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塆民居

前塆民居

前塆民居

位于枣阳市新市镇前塆村。明清时期传统民居,共有房屋约300间。大部分为砖木结构,硬山灰瓦顶,设隔扇门,建筑装饰简约朴实。该建筑为鄂西北的典型民居,是研究湖北乡土建筑的重要参考资料。(第五批)

信息来源:湖北省文物局

几亿年前的远安“居民”你见过吗?

当你在美丽的远安大地上

幸福地生活时

你可知道几亿年前

有哪些远古“居民”

在同一片热土上繁衍生息

那就来河口乡落星村看看吧

在“中国化石第一村”里

穿越时空隧道

感受自然的神奇和生命的伟大

和这些远古“老乡”

打个招呼

先随小编来看看这些珍贵的古生物化石

国家一级保护化石

湖北鳄类

远安发现的最著名的古生物化石类型,生活于距今2.47亿年前的三叠纪早期,包括孙氏南漳龙、南漳湖北鳄、远安南漳龙、长形似湖北鳄、短脖始湖北鳄、卡洛尔董氏扇桨龙等。

▲孙氏南漳龙化石标本

▲短脖始湖北鳄化石标本

▲南漳湖北鳄化石标本

卡洛尔董氏扇桨龙化石标本

湖北鳄类动物有较长的脖子、无齿的吻部、两分式神经棘和背部发达的甲板,推测是一种常年在海底生活,防御力较强的杂食性动物。全世界只有远安和临近远安的南漳巡检地区发现过湖北鳄化石。

▲湖北鳄复原图

▲湖北鳄生态复原图

张家湾巢湖

最早发现于远安县河口乡落星村张家湾,是远安化石产地鱼龙类唯一一个属种,其个体长达1米,保留了部分陆生爬行动物的特征,属于较为原始的鱼龙类。

▲张家湾巢湖龙化石标本

因为鱼龙类属于海洋特化最为成功的海生爬行动物,所以张家湾巢湖龙对研究鱼龙类的起源与早期迁移提供了大量证据,具有重要的科研意义。

▲巢湖龙复原图

三峡欧龙

最早发现于远安县鹰子山采石场。研究者认为,三峡欧龙与幻龙类似,是远安三叠纪海洋中最凶猛的捕食者。

▲三峡欧龙化石标本

▲幻龙捕食湖北鳄生态复原图

国家二级保护化石

远安贵州

最早发现于远安县望城岗,是首块以远安命名的海生爬行动物化石。研究者推测其能像鳄鱼一样匍匐前行,宽大的脚掌及细长的尾巴很适合在水中游泳,喜欢吃鱼及小型水生动物。

▲远安贵州龙化石标本

远安鲵类

一种古老的、已灭绝的两栖动物,因牙齿尖端形似乳头而被归入乳齿鲵大类。目前,仅在远安县茅坪场镇西侧山坡距今2.4亿年的红色地层中发现过该类化石,因此得名远安鲵。

▲宽头远安鲵化石标本

▲茅坪场远安鲵化石标本

远安鲵化石是目前中国已发现的完整度最高的乳齿鲵化石,具有重要的科研意义。

▲乳齿鲵复原图

其他类化石

芙蓉

最早发现于远安县茅坪场镇,属于带背帆、无牙的初龙类。研究者推测其头较小、体表被鳞、无甲板、头骨后部宽大,后缘呈凹形、顶视为三角形。

芙蓉龙复原图

中华震旦角石

奥陶纪生活在海洋中的凶猛食肉动物。奥陶纪时期低纬度浅海环境的远安地区,是这种动物流连忘返的水中乐园,它们的生命活动痕迹也以化石形式大量保存于远安这一时期的地层中。

▲中华震旦角石化石标本

远安嫘祖距今4.4亿年的海相石灰岩地层,是中华震旦角石化石在中国最主要的产地。

▲中华震旦角石复原图

香溪植物

自晚三叠世开始,远安由浅海台地慢慢转变为沉积陆地,广袤的森林在这个时候开始出现。距今2亿年左右,不计其数的树叶树枝堆积在远安的大小河流、湖泊底部,形成了丰富的植物化石群。该化石主要分布在远安河口至茅坪场一带香溪群含煤碎屑岩地层中。

