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原古城遗址

固原古城遗址

"城"的出现,是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固原城(高平城)的修筑,同样显示了固原地域文明的进程和悠久的历史。

固原城,地外宁夏南部山区,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固原境内城的缘起已有两千多年了,最早应是乌氏城,而得以沿袭且发展起来的城就是现在的固原古城,并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遗迹,如钟鼓楼、禹王庙铁塔、文澜阁等。

内城:周围九里三分,高三丈五尺,垛口一千零四十六座,炮台二十八座。

外城:周围十三里七分,高三丈六尺,垛口一千五百七十三座;炮台三十一座。

东城门三道,万历时建,冠名者两道,一日安边门,一日保宁门。

南城门四道,也是万历时建,有名者两道,日镇夷。

西城门两道,万历时建,有名者一道,日威远。

北城门一道,万历时建,日靖朔。

这是固原城发展和演化2000年后格局上的最后定型。固原博物馆复原的清代固原城模型,就是固原城的历史缩影。这座规模宏大的砖包城雄踞原州,享誉北方,成为明清以来西北地区的名城。

镇原县城关古遗址:后河遗址

后河遗址 周代 汉代位于镇原县城关镇祁川行政村旋老自然村茹河北岸二级台地上。分布范围东西长约600米,南北宽约200米,面积约12万平方米。遗址北面残存城墙,残长100米,残高5-7米,夯层清晰可见,夯层厚0.20-0.25米,地表有大量的灰陶残片,瓦砾厚1米,距地表1.5米。采集到标本有周代弦纹、绳纹、方格网纹鬲、釜等,还有汉代圆形云纹瓦当及回纹砖等。出土器物有石斧、研磨石、灰陶罐等。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来源:镇原县博物馆

全国“十四五”大遗址保护,山西拥有这五处!太原晋阳古城遗址

全国“十四五”大遗址保护,山西拥有这五处!太原晋阳古城遗址

2021年11月18日,国家文物局发布《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同时公布了“十四五”时期纳入保护的大遗址名单,全国150处,其中,山西省5处:陶寺遗址侯马晋国遗址曲村—天马遗址、晋阳古城遗址、蒲津渡与蒲州故城遗址

晋阳古城特色独具

大遗址是实证中国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核心文物资源。我国大遗址考古研究,形成了以150处大遗址为支撑的保护格局。

五代时期二号建筑基址群。

晋阳古城遗址,是太原建城2500多年的历史见证。遗址位于晋源区,是春秋至唐、五代的一处大型城市文化遗址,由城池遗址、宗教寺观遗址和墓葬埋藏遗址三部分组成,总面积约200平方公里。

阳城,自公元前497年赵简子筑城,到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火烧水淹毁灭,历经近1500年,城址几乎没有移动,城市格局保存完整、文化遗存埋藏丰富。2001年6月,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晋阳古城西部城墙遗址

2002年,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承担起晋阳古城遗址的考古调查与发掘。2011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晋源区文物旅游局联合组队,成立晋阳古城考古工作队。

晋阳古城遗址考古进行到现在,已探明西城城垣四至;发现晋阳城肇建之初、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墙遗迹,并发现城墙两次大营建及历代改建、扩建、修补过程;首次发现宋初火烧晋阳城的遗迹,与《续资治通鉴长编》等文献记载相吻合;初步建立遗址地球物理探测参数;编制完成《晋阳古城遗址保护规划纲要》;清晰揭示晋阳古城自东周至明清时期的地层埋藏规律。

二号建筑基址出土镌刻“晋阳宫”文字残碑

新发现五代时期大型建筑基址——二号建筑基址,建筑基址群体量大、出土遗物丰富、建筑结构布局清晰,是晋阳古城历年来的首次发现,对研究中国唐晚期建筑形制意义重大。

遗址发掘影响深远

“庭院整齐,连廊通透,屋前有散水,前后错落。”晋阳古城遗址考古发掘现场对公众开放,新发掘的晚唐寺庙遗存面世。

晋阳古城是太原故城,始建于春秋,焚毁于北宋。历史上晋阳城军政地位特殊,曾作为赵国初都、汉晋干城、东魏霸府、北齐别都、盛唐北京而享誉江河南北。晋阳古城面积大致约20平方公里。晋阳古城从建城到废弃,连续使用1500年,是城市格局保存完整、文化遗存埋藏丰富的古代城市遗址,特别是唐五代时期的都城遗址,在中国都城遗址中独具特色。

2011年,晋阳古城遗址考古工作正式展开。新发现晚唐时期大型建筑基址二号建筑基址初步确定城內宮殿埋藏区的大致位置。整组建筑由左右两側房屋组成一个封闭的多进院落。位于中轴线上的二号建筑基址目前正在发掘,已揭露出山门,两座庭院、两座三开间殿堂遗址。专家通过分析,判断该寺庙建筑修建年代为晚唐,唐武宗时期受到破坏,五代时期仍在使用,最终毁灭于宋朝初期。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韩炳华:

