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沟驿古城址

石沟驿古城址

石沟驿古城址位于银川市灵武市石沟驿镇,年代为明。

2005年9月15日,石沟驿古城址被公布为第三批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石沟驿城

驿

文物故事

石沟驿古城,位于灵武市区东南45公里、石沟驿煤矿西南3公里处。明代以前修建这座城时,因地表岩石裸露、沟壑纵横,故得“石沟驿”之名。自古以来,这里就是通往陕甘及京畿要冲之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重要的军事交通地位,使其曾名噪一时。在驿城周围,烽火墩、古瓷窑、将军墓等文物遗址星罗棋布,历史文化内涵十分丰富。

寂静荒凉的古城堡

关于石沟驿,有一个广为人知的民间传说。据说唐天宝十五年,大唐名臣郭子仪时任朔方节度使率兵讨伐安禄山时,曾经屯兵石沟驿城,军卒在城中埋锅做饭时,无意间燃着一块“石炭”。这种“石炭”燃烧时无烟、无臭,火焰炽热。将点燃的炭块埋入煤灰中,几天后拨开“石炭”仍能继续燃烧,最后剩下一撮白灰,如同木炭。后来,士卒从地层下开采这种“石炭”,用于取暖和铸造兵器。这是有关灵武煤炭发现历史最早的传说。

各位旅游,关于石沟驿的民间传说,因无史料依据,无从考证。如果大家想知道石沟驿有什么风云历史,或者还有什么迷惑与猜测,那么就请跟我一同进入到石沟驿城中,一探历史真相吧!

现在,我们看到的石沟驿城虽然历尽沧桑,但其当年城障的气势至今犹存。石沟驿城南开一门,我们现在看到石沟驿城的瓮城,虽然有些残毁,但城楼夯土基台尚存,台基上遗留有大量明代砖、瓦等建筑残件。石沟驿城东西长460米、南北宽300米,呈长方形。墙体为黄土夯筑,基宽7米、顶宽3米、残高6~8米不等,东、南、西三面墙体外侧多已被流沙掩埋。在城内距北墙50米处,有一道与北墙平行的内墙,内墙残存150米长,略高于外墙。城内散落的残砖碎瓦,见证了石沟驿曾经的繁华。

嘉靖宁夏新志》记载;“石沟城:北至大沙井六十里,南至盐池七十里。旧城周回三百步。弘治十三年(1500年),都御史王珣拓其城至二里,南门一。”“驻军113名,百户一员领之。”在嘉庆《灵州志迹》城池堡寨志中记载,石沟驿在灵州城东南九十里,明置操守。

据史料推断,石沟驿城始建年代不迟于明初。弘治十三年都御史王珣又将城扩大,如今城内遗留的内墙就是当时的北墙。清乾隆九年(1744年)八月,石沟驿交由灵州管理。民国元年(1912年),石沟驿撤销,在灵州城内南街设立灵州邮政代办所。

见证历史的古驿站

下面,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古代驿站,驿站是古代专供传递军情、转运军需器械、递送公文差役和为往返官员途中提供食宿及车马的处所,驿站内车马、仓库、生活用具一应俱全,还配有疱丁(厨师)专司膳食。驿站分驿、站、铺三部分,驿夫使用“勘合”和“火牌”两种“邮符”凭证,凡需要驿站提供车、马、驿夫运送公文和物品,都要出示“邮符”,官府使用“勘合”,兵部使用“火牌”。

我国驿站历史长达3000多年,唐代通往灵州的驿传速度已经很快。据《新唐书•史孝章传》记载,唐会昌年间(842年),泾源节度使(治泾州)史宪忠改任朔方节度使(治灵州),诏命“驰驿赴屯……”

明代,宁夏通往陕西的驿站在宁夏境内共设有6站365里,灵武境内就有高桥(灵州城内)、大沙井、石沟等3个驿站。据嘉靖《宁夏新志》记载,嘉靖十九年(1540年),都御史翟鹏在一份秦疏中写道:“宁夏自在城驿渡河而南,有高桥、大沙井、石沟、小盐池、萌城五驿递,南接环庆、省城,以上京师,西通固、静、临、巩以至甘肃;不时传报军情,转运军需器械,递送公文,供应往来人马,差役浩繁,日不暇给……”由此可见这条驿道的重要。

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庆靖王朱栴就藩宁夏时,于建文三年(1401年)从韦州移居银川,在宁夏生活长达45年时间。在这期间,朱栴曾多次途经并住宿在石沟驿,还以《石沟驿》为题赋诗一首:山围城廓野烟中,亭馆萧然对晚风。山下红尘是非路,星轺日夜自西东。这首诗描写群山围绕着宽阔的石沟驿城,周围村舍炊烟袅绕,城内亭台馆舍冷落凄凉,空荡荡地矗立在晚风里。山下无论路上还是路边都是尘土飞扬,一派繁华热闹的景象,流星般飞速行驶的轺车(由一匹马驾驶的小型轻便的车)不分昼夜地东来西往。朱栴以感慨的心态描述石沟驿城夜晚的景观,借景抒情,表达内心感受。由此说明,这条道路不仅是民间商旅往来的道路,也是朝廷使臣通行的要道。

如今,朱栴的诗情感慨伴随着邮驿叮当作响的驼铃声,已经远逝在历史的尘埃中,漫长的驿路已经从往日的繁华悄然走向荒凉。

硝烟燃尽的烽火墩

位置:来到石沟驿城东侧,停留在观看烽火墩位置

各位游客,石沟驿城东南与西北两侧数十里内,分布烽火墩20余座,依次为:红墩、大庙台礅、麦垛山墩、立山墩、寨子梁墩、柴山墩、盖勃墩、石头墩、白塔水墩、盖墩等。这里是灵武境内烽火墩最集中的地区,基本每隔二三里便有一座。烽火墩为黄土夯筑和石头垒砌两种。

以寨子梁墩为例,位于石沟驿古城约1公里,修筑在高山之上,地势险要,墩台底边宽11米,高7米,顶宽6米,为黄土夯筑。在烽火墩东西两侧,各有5个用沙石垒成的圆锥形堡垒,以中轴线向两侧伸展,与主墩呈扇形排列。

各位游客,谁能想到,在这些烽燧下曾经有多少英勇将士浴血奋战、驰骋杀场?而今烽烟燃尽,不见了刀光剑影、人喊马嘶。大家看远山那道岩石山梁,是不是像一匹卸下缰绳疲惫的驿马,停驻在西山河边?

