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木洪文化遗址

诺木洪文化遗址

诺木洪文化遗址位于青海省柴达木盆地南部的诺木洪乡,是我国解放以后新发现的一种古文化遗存,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因首先发现于柴达木盆地都兰县诺木洪,故考古学上称之为“诺木洪文化”。

该文化遗存相当于中原地区青铜器时代晚期文化,是青海高原特殊环境下的土著文化。诺木洪文化主要分布于柴达木盆地东南部的诺木洪、他里他里哈、巴隆他温陶亥、香日德下柴克、上柴克、察汉乌苏夏日哈、可儿沟等20余处。该文化对我国羌族、吐谷浑文化的研究,有着重要价值。他里他里哈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诺木洪文化遗址范围东靠海西哇河,西临搭里他里哈村,面积约5万多平方米。遗址由三个小沙丘组成,呈品字形,三个沙丘之间是一片天然广场。其文化遗存主要是房子、土坯围墙、牲畜圈栏和本棺墓葬及大量出土文物。土坯围墙是以黄土土坯叠砌而成,土坯呈长方形。围墙有两种,一种是平面呈椭圆形或卵圆形,一种是呈长方形或不规则长方形。房子都是方形或圆形的木结构建筑。另外还有一座大型牲畜圈栏,平面呈椭圆形。经发掘的只有他里他里哈(1959年)发掘有房屋11座,土坯坑9个,围栏一座,瓮棺葬墓3座,出土了一批陶器、石器、骨器、铜器等文化遗物,数量近数千件。

诺木洪文化遗址出土文物有各种石、骨制的生产工具,如石刀、骨针等;有陶制的生活用具,如曲腹陶盆、圈足陶碗、深腹陶杯、带耳盆等,陶质为夹砂粗红陶和夹砂灰褐陶;有铜制的斧、刀、镞、钺等形器,以及炼铜的用具残片与铜渣等;还有许多毛织品,原料为绵羊毛。有的还经过染色加工成线;并且织成毛布。出土文物中,还有骨笛、骨哨、陶牦牛等。骨笛和骨哨,是由兽骨加工而成,磨制精细。它说明当时人们在劳动之余还从事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上述文物收藏在青海省博物馆内。

诺木洪旅游景点 诺木洪遗址

1. 诺木洪遗址

中国海拔最高的盆地是柴达木盆地。

四大盆地海拔:

柴达木盆地海拔 2000M——3000M

塔里木盆地海拔 1000M——2000M

准噶尔盆地海拔 500M——1000M

四川盆地海拔 200M——500M

柴达木盆地

柴达木盆地是中国三大内陆盆地之一,属封闭性的巨大山间断陷盆地。位于青海省西北部,青藏高原东北部,主要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西北北抵阿尔金山脉;西南至昆仑山脉;东北有祁连山脉,面积25.7768万平方千米。内陆盛产铁矿、铜矿、锡矿、盐矿等多种矿物,故被称作“聚宝盆”。“柴达木”为蒙古语,根据清代统治者平定西域后为扫清语言障碍、巩固西北边疆的统治而编撰,由乾隆皇帝亲自审定。研究西北少数民族历史地理的重要工具书《西域同文志》卷十六中,对此有清晰的说明:“蒙古语,柴达木,宽广之谓。滨河境,地宽敞,故名”。故意为“辽阔”之意,不过,由于历史等一些主观和客观的原因,也有采取意为“盐泽” 这个解释的,实际上这个在学术界有不同意见。

柴达木盆地地理特点

柴达木盆地为高原型盆地,地处青海省西北部,主要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是一个被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等山脉环抱的封闭盆地,介于90°16′E-99°16′E、35°00′N-39°20′N之间。盆地略呈三角形,东西长约800千米,南北宽约300千米,面积257768平方千米(与东北松辽盆地面积差不多),为中国三大内陆盆地之一。

柴达木盆地是我国四大盆地之中,地势最高的盆地。柴达木不仅是盐的世界(东南部多盐湖沼泽),而且还有丰富的石油、煤,以及多种金属矿藏,如冷湖的石油、鱼卡的煤、锡铁山的铅锌矿等都很有名。所以柴达木盆地有“聚宝盆”的美称。

柴达木盆地气候

主要特点

柴达木盆地属高原大陆性气候, 以干旱为主要特点。年降水量自东南部的200毫米递减到西北部的15毫米,年均相对湿度为30-40%,最小可低于5%。盆地年均温均在5℃以下,气温变化剧烈,绝对年温差可达60℃以上,日温差也常在30℃左右,夏季夜间可降至0℃以下。风力强盛,年8级以上大风日数可达25-75天,西部甚至可出现40米/秒的强风,风力蚀积强烈。

气候变化

1961-2006年,中国气温增幅为每10年0.10℃-0.20℃,而青海高原为每10年0.33℃。其中,柴达木盆地更是高达每10年0.44℃。由此,柴达木盆地已成为青海高原乃至全国范围内增温最显著的区域。

在气温升高的同时,柴达木盆地降水量也在持续增多。柴达木盆地大部分地区从1998年以来降水量持续增加,增加趋势明显大于青海省其他地区。1998年至2008年,柴达木盆地各地年平均降水量在13.5至95.5毫米之间,与历年平均值相比,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增加幅度均在10%以上。

