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鹏墓

曾鹏墓

曾鹏墓位于海口市龙华区新坡镇,时代为明。为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自墓冢围墙向东延伸12.6米、向南延伸13.9米、向西延伸10.2米、向北延伸11.7米为文物保护范围。

曾侯乙墓景区 曾侯乙墓遗址博物馆

1. 曾侯乙墓遗址博物馆

能,只要到了湖博就可以欣赏到。

2. 曾侯乙出土文物在哪个博物馆

在湖北省博物馆综合馆一楼。

3. 曾候乙墓博物馆

国家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河南博物院,上海博物馆,湖南博物馆,湖北博物馆是中国最有名最值得去的几大博物馆。

区别是湖北博物馆靠曾侯乙墓,湖南博物馆靠马王堆,两个博物馆都靠两个著名的墓葬得以著名,闻名海内。而国家博物馆是靠行政力量几次大规模征集全国各地博物馆的镇馆精品来提升藏品档次,导致很多著名的遗址遗迹最重要的文物不在本省反而在北京,而很多文物只有在它们曾经使用,曾经长眠,曾经出土的地方才有独特的文化氛围和价值,国博在这方面是天然不足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和河南博物院没有这样的问题,只有两省的文物流向外省,不会有外省的文物流进来,因为河南陕西是中原故地,陕西是周秦汉唐四个最重要时期的政治中心和文化源地。陕博的大唐珍宝馆是收门票的,但买票的人还需要排队,里面是唐朝皇宫珍藏里千挑万选出来的极品中的极品,这种历史底蕴其他博物馆无法相比,即使花钱或用行政力量强行征集,也使得文物离开故土失去独特的文化氛围。陕博的另一个特殊之处在于,作为一个博物馆,却成了西安旅游甚至陕西旅游的名片,换句话说其他的省博物馆只有爱好者才会去,而陕博是旅游者必去的景点,这一点差距可以看出陕博的地位。这是我的一点看法。

4. 曾侯乙墓文物

1.司母戊鼎(后母戊鼎) 商代 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的一座商代古墓中,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国家一级文物,1959年开始作为镇馆之宝收藏于国家博物馆。

2.四羊方尊 商代。四羊方尊,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是商朝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位列十大传世国宝之一,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3.青铜大立人像 青铜纵目人神像 三星堆出土 商代。三星堆遗址距今3000-5000年,被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这两件器物是三星堆青铜其中非常著名且有代表性的器物。

4.毛公鼎 西周 铭文最多的青铜器。毛公鼎(Duke Mao Tripod),西周晚期毛公所铸青铜器,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土于陕西岐山(今宝鸡市岐山县),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为台北故宫博物院镇馆三宝之一。

5.莲鹤方壶 东周。春秋莲鹤方壶,春秋中期青铜制盛酒或盛水器,1923年出土于河南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一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青铜馆,一收藏于河南博物院,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6.越王勾践剑 春秋。越王勾践剑(Sword of Goujia),春秋晚期越国青铜器,出土于湖北江陵马山5号楚墓出土。也被称为“天下第一剑”。收藏与湖北省博物馆。

7.曾侯乙编钟 战国。曾侯乙编钟,战国早期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出土,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8.秦始皇陵铜车马 秦代 最大的青铜器。秦始皇陵铜车马,是秦始皇陵的大型陪葬铜车马模型,1980年出土于中国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坟丘西侧。是目前发现年代最早、形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铜铸车马。

9.长信宫灯 西汉 中华第一灯。西汉长信宫灯,中国汉代青铜器,1968年于河北省满城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县西南约1.5公里的山崖上),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wǎn]墓中出土,现藏河北省博物馆。

10.铜奔马(马踏飞燕) 东汉 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铜 马、马袭乌鸦、鹰(鹞)掠马、马踏飞隼、凌云奔马等,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东汉时期镇守张掖的军事长官张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现藏甘肃省博物馆。

