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子墓群

寨子墓群

寨子墓群位于柴家门镇北二十里铺村寨子社东山半山腰祖厉河台地上。寨子墓群为第二批会宁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南至新建妇幼保健院,东至紫薇山,北至现代路,西至G247线。建设控制地带为保护范围外四周向外延伸50米,寨子墓群,寨子墓群简介,寨子墓群-白银市会宁县寨子墓群

甘肃古墓葬丨乱墩子墓群

乱墩子墓群位于永昌县水源镇,是一处汉代墓群。1963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墓群面积约22.5万平方米,采集有汉代釉陶尊、罐、灶、井、仓、甑、盘和漆器、五铢钱等,另有唐代三彩甑等。

(甘肃省文物局)

临沂沂南北寨汉墓博物馆,沂南汉墓石画像,沂南汉墓群

景点介绍

沂南汉墓博物馆位是在文明遐尔的沂南北寨汉画像石基基础上修建的一座专题性博物馆,主要向人们展示北寨汉墓群及出土于沂南县各地的汉画像石。该馆所藏汉画像石及其它文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佛教等多方面内容,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为研究沂南汉代历史及汉画像石墓分布情况,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资料。

北寨汉墓博物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沂南县城西三公里的北寨村。北寨汉墓博物馆是在北寨墓群基础上修建的一座专题性博物馆, 所有建筑外形,集仿古与园林风格于一体,均属东汉时期的建筑,主要向人们展示汉代墓群葬文化及出土遗物,传播优秀历史文化。馆内设有一号墓保护房、二号墓保护房、画像石拓片陈列室、画像石廊、接待室等。

沂南汉墓博物馆南北长66.4米,东西宽67.5米,占地面积4017.2平方米。馆内设墓室保护房、文物陈列室等。所有建筑外形,集仿古与园林风格于一体,均仿照东汉时期的建筑,给人们一种身处其时,身临其境的体验。博物馆内正中偏北位置,是原址完整保护、闻名遐迩的北寨汉画像石墓(一号墓),该墓规模宏大,墓室结构复杂,画像雕刻精美,内容极其丰富,是我国现已发现、保存较为完美的,为中外学者高度关注的一座汉画像石墓。

墓穴概况

一号墓坐北向南,用280块预制石材筑成,其中画像石42块,画像73幅,画像面积44.2平方米。墓南北长8.7米,东西宽7.55米,由前中后三个主室,东三个侧室,西两个侧室组成,总计为八室。室与室之间都有门直通。整个墓室的构筑是由地面、台子、支柱、墙壁、横额、中柱、过梁、横枋、拦角石、盖顶石等先后顺序垒筑起来的,建筑技术相当先进。墓门高2.74米,由门楣、横额和东、西、中三个立柱组成。门的横额和立柱上均刻有画像。立柱部分分别刻有伏羲女娲、东王公,西王母及羽人、玉兔捣药等祥瑞图像。门楣横额部分则表现出一战争场面。 前室面阔两间,进深两间,从地面到墓顶高2.8米,室中有八角形擎天石柱。顶部是用石条构成几个方形重叠而上的抹角结构藻井,既美观又大方。前室画像内容不少,但主题是祭祀,主要表现了墓主人死后的衷荣,分布于东、南、西三壁横额上。肃穆虔诚的致祭者 或躬立,或跪伏于地,足见墓主人的官位之高。前室四壁、北壁上横额及八角擎天柱上,则刻有大傩驱鬼、伐鼓、拥彗和神灵、祥瑞图像。 中室高3.12米,面阔两间,进深两间,亦有八角形擎天柱。中室画像内容更为丰富,有车马出行,丰收宴享,乐舞百戏等,主要表现了墓主人的高贵身份和富足逸乐的生活。中室的四壁,刻有苍颉造字、卫姬请罪、尧舜禅让、荆轲刺秦王、孔子见老子等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并有榜题“苍颉、齐桓公、卫姬、苏武”等12处28个汉字,这些画像生动细腻,令人惊叹。 后室由一个斗拱分隔成两间,仅有一个侧室,很显然是一带便池的厕所。拱的式样同中室一样,梁拱也是由整块石头雕成。分布于后室隔墙上的画像,主要描写了墓主人的闺房内的生活,有侍女持奁图、仆人洗涤图等

