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佛寺

白佛寺

白佛寺

白佛寺位于青海湖北岸的同宝山下,创建于1593年,是环青海湖地区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寺院有大小经堂八十九间,建筑雄伟,规模宏大,珍宝繁富。寺院的雕塑、壁画、绒绣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十世班禅大师额尔德尼·确吉坚赞生前曾两次到寺院讲经。

白马寺:中国佛教第一寺。

从市区到白马寺,要差不多一个小时的时间。在白马寺对面有一个神州牡丹园,不过这个季节确实没什么可看的。

在白马寺大门两侧,各有两匹白马石像,看上去非常古朴,不过我们进来的时候比较晚,所以游客并不多。

寺内是朱红色的色调,庄重而沉稳。白马寺的面积比较大,除了主体的古建筑群以外,还有一部分泰国缅甸印度寺庙建筑,转一圈下来差不多两个小时。

这是中国第一所佛寺,建于东汉年间,距今接近2000年历史

寺内香火旺盛,几乎每个香炉前都是烟雾缭绕。

正好赶上寺内有法事活动,一群僧人神态庄重的穿行于一座座大殿之间。

清凉台是一个清静的小院,里边的水池内都是被游客扔进去的钱币。

陈旧的青砖说明这里历史悠久。

到了东南亚一带的寺院区域,风格与中国内地的大不相同。

时间匆忙,只好一带而过,只是在外边看了看。

缅甸风格的佛寺。

当然还有印度风格的,在别的寺院内很少见到。

寺院门口的放生池,水面平静的如同一面镜子。

<交通>

乘坐公交车56路,58路,87路等到白马寺下车。

<门票>

50元。

--------------------------------

新浪微博:river_2014大河

微信公众号:river2014_tour

--------------------------------

声明:

本文图片和文字所有权归river2014大河所有,转载请署名,未经许可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有其它需求请与作者联系。

--------------------------------

垫江白家大佛寺景点 垫江大佛寺在哪里

大佛寺景点介绍

大佛寺景点有:古佛院、天王殿、罗汉堂、鸳鸯林、大雄宝殿。

1、古佛院:金华大佛寺最有特色的就是古佛院中的古大佛——释迦牟尼佛。佛陀跌坐石窟,身横丈八,首接崖端,目光如炬,巍巍俯视一切众生。其相貌安详,慈悲可亲,前额宽广,眉眼细长,方颐薄唇,两耳垂肩。佛像中胸袒露部分,细腻精美,璎珞装饰栩栩如生。

2、天王殿:天王殿又称弥勒殿,是佛教寺院内的之一重殿,殿内正中供奉着弥勒菩萨,左右供奉着象征风调雨顺的四大天王,背面供奉护法菩萨韦驮天尊,因此得名。

3、罗汉堂:五百罗汉堂占地830平方米,殿堂庄严巍峨,金顶辉煌,登之可睹翠色丹霞的金华山美景。罗汉堂内恭敬供奉着500百尊青田石雕刻而成的罗汉像,雕工精致,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4、鸳鸯林:在大佛寺口东西两侧的山坡密林中,生长着一对对连理共根的对生树木,树种有松树、香樟、冬青、白砾、苦储、等20余种,此片密林因此又名“鸳鸯林”。在这些对生树木中,既有同一树种,又有树缘很远的树种。

5、大雄宝殿:在佛教寺院中,大雄宝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也是僧众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因释迦牟尼佛具足圆觉智慧,能雄镇大千世界,因此佛弟子尊称他为大雄。宝殿的宝,是指佛法僧三宝。大佛寺之大雄宝殿壮丽庄严,雕梁彩画,龙柱巍峨,为近年新建的功能殿堂。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大雄宝殿百度百科-罗汉堂百度百科-天王殿

垫江大佛寺在哪里

【垫江是没有大佛寺这个地方的哟~你应该说的是潼南的大佛寺,哪儿是个景点。】

介绍:

