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王朱诚泳墓

简王朱诚泳墓

简王朱诚泳墓·杜陵乡简王井村北。

保护范围:主墓:封土东西40米,南北40米。神道东西38米,南北180米。

以上区域四面外延40米范围内。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四面均外延60米。

周定王陵朱橚的墓,和他的妃子墓,中国唯一的环形墓合葬个女人

山东邹城朱元璋第十子朱檀墓,为何称为明代亲王第一陵?

文图 若愚

明鲁荒王朱檀墓,俗称“荒王陵”,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朱檀(1370--1389年)及其妃子的陵墓。位于山东省邹城市邹县和曲阜县交界处东北12公里处的九龙山南麓,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占地面积约7万多平方米,共出土各类明代文物1000余件,是山东省出土文物最丰富的明代墓葬,堪称明代亲王第一陵。

陵区北依九龙山,南与朱山遥遥相望,东、西有卧虎山玉皇山拱卫,陵前有“白马”二泉,为白马河源头,完全按照中国传统“风水学”的“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泗神方位选址营建,整个陵区居高临下,向阳濒水,藏凤聚气,碧色参天,一派皇家气派。

鲁王即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第十子朱檀。朱檀生于洪武三年二月十七日(1370年3月15日),于同年四月初七日(5月2日)被册封为鲁王,洪武十八年十月二十一日(1385年11月23日)之国兖州府,二十二年十二月十六日(1390年1月12日)薨,时年二十岁。

原于洪武年间册开国元勋信国公汤和之次女汤珍为鲁王朱檀妃,但朱檀死时,汤妃没有生育。鲁荒王就位后信奉道教,终日焚香诵经,烧炼仙丹,求长生不老之药,结果“饵金石药,毒发伤目”,仅活到19岁,就中毒身亡,朱元璋得知后又疼又气,认为他的行为荒唐,谥曰“荒王”,鲁荒王陵由此而来。在墓地的重要区域,建有明楼,这在其它藩王墓中是没有的,这估计是明朝初创,而鲁王又早逝,没有相关的制度来约束和规范相关的墓葬,所以建了只有帝才能有的明楼。

该墓墓圹开凿于山石中,距地表深20余米,圹内建砖筑前、后2墓室,全长20.5米。由于长年积水,随葬品保存完好。地宫距地表深26米,墓道全长50余米,墓室全长20.6米,分前后两室,平面呈“T”字形,封土面积约1.3万米,发掘前保存完整。

相传这鲁王,十五岁就藩兖州后,信奉道教,终日焚香诵经,烧炼仙丹,求长生不老之药,结果服丹中毒身亡,仅活19岁。朱元璋得知后又疼又气,认为他的行为荒唐,谥曰“荒王”,鲁荒王陵由此而来。

出土文物有有九旒冕、皮弁、乌纱折上巾和各种丝棉衣物,其中一件长3米、宽1米的布单,用紫红色棉线和白棉线织成花格,是现存早期棉布的重要标本。有各式各样的漆木家具,以顶金漆箱的工艺水平较高。最难得的是还保存着1张古琴、3卷绢本画和7种元刻本书籍。

古琴长121厘米,七弦二柱十三徽,琴身黑漆面裂似蛇腹,背面篆刻“天风海涛”琴名,琴腹有龙池、凤沼2个共鸣槽,龙池内写“圣宋隆兴甲申□□大唐雷威亲”款两行,说明它是1164年的制品,流传了 225年后被埋入朱檀墓中。绢本画中的宋高宗题跋的金粉葵花蛱蝶扇面和元钱选自跋的白莲画卷,钤有元仁宗姊鲁国大长公主祥哥吉的“皇姊图书”朱印;另一卷为金碧山水。

这3卷画上皆钤有宽边朱文“司印”2字骑缝印,当是明初收入内府时由典礼纪察司所盖之印。元刻本书籍有蝴蝶装的《朱子订定蔡氏书集传》六卷三册,《增入音注括例始末胡文定公春秋传》三十卷六册,至正二十二年(1362)武林沈氏尚德堂刻的《四书集注》十九卷二册,至治元年(1321)彭氏秀家塾刻的《少微家塾点校附音通鉴节要》六十卷二册,至元二十四年(1287)武夷詹光祖月崖书堂刻的《黄氏补千家注纪年杜工部诗史》三十六卷二册等。另外,朱檀墓中还随葬有400余件手持各种仪仗器具的木俑,雕刻精致,敷彩鲜艳,衣冠服饰皆有品色,反映了明初的亲王仪仗制度。