全球气候变暖给柴达木盆地带来的显著影响,它也成为整个青藏高原气候变化最为敏感和显著的地区。而种种迹象表明柴达木盆地气候由暖干化向暖湿化转型。

灾害性天气

2011年3月17日,受新疆东移冷空气影响,

凌晨1时33分至2时28分,青海柴达木盆地的格尔木出现灾害性沙尘天气,最大风速每秒达26.3米。这也是柴达木盆地40年来出现的最大风速的沙尘天气,并给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影响。

当时沙尘经过时,最大能见度不足1米。大风沙尘天气过后,格尔木市上空飘起了雪花。据气象部门介绍,由于沙尘和降雪天气格尔木市降温幅度达8℃左右。

著名盐湖

青海省有盐湖,有的在这个盆地,而柯柯盐湖和尕海盐湖在其它区域(西藏拉昂 错只是咸水湖)。

茶卡盐湖

茶卡盐湖位于柴达木盆地东北部,茶卡盆地的西部。茶卡盆地西南被鄂拉山与希里沟山间断陷盆地分割,东北有青海南山与青海湖相隔。盆地南、北受断裂控制,形成面积2400平方公里的封闭内流断陷盆地。茶卡石盐开采历史悠久,早在西汉时期,当地羌族人已采盐食用。

察尔汗盐湖

如若驱车行驶在215国道上,你会发现在格尔木市附近有一段笔直的公路,如桥般浮在察尔汗盐湖上。如果不是迎面“万丈盐桥”四个大字,你会以为它就是普普通通的公路,但其实这是一座长达32公里的盐桥,因折合市制达万丈而被誉为“万丈盐桥”。

人文景观

农作物

盆地现有耕地集中于东部和东南部绿洲地带,以产粮食、油料为主,单产较高。

交通状况

交通事业已初具规模,青藏铁路已通车,公路成网,高速基本已经贯通全州各地,同时,连接青藏铁路至甘肃敦煌的格敦铁路目前已经进入工程后期,预计2018年全线建成通车,青海境内已经完工。出现了格尔木市、德令哈市、冷湖镇、大柴旦镇和茫崖镇等一批新兴城镇。

火车:可乘K9803次特快(西宁-格尔木),硬卧194.00元

所有进藏列车均在格尔木停靠,部分进藏列车也在德令哈市停靠。

汽车:柴达木各地均有通往省会西宁的班车,同时也有连接州内和省外毗邻地区(敦煌)各地的班车。

飞机:目前已开通西安至格尔木、西宁至德令哈、西宁至敦煌至花土沟的支线航班。

风景奇观

贝壳梁

在柴达木盆地的一处戈壁滩上,有一条长约2千米的小丘陵,当地人称贝壳梁。贝壳梁表面薄薄的盐碱土盖下面竟是厚达20多米的瓣鳃类和腹足类生物贝壳堆积层。这一罕见的自然奇观,是迄今为止中国内陆盆地发现的最大规模的古生物地层。

芦苇船

贝壳梁西行20多千米,就来到了芦苇船的所在地。这是一块待开发的土地,因而它就没有一个固定的名字,人们通常说它在“诺木洪塔温塔里哈”新石器的遗址西北部的小湖中。这一带是柴达木盆地的最低处。古海遗留了星星点点的湖泊沼泽,因而这里的河又发育极为完善,大大小小的湖泊在戈壁深处散发着清香。

雅丹地貌

“雅丹”是维吾尔语,意为“具有陡壁的土堆丘”,也叫“风蚀林”、“沙石林”,是一种奇特的风蚀地貌。 “雅丹”地貌区西临一里坪,北接德宗马海湖,东连马海,南与尔台吉乃尔相连,东经97度18分,北纬37度59分,在大柴旦镇以西约200平方千米。由于亿万年的地质变迁,因褶皱而隆起和因断裂破碎的裸露第三级地层在外因力的长期作用下,吹蚀一部分地表物质形成的多种残丘和槽形低地。

盆地瀚海盐碱滩,由于受强烈风沙的侵蚀,久而久之,使裂缝越来越大,将原平坦的地表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垄脊沟槽,顺盛行风方向伸长,沟槽越来越大,垄脊越来越小,出现不连接的许多土墩,形成了戈壁滩上特有的一大奇观,这就是著名的“雅丹地貌”。

沙漠治理

青海省采取多种手段,加快生态治理步伐,柴达木盆地的绿洲面积不断扩大,据卫星遥感监测显示,柴达木盆地沙区风蚀荒漠化程度趋缓。近几年荒漠化面积明显减少,土地荒漠化面积较2000年以前缩减2.7%。随着植被情况的好转,柴达木盆地的野生动物数量也大幅增加。

2000年以来,柴达木盆地内实施退耕还林22.7万亩,人工造林152万亩,封沙、封山育林168万亩;国家重点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面积已扩大到865.66万亩。

2. 诺木洪塔里他里哈遗址

柳湾文化:柳湾文化早期墓 葬中的陶器和装饰品较多,晚期墓葬中生产工具大量增加,表明当时的原始农业和畜牧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晚期墓葬中,主人往往是男性,多侧身直肢;女性紧靠男性,多侧身屈肢,这表明柳湾文化晚期已进入父系氏族公社时期。