神秘莫测的将军墓

在石沟驿城东南3.5公里处,有一片占地面积600平方米的墓区,墓区处在一道裸露在地面的灰沙岩石粱上,周围沙丘成岭。上世纪80年代以前,墓区前有一座石牌楼,上嵌一块2.8米长的石匾,石匾上镌刻“怀远将军郭氏墓”“万历五年镇守总兵官”字样,字体刚劲有力。墓地神道两侧有石柱石狮、石猪、石羊、石龟座等卧于流沙中。方形石柱高3.3米、边宽38厘米。石柱下有石座,石座两侧各雕刻一对高小卧狮。该墓在石梁就地凿空修建,系典型石室墓葬。石沟驿怀远将军郭公的身世,文物研究人员从收藏在宁夏博物馆一方明代一位名叫郭震的墓志铭中得到了破解。

该墓成铭记载:明洪武九年(1376年)设立宁夏卫后,从中原调发军民移居宁夏。在这批移民队伍中,郭震的曾祖父郭山被授予百户之职,携家带眷由山西夏县迁往灵州,统兵120人世管石沟驿城,官赠骠骑将军都督佥事。郭震的父亲郭稀贵,军功升授正千户之职。郭震身出名门显贵,少年心怀鹏程大志,他生戎马生涯,骁勇善战,功勋卓著,曾任北京提督,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升任陕西总兵官。隆庆三年(1569年),被召入京,升前军都督府佥事,郭震一生荐疏不下千百言,皇帝曾12次下诏,4次诰命封赏,7次荣赐白金和丝锦,屡受嘉奖。郭震年迈以后,致仕还乡,终老于灵州城内。

时过境迁,物是人非。英雄的身影划过灵州历史的天空,故人的足迹早已迷失在石沟城外苍茫的路上,任凭后世零落的记忆,难能凭吊将军传奇一生。现在,请大家思绪回到现实中来,我们遥祝这位明代灵州籍陕西总兵官、大明光禄大夫郭公天榜名香吧!

各位游客,参观了石沟驿城,不知我的讲解是否满意。最后,我唱一首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片尾曲“历史的天空”,以此来结束今天愉快的参观,因为这首歌的歌词恰似对石沟驿历史真实的写照。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

石阡的夜郎古国景点 石阡夜郎古城遗址

1. 石阡夜郎古城遗址

夜郎的疆域是以贵州为中心的一个发展的概念,夜郎的本义是“团结的多筒”。仡佬、土家、彝为原生态夜郎系民族;布依、侗、水、苗、瑶和未定态汉族为融合态夜郎系民族。遁水圣母为夜郎系各族共同的祖先。遵义赤水河流域为夜郎文化的核心辐射区域;黔、湘、桂、川、鄂、滇为强辐射区域;中原和越南为次辐射区域;东北亚、东南亚一线为远辐射区域。

夜郎文化的历史长河长流至今。竹文化、竹筒文化、芦笙文化、复原大夜郎国古乐舞纲要。从民族语言的语族、语支分为四类。实际可复原夜郎祭祀、巴楚乐舞、竹筒古乐、八音古、中华古乐。

一、夜郎的族属诸问题

1.夜郎的疆域是以贵州为中心的一个发展的概念

古夜郎国问题众说纷纭,延于今日。

较主要的文献有余宏模的 >何光岳的>和王子尧、刘金才主持编译的>。对于夜郎研究来说,汉文典籍无疑是极其重要的。惜自司马迁始,语焉不详。故不得不参以现存少数民族典籍与民间传说,并证以地下考古材料。试观何光岳>①,可知“夜郎”的疆域是以贵州为中心的一个发展的概念。

简而言之,即“夜郎”为古南越人口语的译音,“夜”本作“谢”。即古代的“谢”民族。战国中期,“西南夷君长以什计,夜郎最大。”②据>称之为“大夜郎国”,疆域在今川东、川南的资阳、安岳、 自贡、乐山、仁寿、眉山,黔北的遵义,桐梓、赤水,且“东接交趾,西有滇国,北有邛都国”③包括今之黔西部、黔西北部,滇东与滇东北部,和桂西北部。

幅员辽阔,经济、文化、军事已相当发达,拥有精兵十万,乃至于敢于同西汉中央相抗衡。汉初积贫积弱,皇帝都配不齐五匹颜色一致的马拉的车驾。乘牛车上班的王朝嫉妒富庶的夜郎。汉人“夜郎自大”之谓,实系狂妄的大国沙文主义。今日观之,并无贬义。

成语“夜郎自大”由是全世界皆知,其含金量不可评估。

夜郎因强大而致祸,天鼎六年以后,为汉武帝遣唐蒙杀之。竹王的三个儿子被降为列侯。④但夜郎仍保持其民族特性,西汉在鞭长莫及的情况下,只得恢复了夜郎王的称号。至汉成帝时,夜郎王兴同牂柯太守“举兵相攻”,被将军王凤设计斩首。

此后,夜郎族人遂以酋长身份臣服于中央王朝。西汉的夜郎国境在川则仅余今之珙县,在黔则有今之黔北、黔西北、黔西南,在滇则有今之宣威至路南、陆良一线。都城为夜郎县。秦朝置所在今之桐梓,汉在今之贞丰,晋在今之石阡,陈在今之辰溪,唐置夜郎郡在今之桐梓,又置夜郎县在桐梓、思州(岑巩)、⑤新晃⑥、与思南、黎平、镇远。

治所显然是以黔北桐梓为中心, 向黔东、黔东南和湘西扩展。这一点,有信史与今之考古遗迹与地名作证。>云:“夜郎在桐梓驿西二十里,有夜郎城碑尚在,杨氏录据目见言之,其碑必是唐末废县时所立,是今之夜郎坝,即唐珍州治所。”又>云: “桐梓县城北七十里夜郎坝,城迹方圆里许,中有狮子碣,大树蓊蔚,人不敢伐,相传为夜郎县,亦为竹王城。

”亦即今日桐梓之夜郎乡所在。唐贞观八年,置郎州(今遵义市西)。由此可知,从战国到唐宋,夜郎国境实包容了今之贵州全境,治所在今遵义之桐梓和红花岗区,遵义者,夜郎也!遁水者,赤水也!

