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水车

黄河水车

黄河水车位于黄河河湾,距沙坡头7公里。这里耸立着6架木制巨型水车,经河水冲击,日夜缓缓旋转,并发出哗哗的巨大声音。水车是黄河沿岸一种古老的提水灌溉工具。而今多被淘汰,现有的6个巨型水车是专供游人欣赏娱乐之用。

水车也叫天车,车高10米多,由一根长5米,口径0.5米的车轴支撑着24根木辐条,呈放射状向四周展开。每根辐条的顶端都带着一个刮板和水斗。刮板刮水,水斗装水。河水冲来,借着水势缓缓转动着十多吨重的水车,一个个水斗装满了河水被逐级提升上去。临顶,水斗又自然倾斜,将水注入渡槽,流到灌溉的农田里。黄河岸边的水车昼夜转动着,为黄河游增添了无限的风光。

交通从沙坡头汽车站乘坐往黄河水车方向的班车。

宁夏中卫

中卫黄河水车游玩攻略 黄河水车介绍

1. 黄河水车介绍

沙坡头双狮山上有两架6米高的黄河老水车。水车是黄河沿岸一种古老的提水灌溉工具,据记载在西夏时便开始使用了,而今多被淘汰。水车也叫天车,车高10米多,由一根长5米,口径0.5米的车轴支撑着24根木辐条,呈放射状向四周展开。每根辐条的顶端都带着一个刮板和水斗。刮板刮水,水斗装水。河水冲来,借着水势缓缓转动着十多吨重的水车,一个个水斗装满了河水被逐级提升上去。临顶,水斗又自然倾斜,将水注入渡槽,流到灌溉的农田里。由于沙坡头旅游景区内的水车在造型和原始风貌上是黄河流域段内其他地方所不可比的,由著名电影艺术表演家斯琴高娃主演的大型电视连续剧《老柿子树》便是在此拍摄的。條萊垍頭

2. 黄河水车是谁发明的

《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兰州鼓子)》、《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兰州太平鼓)》、《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永登高高跷)》、《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大水车)》

兰州是古“丝绸之路”重镇,历史和大自然为兰州留下了许多名胜古迹。全市拥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文物点500多处,古遗址250处,古城12处,古建筑50余处。国家级森林公园有徐家山、吐鲁沟、石佛沟、兴隆山;市区有五泉山、白塔山、白云观、白衣寺等名胜古迹,还有兰山公园、南湖公园、西湖公园、滨 河公园、水上公园等风格各异的景点。兰州是驰名中外的瓜果名城,夏秋季节更是具有避暑和品瓜果的旅游特色。

3. 兰州黄河水车简介

发明人不详,根据文献记载,水车大约东汉时期出现。水车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充分利用水力发展出来的一种运转机械。水车作为中国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见证了中国农业文明,为水利研究史提供了见证。水车的发明奠定了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水车也叫天车,车高10米多,由一根长5米,口径0.5米的车轴支撑着24根木辐条,呈放射状向四周展开。每根辐条的顶端都带着一个刮板和水斗。刮板刮水,水斗装水。河水冲来,借着水势的运动惯性缓缓转动着辐条,一个个水斗装满了河水被逐级提升上去。临顶,水斗又自然倾斜,将水注入渡槽,流到灌溉的农田里。扩展资料:兰州水车历史悠久,外形奇特,起源于明朝,是兰州市古代黄河沿岸最古老的提灌工具。1、由于兰州黄河水车当时的技术先进,成本低廉,是很好的水利灌溉工具,改变了黄河两岸靠天吃饭的局面,因此具有依附性特征。2、由于外藩的迁入和军队驻扎当地屯垦戍边,再加之黄河流域土地广袤人口众多,因而具有广泛性特征。3、兰州黄河水车是由段续宦游西南诸省时,见当地用竹制筒车汲水灌溉,回兰州仿制而成,因而具有模拟性特征。4、段续在制作水车时因地制宜,改用榆木、槐木、柳木等,所以具有简朴性特征。5、自从水车创制以来,一直都屹立在黄河岸边,随着黄河水的流动和惯力,带动水车的转动,因此具有观赏性特征。兰州水车是黄河流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兰州及下游人民的贡献是巨大的,对兰州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水车

