蓉城古井群

蓉城古井群

蓉城古井群(含五云观雾泉、盐行街古井、北正街古井)位于桂阳县城内,时代为明—清。

2018年,蓉城古井群被郴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以古井外沿为起点,四向各至5米处。

建设控制地带:四向各至保护范围外延10米处。

温宿古城古墓群游玩攻略 温宿古城古墓群游玩攻略路线

1. 温宿古城古墓群游玩攻略路线

新游乐园国家级A级景区,西游乐园游旅游景区地处温宿县古墓群边缘地带于2007年九月底建设,并开张营业景区总面积25,先后购置风景果树320地面绿化1200平方米,见人工人480平方米,荷花池1500平方米,520平方米景区现拥有员工20人,一次性可接待游客200人

2. 温宿古城古墓群游玩攻略路线图

史料上记载的高老庄就在今新疆南部的温宿地区。 1000多年过去了,温宿已不是当年唐僧看到过的那个温宿,不过如今的温宿县仍保留着一片神秘的古墓群。这些墓葬里葬着温宿历史上一些有名的人物,有的有据可考,有的已无据可查,只剩下传说。墓地当中有一处被当地人叫做“高老庄”的遗址。有人说,这就是《西游记》中猪八戒招亲的那个高老庄。   高老庄所在的古墓群在温宿县北部的卡 坡上,当我们顺着一个斜坡走上去时,眼前出现了一片颇为壮观、令人惊叹的墓葬地。如果不到这里,实在无法想象,这些用黄土建成的陵墓能具有这样的震撼力。 一条长长的像街道一样的通道将古墓群分成南北两个区,这两个区都有类似城墙的土墙将它们围起来。在这两个区里又有大小不同的“院落”,这是家族墓葬。围墙将同一个家族的墓穴圈在一起,大小错落有致,最高最大的墓里埋葬的是这个家族中最有威望的那个人。在高老庄所在的墓地下面,随处可见深不见底的黑黝黝的洞窟。据说,2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居住生活在温宿县。研究人员认为这里至少累积有不同时期不同年代的上中下3层墓葬。   由于雨水不断地冲刷,卡坡高处的土不断滑下,慢慢地填埋了第一层墓葬。再经过很多年后,第一层上面再埋葬了人,人们现在看到的位于地面上的墓葬,很可能是第三层。这样周而复始,洪水、雨水长年不断地冲刷、渗透到地底下的墓穴中,因此形成了深不见底的洞窟。   温宿当地人知道很多关于“高老庄”的传说。据温宿一位居民回忆说,他小时候经常去高老庄玩,那时候的高老庄看上去还很壮观。当时的大院里还有一个莲花池,可惜水已经干涸。那里曾种着许多莲花,在通往另外一个院子的地方还有一个拱形的月亮门,屋子的墙壁上有石榴花形的壁龛。

3. 温宿古城古墓群门票

周一至周日,上午九点到下午18点。

温宿大峡谷是一片自然景观,地址位于新疆天山山脉中段南麓温宿县城东约80公里处。温宿大峡谷在周一至周日,每天上午九点到下午18点之间开放旅游。夜晚一般不建议游客进入游玩。

温宿大峡谷一般门票价格是每人30元,仅是门票价格。

4. 温宿县古城古墓群

位于温宿镇北300米,属苏力塔尼木买合木提布祖尔尕古墓群之一。地处东经80°1455″,北纬41°16′44″。陵墓系伊斯兰式建筑,用青砖砌墙。墓祠平面呈长方形,南北墙6.05米,东西墙7.77米。墓祠四隅有直径约0.6米的圆柱,其中南墙东西隅为邦克楼,东隅邦克楼内有砖砌台阶,可盘旋登至墓祠顶部,墓顶部为拱拜孜(弧形圆顶),直径3.8米,高2.2米。东西墙设长方形窗口,墓门坐东向南,门顶部有阿拉伯字,为“回历1266年建”(1850)。墓内四壁均开有圣龛。周围和拱顶墙壁上绘有几何图案,墓祠中心的主墓已不见,东北隅留存一座小墓,墓祠外面南有数十座坟墓。墓主为霍集斯郡王的后裔。王陵建筑风格较为独特,墓之外壁及顶端用九色琉璃瓦装饰,筑有28级台阶。坟的左右两侧盖有考究的凉棚,棚顶用99块一米见方的木板制成,每块木板绘有姿态各异、风格不同的画卷,对研究温宿县 筑、绘画有一定参考价值。1990年,王陵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5. 古城住宿攻略

1、滇菌王·JP希丽酒店

2、荷城别院酒店

3、瑞林阁酒店

4、姚安瑞源酒店(栖霞路店)

5、正扬假日酒店

6、阳光酒店(佳通时代广场咪伊噜大街店)

7、大姚县庞业大酒店

8、华丰酒店(环城东路店)

9、红太阳宾馆(熊岭街店)

10、昌雄大酒店

11、嘉源宾馆(宝城路店)