彩陶盆:1973年秋,在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了一件内壁绘有舞蹈图案的彩陶盆。这件彩陶的舞蹈图案花纹极其精美,堪称青海古代文化的珍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盆高12.7厘米,口径28.5厘米;舞蹈花纹图案共3组,每组5人。

青铜时代的文化:我国在夏朝时进入青铜时代,跨越商朝、西周,截止于春秋,延续了1600年左右。青海发现的青铜时代文化遗址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是相当于夏、商时期的卡约文化,和相当于西周时期的诺木洪文化。卡约文化主要分布在青海东部的湟水流域及黄南、海南、海北等地区。迄今为止,已发现遗址1000余处,出土文物异常丰富,除大量陶器之外,还有石制、骨制的生产工具。诺木洪文化主要分布在海西的柴达木盆地。出土文物除毛织品残物及铜刀、铜斧等铜器外;还发现了翻地用的骨耜,收割用的石刀,以及定居的房屋和牧畜圈栏。表明当时的人们在冶铜、毛纺织技术方面,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旧石器时代的文化 1956年夏,科学工作者在长江源头的沱沱河沿岸、可可西里等地,发现了一批打制石器。这充分说明早在旧石器时代,唐古拉山地区就有人类活动。1982年,在海西小柴旦湖东南岸,发现了一处旧石器时代的文化层,据考古工作者测定,其年代至少在23000年以前。这是目前已知的青海境内最早的远古文化。1980年,在贵南县又发掘出距今约6000多年的拉乙亥文化,出土文物除石器外,还有许多兽骨和骨器,说明狩猎已是当时主要的生产活动之一。

新石器时代的文化 青海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发现的很多,最著名的是距今约4000年左右的柳湾文化。在柳湾遗址出土文物30000余件,其中彩陶多达15000余件,这些彩陶造型多变,花纹和图案精美,艺术水平很高。柳湾遗址堪称是一座彩陶艺术的宝库。

3. 诺木洪文化遗址

柴达木盆地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柴达木盆地在青海省。柴达木盆地为高原型盆地,地处青海省西北部,主要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是一个被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等山脉环抱的封闭盆地,介于90°16′E-99°16′E、35°00′N-39°20′N之间。盆地略呈三角形,东西长约800千米,南北宽约300千米,面积257768平方千米(与东北松辽盆地面积差不多),为中国三大内陆盆地之一。扩展资料:柴达木盆地是中国三大内陆盆地之一,属封闭性的巨大山间断陷盆地。位于青海省西北部,青藏高原东北部,主要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西北北抵阿尔金山脉;西南至昆仑山脉;东北有祁连山脉,面积25.7768万平方千米。内陆盛产铁矿、铜矿、锡矿、盐矿等多种矿物,故被称作“聚宝盆”。柴达木风景奇观:

1,贝壳梁在柴达木盆地的一处戈壁滩上,有一条长约2千米的小丘陵,当地人称贝壳梁。贝壳梁表面薄薄的盐碱土盖下面竟是厚达20多米的瓣鳃类和腹足类生物贝壳堆积层。

这一罕见的自然奇观,是迄今为止中国内陆盆地发现的最大规模的古生物地层。

2,芦苇船贝壳梁西行20多千米,就来到了芦苇船的所在地。

这是一块待开发的土地,因而它就没有一个固定的名字,人们通常说它在“诺木洪塔温塔里哈”新石器的遗址西北部的小湖中。

这一带是柴达木盆地的最低处。

古海遗留了星星点点的湖泊沼泽,因而 里的河又发育极为完善,大大小小的湖泊在戈壁深处散发着清香。

3,雅丹地貌“雅丹”是维吾尔语,意为“具有陡壁的土堆丘”,也叫“风蚀林”、“沙石林”,是一种奇特的风蚀地貌。“雅丹”地貌区西临一里坪,北接德宗马海湖,东连马海,南与尔台吉乃尔相连,东经97度18分,北纬37度59分,在大柴旦镇以西约200平方千米。由于亿万年的地质变迁,因褶皱而隆起和因断裂破碎的裸露第三级地层在外因力的长期作用下,吹蚀一部分地表物质形成的多种残丘和槽形低地。

盆地瀚海盐碱滩,由于受强烈风沙的侵蚀,久而久之,使裂缝越来越大,将原平坦的地表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垄脊沟槽,顺盛行风方向伸长,沟槽越来越大,垄脊越来越小,出现不连接的许多土墩,形成了戈壁滩上特有的一大奇观,这就是著名的“雅丹地貌”。

4. 诺木洪遗址天气预报

因为大约距今一亿年前,还是一片古海——古特提斯海,随着欧亚板块的漂移挤压,喜马拉雅山脉隆起亚洲脊梁,青藏高原如史诗般崛起,柴达木盆地与四周发生地质断裂,海水流向低处,古特提海逐渐地缩小、海水中生存的贝类们,为了求得最后的生存,开始它们慢长、神圣而悲壮的求生之旅,争先恐后地涌向最低处,前赴后继、越积越多、越爬越高……无以计数的贝壳,层层叠叠地堆积在一起,形成一条长两公里的山梁,其中泥沙聚拢的贝壳造型千姿百态。屏息聆听那每一枚贝壳,其中都有远古海浪的潮音……