目前,夜郎文化的考古成果主要有普安铜鼓山,赫章可乐和威宁中水,还远不能满足研究的需要,有关的考古工作显然还应当在面上加以扩大。

2.夜郎的本义是“团结的多筒”

创建夜郎文化的主要民族是仡佬,土家、彝,这三个民族称为原生态夜郎系民族;次为布依、侗、水、苗、瑶和未定态汉族。他们一般是在某个时期融入了夜郎的一个支系,因此,这六个民族称为融合态夜郎系民族。

众所周知,一部中华民族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民族融合史。今日大西南身高一米六左右的男女,实际上都是古代夜郎族或巴族的后裔,只不过他们的古民族族源失落了,从而无可奈何的融入了大杂烩的汉族。这部分汉人姑且称为未定态汉族。

前文已述,“夜”即古之“谢”族;“郎”既古之“狼”族,到夏商时其一支迁徙至中原,到周朝时还建立过不羹国;此处还有古之僚族(古濮人之后裔)。

这三个民族为夜郎之本色,而夜郎文化的发祥地则是遵义的桐梓。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云;“夜郎者,初,有女子浣于遁水,有三节大竹流入足间, 闻其中有号声,剖竹视之,得一男儿,归而养之。及长,有才武, 自立为夜郎侯,以竹为姓。

武帝元鼎六年,平南夷为牂柯郡,夜郎侯迎降,天子授其王印授。后遂杀之。夷僚咸以竹王非血气所生,甚重之,求为立后。”《郡国志》、《华阳国志.南中志》同。这是继《史记》之后关于夜郎的信史所载;前为7000多年前的一个美丽的图腾传说,后为2000多年前的史实。

这个传说指示了夜郎竹崇拜的渊源,值得注意。竹王诞生的“三节大竹”就是隐指竹王所代表的“谢”、“狼”、“僚”三族也。而三族均源于那位“浣于遁水”的女郎,这就直指母系氏族时代一女多夫的婚姻关系。今桐梓至赤水之间的赤水河两岸,仍旧修篁扑面,长筏如龙。

楠竹林场,浩瀚无边。这举世瞩目的水乡竹海,便是夜郎圣女鱼水欢歌的故乡!西汉初年的那位“竹王多同”,通“多筒”。仍强调其“多筒同一”的族源背景。后竹王为武帝所杀,“夷僚”(彝族、土家、仡佬)仍奉之如神,“甚重之,求为立后”,显示了对竹图腾异乎寻常的认同。

这是一首民族团结的翠竹青枝的悲歌。

夜郎各族似乎始终同“三”有不解之缘, “三节竹筒”之外,如唐朝牂柯蛮有东谢、西谢、南谢三个部落;据《华阳国志》,汉晋夜郎县有竹王三郎祠。史志 证明,三郎祠遍布黔、桂、鄂、川、滇、湘各省。

据《酉阳直隶州志》称白帝庙供奉的三人为“母感龙产三男者,或日竹王江氏”。这是赤水圣母传说的又一版本。赤水下通长江,链接巴楚文明。圣母有感于江龙之奔腾,遂清净受胎,生下三个大胖小子。由此可见,“三节竹筒”确系“三男”,即三个民族。

何光岳认为江氏即“金竹公多同”,可从。巴人所崇祠者为白帝,故巴人江氏为夜郎的一支。著名的竹枝歌,应即夜郎竹王之歌。由此可判夜郎为今之土家族先民。

今遵义方言惯称“竹”为“金竹”,鸭溪天旺有名为“金竹”之地。

建议在遵义制高点的竹林中塑立高大而美丽的遁水圣母雕像,手擎圣物——三节竹筒。

政府年八月卯日公祭之,民间四季香火不断。其实遵义百姓崇祠的“送子娘娘”也者,实系遁水圣母。媒体可加大宣传力度,让遁水圣母之名声,不亚于圣母玛丽娅和妈祖!为此,可采用开通夜郎网站,举办国际夜郎文化节暨学术研讨会等措施。文学艺术界对此大有可为。

夜郎的一支融合于僚人,《苗防备览》所记仡佬语称“竹”为“盖脑”,其音同“仡佬”。

可见今之仡佬族正是《汉书》所谓的“以竹为姓”的道地的夜郎后裔。

谢氏的一支融入彝族为“金竹金氏”“自谓夜郎 王之胄也”“久之以金为氏”⑦。王子尧主持编译的《夜郎史传》为夜郎史研究的新创获。如余宏模所评,该彝文手抄本年代最迟不晚于清朝,上限无考。

是书详细记述了彝族先民中武部族夜郎家支历史。可补汉文典籍之不足。

谢氏一支融入瑶族,成为瑶族十二姓之一。一支融入了湘西、贵州的苗族。

夜郎的一支融入今之侗族, 称为 “龙标之夜郎”⑧ 。

一支融入贵州宋家之苗族,称为“浪宋人”⑨。

一支传入贵州布依族大姓之谢氏。

今遵义地区族属待定的土著汉人,多为夜郎后裔。

总之,“夜郎”一词的本义是“团结的多筒”,夜郎人就讲究民族团结与融合,是为真夜郎之风采。

她肯定不属于今之哪一个少数民 族。她的一枝曾远播于中原,影响了中华文明。遁水圣母是今之仡 佬、彝、土家、布依、侗、苗、瑶、待定汉人等诸民族共同崇拜的 祖先。一节竹筒一民族,多节竹筒多民族;竹竿多节拔地顶天,坐 断西南傲霜雪!这当然仅属个人见解。

由于历史资料、考古资料、口碑材料之局限,欲充分确证夜郎之族属,的确困难。因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着民族的杂居、通婚、以及大大小小几未中断的兼并战争与民族的迁徙等等,故欲考核其间变迁之详情,往往无从下手。是所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剪不断,理还乱!”故能从宏观把握一大致结论足矣!