12、雄达大酒店

汝城古代祠堂群简介——汝城古祠堂群

汝城县位于湖南省东南角,东连江西,南接广东,是一个多民族居住的山区县,36万多人,280多个姓氏。在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在这里发现始于宋元,盛于明清的古祠堂710多座,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之高,如果不是全国之最,恐怕也算湖南第一了。这些祠堂,大小不一,风格各异,星罗棋布,点缀着汝城的山山水水。的发现,为研究我国南方民间的古建筑、古文化艺术、古民俗、古宗法、古迁涉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本文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祠堂作简要描述,并就汝城古祠堂建筑群的主要特点作一简要介绍。

一、中最具特色的祠堂有范氏家庙中丞公祠朱氏家庙卢氏家庙、叶氏宗祠、李氏宗祠太保第、周氏宗祠等。这些祠堂不仅造型美,而且历史悠久,功能广泛,文化底蕴也特别深厚。在这里,将这七座祠堂分别简介如下:

范氏家庙:始建于明成化乙已年(1485),占地面积1794平方米,建筑面积907平方米,三开间三进,两天井。门耧高大雄伟,飞檐凌空;门楼及梁柱间镂雕精巧,形象逼真。门前双狮拱卫,门上悬挂“翰林第”、“荣禄大夫”、“谏议大夫”、“通政大夫”、“朝议大夫”、“振威将军”等匾额。中厅两侧有楹联:“寰宇犹一家常存先忧后乐之志;本支垂百世宜敦上和下睦之风”。中厅内还悬挂有横匾三十多块,最引人注目的是明代兵部尚书王守仁赠的“世笃忠正”匾额。中厅内还保存两块石质恩荣碑,碑高80厘米,宽64厘米,厚17厘米,正反两面均浮雕“恩荣”二字,并饰以龙纹、云纹。上厅有一雕刻精美的神龛,安放先人神位。

中丞公祠(含绣衣坊):中丞公祠和绣衣坊均是为纪念明代监察御史范辂而建。中丞公祠始建于明嘉靖壬午年(1522),占地面积460平方米,建筑面积342平方米。祠分三进,门楼双檐翘角。中厅有著名书法家范廷杨所书范辂传记雕匾。绣衣坊建造于明正德十四年(1519),座东朝西,青石结构,四柱三门,通高7.1米,面阔7.7米。中门门楣上方阴刻“绣衣坊”三个正楷大字,横额右上部阴刻“巡按湖广监察御史毛伯温,整饬郴桂兵备副使汪玉,郴州知州沈火召同、鲁王己,判官姚佐为邑人监察御史范辂立”。左下部阴刻“桂阳知县陈德本,典使张万釜,儒学教谕吴洲,训导李珍大明正德十四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立”。牌坊背面的形式、内容与正面相同。除了文字外,中门柱脚置石狮一对,四柱的护柱下部均置石豉,石豉中部刻浮雕异兽。牌访上的石构件上,分别镂刻双凤朝阳、双狮滚球、双猴摘桃、山鸪麋鹿等图案,还刻有老鹰、山羊孔雀麒麟荷花牡丹等许多动植物图案。

朱氏家庙: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门楼座南朝北,家庙座西朝东,占地面积1008平方米,建筑面积468平方米,由门楼、上厅、中厅、上天井、下天井、厨房六部分组成。家庙的门楼很有特点,斗拱飞檐,单檐歇山式。鸿门由木栅栏门、双扇门、拱式门组成。门前一对石狮,雄狮嘶吼,雌狮亲妮。鸿门粱镂雕三层双龙戏珠,栩栩如生。上端紧贴浮雕八仙、仙翁等神像;中端刻“砀山毓秀,汝水钟祥”八个大字,寓意朱氏始祖源于安徽砀山县;顶端饰以鳌鱼。门联为:“汝水自东来,汇津江达义井世代渊源可溯;朱门当北立,跨锦石跃金鱼瓜瓞德泽延绵”。家庙下天井东面的牌坊也很有特点,牌坊中上方堆塑“金鱼毓秀”,下方粱面刻石质三层浮雕“双龙戏珠”,梁下中央书云际会”,左右两边浮雕钓金龟和钓金蛙的人物图像,再两边还绘有八仙飘海等神话人物故事。另外,家庙内还有几件镇祠之宝,一是四盏祖传的古代宫灯;二是栩栩如生的鲤鱼跳龙门石雕;三是朱德同志手书的“世界一家”金匾。

卢氏家庙(叙伦堂):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6),座西南朝东北,面阔三间,纵深三进,砖木结构,三重封火墙,占地面积367平方米。家庙的门楼制作十分考究,歇山式青瓦布顶,檐下施如意斗拱,斗拱下额枋浮雕多种彩绘图案,鸿门粱镂雕双龙戏珠,额枋正中兰底金字书“南楚名家。”对联是家庙的又一大特点,如门楼柱联为“君峰右列锦屏近,源水中环玉带长”。大门联为“高门迎晓日,望族重清明”。中厅厅柱联为“敬所尊爱所亲文内外贵交修,行其礼奏其乐述渊源忻勿替”。中厅进后厅木门联为“念祖承宗敢不聿修厥德,持身涉世惟时允报其中”。后厅神龛上悬“叙伦堂”匾,两侧联为“祖德高深惟报以春祀秋尝曷淇奈何弗敬,孙谋远大必斯夫行成名立应亦莫若为仁”。家庙的神龛雕刻精美绝仑,内供卢氏始祖及历代有名望的族人神位。庙内还有几块石碑,均为历代重修家庙的碑记。

