头)旧址、余氏宗祠——中央红色交通线大埔中站旧址、中央红色交通线纪念园、缵诒堂——中央红色交通线大埔中站多宝坑小站旧址。

棣萼楼——中央红色交通线大埔中站仓库(含大水坑物资码头)旧址位于大埔县青溪镇蕉坑村大水坑(旧称大瑞坑)自然村。

1930年冬,中央红色交通线大埔中站建立后,首任站长卢伟良根据大水坑棣萼楼位于汀江东岸,依山傍水,时汀江通航有简易码头,屋主与大埔中站之下的茶阳联络小站——同丰杂货店负责人李国良的关系良好等有利条件,把棣萼楼作为中央红色交通线大埔中站的仓库。1930年冬至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前,中央苏区由上海香港汕头潮州、大埔县城茶阳等地采购的中央苏区腹地的部分急需的物质,经茶阳联络小站——同丰杂货店负责人李国良的安排,通过船运到汀江东岸的大水坑自然村简易码头,再由大水坑自然的革命堡垒户秘密挑进棣萼楼存放,后再由红色交通线大埔中站安排人员秘密转运,进入中央苏区腹地。棣萼楼作为中央红色交通线大埔中站管辖的重要秘密仓库之一,在中央苏区巩固与发展过程中,特别是中央苏区进行第二、三、四、五次残酷的“围剿”期间,大批中央苏区民用、军用等重要物资,如药物、布匹、食盐、弹药、电讯设备等进入中央苏区腹地前,曾存放在这里。大水坑码头与棣萼楼距离约300米,采购的货物从码头下船后,迅速转移至棣萼楼。大水坑的群众特别是屋主为保护物资的安全,守口如瓶,使大埔中站秘密仓库——棣萼楼,始终没有被国民党地方统治者发现。棣萼楼为中央苏区党、政、军机关正常运转,为中央苏区的巩固,为苏区反“围剿”战争及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后中央主力红军安全转移进行长征等提供了物资保障,为革命作出了贡献。

棣萼楼始建于清嘉庆二年(1797年),坐东向西,悬山顶,主体建筑楼高二层,四合院布局,总面宽19.8米,总进深14.65米,占地面积约290平方米,抬梁式构架,墙体承檩,盖阴阳瓦面,共16个房间,呈“日”字形,是一座典型的客家建筑,属红色旅游景点。它对研究清代大埔民居建筑艺术和大埔革命斗争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2016年,青溪镇人民政府对棣萼楼进行了重新修缮并进行布展,保存现状较好。现棣萼楼内保存了周恩来总理曾经下榻过的房间,中共党政领导和物资通往苏区的房间,存放枪支弹药、物资的房间,以前留下来的弹孔,以及相关资料布展。2020年10月,大水坑码头获得上级修缮资金,青溪镇正按其原来的面貌进行恢复。

棣萼楼于2007年10月被大埔县委宣传部公布为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6年6月被梅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4月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8月,棣萼楼作为青溪中央红色交通线纪念园及旧址群中的其中一处旧址,被公布为广东省级党史教育基地。

余氏宗祠——中央红色交通线大埔中站旧址位于大埔县青溪镇青溪村里埔。

1930年至1934年期间该处是中央红色交通线大埔中站所在地。早在大革命时期,在我党领导下青溪人民进行了“二五减租运动”;进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青溪村人民又进行了反抗封建统治的工农武装斗争。这里曾是大埔县委、埔北区委、埔北区苏维埃政府、大埔县革命委员会及县委印刷厂等机关的驻地。党领导民众反抗封建统治的斗争,锻炼了群众,有良好的斗争环境和群众基础,为红色交通线大埔中站建立在青溪村奠定了基础。红色交通线大埔交通中站设在青溪里铺余氏宗祠,其联络网点包括:茶阳镇同丰杂货店、同天饭店,青溪虎市汀江航运终点虎头沙(沙岗头)的永丰食杂店以及附近地区的一些小站。棣萼楼和其他一些山寨用作物资的秘密仓库。交通中站购木船一艘、民船二艘来往于汀江中上游的茶阳、青溪,用作交通运输工具。交通线先后安全护送左权、项英、任弼时、叶剑英、邓发、徐特立、董必武、李富春、陆定一、伍修权、刘伯承、周恩来、聂荣臻、刘少奇、蔡畅、林伯渠、陈云、博古、邓颖超、邓小平、瞿秋白等党、政、军领导及共产国际顾问李德等200余人和一大批电讯技术人员、文艺工作者安全进入中央苏区。

