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健豪故居及墓

葛健豪故居及墓

葛健豪故居位于湖南省双峰县永丰镇璜壁堂村。故居始建于民国时期,砖木结构,土砖墙、青瓦面,占地面积约450平方米,具有典型的江南民居特点。1932年至1943年,葛健豪同女儿蔡庆熙、孙子蔡博、孙女刘昂、李特特等人在此渡过了清寒的晚年田园生活。葛健豪故居是一处不可多得红色人文景观。

葛健豪墓位于湖南省双峰县永丰镇璜壁堂村。1943年3月,蔡母葛健豪逝世后,由她的家人将其遗体安葬于此。毛泽东在延安得知后,提笔写了“老妇人,新妇道;儿英烈,女英雄”的挽联。1985年9月,双峰县人民政府为她立碑:蔡母葛健豪纪念碑。碑名由陈云同志题写。葛健豪墓地四周苍松翠柏,庄严肃穆,常有民众慕名前来凭吊,是一处极具意义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9年,葛健豪故居及墓被批准为湖南省第十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浙·杭州』葛云飞墓(含葛云飞故居)-葛云飞故居

葛云飞墓(含葛云飞故居)-葛云飞故居

年代:清

保护等级:浙江文物保护单位

拍摄时间:2020年9月

崔栋森 | 独向乾坤寄此身----崔鉴生平及其故居祠墓

民国十六年(1927)春,原审计院院长、安徽省长李兆珍在为宁德《崔氏族谱》作序时写道:“宁阳为闽北岩邑,数望族者必曰彭陈林左诸姓,尤以崔氏为冠……余闻崔氏之先,宋元明清以来代有闻人。如克明司马之清操廉隅;霍霞刺史之文章亮节;冰庵指挥之忠诚;泽侯二尹之孝行,史册辉映,千古弥新……”

诚如李兆珍所言,宁德崔氏自北宋明道元年(1032)始祖提举公迁居感德盐场以来的近一千年时间里,以诗礼传家,人物辈出。而能让崔氏后人建专祠崇祀者,则唯有“崔大夫”崔鉴一人。

崔鉴生平

崔鉴,字克明,行六,一都东井堂(今蕉城城区下井堂)人。为迁宁始祖提举公十三世孙。后人尊称为“崔大夫”或“克明公”。生于明洪武己卯年(1399),卒于成化十二年丙申(1476),寿七十八岁。

宣德九年甲申(1434),崔鉴以庠生贡入太学。正统九年甲子(1444),授河南都司经历,历任九年。景泰乙亥(1455),升授南直隶镇江府同知。

崔鉴自幼务学勤勉,“方童丱时,已知励业修行”。在任河南都司经历九载期间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凡城池营堡、舆马介胄、刍粮之属,罔不夙夜经心”,“自都护以下皆敬信,称为贤幕”,深得僚属赞赏。

擢任镇江期间,恰好遇上干旱饥荒,他不但体察灾情,多方抚字,而且秉持操守,严辞拒绝了贪腐营私者的诱惑。翰林院编修陈音在《崔克明公七秩寿序》中高度评价:“盖锐志教养,凡宿弊为民瘼者,一廉而去之,民欢呼载道。”

明代嘉靖、清代乾隆两种《宁德县志》在为崔鉴立传时,都称之:“学问精深,操履端谨,识达治体,宅心仁厚,时称良吏。”地方志中还记载了这么一个廉洁故事:任职镇江期间,有个营私舞弊者为了谋取不正当的私利,半夜怀揣白金六十两前来行贿。廉洁奉公的崔鉴不但没有收受贿赂,还当即将他绳之以法。从此廉声大振,深得当地士绅及百姓的爱戴。

天顺元年丁丑(1457),崔鉴由公事赴京。以年老,向英宗皇帝上疏乞休,获准后乃以奉政大夫致仕。随即奉诏进阶朝议大夫,赐金带黄伞。虽说恩荣加身,清廉自守的崔鉴在致仕时除了平时积攒的百余两俸银外,身无长物。据民国重修《崔氏族谱》记载,崔鉴曾孙崔廷复(详见邑志)在为其祖父崔昱(崔鉴次子)所撰写的《昱公针线田说》一文中提到:“及同府公(指崔鉴)居宦一十二载回家,仅得俸金百余两,尚不能充男女婚嫁之用”。虽优游林下,却是过着清贫的生活。其生平事迹,由此可见一斑。

