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纪泽墓

曾纪泽墓

曾纪泽墓位于望城雷锋镇牌楼坝村桃子湾。墓葬对研究曾纪泽生平及其家族变迁,研究晚清湖湘历史,以及晚清时期的丧葬制度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曾纪泽墓是长沙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文物普查工作队在进行田野调查时发现的。该墓位于望城县雷锋镇牌楼坝村桃子湾,是一处遵照清代侯爵制建造的具有湖南本土特色的清代墓葬。墓坐东朝西,呈半环形布局,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原墓葬由墓冢、墓围、墓碑、拜台、石阙、神道、石像生组群、墓庐、龟背石石碑等构成,规模宏大。其中墓冢为糯米混瓷浇筑,其余建筑均为花岗石材质。

2019年,曾纪泽墓被批准为湖南省第十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湖北曾侯乙墓景点 曾侯乙墓遗址景区

1. 曾侯乙墓遗址景区

他们不在同一个省,一个四川,一个湖北。

2. 曾侯乙墓在哪里发掘

大家好,我是**,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随州博物馆。历史文化名城随州,是炎帝神农故里,编钟古乐之乡。1978年10月,因曾侯乙墓的发现发掘成立随县博物馆。随州博物馆位于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大道中段西侧的厥水河畔,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擂鼓墩古墓群”毗邻,距离市中心约1公里,占地100亩,馆舍由展厅、文物库房和辅助用房三部分构成,建筑面积9636平方米,其中:陈列楼7000平方米,文物库房2000平方米,编钟演奏厅300平方米,其他建筑336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98%。

该馆始建于1978年10月,是一座集文物收藏、科学研究、文物展览及编钟演奏于一体的地方综合性博物馆。目前馆藏文物306140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76件,二级文物68件,三级文物95件。著名的有擂鼓墩二号墓出土的36件编钟、吴家坞墓地出土的菱形勾连云纹铜敦、三里岗毛家冲出土的凤鸟扉棱铜搏、安居羊子山出土的鄂国铜器群,以东郊义地岗、安居徐家嘴、均川刘家崖、均川熊家老、西郊擂鼓墩等墓地出土的曾国铜器群,还有北郊孔家坡出土的汉代简牍等等,这些精美绝伦的文物堪称镇馆之宝。

下面就请大家参观随州博物馆。

3. 曾侯乙墓参观

曾侯乙墓的出土乐器有9种:编钟、编磬、鼓、琴、瑟、均钟、笙、排箫、篪,共计125件。

墓中室及墓东室皆有乐器。

若将此地下乐队编制视为墓主人生前音乐活动的反映,可以判断墓中室为宴饮礼宾所用钟磬乐队。

由于文化功能的转变,这类钟磬乐队已经不再是周礼乐制度中的祭礼乐队,而是宴饮娱乐用乐队,其乐或可称为"堂上乐"。

中室乐队编制为:编钟65件,编磬32件,鼓3件,瑟7件,笙4件,排箫2件,篪2件,总共115件。

墓东室是主棺安置之处,并有8具陪葬侍妾的棺木,这些殉葬少女的身份应为"女乐"。

东室乐队编制为:瑟5件,琴1件,均钟1件,笙2件,鼓1件,总共10件。

乐器中的琴、瑟、均钟、篪、排箫、建鼓都是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实物乐器。

其中的一些乐器制作具有很高的音乐科技水准。

曾侯乙墓出土乐器所具有的多种历史文化价值,因此被国际学者称之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4. 曾侯乙墓博物馆

战国曾侯乙编钟是战国早期曾国国君的一套大型礼乐重器,国家一级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为该馆“镇馆之宝”。

战国曾侯乙编钟钟架长748厘米,高265厘米,全套编钟共六十五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最大钟通高152.3厘米,重203.6千克。每件钟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阶的双音,全套钟十二个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音列是现今通行的C大调,能演奏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乐曲。

