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主庙遗址

川主庙遗址

川主庙遗址位于顺德街道龙昌村,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为清代古遗址,川主庙遗址,川主庙遗址简介,川主庙遗址-毕节市大方县川主庙遗址旅游指南

罗城!“川主庙遗址”再现明清文物?

近日

犍为县罗城古镇4A级旅游景区

开发项目施工人员在施工中发现

一批明清时期的文物

罗城古镇4A级旅游景区建设

税成林是负责川主庙

开发项目施工方负责人之一

他在组织工人施工时

发现了一批石雕物件

立即向罗城镇政府和

业主单位犍为县世纪旅游投资公司

报告情况

经犍为县文物博物馆专家鉴定

这批物件建造于明清年间

属于保护文物

此次发现的物件包括

雕刻的柱子和墩子多件

钵一个、水缸一口

罗城镇政府、施工方负责人和被称为“罗城通”的罗城镇退休干部李平清讲述了川主庙和水缸的来历故事:“川主庙是四川人修的庙子,是四川人的会馆。川主庙进入大门后是一个古戏楼,它的每座庙都有一个古戏楼,是开展文化活动的地方,就是以前的庙会。而这口水缸是清代时作为消防用的,这个画面反映的是文武战场,主要是文戏。”

下一步

罗城镇将与世纪旅游公司协商

在罗城游客中心

展示川主庙出土文物

并分三个区域

对古镇进行保护性的开发利用

分别是重点保护区

一般控制区和环游协调区

下面

小编带你领略罗城古镇独特魅力

来源:犍为县融媒体中心

记者:傅维军

监制:杨黎

审核:岑正权 陈伟丽

编辑:李惠秀

声明:本平台不收取任何费用

天水名胜宗教遗址之五九:哲派教主归真处张家川宣化岗拱北

哲派教主归真处-- 宣化岗拱北

回廊花映影疏疏,

鸟唱清歌满墓庐。

碧血化鹃啼拱北,

白虹贯日比 专诸。

秋风肥马凛如昨,

夕照恋山红似初。

千古英雄归有道,

古兰经诵甚欣予。

宣化岗拱北位于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城北15华里的北山查湾村,是伊斯兰教哲赫忍耶门宦第五、六、七代教主归真后安葬的地方,也是该门宦的主要活动场所之一。宣化岗拱北倚山就势而建,规模宏伟壮观,为 张家川县一大名景点

宣化岗拱北自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马元章兄弟二人在马化龙的坟墓上修建八卦墓庐开始,大规模的修建始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经过几代人的相继扩建,规模逐渐扩大,形成了古朴庄严,肃穆壮观的古建筑群。占地约70亩,其建筑是仿云南园林建筑风格,结构布局宏伟,气势磅礴,砖刻木雕,玲珑绝巧,漆彩粉染,图案雅丽。上世纪20年代初, 于右任曾赋诗赞道:“天荒地老真闲事,金碧参差宣化岗。”足见其建筑规模之宏大。

马元章(公元1853~1920年),云南人,其人博才多学,善书法诗文。他继承马化龙事业,为反抗民族压迫、争取民族独立奔走一生。 安维峻曾有联赞他:“山中真宰相,天下大神仙。”遇难于大地震中,时北洋政府“大总统”徐世昌亲撰书挽联:“道力竟难回地轴,化身自应返天方。”

1985年,宣化岗拱北作为重点宗教活动场所,正式批准恢复开放。先后修建了经厅礼拜殿、拱北八卦墓庐、淋浴房、餐厅、灶房、接待室等建筑。特别是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3座八卦墓庐,成为拱北主体建筑而独领风骚。如今,拱北建筑雄伟庄严,院内花草树木成行,并收集整理了文物碑刻。对先辈们静修宗教功课的地方一一进行了修整,使拱北面貌焕然一新。初步形成了主体建筑齐全,结构搭配合理,色彩装饰典雅庄重的古建筑群。

【楹联】

求万民自由,心怀古兰,

应是先贤近真主;

为一门教派,身归化界,

每仰圣地思哲人。

甘棠箐遗址、江川文庙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带你认识一下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华文明的优秀代表和重要标识,也是不可移动文物的最高保护级别。今年10月,在国务院公布的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我市江川区的甘棠箐遗址江川文庙名列其中。至此,我市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增至8个。而江川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达到3个,成为我市目前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最多的县(区)。

