坝梅寺

坝梅寺

坝梅寺又名承恩堂,位于梵净山西麓半山腰,海拔1100米,扼西南朝山要道。位于距江口县城50多公里的德旺乡坝溪、梅溪之间,故名坝梅寺。寺内原有一口大钟,钟声一鸣,数十里皆闻其声。

坝梅寺始建于明万历46年(公元1618年),敕封皇庵。明崇祯十年(1637年)寺僧杨首宣用银买坝梅山地,是梵净山境内佛教建筑最早最大的寺庙之一。其四周围墙又分内墙、外墙两层。寺院占地面积十余亩,殿宇内有正殿七间,僧寮房数十间。寺产(田、山林、地)遍及周围15公里多,时有“坝梅寺谷子”之美称。寺产丰富,有常住僧人50余人。

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十二月,贵州省巡抚郭子章平定杨应龙叛乱,战火蔓延到梵净山区。坝梅寺遭劫难,寺院毁尽。明万历46年(公元1618年)帝朱翊钧之生母李太后倡导修复坝梅寺,并整修坝梅寺至金顶的朝山大道数十里。清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坝梅寺碑载:“坝梅寺原建正殿七间,偏殿及僧房数十间,画栋雕梁,极为宏伟,门前有银杏、枫木等合围古树数十株”。清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坝梅寺(承恩堂)由禅师松青和尚等人捐银扩建。清咸(丰)同(治)年间,清军在对红号军的镇压中,又将寺庙烧毁。清道光十二年重修坝梅寺上下两殿,逐渐恢复全寺殿宇。1958年,学生勤工俭学,寄宿寺内,不慎失火烧毁寺院。

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十二月,护理贵州巡抚麟庆所立《梵净山禁砍山林碑》载:“坝梅寺、灵山重地,严禁伐木掘窟,以培风脉事。照得铜仁府梵净山,层峦耸翠,古刹庄严,为大小二江发源,实思铜数郡保障,粮田民命,风水攸关”。

坝梅寺(承恩堂)为金顶脚庵之一。此地山大,植被覆盖茂密,主要树种为杉木、枞木、楠竹,风景秀丽。金、铜、钒、锌、铅、绿豆石、玉带石等矿石,储量丰厚。在坝梅寺鼎盛前,梵净山佛教文化传承主要是香山寺,梵净山天庆寺、天池院的高僧都是香山寺圣符道樾的嗣法弟子。后来坝梅寺兴隆了,传法受戒资格由香山寺转到坝梅寺。入冬以后,金顶大雪封山,香客绝迹,山上僧人一年之中有数月聚集在此寺参禅悟道、讲经著书弘法立说。有不少高僧大德圆寂后,葬于此处,故坝梅寺寺院前后左右山林地内有大量的僧塔墓群。目前,有多数僧塔墓群已被开垦成粮田,僧塔墓群被毁掉。从残存的僧塔墓群碑文中查悉,驻坝梅寺--主要灯传为破山祖师临济宗脉。僧塔墓群多为其历代宗脉传人的住持、方丈陵墓。墓形造型特别,中为舍利塔,石质,6面3层,塔后竖碑3块,呈半圆形排列,正中一块直书“临济正宗××世××和尚长生塔”,两旁记载和尚生平的文章或偈、赞、诗、词及对联等,多为其后传弟子竖立。

现仅存坝梅寺侧月意禅师塔、密空和尚塔和印落寺严兴和尚塔,寺庙后山顶一华里处的山坡顶上,葬有道光十年临济正宗第四十世上修下善老和尚寿生铭塔。这些僧塔,对佛教文化传入梵净山,研究临济正宗的传承有及重要的参考价值。坝梅寺遗址和有关僧塔,1992年被江口县人民政府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8月,江口县人民政府又组织有关单位对坝梅寺遗址及僧塔墓群、碑文作了详细地考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