沂南汉墓博物馆一号画像石墓以气魄雄伟、结构谨严见长,表现出汉代建筑艺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它是汉代民间艺术家集体创造的作品,是将两汉建筑艺术、雕刻艺术、绘画艺术综合起来而去粗存精,推陈出新的作品。 一号墓早年被盗,仅存有少量残破的陶器和铜镞,墓主姓名无考。

二号墓

二号墓在一号墓的南面偏东,两墓相距20米。是东汉晚期较大的砖石墓。除两个耳室和一个后室的券顶完整外,其余各室的券顶均不同程度的损坏。由于墓早期被盗,墓券顶砖的丢落,使墓室内积满淤泥,经精细清理,出土完整和可复原的陶器、石器、铜器、银器等80余件及100多枚铜钱,另有铁刀和漆器腐朽的痕迹。 沂南汉墓博物馆大站东侧为拓片陈列室,展有一号墓画像拓片。图像清晰,资料丰富,给人们参观以更多便利。 院内东侧则陈列有从沂南各地收集而来的34块汉画像石,内容有:车马出行、大禹治水、祥禽瑞兽等。为研究沂南汉代历史及汉画像石墓分布情况,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资料。

文物出土

1954年出土,定名《百戏图》。此图从左至右可分为四部分,杂技演出成为主要内容:第一部分是表演“跳丸弄剑”和“载竿”节目的,载竿技巧高超,一人额顶十字长竿,上有三儿倒悬翻转表演。顶竿者脚下尚有七个圆盘。表演者要瞻上顾下,力量灵巧均达极高水平。第二部分是乐队,有磬、钟、建鼓、琴、埙、排箫等多种乐器,共十五人演奏,可见当时之盛况。第三部分是“刀山走索”和“鱼龙曼衍”之戏,前者惊险,一人在地下立着刀尖朝上的索上拿顶倒立,两端还各有两人在索上相对表演,一似手挥流星,一似双手执戟。后者气魄雄伟,既有鱼龙之巨型,又有人扮之大鸟。第四部分是“马戏”和“鼓车”表演,马上或作倒立,或耍流星,人欢马跃,技巧高超;鼓车更是隆隆如闻其声。这些节目如手技、倒立、走索、顶竿、马上技艺、车上缘竿等。

2007年4月2日,沂南阳都故城汉墓的清理工作基本完成,考古专家初步断定,这是一座东汉时期的砖石混合汉画像石墓。汉墓前室里保存着较为完整的汉画像石,同时出土的还有陶耳杯、五铢钱等文物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陆续发现了铁鸳鸯席镇、陶耳杯、五铢钱等文物。在清理前室东西立柱间的墓土时,考古人员发现了陶耳杯,这种状似现代碟子的东西在汉代是一种酒器。考古人员清理墓土时发现了铁鸳鸯席镇。据介绍,汉代没有凳子、椅子,汉代人是席地而坐的。席是当时的坐具。席在人们起身、落座时常会移动,又容易卷角,席镇的功用就是在席的四角将席压住。

考古之谜

2008年10月16日,山东省沂南县文物部门在砖埠镇发现东汉墓葬群。考古人员对墓葬群进行了抢救性发掘,除出土釉陶壶等大量文物外,又有新的发现,考古人员在对1号墓的发掘清理中,发现石壁上有多幅独特的人物画像,头冠奇特各异,人物全部盘腿打坐。据临沂市文物考古队介绍,这种造型在以往出土的画像里是没有的,有史可查的资料还没有见到,画像人物身份成为考古之谜。

文化价值

该墓价值极高,博物馆方出于保护目的,将所有地面均铺上地毯,防止灰尘。最令人震惊的是整个墓室的石刻装饰,形式是浮雕加线刻,内容则涉及当时墓葬文化中所流行的一些图景,如阴阳两界、车骑出行、庖厨宴饮、乐舞百戏等。石刻保存极好,观之越发显得精美。那些浅浮雕加线刻,其处理手法轻盈洗练,显示当时作者找到手法语言后所获得的自由酣畅的感觉。墓室的东北有一小室,内有一个长约20厘米的微型茅坑,是死者在阴间的厕所。茅坑制作精巧,一丝不苟,令整个墓穴一下有了人间的烟火味。

北寨汉墓,位于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界湖镇北寨村,俗称“将军冢”。是目前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汉画像石墓。