晋阳古城的价值是在从北朝开始,一直到五代时期,是这个时期中北方城市,最为重要的都城之一,它保存得相对完整,从完整性来看,在我们国家城市考古中有着重要的价值。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韩炳华:

这次的考古发现,是发掘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寺庙遗址,能够清晰地看到晚唐五代时期,中国寺庙的一个布局,对于晚唐时期的建筑(研究)有重要的价值。我们的发掘面积有7000多平方米,出土了相当多的遗物,有大魏兴和二年和大魏天宝元年的空心砖,还有北朝时期的脊头瓦,还有大量的陶瓷器,以及建筑构件。

据介绍,晋阳古城遗址建筑基址的发掘,揭示了不同时代同一区域的不同类型建筑,对于研究古代建筑的布局与演变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晚唐大型寺庙建筑,完整和清晰的建筑平面结构,在隋唐佛寺考古中较为少见。该遗址出土的文物资料,为进一步了解晋阳城不同时代的布局奠定了重要基础。

来源:太原发布 中国新闻网

古城 | 西城墙遗址修复完成,还原旧时济南风貌

西城墙遗址位于济南历下区西城根街中段,是济南市目前仅存的一段古城墙。这段珍贵的古城墙遗址自被发现之日起,一直处于重点保护状态。经过一年多的考古发掘和加固维修,古城墙的修复工作已经进入收尾阶段,目前部分城墙已经对外开放。

得到城墙开放的消息后,许多周边民众纷纷来到现场,也有部分市民从远处赶来,只为一睹古城墙的真容。看着恢复旧貌的古城墙,仿佛穿越了600多年时光重识了此间的济南。

20多米的古城墙如今已经大部分裸露出来,只有北段旗台位置尚未开放。大部分围栏已被拆除,脚手架也已撤去。城墙按照修旧如旧原则进行修复,残缺部分已经补平,曾经年久失修的墙缝中生长出的树木和杂草也已清除。

裸露的城墙南侧下半部分为大块石头垒砌,其余部分为青砖垒砌,整体结构保持了原有的风貌。据施工方介绍,此次修复坚持“不改变文物原状”和“原形制、原材料、原结构、原工艺”的修缮原则,最大程度上还原了古城墙的旧貌,并将城墙后期各个阶段进行的修缮痕迹保留,留下了各个时代特征的印记,让民众从城墙中便能看到济南历史的沧桑。

城墙东侧的空地平整铺设了花砖,变成了游客驻足观光的休闲场所,民众们纷纷在此驻足留影。有些上了年纪的民众还津津有味地介绍道:“在早先的城墙上就是马路,能走人,还能跑汽车。”

民国时期的城墙马路

济南的城墙起初在宋代基本成型,建筑形式主要为夯土堆砌。明朝初期,将原来板筑的土城墙外包砌筑砖石,使其变成坚固的砖城墙。据明朝《陆通志》记载:“济南府城,旧有城,创始莫详。国朝洪武四年,始内外甃以砖石,周围十二里四十八丈(7065.6米),高三丈二尺(10.24米),深三丈(9.6米)。四门东曰齐川,西曰泺源,南曰舜田(今改为历山),北曰会波。”

施工修复时的城墙

西城墙遗址的土芯和外侧的外包砌砖墙都已被拆除占用,现存城墙主要分为三部分:中部旗台、北侧老城砖后期砌筑城墙、南侧原城墙的内垣墙。现西城墙遗址总长52.31米,最高处相对标高为6.2m,最低处相对标高为4.8m。据《历城县志》记载:“铺与旗相兼,内有卫军直宿,夜则千百巡视,晨则赴各该司回风,共计五十有五座”,“旗台,共五十五座,旗因方色,竿皆长桅”。

此段城墙位于古城墙系统西侧中段位置,泺源门的北段,乾健门的南侧。2006年12月,这段残存的古城墙被发现。隔年3月中旬,济南市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考古发掘。嗣后,被评选为济南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3月,伴随着西城根街的一处违章建筑的拆除,这段古城墙再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再次引起公众关注。济南明府城发展服务中心对古城墙进行了妥善保护,并逐步进行修缮。时至今日,这段珍贵的老城墙终于以它最原始的面貌,再次出现在民众面前。

2007年城墙遗址修缮前

2019年城墙遗址修缮后

想要一睹老城墙的真容,只需从泉城路上向北过太平寺街到达西城根街;亦可从趵北路上,西门北侧向东,到达古城墙脚下。大家可以在古城墙下凭吊怀古,解读文物中的济南历史信息。

扩展阅读

发现 | 解密济南府最后的明城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