4. 黄河水车简介

春来了,在黄河边,那些已经绿锈斑斑的老水车,又开始转动了,吱吱呀呀、日日夜夜唱着古老的歌谣。在风中,你如果仔细听,会把想象带入到另外一个空间。條萊垍頭

水车是一种古老的提灌设备,是农耕文化的产物。如今,在兰州水车园里的那些水车,属于观赏品,已经没有了当初的使 命。水车是利用黄河昼夜川流不息的动力,推动轮子旋转,底部水桶舀满水,缓缓上升至最高处时,桶口向下倾斜,将水倒入水斗,再流入水槽,引入水渠,灌溉农田。頭條萊垍

5. 黄河水车的历史文化简介

填空:雄伟的铁桥。

铁桥例句:我的家乡在兰州,这里风景优美,有美丽的五泉山和白塔山。黄河铁桥像一道彩虹横跨黄河两岸,景色迷人的四十里黄河风情线为人们提供了旅游休闲的好去处。/几分钟后,在暮色朦胧中,一座巍峨的铁桥赫然出现在眼前。/山与水的美妙配景是兰州黄河文化意象的骨架和灵魂,也是黄河、黄土人的和谐精神的集中体现,黄河水车、黄河铁桥、羊皮筏子等构成了黄河文化的独特元素。

6. 黄河水车的作用是什么

原理是利用水车有车轴和很多木辐条,木辐条呈放射状向四周展开。每根辐条的顶端都带着一个刮板和水斗。刮板刮水,水斗装水。借着水势的运动惯性转动辐条,水斗装满水被逐级提升上去。临顶后自然倾斜,将水注入渡槽。

作用是用于灌溉,以及利用水流速度转动水车,带动机械做功,用以带动石磨、风箱等。垍頭條萊

同时又可以把水运输到远处的农田,进行灌溉,高效利用水流的作用。旺水季水车利用自然水流助推转动;枯水季水车则以围堰分流聚水,通过堰间小渠,河水自流助推。條萊垍頭

水车在古代可以算是最先进的灌溉工具了。这种通过水车转动,自动提水灌溉农田的水利设施,当水从地势高的地方冲过来时,水注入水车中的水斗,水车再顺势旋转,将水斗运到地势低的地方,最后水斗自然倾斜,将水倒出,周而复始。通过这样的原理,水车就不仅可以帮助农民在需要水的时候导水,还可以在不需要水的时候排水。

在以前对农民而言,尤其是对于依靠提灌手段来保证灌田的黄河两岸的农民来说,水车就是他们的生存命脉——水源畅通,则丰年在望。

7. 黄河车图片

柯受良飞越黄河开的是三菱LANCER EVOLUTION IV RS(CN9A)。 1997年6月1日,驾驶汽车成功地飞越了黄河壶口大瀑布,向香港回归祖国献礼。飞越当天刮大风,导致挑战需进行三次尝试才最终成功。 柯先生飞跃黄河时的跑车功率极大,可以在短时间内加速到150公里。为防止车体意外受损发生爆炸,车上装有3 秒自动熄火装置。车内还有完整的电脑系统和自动操作装置,以应付各种可能发生的意外。

靖远黄河水车史上的奇葩——第一辆洋铁皮水车诞生记

靖远黄河上游地区一个著名的滨河县份,她与兰州比邻而居,可谓山河表里,唇齿相依。靖远在甘肃有着重要的地位,历史上号称“小兰州”。又由于文化发达,人杰地灵,涌现过各类出类拔萃的人才,所以,又有着甘肃省文化县的美誉。

