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名墓

王永名墓

王永名墓位于花都区赤坭镇丰群村狮形岭(城隍爷山),年代为1702年,类别为古墓葬。2008年12月,被公布为第七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从墓边线外延10米。建设控制地带:从保护范围外缘外延30米,王永名墓,王永名墓简介,王永名墓-广州市花都区王永名墓

花县首任知县王永名的墓在哪里

王永名(?~1702),花县首任知县,号应五,三韩人。生年不详,卒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清正红旗监生,来花县之前,以勋胄而任三水知县。

康熙二十四年十二月十八日(1686年1月12日),清政府批准设置花县。花县是“省城之屏障,南北粤之咽喉”的要地。花山一带“匪类倡聚,根株难除”,社会治安不稳定。为防止花山寨“匪众”死灰复燃,确定在花山地方设立县城。广州知府刘茂溶奉广东巡抚之命,前往花山一带踏勘,认为各处均是层峦叠嶂,鸟道崎岖,只有平岭地形稍为平坦,最后确定花县县城设在平岭(今花山镇花城村“一六”圩)。刘茂溶认为三水现任知县王永名“才干优长,果系贤能”,堪以调补,广东布政司督粮道汪震元亦认为王永名在三水县管治有方,故将其就近调动,任花县开邑知县。

百步梯为南粤古驿道,吸引了大量山贼的目光

花县初创,百事待兴。王永名到任之后,开山填谷,打石铺路,筑城墙,建县衙,社坛孔庙次第兴举。因清政府连年清剿“花山寨”,农民弃耕外逃,土地荒芜。王永名招抚流民,奖掖农桑,减轻赋税,让农民休养生息。对贫穷者发给耕牛种子,使之有耕种之本;遇歉收之年,则设法赈济;死而无力丧葬者,则施舍棺材。于是,外流农民纷纷复归本土,安居乐业,亦有外地农民移来垦荒安居。经过十多年治理,社会渐趋稳定,出现太平盛世景象。

清代农民

王永名重视文化建设,莅任第二年(康熙二十六年),即组织有识之士编修第一本《花县志》(刻本),并作序。他曾组织文人墨客评选“花县八景”及赞咏八景律诗绝句,将其编入《花县志·艺文志》。据说八景之一“西山瀑布”(在今芙蓉度假村)是王永名搜奇发现的。诗人何李有《西山瀑布》咏诗七律一首,末两句“自来游览谁曾到,标胜西山赖使君”可作旁证,“使君”即指朝廷命官王永名。

八景之一“西山瀑布”

王永名为政清廉。他为国为民,积劳成疾,1702年卒于任所。出殡时百姓扶老携幼,哭声动地,其遗体初葬于距县城以西四十里的老鼠岗。光绪二十一年(1895)冬重修王永名墓(在赤坭镇丰群村后的狮形岭半山坡,当地群众称此山为“城隍爷山”),县令祝抡望撰文纪其事。

赤坭镇丰群村

后任知县施允中,将王永名牌位祀于县学名宦乡贤祠,让后人瞻仰。1995年,花都市政府获知王永名之墓坐落于赤坭镇开发中的皇母风景区,便筹款修墓,保护文物,又拓展了旅游景点

综合:百度百科、广东省政府地情网

编辑:小狼(图片来自网络)

陵墓旅游景点排名推荐 十大古代帝王陵墓古墓

古时人们相信人生有来世,帝王们都希望自己来世还可以统治江山,因此他们都把陵墓当成自己未来的筹码,所以他们的皇陵都非常豪华,而且费劲心机,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中国十大陵墓。

1、秦始皇兵马俑

秦始皇陵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帝的陵园,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园东侧1500米处。其规模之大、陪葬坑之多、内涵之丰富,为历代帝王陵墓之冠。根据考古工作发现,秦陵的陵基为近覆斗方形,夯土筑成,陵基东西宽345米,南北长350米。围绕封土堆,在地面上还筑有两重南北向长方形城垣,内城和外城的四面均有城门,城的四角还筑有角楼。1987年被列入物质文化遗产。秦俑丰富而生动地塑造了多种具有一定性格的人物形象。其风格浑厚、洗练,富于感人的艺术魅力,是中国古代塑造艺术臻于成熟的标志。它既继承了战国以来中国的陶塑传统,又为唐代塑造艺术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人类古代精神文明的瑰宝”。

2、北京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镇天寿山下40平方公里的小盆地,是中国明朝皇帝的墓葬建筑群,辖区内自然景观幽美,文物古迹荟萃。自永乐七年五月(1409年)起用,直到安葬崇祯帝后结束,历时230多年,共葬有13位明朝皇帝,23位明朝皇后、2位明朝太子、30余名妃嫔、1位太监,具有规模宏大、体系完备和保存较为完整的特点,是全球保存完整皇陵墓葬群之一。受新型疫情影响,截止至2020年5月1日前明十三陵只开放了神路景点。2020年5月3日获悉,北京明十三陵长陵、定陵景区将面向全国推出医务工作者免费入园政策。医务工作者本年度内凭本人身份证,及国家卫生部或省级卫生部门颁发的医师资格证、护士执业资格证等有效证件,可免费入园。

3、南京中山陵

中山陵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寝,中山陵占地两千亩,依山而筑,前临平川,后拥青嶂,气势磅礴,平面呈“自由钟”形。陵寝建筑中轴对称,从牌坊、墓道、陵门、碑亭到祭堂、墓室平距700米,高差70米,有392级石阶和平台10个,全部用白色花岗岩和钢筋水泥构筑,覆以蓝色玻璃瓦。中山陵2006年列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16年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中山陵每年吸引着500多万中外游客观光揽胜,先后获得“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级文明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江苏省人居环境范例奖”等多项荣誉。