国内最大规模的古生物地层

贝壳梁位于柴达木腹地,距西宁500公里,在都兰县诺木洪乡境内的努尔河附近,有一道长约2公里左右,宽约70米的小丘陵,当地人称贝壳梁。揭开贝壳梁表面薄薄的盐碱土盖,人们发现下面竟是厚达20多米的水生物贝壳堆积层。大的约一元硬币,小的约拇指盖大小,数以亿计的贝壳,同含有盐碱的泥沙凝结在一起,层层叠叠。贝壳的轮廓、纹路都清晰可辨,仔细看,有的贝壳中还能看到珍珠,不过已经钙化,与贝壳胶结得十分紧密。它们凝固在泥沙中的形态,使我想象到了潮水的力量,将这些小生物一层一层地推成这道贝壳梁,这一罕见的自然奇观,是迄今为止我国内陆盆地发现的最大规模的古生物地层。

地质专家曾对媒体说:“这里的贝壳地层是研究柴达木盆地以及塔里木、准噶尔等内陆盆地数万年以来的气候变迁、盐湖演变乃至预测今后气候变化趋势的宝贵地质资料。”

5. 诺木洪位置

诺木洪到(德令哈)哈德令468公里 條萊垍頭

6. 诺木洪遗址游玩攻略

格尔木隶属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地处青海省中西部、青藏高原腹地,辖区由柴达木盆地中南部和唐古拉山地区两块互不相连的区域组成,市区位于柴达木盆地中南部格尔木河冲积平原上,平均海拔2780米,属高原大陆性气候。“格尔木”为蒙古语音译,意为河流密集的地方

格尔木市下辖3个行委,包括5个街道、2个镇、2个乡和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格尔木以东是西宁,以北是敦煌,以南是拉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通往新疆、西藏等地的中转站

截至2011年,格尔木市总面积逾12万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30万,城市人口占86.6%,有汉、蒙古、藏、回等34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占69.8%。格尔木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有长江源头、万丈盐桥、雪山冰川、昆仑雪景、瀚海日出、沙漠森林等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荣誉称号

在格尔木市东140公里的诺木洪搭里他里哈遗址有一处青铜器文化遗 存,被命 名为“诺木洪文化”,其时代约为中原的西周时期,距今2700多年。那时人们从事农业与畜牧业,饲养的家畜有羊、牛、马、骆驼等。人们身着毛布衣服,脚穿牛皮鞋,佩带各种装饰品,居住的是有榫卯结构的木建筑房屋。

劳动之余还吹奏骨笛娱乐。诺木洪文化是中国西部古代民族羌人部落游牧的地区之一。这里的羌人与青新交界一带的“若羌”关系密切

格尔木地区成为吐谷浑国属地。北朝到隋初,连接中原与西域的丝绸南道“青海道”一度十分兴盛,青海通分南、北两分道,其中南分道即过日月山,由青海湖南经都兰,格尔木西入新疆及其经西地区的交通线。格尔木以其冲要位置,为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发挥过作用。

7. 诺木洪遗址门票多少钱

飞机托运行李,在一定额度内免费,旅客对逾重行李应付逾重行李费,国内航班逾重行李费率以每公斤按经济舱票价的1.5%计算,金额以元为单位。比如:托运22kg,超过了2kg,如果全价机票是1000元,超重费就是:2x1.5%x1000=30元。

飞机托运行李,在一定额度内免费,持成人或儿童票的旅客免费行李额为头等舱为40公斤、公务舱为30公斤、经济舱为20公斤,持婴儿票的旅客无免费行李额。旅客对逾重行李应付逾重行李费,国内航班逾重行李费率以每公斤按经济舱票价的1.5%计算,金额以元为单位。比如:托运22kg,超过了2kg,如果全价机票是1000元,超重费就是:2x1.5%x1000=30元。

飞机是指具有一具或多具发动机的动力装置产生前进的推力或拉力,由机身的固定机翼产生升力,在大气层内飞行的重于空气的航空器。飞机是20世纪初最重大的发明之一,公认由美国人莱特兄弟发明。他们在1903年12月17日进行的飞行作为“第一次重于空气的航空器进行的受控的持续动力飞行”被国际航空联合会(FAI)所认可,同年他们创办了“莱特飞机公司”。自从飞机发明以后,飞机日益成为现代文明不可缺少的工具。它深刻的改变和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开启了人们征服蓝天历史。

诺木洪遗址游玩攻略 诺木洪景点

1. 诺木洪景点

天池

长白山是一座休眠火山,火山口积水成湖,夏融池水比天还要蓝;冬冻冰面雪一样的白,被16座山峰环绕,仅在天豁峰和龙门峰间有一狭道池水溢出,飞泻成长白瀑布,是松花江的正源。天池像一块瑰丽的碧玉镶嵌在雄伟的长白山群峰之中,是中国最大的火山湖,也是世界上最深的高山湖泊。现为中朝两国的界湖。

纳木错

纳木错,位于西藏自治区中部,拉萨市当雄县和那曲地区班戈县之间,是西藏第二大湖泊,也是中国第三大的咸水湖。纳木错湖意为天湖、灵湖或神湖,是藏传佛教的著名圣地,信徒龙门尊其为四大威猛湖之一,传为密宗本尊胜乐金刚的道场。