潼南大佛寺,位于潼南县城西北1.5公里的定明山下,亦名南禅寺定明院,今存有大佛阁观音殿玉皇殿鉴亭四座木结构古建筑。大佛寺因其中飞檐翅角,雕梁画栋,依山傍水,雄伟壮观的七檐歇山式佛阁,覆护着一尊巨型摩岩佛像而统称为“大佛寺”。大佛阁内凿岩而就的释迦牟尼佛端坐石壁之间。这尊摩岩石刻大佛高1843米,古称“八丈金仙”。潼南大佛寺以大佛为中心,在东西长达数百米的岩壁上,有历代骚人墨客书镌于岩壁的题记诗咏碑碣造像共计83处镌刻镏金字体各异的楹联20则记录洪水漫溢的水文题刻5则有石窟群104龛窟,700余尊还有“石磴琴声”“顶天佛”“鉴亭”“翠屏秋月”等名胜古迹,构成了以“八丈金仙”为主体的十八胜景,颇负盛名,成为历代揽胜的好去处。潼南金佛为佛道二家共同凿造的一尊大型摩岩饰金大佛。宋碑载,其高八丈,号“金仙”,俗称“金大佛”,是全国之一大金佛,世界第七大佛。佛像始凿于唐咸宗年间874-880距今已有1100多年历史。顶天佛字高8.75米,宽5.75米,刻于清同治年间1870与三生石遥遥相望。

大佛寺景区的景点简介

主要景观:

景区内的大佛寺为全国重点开放寺院,始建于东晋。寺内最著名的是依山开凿的弥勒石窟造像,通高16米,两膝相距10.6米,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是我国早期石窟造像在南方仅存的遗迹,被誉为“江南之一大佛”。另有昙光祖师舍利塔、智者大师法塔等圣迹。

与之毗邻的千佛院,内有1075尊小石佛,人称“江南敦煌石窟”。

近年来,景区还相继开发了双林石窟、般若谷、佛心广场、木化石恐龙园、佛山圣境(露天弥勒)、罗汉洞、射雕村、城隍庙等特色景观。

南朝古刹“僧过不知山隐寺,客来方见洞开天”,闻名海内外的石城古刹――大佛寺,深藏于南明山峡谷中。其间山青谷翠,岩险石奇 曲洞四环,池明如镜,修篁夹道,古木参天,景色宜人。东晋永和初(公元345年)高僧昙光始来刹山,他不畏蛇虎,坐禅半山石室,首创隐岳寺(即为大佛寺前身)。寺内石窟中石雕弥勒像系南朝齐梁年间(公元486--516)凿成。佛寺内又有晋代高僧支遁墓,晋昙光尊者舍利塔,佛教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纪念塔,天王殿,大雄宝殿,放生池,大悲阁及出自历代名家手笔的众多摩崖石刻、碑匾、楹联与唐宋以来许多名流学士题咏的诗文数百首。赵朴初、苏渊雷、 *** 松浦友久教授,都留下了足迹与墨宝。龛外殿阁,为清代晚期重建,建国以后八十年代大修,殿倚崖作势,靠窟构殿,八柱七楹,五层殿阁倚锲仙髻岩前,佛龛共大殿浑然一体。

江南之一大佛齐永明四年(486),僧护憩隐岳,靓仙髻岩,时闻岩间仙乐之声,又现佛像之形,遂立愿造百尺弥勒。建武中(494--496)开凿,积年仅成面璞。护终,僧淑继事,亦因资力莫由而未果。梁天监十二年,建安王萧伟请定林寺僧佑专任像事。集三百工匠,深入铲进岩壁五丈,公元516年终于镌成旷代之鸿作――弥勒石像。像成,磨砻彩绘。后洞口起阁筑殿。今像结跏趺坐,作禅定印。佛像通高16米,两膝相距10.6米。石佛头高超过石佛身高1/3,按人体构图来说,此比例严重失调,但古代雕塑艺术家高超的技艺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人的视觉差问题,使大佛显得更为形象庄严,这即大佛的艺术价值所在。造像年代与云冈、龙门相捋。为江南最古更大的室内坐像。佛像秀骨清相,婉雅俊逸。额部宽广,鼻梁高隆,通于额际。表情沉静,慈祥,智睿,超脱。像成刘勰为之撰写《梁建安王造刹山石城寺石像碑》记,誉为“不世之宝,无等之业”。龛外殿阁,为清代晚期重建,建国以后八十年代大修,殿倚崖作势,靠窟构殿,八柱七楹,五层殿阁倚锲仙髻岩前,佛龛共大殿浑然一体。