该墓群现已探明古墓六座,科学挖掘三座,对外开放两座。北寨墓群的保护范围为:以北寨墓群一号画像石墓中心为基点,向北365米,向南300米,向东280米,向西235米;建设控制地带为:以北寨墓群重点保护范围界桩为基点,向北625米,向南155米,向东135米,向西至汶河。北寨墓群1977年12月23日被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寨汉墓,是一座典型的东汉时期的家族墓群,目前经发掘整理开放的有两座。分别是一号墓和二号墓。

一号汉墓,墓南北长8.7米,东西宽7.55米。分前、中、后三个主室,均在一中轴线上;东西两面各有侧室,东三室、西三室,共八室。墓由280块石材砌成,其中画像石42块,画像72幅,总面积442.27平方米。1954年考古发掘。

全墓共有汉画像石42块,画像总面积44.227平方米。

画像分为四组:

第一组为墓门画像石,以刻在门楣上的胡汉战争图为主心。

中部有一座有桥柱、栏杆、华表的大桥,桥上和桥右有大批手执刀、盾、矛、斧的汉朝步、骑兵和一辆昭车由右向左行进;左边有执刀、盾、弩箭的胡骑、胡卒翻越重叠山峦向右而来。汉、胡双方正桥头展开激战。桥下有划船者和捕鱼者,表示桥下有水流。三根门柱上刻有代表方位的东王公、西王母以及羽人、玉兔捣药、伏羲、女娲、蹶张、仙人、异兽等。

第二组为前室画像石,画像刻于四壁、立柱、斗拱、过梁及室顶。

这一组以刻于东壁、南壁和西壁三横梁上的吊唁祭祀图为中心。南壁上横额的中部雕刻一重檐双阙的祠堂,祠堂前的广场上陈列大量祭品,祭拜者已下车正在进行祭拜。东、西壁上横额刻有捧简牍、执彗、持挺、执笏的墓主亲属在堂屋前迎候前来吊唁祭祀的众多宾客。南壁横额下刻有捧盾、执彗,击建鼓的侍者和兵库。其他各壁及中柱、斗拱、过梁、室顶雕刻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及奇禽、异兽、神怪、铺首、云纹等,两室顶分别刻有穿壁纹和莲花纹。

第三组为中室画像石,画像刻于四壁、中柱、斗拱、过梁及室顶。

这一组以刻在四壁上、横额上的以反映墓主人生活内容的画像为主。东壁横额上刻有众多伎艺人表演飞刀执丸、顶?、走绳、七盘舞、鱼龙漫衍之戏、戏车、马戏,以及敲击钟、鼓、磬、铎,吹奏排箫、笙、竽、埙和抚琴等的乐舞百戏图。南壁横额东段刻粮仓、粮堆、装满粮食的牛车,主人督导仆役装粮入库的丰收图和屠夫们抬猪、椎牛、剥羊、酿酒、切菜、烧灶等的庖厨图,生活气息相当浓厚。南壁横额西段和西北壁上横额刻有墓主人车骑出行归来图,众多亲朋在宅院、双阙前恭迎庞大的车骑队伍。从宅院的建筑形式和车骑队伍无后送者反映出墓主人应该是出游归来。上横额下的四壁则刻有苍颉造字、卫姬请罪、尧舜禅让、周公辅成王、蔺相如完璧归赵、晋灵公放獒逐赵盾、孔子见老子、荆轲刺秦王、聂政刺韩相等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并有榜题“苍颉”、“齐桓公”、“卫姬”、“齐侍郎”、“苏武 ”、“管叔”、“令(蔺)相如”、“孟?”、“铁?”、“晋灵公”、“敖也”等12处。八角型柱、斗拱、过梁刻有奇禽、异兽、神怪、东王公、西王母、佛教造像、龙、云、纹等。两室顶刻莲花纹、方格纹和圆饼纹。

第四组为后室画像石,分布于石室中隔壁墙上。

主要刻在南北两端承过梁的隔墙上的家具、日用品、酒器、兵器架和备骑的仆人,捧着梳妆用品及洗涤溺器的侍女以及驱邪逐鬼的方相氏,表明后室为墓主人的寿藏(寝室)之地。斗拱、过梁雕刻奇禽、异兽、翼龙、凤鸟、水波纹等。两室顶刻菱格纹和莲花纹并加施黑、绿、红三色彩绘。