叶氏家庙(敦本堂):始建于明弘治至嘉靖年间(1488—1528),由朝门及家庙组成,均为砖木结构。朝门座西南朝东北,建筑面积70平方方米;家庙座南朝北,建筑面积378平方米,面阔三间,进深三进,两天井。家庙的朝门与家庙主体分开,建筑风格别具一格。朝门青砖青瓦青石地板,门前黑漆廊柱上书“世系由来根叶尹,家声自昔著崖州”,点明始祖来自河南叶县,本系源于崖州都督。打开中门,两侧有两副红底黑字的对联,分别是“七叶重光辉翰苑,三枝毓秀耀庐阳”和“政声传东鲁,世泽著南阳”。进朝门,过一小坪,才是家庙门楼。门楼比起朝门来,显得特别精致,鸿门梁三层镂雕双龙戏珠,云水纹环绕,层层相扣,形象逼真。梁枋上悬挂“叶氏家庙”匾额,两边门柱有对联。门楼下的大门为四对落地隔扇门,雕刻工艺精美。进入前厅,厅柱挂一长联:“地分东南橘绿柚黄敢思异地忘真本,天共楚粤湖深海阔总为同天溯大源”。中厅正中悬挂“敦本堂”匾额,左右各一匾,左匾题“太守”,右匾题“太傅(该匾己失)”。中厅的后壁为一全落地木板墙,墙上挂“府参军”匾额,落款“叶正馨,道光壬丑年”。匾额下方有一木板画屏,画海水之上二龙腾飞,。画下红色底板上书子孙外出做官人员的姓名、官职。墙后为天井,木板墙两边各开一门通后厅。后厅专用于供奉祖先,厅柱题“世德作求笃宗盟以睦九族循循仁让规矩,彝伦攸叙肃家法而振三纲奕奕尹姑衣冠”长联。神龛十分精致,5对精雕隔扇,精巧秀丽,熠熠生辉。

李氏宗祠:始建于明永乐甲辰年(1424),由两个朝门及宗祠组成,砖木结构。宗祠座西朝东,占地面积364平方米,面阔三间,纵深三进,由门楼、前厅、中厅、后厅、厨房组成。门楼单檐歇山式,鸿门粱镂雕双龙戏珠,顶棚彩绘历史故事,露台青石铺就。大门及两边的侧门门板上均彩绘门神,形象威猛。大门前立一对石鼓,石鼓顶部各卧一石狮。大门上方悬“钦赠铁券”匾,门楣上方书“李氏宗祠”。前厅、中厅、后厅之间用两个天井隔开,便于采光排水。中厅两边山墙上各有四幅祖传彩绘画及一幅对联。左联为“金堂玉马风云际会,苍松翠柏雨露长新”;右联为“爱日依庭祥云在户,潘圮为质松柏居心”。后厅设神龛,上悬“奉天敕命”匾。祠内现还保存一块石雕圣旨碑,正中浮雕“圣旨”二字,两侧饰以龙纹;背面正中浮雕“恩荣”二字,两侧饰以凤纹。祠内两侧山墙上,现还保存有明、清时期的石碑十七块,大部分是维修宗祠的功德碑。据说,宗祠内原来还有十多块牌匾、楹联,均巳毁失。宗祠有两个朝门,在宗祠前坪的东北角;两门之间,有一段围墙连接。两个朝门中,有一个比较简单,称便门。另一个则富丽堂皇,为古典门楼之精典,称八角楼。八角楼除石柱础和门前的一对石鼓外,为木结构建筑,歇山顶,琉璃瓦(原为小青瓦,应恢复),飞檐翘角。主楼有如意斗拱出七跳,左右两侧间衬如意斗拱,出四跳。前后檐斗拱斜向挑出楼粱外35厘米,主楼脊两端饰以陶质鳌鱼,脊中央饰葫芦宝顶。

太保第:这是为明代的太子太保朱英而建的祠堂。始建于明嘉靖元年(1552),座北朝南,砖木结构。占地480平方米,建筑面积340平方米。面阔三间,纵深三进。一进为门楼,楼前两侧筑八字形照墙,墙上题写明代太子太保朱英吟咏家乡风物的诗文。门楼歇山顶,屋脊饰葫芦宝瓶,两端饰鲨鱼、陶狮,飞檐翘角。主檐下正中额枋浮雕“太保第”三个大字,额下镂雕双龙戏珠门楣,两侧或精雕、或泥塑古代人物故事和戏剧传说。大门门板上彩绘门神,门两侧立石鼓,门两边悬挂浮雕对联:“间气锤东南笔峰天马;旧家碌史传名宦乡贤”。门楼内檐下上部悬挂“户部检校”、“两广总督”、“内京都察院”、“诰授刑部郎中”、“钦点刑部主事”、“诰授奉政大夫”、“封奉直大夫”七块旧匾。中厅悬挂陈献章题写的“柱石名家”和张廷玉题写的“世臣故家”两块匾。后厅挂朱英画像,像侧有联“父子一时名题雁塔;祖孙三代燕饮鹿呜”。厅柱联为“勋业焕三朝,立德立功,两文生民依保障;本支绵百世,以享以祀,千秋俎豆亘烟明。”

