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堡

建安堡

建安堡初建于成化十年(1474年),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用砖石砌起了堡墙。建安堡东西长一百八十五米,南北宽四百五十一米,城堡中心的这座钟楼比建安堡还早一百年,为明代长城线上著名的36营堡之一。

建安堡位于南山之巅,距此不远处有个香水村,聚水为池,清沏甘甜,经冬不冻。粼粼的清水河从山脚下缓缓流过,注入秃尾河。城堡现存东、西、南三座砖券残留城门,供人出入。进入城堡,最为显眼的是位于中央的钟楼。据文字说明所载,此楼初建于洪武三年《1370年),比整个城堡早建一百年以上,可见后来的城堡是围绕此楼建造而成。城内约有居民30多家,分散居住,显得整个城堡内空空荡荡。城堡内外原来有近20处庙寺,陆续建于明、清两代,如今仅有,娘娘庙、龙王庙、三官庙、关帝庙等数处。

登上土城环视城周,矩形城廓历历在目。城垣平均高度为8.7米,墙体厚6.8米;东西城垣长185.3米,南北城垣长451米。城周长1200多米。举目北望,长城时隐时现,周围还有墩台23座。堡城南门外的关帝庙,是当年神团农民们心目中的主宰。据重修庙宇碑记所述,此庙初建于后唐,则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了。后来累废累兴,香火未绝。民国二军毁于神团之度,四年又加重修。十年--中再次遭劫,1989年重修今貌。殿宇虽不甚恢宏,却颇有气魄,正殿、卷棚、偏殿、过斤俱全,正殿与偏殿中近百幅展现关羽生平事迹的壁画,色彩鲜艳,技法娴熟,显系近人手笔,堪称艺术佳作。正殿右侧,有砖砌四方点将台一座。殿后有四方砖塔若千座,呈棱锥形,由下到上渐次收缩,据说是过去和尚(或道士)弃世后的墓葬标志。山门外有当年高大石牌坊遗迹和石狮的残骸。

建安堡前后经历了五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明朝中叶,朝廷为了防御漠北蒙古贵族残余势力南侵,先后在愉林境内的长城沿线设立了36座营堡,驻兵把守。建安堡即是东线著名的堡塞。城堡初建于成化十年(1474年),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用砖石砌起了堡墙。建安堡原属榆林卫,清雍正三年(1725年)划归佳州。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又划归榆林县。因此,所见到的一些文物(如铁钟、碑石等)上还可以看到"佳州"的字样。这里原来屯兵驻守,后来由于汉、蒙双方议和开启互市,边防无事,城堡失去军事意义,便将驻军裁撤。据当地人说,抗战以前,砖包城堡还是基本完整的。后来因无人重视,外砌城砖被周围群众逐年拆除,移作他用。如今只遗留下一座土城,但是大体框架较为完整。

民国元年(1912年)7月,这里发生了建安堡神团农民反抗官府强行铲除婴粟苗的风潮,农民遭到官兵的--,民房和庙宇都被烧毁,群众被迫背井离乡,四方避难。那次农民抵抗官府的行动虽然失败了,但却是近代陕北农民推翻三座大山革命的一次预演。由于建安堡整体保存较为完整,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电影《东邪西毒》和《大秦腔》摄制组曾先后在这里拍摄外景,大型纪录片(望长城》也摄入建安堡的雄姿。中国长城学会秘书长董耀会一行,也于2002年专程考察了此地。

信息来源:区旅游局

榆阳古城堡——建安堡

建安堡位于榆阳区大河塔乡大河塔村建安堡自然村,北临原榆神公路(榆林神木),南距榆林城30里,北距大边长城5里。为明代延绥镇长城沿线三十六营堡之一,属东路神木道管辖营堡。1990年建安堡遗址被公布为市级(榆阳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建安堡遗址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清道光年《榆林府志·卷六》记载:“明成化十年(1474)巡抚余子俊增置,城在山畔,周二里零一百七十二步,楼铺一十五座,系极冲上地。万历三十五年(1607),巡抚涂宗浚用砖包砌。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知州刘度昭请修,二十七年改属榆林。”明驻军丁并守瞭军共680名,马骡347匹,设守备、坐堡、操守各1名。清康熙年,驻军兵120名,设守备1员统辖。城堡建在西、北临沟的山梁上,平面呈长方形,因自然地形所限,城东北角呈圆弧形。城垣周长1416米,占地面积110400平方米。

堡内大街中心现存玉帝楼,一层石砌拱券楼台,二层上中部建两层阁楼,左右为钟鼓楼。玉帝楼南100米处为神厅,为砖砌二层建筑,下为拱券式窑洞三孔,上为小厅两间,庙会期请诸神到厅(供诸神牌位),唱大戏三天,祈祷诸神保佑百姓民众,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城内存有民居现五六处,明代水井7口,保存较好的有3口。城内庙宇1958年被破坏,城墙包砖1965年被拆,用于堡内村民盖房屋、猪圈。

