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州堡遗址

河州堡遗址

河州堡遗址位于酒泉市敦煌市肃州镇河州堡村。据文献记载,该城为清代修筑,因清雍正年间,自河州迁入移民而得名。城堡平面呈长方形,坐北朝南,南北长45米,东西宽47.8米,面积2151平方米。墙基宽2.7米,顶宽0.9米,高4.2米,黄土夯筑,夯层厚0.12—0.15米,墙顶部有女墙和瞭望孔,南墙有马道。城堡东南角、东北角、西北角各有一外突2米的多边形角墩。1992年被敦煌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7年11月8日,入选甘肃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以遗址四周堡墙外侧底边为基准,向东、南、西、北各延伸30米。

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和河南郑州商城遗址,它们两者哪个的“城址面积”更大?

一、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和河南郑州商城遗址,它们两者哪个的“城址面积”更大?

两城没有比较的意义,一个是陕北农牧交界处的山城,一个是中原核心区青铜时代都邑。时代与等级都不在一个可比较的纬度上。

石峁遗址石峁城址,陕西龙山至商代城址。由“皇城台”、内城和外城三座基本完整并相对独立的石构建筑群组成,分布在400多万平方米的山头。提炼一下:

石峁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址

石峁位置:陕北农牧交界处

距今年代:3600年甚至更晚~4300年

石峁城面积:4.25平方公里;

石峁内城:2.1平方公里

石峁外城:1.9平方公里

石峁皇城台:0.08平方公里;

(石峁是建在千沟万壑的山头上,其利用率与平原城址是不能比的)

郑州商城郑州商城,二里岗文化城址都围以城郭,有极强的防御性,应是出于军事目的而有计划设置的。郑州商代遗址群的总面积达25平方公里,外城加沼泽水域围起的面积超过10平方公里,而其中3平方公里的城垣集中大量的宫室建筑群,是为‘小城’或‘宫城’”。

(郑州商城示意图)

提炼一下:

郑州商城:青铜文化城址

商城位置:中原核心区

距今年代:3300~3500年

遗址面积:25平方公里

外城面积:10平方公里

内城面积:3平方公里

郑州商城出土的国宝,杜岭方鼎,国之重器,华夏文明典型文物。

数据来自,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许宏《大都无城》

郑州亳墟遗址是中国有历史记载的第一个王朝,商王朝的首都亳都!由商王朝开国之君成汤建立!现在叫亳墟!陕西石卯遗址是商王朝的敌对鬼方国的一个遗址!它们之间没有什么可比性!一个是中华文明的明珠,一个是草原外域入侵中原的异类!亳都遗址方圆25平方公里,分为内城外城宫城,已经进入青铜时代!其文明程度远远高于石卯遗址!中国最早的瓷器,原始瓷尊就是这里发掘的,这里还发掘出来比后母戊方鼎早300年的杜岭方鼎!!!还有比殷墟甲骨文早300年的牛肋骨刻辞!!!亳都与郑州人民经历了中国历史3600年!也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一直延续至今!我相信这座伟大的城市还会带领郑州人民走向更加伟大和辉煌的未来!!!

二、偃师商城与郑州商城遗址考古发现甲骨文或其它文字了吗?

目前在这两个地方还没有发现使用文字。但是,这个【文字】说的指的是系统的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其实,这两个地方发现过一些刻画符号,但没有非常确凿的证据能够证明,这两个考古遗址中有成熟的文字体系。--------------------------------------------------

1、偃师商城发现过少量的刻画符号,这些符号能与殷墟甲骨文字形对应。偃师商城也就是所谓的二里头文化遗址,一般学术界将其视作中国青铜时代的开端,发现最早的青铜礼器,发现过最早的宫殿遗址。

是目前考古所发现最早的【中国文明】遗迹。

但是,二里头文化遗址目前还没有发现成熟的文字体系,仅仅发现过一些陶文,或者叫做刻画符号,

陶文:

上面一行表示「1、2、3」应该没什么问题。

下面一行跟甲骨文的「六、七、八」字形完全是一样的:

还有比如「鱼、耳」:

还有一些刻画符号,基本上在甲骨文中能找到对应的字形:

比如这个像「俯视之城池」的符号,与金文【墉】字相同:

比如这个符号:

