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田山保护区

古田山保护区

AAAA级旅游景区

古田山自然保护区位于东经118°03'56.25"-118°10'56.51",北纬29°10'32.12"-29°17'44.33"之间,总面积81.07平方公里,地处浙江省开化县苏庄镇境内,与江西省婺源县、德兴市毗邻。古田山主峰--“青尖”海拔1258米,水流经苏庄镇折入江西省境内的乐安江流入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古田山保护区,古田山保护区简介,古田山保护区-衢州市开化县古田山保护区旅游指南

青岛平度火了,山东最大的古墓群保护区内

平度市六曲山分布着包括西汉康王刘寄墓在内的300余座古墓,是山东省最大的古墓群,2001年与即墨故城一并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然而这片宝贵的古墓群周边,却不断增生出蔬菜大棚等违法建设,让古墓群保护现状堪忧。

蜿蜒15公里的六曲山墓群,横跨平度市古岘、云山、白沙河三个镇街。冬天里,这里看起来萧索而荒凉,但群山之下却尘封着两千多年前的历史,弥足珍贵。

平度市文物保护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张显霞:西汉康王刘寄等六代胶东王均葬于此,对于我们研究汉代的历史跟殡葬制度,提供了重要的佐证。2001年即墨故城遗址,包含六曲山古墓群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史料记载,康王刘寄是汉景帝之子、汉武帝之弟,其墓属于汉代王墓。《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根据保护文物实际需要,可在文物保护单位周围划出一定的建设控制地带,划定地带内进行施工建设需要经过审批。而村民举报,在古岘镇西六曲村西北侧的建设控制地带内,正有一片违法建设在施工。12月3日上午,记者来到此处,确实发现山坡上一个大棚正在建设。专家告诉记者,这座土山下方就存在一座墓室。

施工工人(搭了几亩地了?)六亩地,还有六亩。(什么时候盖好?)半个月以后。

附近村民王先生(化名)告诉记者,这座大棚大约在11月中旬开工,发现后他多次向有关部门反映。

附近村民王先生(化名):执法部门给我回复是制止了,不让建。停了两天之后,又开始了。

就在不停的举报中,大棚越建越高。记者探访时,一位中年男子走过来,自称2014年承包了这片地种植樱桃树,建大棚是种植需要。

在建大棚业主蓝先生:山上是个墓,这里是保护地带。昨天(12月2日)过来执法的,不让弄,要拆都拆,不能光拆我自己的。

按照这位业主的指引,记者在山顶看到,这座一百多米高的土山上,有至少五六个蔬菜大棚。

六曲山墓群保护范围图显示,墓群划定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共有5.7平方公里,在此进行施工建设需经审批。记者拍摄到的在建大棚,就在这一区域内。那么,这个大棚是否经过了审批呢?12月6日,记者向平度市文化执法部门求证,并得到答案——在建大棚在建设控制地带内,属于未经审批的违法建设。

平度市文化和旅游局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大队副大队长金秉坤:在11月18日,我们已经下达了现场责令整改通知书。八次来到现场制止。(记者:为什么他还一直在建设?)(记者:屡次过来制止,但是还一直在建设,对这个要怎么处理?)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组织案审,统一协商,研究解决。(记者:在控制地带,还有保护范围内,进行的建设没有经过审批的有多少?有没有统计过?)我们现在正在协同当地党委政府和文物专业人员进行全面核定,统一集中研究解决办法。(记者:目前咱们已知的这些建设的大棚,有没有进行过处罚?)这个我需要查证,我目前掌握的还没有。

究竟有多少违建,记者未能得到准确答复,但是这名工作人员明确表示,在建大棚已被责令停工。而五天之后的12月11日,记者又接到村民反映,这处责令停工的大棚重新开始施工。

附近村民王先生(化名):依然在那干,之前建了三个(大棚),从昨天(12月10日)开始,第四个第五个都开始建了。

六曲山墓群是国内罕见的汉代王侯墓群,2016年被纳入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十三五”专项规划》,其历史价值不言而喻。难以拆除又不断增加的违建大棚,对古墓群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文物保护专家表示,蔬菜大棚本身对文物破坏程度有限,但是未批而建的潜在风险不可估量,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教授王建波:特别是对古遗址类、古墓葬类,一些建设可能会影响到地下文物的景观真实性、完整性的评估,一定要报相关部门的审核。因为地下的东西都说不清,范围都很难讲。如果没有报批,是对文物一个很重要的威胁性的危险。不好说现在已经造成了什么破坏,但是肯定是不合法的。