曾侯乙编钟高273厘米、宽335厘米,架长748厘米,最大者通高153.4厘米,重203.6千克,最小者通高20.4厘米,重2.4千克。钟体总重2567公斤,加上钟架(含挂钩)铜质部分,合计4421.48千克。

曾侯乙编钟的钟架高大,由长短不同的两堵立面垂直相交,呈曲尺形7根彩绘木梁两端以蟠龙纹铜套加固,由6个佩剑武士形铜柱和8根圆柱承托,构成上、中、下三层。钟架及挂钩(含可以拆装的构件)达246个。

此套编钟共计六十五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钟架上:上层3组为钮钟,19件,立柱是圆木;中层3组为甬钟,33件,分短枚、无枚、长枚三式;下层为两组大型长 甬钟,12件,另有大镈钟1件。中、下两层的立柱,每层都为三个铜质佩剑武士。钟架可以拆装。钟笋、钟钩、钟体共有铭文三千七百五十五字,内容有编号、铭记、标音及乐律。

5. 曾侯乙墓在哪

因为出土的曾侯乙编钟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曾侯乙编钟,战国早期文物,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出土。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

6. 曾侯乙墓遗址博物馆

七绝·观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编钟

时隔十三年,再次去湖北省博物馆看曾侯乙墓文物展览,面对尊盘、建鼓座、大鉴缶和编钟,震撼依旧,呼吸几乎凝滞.曾侯乙编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真的为老祖宗骄傲!馆内同时在举办意大利罗马前文明展,不由人心中暗笑,班门弄斧啊.

尘沙已掩两千秋,惊世黄钟出随州.(1)

一曲东方传宇宙,欲书乐史问曾侯.(2)

⊙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平水韵,平起入韵,十一尤韵)

注释:

(1)湖北随州市曾侯乙墓1978年发掘,距今约2400多年,此处取其约数,故言“两千秋”.

黄钟,语出“黄钟大吕”,黄钟原指我国古代音乐十二律中六种阳律的第一律.大吕,十二律中六种阴律的第四律.常连用形容音乐或文辞庄严正大、和谐高妙.此处“黄钟”一语双关,既指曾侯乙编钟的音律严整、科学高妙,也指编钟本身即是皇皇之钟.

(2)一曲东方,亦是一语双关.一是指1978年8月1日,曾侯乙编钟第一次正式演奏乐曲,第一支曲子是《东方红》.同时也指来自东方古国的音乐.

曾侯乙编钟音域跨越5个八度,只比现代钢琴少一个八度,其中心音域12个半音齐全,是目前已知世界上年代最早的具有12个半音的乐器.它的出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所以“欲书乐史”,要“问曾侯”.

7. 曾侯乙墓景区

随州是炎帝故里、汽车之都。在随州可以先了解一下随州的历史。去二桥头随州博物馆看看编钟,那里是不要门票的,只需带上身份证。景点可以去大洪山金顶、西游记公园、炎帝故里和银杏谷玩玩。买一个随州旅游一卡通100元,上述景点过去都不需要门票了。

8. 曾侯乙墓考古

战国曾侯乙编钟是战国早期曾国国君的一套大型礼乐重器,国家一级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为该馆“镇馆之宝”。

战国曾侯乙编钟钟架长748厘米,高265厘米,全套编钟共六十五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最大钟通高152.3厘米,重203.6千克。每件钟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阶的双音,全套钟十二个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音列是现今通行的C大调,能演奏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乐曲。

战国曾侯乙编钟的出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是中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代表了中国先秦礼乐文明与青铜器铸造技术的最高成就,在考古学、历史学、音乐学、科技史学等多个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02年1月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9. 曾侯乙墓葬探索发现

湖北的曾侯乙墓出土时的文物鉴别相对比较清晰,无论是年代,人物等等方面都比较清晰。

而四川广汉的三星堆文物出土后,在世界范围内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争议,墓葬的规模,出土文物的数量与质量明显比曾侯乙墓更多更高。 于判断三星堆文物的年代一直争议不断,甚至影像到人们对华夏文明的起源的深刻思考。