一号汉墓根据有限的资料记载,曾经被发掘过至少三次,

其一,晚清期间的挖掘。晚清时期,沂水县政府曾组织过对该墓的发掘,这次发掘情形,所见何物,一切均不见记载。

其二,1947年期间的发掘。1947年国民党进攻山东解放区之前,当时民主政府怕文物散失,曾组织力量,用了三百多个工,进行挖掘。

当时,沂南县政府在南寨村办公,县政府司法科、公安局等在北寨村办公,“老四团”在南寨村休整。县政府民主进步人士、参议员刘佛缘(俗称十一少)建议对北寨“将军坟”进行挖掘,在县政府和南寨村庄长刘乃章的组织下,“ 老四团”和公安、司法科配合,使用了村里的一些民工,进行挖掘。这次发掘从清理墓顶封土开始,在墓门前挖了一条东西向的大土沟,拆除了墓门两侧的砖墙,墓顶东南角盖石已经没有了,东北角厕所间的石块有缺口,是盗墓贼砸开的。墓门挖开后,未见墓门石;进入墓中也没有什么更多的发现,只是在墓门里侧有一个陪葬用的灰色陶狗,在后间室前有一具人的骨架,还有几枚五铢钱。见没有什么东西,人们又将其堵死,填土前,到东山采石场里定做了两块墓门石和一块盖顶石,把墓门和东北缺顶堵上了。

其三,1954年期间的发掘。

二号墓在一号墓的南面偏东,两墓相距20米。是东汉晚期较大的砖石墓。除两个耳室和一个后室的券顶完整外,其余各室的券顶均不同程度的损坏。1994年春发掘。墓葬布局与一号墓基本相同,也由墓道、墓门和前、中、后主室及东三侧室、西二侧室组成。除墓门和前、中室四壁,西二侧室的隔墙为石材外,均有青砖作材料。后室由一道砖墙分隔为东西两间。各室间有门相通。室顶为青砖起券。室外南北长9。10米,东西宽8。52米。整个墓室布置相当平衡,均在一中轴线上,主轴线南北向,墓门南偏西9度。

一号墓是夫妻合葬墓,但是与众不同之处是女方葬在东面,明显地位高于男方。而根据东汉家族墓流行的昭穆顺序看,二号墓是一号墓墓主的儿子,也是合葬墓。

三号墓在二号墓的西面,相距12米,群众修建房屋时发现,1994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人试掘,未发现。

四号墓在一号墓西南100米处,小型砖石墓,1994年10月村民挖地窑发现,经沂南县文物管理所抢救性发掘,出土文物50余件,清理后封土保护。

五号墓、六号墓分别位于距二号墓南约25米、东30米处,山东省文物科技保护中心1994年5月勘探发现,未发掘。

北寨汉墓墓葬均多次被盗,随葬器物残存较少且绝大部分残毁。特别是一号墓残存遗物极少,除1947年出土一件灰色陶狗和数枚五铢钱外1954年出土完整器物仅一件小陶盘(应为盏)和一件三棱形铜箭镞,其余均为陶器残片。可辨器形有三足盘、耳杯、器盖、灯座把(原称豆柄)、案、罐底、鼎足、屋宇明器残片等。

二号墓出土完整和可复原的陶器、石器、铜器、银器等87件及100余枚铜钱,另有铁刀和漆器腐朽的痕迹。这些遗物主要分布于前室、中室、前室西侧室、中室东侧室和后室隔墙的券门中。

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少量泥质红陶。器形有鼎、盘口壶、头颈壶、盆、盒、盘、碗、圆案、长方案、耳杯、魁、灯座、盏、 釜、灶、甑、博山炉、井、灶、勺、猪厩、狗、鸡、鸭等。石器有五龙戏珠三足砚、猪、黛板;铜器有女俑、泡钉(漆器附件)、“五铢”钱、“大泉五十”钱、“货泉”钱:铁器有刀、棺钉(均腐殖不完复原);银器有小环等。其中的灯座为宋代博山瓷油灯,据专家分析认为,此墓宋代就曾被盗过,瓷油灯系盗墓贼盗墓后所弃用之物。

