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殿

无量殿

无量殿位于盐池县城南7公里红石梁之巅,今属城郊佟记圈村。东距胡家梁4公里,南至下潘圈3公里,西到黄家圈2公里,北至李家沟沿1.5公里。盐池—大水坑公路经此。

无量殿原来建筑早年已毁,现仅存当年的建筑台基,为黄土夯筑。基底南北长16米,东西宽14.8米,残高6.8米,顶部平坦,南北长12.5米,东西宽11米。北侧原有建房基址,南北16.2米,东西宽15.2米。北侧有踏步台阶拾级而上可以登临,计有13 级。登至巅端,北部林场树林,其余三方草原禾苗和农舍历历在目,给人心旷神怡之感。

主寺供奉无量佛祖神像,其余侧殿是何佛尊已无考证。地面建筑及塑像已荡然无存。现地面仅存大量的明代砖瓦、大板瓦、桶瓦、瓦当、房脊兽等建筑材料,还有草木花纹的贴墙砖及明清陶瓷残片等。北侧还有烧焦土,这当是设灶和烧炕的痕迹。可见这里当年香烟之盛,为善男信女云集之处。无量殿的建筑近于长城和花马池城,可能与明时城防军事建筑有关。此庙当建于明代,延至清时。

养心殿4米高的紫檀无量寿宝塔

| 明清家具研习社 |

研习君语

在故宫养心殿内,有一间乾隆一人在其间修行的佛堂,这里可以说是养心殿最神秘的区域。

养心殿佛堂位于养心殿西暖阁勤政亲贤殿后侧,隐蔽在养心殿明间屏风后的西门内,是乾隆在宫中最早改造的佛堂——乾隆十一年(1746年)开始将长春书屋改造成佛堂。

通往佛堂的通道窄小而曲折,穿过幽暗的狭长空间,迎面是一座直插屋顶的紫檀木七层楼阁式无量寿宝塔,其体量与位置都向世人彰显着其作为佛教精神象征的核心地位。

佛塔的建造年代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是清朝入关之后的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乾隆十年(1745年)十二月初,乾隆于中正殿跪受章嘉国师灌顶,自那一刻起,乾隆成了一位密宗弟子,他与章嘉的关系正式变为师徒关系,修行密法成了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所以乾隆灌顶后即充满激情地于十一年正月投入仙楼佛堂的建造,他要建造一座属于自己的、能带在身边的佛堂,早晚都可以随时进入。一年之后,这样的佛堂就在他的寝宫中诞生了。

佛堂在养心殿内位置示意图

建好后的仙楼佛堂面积大约六七十平方米,佛堂以紫檀木七层无量寿宝塔为中心,呈曼陀罗格局,宝塔从一层通到二层。

养心殿西暖阁仙佛楼及紫檀木塔

清宫内务府档案中记载了此尊宝塔的建造过程:

乾隆十二年正月二十日七品首领萨木哈将棅得塔样一件,持进交太监胡世杰呈览,奉旨:将塔座径过抽去二尺,要四尺二寸大的座子,其塔身子要七层,再塔顶要六层,做成还要通高一丈二尺六寸,另改样呈览,钦此。

二月初五日,七品首领萨木哈将棅得秫秸黄纸地盘四尺二寸,通高一丈二尺六寸塔样一件持进安在西暖阁,呈览,奉旨:照样准做欢门,准做串枝莲地盘座,添五分。六层塔尖放高四寸,离棚顶留空五寸,钦此。

二月二十六日萨木哈将塔上所用铜海灯40件持进。二月二十八日,萨木哈为做塔用紫檀木缮写折光一件交太监胡世杰呈览,获准动工制作宝塔。(《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第十五册)

7个月后,宝塔制作完成,档案记载:

九月十四日司库白世秀将造得紫檀木宝塔一座,内供佛、供器等持进,安设在养心殿西暖阁内讫。(《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第十五册)

紫檀无量寿佛塔

无量寿宝塔为紫檀木七层八角阁楼式,塔每层有八个玻璃欢门,档案所记塔内供佛,即供于这八个玻璃欢门里,据现存原状,所供佛为铜无量寿佛,象征无量圣界里诸佛、天人所居之宫室楼阁。