喀纳斯  

哈纳斯湖(又称喀纳斯湖)位于布尔津县境北部,是一个座落在阿尔泰深山密林中的高山湖泊。环湖四周原始森林密布,阳坡被茂密的草丛覆盖。湖水来自奎屯、友谊峰等山的冰川融水和当地降水,从地表或地下泻入哈纳斯湖。哈纳斯湖状如弯月,是我国最深的高山淡水湖。湖面碧波万顷,群峰倒影,湖面还会随着季候和天气的变化而时时变换颜色,是有名的“变色湖”,每至秋季层林尽染,景色如画。

青海湖

青海湖,地处青海高原的东北部,西宁市的西北部,是我国第一大内陆湖泊,也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它浩瀚缥缈,波澜壮阔,是大自然赐与青海高原的一面巨大的宝镜。青海湖面积达4456平方公里,环湖周长360多公里,比著名的太湖大一倍还要多。湖面东西长,南北窄,略呈椭圆形。乍看上去,象一片肥大的白杨树叶。青海湖水平均深约19米多,最大水深为28米,蓄水量达1050亿立方米,湖面海拔为3260米,比两个东岳泰山还要高。由于这里地势高,气候十分凉爽。即使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日平均气温也只有15℃左中,是理想的避暑消夏的胜地。

霍鲁逊湖

该区分南北霍鲁逊湖,位于诺木洪乡田格里村西北,是柴达木盆地最底端,海拔2580米。水面216.8平方公里,湖深8米。湖东西部生长着一望无际的芦苇,随风起伏。碧波荡漾。湖东南岸有三座千万年前大海变陆地时堆积下来的贝壳山,经阳光照射,白光闪烁,扑朔迷离,春夏之交,湖上众鸟嬉戏,大自然神奇景观尽收眼底。在田格里河源头,三大温泉江集成湖,由于湖中芦苇根系纵横交错,泥土沉积,在湖面上形成一片片大小不等的飘浮的“芦苇草船”。面积达70—80平方公里的田格力湖芦苇密密层层,湖中有珍稀禽类黑颈鹤、白天鹅、斑头雁、黄鸭等,使人叹为观止。

2. 诺木洪具体位置

 都兰县地址: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都兰县地处柴达木盆地东南隅,全境可分为汗布达山区和柴达木盆地平原两种地貌类型。戈壁、沙漠、谷地、河湖、丘陵、高原、山地等地形依次分布。境内有沙柳河、托索河、察汗乌苏河等大小河流40多条。属高原干旱大陆性气候,年均气温2.7℃,最低极端气温为-29.8℃,最高极端温度达33℃。年均降水量179.1毫米。  都兰县辖4个镇、4个乡,是青海省的十大资源县之一,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行政区划:  2000年,都兰县辖2个镇、7个乡。其中各乡镇:察汗乌苏镇、香日德镇、夏日哈乡、热水乡、沟里乡、香加乡、巴隆乡、宗加乡、诺木洪乡。  2001年2月21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批复:撤销夏日哈乡,设立夏日哈镇。  2001年底,都兰县辖3个镇、6个乡,96个村(牧)委会。  2005年,都兰县调整乡 行政区划:1、撤销宗加乡和诺木洪乡,设立宗加镇,镇政府驻地设在原诺木洪乡政府驻地诺木洪,实行镇管村体制。2、将香加乡的幸福村划归香日德镇管辖。  截止2014年,都兰县辖4个镇、4个乡,107个村(牧),5个社区,乡镇分别为:察汗乌苏镇、香日德镇、夏日哈镇、宗加镇、热水乡、香加乡、沟里乡、巴隆乡。境内有:香巴管委会、柴达木监狱、查查香卡农场、英德尔种羊场。

3. 诺木洪旅游

格尔木隶属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地处青海省中西部、青藏高原腹地,辖区由柴达木盆地中南部和唐古拉山地区两块互不相连的区域组成,市区位于柴达木盆地中南部格尔木河冲积平原上,平均海拔2780米,属高原大陆性气候。“格尔木”为蒙古语音译,意为河流密集的地方

格尔木市下辖3个行委,包括5个街道、2个镇、2个乡和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格尔木以东是西宁,以北是敦煌,以南是拉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通往新疆、西藏等地的中转站

截至2011年,格尔木市总面积逾12万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30万,城市人口占86.6%,有汉、蒙古、藏、回等34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占69.8%。格尔木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有长江源头、万丈盐桥、雪山冰川、昆仑雪景、瀚海日出、沙漠森林等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荣誉称号

在格尔木市东140公里的诺木洪搭里他里哈遗址有一处青铜器文化遗 存,被命名为“诺木洪文化”,其时代约为中原的西周时期,距今2700多年。那时人们从事农业与畜牧业,饲养的家畜有羊、牛、马、骆驼等。人们身着毛布衣服,脚穿牛皮鞋,佩带各种装饰品,居住的是有榫卯结构的木建筑房屋。