露天大佛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在盘虎岩对面华严庵右侧,有一座20米高的小山,山体宛如大佛的身躯,两膝端坐,袒胸露腹,自然形态毕肖。设计者巧妙地人工加装一高10米弥勒头像,使一尊头顶蓝天、笑口常开,高30米的露天弥勒呈现在盘虎岩峡谷中,憨态可掬。露天弥勒下,还置有6尊小石雕弥勒,惟妙惟肖,相映成趣,相得益彰。不禁使我们想起了赵朴初先生的一句话:“弥勒无不在,处处未来佛”。

刘勰碑南朝著名文学家,?文心雕龙?作者刘勰,晚年为定林寺沙门僧。梁天监中,僧佑奉敕造刹渓大石像成,刘勰作?梁建安王造刹山石城寺石像碑?记,全文2280字,为大佛寺见诸文字的最早记载。文中盛赞造像为“命世之壮观,旷代之鸿作”。写此碑时,刘勰年已61岁,距35岁写?文心雕龙?时已相隔26年,当是其晚年更成熟的作品。?梁书刘勰传?曰:“勰为文长于佛理,京师寺塔及明僧碑志必请刘勰为文”,此传世之作,为刘勰所撰诸多碑铭的仅存硕果,弥足珍贵,是研究南朝宗教,造佛及文学的宝贵文献。原碑佚。1985年,据现存几种版本重新核定碑文,由姜东舒篆额并用隶书写正文,刻碑立于大殿东厢房壁间,碑高2.54米,阔1.27米,厚0.11米;碑座为须弥座,宽1.49米,高0.43米,碑板为西坑碧石。

千佛石窟千佛石窟又名千佛院,位于大佛寺西约300米的峭壁悬崖上,为东晋(345—350)高僧于法兰、于法开所创建,初名元化寺;南齐永明三年(485)开窟造小佛千余尊,改称千佛院。千佛石窟,两窟毗连,大窟宽17.95米,深10.30米,高7米;小窟宽6.55米,深4.25米,高6米。大窟后壁正中雕释迦坐像,右侧列小佛6区,左 列小佛4区,每区纵排10小龛,横列11小龛。每区正中约为9小龛的位置,雕一大龛,大龛坐佛两侧,各雕一胁寺。大窟1020龛1040尊。小窟为35尊。佛像造形纤巧优雅,多着通肩服饰,作禅定印,个别古佛则着褒衣博带式佛装,为国内造佛形式较早一例。千佛区两侧,雕二躯护法像,立于覆莲圆座之上,宝缯垂肩,披帛交叉于胸腹之际。千佛古窟多为南朝造像。大佛、千佛造像已进入《中国百科全书》 《美术卷 石雕艺术全集》。

佛心广场近年来建立的佛心广场,占地3000多平方米,使大佛寺景更幽、意更远。南明山峭壁上镌凿出放大弘一大师手迹“佛”字与壁下平地上的“心”字组成,“佛”字高20米,顶天立地,蔚为壮观。广场照壁前的莲花池直径有10米,瓣瓣莲花都用汉白玉雕成,直径4米,在莲蓬里喷涌的泉水流转不息,寓意新昌的佛教文化源远流长。

