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诗岩石刻

题诗岩石刻

题诗岩石刻位于马山县永州镇西南-里处,时代为明代,类别为石窟寺及石刻。1989年,题诗岩石刻被公布为马山县文物保护单位,题诗岩石刻,题诗岩石刻简介,题诗岩石刻-南宁市马山县题诗岩石刻旅游指南

磨石仙井岩摩崖题刻

觅古意•寻史迹

‍‍

位于福清市镜洋镇磨石村北,山上石林立,古松参天,岩壁上有名人叶向高、黄梦麒、林汝翥、施起元等摩崖题刻多处。在笏石上有林汝翥的行书诗刻,字幅高2.2米,宽0.83米,全文:“仙人遗玉佩,亭立碧山墟。曾辱红日驭,每挂白云倨。雨雪集还散,天风疾仍徐。谁云石作笏,不向帝王居。”

翌年,叶向高再次登石竹山时题行书,字幅高3.95米,宽3.34米,诗文11行共189字:“春暮同陈泰始柱史、洪海含中舍登石竹崖,时二君祈灵无梦,且愈促归。半岭仙宫一径微,紫云长日护崖扉。凌云翠壁形如削,桂树苍藤势如飞。夜静尘缘难入梦,春深游客易思归。相逢好共寻丹诀,回首人间万事非”;“同王康圃司理、陈来献孝廉登石竹,下观无患溪。来献粤人,过吾邑,将北上。丹灶重寻事渺茫,青山晚眺郁苍苍。千盘蹬道迷游履,一路林光近客床。人世有情尘梦短,溪流无水患声长。应知聚散从难定,共向壶中醉不妨。万历四十六年戊午,邑人台山叶向高书。”1981年2月公布为福清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另外,在石竹山上,还保存有多处明清时期的摩崖题刻,其中保存最为完好的是明代“赐进士出身王锡侯”的题刻,该题刻位于道院附近的巨岩之上,长2.5米、宽约1.4米、字径约0.12米,共8行,每行约15个字;这些摩崖题刻保存较好,为石竹山风景区悠久、深厚的文化底蕴增添不少色彩。

END

来源:《史迹福清》

编辑:马鑫

解读长田穿岩寨古石刻题字

我祖居长田高坪张家大屋,站在门口便看见穿岩寨。姑丈姓陈,住在穿岩附近的白家坊,是清末一个秀才,家里藏有许多古籍。因姑母早逝,儿子陈得安从小随我祖母生活。

1946年我高中毕业后准备升学,觉得他家安静,约了彭新煦、徐传经二位表兄一同在他家复习。傍晚去长田市附近散步,举目便望见穿岩寨。听说山顶上有井,常年有水,岩壁上刻了古人的诗,还刻了“借霞处”三个大字,只是时间紧,一直未曾上去。据陈家长辈讲,借霞处与他家的家史密切相关,平江陈姓在平江共一个祠堂,但来源有二支,一支为义门陈,明时从江西迁来。他家迁平始祖为陈常甫,进士出身,唐玄宗开元时作过礼部侍郎,当时的宰相为姚崇、宋璟、张九龄,政通人和,号为开元盛世。后来李林甫、杨国忠为宰相,每况愈下,陈常甫不与奸邪合作而辞了官。天宝14年,安禄山造反,长安沦陷,他和刘光谦、徐安贞、白琪、陆善经、李安甫六位侍郎避难南下,经豫章的一位高僧指引,一同隐居到平江,并出家为僧,这便是地方杂志上记载的“六相隐平”的故事。六相最先住在梅仙“四隐堂”,由于目标太大,后分散到各乡。陈常甫携眷住在南乡,建了白水寺,长田白家坊老宅如今为他的后裔居住。他有时去穿岩寨避暑,借霞处这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就是由他命名的。至于那首五言诗:“自入深山里,往来无别知。只余霞与水,聊可借棲处”与他隐居结茅而居的生活十分吻合。陈家长辈说:“这诗可以在其藏书楼的旧籍中查到。”

1985年平江修县志时,对这首诗因缺乏资料,未作定论。1994年表兄徐传经由台北回平探亲(他和陈得安于1945年迁台湾花莲,本科毕业后留美,这时陈得安已殁于美国),继而为其迁平始祖徐安贞修复祖墓。徐安贞是六相隐平之一,与陈常甫为挚友,徐墓经历1200年后,在范致明的《乡土记》及历代地方志都有记述。经修复后,一切恢复唐时风貌,全用花岗岩石垒成,壮观雄伟,已列为省级文物。其墓园中有碑廊,刻有徐安贞的诗,从清《四库全书》及《全唐诗》中可以查到,也刻了陈常甫的这首五言诗。至于来源,在徐传经生前,我未曾询问,他治学严谨,一定有所根据。彭新煦退休后,仍住在北京大学,已九十多岁,他也只听说过,没见过陈家旧籍。