本台短评:文物保护须“精耕细作”

文物是现代通向历史的密码,是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保护工作来不得半点闪失。对于这些埋藏在地下、沉睡了两千多年的古墓群来说,维护好原状就是最好的保护。这项工作如果不能做到位,将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和遗憾。青岛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文物,必须做到守土有责、责无旁贷,不仅要有精细化的管理、科学的规划,更要发现于微时,防患于未然,把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传承下去,惠及未来。

本期编辑:陈锡龙 更多资讯请关注“微视青岛”

泰安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成效凸显:湿地飞白鹭 清流润心田​

水是生命之源。作为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的载体,水在生命的存续和变化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近年来,山东泰安市深入推进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全市生态环境尤其是水质得到了极大改善。汇集了柴汶河、瀛汶河、牟汶河三大支流的大汶河,再现白鹭成群的自然生态美景,东平湖也彻底抛开了“剪不断、理还乱”的网箱网围,呈现出洪畅、堤固、水清、岸绿的新面貌。

泮河(天泽湖)人工湿地

全市新增湿地面积515.9公顷 净水、补水为城市注入活力

东平湖是南水北调水源水质保障的重要一环,而大汶河水质长期稳定达标,是保障东平湖水质的重要基础。前不久,泮河(天泽湖)人工湿地正式启用,这个全新打造的“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工艺”湿地,通过滤池中的黄菖蒲、千屈菜等水生植物发达的根系和砾石表面形成的生物膜,实现对水中部分有机污染物、氨氮的削减和悬浮物的大部分去除。湿地处理来自泰安市第四污水处理厂的排放尾水,经过处理的出水主要指标可以达到地表三类水水质标准,后排入汶河,注入东平湖。湿地的建成投入使用,在减轻大汶河支流泮河的外源污染负荷的同时,为保障南水北调东线输水工程的水质安全起到了积极作用。围绕确保东平湖水质稳定达到三类水质这一总体目标,东平县还通过建设汇河入大汶河等湿地项目,彻底解决客水入东平湖水质达标问题;通过县污水处理厂、第二污水处理厂、稻屯洼湿地升级改造及下游湿地等工程,解决县内的排水水质问题。

在泰城,人工湿地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位于长城路与泮河交界处东北侧的泰安市第一污水处理厂配套尾水湿地工程,已经完成了施工土地平整作业,进入基础施工阶段。位于万官大街与泮河交界处北侧的泰安市第二污水处理厂配套湿地工程也已完成规划选址,进入招标阶段。从这两处在建湿地的所在区域可以看出,它们所在位置均处于泮河沿线,而泮河作为贯穿泰城东西的主要河道,汇集了泰城主城区七里河、奈河、梳洗河的河水,它的水质“健康”成为大汶河、东平湖等重点河湖水环境质量长期达标的基础条件之一。因此,这两处湿地公园建成后,将把泰安市第一、第二污水处理厂的尾水分别引入新建的两处人工湿地进行深度净化处理,进一步提高水质类别,满足目标水体要求。同时,作为泮河优质补水水源,将减轻泮河及大汶河的外源污染负荷,对保障南水北调东线输水工程的水质安全起到积极作用。

“湿地不仅有净化水质、补充水源的作用,还将是供游客游玩的生态景观休闲区。”泰安市建筑业服务中心工程建设管理科科长姜丰仑说道,湿地工程的首要目标为深度净化处理污水处理厂的尾水,满足区域规划对泰安市污水处理厂排放水质的高标准要求。同时,人工湿地改造完成后还将对改善区域生态系统、保护生物栖息地、调节区域小气候、节能减排等有显著的效果,并成为泰安人工湿地体验区和湿地科普教育展示区。

据介绍,泰安市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目前取得阶段性成果。截至6月末,全市新增湿地面积515.9公顷,占整个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总计划的81.9%。通过湿地建设,泰安境内的河道水质持续改善、河道水活力不断提升,湿地及其周边打造的景观节点成为展示城市形象的全新生态窗口,进一步提高了市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大汶河中游湿地生态保护与综合利用工程

