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下藏村遗址

鲍下藏村遗址

鲍下藏村遗址

位于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直岗拉卡乡鲍下藏村南、黄河南岸第二台地上。遗址分为东西两区。1991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配合李家峡水电站工程建设对遗址进行了发掘。共揭露面积850平方米。清理出以河卵石为建筑材料的遗迹6处,墓葬8座。以河卵石为材料的遗迹中,有3座房屋,房屋墙壁用石垒砌,房屋大小不一,有单室与双室之分,最大的一座长10米、宽2.6-4米、残高0.6-1.2米,分大小两室,小室内设有灶,大室内设火膛,火膛长径2.4米、短径1.2米,膛壁红烧土厚8-10厘米,内为较坚硬的白灰烧土。房屋墙外东北侧排列数个柱洞.此房屋周围还分布着23个圆形或椭圆形窖穴,窖穴为直壁,平底或圆底,有的还在坑壁上砌以石墙,窖穴内有大小不一的石块、陶鬲、陶壶、石器等。

8座墓葬都是长方形土坑墓,其中有两座为儿童瓮棺葬,二人合葬墓,其余为单人葬,葬式有仰身直肢葬和二次扰乱葬。部分墓葬使用木棺葬具。随葬陶器一般为3件,个别的有6件。陶器有单耳罐、无耳罐、双耳罐等。加砂红陶多于灰陶。此外还随葬有铜泡、铜牌、骨珠等装饰品。从遗址出土的遗物判断,该遗址为卡约文化上孙类型。用石块建造房屋,在卡约文化遗迹中尚为首例。此处遗址为李家峡水电站工程取砂石料场,现已无存。

晨曦下的西藏古格王朝遗址

古格王朝遗址,第一缕阳光洒在千年城堡之上,让人置身世界尽头的苍凉。(图片来自东方IC)

古格王朝遗址位于西藏阿里地区札达县托林镇,9世纪中叶,吐蕃王朝崩散,部分王室后人逃往阿里,建立了三个小王国,其中德祖衮在10世纪前后建立古格王朝。(图片来自东方IC)

巍峨的古格故城坐落于阿里扎达县扎布让区境内托林镇西北象泉河南岸,距县城19公里。(图片来自东方IC)

古格王朝为曾经拥有百万之众的金戈铁马的吐蕃王室后裔所建,偏居此地700余年,传承20余代国王,距今有1300年的历史,于十七世纪灭亡,给后人留下了无数珍贵的文物和历史资料。(图片来自东方IC)

番禺最红的村!不足千人的小村藏了两处红色革命遗址

番禺区石碁镇塱边村是抗日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塱边支部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番禺地区坚持时间最长的党支部。据了解,这座不足千人的小村庄分布着两处红色革命遗址,一处为中共番禺县工委旧址,另一处为粤赣湘边纵队番禺独立团团部旧址。

今日,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采访获悉,番禺区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来,区直各部门、各镇街纷纷组织党员干部走进塱边村红色教育基地,追忆峥嵘岁月,感悟初心使命。据统计,截至10月11日,塱边村红色教育基地已经接待团队60个,共1500人次,日均接待团队近4个,100人次。

作为石碁镇辖区户籍人口最少的行政村,塱边村是如何在短短的时间内,接待了远超村户籍人口的参观团队,并得到了各方好评呢?记者走进石碁镇塱边村,真实感受这座番禺“最红”小村的故事。

发动村民当好宣传员解释员解说员

塱边村的户籍人口不到一千人,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干部只有5人,如何在短时间内接待数以千计慕名而来的参观人员,成为了摆在塱边村干部面前最大的难题。

村召开了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会议,通报了区、镇和村开展主题教育的情况和部署,号召全体党员和全体村民代表要统一思想认识,当好宣传员、解释员和解说员,做好做通村民的教育工作,人人争当热情好客、文明礼貌、知史爱村的东道主。

同时,改善基础薄弱的参观学习条件。塱边村以中共番禺县工委旧址和粤赣湘边纵队番禺独立团团部旧址为重点,加大投入,全面营造交通秩序井然、村容村貌干净整洁的参观学习环境。为更好地介绍中共番禺县工委旧址以及粤赣湘边纵队番禺独立团团部旧址,镇委组织编写解说词并求助熟悉历史的同志审核勘误,对讲解员进行了培训,翻印《塱边村革命斗争史实》20000册,务求向前来参观学习人员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展现最全面、最真实的历史原貌。

村干部最忙一天接待6个参观学习团

做好接待参观,是塱边村党支部开展主题教育的第一课。为此,塱边村干部群众扭成一股绳,上演了一台同台大合唱的好戏、大戏。

村“两委”成员明确了各自职责,村支部书记亲自负责讲解,副书记负责接听预约参观团队电话并排期,其他村干部分别负责环境卫生、交通疏导、氛围布置等工作。村干部加强团结协作,做到分工不分家,同台大合唱。镇村之间加强沟通联系,及时了解汇报情况,共同研究解决问题。村干部和党员、村民代表、村民之间互相配合互相支持。