劳动之余还吹奏骨笛娱乐。诺木洪文化是中国西部古代民族羌人部落游牧的地区之一。这里的羌人与青新交界一带的“若羌”关系密切

格尔木地区成为吐谷浑国属地。北朝到隋初,连接中原与西域的丝绸南道“青海道”一度十分兴盛,青海通分南、北两分道,其中南分道即过日月山,由青海湖南经都兰,格尔木西入新疆及其经西地区的交通线。格尔木以其冲要位置,为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发挥过作用。

4. 诺木洪遗址图片

柴达木盆地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柴达木盆地在青海省。柴达木盆地为高原型盆地,地处青海省西北部,主要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是一个被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等山脉环抱的封闭盆地,介于90°16′E-99°16′E、35°00′N-39°20′N之间。盆地略呈三角形,东西长约800千米,南北宽约300千米,面积257768平方千米(与东北松辽盆地面积差不多),为中国三大内陆盆地之一。扩展资料:柴达木盆地是中国三大内陆盆地之一,属封闭性的巨大山间断陷盆地。位于青海省西北部,青藏高原东北部,主要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西北北抵阿尔金山脉;西南至昆仑山脉;东北有祁连山脉,面积25.7768万平方千米。内陆盛产铁矿、铜矿、锡矿、盐矿等多种矿物,故被称作“聚宝盆”。柴达木风景奇观:

1,贝壳梁在柴达木盆地的一处戈壁滩上,有一条长约2千米的小丘陵,当地人称贝壳梁。贝壳梁表面薄薄的盐碱土盖下面竟是厚达20多米的瓣鳃类和腹足类生物贝壳堆积层。

这一罕见的自然奇观,是迄今为止中国内陆盆地发现的最大规模的古生物地层。

2,芦苇船贝壳梁西行20多千米,就来到了芦苇船的所在地。

这是一块待开发的土地,因而它就没有一个固定的名字,人们通常说它在“诺木洪塔温塔里哈”新石器的遗 西北部的小湖中。

这一带是柴达木盆地的最低处。

古海遗留了星星点点的湖泊沼泽,因而这里的河又发育极为完善,大大小小的湖泊在戈壁深处散发着清香。

3,雅丹地貌“雅丹”是维吾尔语,意为“具有陡壁的土堆丘”,也叫“风蚀林”、“沙石林”,是一种奇特的风蚀地貌。“雅丹”地貌区西临一里坪,北接德宗马海湖,东连马海,南与尔台吉乃尔相连,东经97度18分,北纬37度59分,在大柴旦镇以西约200平方千米。由于亿万年的地质变迁,因褶皱而隆起和因断裂破碎的裸露第三级地层在外因力的长期作用下,吹蚀一部分地表物质形成的多种残丘和槽形低地。

盆地瀚海盐碱滩,由于受强烈风沙的侵蚀,久而久之,使裂缝越来越大,将原平坦的地表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垄脊沟槽,顺盛行风方向伸长,沟槽越来越大,垄脊越来越小,出现不连接的许多土墩,形成了戈壁滩上特有的一大奇观,这就是著名的“雅丹地貌”。

5. 景洪基诺山

要想吃到正宗的西双版纳的蜂蜜其实还是挺简单的 ,西双版纳山多,森林也多 ,野花也多 ,挨着山上的村庄都有一些养蜜蜂的和野生的蜂蜜 ,他们通常会拿出来卖一些 ,只要你到农贸市场和一些像样的市场 门口都会有一些穿着朴素的 村民 卖的正宗的 蜂蜜,只要你 跟他讲讲价 就可以买到了 。

6. 诺木洪附近旅游景点

1、喀纳斯湖(Kanas Lake):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中国自然保护区、国家自然遗产、全国低碳旅游实验区、中国最美湖泊,喀纳斯湖雪峰耸峙绿坡墨林,湖光山色美不胜收,被誉为“人间仙境、神的花园”。

“喀纳斯”是蒙古语,意为“美丽而神秘的湖”。喀纳斯湖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北部,湖水来自奎屯、友谊峰等山的冰川融水和当地降水,湖面海拔1374米,面积45.73㎞²。

湖泊最深处高程1181.5米,湖深188.5米,蓄水量达53.8亿立方米,是中国最深的冰碛堰塞湖,是一个坐落在阿尔泰深山密林中的高山湖泊、内陆淡水湖。

2、青海湖,地处青海高原的东北部,西宁市的西北部,是我国第一大内陆湖泊,也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它浩瀚缥缈,波澜壮阔,是大自然赐与青海高原的一面巨大的宝镜。

青海湖面积达4456平方公里,环湖周长360多公里,比著名的太湖大一倍还要多。湖面东西长,南北窄,略呈椭圆形。乍看上去,象一片肥大的白杨树叶。青海湖水平均深约19米多,最大水深为28米,蓄水量达1050亿立方米,湖面海拔为3260米,比两个东岳泰山还要高。

3、霍鲁逊湖,该区分南北霍鲁逊湖,位于诺木洪乡田格里村西北,是柴达木盆地最底端,海拔2580米。水面216.8平方公里,湖深8米。

湖东西部生长着一望无际的芦苇,随风起伏。碧波荡漾。湖东南岸有三座千万年前大海变陆地时堆积下来的贝壳山,经阳光照射,白光闪烁,扑朔迷离,春夏之交,湖上众鸟嬉戏,大自然神奇景观尽收眼底。

