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前畈遗址

面前畈遗址

面前畈遗址

位于黄陂区棠乡楼子田湾村西150米,新石器时代遗址。面积约3万平方米,文化层厚4米左右。采集有石凿、斧和陶片。陶片以夹砂灰陶为主,夹砂红陶次之,有少量黑皮陶;纹饰有篮纹、弦纹、刻划纹、按窝纹及镂孔;器形有鼎、罐、缸、豆、盆等。属石家河文化。(第三批)

信息来源:湖北省文物局

解开喇家遗址神秘的面纱喇家考古遗址公园人类的未解之谜 史前灾难四千年前的第一碗面条

解开喇家遗址神秘的面纱喇家考古遗址公园人类的未解之谜 史前灾难四千年前的第一碗面条

探秘皇城台——4200年前的神面图腾,走近世界级国宝遗址——石峁遗址。

近日,“201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巡礼神木·融媒体行”活动走近世界级国宝遗址——石峁遗址。来自中省二十多家媒体以独特的视角来感知石峁遗址,通过实地探访,追寻史前中华文明的踪迹。

石峁遗址位于陕西省神木市高家堡镇,坐落在黄河一级支流秃尾河北岸的梁峁上。随着汽车在蜿蜒的山岭上行进,一座被时光淹没的上古都城呈现在眼前。据遗址管委会工作人员介绍,石峁遗址建于4300年前,面积逾400万平方米(4.68~5平方公里),是目前中国已知规模最大的龙山时代晚期至夏代早期城址。它是一座保存完整的,由皇城台、内城和外城三部分构成的石砌城池,气势恢宏,构筑精良。

本次媒体团队首先到达的是外城东门遗址,在这里可以看到石砌的外城墙遗址,沿着为保护开发铺就的木栈道行走,由内外两重瓮城、门道、具有祭祀意义的头骨坑、对称设立的门塾(站岗士兵放哨所在的地点)、壁画出土地点等先期结构组成的外城东城门遗址展现在眼前,使参观者头脑中形成对石峁遗址的基本印象。据介绍,东城门遗址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结构清晰、设计精巧、体量巨大、保存完好的的城门遗迹

皇城台是石峁遗址最精华的部分,据研究是当时最高统治者所住地。这里三面临沟,一面与瓮城相通,并且依山砌城,气势恢宏,具有军事防御功能。由此可见史前先民的建筑工艺和超前智慧。据介绍,在皇城台区域出土了上万根骨针、贝币、玉器,这些出土文物成为研究遗址历史的宝贵资料。从皇城台下的广场向上望去,可以看到层层的保护墙,墙体中发掘出最早的建筑“钢筋”——紝木,遗址先民将整棵松木以树冠朝外方向镶嵌在墙体中,以起到巩固撑拉的作用,保持城墙的稳固和经久耐用。此外,在皇城台,考古专家还发现了大型夯土基址、“池苑”及石雕人像等重要遗迹及文物。

石峁遗址被文化学者余秋雨称为“中华文明迈向成熟的最后一级台阶”,站在黄土积成的高台上,不禁让人产生疑惑,为什么石峁遗址被称为“石破天惊”的世界级重大考古发现?为何被评为“世界十大田野考古发现?据有关考古研究专家称,在那个还没有文字记载的年代,石峁遗址给现在的人留下了很多待解之谜,石峁是考古界的大发现,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神木市文化和旅游文物广电局副局长田文波说,石峁遗址的考古发掘每年都有新发现,不断地刷新着我们对于这块孕育中华文明之地的新认识。

石峁遗址“华夏第一城”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它需要后人做好保护性开发。据了解,2015年6月《陕西神木石峁遗址文物保护规划》获得国家文物局审核批准,《中国石峁遗址概念规划》业已完成,石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以及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相关工作正在积极推进,一座国家遗址考古公园即将承载起神木人对于全域旅游业发展的期待。此外,2019年9月21日,石峁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启动仪式在神木大剧院举行,标志着石峁遗址正式踏上夺取世界文化遗产桂冠的新征程。我们相信,在考古专家不断地发掘研究下,未来石峁遗址将逐渐揭开它的神秘面纱,将一个我们不曾了解的繁荣发达的史前文明呈现给后人。

编辑:党 尧

审核:马 超 赵 元

文物面对面|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遗址的前世今生

全国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百年工业遗址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遗址

今日推荐

始建:清光绪六年(1880)

地理位置:滨海新区大沽街,海河南岸大沽坞路27号,与大沽口炮台相距仅1.5公里,现为天津市船厂所在地。

保护级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与价值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采纳洋务派“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开展了为富国强兵而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开始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兴办中国军工企业,以期抵御西方列强的侵略,维护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

