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奎塔

聚奎塔

聚奎塔位于琼海市塔洋镇西南约500米处,在高低参差的椰冠丛中,巍然耸立,直指苍穹。它是海南省重点保护的古建筑之一。

中文名:聚奎塔

地区:中国琼海市

兴建时间:1599年

类别:古建筑

高度:30米

聚奎塔风雨矗立四百年

“奎塔凌霄”曾是古时著名的“琼东八景”之一。

聚奎塔位于琼海市塔洋镇西南半公里处的田洋之上,是海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海南省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建筑之一,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据记载,在建塔期间,因知府卢章梦见一位名叫宵维的人,身穿青衣裙,站在塔顶吟曰:“奎塔插天连甲第”,故取名聚奎塔。奎,即奎星,它是天上二十八星宿之一,即北斗七星中第四颗。奎星,主文章,当时卢章给塔取名为“聚奎塔”,就有希望会同县人才辈出,文人荟萃之意。有民谣曰:“没有文昌就不成机关,没有定安就不成剧团,没有琼海就不成学院”,因琼海、塔洋多出教育界、文艺界人才之故。

关于海南各地塔的由来,地方上流传这样的一个故事:明朝,琼崖名臣海瑞刚正不阿。斗得奸相严嵩等人胆战心惊。一天,嘉靖皇帝问海瑞:“琼州像你这样的人才有多少?”海瑞答道:“有如三升粟米那么多。”严嵩一听,魂散天外。他沉思,一个海瑞已经叫他焦头烂额,如果再来“三升粟米”那么多的海瑞式的人才,岂不是置他于死地?于是,他派出他的爪牙名叫“胡霸朝”的到琼州来到处筑塔,妄图用塔来镇住琼州的人才。然而,定安县的“见龙塔”建成后,却出了个“探花郎”张岳崧;会同聚奎塔建成后,正如卢知县梦里所说的“奎塔插天连甲第”,会同一连出了好几个举人。

在海南,众多的古塔一般都建在山岭之上,为什么聚奎塔建在田洋之上呢?有明朝定安进士、南京礼部尚书王宏诲写的《聚奎塔铭》:塔巍峨,星聚奎。来东海,镇南陲。起丁位,曜禽仪。障回澜,奠坤舆。端赵合,积善贻。永安宅,太平基。谁其主?伊者庐。谁为辅?师者池。邑人忻,髦士宜。鸠郡工,集众赀。成不日,与天垂。始卜筑,梦朱衣。陟其颠,名宵维。显祥符,欲在斯。后有作,今其期。等雁塔,联标题。从行文中约略可见当年之风韵。

据史料记载,聚奎塔前曾有观音堂、文昌阁、三教堂。观音堂建于清乾隆三十五年,堂里由玉重和尚主持。聚奎塔观音堂每年二月十九举行观音节庙会活动,善男善女,人山人海,非常热闹,有祭神仪式、祈福还愿、祈子活动、民间玩具、集市交易、庙会小吃、庙会演出等。据民间传说,县城有一户姓梁人家,八代单传,后连生六个男丁,真是有求必应。

乾隆五十三年,会同县大旱,溪水断流,塘水干涸,颗粒无收,民不聊生,玉重和尚在聚奎塔旁左边打一口水井,取名“青龙井”,以解救苍生。据传说:饮此井水能延年益寿,消灾免难。青龙井至今保存完整。玉重和尚并指点知府在会同县北方位设一神坛(现称北坛村)每年举行祭拜仪式,祈求会同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聚奎塔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清乾隆期间,塔顶损坏,太学士王元臣出资修补,民国11年琼东第一任县长王大鹏在塔之周围建庙宇、凉亭、房舍供信徒和游人驻足歇息。1958年,塔洋公社在此修建卫生院,观音堂、庙宇、凉亭皆被拆除,观音菩萨金身被毁。1973年,聚奎塔遭受强台风袭击,塔身受损,县人民政府拨款维修,保持原貌。1994年,聚奎塔被海南省人民政府定为省级保护文物,并划定保护范围(东98米;南59米;西50米;北21米,总面积10242.5平方米,约15.3亩)。2003年11月,塔洋镇政府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对聚奎塔进行修旧复原工程,将石灰、桐油、草木灰、糯米等混合制成传统材料灌入聚奎塔的砖缝之中,以保护其原貌,并建造围墙,但观音堂没有得到修复。