五龙戏珠三足砚和铜女俑,在汉代文物中极为少见,弥足珍贵。砚为石灰石质、圆形、子母口,由砚身和盖组成。砚身圆底,饰三熊足;砚首,线刻莲瓣纹和旋涡纹,其中部凿刻一椭圆形墨池;砚堂平滑,子口平直沿;砚外缘及子口上缘线刻莲瓣纹。砚盖呈圆弧形,中心突起成圆柱状,其上刻“五铢”钱纹;周围环绕五条身体线刻鳞纹的透雕的龙,龙首紧贴“五铢”钱,组成一幅五龙戏珠(铢)的图案;盖周边及外缘线刻勾连云纹。直径19。7厘米,通高7。4厘米。铜女俑出土于东后室东北角,裸体,发后梳,似围巾帻;高大鼻,阔嘴;细长身,扁胸,凸腹露脐,宽臀;双臂微曲下垂,手指并拢,手心外向;略屈膝,跣足。高8。4厘米,肩宽3。7厘米。

参观需要提前预约,门票和业务联系电话:15610666620

湘湖边的群山中挖出墓葬群!799个字写尽这位女子的一生

300多年前,张姑娘满17岁,嫁人了。

那时的她,在走进萧山周家时,不知道是怎样的心情,是满怀期待,还是充满忐忑?但无论如何,她都不会想到,从迈进周家那一刻开始,她的一生将被记录下来,藏在地下,而在300多年后,又重现人间。

从去年夏天开始,杭州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萧山黄家河进行考古发掘,花了半年多时间后,收获颇丰,发掘了299座墓葬。

这299座墓葬,不但数量多,跨代时间也长,从4500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一直到300多年前的明代,整整跨越了4000多年。

在这些沉睡的墓葬中,有一个小小的墓,是属于300多年前的张姑娘的。她的墓虽然小,但找到了一合墓志铭,清清楚楚,记录了她的一生。

17岁嫁人19岁守寡

58岁离世的周张氏这一生实在辛苦

萧山湘湖边群山连绵,其中有一片叫西山。西山里,有一个南山头,有一个北山头,两个山头组成了 萧山黄家河墓群。

▍黄家河北山头墓群

张姑娘的墓,在南山头。

下了车,走到山边,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队员杨金东带队,沿着一条一看就是脚踩出来的「小路」走到半山坡,一座长2.2米、宽1.2米的墓,就是张姑娘的了。

▍周张氏的墓,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这么小?杨金东说,明代流行薄葬,当时朝廷要求把财富留在人间,不要带到地下,所以墓葬都很简单,像长2.2米、宽1.2米的墓,跟其它朝代比是寒酸了些,但跟同时代比,可能还算是稍大了。

▍周张氏的墓,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陪葬更简单,只有五只小陶罐。但重要的是,在墓前,有一合墓志铭。杨金东说,他这些年在湘湖边挖到的明代墓,大约有15座是有墓志铭的,比例占到约五分之一。