余氏宗祠经过多次重建,始建于明正德六年(1511年),属于南方四合院结构,左右各两横屋,砖木结构,雕梁画栋,当时占地面积700多平方米。1987年国家在汀江河大水坑段建造广东省青溪电站,余氏宗祠旧址被电站水库淹没,为支持国家建设,青溪村村民用原址的旧材料就地迁高进行了重建。之后由于年久失修和后坎滑坡,导致余氏宗祠主体建筑严重崩塌。2016年春,青溪村余氏宗亲共同捐款,实施了余氏宗祠的重建工程。工程主要是对建筑主体进行了扩建,同时,对边坡进行砌护坎等工程,整个重建工程于2018年年底全面竣工。

余氏宗祠于2019年8月被大埔县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中共大埔县委宣传部评为大埔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授予广东省党史教育基地。

中央红色交通线纪念园位于梅州市大埔县青溪镇青溪村。

1930年,在时任中央军委书记周恩来等同志的领导下,开辟了从上海临时党中央到中央苏区的秘密交通线,被誉为“摧不垮打不掉的地下航线”。这条交通线由上海—香港—汕头—大埔(茶阳)—青溪—永定进入闽西、赣南瑞金)中央苏区,而青溪交通站则是由白区进入苏区的一个要冲。这里的交通员依靠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冒着生命危险,坚持了为时五年的艰苦奋战,完成了党的中央机关由上海到中央苏区的重大转移,安全护送了周恩来、邓小平、刘少奇、邓颖超等200多名党、政、军骨干,通过青溪红色交通线到达中央苏区,是当时全国唯一未被破坏的中央红色交通线。

2016年,为纪念光荣的中央红色交通线历史,青溪镇按照县委、县政府工作部署,在青溪村建设占地约5700平方米的中央红色交通线纪念园。纪念园主体为位于青溪村小学的中央秘密红色交通线展馆、重建的永丰商号(展陈交通线大埔中站内容)、纪念广场、亲水广场、妇女交通运输队雕塑等,保存现状较好。

中央红色交通线纪念园于2016年8月被广东省保密局评为广东省保密教育示范基地;2018年9月被梅州市委党史研究室评为梅州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2019年8月被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评为广东省党史教育基地。

缵诒堂——中央红色交通线大埔中站多宝坑小站旧址位于梅州市大埔县青溪镇虎市村。

缵诒堂是中共中央建立的从上海经香港、汕头、大埔、永定到达瑞金的唯一秘密红色交通线的重要站点,是大埔中站多宝坑小站站长邹日祥的故居。缵诒堂与青溪镇蕉坑村的秘密“中转站”棣萼楼相连接,曾安全护送周恩来、刘少奇、叶剑英、刘伯承等200多位革命领导干部抵达中央苏区,为苏区运送了大批军用器材、药品、食品等物资,成为攻不破的红色交通堡垒。缵诒堂对研究大埔乃至中国的革命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邹日祥(1908-1983),青溪乡虎市村多宝坑人。1927年青溪村的余和园和余晋伯多宝村走亲戚,宣传打土豪分田地的道理,他受到启发,经余和园、余晋伯介绍认识了地下党员蔡雨青,接受蔡雨青交代的任务,回多宝村组织农民协会。不到一个月他就串连发动了邹瑞样、邹致祥等10多人成立了农民协会,又接受了打通从多宝村到福建水定凹下交通线的任务。于是他就和丘乃鸿(后为烈士)、丘欢贤、江辉如等积极开展宣传活动,把从多宝至下沿线的农民协会组织起来,为以后建立交通站打下了基础。1929春,张鼎丞的爱人范乐春到日祥家商量运送武器、西药、食盐到水定桃坑,议定由青溪农民协会会员邹育祥、江端和、江彩芹、余乃英等负责押运。这次行动完成之后,正式打通了由茶阳同天饭店(孙世阶负责)、青溪村永丰商号(余晋伯负责)、多宝坑小站(邹日祥负责),至永定坳下(邹卓仁、邹安仁等人负责)的通道。1930年冬,中共中央决定将在白区工作的一批干部,经上海—香港—汕头—大埔—永定转移到江西苏区。这时,青溪交通站转为中央秘密交通线的一个交通中站,邹日祥为该站交通员,并为多宝坑小站负责人。1931年秋,邹日祥母亲为了保护住在家里的两位交通同志而牺牲,他也因为此事先后三次被抓去坐牢,家里两次被洗劫一空,但他始终坚贞不屈,未暴露过半点党的机密。新中国成立后,他是土改和合作化运动的积极分子曾参加1954年中共大埔县委召开的劳模大会,得过奖励。1964年,被选为县人大代表,曾出席过广东省贫下中农代表大会、大埔县民兵代表会和梅县地区民兵代表会。

因历时久远,损坏严重,为保护好中央红色交通线上的革命遗址,2012年在省扶贫“双到”帮扶单位广州市公安局,以及广东省老促会的关心支持下,大埔县委、政府统筹协调各部门,按照原土木结构,以及周恩来同志经过小站时的情景,立项重修,美化周边环境,得以重现原貌,并进行布展。基本陈列主题为中央红色交通线相关历史及多宝坑小站历史,展陈面积430平方米,展线长度50米,保存现状较好。