5. 曾乙侯墓出土文物

曾侯乙是战国时期。

曾侯乙(约前475-约前433),周王族诸侯国中曾国(又叫随国)的国君,姬姓,氏南宫名乙。

曾国与史书中的随国一国两名,始祖为赫赫有名的周朝开国大将军南宫适(括)。曾国是西周初期周天子分封镇守南方的重要邦国。

值得注意的是,历史文献很少有对曾国的记载,常用随来指代它,如“汉东之国,随为大”。据猜测,“随”可能为其重要的城市,如国都之类。历史上,这种用都城指代国家的例子也较多。

6. 曾侯乙墓遗址博物馆门票

东湖路博物馆位于湖北省武汉市境内,是湖北省面积最大的博物馆,也是馆藏最丰富的博物馆。东湖路博物馆修建于2011年,馆内最著名的有曾侯乙编钟,四羊方尊。东湖路博物馆每天10:00至16:00对外开放。东湖路博物馆门票价格15元。

7. 曾侯乙墓博物馆在哪

战国曾侯乙编钟是战国早期曾国国君的一套大型礼乐重器,国家一级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为该馆“镇馆之宝”。

战国曾侯乙编钟钟架长748厘米,高265厘米,全套编钟共六十五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最大钟通高152.3厘米,重203.6千克。每件钟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阶的双音,全套钟十二个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音列是现今通行的C大调,能演奏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乐曲。

曾侯乙编钟高273厘米、宽335厘米,架长748厘米,最大者通高153.4厘米,重203.6千克,最小者通高20.4厘米,重2.4千克。钟体总重2567公斤,加上钟架(含挂钩)铜质部分,合计4421.48千克。

曾侯乙编钟的钟架高大,由长短不同的两堵立面垂直相交,呈曲尺形7根彩绘木梁两端以蟠龙纹铜套加固,由6个佩剑武士形铜柱和8根圆柱承托,构成上、中、下三层。钟架及挂钩(含可以拆装的构件)达246个。

此套编钟共计六十五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钟架上:上层3组为钮钟,19件,立柱是圆木;中层3组为甬钟,33件,分短枚、无枚、长枚三式;下层为两组大型长枚甬钟,12件,另有大镈钟1件。中、下两层的立柱,每层都为三个铜质佩剑武士。钟架可以拆装。钟笋、钟钩、钟体共有铭文三千七百五十五字,内容有编号、铭记、标音及乐律。

8. 曾侯乙墓考古

曾侯乙编钟不在北京,在湖北。

曾侯乙编钟是战国早期曾国国君的一套大型礼乐重器,国家一级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为该馆“镇馆之宝”。

战国曾侯乙编钟钟架长748厘米,高265厘米,全套编钟共六十五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最大钟通高152.3厘米,重203.6千克。它用浑铸、分铸法铸成,采用了铜焊、铸镶、错金等工艺技术,以及圆雕、浮雕、阴刻、髹漆彩绘等装饰技法。每件钟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阶的双音,全套钟十二个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音列是现今通行的C大调,能演奏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乐曲。

战国曾侯乙编钟的出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是中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代表了中国先秦礼乐文明与青铜器铸造技术的最高成就,在考古学、历史学、音乐学、科技史学等多个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02年1月被国家文物局列入 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9. 曾侯乙墓遗址博物馆观光时间

一九七八年发掘的举世闻名的我国湖北省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是我国古代最庞大的乐器,它共六十四件,(计钮钟十九件,角钟四十五件),分三层悬挂在满饰彩绘花纹的铜木结构的钟架上,每层的立柱是一个青铜佩剑武士。它们的形体和重量是上层最小,中层次之,下层最大。最小的一件重二点四公斤,高二十点二厘米;最大的一件重二百零三点六公斤,高一百五十三点四厘米。它们的总重量在二千五百公斤以上。钟架通长十一点八三米;高达二点七三米。气魄宏大,场面相当壮观。这座墓的下葬年代为公元前四三三年,距今二千四百一十余年。它的出土引起国内外的重视,被认为是世界音乐史上的重大发现。