成化四年戊子(1468),崔鉴七秩寿庆。由于其仁声著于仕林,宦界名流多有来贺。以序文相赠的有刑部尚书林聪、翰林院编修陈音。以诗相赠的有当时的文坛领袖太师李东阳、礼部尚书谢铎、状元彭教、榜眼吴钺、探花罗璟、进士吴希贤、康玠、翰林院编修黄仲昭等人。

崔大夫故居

崔氏族人多聚居在城关东井堂(今下井堂)一带。而崔鉴的故居则位于现在的下井堂弄23号,今黄氏族人居于此处。房屋坐西向东,土木结构,外墙体为青砖砌造。大门分门坊和正门两进。门坊主体为石构,与正座朝向相同,上覆檐瓦,门楼并无匾额文字装饰,而是由九个砖质祥云状花饰进行分隔,共为八段。进门坊右转为正门,门楼花饰与门坊相同。这种风格在蕉城古民居中是不多见的,别具特色。正门内外各一天井,进门左转过天井即是大厅。从门坊到大厅一路由长条花岗岩石板条横形铺就。大厅主体为蕉城常见的木结构,两侧窗户雕饰吉祥图案,古朴精致。左侧廊庑部分已改成砖混结构。

崔大夫祠

崔大夫祠坐落于崔鉴故居大门外右边,今属蕉城区行政服务中心后半部分。系崔鉴之孙崔传、崔俌、崔任、崔侹为了纪念祖父的功绩,而别于崔氏宗祠之外另建的祭祀崔鉴的祠堂,族人称为“崔大夫祠”,又称作“同府公祠”。

该祠坐东向西,始建于嘉靖七年(1528),由崔鉴之孙崔任倡建。因规模较小,于万历二十六年(1576)又由崔鉴之孙崔修、曾孙崔允纲进行扩建,形成了前后两进的格局。并购祭田四号,共为一石六斗三升,由派下四房逐年轮值。民国十七年(1928),又有二十七世普森加一龛位于鉴公牌位之上,祀提举公以下历代远祖。据老辈人轶闻,修建祠堂时由于石料比较大型,搬运过程中都是用一种叫作“磙子”的工具从城外搬运进来的。

重建后的崔大夫祠,据《崔氏族谱》记载:“前至官街,街外照墙;后左连墙至鹤峰境宫,右连墙至蔡家。”鹤峰境宫又称昌国君庙,祀燕将乐毅及太后元君(即临水夫人)。据民国《宁德县志》记载:“为崔氏族人作宦燕北,奉毅香火而归,合境建祠祀焉”。今已不存,原址亦在蕉城区行政服务中心内。

该祠主祀明朝列大夫崔鉴。明清交季以后,崔氏后人又择族中贤良者祔祀两厢。其中包括崔鉴六世孙、广东连州知州崔世召;九世孙、拔贡生崔文锡;十世孙、岁贡生崔景泌、庠生崔景瀛;十二世孙、国学生崔正鳌等人。民国版《宁德县志·卷之二十二·祠祀志·崔大夫祠》词条所载“在城内东井堂,祀明连州刺史崔君世召”描述不够恰当,应为主祀崔鉴,从祀崔世召诸贤。

清同光年间,崔氏族人将祠堂改作书塾。本邑书法家黄以褒、刘开灿等人均曾设帨于此。民国时期,省长萨镇冰应崔氏后人崔伯乾之请,为祠堂题匾曰:“祀炳岭南”,以纪念明末诗人崔世召在连州的政绩。这应该是民国县志误认为崔大夫祠是主祀崔世召的原因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自建县以来,宁德县城内由民间建造的“专祠”(指为特定的人所修建)仅有三座。除了崔大夫祠,另外两座是竹兜街的吴公祠(祀明太常寺卿吴国华)和埠头陈的陈公祠(祀明会同知县陈琯)。