二、汝城古祠堂建筑群有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其主要特点有:

1、建筑方面

汝城古祠堂的建筑基本上沿用我国古代独特的抬梁、穿斗混合木构架建筑型制,木结构的梁架组合形成的巨大屋顶,使坡顶、正脊和翘起的飞檐巧妙的组合,祠堂内则以板壁、隔扇、帐幔、屏风等隔为大小不一,富有变化的空间;祠堂外墙大都为青砖砌筑的封火墙。由于祠堂建筑中很多木构件的式样基本定型,因而可以先预制,再组合拼装,加块建设进度,节省建造时间,提高建设功效。又由于祠堂的木构架采用榫卯结合,整体性能好,有较强的抗风抗震性能。榫卯结合的木结构建筑,替换某种构件比较容易,因而也便于维修。

2、装饰艺术方面

汝城古祠堂的装饰艺术堪称一绝,是我省民间装饰工艺的杰出代表,主要表现在造型、雕刻工艺、绘画等方面。

造型:汝城古祠堂的平面布局,大都采用三间二进或三间三进的形式,两进之间布以天井,用以采光、通风、排泄雨水。主体建筑位于中轴线上,左右对称,两侧或一侧另设祭器库、厨房等设施。祠堂前方设拜坪,有的还有池塘。祠堂的屋顶、屋脊、屋角造型十分讲究。屋顶一般是歇山顶、硬山顶、庑殿顶。屋脊中置宝顶,两侧置以仙人走兽,两端饰龙吻。屋角飞檐翘角,有的起翘幅度很大,称翼角;封火墙的檐角通常采用卷草构成带状花纹,凌空飞舞,极富动感。汝城古祠堂中最精美的建筑是门楼。门楼的建筑形式的构思、建筑构件制作之精细、建筑艺术之高超,雕刻工艺之讲究,筒直到了尽善尽美的程度。而这种尽善尽美,又集中表现在鸿门粱的制作、形式多样的斗拱的制作和各种木雕、石雕构件的制作上。

雕刻及泥塑工艺:雕刻包括木雕和石雕,汝城古祠堂最精彩的是木雕工艺。木雕工艺又大都体现在门楼的装饰、鸿门粱的制作、粱柱雀替上的雕刻及神龛隔扇的雕刻制作上。观赏汝城古祠堂,最引人注目的是门楼,门楼上最吸引人的是精彩的木雕和斗拱,木雕中最吸引人眼球的是鸿门粱的镂空雕艺术。鸿门粱的制作不惜重金,不惜工本,不仅要聘请枝艺高超的工匠,而且要择吉日良辰举行传统仪式后才进行雕刻。如叶氏家庙的鸿门粱,材质上乘,三层镂空雕使双龙戏珠形象逼真,曲折蜿蜒犹如真龙;梁上的云水纹内外相通,节节相扣,线条纤巧而有张力,其精湛的工艺真令人叹为观止。在门楼上,还镶有不少雕板,雕板上浮雕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戏剧人物。门楼的檐下及两侧,装饰有八仙、魁星等立体雕刻的人像。另外,还有许多动物和植物花卉、风景名胜、自然景色的雕刻,令人目不暇接。就连两个小小的户对,也要精雕细刻,毫不马虎。梁柱雀替上的雕刻装饰丰富多彩,有鳌鱼、飞凤、卷草、花卉、瓜果、云纹、龙纹、回字纹等,皆缕空透雕,立体感很强。神龛隔扇上的雕刻内容主要是福禄寿禧、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山水花乌等,装饰图案有云纹、龙纹、回字纹、缠枝纹等,镂雕工艺精美,主体图纹饰金粉,艳丽夺目。石雕工艺主要用于门当、石狮、柱础、角础、神案、牌坊等。每座祠堂都有一对门当,门当一般为鼓形,有的在石鼓上方还精雕卧狮。李氏宗祠明代门当上的卧狮,憨态可爱,人们很喜欢抚摸,经过几百年,光滑油亮,形成包浆。石狮成对,一雄一雌,摆放在祠堂大门前的两旁。朱氏家庙前的明代石狮,威猛高大,口含活动圆珠,雌狮前还精雕幼狮,活泼可爱。汝城古祠堂中,大木柱下均有石柱础。柱础有圆形、六角形、八角形、上圆下方形、上八角下四角形;图案有圆柱纹、莲花纹、卷草纹等传统纹饰,有的还浮雕动物瓜果。不饰图案的也会刻上精致的轮廓线,增加观赏效果。如范氏家庙中的柱础,础面上就浮雕形象逼真的狮子;太保第中的柱础,居然没有相雷同的。角础安装在墙角,用于防摩擦碰撞,一般用坚硬的青石雕刻精美的图案做成,常见的图案有花乌纹、走兽纹、云龙纹、器皿纹等。祭祀用的神案一般用青石做成,神案上也要雕刻精美的图案。李氏宗祠的神案用整块青石锉雕,长三米多,厚20公分,正面刻纹饰,下部雕支脚,支脚下端雕八只虎爪紧扣地面,这种造形十分罕见。中丞公祠前面的绣衣坊,不仅是我省现存牌坊中最早的石牌坊,而且是一座十分精美的石雕艺术品。泥塑大都安装在门楼两侧、屋脊、封火墙当面、门窗上部,内容多为戏剧人物故事及吉祥图案。