汉藏融合

该塔高约4米,按形制划分为七层,故常被称为 “七层八角塔”。将近四米高的木塔竖立在空间狭小的佛堂内,营造出了一种通天的场域感,当人们面对如此巨大的一尊佛塔时,不禁要抬头仰望,内心的敬仰也油然而生。

养心殿紫檀七层八角无量寿佛宝塔3D模型

全塔分为三大部分:顶层为塔刹,中间为七层塔身,底部为须弥座。

塔刹由上至下又可细分为刹顶、伞盖、刹身、刹座。刹顶为日月刹,由琉璃材质的仰月和圆光组成,圆光为琥珀红色,仰月为白玉色。

养心殿佛塔刹顶

仰月之下为紫檀木镂雕八角伞盖,伞盖底部有金刚杵和卷草纹浮雕图案,周围嵌有铜鎏金饰物并挂有一圈珍珠流苏。

刹身由下粗上细的八角相轮组成,共六层,每一层八面,均刻有六字真言,内填金漆。

佛塔刹顶仰月之下的紫檀木镂雕伞盖底部

《四分律行事钞》曰:

人仰视之(相轮),故云相云。

《翻译名义集》曰:言轮相者,僧袛云:

佛造迦叶佛塔,上饰盘盖,长表轮相。经中多云相轮,以人仰望而瞻视也。

可见,刹身(相轮)是佛塔的一种仰望标志,起敬佛礼佛的作用。

中间七层塔身为仿阁楼式结构,自下而上尺寸逐渐递减,样式相同:每层戗脊上有铜鎏金小跑兽、套兽以及戗兽,围脊处有围脊兽,四类兽为一套,每层八套,共计五十六套。

养心殿佛塔上的围脊兽

养心殿佛塔上的跑兽、套兽、戗兽

每层有八扇紫檀雕花木板嵌玻璃欢门,每一扇门内供奉无量寿佛像,为历代西藏喇嘛所进献,每层8尊,七层共计56尊。

每层8尊无量寿佛像

七层塔身每层中心各放置一个八角金丝楠经盒,塔颈(塔刹与塔身之间)中心疑似内嵌一木盒。

经卷发现的位置经卷位于每一层的中心八角柱内

底部须弥座自上而下分别为圭角、下枋、下袅、束腰、上袅、上枋。按制作方式而言,须弥座可分为三个部分,即圭角、下枋以及下袅为一个整体,束腰单独作为一个整体,上袅和上枋为一个整体。

各个部分是独立制作完成的,完成后三个部分至下而上叠加,不用胶粘,仅有直榫相接。上袅和下袅饰有变相的莲纹,其他部分则以透雕卷草纹和十字金刚杵作为装饰。

须弥座构造示意图图片采自《中国古建筑图解》

养心殿佛塔底部须弥座须弥座可分为三个部分,各部分是独立制作完成的,完成后三部分至下而上叠加

养心殿佛塔须弥座分解后的束腰部分,拼接处清晰可见直榫眼须弥座的三个部分皆不用胶粘,仅有直榫相接

此座佛塔是密檐式塔、阁楼式塔和覆盖钵式塔的结合体——具有阁楼式塔的总体形制,同时融合了密檐式塔的佛龛和覆钵体式塔的须弥座及塔刹,是一座藏汉式塔融合的宝塔。

这种融合应属乾隆时期独特的文化现象,正是乾隆皇帝不拘一格的设计思路,让多元文化得到了融合。

偷工减料?

“包镶”是硬木家具中的一种难度很大的特殊工艺,胎骨采用不易变形、比重较轻、价格低廉且易得之木材,而外表则以名贵珍稀木材包镶,采用这种工艺所制家具称之为“包镶家具”。这种家具具有保存长久性、结构稳定、工艺奇巧之特性。

整个木塔主体为包镶工艺,表层是紫檀木贴皮,内部为金丝楠木,两者用鱼鳔胶粘接而成。在紫檀尤为金贵和稀缺的清代,制作如此大型的器物时,为了满足视觉效果,同时又节省紫檀用料,往往都会采用这种包镶的手法。

就目前可检测的范围而言,在佛塔中间七层中,紫檀木板料的厚度最薄仅有四毫米,内层的楠木板最厚处是1.3厘米。

养心殿佛塔的包镶工艺

“包镶”工艺在清代的工程文献里屡见记载,在现存的宫廷装修及家具上也屡见不鲜,如清宫造办处“活计档”中所载,雍正元年(1723年)制“包镶紫檀木边、楠木心桌三张”、雍正六年(1728年)制“紫檀木边、豆瓣楠木心嵌云母如意花纹桌”等等。