优化城市水环境 打造常有水、长流水河道

行走在梳洗河畔北段,近观碧波涌动,水鸟飞翔,远眺山水一线,如诗如画。

伴水而居是市民心中最美好的生活画面,通过水系治理工程留住水、存下一份美景,更是市民的向往。连日来,在明堂河、芝田河、梳洗河等泰城水系工程施工现场,可以看到这些由城区项目指挥部负责推进的水生态治理工程正抢抓有利天气时机,掀起大干快干高潮。在工程进展较快的梳洗河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中,多个滨水休闲、运动休闲节点正全速推进。“我们不仅将通过工程来改善梳洗河原来的脏乱形象,还将建设两处大水面景观节点,打造开敞的滨河公园。”据梳洗河工程指挥部工作人员介绍,这两处大水面景观节点分别是位于梳洗河与唐庄河交汇处的灵溪湾和位于梳洗河与双龙河交汇处的双龙湾。这两处大水面景观节点,将通过开挖水面扩大水域面积的形式形成河湾,通过种植各类陆生、水生植物,营造自然生态湿地,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丰富生境与生物多样性,并设置观景塔、景观桥、观景平台多级设施,提高河流亲水性。

在明堂河水系治理工程中,施工单位对河道进行了大规模的清理疏通和拓宽,打造全新的70米至90米渐变河道,配合两岸的生态驳岸建设,还将实现引水蓄水,补充河道生态需水量,形成常有水、长流水的河道景观。同时,工程还将进行河道生态修复,提升河段滨水活力,打造市民休憩娱乐场所,给市民提供良好的生态水体环境。

“我家就住在河道沿线,过去每天醒来映入眼帘的是淤堵、杂草丛生的河道,别说带孩子去河边游玩,一靠近就能闻到阵阵臭味。现在工程开工了,我们都期盼着河道重获新生。”家住明堂河沿线的市民曹丽说,之前因为河道淤堵严重、部分河段垃圾堆积,明堂河成了附近居民“绕道走”的地方,而眼下随着工程的推进,新的明堂河雏形初现,也让她满心欢喜。

良好的水生态是泰安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构筑水生态文明、保障水生态安全,也是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以“水”为主线,以流域为单元,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规划设计。为了全面改善河道水质,围绕着“治污水、引活水、留住水、用好水”目标,广大工程建设者以勇做新时代泰山“挑山工”的担当,努力打造精品工程,为市民呈现出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全新面貌,让泰安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向往逐渐化为现实。

大汶河水草丰盈,景色宜人

创新资金筹措机制 水生态优势明显扩大

泰安最大的特色就是山水生态,许多河流发源于泰山,流经城市,陪伴着市民生活,因此,市民对河流有着很深的感情,河水一点一滴的改变,群众都看在眼中。

随着工程的不断推进,“山水林田湖草”已经不再是一个概念性的名词,它带给了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实变化。河道截污清淤、雨污分流,加大河道整治和湿地建设力度,这一项项细致而又庞大的工程带来了显著的成果,群众居住环境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市委、市政府以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为出发点,通过工程的实施,逐步实现了水环境质量稳定达标,全市生态环境功能逐步恢复、质量不断改善的可喜局面。未来,更多的城中公园中都有新水面,清水绕城的美景也将成为常态。”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说,水生态的修复是提升城市品位的关键,水能给城市注入灵气,只有把水环境的根本问题解决了,才能让清澈的河水真正循环和流淌起来,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好环境带来的舒适感。

两年多以来,泰安市坚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通过水系治理工程推动环境优化,先后开展大汶河、牟汶河、柴汶河、康汇河、洸河、大清河、泰城主要河道等的清淤、截污、筑路、绿化工作,新改扩建污水处理厂和湿地。截至目前,城市重要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大汶河流域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东平湖Ⅲ类水质达标稳定性显著提高。面对如此庞大的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泰安创新资金筹措机制,以政府“有形之手”握紧市场“无形之手”,撬动社会化资本,放大资金“乘数效应”。其中,泰城水生态环境治理PPP工程就是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运营的国家重点项目,也是山东省唯一入选国务院第二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的项目,成了山东省政府努力打造的全国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泰山样板”和“山东经验”。

誓让河水绕城郭。这不仅是泰安市委、市政府对于改善水生态环境所下的决心,更是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通过各项水系治理工程的深入实施、全面推进,“一山两水、两域一线”生态保护修复大格局逐步成形,“生态友好、环境美丽、功能完善、文化永续”的生命共同体也已雏形初现。

来源:“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泰安通讯站

作者单位:泰安日报社

重磅!古亭山片区纳入莲花山保护范围已获批准,今后有法可依了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今日发布的公告,关于修改《柳州市莲花山保护条例》的决定已获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批准。这意味着古亭山片区纳入莲花山保护范围,从今日起有法可依了。

