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长城遗址—靖边段

明长城遗址—靖边段

明长城遗址—靖边段位于靖边县黄蒿界镇、海则滩镇、杨桥畔镇、龙洲镇、镇靖镇、杨米涧镇、王渠则镇、中山涧镇、天赐湾镇,时代为明,类别为古遗址。

明长城遗址—靖边段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塞外长城:航拍明长城遗址(西寺段)

10月4日中午,离开方山永固陵之时,偶然看到北面有一座巨大的夯土台,顺着道路行驶到尽头,才发现它竟然是一处明长城遗址。我操作自己的大疆精灵3无人机进行航拍,飞到空中才发现东西两侧的长城绵延起伏,烽火台一个连着一个,不愧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点击链接 观看精彩视频:航拍大同塞外长城

明朝修筑的军事防御工程,不同于秦始皇所建造的万里长城,也被称为“边墙”。国家文物局和国家测绘局经过近两年的调查与测量,2009年4月18日首次公布明长城数据:人工墙体的长度为六千二百五十九点六公里;壕堑长度为三百五十九点七公里;天然险长度为二千二百三十二点四公里。东起鸭绿江,连接秦长城,西至嘉峪关,蜿蜒六千余公里。

为了防御北方蒙古人和东北女真人的骚扰,明朝自始至终都非常重视对长城的修建,逐渐形成“九边”分区防守和分段管理的制度。据《明史.兵志》中记载:初设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继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而太原总兵治偏头,三边治府驻固原,亦称二镇,是为“九边”。

在大家的印象中,万里长城好像都是由青砖包裹,看上去十分坚固和美观。其实,明代的长城只是在东部险要地段,利用条石和青砖包裹墙体,绝大多数的长城则是由夯土堆砌而成,经过几百年岁月的打磨,如今已经面目全非。

西寺段的明长城北魏冯太后的永固陵南北相望,墙体顺着山势的边缘蜿蜒盘旋,烽火台矗立在山顶险要的位置,共同描绘出塞外长城大气磅礴的姿态,好像一条巨龙,横于天地之间。

榆林定边县:航拍明长城砖井堡遗址

定边县位于陕西省西北部,陕、甘、宁、蒙的交界处,号称榆林市的“西大门”。这里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沿,顺着高速公路向东行驶,不时可以看到长城遗址,以及大小不等的古城堡——

2019年4月5日傍晚,经过榆林市定边县时,我们专门前往砖井镇,寻访了北侧东关村的城堡遗址,并操作无人机对这里进行航拍。2008年9月16日,明长城砖井堡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根据清康熙《定边县志》记载,这座城堡修建于明正统二年(1437),因为附近有一口古井,所以得名“砖井堡”。万历六年 (1578),增高并砖砌城垣。乾隆三十四年(1769),时任知县徐观海重修。

当时,砖井堡周围凡三里二百五十步,楼铺十二座,墩台二十二座。东门叫靖东门,西门叫宁西门,南门叫安南门。这里北距长城不到100 米,为了进一步加强军事守备,三座城门外均修建起瓮城。

无人机从砖井堡东门外升起,围绕城堡遗址飞行一周,城堡内外景象一览无余。如今,城堡内部被辟为耕地,方形的城垣保存完好,墩台、角楼、马面、城门和瓮城依稀可见——

1、墩台

砖井堡北城垣的中部,有一座方形的夯土台,底部伸出墙体外20米,东西边长36米,台高11米。墩台的底部有包石,周围散落残砖碎瓦,顶部有明显的建筑基址,曾经规模非常宏大。

2、角楼

城垣四角,均有角楼,角楼与城门间,各有一座马面。西北角楼保存完好,外观呈方形的台基,西面伸出墙体5米,北面伸出墙体8米,东西边长9米,南北边长11米,高约6.8米,向西倾斜。

3、西城

瓮城保存完好,外观呈长方形,外侧南北长48、东西宽24米,内侧南北长36、东西宽24米,四周墙体高约10米。西门现存豁口,瓮城向南开门,有道路穿过瓮城和西门,东西向贯穿砖井堡城内。

4、东城

东城门已经毁坏,仅存道路的豁口,宽约36米。瓮城墙体残存东垣和南垣的局部,残宽6米,残高3.4米。东门遗址外的公路旁边,有两块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分别竖立于2008年和2017年。

5、南城

瓮城的墙体保存完好,底部宽6米,顶部宽1—3.5米,高约1—6米。墙体上有七孔窑洞,均为后人修建,已经全部废弃。城门内的地面,因坍塌而增高,人们可以沿着斜坡登上瓮城的墙体。

明代的时候,砖井堡驻守军丁和守瞭军共850名,配马骡433匹,设操守、坐堡、守备各1员,守卫北侧的大边长城“一十七里,墩台二十二座”。清康熙年间,驻守兵110名,设守备1员统辖。

如今,曾经的繁华已经一去不返,城内的建筑荡然无存,城垣的包砖挪作他用,残存的古城堡正在经受风沙侵蚀、雨水冲刷、植物生长的破坏……

历史的见证,永靖县境内小茨沟的明长城烽火台遗址

资料:甘肃明长城属明代“九边重镇”之固原镇一部和甘肃镇,起自嘉峪关,由西北向东南延伸,经肃州金塔高台临泽甘州山丹永昌民勤凉州古浪天祝永登景泰兰州(城关七里河安宁西固)皋兰榆中靖远平川永靖环县等24个县(市、区),全长1738.3千米,在全国明长城沿线10个省区中最长,占全国明长城总长度(8851.8千米)的五分之一。甘肃明长城是以墙体为主,以烽燧(线)和壕堑等形式为辅的综合性军事防御体系。除因河或凭山为险、挖壕阻隔外,主要以黄土夯筑。

在盐锅峡镇小茨沟、上车村,看到这些遗迹虽然得到了保护,但是毁坏还是非常严重,如此简陋的保护措施,怎么能挡得住人类疯狂的建设和自然环境无情的毁坏呢?幸好,近年来,永靖县政府部门加大了保护力度,让我们还能看见这些传说中“险固无比、雄伟的长城”的断壁残垣。在这些长城遗迹南面山峦的最高峰,雄踞着2座烽火台:下铨烽火台和小茨沟烽火台,和焦家烽火台遥遥相望,俯瞰黄河、湟水河交汇的龙汇川。从地理位置上看,小茨沟烽火台遥望的应该是兰州红古区的烽火台,焦家烽火台遥望的是福川墩疙瘩1号、2号烽火台。但与书本、网络上的资料差别较大。

在永靖县境内,保存比较完整的烽火台遗址,现在仍然保持着"烽火万里相望"之势,也许是因为偏远,没有遭到破坏。

透过图片可以隐隐约约看见兰州最美小镇达川

烽火台,又称狼烟台。据史料记载,烽火狼烟是古代边防队报警的信号。古代边疆戎兵为及时传递外敌入侵的消息,每隔一定距离即在地形较高处修筑一个烽火台,平时备足柴薪,发现敌人入侵,一台点燃起烽火,邻台见后立即举火,警讯很快传告全线戎兵,做好御敌准备。

我们看到,这些遗址正面临表面风化、风雨侵蚀、裂隙、坍塌、人为破坏等等因素的影响,在日益萎缩,它们还能存在多久呢?

负责编辑:兰州黎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