建国后几经迁变,该祠堂为政府征用,现成为蕉城区行政服务中心的部分区域,能看到原貌的仅剩下门楼檐角和部分墙体,以及数枚青石柱础而已。

崔大夫墓

崔大夫墓位于城北夹墩山,现因修路建房,湮没无存。明、清、民国三版县志均有明载。嘉靖元年(1522)修。墓占地约150平方米,坐东北向西南,墓丘为石结构,平面呈“风”字形。墓前依次立有石砌香坛、四柱三门神道坊,石翁仲、石马、石羊、石柱各一对,故崔氏后人称其为“石牛石马墓”。墓碑为单檐歇山顶式样,形制古朴,高大肃穆。两侧墓手各雕一石螭首,精美逼真。墓前官道立有神道碑,上镌“明故奉政大夫镇江同知诏进朝列大夫崔公神道”。

据考证,崔鉴墓是蕉城区境内古代最大的一座墓葬。其石螭首之堂皇,墓碑之高大,以及墓前之神道坊,为蕉城境内绝无仅有。因其墓制规模较大,民间误称为“皇帝先生墓”,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是“刑部尚书林聪的老师”,并有诸多传说流传。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文化部门为保护文物,将崔大夫墓前部分文物收入县博物馆保存。而笔者的祖父当时也领回了一个略有残损的墓亭顶盖。顶盖为青石构架,单檐歇山顶式。虽历经数百年,其雕刻图案之精美,仍然清晰可见。屋脊两端脊翼装饰以螭吻,七排弧形瓦脊顺溜而下,直达檐前瓦当,瓦当上各镌“忠孝仁义礼智信”七字阳文。至今保存完好,殊为珍贵。

注:

* 作者系崔鉴十八世裔孙。

* 洪武己卯年即建文元年己卯,后世以成祖讳,仍称洪武己卯。

汪锋故居及墓园:陕西省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日前,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了第七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名单,包括33处古遗址、4处古墓葬、56处古建筑、11处石窟寺和石刻、174处近现代史迹和代表性建筑、2处其他类型的遗产。另外,还有6处与已公布的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合并的项目。

西安蓝田县九间房镇街子村的汪锋故居及墓园名列其中。2007年1月18日,这里被蓝田县人民政府公布为“蓝田县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0月16日,在汪锋故居门前高大的皂荚下,蓝田县人民政府竖立起了这块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碑。不久,新的陕西第七批“省保”单位碑,估计会取代它——

汪锋故居及墓园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分为A区和B区。其中,A区:汪锋故居及墓本体各外扩10米;B区:东至龙头岭汪锋夫妇墓以东20米,南至街子村民居(东起王日龙家,西至穆宝岐家后院坡底),西至白灵寺后小河沟路以西50米,北至汪锋故居专线路以北小河沟。

从2008年4月到2010年6月,根据汪锋家人的回忆,以及村里老先生王乾生提供的平面图,结合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当地群众建房的风格,文物部门对汪锋旧居进行了大面积维修。2010年,汪锋同志诞辰100周年之际,这里建成汪锋同志故居纪念馆,原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题写了馆名。

走进纪念馆的大门,狭长的门道墙壁上,悬挂着汪锋和家人各个时期的生活照片,让每一位参观者仿佛步入了时间的隧道之中。随后,视线开阔,进入内院,右侧是曾经的故居和灶房,迎面就是纪念馆的陈列室。

这里围绕通过大量的图文和文字,讲述了汪锋同志创建西北革命根据地、受党中央委派到十七路军和杨虎城将军谈判,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建国后领导地方工作和对台统战工作等内容。

同时,展柜内陈列了大量汪锋同志生前用过的办公用品、生活用品、照片、自传、回忆录、手稿、书信、讲话、文章等珍贵的文物原件和复制品,都是在汪锋同志工作和战斗过的陕西、甘肃宁夏新疆北京等省市实地征集来的。

汪锋(1910~1998),原名王均治,蓝田县九间房乡街子村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转入中国共产党,乃蓝田县早期革命活动家之一。

曾经任过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中共甘肃省委第一书记、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第一书记,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文化大革命之中,汪锋受到林彪和“四人帮”的迫害,押往甘肃武都镇“两水农场”监督劳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被平反。1998年12月1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