明节妇贞肃孺人周母张氏墓志铭

赐进士出身翰林院庶吉士同邑眷生来宗道撰文并篆

节妇姓张邑西河耆民张桂女儒林南山周□儒配也幼问女则性慈慧不嗜

奢华年十七适南山君越二年举一子即将仕郎一新方在襁褓而南山君捐

馆舍矣孺人哭之尽哀欲与俱死水浆不入口者数日姑与父母慰谕之曰若

欲死子已得矣其若□孤何且而翁而姑发俱飕飕白矣古之著名闺阃者岂

必以死狥载欲以慰亡人于地下奠若立孤以亢宗也孺人于是强起始勉进

饮食抚育其孤日工女红孝养二尊人俻至孤稍长即令出就外传习举子业

□归室中谆谆以德行相训而孤亦奉母命唯谨无何而翁与姑相维捐世南

山君伯仲析产异居而家政攸属之矣周故富饶以雄资闻闾里赋后重繁内

外应酬甚夥人鲜不为孺人错愕者孺人从容调停综理井井不啬以伦不因

以病晰凭处事适中窽会而自终身缟衣綦素攻苦食淡以勤俭相先动循矩

双足未尝踰阈外非年节虽家人亦罕得见其面水药之操廪廪霜日贤节始

著文里中中人咸推重之孺人年五旬诸缙绅先生上其事于郡邑将以请于

朝树契里中而以孺人未踰五旬弗如制也先给扁旌之得表为节妇云已而

一新习举业不成弃去输镪得选广西怀远镇巡检三年以最闻升主簿未抵

任病卒于家孺人火恸几绝而环顾膝下有孙未及成人多方教育命治闻业

攻进取孙亦气宇不类凡儿咸以远大期之然孺人终以大变屡值居恒忽忽

不乐抑郁之疾有自来矣两春孺人卒卒时年五十九矣子一新仕主簿娶横

河张小泉女一新生一子讳启舒娶西门丁岳连女孙女二一适王明宇一适

徐赏森姻娅俱同邑阀阅名家也孺人生于嘉靖戊申八月初九午时卒于万

历丙午三月廿五如申时启舒扶柩葬于西山凉坞与南山君合葬云

来子曰语文云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以会观之信然哉当南山君之不禄也

周氏之脉不绝如纤籍孺人必以死自狥孰与立孤亢宗此与自经沟渎无异

母乃孺人卒能底定燕翼贻谋昌大厥家四十年间与瑾瑜比洁与日月争光

即右东海南阳何以如鸟余欣慕之因为之志其墓而系之以铭 铭曰

周氏有节 寔惟孺人 十九执节 久而弥贞 乡邦推重 朝野闻名

大节奄忽 耳顺归全 维彼西山 凉坞之阳 宅兆于斯 长发其详

一般来说,墓志铭,有志,有铭。志,讲死者在世时的德行、技艺、功绩等生平事迹,相当于浓缩版的个人档案;铭,大多用韵文、诗词,表示对死者的悼念、赞颂。

这里找到的墓志铭,铭文「周氏有节 寔惟孺人 十九执节 久而弥贞 乡邦推重 朝野闻名」,几句话就有了定位——贞洁烈妇。

▍明墓M26墓志铭,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我们通过墓志,来看看她的这一生。

嫁人前,她姓张,但是叫张什么,没有说;嫁人了,夫君姓周,叫南山君,从此她随夫姓,就被叫做周张氏。

17岁嫁给南山君,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还是自由恋爱?墓志里没有讲,我们无从得知。但婚后感情应该还是蛮好的,隔了一年,生了个儿子,儿子还在襁褓之中,夫君撒手人寰,留下孤儿寡母。

那时的周张氏,才刚19岁。夫君死了,周张氏痛不欲生,不吃不喝、粥米不进,公公婆婆都来劝她:你就当看在孩子分上,不能跟着他走了,要振作起来啊。

这位年轻的妈妈,隐藏悲伤,重新振作,做起女工,养活孩子。等儿子稍稍大了一些,小叔子闹着分了家,她靠着自己硬是把小日子操持起来,教儿子读书识字。

子长大了,还算争气,虽然没走成仕途,但小生意做得不错,从萧山把买卖做到了广西怀远镇,还选上了一个小官,叫做巡检。

三年后,儿子表现优秀,提拔成主簿,打算从萧山去广西赴任,但就在赴任前,一场大病,儿子又死了。

青年丧夫、中年丧子,周张氏的痛苦可想而知。儿子走后,还留下了一个儿媳、一个孙儿、两个孙女,怎么办呢,只能再次振作,又照顾起一家老小。

墓志里有一笔提到,说周张氏儿子娶的是「横河张小泉女」,杨金东说,很可能是张小泉的女儿,对,就是鼎鼎大名张小泉剪刀

据传,张小泉是安徽人,明代时,全家老小逃难来到杭州,定居在大井巷,做剪刀成名于1628年,也就是明代崇祯元年。

是不是真的就是这个张小泉?现在还只能说是「可能」哦,毕竟查来查去,张小泉有没有女儿、是哪一个女儿,根本查不到。杨金东说,时间、地点大体是对得上号的,以后要到萧山去好好查查周氏族谱,可能会有线索。

这个儿媳后来怎样,墓志里也没有讲。小孙子、孙女是有交待的,后来婚嫁了哪里,都有记录。

在孙辈都长大成家后,周张氏不知道有没有很欣慰?墓志里说她到了花甲之年,实岁的话应该是58岁时,去世了,跟夫君合葬到了西山凉坞。

在周张氏去世后,当地乡民都很认可她,说她是贞洁烈妇,所以由乡里推荐,经官方审批后,给她留了这样一合墓志铭。

这样一合墓志铭,杨金东说,虽然并不能确定所写的就一定是当时的事实,也可能是美化过,但是基本可以反映当时的情况。

更重要的是,有了这799个字,我们才可以在300多年后的今天,突然一下子,清晰地感受到了这样一位明代女子,悲伤而又坚强的一生。

周张氏「邻居」是一对西晋夫妇

陪葬都被盗墓挖走了,幸存一个双鱼洗

还是南山头,就在周张氏的小墓边上,是规格比她大好几倍的两座西晋墓

其实确切来说,应该是西晋时,一对夫妇,选了南山头这块大坡,给自己建了两个大墓。他们看中的应该是这里的风水,面朝东方,视野开阔。未曾料想,过了一千多年后,周张氏的墓也建了过来。

▍西晋墓中,可能是夫妻墓中的男性那一座。

为什么说是夫妇墓?