缵诒堂于2007年10月被大埔县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县委宣传部公布为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6年6月被梅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4月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8月,缵诒堂作为青溪中央红色交通线纪念园及旧址群中的其中一处旧址,被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评为广东省党史教育基地。

㉖兴国革命旧址——中央兵工厂旧址群

26

人民军工发祥地

建筑名称: 中央兵工厂旧址群——总务科旧址

年代:1920年

建筑面积: 1022.4㎡

风格:中式

地址江西赣州兴国县兴莲乡官田

2006年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央兵工厂总务科旧址位于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兴莲乡官田村,又名礼布民房,是当地陈姓地主的住宅,共有三十多间房间。旧址坐东向西,砖木结构,悬山顶,两层楼房,建筑面积1022.4平方米。中央兵工厂的总务科及其下属机构驻扎在右侧横屋,正门匾额书“金芝毓秀”。正中横屋书“梅香瑶圃”,是兵工厂开会的地方。左侧横屋书“玉树含辉”,是中央兵工厂职工委员会和党委会办公室驻扎的地点。

总务科旧址

1931年9月,中央红军3万多人粉碎了蒋介石30万兵力的第三次“围剿”,缴获枪支2万余支。然而,这些枪支中有许多零件不全、无法使用。同时随着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赣南和闽西地区连成一片,中央革命根据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红军和地方武装迫切需要大批枪支和弹药。在这种形势下,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在原有修械所和修械处的基础上,组建一个规模较大的兵工厂,担负日益繁重的修械和弹药生产任务。

当年,官田村以出铁匠闻名赣南朱德总司令亲自到此地勘察,判断官田村西侧背靠高山,山上植被茂盛,常年云雾缭绕,敌人的飞机难以发现,即便发现,为了避免撞山坠毁,也不敢俯冲发动空袭,最终确定将村西北山面水的七栋房子作为厂房。

1931年10月,红四军军需处处长、时任军委总供给部财政处处长的吴汉杰带领几十个人,来到官田村,开始创办中央红军官田兵工厂。吴汉杰任厂长,张健任党委书记,陆宗昌任特派员,马文任职工委员会委员长。官田中央兵工厂对外称“中央兵工厂”,又称“中革军委兵工厂”“中央红军兵工厂”。

官田兵工厂最初由白石红军修械厂、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修械所、红三军团修械所、吉安县东固养金山修械处、赣县田村龙头修械处和其他一些小型修械组织合并而成。初建时只有枪炮科和弹药科、利铁科、总务处、警卫特务连和运输马队;技术力量也缺乏,干部和工人仅250 余人;厂房和设备十分简陋,只有200 多把锉刀,100多把老虎钳,4座打铁炉。

兵工厂的工人除了少数木匠、铁匠及原来国民党部队军需人员外,大部分人不久前还是农民。他们多数人不要说制造,修理都不会,甚至没有看过、摸过枪。但工人们热情高涨,他们乐观地表示:“除了生孩子,我们什么都能学会。”

在工厂党组织的号召下,全厂掀起了钻研修枪、制枪技术的高潮。厂长吴汉杰把力量配搭开来,提出口号:“虚心学、快快学,我们多流汗,阶级弟兄少流血!”十冬腊月,大家忘掉寒冷,白天丢下饭碗就去干活,夜里没有灯就摸着黑研究技术,躺在床上还讨论着怎样找窍门。

兵工厂场景复原

1932年1月,兵工厂分设弹药厂。4月,红军攻克国民党钟绍奎军的巢穴岩前,缴获了敌人兵工厂和造币厂的机器设备;攻克福建的重镇漳州厦门后,又缴获了国民党军张贞部修械厂的两部车床、一个30马力发电机、一批汽油和其他一些修械材料。后来又逐渐增加了手摇钻床、手摇冲压机,四尺、六尺、八尺皮带车床、皮带钻床等共十几部。5月,在枪炮科、弹药科的基础上,中央兵工厂发展了枪炮厂、杂械厂(生产刺刀和镐、铲等军用器械)、弹药厂等3个分厂。1932年夏,又在古龙冈镇寨上村分设杂械厂,在银坑分设弹药厂。

生产机器

中共地下组织秘密广泛动员萍乡汉阳广东、福建、上海等兵工厂的工人,突破重重封锁来到中央苏区。1932年9月,从沈阳兵工厂调来了韩日升、郝希英、刘广臣等熟练技术工人,兵工厂的技术力量和生产技术进一步充实。工种多了,分工也更加细致,下设七个部门:枪炮科、弹药科、制造股、木壳股、牛皮股、刺刀股、炸弹股。鼎盛时期,官田兵工厂人数近1000人,能修理步枪、机枪、迫击炮,也能手工试制步枪,造出的地雷威力极大,一个20多斤重的地雷,可以把周围3丈远的树木炸断。