清中期 紫檀包镶条桌

故宫乾隆花园的倦勤斋的内檐装饰大多采用包镶工艺,门扇、群窗胎骨为金丝楠木,外包为紫檀木,而绦环板、槅扇、碧纱橱、炕罩的绦环板和裙板上均用了5mm厚的鸡翅木薄板贴于楠木胎上。

故宫乾隆花园内景隔扇及炕罩

作为一种古典家具的制作工艺,「包镶」和当下流行的「贴皮」看似雷同,但却又有着天壤之别,前者是「君子坦荡荡」的胸怀,而后者,却是「小人长戚戚」的丑态。

就如此件佛塔,虽然紫檀的包镶面板很薄,但由于板材拼接工艺高超、接缝隐藏巧妙,以及紫檀木本身沉稳、硬朗的气质,并未影响到木塔整体的视觉美感。

紫檀盛世

乾隆朝,紫檀用料数量之多超乎想象,据清宫旧档中乾隆四十五年十一月记录,当月二十八日造办处曾经写过一个奏折,大意为内廷造办处木作中大量釆用紫檀木制作器具,最终导致宫内存量不足,遂奏请皇上批准粤海关监督采买六万斤紫檀木运送来京:

……查得乾隆三十八年四月内,因库贮紫檀木不敷应用,曾经奏明交粤海关监督采买紫檀木六万斤运京,以备应用等。因在案嗣经该监督于乾隆三十九年起至四十三年六次,共陆续解交过紫檀木六万斤,俱经按次奏明贮库。

在四年之内共运进京城的紫檀木高达六万斤,然而不过七年时间,宫内贮存的紫檀木居然就被用的所剩无几,仅从如此庞大的数量中即可见清宫中紫檀用具之普遍程度。

而造办处取用紫檀木制作也极为谨慎小心,宫里要制作一件紫檀家具,从一开始反复修改的画样,呈到乾隆面前后,还需皇帝亲自确定并同意准做后,工匠才能根据用料多少去库内领料进行制作,且完成之后剩下的木料还必须交回库里,用料所余多少也都有字记录。

乾隆十三年清宫造办处《活计档》此页档案讲到了“先做样呈览,准时再做”

此紫檀佛塔为乾隆十二年所造,工艺非常精湛,特别是木器中的磨工极致到位,几乎看不到雕琢的痕迹。

佛塔底部雕刻

打磨工艺将木材油润细致的特性充分展现出来,再配合以细腻的烫蜡工艺,使完成后的整塔木材隐隐透出沉着而又神秘的气息。

塔基角牙上卷草纹雕花整体行云流水,刚劲有力,卷叶纹在空间中翻转的层次丰富而有变化,匠人用刀干脆利落,打磨精细到位,走边硬挺而不僵。

佛塔底部雕刻

此外,乾隆皇帝极爱将自己的审美观念和设想融入器物之中——该卷草纹雕花的样式受到巴洛克时期雕刻的影响,这可能就源于乾隆皇帝创立的新文化气象。

入世与出世

圣界是古人所能想象到的最美好的世界。

仙楼佛堂的中央建造了一座楼阁式无量寿宝塔,供奉“百千亿佛”,以示乾隆修行之正果。

养心殿西暖阁仙佛楼及紫檀木塔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乾隆八十大寿,功德圆满。这一年蒙古王公大臣向乾隆呈进了大、小法身佛八百五十二尊,恭祝他终成法身,乾隆下旨把这批无量寿佛安供于圆明园壶胜境。

养心殿是乾隆处理国家大师的地方,而仙楼佛堂是乾隆修行密法之处,二者并存于一室之中,入世与出世之间会互相冲突吗? 答案是否定的。

按中国的传统理想治理国家的目的是要进入王道乐土,而仙楼佛堂供奉所展示的是如光明一样遍罩一切,无所不在,除一切暗冥,生长一切万物,成就一切众生事业的无量圣界,二者殊途而同归。

养心殿西暖阁仙佛楼及紫檀木塔

30年后,乾隆为他日后归政闲养而修建的养性殿佛堂,在仿照养心殿仙楼佛堂的同时,把自身的“养心”、“养性”历年贯穿于其中,使仙楼佛堂又具有另外一番人生体验了。

参阅:

谢扬帆《佛光秘塔匠艺之承 记养心殿佛堂木塔的修复复纪实》

王子林《佛堂伴君侧,闻清净妙香 —— 养心殿仙楼佛堂原状陈设》

千山无量观老君殿外银杏古树的美丽传说

千山有很多银杏树,但树龄最长的是无量观老君殿外亭亭玉立的那一棵。据科学考证,她已经生长了340多年。她是千山道教开山祖师刘太琳的杰作,她是道教在千山安家落户的初始见证。我们知道,宗教在千山,最早进驻的是佛教,道教比佛教晚了一千多年——直到清康熙元年才进入。

无量观老君殿外银杏树的美丽传说

道教进入千山的标志,就是1662年的大兴土木,既打造无量观建筑群,历时十年。

1668年既康熙六年秋,道教开山祖师刘太琳建老君殿时,有点建不下去了。要说问题呢,就是他心神不定,对原来的建筑设计有点不满意了,究竟建什么样的好,他又没有准主意,于是他冥冥中想去湖北,想上武当山取真经。

一连几日,他茶饭不思,终于去了武当山。无量观老君殿外银杏树的美丽传说

北武当山,是道家第一山。当时,正为鼎盛时期,仅建筑群就有129处,庙房1182间……真乃一个好神仙洞府地。入得山来,刘太琳是目不暇接,赞不绝口:“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楼台隐映金银气,林岫回环画镜中”。

天下道教是一家。紫霄宫的马道长拿着《唐诗选》,玉虚宫的王道长拿着《宋词选》,二人正在谈经论道,见了刘太琳,便放下唐诗、宋词,热情接待了他。

……三日过去。

紫霄宫的云蒸霞蔚,玉虚宫的虚无缥缈,让刘太琳都有点心猿意马了。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权衡再三,刘太琳终于决定,他要博采紫霄宫和玉虚宫之长来建筑自己的老君殿。正当他要打道回千山时,却因为水土不服病倒了,气喘吁吁,脸红脖子粗,咳嗽不止。马道长拿了几个像杏不是杏像榛子又不是榛子的果实给他吃。这榛子般大小的果实,味道有点特别:开始有点涩、中间有点苦,最后却是有点甘甜的回味无穷。

“这是什么仙果啊?吃了它,我竟然神清气爽,病都好了。”瞅着乳白不乳白、桔黄不桔黄的果实,刘太琳问二位道长。

马道长说:“鸭脚生江南,名实本相符。绛囊因入贡,银杏贵中州。”

王道长把刘太琳领到玉虚宫的后院,指着一片郁郁葱葱的林木说:“马道长给你吃的仙果,都是从我这树上采摘的。”

马道长哈哈大笑说:“四壁峰山,满目清秀如画。一树擎天,树树接天,天天圈圈点点文章。”

刘太琳举目望去,只见这树,个个高大挺拔,挺拔到十丈来高如巨伞状;棵棵气宇轩昂,轩昂得遮天蔽日。这树木的叶子很独特:像绿黄色的鸭脚,在长枝上互生着;在短枝头,却数枚蔟生,叶脉两叉状分枝,有长柄,特别像一把把绿色或黄色的小扇子。在小扇子之间,是一簇簇、一串串或乳白或桔黄色的果实,摇摇欲坠,随风飘香。

刘太琳看得有点惊呆了:“这是什么仙树啊,叶子长得像鸭脚又像小伞,我在北方从来没见过。”

马道长笑而不语。

王道长指着马道长说:“他刚才不是告诉你了吗?都在他那首诗里。”

刘太琳恍然大悟:“难道它叫鸭脚树?!”

马道长又吟诗一首:“银杏栽为梁,香茅结为宇,不知栋里云,去做人间雨!”

刘太琳双手作辑道:“马道兄,你就别让我猜诗迷了。难道它又叫银杏树不成?”