有一点我想提请学界予以关注:即夜郎族属问题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民族团结与融合的问题,那么,有关族属的学术研究乃至政策审视,也应当落实到民族团结上面。

同时,我们抓夜郎文化,就是抓生产力。

二、夜郎文化的传播与交融

1.夜郎文化的四大辐射区域

各代夜郎国和夜郎部落的疆域并不能划定夜郎文化的地图。因夜郎文化偏能以其独有的魅力,光芒四射,超越时空,为其他的国家和民族所接受、包容和消化吸收,从而为中国文化、世界文化作出自己的贡献。

狼人从黔北迁至中原,其在中原必然留存它的影响;如良人在甲骨卜辞中为商王宫的美女,在良乡之北的昌平县北有狼山等⑩。这是前夜郎文化。有人以贵州至今尚有跳花杆的风俗,认为甲骨文“华”即花杆,中华文明源于夜郎,可参。今仁怀王志良的花杆芦笙曾获全国民族体育金奖,故此说信非虚言!

大约距今7000年前,黔北赤水河流域翠竹青枝的海洋中,诞生了遁水圣母的夜郎竹文化。

遁水圣母的前人在中国科学院古人类研究所的发掘、鉴定中,被命名为“桐梓人”,这是中国华南地区用火最早的古人类。遵义遂为夜郎文化的核心辐射区域。今天,桐梓的“夜郎坝”应成为遵义的品牌。

夜郎在先秦占据川东、川南,那里自然留存了丰富的夜郎文化。

遍及黔、桂、川、滇、湘各省的三郎祠,证明这五省有浓郁的夜郎文化。这些地区是为夜郎文化的强辐射区域。

据《通典》卷184所载,越南古’代曾有文郎国,学界多认文郎即夜郎。因此,中原和越南为夜郎文化的次辐射区域。

美丽的竹王传说和竹子生人的故事远播于东南亚、东北亚、南洋群岛和日本列岛。

这些国家和地区是夜郎文化的远辐射区域。

夜郎文化的四大辐射区域,决定了它是一个全国性的和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和研究课题。

2.夜郎文化的历史长河长流至今

夜郎文化犹如历史的长河,它从远古的遁水流来,同多种文化交融,由娟娟细流汇集成大江,奔腾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又以昂扬的风姿,走向未来。

竹王多筒离我们已十分 远了,但竹文化中的竹筒文化却就在我们身边。中国南方火车上都能吃到小小的竹筒肉,西南餐桌上的大竹筒汤羹。贵州山地民族男女青年的“竹筒情歌”,一次又一次的演绎着遁水女郎的爱情故事。三节竹筒制的芒筒在姑娘们手中朝天吹着持续的低音,而男青年手捧着或抬着长短不一的竹制芦笙沸天地地吹奏着竹王的颂歌。

以致于在竹筒文化中又衍生出一个毫无争议的重要概念——芦笙文化。芦笙文化是葫芦文化与竹筒文化相交汇的产物。

夜郎文化说到底就是竹文化。竹文化对中国音乐史的贡献,就是先秦八音乐器的分类(金石土革丝木匏竹)中的“竹部乐器”。

即排箫、篪、相、言、管、龠’应、雅等。至于竹弓、竹席、竹楼、竹筏之类的竹文化的经济意义自然是十分重大的。

贵州的仡佬族至今仍保留着竹为家神的传统。中国文人以竹为“岁寒三友”之一,便是竹文化与儒文化交融的产物。

1990年, 出于研究的需要,我曾给一个的侗族芦笙队的队长商量,打算购买他们全队的全套芦笙。

我开始以为只要队长点头便成交了,岂料他却说要召集全队的成员开会商议此事。该队有60多岁的老人和十一二岁的娃娃,十来个人坐在一起商议此事,人人都有平等的发言权,小娃娃的意见和老人的意见同要重要,只要有一个人反对此事便告吹,我远远的看着那两个小孩一脸严肃地同成人们讨论着,真有几分担心。

侗族芦笙采集到了,我也从中感受到了侗族的民主精神。现在想来,这不就是古夜郎国“议朗制”的遗风么!

总之夜郎文化的主体是竹文化,它在经济文化、政治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方面的意义均尚待更深入的研究。

如前所述。

夜郎与巴文化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交融关系,巴文化是夜郎文化的一个分支。

到唐朝,黔北的夜郎文化又与佛教文化碰撞,相互影响和综合。史载唐朝牛腾在贵州大布佛教,大兴佛寺。寺庙建筑与苗侗吊脚楼悬空与寺庙的稳重相融合,如镇远青龙洞便是(11)。

此后随着中央政权对贵州统治的加强,以文庙为载体的儒家文化也大举进入贵州,与夜郎文化交相辉映。因此,夜郎文化是兼容性极强的开放性文化。2000多年来,以黔北为中心区域,不断向周边辐射。

谨建议四大班子呈报将遵义市名恢复为“夜郎市”,将桐梓恢复其名为“夜郎县”。

所以,中国的古夜郎国在今贵州省桐梓县境内!只有他才是中心,其它地方号称夜郎的只不过是夜郎国的附属地,只不过是从夜郎国延伸出去的一小块范围!!!!。

2. 石阡夜郎古城遗址介绍

古为夜郎县,正是成语“夜郎自大”的夜郎。1913年石阡府改设,关于石阡名字来源猜测有三,1.“石阡之名, 因于阡山。”为石洞之意。2.也有说因石阡河得名。3.“石”字用作地名,则是仡佬族住地的明显标志,而“阡”字为洞,则有考于侗语“天”的汉译音,在侗语中“天”是“千”。石阡之得名是以县城中的五老山和五老山第一峰——龙山崖畔的“风鬼洞”。