2008年,五台山苦行僧本空法师,云游天下,来到塔洋镇,在塔内修行半年,笔者有缘与其结识,本空法师对笔者说:“此地乃风水宝地,要是有庙,在这里修行三年,以佛法把塔中地气打开,这地方必出人才。”法师临走时,对笔者说:“这塔很有灵气,目前没有庙、观音菩萨暂且安在塔中,要保持香火旺盛,三年之后这地方必出人才,日后要重建‘观音堂’,把聚奎塔发扬光大。如有佛缘,会重游此地。”法师走后,聚奎塔观音堂管理委员会于2009年成立。近年有西藏活佛、贵州佛光寺圣果方丈、北京灵光寺演尊法师、马来西亚开吉法师、凌水县庆善庵总贤法师、博鳌禅寺演宗法师亲临聚奎塔,并举行开光典礼,使聚奎塔佛光正法重现,法运兴隆,人天欢喜,因缘殊胜。

2011年,聚奎塔的有关报道在海南电视台“文化零距离”、琼海电视台“民生栏目”、中央电视台4套相继播出,引起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关注,赞声不绝。2012年8月18日,是塔洋人民的大好日子,塔洋骄子、海南著名作家李高兰女士所编著的大型文献《聚奎塔》,在琼海青少年宫隆重举行首发式。《聚奎塔》一书的出版,像一场甘露,一把圣火,使沉默了多年的聚奎塔点燃了光明的前景。今逢盛世,国运昌隆,政通人和。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不断加快,以海南旅游文化的独特魅力,风雨中矗立了四百多年,集旅游、观赏、宗教为一体的聚奎塔将迎来一个崭新的未来。

有诗为证:

拔山平地屹琼东,志反飞鸿渡碧空。

香客云求施佛礼,紫烟雾绕悟梵功。

高槟尽劲相争秀,古井穷清护比荣。

宵维临峰吟甲第,奎星降塔出文龙。

来源: 聚奎塔观音堂管理委员会 王会、《 聚奎塔》李高兰

常熟记忆之七十三:聚奎塔 寻访这座消失古塔的遗迹

“虞山十八景”是昔日常熟风光的精华,其中一景“昆承双塔”,指的是从昆承湖向城区遥望,湖对岸古城粉墙黛瓦之中,半入城的十里青山之前,有两座耸立对峙的高塔的身影,分外妩媚。这两座塔,一座就是现在依然高耸的古城标志性建筑崇教兴福寺塔”,俗称方塔,另一座是原来屹立在小东门外、已经不存在的聚奎塔

常熟以“聚”字为头命名的古塔共有三座:福山的聚福塔,梅李的聚沙塔,城郊的聚奎塔。如今,福山和梅李的塔都已重建“聚”起,唯“聚奎塔”无影无踪。

福山聚福塔

梅李聚沙塔

论塔龄,聚奎塔寿命不算长,从明末建成到清末消失,只存在了短短的两个半世纪,但它却在常熟的人文历史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明代万历年间(1537-1620年),邑人萧应宫在迎春门(俗称小东门)外兴建了一座寺院——福城禅院,又要在院中建一座佛塔。建塔的初衷,既为佛寺增胜,又含别的用意。在一般人看来,古代人的建筑,都要从地势、方位、水文的角度考虑,符合古人的风水之说。例如建造方塔的原因就是因为常熟县城的地势是东南低而西北高,东南是主位,西北是客位,客高于主,肯定对主大大不利,因此有个僧人就建议在县城东南方建一座塔,以抬高主位。当时的县令听从了建议,于是便有了方塔的建造。

但萧氏没有建成全塔,仅建至第三层,因为经费不足而不得不停工。到崇祯元年,钱谦益的提议下最终建成一座七级宝塔

图为方塔

梅李之塔以“聚沙”名,福山之塔以“聚福”名,县城东南方的塔取名“聚奎”也深有含意。“奎”者即“奎星”,又称魁星,在古人眼里是天上主宰文运的星。聚奎,不就是希望文运凝聚、文风大盛、科举大兴么?

福山聚福塔

梅李聚沙塔

也许是偶然碰巧,也许是谶言成真,就在钱谦益促修聚奎塔后,常熟果然奎星眷顾,文星高照,科举之盛,超越以往。清顺治十五年,孙承恩高中状元,仅仅过了21年,归允肃又考中康熙十八年状元。以后,康熙三十九年、五十七年,先后又有汪绎、汪应铨考中状元。咸丰六年、同治二年,翁同龢、翁曾源叔侄又先后成为状元。聚奎塔下,短短两百余年,竟出了六名状元。说也奇怪,就在翁曾源考中状元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同治三年六月,过境飓风将聚奎塔吹倒,从此以后,常熟就再也没出过一名科举状元了。

聚奎塔被飓风吹坏后,塔下的禅院尚在,但也逐渐衰败。到光绪年间庞鸿文修《常昭合志稿》时,“止存半壁,僧徒于旧基营小屋居之。”再以后,就愈加踪迹难觅了。

当后人知道了聚奎塔有这些典故后,谁不想再探寻一下它的遗迹呢?