绘画装饰艺术:汝城古祠堂的绘画装饰主要有三类,即油彩画、水墨画、漆画。油彩画主要用于门楼、梁架、雀替、窗花的木雕构件上,使这些雕刻作品更具真实感、立体感,更富艺术效果;还可以保护木质,减少风雨剥蚀的影响。祠堂里这些木刻的历史故事、神话人物、花木虫鱼等,涂上这些艳丽的油彩,更显得栩栩如生,光彩夺目。水墨画主要用于藻井、照壁、窗户上方及横梁下、檐口处,有些画则直接画在祠堂的墙上。形状有条幅、斗方、扇面、圆或半圆等。内容大都是人物故事、花乌山水。在横梁下、檐口处,则往往描绘二方连续纹样、角偶纹样、龙形凤尾纹样。与油彩画相比,水墨画显得格外清新淡雅。漆画大都画在祠堂的大门上。大门高大、宽阔、厚实,黑漆为底,左右两扇大门绘制门神,门神分文臣武将。文臣魁梧睿智,武将高大威猛。门神的轮廓用棉花、石灰拌桐油捻成细长的绳状物粘合而成,形成有力的线条,显现出浮雕的效果。文臣的玉带、武将的铠甲则粘贴反光的金属,简直与真品无异。

3、历史文化方面

汝城古祠堂的文化底蕴很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族文化的发展,记载着一个宗族的迁徙演变的历史,虽然经过了数百年的风风雨雨,从祠堂留下的堂号、门匾、堂匾、楹联、书法、碑刻的字里行间,依然可以触摸到它们历史脉搏的跳动。

堂号:堂号一般立在神龛的上方,是一个家族特有的名号,是区别于他姓的重要标志,代表着一个家族的血统、历史和荣誉,也寄托着教育后代的深刻含义。如叶氏家庙又叫敦本堂,意思是要“明世系、列昭穆、笃宗盟而敦一本之爱”,表示要思源念祖,不忘真本,睦亲敬宗。

卢氏家庙叫叙伦堂。叙即秩序、条理,伦即人伦、五伦。意思是要重礼乐贵亲情,把儒家的伦理道德牢记心中。

门匾:门匾一般立在祠堂的门楣上,分姓氏派系门匾、祖先名号门匾、荣耀门匾、族人官衔门匾等。如李氏宗祠、朱氏家庙就是姓氏派系门匾,南楚名家(卢氏家庙)则为荣耀门匾,太保第、中丞公祠则为族人官衔门匾。

堂匾:堂匾一般挂在中厅,也有挂在门楼的。类型有地位官衔匾、名人题赠匾、功德声望匾、亲友贺庆匾等。如太保第中的“太子太保”匾、朱氏家庙中的“资政大夫”匾则为地位官衔匾,太保第中的“柱石名家”是明代理学家陈献章所赠,是名人题赠匾。

楹联:楹联分门联、堂联两种。从内容上讲有寻根联、训勉联、史迹联、写景联、赐赠联等。楹联多是汝城古祠堂的一个显著特点,一般的祠堂都有十来幅楹联。

书法:汝城古祠堂的书法芝术具体表现在祠堂的门匾、堂匾、楹联、堂号、诗、词、赋及本雕、石雕等载体上。书法的来源主要有两类:

一是民间书法,二是官宦文人书法。民间书法主要来源于本地、本族写字写得好的先生,或辈份高、有各望的长者,极少求助他姓他族。如中丞公祠中的颂扬范辂的《忠贞特传》屏风匾,出自明史,而由范氏后裔八世孙范廷杨书写。官宦文人书法大部分出现在匾额中,如太保第中的“柱石名家”匾额就出于明代翰林院检讨陈献章之手。

碑刻:汝城古祠堂中的碑刻很多,有祠堂修建碑、祠堂配套设施碑、宗族兴办公益事业碑,族约家规碑、禁碑等,而数量最多的是祠堂修建碑。宗族修建祠堂,资金、土地都由各房各户捐派。竣工时,将捐派资金、土地的房派、人士及主管修建工程的负责人的名字刻碑立于祠堂予以表彰;又请名宦文士将修建始末、意义、祖宗功德、宗族概况等写成文章,刻于名单前面,称序或碑记。汝城古祠堂的碑刻中,蕴藏着大量民俗、民风、、宗族、宗法、民族迁徙、人口蕃衍等原始史料,是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4、祠堂的功能方面