应该就是甲骨文的「山」或者「丘」:

不一一解释,上面所说的二里头陶文刻画符号,所对应的甲骨文字形:

上图皆引自 杜金鹏. (2001). 关于二里头文化的刻画符号与文字问题. 中国书法(2), 54-56.---------------------------------------

郑州商城(二里岗文化)发现一些牛卜骨,其中有一片甲骨,上面有疑似有几行「甲骨文字」。

1953年发现的一片牛肋骨上有几行文字:

因为信息太有限,关于这几个字的释读也是众说纷纭

河南文化局的释读:

李学勤的释读,

李维明的释读:

葛英会的释读:

引自:

葛英会. (2007). 读郑州出土商代牛肋刻辞的几种原始资料与释文. 中原文物(4), 94-97.李维明. (2011). 郑州出土商代牛肋骨刻辞分析. 考古学研究.李维明. (2007). 商代第一都的文字新线索——郑州出土商代牛肋骨刻辞再发现写实. 寻根(3), 90-94.与郑州商城遗址相距20公里的郑州小双桥遗址,出土的陶器上也发现过一些朱书符号

这些符号也有对应的殷墟的甲骨文和商代金文:

引自:宋国定. (2003). 郑州小双桥遗址出土陶器上的朱书. 文物(5), 35-44.

综上所述,还没有证据说明这两个文化遗址有成熟的文字体系,还有待于考古发现和更多的研究。

目前来看,成熟的文字系统似乎一下子就出现在商代晚期,也即殷商时代。

郑州商城遗址有乇(亳)字的牛肋骨甲骨文刻词出土为证!郑州商城无论级别规模都要远远高于偃师小商城!郑州商城遗址方圆25平方公里!出土多套大型青铜方鼎,最著名的杜岭方鼎2件!经夏商周断代工程认定,郑州商城遗址为第一代商王成汤建亳都!

三、如果周村古商城毁灭了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吗?

如果周村古商城毁灭了,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吗?抱歉我不是很了解,只是肯定是有损失的,任何一个古迹文化的毁灭都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尤其它是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享有“旱码头’“丝绸之乡”天下第一村”的美誉[机智][机智][机智][祈祷][祈祷][祈祷]

周村古商城是历史遗产,保护遗产是每个国民的神圣职责。历史遗产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之证,蕴含着历史的丰碑!保护遗产流传千古,彰显当下人民从文明走向文明的宽阔胸襟。遗产是我们最大财富,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国是最文明的古国,永立世界民族之林!建议科学保护遗产,做为一项最大工程保护起来!!

四、中国哪一座城市最能代表中国的历史文化?

回答这个问题的答案只有在北京、西安、南京、杭州、洛阳、开封等城市考虑选择。

回答是应选择北京。

北京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上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数最多的城市。有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众多名胜古迹:故宫、天坛、八达岭长城、颐和园等。北京周口店地区就出现了原始人群部落“北京人”,距离现在七十多万年。

公元前1045年,北京成为蓟、燕等诸侯国的都城。

公元938年以来,北京先后成为辽陪都、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国都。1949年10月1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

北京一直除政治中心外,也一直传承着中华民族文化,历代名人志士“进京赶考”,“报孝国家”聚集在北京的最多,举不胜举。

总之,无论在民族政治、民族文化的历史古迹名胜北京保存的最完好,最能代表中华民族的历史的城市。

回答这个问题的答案只有在北京、西安、南京、杭州、洛阳、开封等城市考虑选择。

回答是应选择北京。

北京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上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数最多的城市。有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众多名胜古迹:故宫、天坛、八达岭长城、颐和园等。北京周口店地区就出现了原始人群部落“ 京人”,距离现在七十多万年。

公元前1045年,北京成为蓟、燕等诸侯国的都城。

公元938年以来,北京先后成为辽陪都、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国都。1949年10月1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

北京一直除政治中心外,也一直传承着中华民族文化,历代名人志士“进京赶考”,“报孝国家”聚集在北京的最多,举不胜举。

总之,无论在民族政治、民族文化的历史古迹名胜北京保存的最完好,最能代表中华民族的历史的城市。

长安古城—西安 神都——洛阳

声明:我研究历史数年、绝不会有地域歧视。

纵观历史、我觉得以上两座城市任选其一都可以代表中国的历史文化。

西安被称为十三朝古都、历史上有周、秦、汉、隋、唐等在内的13个朝代在此建都,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中国古都学会认定的中国建都朝代最多、帝都历史最长的古都。曾经作为中国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1100多年。