墓内展示的出土陶俑,明藩王墓的一大特色就是以小型陶俑陪葬。在成都的蜀藩王中出土了大量陶俑,并且塑造得形象生动,展示了藩王们的奢侈生活。

郑州朱寨遗址东周墓葬发掘简报

朱寨遗址位于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沟赵办事处朱寨村东部,东距须水河约500米,东南距郑州市约14.5公里,西南荥阳市约11公里。(图一)遗址地理坐标为东经113°30′19″,北纬34°49′31″,海拔105米。2011年8月至2012年5月,在郑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建设环保局须水河生态水系项目工程中,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该项目工程进行考古发掘,共揭露遗址面积5000平方米,发现有仰韶、商代、西周、东周、汉代、唐宋等多时期的文化堆积,其中以仰韶文化遗存最为完整丰富,新发现有裴李岗文化时期的遗存。本文仅将朱寨遗址东周时期墓葬的发掘情况简报如下(为方便叙述,下文省略了探方、遗迹及遗物编号前的“2011ZGZ”)。

图一:朱寨遗址位置图

一 、墓葬形制

本次共发掘清理东周墓葬39座,位于发掘区的西部中部,分布较为集中。(图二)墓葬排列规整,均为长方形或梯形竖穴土坑墓,部分墓葬使用头坑、腰坑和壁龛。墓壁较直或稍内收。墓葬长1.2~3.5米,宽0.5~2.5米,深0.2~2.8米。墓葬方向以北向为主,计31座,西向6座,南向2座;从葬制看,葬具以1棺1椁为主,16座;单棺12座;不详者11座;葬式上,仰身直肢22座;仰身屈肢11座,侧身直肢1座,侧身屈肢1座,另有4座破坏较甚。随葬品多置于壁龛、腰坑、头坑或棺椁之间。(图三~图七)根据墓葬形制,可将其分为四个类型:

A 型:长方形或梯形竖穴土坑墓,26座。包括M5、M6、M7、M10、M11、M15、M32、M33、M34、M37、M38、M39、M40、M41、M42、M43、M44、M45、M46、M47、M49、M50、M53、M58、M60、M62。

B 型:长方形或梯形竖穴土坑墓,带有腰坑。3座,分别为M26、M35、M64。

C 型:长方形或梯形竖穴土坑墓,带有头坑。1座,M4。

D 型:长方形或梯形竖穴土坑墓,带有壁龛。9座,包括M9、M22、M27、M30、M31、M36、M52、M54、M56。

图二:朱寨遗址东周墓葬分布图

图三:M10平面、剖视图

1. 陶罐 2. 陶壶 3. 陶盂

图四:M37平面、剖视图 1. 陶壶

图五:M38平面、剖视图

1. 陶鼎 2. 陶盘 3. 陶匜 4. 陶豆 5. 陶罐

图六:M42 平面、剖视图

1. 陶鼎 2. 陶匜 3. 陶盘,其他复原后为陶豆、陶壶

图七:M4 平面、剖视图

1. 陶釜 2. 陶壶

二、随葬品

随葬品以陶器为主,计50件,其中鬲4件,鼎4件,盂4件,无盖豆1件,盖豆6件,罐4件,壶16件,圜底罐2件,盘4件,匜4件,釜1件。其他有铜带钩1件,玉璜2件,水晶环1件,玉环1件,玻璃珠1件。(图八~图十六)

图八:随葬陶器(一)

1. A型Ⅱ式陶鬲(M47∶1)

2. B型陶鬲(M36∶2)

3. A型陶鼎(M42∶ 1)

4. B型Ⅰ式陶鼎(M38∶1)

图九:随葬陶器(二)

1. B型Ⅱ式陶鼎(M54∶1)

2. C型陶鼎(M9∶4)

3~4. Ⅱ式陶盂(M10∶3,M26∶2)

5. Ⅲ式陶盂(M31∶2)

图十:随葬陶器(三)

1~2. Ⅰ式盖豆(M42∶4、M38∶4)