所以,应该是三星堆更厉害。

10. 曾侯乙墓文物

曾侯乙编钟,战国早期文物,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出土。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曾侯乙墓编钟的出土,使世界考古学界为之震惊,因为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如此精美的乐器,如此恢宏的乐队,在世界文化史上是极为罕见的。曾侯乙墓编钟的铸成,表明中国青铜铸造工艺的巨大成就,更表明了我国古代音律科学的发达程度,它是中国古代人民高度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文明古国”的历史辉煌

11. 曾侯乙墓在什么地方

中国云南、山西和湖北等地的古代王侯贵族的墓葬中,都曾先后出土了许多古代的编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曾侯乙墓发现的曾侯乙编钟,曾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曾国藩墓地第四代周姓守墓人:农民起家,吃曾家的饭,就要守好墓!

曾国藩相信大家都熟悉,他是晚清的重臣,1811年出生的曾国藩,主张万事节俭,这一思想给清王朝带去了非常大的影响。

曾国藩做的最让人敬佩的事情就是镇压天平天国运动,可以说是他凭借自己一个人的力量,使得那时候即将垮台的清朝重新奠定了清朝的地位。

众所周知,曾国藩的成功全部都归功在他的勤劳和他的努力,没有靠任何人的帮助,但是在曾国藩的家乡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曾国藩是靠曾祖竞希公的坟墓的风水好,才让自己发家的。

说是曾经是风水师对曾家说过这里的风水很好,你们要是想大富大贵,就一定要保住这块宝地。因此,曾家买下了这块土地。

据乡亲们说的,曾祖竞希公的坟地上有灵气,于是之后他的子孙必会文武发达。曾竞希的孙子,也就是曾国藩的父亲,在43岁时终于成为了曾氏家族里第一个秀才,在经过17次考试之后才成功的,在这之后的50年里,曾家就陆续出现了曾国藩、曾广钧两个进士,之后的很多曾氏子弟是不是成为举人、就是成为秀才,数量多达20余人。

不过这个风水说,是很不靠谱的说法,这时候有人说了,当初曾国藩统率湘军击败太平军的时候,凭借的就是曾竞希“金鸡啄白米”的墓地风水。

一八七二年三月二十日,曾国藩逝世。在这之后两个月,家人将其棺材护送到长沙,在坪塘金盆岭安葬。

对于曾国藩的墓也是个风水极好的地方,对于这一点,民间有种说法。

某天,曾国藩到了金盆岭,站在墓地的方位向周围张望,看到的群山是呈U形的,环绕着伏龙山,前面还有座山峰,就是跟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情况是一样的,看来是块风水宝地。

曾国藩死后,按照当时的习俗,后人需要在这里守墓三年的时间。期满后,曾家后人便把守墓的工作交给了当地一位周姓农夫。

周姓农夫是个老实本分的人,非常的勤劳,真的是完全尽了守墓的责任,那时候的周家人还规定说,五官不全的人、放牧的人、乞丐、还有动物一律不可以进入墓地。

时至今日,周家第四代守墓人周新民都已经六十几岁了,但是他仍是曾国藩墓地的“守墓人”。官方统计的数据是,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发生的8起盗墓事件,但是周新民记录的事件却有30多起,之后的文物部门还专门速度对曾国藩墓地的结构做了勘察,惊讶地发现,除了外部的部分损毁,棺材却是完好无损的。

周新民说:“周家世代竭尽全力守候曾国藩墓,在墓园的护栏上,我把自己的手机号码印了下来,一遍一遍的给过路人讲风水故事。要是曾家来的时候,我们会好生接待,既然周家吃的是曾家的饭,就得把人家的事办好。”