西安,在西周时称为“丰镐”。“丰镐”,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丰京和镐京的合称。

秦朝时,都城咸阳,阿房宫大部分面积在今西安市境内,说西安因秦朝而辉煌一点也不夸张,因为千古一帝只有一个,而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西安的古城墙是我国目前古城中保存最好的、其钟楼鼓楼也是历史上出了名的地方,晨钟暮鼓一词便来源于此。

西安秦始皇兵马俑闻名于全世界、秦始皇陵更是历史上的奇迹。中国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座陵墓能与秦始皇陵相提而论。

其二洛阳

洛阳是史料记载中、最具有说服力的古都。

十三朝古都、洛阳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4000多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夏朝、商朝、东汉、隋朝、唐朝、武周、等十三个王朝在洛阳建都。是我国最具有代表性的古都之一。

洛阳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是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及隋唐时期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枢纽。

牡丹因洛阳而闻名于世,有“洛阳牡丹甲天下”之称,被誉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闻名于世界。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南北长达1公里,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见证了武周时期、武则天的雄图伟略、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见证。

长安和洛阳、都是我最喜爱的古城之一。我觉得中国只有这两座城、才有资格代表中古的历史文化。

时光书简

以史为鉴,为你讲述时光里的故事

郑州双槐树遗址发现5300年前后的“河洛古国”遗存

5月7日上午,郑州槐树古国时代都邑遗址考古重大发现新闻发布会宣布,经考古勘探发掘和科学测年确认,位于河南巩义的双槐树遗址性质为5300年前后古国时代的一处都邑遗址。因其位于河洛中心区域,专家建议命名为“河洛古国”。

郑州双槐树遗址位于黄河南岸2公里的双槐树村村南的高台地,处于河洛文化中心区。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3年以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丝绸博物馆巩义市文物旅游局等单位联合对双槐树遗址开展了调查勘探与考古发掘工作。目前已经勘探确认遗址面积117万平方米,发现有仰韶文化中晚阶段3重大型环壕、具有最早瓮城结构的围墙、3处共1700余座经过严格规划的大型公共墓地、3处夯土祭祀遗迹、围绕中心夯土祭台周边的大型墓葬、北斗九星天文遗迹、与丝绸起源有重要关联的最早家蚕牙雕艺术品等,充分说明双槐树遗址在当时占据的重要地位。

作为距今5300年前后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巨型聚落遗址,双槐树遗址是迄今为止在黄河流域中华文明形成的初期,发现的规格最高的、具有都邑性质的中心聚落,因其位于河洛中心区域,专家建议命名为“河洛古国”,不仅被誉为黄河文化之根、华夏文明之魂,还被专家称之为“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 双槐树遗址,显现出中原地区5300年前后进入到早期文明,从全国范围来讲,中原地区的华夏文明的起源,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有一个重要的支撑点,在全国人民看来,中原地区文明中心的地位,起码在5300年前,已经形成区域性的中心。

(总台央视记者 赵坤现)

青州记忆丨弥河故道文化遗址考

潍坊日报·今日青州》是经潍坊市委批准,由潍坊日报社主办、青州市委协办的报纸,是青州市最权威的主流媒体,也是青州境内唯一具备国家正规刊号的平面媒体,最具公信力和导向性,是本地区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发行量3万份。为对开大报,彩色印刷,内容丰富多样,贴近群众,可读性强,深受广大读者喜爱,是客户刊登广告的理想媒介。

弥河,根据《水经注》记载,古称巨洋水。《国语》谓之“具水”,晋袁宏谓之“巨昧”,《唐书》称“米河”,《齐乘》作“洱河”,清代至今定名为弥河。

弥河发源地,位于临朐县嘉靖临朐县志》记载,此河干流发源于沂山西麓天齐湾。现考此湾无踪,沂山西麓群泉汇流于沂山乡水石屋村附近,集为一股,即为该河干流之源,其支流有150多条。