生产场景复原

由于国民党对苏区的封锁特别严密,原材料和工具很难从苏区外边买到。红军战士每打一发枪弹,都要将弹壳拾回,按级送回兵工厂进行复装。另外,也从市场上兑换收集铜钱,每枚铜钱可制造出一枚弹头壳。

为解决原材料问题,全力让机器转起来,大家绞尽脑汁,摸索了一套综合解决生产原材料的办法:一是想方设法自己生产。如打制铁砧、铁锤、锉刀等造弹工具;买不到燃料用油,就造大木轮利用水力发动机器;没有硝酸,就设法用腐朽的木头磨成粉末,和白药配成火药;做底火的铜皮用光了,就用弹壳打成薄铜片来代替。二是派人化装进入敌占区,秘密输运原材料。总供给部还派出由300多名老战士组成的特务队多次秘密潜入白区,接运从福建厦门、漳州等城市采购的原材料。

战场上收集的敌军武器残件

1933年4月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官田兵工厂奉命组建成三个分厂:一是红军弹药厂,主要负责复装和生产枪弹,也制造麻尾手榴弹和地雷;二是红军杂械厂,主要负责打制刺刀和铁器杂件;三是由原枪炮科改为枪炮厂。

官田兵工厂重视职工的政治和文化技术学习,规定每周1个晚上学习,3个晚上开展文体活动。由党团干部讲政治课,知识分子辅导学文化,技术人员和老工人负责传授技术。职工的文化、技术和政治觉悟都有很大提高,不少青年工人后来成为了生产突击手。

中央兵工厂驻官田两年多时间,总计修配步枪4万余支,机枪2千多挺,迫击炮100多门,山炮2门;翻造子弹40余万发,制造手榴弹6万余枚,地雷5千余个,刺刀、大刀、洋锹、洋镐不计其数,丰富了红军的军事装备,对我党我军赢得革命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培养造就了一批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以官田兵工厂为标杆,各地大小苏区也开始着手建立兵工厂,以弥补各地工农武装武器装备的不足。到1934年长征开始前,苏区先后建立大小兵工厂约80余所,修复和制造的大量轻武器在历次反围剿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兵工厂生产的武器弹药

官田兵工厂生产的以树干为炮筒的“树炮”

1934年夏,中央兵工厂迁往瑞金岗面。1935年,红军到达陕北后成立了隶属于总供给部的军事工业局,并将根据地原有的杨砭与贺家湾兵工厂合并,加上随长征迁过来的原官田兵工厂员工,在吴起镇正式建立总供给部兵工厂,后来人们称之为“陕甘宁边区机器厂”,红色军工制造的事业在陕北得以延续。

兴国官田中央兵工厂是我党我军创办的第一个大型综合性兵工厂,是苏区时期规模最大、设备最全、技术最先进、人员最充实、机构最完整、实力最雄厚的兵工厂,是我军武器装备工业发展的发端,被誉为“人民兵工的始祖”“人民军工发祥地”。2006年旧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央兵工厂旧址群——弹药科旧址

弹药科旧址原为文华公祠,坐东南向西北,砖木结构,硬山顶,飞檐翘角,穿斗式梁架,建筑占地面积335平方米,建于清代晚期。

(向上滑动查看详情)

弹药科有工人百余人,下设炸弹股、子弹股。2006年旧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央兵工厂旧址群——利铁科旧址

利铁科旧址原为民宅,坐北向南,土木结构,悬山顶,建筑面积260平方米。

(向上滑动查看详情)

利铁科的主要成品有大刀、刺刀、梭标、鸟铳等土枪土炮。在职员工100多人,主要分为铁匠、木匠、皮匠、女工、童工等。2006年旧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央兵工厂旧址群——枪炮科旧址

枪炮科旧址原为陈氏总祠,坐东南向西北,砖木结构,硬山顶,飞檐翘角,抬梁式梁架,建筑占地面积414平方米,建于清代晚期。

(向上滑动查看详情)

枪炮科有工人200余人,下设修理股、制造股、木壳股、牛皮股、刺刀股。2006年旧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央兵工厂旧址群——工人俱乐部旧址

职工宿舍与工人俱乐部旧址原为万寿宫,坐东南向西北,土木结构,硬山顶,穿斗式梁架,建筑占地面积628平方米,建于清代晚期。

(向上滑动查看详情)

工人俱乐部为活跃工人业余生活的群众自治组织,在这里工人们举办了各种文艺活动。2006年旧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免责声明】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江西省博物馆

编辑:胡代江

【热点】遇见美丽江西丨赣州冬季旅游,三条精品线路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