4、杭州西湖,两边是水波潋滟,游船点点,远处是山色空蒙,青黛含翠。此时走在堤上,你会被眼前的景色所惊叹,甚至心醉神驰,怀疑自己是否进入了世外仙境。而西湖的美景不仅春天独有,夏日里接天莲碧的荷花,秋夜中浸透月光的三潭,冬雪后疏影横斜的红梅,更有那烟柳笼纱中的莺啼,细雨迷蒙中的楼台

5、千岛湖,位于中国浙江杭州西效淳安县境内的千岛湖,东距杭州129公里、西距黄山140公里,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后花园,景区内碧水呈奇,千岛百姿 ,自然风光旖旎,生态环境佳绝, 湖内拥有1078座翠岛而得名。

千岛湖以千岛、秀水、金腰带 (岛屿与湖水相接处环绕着有一层金黄色的土带,称之名 “金腰带”) 为主要特色景观

7. 诺木洪镇图片

1:从常德坐车至长沙火车站。

2:坐广州开往拉萨的火车直接在格尔木市下车。

3:在格尔木泰山路坐班车直达诺木洪。 这是最可行行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8. 诺木洪文化遗址

格尔木,青海省辖县级市,由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代管,“格尔木”是蒙古语译音,又译作高鲁木斯、郭里峁、噶尔穆,意为“河流密集的地方”,境内有长江源头、万丈盐桥、雪山冰川、昆仑雪景、瀚海日出、沙漠森林等自然景观,格尔木昆仑旅游区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唐古拉山风景还不错,“唐古拉”,是藏语“高原上的山”,由于终年风雪交加,号称“风雪仓库”。唐古拉是西藏和青海的分界线,海拔高达5231米,山口处建有纪念碑,是青藏公路进入西藏的必经之地,并且还是长江的发源地,唐古拉山的主峰格拉丹东,海拔6000多米,是长江的源头。

唐古拉口山风景非常壮丽,在蓝天的衬托下漂亮极了,到这里游玩的朋友一定不要剧烈运动,还有在带点水果,这样也能有效的缓解高原反应,摄影爱好者们一定很喜欢来这里,在这里,你肯定能够拍到非常壮阔的风景。

卡西诺山:二战与历史文化遗址保护

二战是世界上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最残酷的战争,各国弥足珍贵的文物历史文化遗址也不可避免地遭到各种程度的破坏。

意大利是法西斯轴心国的骨干国之一,却也是德意日“三轴心”中第一个退出战争并反戈一击的国家,盟军和法西斯军队在意大利半岛上展开了长达数年的“死缠烂打”。众所周知,意大利是古罗马的故地,而古罗马又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因此这里拥有欧洲最丰富、最密集和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址,当二战硝烟泛起,许多担心文化遗址被战争破坏的人就纷纷行动起来,他们有的呼吁参战各方避免战事殃及文物古迹,有的开始采取各种利索能力的手段保护身边古迹。

应该承认,在绝大多数时候,不论同盟国或轴心国都尽可能避免殃及文物古迹,以免变成历史的千古罪人。交战双方几次拉锯,罗马和佛罗伦萨两座历史名城都被双方心照不宣地定义为“不设防城市”,令这两座位于拉锯战范围内的历史名城免遭没顶之灾。德国在意大利的最高军事指挥官凯塞林空军元帅(Albert Kesselring )更因为在战争过程中比较注意保护文物古迹,战后获得盟军将领的求情并得到轻判。

但毕竟战火无情,仍有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址被毁于一旦,比如著名的卡西诺山圣本笃修道院。

卡西诺山(Monte Cassino )位于意大利中部拉齐奥大区弗罗西诺内省卡西诺市郊外,罗马东南约130 公里,是一座高度仅为520 米的低矮石山。公元529 年,传说中的“圣人”——天主教隐士努西亚的聖本篤(SaintBenedict of Nursia )在这里兴建隐修会所,成为著名的本笃会创始人。1220 年,圣本笃被天主教会“封圣”,受到信徒敬仰,卡西诺山就此成为“圣迹”,历代不断在山上大兴土木,修复和扩大本笃修道院,而圣本笃兄妹的墓葬也在卡西诺山上,因此当地许多人相信,战火不会波及卡西诺山,尽管战争已蔓延到意大利本土,圣本笃修道院的隐修士们仍一如既往地隐修,周围许多平民也跑到山上躲避战火。

1943 年9 月,盟军从西西里岛登陆意大利半岛,意大利墨索里尼政权垮台,王国政府倒向同盟国,希特勒则派遣德军进入意大利,同时救出墨索里尼,并扶持其在北方建立傀儡政权,继续和盟军作战。

德军利用意大利半岛(亚平宁半岛)长靴状的地形,建立一道道防线逐级抵抗,力图尽可能久地将盟军阻挡在远离德国本土的地方。1943 年底,德国第十军等部约8 万人占据卡西诺山附近的“古斯塔夫防线”(Gustav Line ),盟军攻势受阻。

1944 年1 月17 日,坚信“德军在卡西诺山建立永久性工事”的盟军发动了卡西诺山战役,投入军队24 万,坦克1900 多辆,飞机4000 架以上,主力为美国第五军和英国第八军,参战军人包括美、英、意大利(倒戈的王国军队)、波兰加拿大新西兰南非、自由法国印度等。