石阡是著名的泉乡,石阡古温泉有着400多年的历史,佛顶山风光迤逦。这里还有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第六军团总指挥部旧址。万寿宫及太虚洞摩崖等古迹。

3. 石阡古城在哪里

镇远特点:

贵州镇远古城,免费的5A级景区,人少景美,白天典雅,夜晚

舞台剧《古韵镇远》体现镇远两千多年的历史——镇远古城。

镇远古镇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县下辖镇,位于舞阳河畔,四周皆山。河水蜿蜒,以“S”形穿城而过 北岸为旧府城,南岸为旧卫城,远观颇似太极图。两城池皆为明代所建,现尚存部分城墙和城门。城内外古建筑、传统民居、历史码头数量颇多。

镇远古镇交通方便区位优越,湘黔铁路、株六复线、320国道、沪昆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距铜仁机场、湖南芷江机场和贵阳机场分别为90公里、170公里和270公里。县境东界湖南新晃,南临三穗、剑河,西毗施秉,北接岑巩和铜仁地区的石阡,素有“滇楚锁钥、黔东门户”之称。

镇远历史悠久,自秦昭王三十年(公元前277年)设县开始已有近2300年的历史,其元代、清代为道、府所在地达700多年之久。2020年1月7日,被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4. 石阡夜郎古泉景区

铜仁的特色美食有 花甜粑、土家香肠、社饭、渣辣面、绿豆粉、锅巴粉等。

铜仁风景区有 梵净山、九龙洞景区、大明边城景区 、亚木沟风景区、万山国家矿山公园、夜郎古泉旅游景区等。

5. 石阡县夜郎古国

属于中国,镇远古镇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县下辖镇,位于舞阳河畔,四周皆山。河水蜿蜒,以“S”形穿城而过,北岸为旧府城,南岸为旧卫城,远观颇似太极图。两城池皆为明代所建,现尚存部分城墙和城门。城内外古建筑、传统民居、历史码头数量颇多。镇远古镇交通方便区位优越,湘黔铁路、株六复线、320国道、沪昆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距铜仁机场、湖南芷江机场和贵阳机场分别为90公里、170公里和270公里。县境东界湖南新晃,南临三穗、剑河,西毗施秉,北接岑巩和铜仁地区的石阡,素有“滇楚锁钥、黔东门户”之称。

镇远历史悠久,自秦昭王三十年(公元前277年)设县开始至今已有近2300年的历史,其元代、清代为道、府所在地达700多年之久。

6. 石阡夜郎国

因阡山而得名

“石阡之名, 因于阡山”。石阡之得名是阡山,也就县城中的五老山和五老山第一峰——龙山崖。

石阡县,古为夜郎县,正是成语“夜郎自大”的夜郎。1913年石阡府改设石阡县。石阡是著名的泉乡,石阡古温泉有着400多年的历史,佛顶山风光迤逦。这里还有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第六军团总指挥部旧址。

7. 贵州夜郎古城遗址

花溪夜郎谷位于贵安新区花溪大学城斗篷山脚的小峡谷里,是贵州著名艺术家宋培伦所创作的。这里有石头建筑、雕塑和陶艺等,这些都充满了浓郁的艺术气息,同时有一些画家的工作室也在这里,贵州师大美院的实践基地也在这里。

2、“夜郎自大”的典故家喻户晓,在两千多年前秦汉时期出现的夜郎古国,与古楼兰国、古且兰国齐名,一时盛世,名扬天下。穿越历史神秘的隧道,夜郎文化至今魅力无穷。在贵州的一个夜郎谷,更是融汇了一个现代人对古夜郎的全部想像。

8. 石阡夜郎古温泉

每人40元左右。

太虚古城是一个以夜郎国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景点,地址位于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高塘村。太虚古城一般成年人门票价格是每人40元左右,古城内的美食餐饮、住宿和游乐体验都需要游客另外付费。

太虚古城现在进入需要进行实名登记和进行体温测量。

9. 石阡夜郎古城遗址在哪里

石阡古称山国,历史悠久,建置较早。

秦赢政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置夜郎县于今县境西部,属象郡。

元世祖至元年间(1264年---1294年),置石阡军民长官司于今治所。

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置石阡府,分辖龙泉县及石阡、苗民、葛彰葛商3个长官司。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仍领上述1县(龙泉县)3 长官司。

康熙二年(1663年)废葛彰葛商长官司。

乾隆七年三月(1742年5月),石阡府分设7里,即江外迎仙里、江内迎仙里、水东里、苗民里、在城里、苗半里、龙底里。

直至清末,石阡府直隶于省,仍领龙泉县。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中华民国建立,初沿袭清制。

民国2年(1913年),贵州设立都督府和行政公署,实行军民分治。

石阡改府为县,设立县公署,县官称知事。

龙泉县另设(今凤冈县)民国5年(1916年)县公署知事将全县划分为6个区,即城区、小鸡公、本庄、王家寨、龙洞、大地方。

第二年,调整行政区划,全县分为10个区,即增设石家场、葛荣场、白沙场、龙塘场。

民国16年(1927年)国民政府下令改县公署为县政府,县知事称县长,石阡县为二等县。

民国24年(1935年),国民党改组贵州省政府,实行行政督察区,石阡划归铜仁行政督察区。

民国27年(1938年),重新调整行政区域,石阡划分五个区,即泗王庙、石家场、大地方、本庄场、龙洞场。

民国32年(1943年),石阡实行新县制,设置乡镇保甲。全县共置18乡镇,164保,1618甲。18乡镇即:汤山镇、花桥乡、枫香乡、中魁乡、永盘乡、龙川乡、甘溪乡、国荣乡、聚凤乡、乐回乡、庄乐乡、白沙乡、大新乡、和平乡、石固乡、青阳乡、五德乡、坪山乡。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1月15日,石阡解放,全县人民获得了新生。1950年2月8日,石阡县人民政府成立,随即将民国时期18乡镇划为3个区分辖,设立区公所。7月,改置3区为6区1镇。1951年2月,改置汤山镇为城关区,同年将区公所改称为区人民政府。1953年,缩小乡、村行政管理范围,将全县划为80乡1镇,区治不变。1954年7月1日,县辖各区分别第一(龙塘)、第二(花桥)、第三(五德)、第四(中坝)、第五(白沙)、第六(本庄)、第七(城关)区公所。1955年4月8日,县人民政府称县人民委员会。同月,各区将所在地治所改为区公所名称。