周家受的曾家的情就是20亩地,和亩地周围的几座柴山、油茶林,还为周家修建了一栋10多间房子的砖木房,周家后人会世世代代的守墓来报答他们,这是两个家庭互相的恩情。

随州曾侯乙墓景区 随州曾侯乙墓景区图片

1. 随州曾侯乙墓景区图片

是湖北的。原称鄂菜,亦称湖北菜。古称荆菜,起源于江汉平原,这从屈原在《楚辞》的“招魂”、“大招”两篇中,记载楚宫佳宴中有20多个楚地名食——为国内有文字记载最早的宫廷筵席菜单以及随州曾侯乙墓中曾出土的一百多件春秋战国时期饮食器具,可知鄂菜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时称“楚菜”),经汉魏唐宋渐进发展,成熟于明清时期。

2. 随州市曾侯乙墓遗址博物馆

水之都商务会所是一家创建于2010年的商务酒店,共有客房120间,设备齐全、先进。

中文名

水之都商务会所

房间

120间

创建

2010年

服务

餐厅

介绍

水之都设备设施先进,配套齐全,有宽敞舒适的标准客房和豪华套房120间,配备大小会议室和中西餐厅、卡拉OK歌舞厅、健康中心、桑拿、按摩、美容美发、商务中心等项目配套

历史

鼎新假日酒店是湖北鼎新工贸有限公司于2010年斥资5000余万元创建(全称:鼎新水之都假日酒店),酒店临近随州白云湖、白云公园、随州博物馆、曾侯乙墓等。

会所设施

酒店设备设施先进,配套齐全,有宽敞舒适的标准客房和豪华套房120间,配备大小会议室和中西餐厅、卡拉OK歌舞厅、健康中心、桑拿、按摩、美容美发、商务中心等项目配套。

客房房型房价

全部房型

商务单人间 房型说明:床型:小床;床面积:1.2*2;宽带收费;80元/天; 加床价格: 能收看电视。

早餐情况 有早餐

豪华双人间 房型说明:床型:双床;床面积:1.25*2;宽带收费;80元/天; 加床价格: 能收看电视。

早餐情况 有早餐

行政单人间 房型说明:床型:大床;床面积:1.65*2;宽带收费;80元/天; 加床价格: 能收看电视。

早餐情况 有早餐

行政豪华间 房型说明:床型:大/双;床面积:1.25*2/2*2;宽带收费;80元/天; 加床价格: 能收看电视。

3. 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文物照片

1978年夏,考古工作者在随国故都——随州市郊的擂鼓墩发掘 了一座战国早期的随国国君墓葬——曾侯乙墓。所谓曾,就是曾国, 侯,就是诸侯国的国君,乙是他的名字,连起来讲,曾侯乙墓就是曾国 国君乙的坟墓。曾侯乙墓出土文物共有15404件,可分为青铜礼器、 乐器、兵器、车马器、金器、玉器、漆木器、竹器八大类。这不仅展现了 鼎盛时期随文化的辉煌成就,而且在诸多方面还代表着当时乃至世 界文化的最高水平。

4. 随州曾侯乙墓景区图片大全

随州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神农就诞生在这里。随州山川秀丽,大洪山、桐柏山、中华山、徐家河、封江等风景名胜旅游区享誉省内外。下面几个景点都值得一玩:

1、炎帝神农故里风景区

2、随州文化公园

3、田王寨景区

4、千年银杏谷

5、随州西游神话世界

6、随州大洪山

7、随州愽物馆

8、曾侯乙墓

9、大洪山林泉生态园

10、云峰山万亩茶园

5. 随州曾侯乙墓开放时间

曾侯乙编钟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年代为战国早期。钟架长7.48米、高2.65米。全套编钟共六十五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上层为三组共19件钮钟、中下层五组共45件甬钟,及一件楚惠王赠送给曾侯乙的镈钟所组成。钟及架、钩上共有铭文3755字,内容为编号、记事、标音及乐律理论。每件钟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阶的双音,整套编钟音域可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其音列是现今通行的C大调,能演奏五 、六声或七声音阶的乐曲,曾侯乙编钟的出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

6. 随州的曾侯乙墓

战国曾侯乙编钟是战国早期曾国国君的一套大型礼乐重器,国家一级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为该馆“镇馆之宝”。