杨金东说,南山头上就这两个墓最大,挨在一起,规格、材质、制式都是一样的,比如都是青砖,都用了「三顺一丁」的垒法,所以判断两座墓的关系肯定是比较亲密的。

▍杨金东说,推断两座西晋墓是夫妻墓的证据之一,是「三顺一丁」的建制。

然后呢,其中一座墓的女性特质更多一些——出土了一个双鱼洗青瓷盆,所以推断是一对夫妇。

杨金东说,两座墓都被盗墓了,男性墓偷得干干净净,女性墓在墓室甬道的位置,残存了一些,有碗、盘、香炉、盂、灶、冥币、井、谷仓等,双鱼洗就是在这里找到的。

在《2019年杭州文物考古工作年度盘点暨出土文物展》上,我见过这个双鱼洗,口径约26厘米的青瓷盆,外形完好无缺。盆底,两条鱼一左一右,肚皮相对,嘴里都「牵」了条线,缠了一个波浪形,最后汇成一个爱心。

▍双鱼洗青瓷盆,正在杭州海塘遗址博物馆展出。

杨金东说,老底子的陪嫁,都有洗脸盆的,这个双鱼洗青瓷盆,就是姑娘出嫁时的嫁妆。双鱼洗,那是寓意满满了。

鱼,有鱼子,象征多子、子孙满堂。而且,鱼自古就有象征爱情的寓意,两条鱼儿画在一起,也是古代人的浪漫啊。这还是杭州首次发现双鱼洗青瓷盆。

不知道,这对浪漫的夫妇,是什么时候去世的。

西晋墓中经常会用纪年砖,有了纪年砖,就可以清晰地记录它们的确切年代。幸运的是,女性墓里有,写着「永康元年七月六日造」,但另一座男性墓没有,所以不知道他们谁早谁晚。

▍西晋墓中,可能是夫妻墓中的女性墓,里面有纪年铭文为「永康元年七月六日造」。

小小一个山头200多座墓葬

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可以说相当密集了

下了南山头,往北山头走,墓葬就更多了,一个山头上有200多座,最早到4500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最晚到明代,时间足足跨越了4000多年。

杨金东带着我,看了几座他印象比较深刻的墓葬。

一座唐代墓,用杨金东的话来说「规模狂大」,长宽都是5米多,他说如果保存完整的话,很可能就是杭州最大的唐代墓了。

▍一座规格很大的唐墓。

唐代繁盛,可是很奇怪,在南方包括杭州找到的唐代墓,都很小,而且陪葬都很少。这一座算很大了。可惜的是,被破坏得彻彻底底,除了几个罐子残片,什么都没有留下。

一座汉代墓,墓主人一看就是个藏家,两千年前,他还在世的时候,收藏了一块松泽时期的玉玦,这是什么概念?就是他收了一块他活着时,往前再数三千年的古玩。可能生前喜欢得不得了,死后也带了下去。

一座三国墓,有纪年,为「凤凰二年七月日造作」。它有点惨,墓室一圈有3个盗洞,可能先后被盗了三次。还不死心,还从墓室一直往后挖,想看还有没有后室。

▍这座三国墓,可能前后被盗三次。

但是这个三国墓的主人,当年也是挺狠的,为了给自己的墓室修排水沟,把原本自己旁边的东汉墓,给整个挖掉了。

这也刚好可以解释一下,小小一片山头,是怎么排下前后200多座墓的。

杨金东说,「晚来的压在早到的墓上头,你压我,我压你,所以很多墓都是重叠的。」

整个北山头,你能看到并穴合葬的夫妻墓,也能看到整整一排、规规整整的家族墓,一看就是整个家族提前规划好的,还能看到,有些土坑墓已经挖好了,占好了位置,但最后并没有下葬的。

当然,能看到更多的,是互相打乱、交错在一起的墓。杨金东说,同时代下葬的墓,肯定不会去干扰人家,但是过了50年、100年、200年,肯定就不管了,哪里风水好就挖哪里。