在历史上,祠堂起着维系封建统治、维系神权统治、维系族权统治、维系社会秩序、维系家族和族人利益的重要作用,既有封建的糟粕,也有传统的历史文化的精华(其实,在革命战争时期,不少祠堂还成为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缩影,是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源。它的主要功能是安放祖先神位、祭祀祖先、实施族规家法、商议族内大事、举行族内的重大活动、宴请宾客等。

安放祖先神位:每个祠堂都设神龛,神龛安放在上厅(后厅)中轴线的顶端。神龛内的中间最上端安放始祖神位,紧接着二世祖以座身从左至右按长房、次房、三房、四房顺序排列,三世祖、四世祖等按此顺序类推,不得紊乱。

祭祀祖先:祖先神位都安放在神龛内,子孙后代要尊祖敬宗,祭祀祖先。祭祀活动是经常的,逢年过节、婚丧喜庆都要祭祀。最隆重的祭祀活动是每年清明节,依规格分猪羊祭、台祭、三牲酒礼祭等。祭祀活动在祠堂举行,礼节繁杂,有点香烛、呜炮、司仪主祭就位、祭孙就位、三上香、三敬酒、唱读祭文、三拜三侍等。然后,还要前往各祖先墓地扫墓、祭拜。

实施族规家法:每个宗族都有族规家法,而族规家法实施的场所就在祠堂,循者褒奖,违者受罚。褒奖的方式有奖钱物、立传入族谱、竖碑旌表、立节妇坊、孝子坊等。惩罚的方式有劝诫、罚跪、鞭打、革族、押送官府等,最严重的甚至驱逐出村、罚死。

商议族内大事:祠堂其实也是家族的议事厅。家族中的重大事务,如治山管水、修路架桥、劝诫子孙、宣讲族训家法、办学修谱、扶困济贫等都在祠堂进行。

举行族内的重大活动:祠堂还是家族社交活动的重要场所。家族内的婚丧嫁娶、寿筵喜庆、年节迎神、舞龙灯、耍狮子、猜灯谜、唱大戏等一些娱乐庆典活动也在祠堂举行。汝城有一个特殊的活动叫万人缘,每三年在祠堂举办一次,即春天农事开始前,要祭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秋后立秋的第五个戌日,要设醮斋戒,念经忏礼,唱大戏,感谢神灵。由于这一活动的费用要向各家各户派钱,因此叫万人缘。

宴请宾客:祠堂是家族设宴之地,凡重大活动宴清宾客,均在祠堂举行。祠堂里办宴席有规矩、有礼节,不可乱来。谁在主厅,谁在首席,谁在席次上的什么位置,要听从安排。莱肴放置有顺序,新上的莱放桌中心,下道莱上来时再移动,移动也有顺序。新上的莱,坐首席者邀大家动筷才能吃,否则视为少礼教。红白喜事需请吹馆师奏乐,一般小宴请四名吹馆师,大宴请六名吹馆师。

汝城古祠堂的文化艺术和族训家法、乡规民约中含有大量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和理学思想,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认真的研究和探讨。

更多信息请关注

井陉古长城景点 井陉古长城景点图片

1. 井陉古长城景点图片

免费。

地都长城全长1.5公里,呈西北--东南走向,底宽4米,顶宽1.6米,高3.5米,内填乱石,泥土封顶。

此处地势极其险要,西接娘子关,西南与山西故关相呼应,是晋冀交通的锁钥重地。因此修筑时备受重视,不仅设计奇巧,还有重兵监守。在城墙的内侧,还筑有一道高1.8米、厚0.2米的青石白灰勾砌的护墙,遇有敌人入侵时可作为第二道防线。

东南端360米城墙的设计很特别,墙体比其它处窄矮,但外面为直面,内侧为斜面,使墙体更加坚固,易守难攻,在古代军事史上极具价值。整个工程采用青石错缝叠压垒砌,白灰勾缝填隙,精细坚固,科学适用,充分利用地形优势,使之成为一道可攻可守的钢铁防线。


2. 井陉古城墙

长城十三关,关关雄伟壮观。

①、山海关又称“榆关”

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公里,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在此筑城建关,这里遂成为了扼东北、华北咽喉要塞的军事重镇,因其依山襟海,故得名山海关。山海关有“天下第一关”的美誉,牌匾为明代著名书法家萧显所书。

②、黄崖关又称“小雁门关”

为津门十景之一的蓟北雄关,位于蓟县最北端30公里处的东山上,北齐时建,明代名将戚继光任蓟镇总兵时,曾重新设计、包砖大修。黄崖关每当夕阳映照,金碧辉煌,素有“晚照黄崖”之称,游览区包括“黄崖夕照”、“二龙戏珠”和“云海烟波”三大奇观,具有雄、险、秀、古四大特色。