战国曾侯乙编钟钟架长748厘米,高265厘米,全套编钟共六十五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最大钟通高152.3厘米,重203.6千克。每件钟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阶的双音,全套钟十二个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音列是现今通行的C大调,能演奏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乐曲。

曾侯乙编钟高273厘米、宽335厘米,架长748厘米,最大者通高153.4厘米,重203.6千克,最小者通高20.4厘米,重2.4千克。钟体总重2567公斤,加上钟架(含挂钩)铜质部分,合计4421.48千克。

曾侯乙编钟的钟架高大,由长短不同的两堵立面垂直相交,呈曲尺形7根彩绘木梁两端以蟠龙纹铜套加固,由6个佩剑武士形铜柱和8根圆柱承托,构成上、中、下三层。钟架及挂钩(含可以拆装的构件)达246个。

此套编钟共计六十五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钟架上:上层3组为钮钟,19件,立柱是圆木;中层3组为甬钟,33件,分短枚、无枚、长枚三式;下层为两组大型长枚甬钟,12件,另有大镈钟1件。中、下两层的立柱,每层都为三个铜质佩剑武士。钟架可以拆装。钟笋、钟钩、钟体共有铭文三千七百五十五字,内容有编号、铭记、标音及乐律。

7. 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发掘

作为先秦“礼乐文明”的最高成就,“曾侯乙编钟”有何特别之处?

当钟锤敲击在“曾侯乙编钟”上时,来自两千多年前的美妙钟声,就会响彻于中华大地。当“宫、商、角、徵、羽”交织在一起时,嘹亮悦耳的钟声仿佛重现了,东周时期极具历史韵味的古老乐章。

“编钟”这种独具历史魅力的“中国声音”,兴起于周朝繁荣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时期。“编钟”虽名为“钟”但却是一种古代乐器。所以很多古代典籍中,又会将其命名为“乐钟”。即可以通过使用木槌敲击,而使其发出乐音的“钟”。

很多现代人都会认为“钟”,是一种可以起到计时作用的物品。就算是寺庙中的“洪钟”,其基本作用也是为了提醒僧众,在不同时间做相应的事情。虽然寺庙中的大钟也代表着某种仪式感,但却无法撞击出“悦耳”的“乐曲”。

而编钟作为古代汉民族的重要“打击乐器”之一,不仅可以灵活演奏,以“五音”为边去基础的乐曲,而且还被广泛应用于比较隆重的场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编钟”,作为古人精神、文化,以及娱乐的重要构成元素。

对我国古代乐器以及音乐史发展,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编钟”作为古代贵族教育,“六艺”之一“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周朝“礼乐兴邦”的历史鉴证,在整个中国古代历史发展史上,都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先秦“礼乐文明”的最高成就“曾侯乙编钟”

1.“曾侯乙编钟”的历史渊源

“曾侯乙编钟”出土于战国早期,大型墓葬“曾侯乙墓”。所以考古学家又将其,称为“战国曾侯乙编钟”。曾侯乙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一方诸侯。在“周天子分封天下诸侯”之时,其始祖被分封于当时中国南方,一个重要国邦“曾国”。

曾侯乙实为姬姓,氏曾名乙。从这个重要的历史信息中可以得知,他应该是周朝王族后裔。据史料记载他的始祖是,周朝开国大将军南宫适(括)。而曾侯乙则是承袭其祖先王爵之后,才做上了周王族 诸侯国中“曾国”国君。

作为南方重要国邦曾国的国君,曾侯乙的墓葬中的陪葬物品,不仅种类繁多、数量巨大,而且多为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物。“曾侯乙编钟”就是诸多其陪葬品中,最具历史价值的大型礼乐重器。

2.周朝大型礼乐重器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王朝,这个王朝从建立到覆灭,享国祚长达791年。西周与东周共传国君32代37王。可以说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中,都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王朝之一。而且自古就有“中华礼仪自周始”的说法。