木化石林木化石林,坐落在大佛寺景区内的象鼻山下,这里采集了新昌奇异独特的木化石七大品种30多棵,更高一棵达14米,这些形姿各异的木化石,或粗犷雄垃,或亭亭玉立,它们和这里的奇崖怪石、山塘水泉、花卉草坪,错落有致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天然大盆景。木化石,产于新昌穿岩十九峰风景名胜区内,它是地层中的矽化木之一,此怪石色泽黑褐,纹理清晰,似木非木,似石非石,却重似常石,坚不可摧。论其年龄均在1亿年以上至1亿5千万年前,他们原是由金钱松、落叶松、水杉、云杉、红杉、银杏、桦树组成的古木参天的原始森林。与恐龙同晨代。随着地壳运动,环境巨变,它们被深埋地下。随着时光推移,受二氧化硅水溶液的作用,植物组分被沉淀的二氧化硅充填和取代,形成具有原始树木结构的硅质岩石,后来,又受到构造作用的影响,地层被抬升,深埋。这些史前化石,栩栩如生,再现当年的身躯和纹理,是研究地壳变迁和古生物史的重要资料,弥足珍贵。

古刹名木大佛寺院内多古树名木,百年以上有百余颗。沿着大雄宝殿西侧峭壁的古栈道上,有一石窟,称隐岳洞,又名濯缨亭、朱子亭。宋理学家朱熹曾在此讲学著书,相传《四书集注》即成稿于此洞中,朱熹在洞前植有一腊梅,每日伴梅苦读,人们称此梅为“朱梅”,至今仍抽枝开花,生机不绝。在大殿斜对面,有一棵宋银杏,奇特的是,银杏树上寄生有四棵 不同品种的树,分别为女贞、榆、桂花与香樟。如此五树,相亲相依,连理连枝,也是佛寺一奇。

门票·开放时间

100元/人次

大佛寺风景区联系 *** 是多少

大佛寺风景区联系方式:0579-2888184

大佛寺风景区景点简介:

曹宅镇旅游资源丰富,由于北山余脉伸人辖区,秀丽的自然景观成为古代宗教落脚之所,夏由子宗教的落户悠久,使这些地方的自然景观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利用,成为曹宅镇开发旅游事业的基础。

大佛寺风景旅游区属省级风景区,位于金华市区东19公里的曹宅镇北。从金华清波门至大佛寺的旅游专线公交车,为游客提供了便利。这里的文化积淀深厚,山势地貌独特,数百年古木遍布其间,环境清幽宜人。风景区以大佛寺景区为依托,拓展锣鼓洞景区,东岩寺景区,东岩湖、西岩湖镶嵌其间,三个景区临山面水,风景绝佳,景匡内有五百罗汉堂,有许许多多双双连理的树木,这众多的连理树,形成了被称作华夏一绝的鸳鸯林。景区内投资200万元的玉佛楼将在年内建成。佛云山庄第二期开发工程即将启动。

大佛寺,金华古代名刹,位于金东曹宅镇北2公里的幽山密林之中,大佛寺风景区占山地70余亩,各种建筑近 百间,原是一组形式各异、错落有致的古老建筑群,其间也保存了砖雕、石雕和木雕等宙代建筑艺术。

大佛寺历史悠久,饱经沧桑。据现存金华府志和县志记载,该寺原叫赤松寺,由僧人道琼于南朝梁武帝大同六年(公元540年)兴建,大约与我省著名的新昌大佛寺是同一时期申明万历{金华府志)云:"僧道琼止于山南,闻金石赞呗之音,缘岩而上,见琢成石佛一姐,容象甚大,高可六丈,趺坐俨然,于是建寺。"在光绪{金华县艺文金石转)中曾提及:王象之(宋代金华人)在其著作(舆地记胜,中记有唐武则天垂拱四年(688年)植赤松寺碑一(碑已失);北宋建隆二年(961年),在寺门植碑块。碑上刻书(重修西岩石佛寺记),刘约撰文,口训正书并篆额(此碑亦早已无存)。由此推测,大佛寺原叫赤松寺,唐中叶至北宋建隆二年以前又曾改名石佛寺。

大佛寺开放时间是什么

大佛寺开放时间:自然景区,全天开放

大佛寺景点介绍:

内江市东兴区大佛寺座落沱江东岸挂榜山右侧,连接大千城市广场,依山傍水,环境优美。

大佛寺庙始建于民国三十年(1941年)占地七百多平方米,原有殿堂在内共十三间,三百多平方米。建筑规格系砖木结构串架毛屋、常年有僧人居住,香火顶盛。解放后 *** 关闭寺庙,改为居民住房。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步落实党的宗教政策,1996年经 *** 批准开放。