近日,

记者来到江川区文物管理所,

了解这两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科研和文化价值。

一项重大发现 一项填补空白

甘棠箐遗址发掘现场

甘棠箐遗址位于我市江川区路居镇上坝村委会龙潭西南约1.5千米处的半山腰,分布面积31077平方米,距今30多万年。它之所以能够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要在于它的科研价值。

据了解,甘棠箐遗址为古人类生产生活的综合性原地埋藏遗址,是云南省继元谋人遗址后发现的又一个旧石器文化早期旷野遗址,被评为“2015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它于1984年在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发现。之后,历经1989年、2014-2015年两次科学考古发掘,开挖标准探方6个,出土了大量石制品、骨制品、木制品以及动物化石植物种子、果核等,并首次发现1处用火遗存。甘棠箐用火遗存是我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的重大发现,对研究史前人类行为和生活方式具有重要意义。为解决学术上的问题,2018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8年10月至2019年7月,遗址上又进行了第三次科学考古发掘。

第三次科学考古发掘,工作人员正在紧张地采取样本

江川区文物管理所所长石明荣:

“为进一步确定甘棠箐遗址的年代,论证在第二次考古发掘出土器物的价值,我们又对甘棠箐遗址进行了第三次考古发掘。通过第三次考古发掘,对相关的器物进行科学测评,测定它的年代大概有30多万年。而在发掘过程中,我们在遗址中发现了木制品和植物种子等物。特别是木制品的发现,在全国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尚属首次,这填补了我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的空白。而木制品的出现,到目前为止,在全世界旧石器时代遗址这个范围内都是很罕见的。也正是基于这些原因,甘棠箐遗址才被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甘棠箐遗址发现的木制品、篝火遗存。

图片来源:云南考古

石明荣表示,甘棠箐遗址的发现、发掘和研究,为东亚地区古人类本地起源的学说提供了新的佐证,为旧石器早期文化对比研究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材料,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展示中国传统古建筑特有风姿

江川文庙

江川文庙位于江川区江川二中校园内,坐北朝南,土木结构,占地31亩,采用我国古代传统长方形布局、中轴线贯穿、左右对称的建筑格局。它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几经波折,至道光四年(1824年)落成,历时45年。文庙自兴建以来,一直是江川培养人才的主要教育基地。

江川文庙作为古建筑,因其承载着地方人文,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建筑研究价值而被列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其主体建筑由一殿(大成殿)、二门(大成门、棂星门)、二庑(东庑和西庑)、四祠(乡贤祠、名宦祠、节孝祠、孝义祠)、一池(泮池)、一照壁(影壁)组成,后配崇圣祠,右配钟秀书院,形成“庙学合一”的建筑格局,规模宏大,布局科学规范。主要建筑物为抬梁式构架,梁架结构稳定。其中,大成殿面阔五间,尖山式歇山屋顶,气势磅礴,屋檐、门窗构件多为镂空,精雕细刻。月台石围栏石狮石龙抱柱、栏板石浮雕、御路石浮雕,雕琢细腻,生动别致。无论木雕还是石雕,均工艺精湛,属雕刻中的精品。此外,棂星门面阔三间,进深二间,采用架梁与斗拱相结合的建筑形式,重檐歇山顶,屋脊中央置宝顶,九踩斗拱林立,错落有致,气势蔚为壮观。整座建筑群展示了我国传统古建筑古朴、凝重、雄浑的特有风姿。

据了解,在江川文庙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前,省、市、区文物文化部门就对江川文庙的保护给予了重视和支持。并在2015年到2018年间,投资1000多万元对文庙进行了全面修缮。石明荣告诉记者,现在,江川文庙已经全部修缮完成。下一步,将对文庙彩绘部分进行论证和考证,在了解以前文庙彩绘图案、颜色搭配等问题后,进行绘制工作。

石明荣说:

“江川文庙和甘棠箐遗址,是继江川李家山古墓群后,新晋的两个‘国保’单位。目前,江川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个。江川文庙和甘棠箐遗址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仅对提升地方知名度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同时,也对地方文化、历史传承等方面有着促进作用。接下来,我们将加强对‘国保’单位的保护工作,积极宣传推荐‘国保’单位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促进江川的文旅融合,让文物‘活’起来,让更多人了解江川悠久的历史,增强全民文物保护意识。”

玉溪日报记者:顾世丹

编辑:王鹏

审核:杨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