“中华礼仪自周始”绝对名副其实,因为周朝时期已经创作出了,一整套符合当时社会需求的礼仪制度。周朝人皆以“礼”为尊,可以说上至天子下至黎民,无不依“礼”做人行事。“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说法,其实也源于周朝时期的礼仪制度。

据传西周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周公旦,曾作《周礼》又名《周官》一书,并且还曾“制礼作乐”,但实际上此书创作于两汉之间。无论史实如何都可以证明,周朝是我国“礼乐制度”的起始朝代。

而后世人依据《周礼》而作的《仪礼》和《礼记》,也一起被后人称为“三礼”。作为古代华夏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三礼”问世之后中国人,才开始过上了有“礼”可依的生活。而“礼乐制度”得到完善与发展之后,才出现了“编钟”这种打击乐器。

“编钟”作为周朝时期的大型礼乐重器,往往都会在天子诞辰,祭祀祖先、将士凯旋以及“国丧”之时奏响。这充分说明了“编钟”, 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礼仪象征作用。当然天子或者其他诸侯王也会在宴饮之时,欣赏歌舞以及“编钟”奏乐。

3.古代打击乐器“编钟”

“曾侯乙编钟”是目前考古界,发掘出来的品相、声音皆佳的战国编钟之一。作为古代编钟的杰出代表之作,这座在1978年6月出土的编钟。不仅具备古代编钟乐器的所有特性,而且也代表了战国时期,青铜冶炼、锻造技术的最高水平。

同时,作为古代大型打击乐器中的“组合乐器”,“曾侯乙编钟”的出土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考古意义,也彰显出了中国先秦“礼乐文明”的最高成就。笔者认为这座战国编钟能够重见天日,其实也预示了中国古代诸多领域的超高成就。

“曾侯乙编钟”除了是考古、历史、音乐等领域方面的重要发现;同时也对我国科技史学、冶炼锻造技术史等领域,都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自己“曾侯乙编钟”出土,就让全世界都听到了来自先秦时期的美妙乐音。

4.何为“编钟”

(1)编钟制造工艺

相信很多人对编钟的了解都比较局限,简而言之就是编钟就是一种古代的打击乐器。事实上编钟的制作过程非常复杂,而且制作编钟的时候,所用到的工艺以及技术也比较庞杂。比如,编钟上的“钟”就是由青铜器制造。

西周时期青铜器冶炼和锻造技术,实际上就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这一点可以从商周“青铜器之王”,即“商代司母戊鼎”中获得重要线索。这座青铜鼎的锻造工艺,其实与“曾侯乙编钟”中的“钟”如出一辙。

无论是周朝还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编钟,其制作流程以及外形和功能基本一致。按照史料记载编钟是由,若干个大小不同的“钟”;按照一定顺序有规则地悬挂于木质“钟架”之上。而这种木质架子上会提前安装一些配件,这样才可以挂住编钟。

(2)编钟演奏技巧

一般可以分为两层、三层或多层编钟,这些编钟按照不同的演奏需求,或者说依据“五音”的次序,有规律的悬挂在“钟架”之上。然后演奏 时候会使用木槌,根据实际乐曲编排敲打编钟。然后就会发出错落有致的乐音了。

当然木槌的敲击力度也会对音高产生很大影响,对于一些比较沉郁雄浑的乐曲,一般都会用力敲击编钟以达到相应效果。而演奏舒缓、悠扬的音乐时,则会轻击编钟以获得更好的和谐音调。

笔者在这里需要提醒大家,由于年代不同编钟的形状,以及样式和大小也不尽相同。而且每一座编钟上的所有“钟”上,其钟身都绘有符合当时审美情趣的精美图案。当然大多数图案都以尊贵、显赫的样式为主。当然也会有一些代表音乐的神兽。