根据我国的宗教政策,和广大信教群众的要求经内江市东兴区民族宗教事务办公室批准,由信教群众集资,重新改建大佛寺,在办理完建筑手续后,于1998年6月10日开工改建,2000年8月10日竣工,现有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五楼一底60多个角的钢筋混泥土结构仿右庙建筑,装饰上采取圆柱翼角翘飞檐,木雕刻花门窗,敖角、屋面有游龙飞凤塑像,寺内佛像重新塑造,全部金身,起目一看大佛寺,雄伟壮观,来往游人和信教群众络绎不绝,寺外的大千广场,已成为内江市旅游休闲中心。

绍兴大佛寺景区门票价格及游玩攻略

绍兴大佛寺为全国重点开放寺院,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世称“江南之一大佛内有1075尊小石佛,保留了六朝风格。大佛石窟和千佛石窟,一大一小,一多一少,被誉为越国敦煌。下面就来介绍一下景点游玩攻略,详情请见下文

景区介绍

绍兴大佛寺景区它不只是个寻常意义上的千年古刹,而是一大片开发成熟的旅游区。除了最著名的弥勒造像、高达5层的大佛殿,还有木化石恐龙园、双林石窟和射雕村等十多个景点,景观丰富。十多年来,秉承石窟艺术和佛教文化传统,大佛寺景区相继开发了佛心广场、般若谷、木化石林、佛山圣境、栖光净院、双林石窟等景点,其中双林石窟为目前世界上更大的石窟卧佛。其中大佛殿最令人惊叹的是,它外面五层的木结构建筑和里面的石窟完美融合在一起,里面供奉着一尊高达16米的石弥勒像。塑像开凿于南朝,金碧辉煌,是江南最古老、也是唯一的早期石窟大佛,被誉为江南之一大佛。大佛寺西北还有千佛寺,有一千多尊形象生动的小佛像,历史比大佛还要悠久。

游玩攻略

初冬的浙东并没有很冷,想着去新昌走一走,看看这座最近火爆全网的县城,到底有什么不同。新昌的之一站,一定要去大佛寺景区,这座始建于东晋的寺庙,历史悠久,深受大众喜爱。而最近它因为一部电视剧而爆火,成为了游客纷至沓来的网红拍照胜地

斑驳光影下的城墙,金色晚霞中的黄墙,谋杀菲林无数

这里有太多适合拍照的打卡点,今天紫漫就给大家整理出几处必去拍照点,之一个就是卧佛寺底下 阶梯瀑布,这里还有一处亭台,很适合拍摄。第二个则是被誉为“越国敦煌”的千佛岩门口的黄墙,第三个是金色的千年大银杏底下,姿态很美,人像略高,适合拍摄风光,

其实大佛寺还有很多可以拍照打卡的点,值得大家好好探访深挖。

五台山七佛寺旅游指南 五台山白云寺念佛

1. 五台山白云寺念佛

可以的 带上省份正(有皈依证的要带皈依证)直接去寺院的客堂登记就行 不用说太多一般的寺院都可以住宿的(专业术语叫挂单)如果你是要长期挂单的话就叫常住了最好在寺院里做一些零碎活儿(也就是义工)这样不仅有助于你的修行也可以打发一下时间毕竟你不可能所有的时间都诵经吧而且做义工也是一种修行做义工也可以消除你的业障不要把所有的事情都看得那么简单其实吃饭穿衣都是修行我们好好地生活过好自己的日子也是修行

2. 五台山白云寺念佛闭关

五台山千年古洞文殊洞是显通寺。在五台山有名的白马山后栖贤谷中,隐藏着适宜清修的四大古寺,由谷口向里风别是:观音洞、地藏洞、普贤洞、文殊洞。这些传说中四大菩萨的修行灵迹,吸引了无数闭关修炼的僧俗弟子,而文殊洞尤以地处险峻,风景迤逦,奇洞怪石,引人入胜!