③、居庸关

有“天下第一雄关”之称,北京昌平区内,得名始于秦代。有南北两个关口,南名“南口”,北称“居庸关”。燕国时已成为军事要隘,汉代已经颇具规模,此后历唐、辽、金、元数朝,居庸峡谷都有关城之设。成吉思汗灭金即入此关,现存关口建于明洪武年间。

④、紫荆关

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城西北45公里的紫荆岭上,城东为万仞山,城西有犀牛山,城北为拒马河,城南是黄土岭,一向被称为“畿南第一雄关”,它南面以十八盘道为险阻,北面近以浮图隘口为门户,一关雄踞中间,群险翼庇于外,山谷崎岖,易于戍守,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前”之险。

⑤、倒马关

位于中国河北省唐县西北60公里的倒马村,为河北平原进入太行山的要道之一,因山路险峻,战马到此经常要摔倒而得名。明代以后通称倒马关。现存倒马关城始建于明景泰年间,与居庸关、紫荆关合成为内三关。倒马关城东门、西门已在修公路时拆毁,北门亦在早年被拆,关城城墙仅西面城墙大体断续残存,可辨外侧为青砖包砌,内侧为卵石砌筑,其余三面均被拆毁,只局部可略辨残迹。

⑥、平型关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白崖台乡,明正德年间修筑内长城时经过平型岭,并在关岭上修建关楼。平型关城虎踞于平型岭南麓,古称瓶形寨,以周围地形如瓶而得名。金时为瓶形镇,明、清称平型岭关,后改今名。历史上很早就是戍守之地,周围900余丈,南北东各置一门。 平型关又因发生了举世闻名的平型关战役而闻名。

⑦、偏头关

历史悠久,地处黄河入晋南流之转弯处,为历代兵家争夺重地。位于偏关县黄河边,与宁武关、雁门关合称“三关”,因其地势东仰西伏而得名。现存建筑为明洪武年间修筑,明朝时,偏头关既是晋北门户,也是晋北与内蒙古互市的通商口。

⑧、雁门关

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 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 雁门关有东、西二门,皆以巨砖叠砌,过雁穿云,气度轩昂,门额分别雕嵌“天险”、“地利”二匾。

⑨、娘子关

为中国万里长城著名关隘,位于山西省平定县东北的绵山山麓,太行山脉西侧河北省井陉县西口。娘子关原名“苇泽关”,因唐平阳公主曾率兵驻守于此,平阳公主的部队当时人称“娘子军”,故得今名。现存关城建于明代,有万里长城第九关之称,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⑩、雁门关

位于山西与内蒙的交界处,雁北外长城最重要的关隘之一,是晋北山地与内蒙古高原的边缘地区,也是从内蒙古草原南下山西中部盆地,或转下太行山所必经的地段,明时称杀胡口。明朝时蒙古贵族南侵长城,多次以此口为突破点。

①①、嘉峪关

甘肃省嘉峪关市向西5公里处,是明长城西端的第一重关,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起点,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先后经过168年时间的修建,成为万里长城沿线最为壮观的关城。

①②、阳关

是中国古代陆路对外交通咽喉之地,是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的古董滩附近。西汉置关,因在玉门关之南,和玉门关同为当时对西域交通的门户。阳关建于汉元封四年,自汉至唐,一直是丝路南道上的必经关隘

①③、玉门关 ,

说起玉门关,大家马上会想到一首脍炙人口的唐诗,这就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玉门关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又称小方盘城,关城呈方形,四周城垣保存完好,为黄胶土夯筑,开西北两门。城墙高达10米,上宽3米,下宽5米,上有女墙,下有马道,人马可直达顶部。


3. 井陉古镇旅游景点大全

我是本土石家庄的。石家庄古镇我去过好多。

德明古镇,位于“西部长青”景区内,是人工打造的既具有北方古镇特点,更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风光。一条清澈的河水穿镇而过,两侧建筑古朴厚重,典型的北宋盛世的建筑风格,典雅大气。

漫步在小镇里,可以看到蜿蜒曲折的山势,全长可达两公里,其整体布局借鉴了“清明上河图”的感觉,颇有一种国泰民安之态。古镇里有各式各样的仿古建筑,丝毫不亚于江南水乡,同时这里还有许多小商店,吃喝玩乐一条龙服务,让人玩的舒心且开心。

若是趁着阴雨天来这里游玩,更是颇具风情。想象一下,撑着油纸伞,漫步在绿荫繁茂的小镇,看小桥流水,逛累了可以坐在路边的店铺里喝杯热汤,边喝边欣赏这幅美丽的水墨山水画。

悠久历史-天长古镇

天长镇位于石家庄市井陉县西部,已有800余年的历史,在唐朝中期称为天长镇,并设立天长军。半个世纪以来,古城较好的保存下来,古城原有空间格局保存完好,历史建筑完好程度80%以上。