今天,我们就讲一个奇特的故事。所谓奇特的故事,往往就是由奇特的人所创造的。这个故事是关于一个靖远人建造黄河水车的故事。

话说民国初年,有一位靖远人,名叫张钟灵者,他就足以称得上是一枚奇人了。有一天,他头脑灵光一闪,竟然想起要用洋铁皮来建造一辆黄河水车来。这位张钟灵先生可不仅仅是这么想想就罢了,他还积极付诸实践,最后,竟然耗费巨资真的建造起一架庞大的黄河水车,矗立于靖远的黄河边了……将自己的一时奇思妙想的冲动,最后变成了活生生现实。

靖远人世代紧紧傍依黄河而居,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黄河给靖远人的恩赐多多,靖远人的衣食、物产,基本都是依赖黄河供给。所以,靖远人对于黄河有着很深的感情。同时,靖远人也与黄河朝夕相处,久而久之,彼此交集、纠葛,所发生的故事,当然也是多多的。张钟灵先生运用新兴的材质改进黄河水车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吧。我们想,滚滚的黄河激流,激发了人们的创造力。张钟灵先生,肯定是受此触动、濡染的,于是,才有了这样非同寻常的主意。

这则故事来自于张尚瀛先生的一篇文章,要不是这篇文章的记载,这则故事可能就要湮没于历史的浩瀚烟云里去了。张尚瀛先生是著名的靖远文史专家,曾经被聘为甘肃省文史馆馆员。他也是白银市的民革成员,民国时代曾经在宁夏省政府主席马鸿逵手下供职多年……从其所著的一篇文章里,我们探悉到了发生在民国初年的这则故事。

张尚瀛先生的这篇文章,发表在《甘肃文史》杂志1994年总10期上,题目是:《黄河水车漫谈》。这篇文章里,张尚瀛先生记述了距今一百年前的民国初年,靖远有一个名叫张钟灵的奇人,一时心血来潮,运用自己的财力对建造黄河水车的材料,进行了革命性的改进,这就是用洋铁皮代替木材,建造黄河水车……这算是一次有益的革新和探索吧。

很久以来,靖远大地就盛传着这样的一则谜语:

远看一捆柴,

想背背不来……

其谜底就是——黄河水车。这样的谜语是每个靖远人耳熟能详的。就是小孩子也是知道这一点的。

由此可知,自古以来,建造黄河水车的材质,非各色上等木料莫属。记得靖远西滩著名的黄河三辆水车,在1974年左右,曾进行过最后一次改造、维修。这三辆巨无霸式的黄河水车,在靖远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一是它们的历史非常悠久,大概始建于明末,从初建到倒塌毁去有着四百多年的历史。二是,三辆车,又叫泰来车,或者:天车。在旧时代的靖远地界,绝对属于水车中的巨无霸。也就是说其体型是所有靖远地界上几百辆黄河水车中最大号者。

1974年,三辆车由于年久失修,老病不断,几乎难以正常运转,遂由水利方面进行了最后一次大规模维修、改造。那时,由于中国柬埔寨红色高棉的关系不错,遂从柬埔寨进口了大量木材。靖远西滩的三辆车这次改造维修中,其中的车轴部分圆木,就采用了性质优良,且极其耐磨、耐用的柬埔寨红木……

这里插入这个小故事的目的,在于告诉人们,制造水车的原料,自古以来非木材莫属。

可是,民国初年的靖远人张钟灵先生,他却执意要搞一个实验,这就是用洋铁皮来代替木料制造黄河水车。这绝对是前无古人的一次创举,是对于传统的一次颠覆……

传统的木料制造的黄河水车,有其天然的缺点,首先就是水车重量非常的笨重,若是没有足够的水量,一般很难推动其庞大的身躯转动,从而影响了其效用的发挥。二是,使用年代稍长,木板上容易产生苔藓、水藻等附着物,这就更加重了水车的自身重量。三是,水中浸泡久了,木质容易腐烂、变形……需要持续不断的维修,费工费时,增加劳动成本。