古亭山顶云雾缭绕

莲花山保护范围古亭山片区

古亭山片区位于阳和工业新区北郊、柳东新区南侧,西面与莲花山片区只有一江之隔,共同形成“一江双绿肺”城市生态绿心新格局,是我市东入口门户特色城市形象展廊。

莲花山和古亭山两大片区跨江连理,呈现“一江双绿肺”的新格局

据了解,由于城市东扩,古亭山片区里出现了乱搭乱建、侵占林地、无序经营农庄等行为,严重影响片区生态和景观。鉴于莲花山片区的类似问题在《柳州市莲花山保护条例》实施后得到了有效整治,我市便积极推动古亭山片区纳入立法保护。

被云雾笼罩的“一江双绿肺”

片区划分方案

莲花山保护范围古亭山片区总用地面积12平方公里,规划将保护范围划分为核心保护区、现状控制区和综合利用区三个部分。

核心保护区用地面积7.5平方公里,占莲花山保护范围古亭山片区总面积比例的62.5%;核心保护区整体连片,以古亭山生态骨架为基础,突出保护核心地位,并结合市属管辖林地、公益林、高质量林地等进行划定。

现状控制区用地面积4.4平方公里,占莲花山保护范围古亭山片区总面积比例的36.7%;现状控制区主要结合经济林(商品林)、耕地、园地、农田、村屯居民点等用地区域进行划定。

综合利用区用地面积0.1平方公里,占莲花山保护范围古亭山片区总面积比例的0.8%;综合利用区主要结合古亭山片区西侧中部现状工业用地、空地等进行划定。

记者从市莲花山保护中心了解到,接下来古亭山片区保护将重点关注不按照三区管控要求产生的违建、墓葬、倾倒垃圾、畜禽养殖、速生丰产林种植、无序经营等问题,通过制定整改及保护措施,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古亭山生态补偿方案、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规等举措,让古亭山片区生态问题得到切实解决。

有法可依,还需有法必依。据介绍,市人大常委会将加强与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联系,通过定期听取市政府相关情况汇报、组织执法检查、开展专题询问等方式,对莲花山、古亭山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依法开展监督、持续进行监督。

古亭山森林公园里6.1公里的绿道

一江双绿肺

说完了古亭山片区

再来看看莲花山总体规划

柳州市莲花山总体规划

《柳州市莲花山总体规划》规划范围与《柳州市莲花山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中规定的莲花山保护范围一致,东面及北面以柳江河岸线为界,西至河东路北片区和马鹿山东北片区的规划建设用地外缘,南至楼梯山片区和独凳山片区的规划建设用地外缘,规划总面积约40.9平方公里。

整体保护示意图

规划空间布局

根据柳州市莲花山景观资源分布特点,在空间上规划采取“蓝绿交织、一核两点、一轴四带”集中布局的基本形式。

“蓝绿交织”:以林为底,以水为魂,山、水、林一体,营造蓝绿交织的森林生态景观网络。

“一核”:莲花山森林生态景观核心。

“两点”:环江滨水大道进出片区门户位置的服务节点。

“一轴”:百里柳江的生态发展轴。

“四带”:森林生态保护带、森林生态修复带、森林生态过渡带、林城生态过渡带。

景观节点策划图

功能结构分析图

规划主要内容

1.落实莲花山地区保护和管控措施

根据《条例》要求,深化落实莲花山地区保护和管控措施。严格限制核心保护区建设和开发,修复植被和生态系统,将村庄进行外迁,以保护莲花山核心生态区域;控制现状建设区的建设现状,不得增加建设用地和开发强度,鼓励植被多样化种植,逐步减少人工经济林和养殖业的规模;在综合利用区内进行适度建设,可根据景观需要适当点缀景观植被,促进村庄产业转变和提升。

游线及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2.谋划莲花山地区改善和提升策略

完善莲花山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改善道路系统,引入绿色交通,优化旅游资源,适当增加旅游配套服务设施,提升旅游资源和服务水平,保存和弘扬莲花山文化资源,为莲花山地区进一步发展提供条件。

道路交通规划图

3.构想莲花山地区协调和发展愿景

规划莲花山地区远期与隔江相望的古亭山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一江两岸、跨越发展”的城市生态绿心新格局,扩大城市生态核心范围,进一步扩展莲花山及周边区域对城市生态基底,为柳州市未来城市“一江两岸、一主三新、多点支撑”的城市发展格局形成提供稳定的生态保障。

保护范围划分图

保护好生态“绿肺”打造一流森林公园

来源:广西柳州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网站

责编:Jam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