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文明馆

长江文明馆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资源丰富,风光旖旎。她以其异常丰美的乳汁养育地球上最多的人口,以其无与伦比的能量释放出文明星空未曾消逝的曙光。武汉市人民政府以举办第十届中国(武汉)国际园林博览会为契机,兴建长江文明馆。馆舍面积3.1万平方米,其中展览面积1.28万平方米,2013年11月13日破土动工,2015年9月25日落成开放;填补了我国博物馆行业没有一个集中展示大河流域文明和武汉市没有自然博物馆的空白。

长江文明馆位于园博园的核心位置,是集中收藏、展示、研究长江自然生态和人类文明的公益文化事业机构。展览以讲好长江自然生态的故事和讲好长江历史文明的故事为主线,紧紧围绕生态长江、文化长江、经济长江为展示重点,利用序厅、自然厅、人文厅、体验厅和临展厅五大展出平台,集中展示了反映长江自然生态、人类文明的珍稀动植物标本与珍贵文物1700多件。其中不乏憨态可掬的国宝大熊猫、濒临灭绝的中华鲟、反映巴蜀文化的三星堆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和玉壁、玉璋;反映荆楚文化的盘龙城大玉戈和曾国第一剑,华夏第一马;反映吴越文化的河姆渡干栏式建筑与良渚玉琮等标本与文物精品。精美的文物展品、新颖的展陈形式、人性化的服务设施,为激发人们认识长江、热爱长江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长江文明馆开馆试运行2个多月免费接待观众36万多人次,其中最高一天为2万人次;不仅使人民群众共享了文化成果,而且在馆舍建设、陈列展览和运营机制上还进行了“三大创新”。第一次在一个博物馆内集中展示了长江的前世今生;第一次利用黑暗骑乘打造了一个《梦幻长江》的展览;第一次在国有事业单位博物馆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馆长、总经理负责制。

一、创新馆舍建设模式,变“一家建”为“多家建”。

敢于突破制约创新的一切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是长江文明馆建设的一大特色。体现在馆舍建设上,变“一家建”为“多家建”。长江文明馆是武汉市人民政府联合长江水利委员会、武汉大学共同兴建的集中收藏与展示长江的专题博物馆。她既符合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国家战略,也契合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是“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人在新常态下馆舍建设的新作为。

二、创新陈列布展理念,变“以物为本”为“以人为本”。

长江文明馆在布展过程中,牢牢把握“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的基本原则,突破了传统博物馆的布展理念,坚持“以物为本”与“以人为本”相结合,传统布展方法与现代多媒体展示相结合,凸显了展览的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互动性、趣味性,使展览更加“好看好玩”。览的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

《走进长江》厅利用8个单元集中展示长江流域的优美自然生态与人文景观,黄金水道与丰富资源,以及200多件珍稀动植物标本,包括野牦牛、藏羚羊、大熊猫、华南虎、中华鲟、白鳍豚、珙桐和红豆杉等。其中800平方米的长江流域大沙盘更是目前我国最大的展览沙盘。

《感知文明》厅以“文明的漩涡”为设计理念,利用八个单元突出展现一群勤勉聪慧的先民,怎样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开创丰厚优雅的人文历史,以及反映藏羌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最典型的文物精品200多件。

《梦幻长江》厅首次将黑暗骑乘技术引入展览,开创了博物馆展览的新形式。观众只需坐在轨道车上,用8分钟时间就能感受雪域高原、巴蜀奇观、 高峡平湖、赤壁烽火、飞越名楼、江南胜景、神奇的北纬30°等长江流域最优美的自然风光与最经典的人文景观。

临展厅面积1000多平米,首届临展以《穆穆曾侯——全国十大考古发现郭家庙墓地特展》为主题,展出精品文物1000多件。今后,将继续坚持“以人为本”,陆续推出一批文物精品展,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三、创新运营管理机制,变“行政管理”为“理事会”管理。

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推动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等组建理事会……”的要求,成立了长江文明馆理事会,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馆长、总经理负责制。馆长全身心地致力于长江文明馆的业务发展,而与之配套的所有经营及行政管理工作则全部由总经理负责,使长江文明馆在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杭州市浙江省博物馆越地长歌之文明曙光

浙江省博物馆分两大展区,一个是老馆区,就是孤山文澜阁旁;一是就馆区,在市中西湖文化广场。展览有:基本展越地长歌—浙江历史文化陈列、钱塘潮—浙江现代革命历史陈列,专题与临时展昆山片玉—中国古代陶瓷陈列、非凡的心声—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中国古琴、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浙江民间造型艺术、瑞象重明—雷峰塔文物陈列,错彩缕金—浙江地区出土金银器、十里红妆—宁绍婚俗中的红妆家具

越地长歌第一部分为文明曙光(史前时期)。浙江境内的人类活动,至迟可以追溯到一百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从距今一万年左右,钱塘江两岸先后进入新石器时代。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和河姆渡文化依稀勾勒出南岸地区浓重的一笔;在北岸地区,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形成了相承前系清晰的发展序列,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良渚文化,因其发达的生产力、复杂的社会结构和完整的礼仪制度,被视为实证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典型案例。(本段展览解说词)

百万年前的旧石器遗存

五万年前的“建德人”