流经临朐、青州、寿光,在寿光广陵乡南半截河村,分为3股入渤海。弥河主河道东北流,至潍坊市寒亭区央子港与白浪河汇合入海(河口段也称新弥河)。其余两股为弥河入海岔流,均由南半截河村北流入海。河长206公里,流域面积3847.5平方公里。其中临朐县境内总长82公里(《临朐县志》1990年版记作85公里),河床最宽750米,最窄25米,平均宽度370米。受地形影响,河身蜿蜒曲折,有“九山到冶源,弥河过九遍”之说。河床比降变化较大,上游为1/25,中游为1/800;青州市境内流长29.82公里,流域面积662.5平方公里、主河槽宽250—300米,平均比降1/900,流量变幅较大,汛期渲泄洪水最大量达4000立方米/秒,枯水季节常断流。平均年入境水量为22836万立方米,平均年出境水量为29156万立方米;寿光市内主河道县境内总长度为80公里,河槽平均宽170米,入境流域面积2248平方公里,泄洪能力为2500—3000立方米/秒。河道平均比降3.2/1000。

弥河由河源至冶源为上游,河长56公里,河流经行于山丘区,河道平均比降为10.4/1000。冶源至寿光岳寺高为中游,河长54公里,河流经行临朐盆地和山前平原区,河道平均比降1.5/1000。岳寺高以下为下游,河长96公里,河道平均比降为0.4/1000。

弥河故道

弥河不但名称多变,其河道也多次更改。平日里,弥水潺潺,浩浩荡荡一路从沂山向北流淌;洪水时节,弥水怒吼着,咆哮着,携泥带沙,水流湍急,中下游往往冲决堤岸,造成河流改道。

《寿光市志》记载:弥河下游段,因为历史上多次改道,所以有“寿光县,弥河串”的俗谚。依稀可辨的古弥河道有6条。其中青州市杨家庄至北洛古河道,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老古河道,距今已4000多年。由杨家庄以西,北流入寿光境内,经孙家集、县城西关至北洛西。该古河道储有丰富的河沙。

从弥河流经青州市河道航拍现状图看,河道自黄楼街道大刘村(位于杨家庄西)南,由南北走向变为东北走向,并由宽变窄。由于弥河上游比降大,汛期洪水携泥带沙冲入比降小的中下游,淤积于河道内,逐渐将河床抬高,随着河床的不断抬高,河堤难以承受洪水压力,极易造成决堤,改道而行。从弥河故道所经过区域地形地貌看,河道经过之处明显高于两侧。经考证,大刘村南、现弥河拐弯处为《寿光市志》所记,距今已4000多年北流入寿光境内的弥河古河道南端起点。

弥河故道,行走路线,因河床内储有大量河沙,特征明显。弥河沙颗粒大,沿途老百姓称其为“大沙”,沙中无杂质,是优质的建筑材料。根据地下河沙的存储情况,故道能够准确定位。淤积于河床内的泥沙,由于河沙比重大,沉降于底部,其泥土悬浮于表层,演变为可耕种的优质农田。起自黄楼街道大刘村南,经沙店、王岗村过309国道,在东夏镇桃园村东,经张季、曲于、高家集、崔家、王家、二府、杜家,由杨立伍村到何官镇南口埠村东入寿光市境。青州市境内长度13.1公里。从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沿故道村庄狂采滥挖河沙所留痕迹看,河床宽度300米左右,沙层最大厚度7米左右,沙上土层厚度局地不足60厘米。

4000多年前的这条弥河故道,其行走途径因地势平缓,沃野空旷,自然形成了曲折漫回、绸带飘舞的样子,扩大了它的流域面积,为古代先民临水而居创造了有利条件。青州古代先民在此女采男捕,夏渔冬狩,繁衍生息,世代相传,创造了古代青州光辉灿烂的文化,造就了两岸众多的古遗址,丰富了文化遗存,青州的古代文明也因此而闻名于世。

弥河故道遗址分布

在《青州市镇村志》编繤过程中,市文物局提供了这条故道沿岸文化遗址分布情况。

东夏镇境内遗址有:

桃园遗址。该遗址在青州城东北10公里,东夏镇桃园村南一高埠上,是山东省发现的第二处北辛文化遗址,历史上青州市迄今发现的最古的文化遗址,是潍坊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东西长250米,南北宽150米,总面积约3.75万平方米,土质黄褐。遗址中心偏北部有王(村)潍(坊)公路东西穿过,将遗址分为南、北两区,东部则为弥河故道的主河床,1977年5月发现并开沟试掘。从王潍公路路沟断崖及试掘可见,文化层深达2米,有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堆积。遗址分四层,第一层耕土,厚0.5—1米;第二层深灰土,厚0.15—0.75米,内含龙山文化时期陶片;第三层浅灰土,厚0.3—0.5米,内含大汶口文化类型陶片;第四层仅见一灰坑,内有北辛文化遗物。出土的器物标本有北辛文化时期的夹沙褐陶鼎口沿、鼎足,大汶口时期的钵口沿、漏形器等陶片,龙山文化时期的齟、鬻、罐、杯、壶等,还有商周时期的鬲、簋、豆等。并且出土了著名陶鼎。

桃园遗址出土陶鼎 口径29厘米

桃园遗址出土石磨棒 长15.5厘米,宽6

拾甲古文化遗址。地处弥河故道西岸,拾甲村东北,为大汶口、岳石文化、春秋战国和汉代文化遗址。

拾甲遗址出土石铲 长14.5厘米,宽8

1974年桃园公社在“学大寨”过程中,组织2000余人,奋战拾甲村后的“马虎岭”(遗址所在位置)。指挥部设在“马虎岭”工地,出动500辆小车搬运土方,一个冬季把一个5米高的大丘岭铲平。整平土地时,出土贝壳币、刀币、铜镜、铜剑等文物,并出土大量铢钱,其中出土的刀币现存于青州市博物馆

李集村遗址。位于李集村西100米西岭处,总面积约600平方米,弥河故道西岸。李集村原有西岭、东岭,1975年西岭整平时发现,文化堆积距地表深约0.30米。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采集到北辛文化的桂叶形石铲,战国时期泥质灰陶豆、盂等残片,收藏于青州市博物馆。为新石器时代至战国时期遗址。

大袁遗址。位于大袁村南,弥河故道西岸。为龙山、商周、汉时期文化遗址。据《大袁村志》记载:村前有“黄土岭”(遗址所在位置),土质很细,金黄色。岭上有关帝庙,庙周围绿树参天,鸟飞蝶舞,庙院内4棵松柏树,高十几米,树冠遮阴。庙正堂3间,砖结构,四梁八柱,柱下石鼓支撑,出厦式样,屋顶四角飞檐,饰哈巴狗、龙头等物,房顶小青瓦,猫头滴水,古式影壁,配东西两厢房,古朴典雅。两扇大门漆朱砂,高3米、宽2.4米,高大威严。门有对联:“为忠不惧生与死,结义舍命保其主”。当时香火很旺,每逢佳节吉日,各方善男信女前来求福保平安。1949年庙宇被拆除,其材料在拾甲村建了学校。

崔王东岭遗址。位于崔家、王家村东埠岭,弥河故道东岸。由青州市博物馆原馆长夏名采于1966年发掘,确立为古文化遗址,定名为“崔王遗址”。为龙山、商周、汉时期文化遗址。

马埠村西遗址。位于马埠村西,弥河故道东岸,原有黄土高岭一处,南北长400米,东西宽200米,高6米。1975年整平为梯形,整平后高2米。为战国、汉时期文化遗址。

张晁村遗址。位于弥河故道东岸,据《青州市地名志》记载:村西南有龙山文化遗址。村南有汉墓,村中有因居民用土而形成的古代水塘13个,可证为一古老居民点。市文物局认定为新石器时代遗址。为青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东夏镇境内,青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还有弥河故道西岸的曲于村商周,司家村岳石文化,南黄家村商周、东周时期文化遗址。弥河故道东岸的东荒村商周、东周、汉文化遗址,杜家村商周时期文化遗址等。

何官镇境内遗址有:

赵铺古文化遗址。赵铺古文化遗址位于赵铺村东北方向,弥河故道西1千米处。遗址地处一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埠岭中。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约150米,文化层厚1~2米,属青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4年发现,1976年春由益都县博物馆对遗址进行发掘,揭露416平方米,清理墓葬23座,房基6处,灰坑14个,窑址1处。