10. 曾侯乙墓遗址景区

曾侯乙墓主棺为铜木结构,盖上伸出12个铜钮,底下有10个圆形兽蹄形足,足上有10根铜立柱,立柱之间用木板嵌装。

在铜足、立柱和木板之上,都是黑漆为地,上施朱彩。棺身上共施20组图案,每组以阴刻的圆涡纹为中心,周边饰以朱彩。棺身上共施20组图案,每组以阴刻的圆涡纹为中心,周边饰以朱绘龙形卷曲勾连纹;铜立柱外表施朱、黄结合的花瓣纹,铜足上施鳞纹。

曾国藩墓地第四代周姓守墓人:农民起家,吃曾家的饭,就要守好墓!

曾国藩相信大家都熟悉,他是晚清的重臣,1811年出生的曾国藩,主张万事节俭,这一思想给清王朝带去了非常大的影响。

曾国藩做的最让人敬佩的事情就是镇压天平天国运动,可以说是他凭借自己一个人的力量,使得那时候即将垮台的清朝重新奠定了清朝的地位。

众所周知,曾国藩的成功全部都归功在他的勤劳和他的努力,没有靠任何人的帮助,但是在曾国藩的家乡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曾国藩是靠曾祖竞希公的坟墓的风水好,才让自己发家的。

说是曾经是风水师对曾家说过这里的风水很好,你们要是想大富大贵,就一定要保住这块宝地。因此,曾家买下了这块土地。

据乡亲们说的,曾祖竞希公的坟地上有灵气,于是之后他的子孙必会文武发达。曾竞希的孙子,也就是曾国藩的父亲,在43岁时终于成为了曾氏家族里第一个秀才,在经过17次考试之后才成功的,在这之后的50年里,曾家就陆续出现了曾国藩、曾广钧两个进士,之后的很多曾氏子弟是不是成为举人、就是成为秀才,数量多达20余人。

不过这个风水说,是很不靠谱的说法,这时候有人说了,当初曾国藩统率湘军击败太平军的时候,凭借的就是曾竞希“金鸡啄白米”的墓地风水。

一八七二年三月二十日,曾国藩逝世。在这之后两个月,家人将其棺材护送到长沙,在坪塘金盆岭安葬。

对于曾国藩的墓也是个风水极好的地方,对于这一点,民间有种说法。

某天,曾国藩到了金盆岭,站在墓地的方位向周围张望,看到的群山是呈U形的,环绕着伏龙山,前面还有座山峰,就是跟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情况是一样的,看来是块风水宝地。

曾国藩死后,按照当时的习俗,后人需要在这里守墓三年的时间。期满后,曾家后人便把守墓的工作交给了当地一位周姓农夫。

周姓农夫是个老实本分的人,非常的勤劳,真的是完全尽了守墓的责任,那时候的周家人还规定说,五官不全的人、放牧的人、乞丐、还有动物一律不可以进入墓地。

时至今日,周家第四代守墓人周新民都已经六十几岁了,但是他仍是曾国藩墓地的“守墓人”。官方统计的数据是,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发生的8起盗墓事件,但是周新民记录的事件却有30多起,之后的文物部门还专门速度对曾国藩墓地的结构做了勘察,惊讶地发现,除了外部的部分损毁,棺材却是完好无损的。

周新民说:“周家世代竭尽全力守候曾国藩墓,在墓园的护栏上,我把自己的手机号码印了下来,一遍一遍的给过路人讲风水故事。要是曾家来的时候,我们会好生接待,既然周家吃的是曾家的饭,就得把人家的事办好。”