整个黄家河墓群,目前找到了良渚文化时期至明代的墓葬299座,出土文物约2400件(组),包括原始瓷器、陶器、釉陶器、青瓷器、铜器、铁器和石器等。

这几天,黄家河墓葬就将回填、覆绿,就地保护起来。

//

两千多年前的汉代

有个名叫吴莫如的文人

他的印和尸骨一直保留至今

//

2019年,杨金东说,他们在萧山找到的墓群,不只是黄家河墓群。

李家坞墓群,找到战国至明代的墓葬30座,出土文物308件,有印纹硬陶器、原始瓷器、陶器、瓷器、铜器、铁器和料器等,还有5块墓志铭和1块买地券。

明代买地券,杨金东说,蛮有意思,一看就知道墓主人是信奉道教的。

买地券,俗称「阴间土地证」,源于东汉,作为死者拥有阴间土地的凭据。很多买地券上的券文都说,当墓主人买了这块地后,就证明自己可以不受鬼神的侵犯,这就是用「买地券」随葬的原因。

蜀山墓群,找到战国至明代墓葬27座,出土文物160件,包括印纹硬陶器、原始瓷器、陶器、铜器、铁器、石器和贝壳等,另有7具保存不一的人骨。

杨金东说,有一座汉代墓里,出土了一件龟钮铜印章,印文为「吴莫如印」,是杭州第二次发现、萧山首次发现。

古代印章分官印、私印,「吴莫如印」是私印。推断,汉代时,这位名叫「吴莫如」的,应该是生前经常用到印章,既然是私印,可能是经常帮人代写家书,反正是个文人,死后印章一起随葬。

和印章一起「现身」的,是一具保存基本完整的人骨。汉代墓,距今已经两千多年了,人骨还能保存下来?杨金东也说,「实在太罕见了。」

一般来说,常规墓葬里的人骨存放不会超过50年,20年就差不多了,这一座汉代墓的底下应该是用了清灰泥,隔水性好,可以防潮,而且致密,所以才有可能保留下来。

杨金东说,明清时的墓葬,看到人骨的概率大一些,因为已经流行三合土,糯米、石灰、黄土混在一起,专门处理过后,不但密封性好,质地比水泥还要硬。

//

古代的萧山人

为什么都喜欢葬在高山上

//

大约从十年前开始,负责萧山考古的杨金东,每次有了墓葬考古新发现,我都会跟着他到现场看一看。

这一次看完,我问杨金东,这些墓,不是建在山顶,就是建在半山腰的山坡上。为什么,古代的萧山人都要把墓选在这么高的地方?

一个是地理原因。以前萧山水域多,渔猎还可以,居家只能往山脚下靠拢,那死后怎么办,水葬是接受不了的,就只能往高山上去,尤其是湘湖两侧的群山,可以防水,而且在潮水肆虐的萧山,还可以防止被潮水冲毁。

一个是风水原因。古代人讲究,死了以后远离水、靠近天,尤其是吴越国时期,推崇山高可以接天之气,离天越近越好,所以越往山顶去。

我问杨金东,这十年在萧山挖过的墓葬,有没有算过一共多少了?他说,「四五百个起码有了」。那么,挖了一个又一个的古墓,我们能知道些什么呢?

杨金东说,通过一个个墓葬,就能看到整个萧山的历史缩影。

在萧山,杨金东挖掘过的四五百个墓葬,从良渚到清代。这说明什么,最早4500年前,良渚人就在萧山开始活动了,良渚墓里只找到小小的、非常普通的玉,说明在萧山住的是很底层的良渚人。

人慢慢多起来,到了汉代,萧山人口大量增加,已经可以用繁盛来形容了。证据,就是汉代墓们。

一个是多,汉代墓占大多数,一个是汉代墓流行厚葬,出土的随葬品也多,像釉陶器、陶器、青铜器和铁器等都有。墓多,说明人多;随葬品多,也说明经济不错。

所以你看,历史就在那里,就看你是不是能发现。

历史上的杭州,曾经是什么样子的?也许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每一个人都有好奇和想象。

1月7日,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2019年的考古工作进行了盘点,过去一年,市考古所在杭州完成17个考古发掘项目,其中有479座墓葬,出土了文物标本6532件(组)。

2020年,《杭州宝藏》栏目,会和大家讲一讲考古背后的那些生动有趣且有历史温度的故事。

来源:都市快报 记者 刘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