口埠东遗址。位于口埠村东,弥河故道东岸,为北辛至商周时期遗址。口埠,即河埠、埠头也。村庄立址于河道淤积最高层,周围有厚度不等的沙脉形成。上世纪80年代,村民在弥河故道挖沙时曾挖出古船体遗骸、桅杆、陶质网坠等多种古物,说明远古时先民早已将风力运用到生产生活中,借助自然风力行船,捕鱼方式也与现代相差无几。

口埠汉墓,位于南口埠村东南方1500米处,弥河故道东岸,1992年青州博物馆发掘。出土有商周时期、汉代陶器、石器等。为青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戴楼古墓群。戴楼古墓群位于戴楼村东、青银高速北侧,弥河故道东岸,东临寿光市孙集镇。墓群中封土最高的墓冢南北长45米,东西长50米,高出地面15米,为汉代墓,为青州市东北部封土保存较完整的墓冢。墓冢周边区域百姓,代代相传,称其为“苏秦墓”。2013年10月10日,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何官镇境内,青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还有弥河故道西岸的崔马庄、后演马龙山至商周时期遗址,赵铺北汉代遗址。弥河故道东岸的明家龙山至商周时期遗址,戴店东周至汉古墓群等。

辉煌灿烂的东夷文化

古九州之一的青州,历史悠久,在7000年的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这里留下了众多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商周文化遗址,被史学家称其为“东夷文化”的发祥地。

在当时的山东大地上,文明逐渐萌芽。弥河流域上游为群山,中游为丘陵和平原,下游为大海。气候湿润,森林密布,四季分明,为古人类的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条件。

青州市境内弥河故道流域文化遗址年代久远,跨越北辛、大汶口、龙山、岳石、商周时期。

早在新石器时代,弥河故道旁就有先民居住。在这里生活的古老部落居民被称为“东夷人”,他们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东夷文化,东夷文化是华夏文明的源头之一,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

山东文物考古研究所,主要从事山东史前考古学研究的何德亮研究员,在查阅了青州市博物馆的大量考古资料,查验了出土实物,认为:公元前5400年至前4400年之间的北辛文化遗址,青州市目前发现桃园、李集村、口埠、孙板村、五里村等5处,最具代表性的有李集遗址和桃园遗址。其中桃园遗址,在20世纪70年代,曾进行过小规模试掘,80年代初,北京大学考古系又对遗址进行了调查,采集石器主要有铲和磨棒等。铲均为板岩质,形体宽大扁平,其中一件通体磨光,为正锋,刃部有使用痕迹。磨棒为砂岩,是专门用来加工粟类粮食的,长15.5厘米。因长期磨用,棒体已变成扁平状。还有七块珍稀的陶片,陶器以夹砂陶为主,其次为泥质红陶、红褐陶。

1980年李集遗址出土的桂叶形石铲,两面的刃部留有清晰的使用痕迹,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北辛文化时期的文物。这件石铲的发现,说明距今7000多年前东夷人的生产工具就由磨制石器取代了打制石器。

1988年在桃园遗址出土了北辛文化的陶鼎。夹砂褐陶。腹较深,底为尖形,三足为圆锥状。口沿处有用附加堆纹组成的各种纹饰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吴汝祚先生指出:“北辛遗址的发现,明确了鼎在公元前5000多年的北辛文化时期就已产生。随着制陶手工业的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需要,鼎的器形也向前演变,经历了大汶口、龙山文化,同时由近及远,向周围地区及全国传播。”这说明鼎首先是东夷人发明创造的,成为古代中国最重要的兼有日用和象征双重意义的器物。

从出土的石铲、石磨棒、陶器等来推断。青州这一区域当时的农耕生产从耕作、播种到收割、加工已有一套较为完备的工具,原始农业已初具规模。这证明7000年前,青州弥河故道一带,已有东夷人在此活动,并且发展到使用陶器的高度文明。

何德亮考证,大汶口文化遗址,青州市主要有桃园、拾甲、李集村、王盘石、大关营等20余处,其中大部分遗址没有经过考古发掘。桃园遗址遗物较少,仅有陶器,可辦器形有鼎、钵、盘和鼓等。

距今约6500—4500年,延续时间约2000年左右的大汶口文化,其明显的文化特征是:业产为主,兼营畜牧业,辅以狩猎和捕鱼业。村落遗址所选择的地点.有近岸的台地上,也有在平原地的高地上。桃园、拾甲、李集村大汶口文化遗址,所处位置上述特征十分明显。