3~4. Ⅱ式盖豆(M54∶6、M54∶2)

5. Ⅲ式盖豆(M9∶6)

6. A型Ⅱ式陶罐(M38∶5)

7. A型Ⅲ式陶罐(M10∶1)

8. B型陶罐(M64∶1)

图十一:随葬陶器(四)

1. A 型圜底罐(M26∶1)

2. B 型圜底罐(M31∶1)

3~4. Aa 型Ⅰ式陶壶(M54∶5,M54∶3)

5. Aa型Ⅱ式陶壶(M27∶1)

6. Ab型Ⅰ式陶壶(M22∶1)

图十二:随葬陶器(五)

1. Ab型Ⅱ式陶壶(M9∶3)

2. Ab型Ⅲ式陶壶(M9∶5)

3. Ba型Ⅰ式陶壶(M37∶1)

4~6. Ba型Ⅱ式陶壶(M10∶2,M30∶1,M40∶1)

图十三:随葬陶器(六)

1. Ba型Ⅲ式陶壶(M47∶2)

2. Bb型Ⅰ式陶壶(M52∶1)

3~4. Bb型Ⅱ式陶壶(M36∶1,M4∶2)

5. 异形陶壶(M42∶5)

6. A型Ⅰ式陶盘(M42∶3)

7. A型Ⅱ式陶盘(M38∶2)

8. A型Ⅲ式陶盘(M9∶2)

9. B型陶盘(M54∶4)

图十四:随葬陶器、铜器、玉器、骨器

1. A型陶匜(M42∶2)

2. Ba型Ⅰ式陶匜(M62:3)

3. Ba型Ⅱ式陶匜(M9∶1)

4.陶釜(M4 ∶ 1)

5. 铜带钩(M44∶1)

6~7. 玉璜(M44∶2,M44∶3)

8. 水晶环(M44∶4)

9. 玉环(M44∶5)

10. 玻璃珠(M44∶6)

图十五:随葬陶器(七)

1. A型Ⅰ式陶鬲(M62∶1)

2. Ⅰ式陶盂(M62∶4)

3. 无盖豆(M27∶3)

4. Ⅱ式盖豆(M54∶6)

5. A型Ⅰ式陶罐(M62∶2)

6. A型Ⅱ式陶罐(M38∶5)

7. B型陶罐(M64∶1)

8. Aa型Ⅰ式陶壶(M54∶5)

9. Ab型Ⅰ式陶壶(M45∶1)

10. A型Ⅱ式陶盘(M38∶2)

11. Bb型陶匜(M38∶3)

图十六 随葬铜器、玉器、骨器

1. 铜带钩(M44∶1)

2. 玉璜(M44∶2)

3. 玉璜(M44∶3)

4. 水晶环(M44∶4)

5. 玉环(M44∶5)

6. 坡璃珠(M44∶6)

三 、结语

本次发掘的39座东周墓葬,从平面布局上来看,相互之间甚少有打破关系。墓葬随葬品陶器组合关系可细分为:鬲、盂、罐、匜(M62);罐(M64); 圜底罐、盂(M26、M31); 鼎、豆、罐、盘、匜(M38); 鼎、豆、壶、盘、匜(M9、M42); 壶(M37、M40、M52、M47); 壶、豆(M22); 鼎、豆、壶、盘(M54); 鬲、壶(M36); 鬲、壶、无盖豆(M27);盂、壶、罐(M10);釜、壶(M4)。

根据墓葬形制、随葬器物组合以及器物特征,可将上述墓葬组合细分为四个组:第一组:M62、M64、M26;第二组:M37、M38、M42;第三组:M9、M22、M27、M31、M36、M54、M52; 第四组:M4、M47、M40。上述四组分别对应四个时期:

第一期:以M62、M64、M26为代表。从墓葬形制上来说,均为口底等大的长方形竖穴土坑墓, 其中M64、M26 还设置有腰坑。出土陶器有:A型Ⅰ式鬲,A型Ⅰ式罐,B 型罐,Ba 型Ⅰ式匜,Ⅰ、Ⅱ式盂,A型圜底罐等。