那个时候,洋铁皮这玩意突然兴起,在张钟灵先生的意识里,这种东西是一种建造黄河水车的新型优良材质。其突出的优点就是轻便之极,只要黄河边的渠口里有少许的水,就很容易推动庞大的水车身躯,进行转动、工作。二是,铁质似乎要比木质结实耐用得多。这似乎是一个普遍性的常识。可是,张钟灵先生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这就是,由于那个时候的冶炼技术不过关,铁质的东西放置在水里,比木质更容易生锈、腐烂。那时候的洋铁皮,远远比不得今天的不锈钢。

还有一个致命的问题被张钟灵先生所忽视,这就是,虽然说薄铁皮大大减轻了黄河水车的自身重量,可是,这样一来,用洋铁皮建造的黄河水车却耐受不住水流的巨大冲击力量。水量小的时候尚可正常运转,那么水量突然增大后呢?其直接后果就是,洋铁皮所建造的黄河水车随之被强大的水流冲击力所摧垮……用靖远土话说:就是被黄河水抬走了,散架了……靖远历史上第一架由轻质洋铁皮制造的黄河水车,一经投入试运营,即告失败!

张钟灵先生所建造的洋铁皮黄河水车,这件事情发生在1912年民国肇始不久,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张钟灵先生为此投入巨资,做了一次关于黄河水车材质改进的尝试,这次尝试,使得张钟灵先生倾家荡产,损失不小。最后却是归于失败了。

常言道,要探索,要进步,就要付出代价。那个时候的洋铁皮都是纯进口的贵重东西,用这等材料制造出一台庞大的黄河水车,所废工时,以及材料成本堪称巨大。不是家道殷实之巨贾,实难承受之。显然,张钟灵先生的这次尝试,是付出了巨大代价的。

但是,我们说,张钟灵先生的这一创举绝对是非常富有创意的,可谓虽败犹荣。他的这番作为,无疑在靖远黄河水车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后人留下了一段佳话,值得我们为之敬仰和缅怀。

2019年7月10日写于陇上平川陋斋

作者简介

武永宝,男,1963年12月出生,甘肃靖远人。1985年7月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原白银市平川区文联主席,甘肃省白银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大学毕业后曾在新疆工作、生活5年,视新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有着浓重的新疆情结。

代表作有中篇小说《虎豹口》、《西部国风》和长篇小说《黄河远上》,这三部作品被媒体称为西部黄河文化三部曲,创作取材主要以西部黄河文化内容为主。目前有百万字的长篇网络小说《独石记》推出。

黄河水车:转动宁夏引黄灌溉的历史记忆

有一种车

只有一个轮子

它不在陆地上行走

而是在水里打转

它就是黄河水车

黄河水车以木为轮,轮上有着巨大的水斗

斗装满水后随着车轮提至高处

而后水被倾入空中木槽

槽中之水又倾泻而出

引水入渠,流入农田

据史料记载,黄河水车由明朝进士段续所创

最早应用于兰州的黄河段

明代的河东兵备张九德

把黄河水车引进了宁夏

现在中卫的南长滩地区

依然可以看到有很多大型水车

作为人们提水灌田的生产工具,黄河水车是宁夏引黄灌溉的一个小的缩影,在农业发展史上起到过无可替代的作用。宁夏引黄灌溉的历史始于秦代,盛于汉代,历代开凿的诸多引黄古渠历经千百年沿用至今。

可以说,宁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流淌的水利开发史,在宁夏大地上,很多以朝代命名的古渠至今依旧在奔涌流淌。宁夏历代的治水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治水、用水、管水经验,汉代的激河浚渠、北魏的灌溉制度、西夏的卷埽技术、元代的控水闸堰、明代的石闸水则、清代的封表轮灌,先人的智慧让人感叹。

2017年10月10日,宁夏引黄古灌区成功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这是中国黄河流域主干道上产生的第一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宁夏世界遗产有了零的突破。

7月29日晚21:57,宁夏卫视《这里是宁夏》之《这里有珍宝系列·宁夏水利博物馆》下集,让我们继续走近宁夏的水利设施,了解发生在这里的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