近来,同道们常常谈起这个话题。有位好友告诉我,他小时候就家住小东门外塔湾街和塔基桥附近,而那里的老人们都说,那个聚奎塔就在附近。

现在只能从小东门外的塔湾、塔基桥这两处地名尚能使人联想到以前此处曾经有过一座聚奎塔。

顺着这条线索,我请教了许多关心本邑历史的人士,但他们大多是只知历史上有聚奎塔,具体位置究竟在哪里却说不清。这更引起了我寻访聚奎塔遗迹的好奇之心。一位住在小东门附近的气功按摩师刘元生告诉我,小时候他经常在陈家市一带玩耍,对这座塔的旧址很熟悉。今年春天,我在他的引领下,专程去寻访了聚奎塔的遗址。

沿着南门外“花园浜”路向东走,就到了小东门的热闹地段——三步两条桥。当初的两座桥中一座小桥已拆除不存,剩下的一座桥大名就叫聚奎桥,横跨横泾塘。过聚奎桥到塔湾街,在街的中段,有条横跨两岸,连接塔湾街和小河头街的石桥塔基桥。

三步两条桥,摄于1938年,小东门陈家市

如今的聚奎桥

站在高高的塔基桥上,一位当地的老者指示说,站在桥上面向塔湾街,如穿过街面的房子,正前方就是陈家市小学的操场,聚奎塔的塔址就在那里。而陈家市小学的校址,大部分是塔下的寺基。老者说,当年在校舍后面的小竹林里,还有两个矮矮的和尚坟呢。

我们从桥上下来,沿着塔湾街继续向前走,沿河走一段路后右转进入电灯浜路,民国时期常熟第一家供电公司“电气厂”,就诞生在这里。从电灯浜路转出来,就抄到当年很热闹的陈家市街了。刘先生领着我转到陈家市老千斤顶厂的北面,有一段短短的岔路,通往以前的陈家市小学正门。现在小学已搬迁,变成城管执法中队队部了。

执法队部里面有一片空地,当年是陈家市小学的操场,刘先生指着操场中一块水泥抹成的圆形平地,说:这里,就是当年的塔基地宫。我赶紧拍照留影,但仍有些存疑。刘先生看出我的心思,转到操场和大门中间,对我说:看,这里还留着一块塔基的柱墩石,足可以证明这是旧塔原址。

水泥地坪上,确实有一块圆形的青石柱础,高出地面六七公分,直径在八十公分,石面上套刻一个圈,圈内有模糊的花纹。

刘先生告诉我,别看这地面上的青石不大,它只是冰山一角,下面的可大着呢,足有四五吨重。大约二三十年前,陈家市小学在拓展操场时,挖出了好多块塔基的柱墩石。当年搬迁墩石时,其他塔基柱墩石都运走了,或许有一位或多位有心人,给后人留下这唯一的一块,以作聚奎塔的一脉地标。

那么其他柱墩石都运到哪里去了呢?刘先生说,当年他曾专程跟踪寻访,发现运到了方塔公园的碑刻博物馆里。在碑刻博物馆的名人馆前,果然看到几块四四方方的柱墩石,形体之大,超过博物馆内其他柱墩石。与陈家市小学的那块柱墩石照片对照,名人馆前这几块柱墩石虽破损程度各有不同,但大小形制,完全一致!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身边很多的人或物,有的已经改变了样貌,有的也许已不复存在,常熟记忆系列想做的就是为大家追寻记忆中那些熟悉的岁月。

小编的话

如果您对常熟的风物有着特殊的记忆,并愿意和我们分享,那么请联系我们。

如果您有常熟珍贵的老照片,并愿意和我们分享,那么请联系我们。

文章和图片请发送至邮箱:ics_public@126.com。

(特别感谢文字提供:郑行健,照片提供:梅志强,陈福宝,郑行健,常熟子煜,零距离杂志)

版权声明:本文系常熟广电i常熟工作组整理发布,版权为常熟广电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感谢关注i常熟,投稿邮箱:ics_public@126.com。

心雨说海南之聚奎塔下宸翰碑

撰文/摄影 潔心

塔洋,塔者西域浮屠也,洋者岭南平地俗称也。顾名思义,平地上起塔谓之塔洋,说到底塔虽只是这块平原上的标志物,但内里风水宝地的含义不言而喻。

由汉至唐,经西域各地而来的佛教结合中国特色,创立出的佛教寺院和塔型建筑已成为中国古代文明和文化的重要标志和象征。宋、元、明、清,尤其是明代自上而下对道教对堪舆术的尊崇,使原本只为佛教建筑类型之一的塔,从宗教世界借由道家堪舆术完成“完美跨界”走向世俗世界,成为堪舆学中最常用的风水镇物。海南现存的众多的明清时代的塔大多为此类建筑,如建于河流侧畔的有障水口、培文明作用。建于城镇周边或峰峦之上的为补缺障空、光大人文之用。