1956年1月,中共石阡县第五次党代会作出决定,进行并乡工作,将82乡(镇)调整为44乡1镇(城关镇)。1961年撤区并社,将7个区改为区级人民公社,45乡镇为管理区。1962年恢复区的设置,设6个区调整公社为27个。1963年,恢复7个区治,将27个公社增至43个。1967年3月29日,石阡开始“文化大革命”。4月2日,“石阡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各区社相继成立“革命委员会”。

1981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59条规定,撤销县、区、公社“革命委员会”,县称县人民政府,区称区公所,公社称管理委员会。

1984年,根据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行党政分开,建立乡人民政府的通知)的意见》,县政府所辖43个公社管理委员会改为乡人民政府,生产大队和生产队,相应改为行政村和村民组。1992年,全县实施撤区并乡建镇工作将原7个区43个乡调整为18个乡镇(其中:9个民族乡),即:龙塘镇、龙井乡、花桥镇、坪地场乡、石固乡、五德镇、枫香乡、青阳乡、中坝乡、甘溪乡、坪山乡、白沙镇、聚凤乡、本庄镇、河坝场乡、汤山镇、大沙坝乡。2004年,为加强区域经济活动,加快农村经济增长速度,实施撤小村并大村工作,将原304个行政村调整为87个行政村。现全县共辖18个乡镇,5个居委会,87个行政村,共有人口39.08万。

10. 贵州夜郎古国遗址

1997年,“贵阳花溪夜郎谷”正式开始建设,至今已20多年,20多年来,宋培伦艺术家与当地的村民捶捶打 打,用最简单的石块、罐子等材料,打造出具有浓厚傩文化气息的人文旅游景观,该人文艺术景观占地面积约300亩。贵州是夜郎古国的属地,西汉时期就已经形成,后来虽然消失了,但是,至今还有很多有关夜郎文化的传说,宋老小时候经常听老人讲述夜郎古国的故事,在他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为此,他将傩文化在“夜郎谷”得到复兴和传承以及发扬光大。

诸城石桥子镇旅游景点 诸城石桥子古遗址

1. 诸城石桥子古遗址

应该是有22个乡镇!山东省诸城市在合并乡镇之前有22个乡镇,后来随着社会发展,小乡镇完全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于是诸城市开始合并乡镇,经过几次合并,目前就是现在的几个街道、乡镇!并城镇算是最后一个合并的乡镇,在他合并以后,目前就是这种状态!

2. 诸城呈子遗址

山东龙山文化可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以诸城呈子遗址为代表,出土的黑陶与灰陶数量差不多相等,袋足鬶、罐形鼎、高柄镂孔豆、蛋壳陶高柄杯等为代表性器物。中期以胶县三里河遗址为代表,黑陶明显增加,以盆形鼎为主,次为小袋足鬶、蛋壳陶粗高柄杯、甗、三足盘、罐和单耳杯等。高柄杯的杯身饰有竹节纹或镂孔。甗是新出现的器物。晚期以潍坊市姚官庄遗址为代表,黑陶占绝对优势。袋足鬶、盆形鼎、鸟首形足双腹鼎、盆、碗、尊、瓮与侈口鼓腹杯等为代表性器物。蛋壳陶盘口高柄杯与冲天流小袋足鬶,造型新颖别致。