3. 五台山白云寺念佛视屏

如生活无忧的话,可以在家安寺庙的章程去做,早晚课,一节课有两个小时够了,晚课还有两小时。

还要劳逸结合,如能天天坚守就是功德无量。

4. 五台山白云寺念佛七

夕阳红老年托管所

在威海环翠区古寨东路 京威宾馆北侧路西 威海会计学院南侧路西

没发现有建网站

5. 五台山白云寺供奉着哪些佛

回答:五台山供奉文殊菩萨。

6. 五台山白云寺求什么

五台山殊像寺、梵仙山、南山寺等都有送子娘娘,当地人比较信仰紫府寺(奶奶庙),但紫府寺只在农历四月十八前后两三天开放。

7. 五台山白云寺念佛的地方

安徽省--庐江县庐江冶父山寺 (冶父山山头有寺,名曰“伏虎寺”,山下有寺,名曰“实际禅寺”,城中金刚寺设为下院,皆由教慈伏虎禅师创建。)

8. 五台山念佛堂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文殊菩萨主智慧。

但是五台山人气最旺的、最灵验的确是五爷庙。五爷庙里供奉的是龙王第五个儿子五爷,被人们称为“龙五爷财神”。

9. 五台山白云寺念佛修行

寺院上殿时,男众在前女众在后,男众中或女众中再分十重、六重、五戒等顺序排列。男众与女众不能混排,这是规矩。

10. 五台山白云寺佛七摄心念佛

到寺院对佛像虔诚跪拜,拜佛是通常有礼佛三拜的步骤,这也是表达对诸佛菩萨的礼敬、感恩,而从柔软、徐缓而安详的弯腰礼佛动作里,感受到礼佛者的安定与谦卑。  拜佛含有四层意义:  1.感应礼拜:为了求佛、菩萨保佑,赐给幸运,免除灾难,求佛接引超度,感谢恩德。  2.恭敬礼拜:对三宝恭敬,或为了感恩、崇敬,这种礼拜是从内心至诚恳切的自发产生的。  3.忏悔礼拜:也就是为忏悔而礼拜。能做忏悔礼拜的人,必定已是谦虚,或正在学习谦虚的人,因此,忏悔礼拜可以提升人的人格,改变人的气质,使人变得诚实、温和、谦冲。  4.无相礼拜:无相拜佛是一无所求而拜,其中又分三个层次。最初知道自己在拜,体验自己在拜的每一个动作,指挥着自己的身体在拜;进入第二个层次则是知道自己在拜,体验自己在拜,但是指挥的心已经没有了;最后达到第三个层次,既没有指挥,也没有体验,但是清清楚楚知道人在拜,不介意这个人是谁?反正“他”在拜。  所以,拜佛时,应当要慢慢拜下,慢慢起立,一个动作、一个动作,非常清楚自然,动作缓慢一些、轻松一些、柔软一些,轻松缓慢地体验拜的每一个动作,以及动作的感觉,不要把拜佛的动作弄得急促、紧张。否则拜得太快 会慌、忙、急、乱,反而失去了宁静、安定。  拜佛时,前额着地,背部保持平直,身体是柔软的,甚至接触的地面也是柔软的、清凉的。拜下去之后用自己的心体验自己的两只手掌,站起来之后,体验双手、双脚的动作和感觉。感觉自己的体验,体验自己的感觉,感觉每一细微的部分。  如果拜佛的时候,只有动作而没有用心、缺乏惭愧心,那只是磕头如捣蒜的拜佛,对于人格的提升很难有作用。  若是不便来寺院拜佛,也可以在家中佛堂或空旷明亮处,藉由礼拜来忏悔、感恩,或舒缓身心。特别是当您感到心浮气躁时,不妨透过拜佛的动作来安定烦乱的心思吧!  动作解说  1、肃立合掌,两足成外八字形,脚跟相距约二寸,脚尖距离约八寸,目光注视两手中指尖。  