马道长又哈哈大笑说:“刘师弟,果真聪明。这树名,既叫鸭脚树,又叫银杏树,还有很多别名。果实倒只有一个名字,叫白果。鸭脚生江南,关外哪得有呢?听我们祖师爷说,这树,原是天上广寒宫之物,雌雄不同株,整日眉来眼去的,三千年不老。这引起了嫦娥的极大伤感,极不喜欢,便想让吴刚像砍伐桂花树那样伐掉银杏树。太上老君得知,便找到嫦娥说:“救树一命,也是功德。我用八卦炉炼丹,想要一片荫凉,你这银杏树就送我一个人情好了。我炼丹,还可以把这满树的白果入药呢!就这样,银杏树由广寒宫移植到了老君殿。银杏栽为梁,香茅结为宇,不知栋里云,去做人间雨!那年秋日,晴空万里,碧蓝无云。这儿的老君殿玉虚宫落成,祖师爷他们正在庆祝之时,天上竟然掉下了一片雨点,落地一看,竟然是百颗白果子。祖师爷说,这是太上老君的旨意啊,赶快种下吧!于是,就有了这片银杏林。我那紫霄宫,居然一棵也没有!闹得我向王道长年年讨白果,还得领他老大的人情。”

刘太琳不解的问:“马道长,那你为什么不在紫霄宫种上几棵呢?”

马道长摇摇头道:“太上老君的旨意,祖师爷都不敢违背,我有多大的胆呢?”他话题一转又说:“不过,你却是个例外,这次回去,总是应该向王道长讨些白果子的。你想想,老君殿前没有银杏树哪成?所以,你才闹心,你才建不成,你才跑到这来取经。”

一语说醒梦中人。刘太琳倒头便拜银杏树,并请王道长施舍些白果,回去好在老君殿前栽种。

王道长让他撩起道袍跟着他接白果。说时迟那时快,只见王道长百步穿杨亮起手掌,“啪啪啪”连拍50棵树干,不一会儿功夫,刘太琳的道袍里就有了一小堆白果。

刘太琳正数着,王道长也像马道长那样,吟诵出了一首诗:“鹅毛赠千里,所重以其人。鸭脚虽百个,得之诚可珍!百岁皤根地,双阴净梵居。凌云枝已密,似践叶非疏。”

王道长的诗吟诵完了,刘太琳的白果数目也数完了,不多不少,正好是100个。他喃喃的自语道:“真是奇了怪了,不多不少,正好一百。”

王道长一捋微风飘浮的银白色胡须道:“这有什么奇怪的?100棵银杏树,50棵公、50棵母,公树开花只授粉不结果,只有母树才挂果。一棵树给你两颗籽,一公一母,你回去种好就是了。”

刘太琳笑着说:“我还是奇怪呀,王道长的手力不同凡响,一巴掌就是两颗,不多不少,让师弟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啊!”

马道长又是爽朗的笑声:“要说奇怪,是你来武当山,王道长竟然知道。他对我讲,说太上老君给他托了梦,言及关外有个刘太琳要来,给他100枚白果就是了。”

听了王道长的话,刘太琳心中突然升上来一个念想,想着想着,他就倒头跪拜了王道长,要认王道长为师。

王道长把他扶起说:“千万使不得!修行之人有三境界。第一层,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层,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我现在只是入了第一层境界,怎么能收你为徒呢?你慧根不浅,关外把道教发扬光大的重任全系在你一个人身上,趁着天还没有黑,还是快快赶路吧,太上老君也许正要下界到千山看看他的住处呢!”

刘太琳一听这话,再也不敢耽误了,立即辞别了王道长和马道长,马不停蹄,披星戴月赶回来了。

无量观的西阁、老君殿都坐落在北沟半山腰的一悬崖处,地方有限,建筑完老君殿,要种上100棵银杏树,实在是没地方了。想来想去,刘太琳就派人把100颗白果籽顺着悬崖边种到老君殿的院外了。他知道,这违反了他的初衷,忙又采取了补救措施,在老君殿前,亲自埋下了两颗侧柏种子。

我们现在在老君殿前香炉边上看到的两棵侧柏,就是。别看它们长得不到10米高,但它们已经有了340多年的生长史。确切的说,这两棵侧柏树与老君殿院外的那棵银杏树,是同一年生的。说到这里,有些人一定会问:100颗银杏种子怎么只长成一棵银杏树呢?

问得好!这是个迷,我也不知道。我想说的是,这棵银杏树,是个雌树,没有雄树在她身边授粉,她却能结果,这应该又是一个迷吧?!