因此,天长镇具有非常浓厚的传统文化色彩,其建筑形态多以明清时期风貌为主,文物和古城墙保护的都非常好,其中大石桥迄今为止还保持着三个历史时期的建筑特色,非常珍贵。因此,喜欢历史的朋友们一定要来这里看看,感受百年历史文化。

总之希望并热情欢迎友人来石家庄历游不同景色的古镇。


4. 井陉古长城景点图片大全

第一张北草原天路,位于张家口张北

第二长城天路,位于迁安北部

第三圣福天路,位于邯郸涉县

第四太行天路,位于石家庄井陉

五沽源草原天路,位于承德沽源

第六国家一号风景大道,位于承德围场

第七0号旅游路,位于邯郸峰峰矿区

第八抗大路,位于邢台信都区

第九磁县天路,位于邯郸磁县

第十云中天路,位于邯郸涉县


5. 井陉的旅游景点

娘子关自古就是军事要冲,与井陉关隔太行山相望。井陉关大家或许有所耳闻,为太行八陉之第五陉,因其四面高,中间凹,故而称之为井陉,又称土门关。井陉关是太行山进入华北平原的重要关卡,与壶关、天井关号称是“上党三关”。

娘子关不仅仅是一个古关隘,还是一处集人文与自然为一体的观光胜地,现今依旧保留着平台城堡和关门。


6. 井陉县天长镇古城墙

太谷古城墙拆除真的好惋惜。山西因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一直是中原民族和游牧民族必争之地,山西的井陉八径一直是游牧民族南下侵略中原的必经通道,同时也是中原民族抵御游牧民族入侵边塞重地。

按照道理应该为留下很多的古城墙,但抗日战争后,由于战争的残酷,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山西完全保留下来的古城墙只剩下六座,太谷是其中的一座,因为太谷晋商有钱,太谷城墙也是最好的,现在因为建设的需要也拆除了,真的很可惜。


7. 井陉的风景区

在井陉火车站下面的汽车站坐到苍岩山的公交汽车,有直接从井陉到苍岩山的汽车,车票具体不知道是多少钱,估计也就10来块钱,苍岩山门票是50


8. 井陉县古城在哪

天长古城是一处景点,位于今井陉县城西南15公里处,据志书所载是宋代至建国初井陉县治城所在地。现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长镇名起于汉代,唐为天长镇,置天长军。宋为天威军,熙宁八年(1075年)始建井陉县治,历宋、金、元、明、清、民国至1958年为历代县治之所。

古城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城区有井陉古瓷窑遗址、井陉古驿道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2处:古城、文庙、城隍庙、龙窝寺、通济桥、显圣寺等省级文保单位6处:大石桥、皆山书院、王家庭院、衙门、都堂府、总兵府等市、县级文保单位16处;未定级有重要价值的历史遗存40余处。


9. 井陉县古长城在哪里

在河北省会石家庄,尤其是周边大山的深处,藏着很多的好地方。他们或许明不见经传,但当你发现他们的时候,一定不会失望。在井陉,有座凉沟桥,旁边有一个村落,它就是凉沟桥村,距井陉县城西北40公里处。这个不知名的的小村落却藏着一段古长城,还是乘凉的好地方,今天我们一起看一下。

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下,凉沟桥水库的水碧绿如玉,沿着峭壁下的公路前行,时不时就有大车轰隆隆呼啸而过。公路蜿蜒,峭壁陡峭,水库流水潺潺,如果是夏天必然是清凉无比的。突然车拐了个弯,我看到远处峭壁间出现了一座桥,就那么横亘在空中,原来那就是凉沟桥。

凉沟桥古称神堂口,是连通河北与山西平定县黄统岭的必经之路,也是娘子关以北的又一关隘,是井陉关内七隘之一,明代为拱卫京都以御匪患,在此修筑了长城。如今尚存有一段几百米长的长城,随山就势,连绵起伏,陡峭险绝,满眼沧桑,似乎新修复了一些,但是古老的城楼还在,落日余晖里格外苍凉……

这个凉沟桥水库,位于井陉县辛庄乡,处于晋冀交界处。清光绪年间因桥建于“良沟”,故名良沟桥,后俗称为凉沟桥。这里山高谷深人烟稀少,没有污染,来到这里,你可尽情地享受这一洼清水。

梁沟桥长城:朴实的明代内长城,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长城是劳动人 民众志成城的智慧象征,是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脊梁。所以说,石家庄有长城吗?当然有!在井陉县的凉沟桥村两边的山梁上尚存有长城、御敌战台和烽火台遗迹,属于明代长城,也是井陉最有代表性的明长城遗存。

据村民介绍,明代时,凉沟桥这个地方叫“神堂口”,是晋冀之间通行的陉口,也是长城的重要关口,如今村子东西两头还残存着两座关门。沿着古石道继续向山上走,就看到了“井陉长城”的石碑。上写“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井陉长城(凉沟桥段)”

旅行小贴士:

这里的知名度不高,如果想过来尽量结伴而行。

自备水和食物,夏天的时候由于有水库,以及在大山深处,所以比较清凉。

但是依然要注意蚊虫叮咬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