事实上,当地纳粹守军主力还是遵循了“尽量不破坏名胜古迹”的“意大利战争潜规则”,仅仅在卡西诺山的外围和山脚下布防,并没有占据修道院等真正的名胜古迹。

1 月17 日,盟军发动第一次攻势,目标是“打穿”古斯塔夫防线,占领罗马并迅速向北推进,但激战六周后,盟军付出1.6 万人的惨痛伤亡,却仅向前推进了11 公里,卡西诺山仍在纳粹军手中。

恼羞成怒的盟军将领相信,纳粹之所以如此难打,是因为其炮击十分准确,而之所以如此,“一定是纳粹在圣本笃修道院建立了炮兵观测所”,而当时为《纽约时报》工作的著名新闻记者苏兹伯格(CL Sulzberger )极力游说盟军将领,使之相信这一说法,地中海盟军空军总司令艾克中将(Ira C. Eaker )亲自飞临卡西诺山上空侦查,据说在修道院里发现无线电天线和晾晒的德军衣物,回来后就以此为依据,力主炸毁圣本笃修道院,以免被德军利用。绝大多数盟军将领支持这一说法,仅有少数人认为“证据不足,且即便如此也无关紧要,没必要为此破坏如此珍贵的文物古迹”,但胳膊终究拧不过大腿。

英属印度第四师师长图克少将Francis Tuker 成为令圣本笃修道院陷入灭顶之灾的“杀手”:他不仅坚信“修道院是德军炮兵观测站”,而且特意跑到那不勒斯,去买了一本详细介绍修道院构造、出版于1879 年的旧书,并据此认定,修道院高46 米、厚3 米的石墙坚不可摧,必须用4000 磅重的超级炸弹才能奏效。

这个建议令直接负责进攻卡西诺山的美国第五军军长克拉克中将Mark W.Clark 吓了一跳,他迟迟不肯下令,但图克少将越过克拉克,直接向盟军意大利战区总司令、英国人亚历山大元帅The Earl Alexander of Tunis 汇报,后者亲自游说,最后克拉克万般无奈,回应“除非你直接这么命令我,我才干”——然则他很快收到了这个命令。

1944 年2 月15 日上午,142 架B-17 、47 架B-25 和40 架B-26 轰炸机对圣本笃修道院进行了两次大规模轰炸,总计投下1150 吨高爆炸弹和燃烧弹,在这期间盟军炮兵还对修道院发起猛烈炮击,整个修道院被炸为一片废墟,引起山下支持轰炸的盟军将领阵阵欢呼,而反对轰炸的克拉克等人则索性躲到了后方。

轰炸引起方方面面的愤怒:美国高级外交官提兹曼几天后拜访梵蒂冈,教廷枢机主教秘书马里奥Luigi Maglione 对他怒吼“轰炸圣本笃修道院是一个巨大的错误,是彻头彻尾的愚蠢行径”。

事实也的确如此。

盟军侦察机所看到的“德军痕迹”,只是部分受到救治的德国伤员所留下的,这并不违反任何战争法则。在圣本笃修道院被彻底炸毁前,修道院里只有意大利人常驻,从未被据为炮兵观察哨。轰炸在修道院内造成230 多人死亡,但这些人或是拒绝撤离的修道士,或是相信“打仗不会波及古迹”前来避难的意大利平民——当然,也的确有几十名纳粹官兵被炸死炸伤,但他们都是被不小心投歪了的炸弹炸死在远离修道院的阵地上的(因为天气不好,当天有近90% 的炸弹投歪了)。

2 月17 日,修道院院长、79 岁的迪马亚雷(GregorioDiamare )带领幸存者逃离卡西诺山,第二天他们被盟军发现,盟军此刻才知道自己犯下了何等愚蠢的错误:近300 名避难平民中仅约40 人得以逃脱,而修道士则仅幸存6 人。

既然修道院已经成为一片废墟,纳粹方面觉得“不再有义务遵循潜规则”,伞兵1 师随即占领了修道院废墟,将之作为防线的一部分——此时这里反倒真的成了要塞和炮兵观测所,并给盟军造成了巨大的麻烦。

此后盟军对卡西诺山发动持续猛攻,但均不奏效,极富讽刺意味的是,被炸成瓦砾的修道院反倒更难攻打——不规则的瓦砾堆让善于“打乱战”的德国伞兵如鱼得水,习惯于正规战的盟军却怎么打怎么别扭,而且再怎样空袭也都适得其反。

直到5 月18 日,鉴于两翼防线都被突破,纳粹军队才主动放弃了早已面目全非的卡西诺山。

战后的意大利共和国政府出资修复了圣本笃修道院,时任教皇保罗六世PopePaul VI 则协助募集了大量修复资金。

值得一提的是,纳粹并非什么“秋毫无犯”:他们用大卡车在战前把1400 册最珍贵的手抄本从圣本笃教堂窃取,并于1943 年12 月送给帝国元帅戈林Hermann Göring, 当作寿礼——但此举和盟军的轰炸一样适得其反,战后被当作战犯判处死刑、并在执行前自杀的戈林并未能消受这份厚礼,这些珍贵的手抄本却因为帝国元帅的贪婪,鬼使神差地躲过了1944 年2 月15 日从天而降的大劫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