周家受的曾家的情就是20亩地,和亩地周围的几座柴山、油茶林,还为周家修建了一栋10多间房子的砖木房,周家后人会世世代代的守墓来报答他们,这是两个家庭互相的恩情。

湖北曾侯乙墓景点 曾侯乙墓遗址景区

1. 曾侯乙墓遗址景区

他们不在同一个省,一个四川,一个湖北。

2. 曾侯乙墓在哪里发掘

大家好,我是**,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随州博物馆。历史文化名城随州,是炎帝神农故里,编钟古乐之乡。1978年10月,因曾侯乙墓的发现发掘成立随县博物馆。随州博物馆位于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大道中段西侧的厥水河畔,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擂鼓墩古墓群”毗邻,距离市中心约1公里,占地100亩,馆舍由展厅、文物库房和辅助用房三部分构成,建筑面积9636平方米,其中:陈列楼7000平方米,文物库房2000平方米,编钟演奏厅300平方米,其他建筑336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98%。

该馆始建于1978年10月,是一座集文物收藏、科学研究、文物展览及编钟演奏于一体的地方综合性博物馆。目前馆藏文物306140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76件,二级文物68件,三级文物95件。著名的有擂鼓墩二号墓出土的36件编钟、吴家坞墓地出土的菱形勾连云纹铜敦、三里岗毛家冲出土的凤鸟扉棱铜搏、安居羊子山出土的鄂国铜器群,以东郊义地岗、安居徐家嘴、均川刘家崖、均川熊家老、西郊擂鼓墩等墓地出土的曾国铜器群,还有北郊孔家坡出土的汉代简牍等等,这些精美绝伦的文物堪称镇馆之宝。

下面就请大家参观随州博物馆。

3. 曾侯乙墓参观

曾侯乙墓的出土乐器有9种:编钟、编磬、鼓、琴、瑟、均钟、笙、排箫、篪,共计125件。

墓中室及墓东室皆有乐器。

若将此地下乐队编制视为墓主人生前音乐活动的反映,可以判断墓中室为宴饮礼宾所用钟磬乐队。

由于文化功能的转变,这类钟磬乐队已经不再是周礼乐制度中的祭礼乐队,而是宴饮娱乐用乐队,其乐或可称为"堂上乐"。

中室乐队编制为:编钟65件,编磬32件,鼓3件,瑟7件,笙4件,排箫2件,篪2件,总共115件。

墓东室是主棺安置之处,并有8具陪葬侍妾的棺木,这些殉葬少女的身份应为"女乐"。

东室乐队编制为:瑟5件,琴1件,均钟1件,笙2件,鼓1件,总共10件。

乐器中的琴、瑟、均钟、篪、排箫、建鼓都是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实物乐器。

其中的一些乐器制作具有很高的音乐科技水准。

曾侯乙墓出土乐器所具有的多种历史文化价值,因此被国际学者称之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4. 曾侯乙墓博物馆

战国曾侯乙编钟是战国早期曾国国君的一套大型礼乐重器,国家一级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为该馆“镇馆之宝”。

战国曾侯乙编钟钟架长748厘米,高265厘米,全套编钟共六十五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最大钟通高152.3厘米,重203.6千克。每件钟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阶的双音,全套钟十二个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音列是现今通行的C大调,能演奏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乐曲。

曾侯乙编钟高273厘米、宽335厘米,架长748厘米,最大者通高153.4厘米,重203.6千克,最小者通高20.4厘米,重2.4千克。钟体总重2567公斤,加上钟架(含挂钩)铜质部分,合计4421.48千克。

曾侯乙编钟的钟架高大,由长短不同的两堵立面垂直相交,呈曲尺形7根彩绘木梁两端以蟠龙纹铜套加固,由6个佩剑武士形铜柱和8根圆柱承托,构成上、中、下三层。钟架及挂钩(含可以拆装的构件)达246个。

此套编钟共计六十五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钟架上:上层3组为钮钟,19件,立柱是圆木;中层3组为甬钟,33件,分短枚、无枚、长枚三式;下层为两组大型长 甬钟,12件,另有大镈钟1件。中、下两层的立柱,每层都为三个铜质佩剑武士。钟架可以拆装。钟笋、钟钩、钟体共有铭文三千七百五十五字,内容有编号、铭记、标音及乐律。