2、右手先下,左手仍作合掌状,腰徐徐下蹲,右臂向前下伸,右掌向下按于拜垫的中央(或右膝前方),左掌仍举着不动,两膝随即跪下。跪下后,左掌随着伸下,按在拜垫中央左方超过右手半掌处。礼佛时,两脚尖勿移动或翻转。  3、右掌由拜垫中央右方(或右膝前方)向前移动半掌,与左掌齐,两掌相距约六寸,额头平贴于地面。  4、两掌握虚拳,向上翻掌,手掌打开,掌心向上掌背平贴地面,此名为“头面接足礼”。当头着地时,系以“额头”接触地面,并非“头顶”去着地。  5、起身时,两手握拳翻转,手掌打开,掌心向下贴地,头离地面或拜垫,右手移回拜垫中央(或右膝前方)。  6、左掌举回胸前,右掌着地将身撑起,直腰起立,只手合掌立直。  动作要领  1、佛者“觉”也,拜佛是觉性之开发,非盲目崇拜,亦非惯性动作。不知不觉被原来习惯性动作拖着走。始终收摄眼神,观照自己―观自在,视力集中于中线。须知道自己正在作什么,犹如顶上有佛在观自己.  2、立如松,正而松,两脚以前八后二站立,顶天立地―立如松。以足跟支力,深吸气,全身放松。以足跟支力,深吸气,全身放松,检查足趾要完全放松。头如悬钟,空灵端正,耳对肩中。后颈贴衣领,收下巴、颈椎―胸椎对直,由足跟中点―脊柱―顶门上,彷佛一线拉直。下颌关节放松,勿咬牙切齿,舌、软腭、咽喉,都要放松柔软。舌尖顶于上腭。舌根上空,如含一团空气。如此,唾液腺之开口通畅,鼻中―咽喉气道亦通畅,松则气脉通,顶上清凉,易保持正念,不昏不散。  3、合掌摄心,双手合掌当胸肩臂放松,拇指根在二乳尖中点。手勿压迫胸,约离一公分,自己观照检查,五指并拢端正向上。小指很不易合好,须用心观照,心散,则小指开。手虽端正,而很松柔勿紧张,有如左手贴右手休息,右手贴左手休息。深吸气,肩放松,腋下留些空间腋勿夹紧。保持端正放松,吸气充满状态。收摄眼神,观两手合缝中线,进观后鼻孔中道之气息。  4、俯首反观,柔软垂头敬礼,头如成熟稻穗低垂,至下巴贴胸,颈放松完全不用力。开始若不能做到,即是颈肌长期僵紧缩短,只要放松,多练几次,有如瞌睡般,头自然松落,完全不着力的动作,就可放松拉长颈肌,仍收摄眼神,反观自己,拜佛是修习,动中定在动作中,眼前“境”虽变动始终都摄眼神于中。  5、躬身脊椎向后拱〔谦退〕注意:并非向前弯腰,重心偏于趾,而是向心躬身,重心保在跟,立定脚跟,趾松灵,不载力,垂头,观照中心线,观照自己如何动作。有如要看自己足跟般之动作。如仰卧起坐之用力方式,令心口、腹、腿、膝一起退后,使脊椎向后拱起。腹、脐可退一尺,而手臂松不动。   6、松肩放下,保持垂头,躬身。合掌之手,对准跟中下垂,掌仍合好,沿中线用些向下伸之拉力可把双肩拉下,拉开,消除平日肩背紧张之障碍。手下垂对准足跟中点,尚可作为指标来检查,身是否已充分后退。以下7.8.之连续动作是手触地跪前,瞬间之过渡动作。虽很快就过约三秒,但对保持重心不动,及开发足跟―丹田之力很重要,故不可草率忽过,须明白观照。  7、曲膝―躬身而降恭敬而柔软,持续以上俯首―躬身―垂手。保持小腿垂直而曲膝,直到手触地,彷佛后有椅子,而小腿贴靠椅脚,向后坐下般。眼神专注中线二跟中点,脐沿此中线,直下趋向跟中直到手能触地,柔软分手在小腿旁,手心转向后方便按地。初学者难免蹲时小腿向前斜,请参考后面之练习法。  注:因前躬身动作时,腿和膝已曾向后退,故接着屈膝时,小腿尚能垂直,而不致斜向前。