上山文化遗址、遗存1

上山文化遗址、遗存2

跨湖桥文化遗址、遗存1

跨湖桥文化遗址、遗存2

跨湖桥文化遗址、遗存3

河姆渡文化遗址、遗存1

河姆渡文化遗址、遗存2

河姆渡文化遗址、遗存3

河姆渡文化遗址、遗存4

河姆渡文化遗址、遗存5

河姆渡文化遗址、遗存6

河姆渡文化遗址、遗存7

马家浜文化遗址、遗存1

马家浜文化遗址、遗存2

马家浜文化遗址、遗存3

崧泽文化遗址、遗存1

崧泽文化遗址、遗存2

崧泽文化遗址、遗存3

良渚文化遗址、遗存1

良渚文化遗址、遗存2

良渚文化遗址、遗存3

良渚文化遗址、遗存4

良渚文化遗址、遗存5

良渚文化遗址、遗存6

喜讯!第二届“最美浙江人·最美文旅人”名单公布,龙泉市博物馆馆长吴明俊上榜!

12月21日晚,浙江文化旅游厅正式发布了第二届浙江省“最美浙江人·最美文旅人”名单 ,由丽水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推荐的龙泉龙泉博物馆馆长吴明俊榜上有名。

据悉,本届评选活动自今年8月起开展,经推荐、审核、微信公众号网络投票、评议、甄选、公示等环节,最终选出13位“最美文旅人”。

龙泉市龙泉博物馆馆长吴明俊将中国青瓷带到乡约联合国总部波士顿福布斯艺术馆、韩国首尔国文化中心、俄罗斯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让浙龙泉享誉全球。吴明俊用“跳跃”的思维,书写俊龙渊,世界金名片

本文由丽水文旅整理编辑

素材来源: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

运维支持:研几网络

转载请注明来源

文明起源・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

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

(日)贝冢茂树

江西社会科学》1981年第5、6期第144——153页

本文通过分析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屈家岭文化和青莲岗文化遗址的考古资料,提出了对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相互关系的看法。作者认为长江流域的文化比黄河流域的文化大概更早发达起来,至少两者是并行存在和发展的。文章说,由于龙山文化遗址一般与仰韶文化遗址重叠,因而可考虑农业共同体的分化进而国家的统一都是从仰韶文化中向龙山文化发展而成的。在黄河流域产生的仰韶新石器文化,南下达长江中游,大大推动了位于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之间的屈家岭文化的形成。位于淮河下游的青莲岗遗址出土大量的彩陶表明:仰韶文化的彩陶由黄河流域移向长江流域,与青莲岗文化的彩陶是一个地方产生的。

扩展1:

青莲岗文化遗址

青莲岗文化遗址位于淮安淮安区城东北35公里的宋集乡青莲村,向北4公里临废黄河。1951年被华东文物工作队发现,1951年至1958年南京博物院进行过四次调查和一次发掘。清理发掘简报发表于《考古通讯》1958年第10期。青莲岗文化即因首次在此发现而得名。

该遗址分布范围很广,西起严码村,东至土城三棵松,约4平方公里。中心地带原来地势较高,又名东岗,面积70000平方米,后因历年挖黑土积肥,高墩变成黑土塘。1958年发掘时,在其南部和西北部开了四个探方,探明地面向下2米为洪水冲积的黄褐色淤土,再向下有2米左右的文化层。出土器物有石器、陶器,还发现有红烧土建筑残迹,距今约在6000至7000年。出土石器有穿孔石斧、石锛、石凿、砺石等。

出土陶器种类不多,制作较为粗糙,常见器形有红 陶钵、鼎、釜、双鼻小口罐,还有一定数量的深腹圜底罐、碗、支座、带流壶以及角状把陶器。内壁绘彩陶器比较发达,主要有水波纹和网纹,以及弧线纹和八卦纹,线条简练流畅,与其他新石器时代彩陶相比,风格迥然有别。

遗址发现两处红烧土堆积。每处厚约l米,面积5至10平方米。另有一处发现大块红烧土上留有芦苇秆粗细的凹槽,这是居住建筑残迹,可以看出当时居住址的墙壁是用植物杆涂泥,经烤干后使用,质地坚硬,表面平整。

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扩展2:

青莲岗文化

青莲岗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因1951年首先在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宋集乡青莲村发现而得名。该文化主要分布在鲁中南和苏北地区,据碳14法测定其年代距今约7400—6400年。出土陶器主要有鼎、釜、甑等炊器,豆、碗、钵等饮食器。其彩陶多用红、褐、紫红彩描绘纹饰。纹饰有双弧线纹、水波纹、八卦纹、十字纹及圈点纹等。青莲岗遗址的发现,在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中具有重大意义,它把东南沿海地区的原始文化同中原黄河流域的诸原始文化有机联系起来,在地域上连成一片,形成了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考古的完整体系。

扩展3:

青莲岗文化的回顾与反思——兼论考古学文化区与民族文化区的相互关系

张敏

摘要:青莲岗文化是早已不再使用的考古学文化,青莲岗文化也是被逐渐遗忘的考古学文化。青莲岗文化是南京博物院曾昭烯、尹焕章先生命名的文化,青莲岗文化也是备受争议的文化,“在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史上,对一种文化的意见分歧之大,争论时间之长,青莲岗文化可谓达到空前绝后的地步”。重提青莲岗文化,是因为有感于《曾昭燏文集》与《尹焕章文集》的出版,有感于重读曾昭炳、尹焕章先生关于青莲岗文化的相关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