3. 诸城石桥子古遗址介绍

  州王氏,是明朝初期由海州辗转来到相州定居。族谱记载:“王氏自小店出者为营子,为相州,又自营子迁出者为新城[桓台],为贾悦…,以我始迁相州之祖为始祖”。大营祠堂对联记载“自海州奔琅琊先迁小店后住营里”。可见相州王是由海州迁到诸城。  经族人的艰苦奋斗,相州王氏家族对诸城的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很多贡献。明清时期诸城有臧、王、刘、李、丁五大家族之说,相州王是否属于其中无曾考证,但是,相州王家当时是诸城名门望族确属事实。  相州王氏四世之前以务农为主。族谱记载始祖居相州东巷,当代就“有地千亩,马百余蹄”。二世即“已积谷称富人”。三世“产兴一镇”。四世“以财自卫,乡里称善人”。五世以后,据说在近支新城王[大营王的分支]影响下开始向仕途发展。明朝时期新城王氏是朝中很有影响的家族,曾有‘六部七尚书’,‘一门三进士’,‘父子同朝为官’,皇上戏称‘王半朝家’之说,历史名人王渔洋[士祯]即是家族中的成员。  相州王氏五世以后,族人向学为官者蔚才然成风。家传记载五世通议公“既长…乃弃书推泽为吏入宫监…”。六世“通议公长子好学致举子业,颇有声,…补博士员,试辄前茅,…盖王氏自是骎骎向学矣…”。据族谱记载统计,清朝时期族中共考取进士17入,其中武进士一人,皇帝赐予进士一人,举人近百人。其中,八世沛思是四省解元。县以上官员近200人[不包裹敇增官职],其中三品以上官员多人。  相州王氏家族中,家产大都富庶,多是为国为民为名而为官,因此为官者多政绩较好,很多人受到朝廷的奖赏和民众赞誉,县志和府志上都有很多记载。如六世冬曹公开基“戊午举于乡,为榜中第二人…就仕为浙东寿昌令。”时是清初,“草昧吏民多畏罪避匿山中弄兵自卫”。开基单独进山,向他们讲明利害,悄悄领他们下山,避免了武力征讨,使数万计人免遭伤亡,使他们安居乐业。不久,山中大豪作乱,其他县以“奇货视之,招部民告讦。开基曰:‘朝廷已下诏许投诚矣,奈何弃吾民哉!’”他不理告发者,上级指责他。后来“诸大豪复相率入山中为盗,旁郡县悉被其害,独寿昌无恙”,上级又赞扬他。后升工部员外郎。  七世王锳,顺治六年[1649年]进士,官至江南布政使,政绩突出,带病留任,劳累致死。传记记载:“公不喜私藏,柩还之日,行李萧然,路祭巷哭,至为罢市…天子悯恻…赐祭葬”。  七世王钺,顺治十六年[1659年]进士,出任西宁 知县,严格执法,德教为先,闲暇时直接教授学子,使地方风俗好转。吴三桂叛乱时,兵临城下,他镇定指挥,抗敌保城,并说服广东总兵坚守勿退。两广总督夸奖钺:“保全东粤,全你功也…”,并联名广东巡府向朝廷推荐王钺的才能。钺知道平南王尚可喜早晚必反,因此称病辞官。事迹载家传及县志。崇祀名宦乡贤祠,西宁父老立有《遗爱》《崇荫》二祠纪念。著有《水西纪略》一卷,《粤逰日记》一卷,《星余笔记》一卷,《世德堂文集》二卷,《诗集》二卷行世,多被选入《四库全书》。  八世沛憻,康熙二十三年举人,授漳州同知。传载“善断疑事,喜兴事功,所至皆有异政。”历任温州知府,四川建南道副使,广西布政使,左都御史衘。卸任时,皇上亲自送别,“命内侍扶入,温谕谆谆,颁赐优渥”。晋赠光禄大夫,赐一品全葬,崇祀名宦乡贤祠。  九世王棠,举人,雍正二年,捐授工部员外郎,志载“棠英毅,勇于任事”。皇帝“下诏褒嘉,谓棠实心任事,内外大小臣工若皆如棠,朕复何虑。即加按察使衔以示优奖。”“十一年,加光禄寺卿衔,给钦差大臣关防”。  九世善宗,康熙十八年武进士,授台湾水师左营守备,为保卫边防安全做出贡献。县志记载“安平为台湾门户,外接彭湖,岛屿以百计,奸人出没其中,善宗分遣战艘,昼夜巡警,终其任,无敢窥鹿耳门者”。靖海候施琅谓其“将才也”。  九世培宗,康熙三十九年进士。相继做过南乐知县,礼部主事,山东道监察御史。曾经“劾吏部私窜奏摺,举朝为动色。”皇上“赐宴乾清宫,以金杯命酒,出入[指上下朝]许子弟扶持。”  县志记载的相州王名人还很多,如刚直不阿的王沛憬;断案如神,被“一时称为神君”的王植;为新昌县兴修水利,为营救嵊县叛狱被诛引无数的王沛懋;任平武知县,保安除盗,立诛首恶,继任余姚知县筑堤保田二十万亩,人号曰王公堤的王令等等。  以上县志是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修,此后,王氏名人还很多,除族谱简单记载外其他资料中也有记载。如光绪《山东通志》记载十三世王莲塘,咸丰三年[1853年]进士,官至知府,三次任乡试同考官,清正廉洁闻名,蒙恩褒奖,二品封典,赏戴花翎,赏加二品衔,恩诏加五级,诰授朝议大夫,晋授通奉大夫。“年六十余,挂冠归田里,…泊如也,喜读书,…三充乡试同考官,…归日,橐书数千件,…”。  为表彰王氏某位官员,皇上御笔亲书《福》字,置于王氏五世祖祠堂。到此,文官要下轿,武官要下马。王氏奉旨修建名节牌坊多座,顺口溜“相州街,南北长,九座牌坊压当央”就是很好的说明。直至五八年大炼钢铁和六六年文化大革命,这些牌坊和‘御赐葬林’的石碑、石人、石马等才相继被毁。如果保留下来,不亚于现在闻名的安丘蓭上牌坊和安徽黟县鲍氏牌坊。  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王氏家族中出现了很多革新人物。十六世王乐平是国民党早期党员,山东党部负责人,1922年去苏联参加世界共产党及进步团体组织会议,积极拥护孙中山的联苏联共政策,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后来被蒋介石暗杀。十五世王翔千与王尽美是山东共产党的创始人。王翔千的大女儿是早期共产党员,曾和邓小平、蒋经国一时在苏联学习。文学界也出了很多名人,如十五世王统照,著作等身,是山东省第一任文联主席。族侄王希坚是继其后任第二任山东省文联主席。族侄王愿坚是著名作家,电影《党的女儿》即是以他的小说改编而成。  相州王氏的亲戚也使其家族声望倍增。族谱记载,六 即与逄戈庄刘家联姻。八世王概之女嫁于逄戈庄刘墉[刘骆锅]之侄子、雍正二年[1724年]进士、东阁大学士、内阁首辅大臣刘镮之。八世王棠之子取曲阜孔府圣公二品之女为妻。两个女儿均嫁于曲阜孔氏。晚清,王统照的姑嫁于潍坊状元家,王统照则为山东首富‘东方商人’孟洛川的女婿,去世后,陈毅元帅为其作诗悼念。  王氏家族名高族旺,是遵从了‘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的铭训。特别是前辈们,为官清正,不求私藏。如王锳为官多年,官至二品布政使却‘行李萧然’。八世沛憻嘱其后人,为官“宁自损,不可以细事渎天听也”。其子王棠宁愿自己受损,也替前任补齐欠银。十世元燨由盐山知县调任弥勒州知州时,因于盐山任内城工超支数千金,囊空无措,兄弟们回家贱卖田产补偿。另外,王氏治家严谨。传记记载;“治家严而不苛,鞭扑少事。而门内不闻嬉戏声。课诸子有法,未冠衣必布素,食必脱粟。冬无炉,夏无扇,曰读书人宜习为勤苦,若膏梁宴安,童子之訦毒也”。“兄弟宜睦…,娣姒宜和,居家丰啬有度。必忠于礼,…求无不应…”。“目不视淫邪之书,口不出戏疟之语”。  王氏家族的兴旺,更重要的原因是族中有很多贤妻良母。《外传》记载了很多内眷治家、相夫、教子的事迹。如五世通议公原配邱叔人仁爱姓善。她告戒家人,要关心穷人,与人买卖要“高出平入,是吾家法…”,不要“贫富不关,自损心田也”。她亲自同家人煮粥救济难民,“活人百余人”。六世正议公原配周淑人“姓异多识,内则女史及古今成败事教诸子…尤不喜子若孙习为富贵容”。“持盈善下,始终如一”。七世孺人增恭人隋太君,家中诸事不需丈夫操心,让其一身从政治学。传载“凡内外藏获百余人,耕问奴,织问婢,悉心布置,条理井井,不鞭朴而人自尽力”。“贫者周济之,家奴有勤劳者,为其子取室,为其女择嫁”。要家人“食必粗粝,…往来蔼蔼欣欣,以礼接见”。“诸子妇无敢文锦者”。她随夫上任后,“见署后官田数亩,曰:‘此可种而食,以此相夫子作循吏不亦善乎!’乃董奚奴勤耕种,凡日用菜蔬不取于民而自足”。当吴三桂叛变兵临城下,丈夫为妻子担忧时,她慷慨陈词:“臣死忠,妇死义,以此报朝廷,死得其所”。并拿出身藏匕首以试之。丈夫叹曰:“有此妇,吾何忧哉!”坚定了其下令抗敌的决心。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王氏才家族兴旺,人才辈出。  如今,相州王氏已繁衍到二十多世,聚居于诸城北乡之相州、昌城、石桥子、九台一带,散居于五莲、高密、胶南、诸城以及东北、台湾等地,人口数以万计。王氏按五行顺序起名,金水木火土辈份有序,世系不乱,族人不伦山南海北,一旦相知,必按辈份相称,相互关照,如同家人。  伴随社会的发展,王氏家族日渐庞大,各支派的差别也日渐增大。很多家庭忘却了祖宗的训导,家风渐变,不求进取,坐享其成,致使坐吃山空,家业败落。特别是清朝后期,鸦片进入中国,很多家业随烟而去。如十二世某支,相继坐过知县,知府两任官,家有地六十余顷合市亩两万余亩,其后人坐享其成,三代以后家业便挥霍殆尽,真应了‘富不过三’的古语。可想而知,贪图享受的纨绔子弟是不会有所作为地。