迷就迷吧。不知道,咱们也不能瞎说是不是?故事就此打住。

附:刘太琳简介

刘太琳(1628—?),明清之际道士。出生于明崇祯元年(1628年)五月十八日,河北省临榆县人,清康熙二年(1663年)于辽宁本溪铁刹山八宝云光洞出家,拜郭守真为师,是道教全真龙门派第九代。

本名:刘太琳 所处时代:明清 出生地:河北省临榆县 出生时间:1628

清康熙五年(1666年),刘太琳与王太祥奉师命到千山布道,潜居于原属祖越寺罗汉洞,苦修10余年。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创修无量观。王太祥亦于同年创修玄真观,为无量观下院。刘太琳好学不倦,博览群书,万精道义。民国年间先后在千山修建无量观下院5座,由无量观派生宫观达16座。至此,龙门派在千山世代相传。刘太琳是继郭守真之后影响较大道士之一。其羽化时间不详。

2017.5.28终南山嘉午台无量殿——大国工匠 建设极乐之六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诸佛正法贤圣三宝尊,

从今直至菩提永皈依,

我以所修施等诸资粮,

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

2017.5.28终南山供养三宝

①增巴师父主法放生

嘉午台分水岭茅蓬建设

③登嘉午台“龙脊”

①增巴师父遵上师教诲,率众放生物命。

②大国工匠 建设极乐之终南山嘉午台风水无量殿

喜笑颜开��

作慈悲事;

行忍辱法;

大乘道。

有慧勤精进,护持我正法,

由敬信袈裟,能渡烦恼海。

乐处空闲林,远离五逆罪,

敬持戒修定,能渡诸有海。

普信敬三乘,兴隆我正法,

供养染衣者,当成功德海。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茅蓬做防潮加固

极乐世界常有迦陵频伽之鸟,自然念佛念法念僧。大国工匠之无量殿茅蓬,亦常有勤劳之蜜蜂, 围绕师兄们左右,宣说法音 欢迎回归净域。

“勤劳成蜜后,辛苦为人甜。”

夏季户外 请携带风油精 绿药膏等预防蚊虫药品,不要在溪水边草从深处逗留。

随喜赞叹师兄们精行六度 慈悲无量��

③攀登嘉午台“龙脊”

若人静坐一须臾, 胜造恒沙七宝塔

宝塔终需化为尘, 一念静心成正觉。

——《华严经》

唐代千年古寺“兴庆寺”

嘉午台龙背兴庆寺无限风光,静坐须叟,清安自在。心安歇处 于白云间。

欢迎师兄们常回终南山。

放生随喜名单

供僧随喜名单

供养物资清单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山间兰若 禅坐隐修 白云共坐 寂照真空

行走终南的师兄请注意:

1 选择长裤 防滑鞋 雨衣 登山包 水 干粮

2 注意自我安全与大家安全 不要单独行动 学习户外常识 服从带队及向导 团队协作 圆满诸行。

3 关注天气及户外避险,寺院茅棚若提供饮食 ,当念物力维艰 感恩惜福。

4 年老及幼儿 心脏病等等不建议参加。

5 山间茅棚寺院 一草一木 一砖一瓦 皆不可动 不能偷盗僧物 破坏山川。除过照片 垃圾带回 返回途中能一并净山最好。

6 自行采购 长1.35米外锁手杖 护膝 登山包 防滑鞋等必备装备 (保护自身 减轻关节负荷) 自行购买必需户外险。安全问题,自己负责。

7 出发前祈求三宝垂慈 一切善行圆满。当愿所有僧众都能安心办道,长久住世,利益一切众生,破谜开悟。

8 佛法本为心法 最为科学严谨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心正是解忧悲苦恼 安乐究竟之本源。

行走终南 心含大千。

供僧活动联系人:

张鸿刚:15353594660;

乐 乐:13772181299;

高 蕾:13991141332;

隆 贤:18392088597;

李 鹏:15829033330。

2017.5.28行走终南山嘉午台供养三宝,活动圆满。正知正见、如理如法,行持善法。感恩赞叹!阿弥陀佛!

欢迎师兄们关注“终南山观自在”群公众号,关注法讯通告,查询帐目及照片。

居士居护持位而次第修学 发菩提心自利利他。采买物资及买生等由不同师兄发心 一直本着节约原则不敢浪费善资。所有随喜 及帐目明细会在观自在群内 美篇 公众号 三次公布 阿弥陀佛 希望大家一起参与各个环节 圆满大乘诸行。

近期活动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