塔洋聚奎塔为明代会同县知县和地方士绅为补辅此地地形及振兴区域文化而建的具有明显风水性质的标志性建筑,犹如装点河山显示教化的华表,或按玄空学的说法:塔是挺秀之形,名曰“文笔”。聚奎塔建造时间大致有有明万历三年和万历三十三年两种说法,按潔心的理解有可能是初建及建成命名时间,比如参考聚奎塔北侧由时任翰林院庶吉士定安人王弘誨撰写的《会同新城记》可知聚奎塔建于明万历三年。至于《乾隆会同县志》上所写:聚奎塔在县西南半里,即县治八景之一。万历乙巳,知县卢章创建,自夏迄冬告成。。。则说明了在万历三十三年会同知县卢章因梦见一位身着青衣名叫霄维的人站在塔顶吟诵一句“奎塔插天连甲第”而命名聚奎塔。从万历三年到三十三年,如果聚奎塔真为知县卢章一人主持修建,除了说明卢知县兢兢业业服务奉献会同县三十年外,还说明万历怠政时期海南或许真的是被遗忘的角落。虽然是笑谈但有个时间节点必须提及,万历乙巳年五月,琼北大地震七十二村庄一夜陷落。若按《乾隆会同县志》所述,自夏迄冬告成的聚奎塔恐怕除了“发科甲”还有“镇山水”的功用吧。

聚奎塔平面呈八角形,塔高七层,空筒楼阁式密檐防木构砖石塔。塔基由五层石条铺就,上有砖石垒砌,二层以上正面均设一拱形门洞及七面假窗。除塔身首层饰如意纹外,每层塔角处均有仿木结构的斗拱装饰。塔基之上有拱券型塔门面北,门额上嵌有长方形石匾,正书“聚奎塔”三个大字。塔内设有神龛,原来定是供奉红发黑脸的魁星点斗也就是北斗七星文昌宫魁首在民间的形象。到底是风水轮流转,四百多年后原本就是佛教建筑的塔里终究还是供奉了菩萨,据说平凡普通的民众还是一心向善的多。

聚奎塔下南侧的草丛里静静地躺放着一通石碑,起首的古篆字引起我极大的注意,要知道那两个字分明就是“宸翰”。宸同样和星辰有关,古代是北极星的代名词,后借指帝王所居,又引申为帝王和王位。翰,长而硬的羽毛,借指毛笔和文字、墨迹和书法。两个字合在一起在古代专指帝王的书迹。

帝王的书迹石碑湮没于草丛之中,除没有认识到它历史研习的重要性之外,更多的可能还和改朝换代岁月磨蚀有关。从碑文上依稀可见的几个极其工整漂亮的正楷字入手,潔心翻阅了几本地方志书,大有“自将磨洗认前朝”的意味,奈何只找到一篇明成化二年的宸翰,这是历经苦难的明宪宗在天下诸司官员进京朝觐新皇帝后赐给他们的敕文,敕文中有:“撫馭萬民必须官得其人乃克有濟。。。惟廉以律己,公以莅政。。。”。对比所拍摄的图片感觉是似而非。进而我又查阅了明代和学宫文昌宫相关的宸翰碑文,同样找到一篇明成化四年明宪宗《御制重修孔子庙碑》,在这篇碑文中明宪宗用近乎白话的评价给予孔子历代帝王不曾有过的溢美之词。这其中的:宜乎弟子形容其聖不一而足。。。惟聖之谟於心乃惬,用之為治以康兆民。。。好像与碑文有些贴合,但碑文字体规范明显当为书法大家所著。另外还有嘉靖皇帝为教化天下宣扬儒学亲笔御书的《宋儒范氏心箴碑》,在嘉靖御注的范浚《心箴》中有:“心為形役,乃獸乃禽。唯口耳目,手足動靜。投閑抵隙,為厥心病”,综合潔心查找到的嘉靖御笔字迹,这是与聚奎塔下宸翰碑最为贴切或者说是潔心基本确定的明嘉靖帝御制宸翰碑。至于说从成化到万历的百年时间里或万历后的数百年间有没有皇帝御笔宸翰广布天下,而古会同幸而保存一方,碍于史料的欠缺,仍待努力追寻。

聚奎塔是琼海旅游重要的地理标志,宸翰碑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碑体残缺,碑文内容及年代尚待确认,但不应就此任由风雨侵蚀埋没于草木之中。此篇小文仅为探讨,还望琼海相关部门能够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