1875

光绪元年(1875),李鸿章受命督办北洋海防,筹建北洋水师。此时,天津机器局的小船坞已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舰队需要。李鸿章奏请光绪皇帝在京畿门户、海防重镇大沽海口建造一座船坞,以与福建马尾船政、上海江南船坞成南北三足鼎立之格局,共同支持海军防务。

1880

光绪六年(1880),李鸿章派天津海关税务司在大沽海神庙附近购民地110亩作为船坞基址。命名“北洋水师大沽船坞”,又称“海神庙船坞”。2月,正式动工挖船坞,相继建起轮机车间、马力房、抽水房、木工厂、码头、起重架、绘图楼及各办公房。11月,工程基本竣工。

1884

光绪十年(1884),3月,乙、丙两坞兴工。5月,开工建造遇顺、利顺两艘轮船。10月,乙、丙两坞竣工,可容纳1500吨船只进坞修理。开始承修大沽海口的海防工程。

1885-1886

光绪十一年(1885),丁、戊、已坞兴工。9月,海军衙门成立。镇东、镇西、镇南、镇北四艘炮舰巡视海防,来坞避冻修理。此时的大沽船坞已达到同时装配和修理六艘船舶的能力。

光绪十二年(1886),建成土坞两座。

船坞初期规模表

(据《清末海军史料》217页之《大沽造船所记略》制)

光绪十六年(1890)后,大沽船坞除修、造舰船外,开始生产军火。

1907年厂区图

1913

1913年(民国二年),2月,大沽船坞划归北洋政府海军部管辖,更名“海军部大沽造船所”。委任海军部视察吴毓麟为所长。

1917

1917年(民国六年),马克沁重机枪仿造成功,添购床机,扩充投产。

1937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抗战爆发,塘沽沦陷,大沽造船所被日军侵占。日军将造船所机床、座钳和工具全部运走,造船所停工、工人失业。

1938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由于日军侵华战争的需要,造船所复工,归塘沽运输株式会社管理。添筑木工厂房一座,添装电滚、车床各两部。建造大型拖轮托华丸、旋洋丸,为东亚公司、兴中公司、华北盐业公司修理河源、河达、河清等船只并建造了一批驳船。

1941年大沽造船所平面图(昭和十六年八月十日制画)

1945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8月,日本投降,大沽造船所由国民党交通部接收,未恢复生产。此时的大沽船坞,码头、船坞、场房及仓库等失修毁损,坍塌一半,戊坞被埋填。

1949

1949年,1月17日,塘沽解放。天津区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造船所。大沽造船所几经变更,重新回到人民手中。由于连年战火,此时的厂区内到处残墙断壁,建筑中门窗破碎,码头和船坞全部坍塌淤塞,机器设备七零八落。面对此状,军管会贴出复工告示。

1954

1954年8月,为适应国民经济和水运事业的发展,大沽船坞划归新河船厂,取消大沽坞的建制。

随着大沽铁厂、塘沽振兴铁工厂的发展,在大沽船坞旧址合并成立了塘沽机器厂。作为中国北方修造船基地的老船坞重抖精神,在船舶的修理、制造上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创业

1960

工厂更名为天津市渔轮修造厂

1981

工厂更名为天津市船厂

1995

遗址被定为塘沽区文物保护单位

2002

遗址被定为天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3

遗址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6

遗址轮机车间修缮项目立项

大沽船坞是为抵御外侮、加强海防,及时为北洋水师修造舰船而建。在震惊中外的甲午海战期间,它在承修损坏的部分船舰的同时,继续赶制军火,与北洋水师爱国将士一起,为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它是继福建马尾船政、上海江南船坞后我国第三所近代造船厂,是中国北方最早的船舶修造厂和重要的军火生产基地,是中国北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发祥地,培养了北方第一代修造船工人。北洋水师大沽船坞旧址不仅是中华民族抗击外侮、保家卫国的历史见证,而且是中国近代百年历史的缩影。

遗址

保存现状

遗址现存甲坞、轮机车间、大沽海神庙遗址

甲坞

甲坞原有的坞壁木桩已改为混凝土,坞门由原来的双扇木质挤压式对口坞门改造成钢质浮箱式坞门。至今保存完好。乙、丙、丁、戊、己五座船坞掩埋。

轮机车间

轮机车间是旧址所保存下来的唯一一座原厂房建筑。上世纪70年代,轮机车间停用,遗存至今。砖木结构,溜肩形高封山墙,屋顶呈双脊形,铺灰色泥质瓦。建筑开间19.77米,进深14间,长55.26米。由于1976年唐山地震,部分墙体倒塌,更换为红砖,现在建筑内墙壁还保留有原来的青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