4、明孝陵

明孝陵是1961年3月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东毗中山陵,南临梅花山,位于钟山风景名胜区内,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其皇后的合葬陵墓。因皇后马氏谥号“孝慈高皇后”,又因奉行孝治天下,故名“孝陵”。其占地面积达170余万平方米,是中国规模大的帝王陵寝之一。明孝陵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至明永乐三年(1405年)建成,先后调用军工10万,历时达25年。承唐宋帝陵“依山为陵”旧制,又创方坟为圜丘新制。明孝陵作为中国明清皇陵之首,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艺术的高成就,直接影响明清两代五百余年20多座帝王陵寝的形制,依历史进程分布于北京、湖北辽宁河北等地的明清皇家陵寝,均按南京明孝陵的规制和模式营建,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故而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誉。

5、黄帝陵风景名胜区

黄帝陵风景名胜区,位于延安黄陵县,是以黄帝陵与桥山为主体,以轩辕庙、秦直道、石空寺子午岭森林风光及黄土风貌为补充的综合性风景名胜区,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历史文化纪念地和黄土风貌游览区,由黄帝陵、子午岭、黄土风貌三个大景区构成,总面积180平方公里。1961年3月,黄帝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为“古墓葬第一号”。2007年5月,被列为第一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黄帝陵陵冢的坐向不同于后世帝王的正北正南(坐北朝南)或正西正东(坐西朝东),而是依据地理,背向西北,面朝东南,同桥山、子午岭和号称龙脉的昆仑山走向完全吻合,即中国地理的基本形态——“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

6、成吉思汗陵旅游景区

成吉思汗陵旅游区,又称成陵旅游区,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伊金霍洛旗。紧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吉思汗陵,是世界上第一座以成吉思汗文化为主题的大型文化旅游景区, 是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5A级旅游景区、内蒙古龙头旅游景区。2006年,“成吉思汗祭祀”被正式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7、唐山清东陵景区

清东陵位于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西北30公里处,占地80平方公里,是中国现存规模较宏大、体系较完整、布局较得体的帝王陵墓建筑群。清东陵于1661年开始修建,陵区南北长12.5公里、宽20公里,埋葬着5位皇帝、15位皇后、136位妃嫔、3位阿哥、2位公主共161人。1961年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5年10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8、西夏王陵风景名胜区

西夏王陵又称西夏帝陵、西夏皇陵,是西夏历代帝王陵以及皇家陵墓。王陵位于宁夏银川市西,西傍贺兰山,东临银川平原,海拔1130米至1200米之间,是中国现存规模较大、地面遗址较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也是现存规模较大的一处西夏文化遗址。风景区滚钟口、西夏王陵、拜寺口和三关古长城四个景区组成。1988年西夏王陵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18年4月13日,入围“神奇西北100景”;2018中国黄河旅游大会上被评为“中国黄河50景”。

9、乾陵

乾陵位于陕西咸阳乾县城北部6公里的梁山上,为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建成于唐光宅元年(684年),神龙二年(706年)加盖,采用“因山为陵”的建造方式,陵区仿京师长安城建制。除主墓外,乾陵还有十七个小型陪葬墓,葬有其他皇室成员与功臣。乾陵是唐十八陵中主墓保存完好的一个,也是唐陵中唯一一座没有被盗的陵墓。1961年3月4日,乾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乾陵是唐代“依山为陵”纪念性建筑工程的杰作,是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合葬墓。秦汉以后,皇帝、皇后多不合葬,而乾陵夫妻“二圣”合葬墓独树一帜。

10、保定易县清西陵景区

清西陵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是清代自雍正时起四位皇帝的陵寝之地,始建于雍正八年(1730年),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清西陵共有14座陵墓,包括雍正的泰陵、嘉庆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和光绪的崇陵,还有3座后陵。此外,还有怀王陵、公主陵、阿哥陵、王爷陵等共14座。清西陵四座帝陵附 陵寝的建筑无论在规模和形制上,都反映了清王朝由盛至衰的演变过程。清西陵面积达800余平方公里,建筑面积达5万余平方米,有宫殿1000余间,石雕刻和石建筑100余座。清西陵建筑基本上是相沿明代帝后妃陵寝建筑样式修筑而成,它依据清官式作法,在严格遵守森严等级制度的同时,又不拘泥于典制,具有很强的创造性。

花县首位县令——王永名

民国成文出版社出版的《花县志》,见花县志序就写到:“韩王永名撰”。

这是为什么呢,这就要提到一位叫王永名的人了。

花县不是从秦朝大一统的时候就存在的,花县比人们想象的要“年轻”很多。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清政府批准设置花县。大家都知道岭南地区向来被人称为“南蛮”之地,地处荒凉,寸草难生。但同时地形险要,又是国家的要塞之地。当时花县处于“三不管”地带,盗贼横行,所以清政府就在此设县,方便治理。

王永名,号应五,三韩人。生年不详。他当时是三水的知县,把三水管理得蒸蒸日上。广州当时的知府认为王永名有能力胜任开拓花县这一重任,就把他调到花县当县令。他也确实不负所托。

花县初创,百废待新。王永明上任之后,励精图治,开垦荒地。渐渐地,花县人流多了起来,逃荒的流民,漂泊在外的游子,都回到花县这个地方。随着人口的增多,文化也随之丰富多彩起来,王永名意识到文化保存的重要性。与花县的有志之士编修了第一本《花县志》(刻本),并作序。开头提到的“韩王永名撰”也证明了这一点。

他为人清廉,为国为民,最终积劳成疾,卒于住所。送葬时,万人空巷,令人动容。

这位小小的县令官职虽然不大,但他做出的贡献却很大。他的《花县志》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他可能没有想到的是,现在的花县发展如此迅速。

编辑:小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