今读到《夕阳红·借霞处的传说》一文,是考察调查人欧阳勋甫写的,这里抄录第一段文字于后:

当您走进平浏接壤的安定镇长田村,沿山涧小溪溯流而上,到接云峰的山脚下拱桥边,您就可以看到有两个其形似鼓的大磐石,崖下的石壁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上面的诗篇,其排列是这样的(附照片):

虽然是一整版,但可分为四幅来看。第一篇写了一个大佛字,上面写了“哞咪呐哈呢嘛腌”七字经文,古人都信神佛,用它作为精神寄托,用以震慑魔邪。紧接着第二幅刻了“介石”二个大字,下面四行八句小字:“岩石之前,白云连崖;岩石之冈,古树苍苍;岩石之丘,樵薪牧牛;岩石之巅,饶氏醉焉”。是对穿岩的简略介绍,下署邑士苏维门同饶公游书,是苏维门书作。紧接着第三幅上面刻了“借霞处”三个大字,下面六行小字:“淙水磊岫,人迹稀云上,密高士来,居何陋问,所得石可,洑”,共二十二个字,后面写了维门饶公吟,明丙戌年,吴旌德宦游。紧接第四幅刻了“自入深山里,往来无别知。只馀霞与水,聊可借棲处”,与陈常甫原作只有最后一个字不同,且“处”字已出韵。而饶品元有三人,与“往来无别知”不合。

要解读的第三幅“借霞处”下面六行二十二个字,十分隐讳,令人疑惑不懂,先兄长岳虽英年早逝,由于博学多才,曾作过解读,在其遗作中有记载,我因不知其来源,未予注意,今读到影印件,才与原作对号入座。他的解读虽经宿儒认可,不能成为确切谜底,仅供参考。

他综合为五言诗如下:

“水淙岩上密,人迹岫云稀,高士居何陋?问可得所归。”从二十二个字抽出“磊石”二字,石多为岩,合为岩字。再将“洑来”二字抽出,洑为回流,与来字合为回来,即是归也,改为归字,共二十个字,理顺为上面这首五言绝句,于陈作十分协调,是对原诗的引申,古人分赓和,不须押原韵,只要意相同即可。

先父恺君公(旧制师范)痛其长子早亡,清理遗作时发现这诗,再三思索,改为一首七言绝句,他将第三幅的二十二个字与借霞处三字合为二十五个字,再将其中密字分为“必、山、宀 ”(宝盖头),宝盖头是室字的上半节,没有下面的建筑,只有岩顶遮雨,再将洑字分为“三伏”二字,从当时名流流传的诗中证实,陈老师在极热的三伏去穿岩避暑的,与其生活更为贴切,从以上二十五字中抽出密、洑二字,改为“山、必、室、三、伏”五字。合作二十八字为一首七言绝句,其作如下:

三伏必来山室处,水淙石磊迹稀人,所居上问陋何可?高士借霞得岫云!

如此诠释,与陈诗更为贴切和衔接,但此诗一直深藏匣底,未予公开,读到《夕阳红》刊后,我才将上述材料送给他们发表(见《夕阳红》2013第二期总29期)。我在接读该刊后,是夕,月明如昼,追忆往事,浮想联翩,恍然入梦乡。梦中之境与儿时相似,“养元堂”上先兄发现后,顺手将一本启蒙读本《千字文》示我,忽然醒觉,百思不得其解,再三思考,《千字文》幼时已能熟记,而当时的作者传说是将一千个不同单字一夜组合成四字句一书,读来顺口成文,实为难得,我由此而得到启发,将借霞处及以下二十二个不相连接单字细细琢磨,先将一句四字以外的“洑上”二字抽出,由剩下的二十字,整理成一首五言绝句。洑字分为“三伏”二字与上字及借霞处三字合为五字为题即“三伏上借霞处”,诗如下:来居磊石密,淙水迹稀人,陋可问何所?士高得岫云(全用石刻上的字组成)。

我冒昧不辞浅陋,作此诠释,仅供参考。近闻平江电视台介绍,长田风景优美,有“九狮出洞、仙龙摆尾、铁栏关象、雄狮戏宝,钟山鼓山、白石寨景点”可以开发为休闲旅游区和度假区。有通平高速、107国道经过,交通便利,可直达长沙浏阳平江县城,与福寿山及石牛寨等著名景点一样,穿岩寨会像深处闺中的佳人展现其绝代容颜,让大众惊艳。

为供大家了解穿岩,我还收集了旧本宿儒咏穿岩诗作、选抄,希望在《平江风情》栏中刊出,供大众欣赏。同时还将1946年我在长田所作《过穿岩怀陈公安甫》七绝录后,诗如下:

西望长安不见家,隐居岩里度年华;

自知厌倦青云路,怎向天孙去借霞。

今又步陈常甫原韵作五绝如下:

陈公自去后,诗句鲜人知;

考证应无误,略嫌解读迟。

还步先儒李汉章《穿岩览胜》原韵作诗如下:

祖居南望见穿岩,神秘纱笼云雾间。

地理千秋留古迹,天门一入证仙寰。

诗词锦绣钦前辈,解读疑团仗后班。

华夏正圆强国梦,旅游开发更怡颜。

(作者系三阳乡人,退休教师)

启 事

从题刻诗中,看高县古石门的险峻

READING

从题刻诗中,看高县石门的险峻

翟礼湘

川南高县石门,南方古絲绸之路五尺道上关隘,又名“石门子”,古名“石门关”。宋代置石门寨,下临南广河,古称符黑水、石门江。这里现在还可见巨石嵯峨,斜叠成墙,匝河而过,横锁南北。但因解放初期修筑宜塘路(现今川云路),炸毁靠山巨石一部分,险道变通途,却消融了石门关的险要和宏大。

后来,公路不断扩建,余石渐次清除。再后又添筑设施,便成现在山石模样。而那些巨石犹存之传说,依旧存留民间,乃周红毛,即叙人周洪谟(明代礼部侍郎)邀石猪竎此而成。

这里,主石重千吨,古人凿石开阁,始成门穴,形为犁弓,曲为深洞。清《高县志》载:“屹立如门,狭穿弯曲,行人下马俯身单骑而过,盖也通滇要道也”而今,门穴亭阁已毁,但遗址犹存,而最为珍视的是巨石上众多石壁题刻。历史上,曾路经此地的众多官宦将卒,墨客骚人,留下不少绝唱。我们从这些石刻诗词中,深刻体会到古代石门关的险要,险峻,以及蛮荒和苍凉。

在正对南广河的巨石顶凹处,粤人林肇元的《石门洞题刻》,以隶书体跃然石上。一眼看去,字迹浑圆,苍劲有力,艺术再现。

世路荆榛迷,当道豺狼吼。满目干戈横,壮士牛马走。

叙南石门关,似擘巨灵手。层山塞其前,湍湍绕其石。

云根动地开,日脚射泉纽。征夫苦经过,行行重回首。

西蜀天下险,此险复何有!不有大将才,谁作长城守。

我从亚夫营,剑气冲牛斗。恨不乗天风,顷刻扫尘垢。

一剪荆榛平,再造干戈后。还从赤松游,放歌时纵酒。

我们读罢此诗,一串“豺狼吼”、“干戈横”形象词语,搅动内心,再添增“巨灵手”、“动地开”、“重回首”,从而感叹:“西蜀天下险,此险复何有!”那时之石门多么苍茫,多么险恶,多么峻峭!而作者这首五言诗,真切地写出了他这个羁旅行役人,身临险隘石门的真实感受。

石门题刻中,有一首《过石门》格外引人注目。那是明朝万历年间,四川巡抚曾省吾“征剿”九絲山都掌蛮后,于万历二年(1574)回师路过石门的题刻。全诗如下:

石门不容轨,聊舍车而从。

古木盘空下,寒流夹岸呼。

路犹疑虎穴,林已迁魚窳。

九折宁非险,清时自坦途。

此题刻中的“古木盘空下,寒流夹岸呼”句,写出古门的“险”、“凉”意。那时石门关,“关”的“要塞和隘口”地位声名远播。但是,这首《过石门》诗,是曾巡抚“征剿”战后的作品,已成为明代统治者杀绝叙南僰族的历史罪证。

古时石门,确实是道重大“关隘”之卡。行旅之人,走到此间无不为之深深感慨。岁邑贡即选训导涂荔章的《石门题壁》,就写出了这样的感慨:

怪石嶙峋压着堆,天然门户此中开。

一程风月无关锁,四马轮蹄任去来。

侧足不嫌岩穴逼,过身自如洞天回。

行人半属风尘客,阖辟端倪总费猜。

诗中首句直写石门山势,一个“压”字,真正描画岀石门的巨石气势来!“侧足不嫌岩穴逼”,写出行人过“门”的不易啊!

在众多石门题刻中,多有蚀脱斑驳,唯明清题刻,尚有多处可鉴。其中有一首明万历庚寅年(1590)关西赵兰之作,就道出400多年前石门关上就筑有亭阁:

杖履石门过小亭,春光入望使车停。

会心魚鸟机飞远,得意江山景自冥。

炫玉何年能售主,折腰此石苦劳形……

除石门题刻诗词外,描写石门的作品不少,如在县志中,就载有隋史万岁(史杜陵)南征过石门的《征南宁夷诗》,及明朝以来的《石门诗》。清人陈而新的《石门幽兰》诗的首句:“谁将怪石辟为门……”,就描绘了石门的不凡!另一首董氏的《石门》这样写到:“隘路崎岖度石门,过来别似一乾坤。时来不复金鸾昭,岸逼空余古篆存。”

总之,这些石刻作品,写出了古代石门的巍峨,险峻,以及古代石门关的交通要塞地位。这对于我们了解蜀南古絲绸之路,高县地域和历史遗迹文化,大有禆益。

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