若小腿直:重心在跟―自然物理重心屈膝时,不耗力于平衡,腿不酸,可松。屈膝时若小腿斜:重心偏前,则非自然物理重心,须耗力于平衡,紧张,腿酸。  8、按地跪下〔谦恭到底〕至双手指尖触地,可以手作支点时,足跟才离地,以膝着地,跪下,跪之瞬间―脚底和脚趾间的关节会充分拉开,每只脚趾之筋都拉到,运动到了。手按地之恰当位置,是让膝跪下时,正好指尖齐膝,两膝分开些约开5公分,不必太开,以免趴下时脊椎塌下,膝一到地,手即放松柔软,不白费力僵持,始终保持单一重心。  9、跪坐放松〔狂心歇息〕坐下―足底向上呈“V”字,二大指轻轻相接触,而不相压,坐在二足跟之内侧,跪着坐定,以体重压开二足跟,可拉开踝关节,刺激淋巴反射点,此时重心仍在跟中点。  10、伸手迎佛〔背尘合觉〕坐定、重心在后跟中,身放松,保持垂首勿抬头。双手柔软,向前方中央伸直如“八”字,双手指尖贴地滑行。手虽伸直而松柔,不僵硬,但有拉开二肩之拉力。此时是小腹向地面贴近,上身松柔,力在丹田。  11、五体投地(深投觉地〕坐定“跪姿”保持重心在后脚跟中,以中指尖为支点,按地。两肘向外前方撑开,顺便贴地,肘对齐耳孔。二肩拉开肩背平勿耸肩局促,腋下拉开放大心量,加大肺活量,指、掌、完全平贴于地“平等心”。撑开肘之同时,上身也趴下,“印堂”向下方贴地。不必太向前趴,向下即可,使脊椎向上拱起。如此方可作彻底深呼吸,太向前趴,腰背肌肉会紧张,而迫使腰脊向腹部塌入,造成呼吸、及血流神经之压迫和障碍,此姿势顶门、脐、跟中约呈一直线。  12、翻掌接佛〔转凡成圣〕先轻轻半握拳由小指带动,在将手掌翻转向上,如莲花开,如掏心供佛。此表决志转变自己,向佛学。翻掌时,尽量翻平,使掌心平面向上,勿倾斜,但勿僵持使力,须立刻放松,使手指如莲花瓣轻柔,以此“莲手”承接佛足。双手约于头前拳处,双手中指约距4寸,手指虽松,而须整齐柔软。  13、与佛会心(生佛交彻)翻掌接佛时,观想佛立于我莲手上接受礼拜,此时与佛会心一笑。佛放光照我,佛光由顶门直入,充满全身心,此时全身放松,微笑自然彻底深呼吸,由外可见,全身如充气般鼓起,甚至两腰胁部亦鼓起,此是肺充分膨胀之吸气。  14、恢复跪坐〔欢喜信受〕接佛后亦先半握拳以小指带动领受佛力,再翻掌向下平贴地面“平等布施”,趁吸气之势,自然吸,非刻意吸。由顶上拉起,恢复跪坐,手亦收于膝旁指尖齐膝。由顶上拉起,如木偶之吊绳被拉起“被佛拉起”,全身松,不用力,并非靠腰背使力坐起来。  15、跪翻 掌〔欢喜起行〕以膝作支点,双手于膝旁稍扶而已,由顶上中线拉起,自然臀离坐,使脚能灵活翻转“V”变“八”,身放松才能灵活,肩、手勿沉重载力下按。  翻法:二大趾向外点地“距8寸”,二足跟向内靠拢“距2寸”。  目的是使站起时,脚之位置如最初站立之“前八后二”,如此才能立于原位。  16、恢复立姿〔坚固不退〕趁着吸气之势,非刻意吸,是自然吸时,如木偶被拉一般,由顶上“中心线”拉起来,很松灵,瞬间就恢复立姿。起立完全不费腰肌之力,亦不是靠双手往下按地之力,而是顶上拉力,头始终在最高点,须用心体会此起身之要领―是如由顶上拉起般,心勿�G碍身体其它各部位。  注意:不宜先抬臀部,后抬头,如此则腰很吃力,腰酸背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