5. 曾侯乙墓在哪

因为出土的曾侯乙编钟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曾侯乙编钟,战国早期文物,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出土。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

6. 曾侯乙墓遗址博物馆

七绝·观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编钟

时隔十三年,再次去湖北省博物馆看曾侯乙墓文物展览,面对尊盘、建鼓座、大鉴缶和编钟,震撼依旧,呼吸几乎凝滞.曾侯乙编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真的为老祖宗骄傲!馆内同时在举办意大利罗马前文明展,不由人心中暗笑,班门弄斧啊.

尘沙已掩两千秋,惊世黄钟出随州.(1)

一曲东方传宇宙,欲书乐史问曾侯.(2)

⊙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平水韵,平起入韵,十一尤韵)

注释:

(1)湖北随州市曾侯乙墓1978年发掘,距今约2400多年,此处取其约数,故言“两千秋”.

黄钟,语出“黄钟大吕”,黄钟原指我国古代音乐十二律中六种阳律的第一律.大吕,十二律中六种阴律的第四律.常连用形容音乐或文辞庄严正大、和谐高妙.此处“黄钟”一语双关,既指曾侯乙编钟的音律严整、科学高妙,也指编钟本身即是皇皇之钟.

(2)一曲东方,亦是一语双关.一是指1978年8月1日,曾侯乙编钟第一次正式演奏乐曲,第一支曲子是《东方红》.同时也指来自东方古国的音乐.

曾侯乙编钟音域跨越5个八度,只比现代钢琴少一个八度,其中心音域12个半音齐全,是目前已知世界上年代最早的具有12个半音的乐器.它的出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所以“欲书乐史”,要“问曾侯”.

7. 曾侯乙墓景区

随州是炎帝故里、汽车之都。在随州可以先了解一下随州的历史。去二桥头随州博物馆看看编钟,那里是不要门票的,只需带上身份证。景点可以去大洪山金顶、西游记公园、炎帝故里和银杏谷玩玩。买一个随州旅游一卡通100元,上述景点过去都不需要门票了。

8. 曾侯乙墓考古

战国曾侯乙编钟是战国早期曾国国君的一套大型礼乐重器,国家一级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为该馆“镇馆之宝”。

战国曾侯乙编钟钟架长748厘米,高265厘米,全套编钟共六十五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最大钟通高152.3厘米,重203.6千克。每件钟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阶的双音,全套钟十二个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音列是现今通行的C大调,能演奏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乐曲。

战国曾侯乙编钟的出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是中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代表了中国先秦礼乐文明与青铜器铸造技术的最高成就,在考古学、历史学、音乐学、科技史学等多个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02年1月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9. 曾侯乙墓葬探索发现

湖北的曾侯乙墓出土时的文物鉴别相对比较清晰,无论是年代,人物等等方面都比较清晰。

而四川广汉的三星堆文物出土后,在世界范围内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争议,墓葬的规模,出土文物的数量与质量明显比曾侯乙墓更多更高。 于判断三星堆文物的年代一直争议不断,甚至影像到人们对华夏文明的起源的深刻思考。

所以,应该是三星堆更厉害。

10. 曾侯乙墓文物

曾侯乙编钟,战国早期文物,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出土。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曾侯乙墓编钟的出土,使世界考古学界为之震惊,因为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如此精美的乐器,如此恢宏的乐队,在世界文化史上是极为罕见的。曾侯乙墓编钟的铸成,表明中国青铜铸造工艺的巨大成就,更表明了我国古代音律科学的发达程度,它是中国古代人民高度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文明古国”的历史辉煌

11. 曾侯乙墓在什么地方

中国云南、山西和湖北等地的古代王侯贵族的墓葬中,都曾先后出土了许多古代的编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曾侯乙墓发现的曾侯乙编钟,曾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