其中M62 出土的陶罐与郑州化工地质勘探总院M10∶4、碧沙岗M257∶3相似;出土的陶盂与郑州纺织机械厂M54∶1、登封王城岗WT198①∶11相似,出土的陶鬲与碧沙岗M147∶2 相似。M26出土的圜底陶罐与郑国祭祀遗址春秋晚期T634③∶1相似。综上,初步推测该期墓葬时代为春秋晚期偏晚阶段至战国初期。

第二期:以M37、M38、M42 为代表。均为口底等大的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主要随葬陶器有:A 型鼎,B 型Ⅰ式鼎,Ⅰ式豆,A 型Ⅱ式罐,A 型Ⅰ式与A 型Ⅱ式盘,A 型及Bb 型匜,Ba型Ⅰ式壶,异形壶等。

其中M38出土的陶罐与新郑铁岭墓地M550∶11相似;陶豆与王城广场ZM148∶8 相似,陶鼎与洛阳王湾M5∶4相似。M42出土的陶豆与王城广场ZM113∶5相似;出土的陶盘与王城广场ZM27∶2相似;出土的陶匜与侯马牛村古城墓地62H4M1相似;出土的陶鼎与河南偃师灰嘴遗址M5∶3相似。M37出土的陶壶与洛阳王湾周代AV式罐(壶) 接近;但比之王湾AV 式罐M51∶10,M37肩腹交接处靠上,时代应晚。第二期墓葬年代约为战国早期。

第三期:以M9、M22、M27、M31、M36、M52、M54 为代表。墓葬形制以口底等大的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为主,其中M36、M54 两座为口大底小,M9、M22、M27、M31、M36、M52、M54带有壁龛。随葬陶器主要有:B型Ⅱ式鼎,C型鼎,B 型鬲,Ⅱ、Ⅲ式豆,Aa 型Ⅰ-Ⅱ式、Ab型Ⅰ-Ⅱ式、Bb 型Ⅰ-Ⅱ式壶,A 型Ⅲ式、B 型盘,Ba型Ⅱ式匜,Ⅲ式盂,B型圜底罐,无盖豆。

其中M9 出土陶鼎与二里岗M397∶2相似;陶豆与巩义仓西M17∶5相似;陶盘与王城广场XM56∶1相似;陶壶与郑州市政总公司M49∶1相似。M22 出土的陶壶与信合普罗旺世M126出土的壶相似。M27出土的陶豆与郑国祭祀遗址战国中期无盖豆相似。M36出土的陶壶与兴弘花园M46∶12相似。M54出土的陶鼎与新乡丁固城M43∶1相似;陶豆与东周王城战国陶窑遗址发掘报告C1M6083∶3相似,陶壶与南阳路家世界AIV式壶M51∶3、M60∶2相似。第三期墓葬时代当为战国中期或偏晚。

第四期:以M4、M47、M40、M10、M30为代表。从墓葬形制上看有口大底小和口底等大的长方形竖穴土坑墓,M30 发现有壁龛。随葬陶器主要有:釜,Ⅱ型盂,A型Ⅲ式罐,Bb型Ⅱ式、Ba型Ⅱ-Ⅲ式壶,A型Ⅱ式鬲。

其中M4出土的陶釜与郑国祭祀遗址战国晚期前段T565J371∶8相似; 陶壶与碧沙岗M133∶3、岗杜M152相似。M47出土的陶壶与新郑东城路M8∶1相似;M40 出土的陶壶与洛阳战国粮仓罐相似。M10出土的陶罐与郑国祭祀遗址战国晚期前段T642H2157∶10相似; 陶盂与郑国祭祀遗址战国晚期铸造遗址T654②∶6相似。M10、M30出土的陶壶与郑州两处战国墓M2∶1相似。该期年代为战国晚期。

另M44未随葬陶器,其出土的铜带钩与郑纺机战国墓M2∶4、南阳路家世界M63∶1随葬带钩相似。又从水晶环和玉环截面成三角形等特征看,推测该墓时代应为战国中晚期。

综上所述,本次发掘的39座东周墓葬分属前后相继的四个时期:春秋晚期偏晚阶段至战国初期、战国早期、战国中期或偏晚、战国晚期;另不同时期的墓葬之间甚少有打破关系,可知不同时期的墓葬群尚不具备家族墓地性质。但是,这批墓葬材料为东周时期墓葬的研究提供了较为连续完备的实物资料。

原载:《中原文物》201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