(3)“曾侯乙编钟”形貌

“曾侯乙编钟”以青铜铸成,其上有数个大小不同的“扁圆钟”。这种形状的“乐钟”有利于声音扩散和共振。这些“扁圆钟” 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被有规律的悬挂于巨大钟架之上。在奏乐之时可以用丁字形木锤或长形木棒,根据奏乐需求分别敲打铜钟。

这样就可以发出高低不同、音色迥异的乐音。虽然现代人听到这种乐音之后,并不认为是一种享受。但是清脆、悠扬、深远的声音响起之时,也依然会感受到来自两千多年前的音乐洗礼。

这座战国时期专为“曾国”国君,曾侯乙奏乐的编钟。其实与西周时期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的编钟大同小异。外形、排列次序、声音等,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出入和差别。但是却可以通过规模大小,以及铜钟上面的图案看到等级差别。

“曾侯乙编钟”贵族教育“六艺”之“乐”

曾侯乙是战国时期周王朝,南方诸侯国“曾国”的国君。他本人为姬姓氏曾名乙。所以作为周天子的同姓宗族,曾侯乙的血统以及地位都具有正统性。而他的封国也是周王朝正统的代表。

所以曾侯乙特别重视周朝,以“礼乐”治国的基本制度。尤其是对贵族教育中的,“六艺”之“乐”更是特别器重。而考古专家在“曾侯乙墓”中,发掘出来的“曾侯乙编钟”和“曾侯乙编磬”等,战国时期的大型礼乐重器。

更是某种程度上彰显出了古人,所创造出来的辉煌灿烂的“礼乐文明”。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曾侯乙编钟”是一种只有贵族,才能学习或欣赏的“礼乐”,而普通阶层和底层劳动人民,根本没有机会或资格享受“礼乐”的熏陶。

“曾侯乙编钟”重要特征

“曾侯乙编钟”可以说是我国,“礼乐制度”的一个重要历史见证。自上个世纪70年代发掘出土之后,一直到现在也依然好饱含历史神韵。这座具有战国历史价值的编钟,高273厘米、宽335厘米,架长748厘米。可以说外形壮观独具神州风范。

最大的“铜钟”通高153.4厘米,重203.6千克;最小的“铜钟”通高20.4厘米,重2.4千克。这座编钟的总重量为2567公斤,如果算上钟架(含挂钩)铜质部分,合计重量为4421.48千克。

“曾侯乙编钟”的钟架十分高大,外形看起来就像两度直角交叉的墙面。同时,钟架是由7根呈曲尺形的彩绘木梁支撑,每一根木梁的两端都有蟠龙纹铜套加固。6个佩剑武士形铜柱以及和根圆柱承托,构成了上、中、下三层。整体看上去气势恢宏,颇具君王仪仗规模。

结 语

“曾侯乙编钟”被发掘并公诸于世,不仅在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在世界考古界都名声大噪。当专业人士用木槌敲击这座编钟之时,洪亮而又悠长的钟声响彻于天地之间,像极了从战国传播至现代的历史回音。

为了实现与华夏先人们用音乐交流的目的,以及想要深入了解这座“曾侯乙编钟”的制造技术。自1979年开始在国家文物局主持下,很多考古、历史、文化、音乐以及制造业专家,都 参与到了“复制”“曾侯乙编钟”的工作之中。

终于在1984年7月成功复制出,形状、声音接近“曾侯乙编钟”90%以上的全套编钟。这种创举不仅是一种尊重历史的重要表现,而且也是传承历史文化,以及重现“华夏之音”的创世之举。

8. 湖北随州曾侯墓

zēng hóu mù

“曾”的基本含义为指与自己中间隔两代的亲属,如曾祖父;引申含义为谦词,如曾臣。

在日常使用中,“曾”字多用作增加,如曾思。

“侯”的基本含义为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如侯爵、侯门;引申含义为古代用作士大夫之间的尊称。

在日常使用中,“侯”也常做名词,表示箭靶,如侯弓。

9. 随州曾侯乙墓景区图片高清

曾侯乙编钟不是周代的文物,它是战国早期文物。

曾侯乙编钟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

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