同时,勇于担当讲奉献。塱边村干部只有5人,面对计划赶不上变化快和接待任务繁重的实际,村干部顾全大局、履职尽责、敢于担当。既做好接待工作,又抓好全体党员的主题教育;既不耽误村的日常工作,又不影响主题教育的开展;既确保主题教育有序开展,又确保村的重点工作如登革热防控、农村环境整治工作、乡村振兴等一项不落下;接待工作、自身主题教育和日常工作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一名村干部说,“我最忙的时候,一天要接待6个参观学习团!有时团与团的预约时间发生了冲突,我灵活改变参观路线,使两个团都能独立顺利地完成了参观学习。即使自己累一点,但是不影响他们专程到来参观学习,我很开心!”走进村的公园,常常听见村民在议论,“又有参观团来啦!最近真的是比过年还热闹!”

一座小小村庄,竟有两处红色革命遗址

中共番禺县委旧址(松露小学)位于石碁镇塱边村东约大街1号。始建于1927年,现为广州市登记保护文物单位。该所小学是禺南最早开办的公立小学之一,占地面积2023平方米。

塱边村松露小学现为番禺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5年9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2017年被评为广州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该校对研究近代当地教育和番禺近代红色革命历史都具有重要的实物价值。

此外,粤赣湘边纵队番禺独立团团部旧址——容菴梁公祠也位于塱边村。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番禺独立团于1949年9月20日组建成立,团长郑吉、政治委员周健夫、政治处主任廖安,团部设在番禺石碁塱边村容庵梁公祠。现旧址所在的祠堂为石碁塱边村使用,建筑尚完好。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肖桂来 通讯员 陈晓洁 黄志安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 李波 肖桂来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张影

番禺大石这个村里藏着一处红色革命遗址

番禺作为红色文化资源聚集地之一,分布着不少红色革命遗址。近日,记者走访了解到,在番禺大石街会江村,也有一处红色革命遗址—纯菴区公祠。除了当地老一辈人外,鲜有人了解这座红色革命遗址背后的故事。

纯菴区公祠位于番禺区大石街道会江村石中二路71号。从碑记可知,该祠始建于清道光十年(1830),距今约190年。

祠堂坐南向北,三间两进,总面阔10.9米,总进深17.5米,占地面积190.7平方米。两进均为硬山顶,碌灰筒瓦,青砖墙,花岗岩墙基。头门形制为凹门斗,明间有花岗岩石门夹,门额上石匾阳刻“纯菴区公祠”。头门后墙嵌有清道光十年的重修碑记。天井两侧带两廊,后堂用砖墙承重,无柱。该祠堂保存了清代的传统建筑风格,对研究番禺祠堂文化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番禺区委党史研究室资料显示,1947年12月,中共禺南特派员直接领导的武装队伍在大石会江村正式成立,旧址就在纯菴区公祠。考虑到抗日战争时期珠纵二支队的光辉历史及其在禺南人民群众中的崇高威望,为继承珠纵二支队的光荣传统和利于开展活动,决定把武装队伍定名为“二支队禺南武装工作队”(简称“禺南武工队”)。

会江村位于大石镇的西南西方向,是一个丘陵小村,抗日战争时期就是根据地,有很好的群众基础,既便于在大石、大山等地活动,又便于隐蔽。禺南武工队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向国民党反动派展开反“三征”武装斗争,联系抗日战争时期的统战朋友,扩大武装斗争。禺南武工队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番禺独立团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1年1月番禺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公布纯菴区公祠为番禺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根据《广州市红色史迹(不可移动文物)名录》纯菴区公祠为红色革命遗址。

据管理纯菴区公祠的区叔介绍,禺南武工队成立后,也有会江村民加入,但大多数成员年岁较大早已离开了,关于那段峥嵘的革命岁月,后辈鲜有知晓,也没有留下过多的文字记载。

据介绍,纯菴区公祠曾作为仓库使用,近年来,又成为会江村民的文化活动中心,会江乐社、会江醒狮俱乐部所在地。平日里,村民聚集在这里休闲,传承文化。但由于纯菴区公祠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去年初,便暂时不再向村民开放,目前正准备重新修葺。

据了解,经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核定,在番禺区辖内一共有13个红色革命遗址,纯菴区公祠是其中之一。番禺区表示,对全区现有红色资源进行详细调查和研究分析,进一步做好规划开发、宣传推介和管理服务,科学规划好、保护修缮好、开发利用好全区红色资源,让广州番禺的红色资源宝藏焕发新的生命力。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 肖桂来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 李波、肖桂来 通讯员 马晓惠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林传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