建安堡在民国初年发生了反洋教、对抗新政的“神团”运动,后受到了残酷镇压。榆林神团是在清光绪末年(1908),由一河南铁匠在佳县秦马硷以义和团“保清灭洋”口号向当地群众进行反洋教宣传,并传授拳术、符咒。民国二年(1913)五月初,榆林观察使崔云松严令各县铲除罂粟苗,并派铲除烟苗委员尤仲庸带50多名巡防队官兵同神木县知县刘万青及高家堡民团团长康希尧等,到高家堡西乡和建安堡强行铲除器粟苗。种置罂粟(可加工成大烟)是当地村民唯一的经济来源。五月十三日,神团首领王朗朗集合1600多名神团农民,手持铁铣、刀矛、土枪攻打高家堡,杀死了尤仲庸、刘万青、康希尧及官兵11人,神团农民死伤120多人。榆林官府震惊,十六日急调200多名官兵赶往建安堡,烧毁民房、寺庙,后捕杀了神团首领及相关人员,造成了重大惨案。九月初,陕西督军张凤,派工兵独立营营长井岳秀,率一个营兵士来到榆林协剿、安抚神团农民,反抗铲罂粟苗事态得已平息。

榆林市建安堡遗址

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榆林榆阳区大河塔乡建安堡村。为明代延绥镇三十六营堡之一。建于明成化十年(1474年),万历25年(1607年)用砖石砌堡墙。堡设东、南、北三城门,均为瓮城,南门为砖包夯土墙。城东北角呈半圆形,东南、西南西北角各筑一座角台。东、西墙各筑一马面。整个古堡结构保持基本完整,近年复建了西堡墙的三官殿、西南角楼、堡中的钟、鼓楼。堡城外不远,还存有一座关帝庙,由山门、配殿、献殿、正殿组成,虽经重修、重塑、重绘,不少地方仍保持着清代风貌。曾有多部影视片在此取景,如《东邪西毒》、《大宅门》等

全景1

全景2

西堡墙与三官殿1

西堡墙与三官殿2

西堡墙与三官殿3

西堡墙与三官殿4

西堡墙与三官殿5

西堡墙与三官殿6

西堡墙与三官殿7

南堡墙与堡门1

南堡墙与堡门2

南堡墙与堡门3

南堡墙与堡门4

南堡墙与堡门5

南堡墙与堡门6

东堡墙与堡门1

东堡墙与堡门2

东堡墙与堡门3

钟鼓楼1

钟鼓楼2

钟鼓楼3

钟鼓楼4

关帝庙1

关帝庙2

关帝庙3

关帝庙4

关帝庙5

关帝庙6

关帝庙7

建安堡:一座静立在大漠深处的神秘古堡

这里有着长烟落日孤城闭的苍凉,

亦曾是电影《东邪西毒》的取景地,

历经五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

沉睡在大漠深处。

建安堡位于榆林榆阳区榆西路。明朝中叶,朝廷为了防御漠北蒙古贵族残余势力南侵,先后在愉林境内的长城沿线设立了36座营堡,驻兵把守。建安堡即是东线著名的堡塞。

这里曾经屯有重兵,四周的城墙和城门也威武坚固。后来汉蒙双方议和开启互市,驻军逐渐裁撤。

城内约有居民30多家,分散居住,显得整个城堡内空空荡荡。城堡内外原来有近20处庙寺,陆续建于明、清两代,如今仅有,娘娘庙龙王庙、三官庙、关帝庙等数处。登上土城环视城周,矩形城廓历历在目。

进入城堡,最为显眼的是位于中央钟楼。据文字说明所载,此楼初建于洪武三年《1370年),比整个城堡早建一百年以上,可见后来的城堡是围绕此楼建造而成。

古堡南门原有瓮城,现只存留一半围墙,损毁严重。城门洞为砖砌,外面分别立着两块古堡遗址的石碑,一块是97年榆林市人民政府立的文物保护单位碑,一块是陕西省人民政府2008年立的文物保护单位碑。

民国元年(1912年)7月,这里发生了建安堡神团农民反抗官府强行铲除婴粟苗的风潮,农民遭到官兵的血腥镇压,民房和庙宇都被烧毁,群众被迫背井离乡,四方避难。

堡城南门外的关帝庙,是当年神团农民们心目中的主宰。据重修庙宇碑记所述,此庙初建于后唐,则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了。

这里还是电影《东邪西毒》的实拍地,黄沙烈日,残垣断壁,刀光剑影。“我梦见我故乡桃花开了,我突然想起来,原来我已经很多年没回白驼山了”。哥哥经典的“西毒”,至今无人超越。

古城墙上,感受时空交错,穿回那个马嘶长啸、尘土飞扬的时代。

路线:自驾:西安——西铜高速——黄堡收费站——包茂高速——榆林——榆阳区——建安堡

乘车:西安城北客运站乘坐至榆林大巴,或西安火车站乘坐至榆林火车,到榆林后乘车至建安堡。

欢迎关乡村悠悠游(ID:xcyyy888)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村游资讯。微信搜索“乡村悠悠游”或xcyyy888就能找到我们啦。乡村悠悠游,致力打造乡村度假慢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