4. 诸城古文化遗址

我国龙山文化时期烧制的蛋壳黑陶,已经使用专门的匣钵。

在山东省诸城市杨家子遗址曾采集过两件烧制龙山文化蛋壳陶的匣钵,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匣钵。后世发现的匣钵,以盛装瓷器为主,隋代湘窑已有发现。所以说瓷器 匣钵烧制的时间最早是在隋朝湘窑开始的。谢谢

5. 诸城石桥子古遗址在哪

截至2017年12月,诸城市辖枳沟、昌城、皇华、贾悦、相州、百尺河、辛兴、林家村、石桥子、桃林镇(10个镇),密州、龙都、舜王街道办事处(3个街道办事处)。 诸城市位于山东半岛东南部,泰沂山脉与胶潍平原交界处,介于北纬35°42′23″至36°21′05″,东经119°0′19″至119°43′56″之间,东与胶州、胶南毗连,南与五莲接壤,西与莒县、沂水为邻,北与安丘、高密交界。

6. 诸城市石桥子

1,6——枳沟,孟疃,石桥子,赵戈庄,涝戈庄,凉台,巴山,行寺,齐沟,马兰,道明,朱村,陆家庄,皇华,2,7——指挥,贾悦,福胜,林家村,栗行,于庄,大近戈庄,龙宿,大潘庄,大北杏,丁家庄,新建,郝戈庄,相州3,8——吕标,乔庄,东疃,太古庄,马庄,程戈庄,徐洞,昌城,大顺河,岳水,大王门,里丈,苑庄,瓦店4,9——箭口,岳戈庄,大朱,新九台,百尺河,朱解,潘家庄,郭家屯,徐宋,井丘,后连池,尚家庄,桃林5,0——解留,芝灵,辛兴,大屯,楼子,王门庄子,普庆,汉车,无忌,范家官庄,动朱堡,高戈庄。

7. 诸城有哪些历史遗址

大汶口文化陶器上发现了图像文字,最早见于山东泰安大汶口墓地,发现最多的是山东泰沂山系迤南偏东一侧的诸城前寨、莒县陵阳河及大朱村遗址出土的陶尊,颈部(极个别在近底部)多刻有图像文字。自1957年以来,这一带共发现此类陶尊及陶尊残片18件,多为一件一个字或一个符号,两字或两个符号者仅两例。有的在其刻画范围内涂有朱彩。陶尊文字的发现,为研究中国古代文明及文字的起源提供了物证。

8. 诸城古迹遗址

胶州市是山东省辖县级市,由青岛市代管。特产有胶州大白菜、柏兰香油等。胶济铁路、胶黄铁路,济青高速、204国道穿境而过。古迹有三里河新石器原始氏族社会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牧马古城遗址等。风景区有高凤翰故居和艾山。胶州拥有4500多年历史,至今仍保留新石器时代集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于一体的三里河文化遗址。夏、商时期,胶州为莱夷之地。周初,东有莒、西有介,莒南迁后为计。春秋时期,胶州境内有莒国和介国。秦置琅琊郡黔陬县。

9. 诸城古城墙遗址

6330公里,也就是12660米

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前22l年),各诸侯国为了互相防御,在各自边境修筑高大的城墙,将列城和烽火台连接起来,绵延不绝,故称长城.当时各诸侯国的国土面积大小有别,故各国的长城也互有短长.据文献记载和遗迹显示∶楚长城西起湖北竹山,跨汉水,越邓县、内乡岳山至沁阳,总长近500干米;齐长城起于今山东平阴,经泰安、莱芜、章丘、淄川、临胸、安丘、诸城,至胶南人海,总长达500干米;魏长城起自华山,沿黄河北行,长300干米;燕长城有两道,南长城长约250千米;北长城长约650干米.这些长城自成体系,互不联贯,比起秦、汉的长城,大有逊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