距今约4500—4000年的赵铺、大袁、崔王、张晁、口埠东、崔马庄、后演马、明家等地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发掘出大量彩陶文物,以公元前30世纪到20世纪的居多,这正是太昊、少昊、爽鸠等传说人物活跃时期。彩陶文物中,有陶罐、陶壶等,但最多的是鸟形的陶。

赵铺遗址的房址为半地穴式,圆形袋状。口径2.2米,底径2.4米,面积4.5平方米。现存壁高0.7米,经过简单拍打加工,活动面经过夯打,较为平整光滑。其西部被破坏,未发现门道和烧灶。在坑口发现许多柱洞,均排列零乱,均为圆形,内填灰土,底部较硬。

出土文物:

赵铺遗址出土鸟形陶鬹

鸟形陶鬹。鬹是古代陶制炊器,始见于大汶口文化,盛行于山东龙山文化,主要流行于黄河下游地区。通高23.7厘米,口径9厘米,夹砂红陶质,白色陶衣。斜向短流,似鸟嘴。矮粗颈,颈两侧各有一圆形镂孔,似鸟的双眼。腹部圆鼓上饰不规则的斜划纹,似鸟丰满的羽毛,并有三周附加堆纹。腹两侧贴塑三角形泥条纹,似鸟扇动的双翅。绳状的把手,似翘起的鸟尾。三锥形足。整个器物造型似一只呼之欲出的鸟,故名。实物体现了东夷人对鸟图腾崇拜的事实,这件鸟形陶鬹保存基本完整,是国家一级文物。以鸟作为塑形的基础,这和东夷民族以鸟为图腾有很大关系,系龙山文化时期的代表文物。

生产工具是石器和骨器,石器有斧、铲、刀、凿、锛等。

石质纺轮,外径6厘米,内径1厘米,纺线工具,圆饼形,中穿一孔。在纺轮中间小孔中插入一根细木棍,将纺轮转动起来,借助惯性将丝麻等绞合后缠在上面,就能纺成细线,其道理和古时农村妇女纺纳鞋底的麻线一样,纺出的线既细又匀。这一纺轮的出现,证明齐鲁纺织业历史悠久,正如古人所记:“齐纨鲁缟如霜雪”;石斧,斧呈梯形,通体磨光,弧刃、双面锋,长11.5厘米,宽5.5厘米,有使用痕迹,细石器时代器具;石锛,形体细长,磨光,单面坡状刃,刃部锋利,有使用痕迹;细石器时代器具;铲呈长方形,平顶,双面刃,中间有对钻圆孔,棱角分明,磨制精致;刀通体磨光,单面刃,双孔对钻。一类长方形,平顶,直刃。一类半圆形,弧顶,直刃;凿,呈长条形,弧顶,横断面为梯形,单面刃,通体磨光;锛,形体较小,呈梯形,单面刃。

赵铺遗址出土石纺轮

另有石器、骨器、蚌器、铜器等近百件,系龙山文化时期和商周时期文物。上述文物现收藏于青州市博物馆。

赵铺遗址出土石斧

纵观青州弥河故道流域商代以前文化遗址,史学家认为,其文化特征体现出明显的东夷文化特色,从其序列到传承,以至年代跨度都与传统东夷文化保持了较高的一致性。同时,它又表现出一定的地方特性。

由此看出,5000年前的青州大地,就生活着我们的远古先民,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何德亮研究员通过考证做出如下结论:青州地区东夷文化时期,从7000多年前的北辛文化,到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在全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形成了以青州地区为中心的古文化小区,一度成为山东境内一个突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后来齐文化的形成和繁荣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如果没有东夷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就不可能出现后来一个国富民安,实力强盛的齐国。

弥河故道及文化遗址分布图(图中绿线为故道,红点为文化遗址)

弥河故道已成历史,众多文化遗址中文物的出土,向人们再现了青州大地辉煌灿烂的东夷文化。眼前的弥河,一路斗折蛇形,迤逦北向,奔流入海。弥河银瓜、黄楼花卉、谭坊瓜菜、东夏大姜依托弥河,一个个地域名片被点亮。“信美东方第一州”这张靓丽名片,一定会更加绚丽多姿。 (霍存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