▲威廉姆斯拟托第蕨化石标本

化石以压模形式保存,包含多达31属72种植物化石,以苏铁类和真蕨类最多,银杏类和松柏类次之,有节类和种子蕨类植物最少。

远安化石产地各时代地层发育齐全,出露良好,曾发现许多珍稀化石,包括世界独一无二的湖北鳄类化石、地史最早的鱼龙类和鳍龙类化石、中国最完整的乳齿鲵类头骨化石等。相关研究成果在全球科学界具有重要影响力。截至目前,产地内已发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9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3种和其他重要古生物化石若干种。

(注:以上图片均由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提供)

珍稀的化石资源需要考古人员的发掘研究

更离不开全社会的参与保护

远安长期重视本土化石资源的保护利用

《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地质遗迹保护的通告》、《远安县古生物化石保护管理意见》相继颁布;2012年左右,陆续关闭鹰子山等5个威胁重要化石层位的采石场。

努力换来成绩!

2005年,湖北远安化石群省级地质公园申报成功;

2014年,远安被正式认定为国家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产地;

2014年,远安落星村全国首家村级化石保护站(中国化石第一村)挂牌成立;

2018年,湖北远安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申报成功。

看,荣誉满满!

▲正在建设中的“中国化石第一村”落星村

您是不是和小编一样

情不自禁地想为自己的家乡竖起大拇哥呢?

别急,机会来了!

近日,中国化石网推出票选

“中国十佳化石产地评选活动”

投票网站:中国化石网

来源 ¦ 县国土资源局

编辑 ¦ 朱丽君 编审 ¦ 黄海涛 终审 ¦ 吴建东

这个南方小村,用碉堡式的民居,捍卫百年前的民国式优雅

战斗的开平碉楼

文 | 许伟明

碉楼捍卫的民国式优雅

马邦德和夫人坐着马拉的火车任县长,一路上吃着火锅、唱着小曲。

火车被几名彪悍土匪生生劫持,土匪头目张牧之进了鹅城充当县长,鹅城的恶霸黄四郎家的碉楼虽然坚固,却没能扛住土匪的进攻。

几年前,姜文导演的电影《让子弹飞》展现了民国时代南中国地区的硝烟与动荡,其中很多镜头来自广东省开平塘口镇自力村等处的碉楼。

电影《让子弹飞》中,黄四郎的住宅就是村子里的铭石楼,它也是开平设施最豪华的碉楼之一。图源:电影剧照

石楼有六层高,从第一到第四层都是戒备森严的塔楼,第五层开始绽放出从容,前部分布着罗马式廊柱,第六层为天台,中间是一个由五根罗马柱托起的中式亭阁。

铭石楼的主人是名叫方润文的美国华侨,在1925年回乡建起了这座碉楼。摄影@这和那

这些碉楼曾经的拥有者,他们对不安全感的巨大焦虑和对显赫财富的张扬,表现得同样的淋漓尽致;他们对中国传统价值的坚守,和对西式元素的实用态度,也是一样的鲜明。

碉楼就像一个矛盾的共同体,中和洋、古与今、传统和现代、生活和战斗,都被融为一体了。

在整个自力村内,类似的碉楼有好几座,它们和村内一层高的、人形山墙的、院落式布局的旧式房屋有着巨大的反差。摄影@这和那

在铭石楼内,一名穿着旗袍的女游客正侧坐在老式沙发上,扭身对着手机镜头,或许她正在回味阮玲玉、周璇的民国式优雅。而我也很好奇,当年在这碉楼里生活的女子们,又有怎样的民国范儿。

楼内存放着的老式家具,还能让人们想象过去碉楼内的生活。摄影@这和那

铭石楼的主人是名叫方润文的美国华侨,楼内至今挂着他和三位太太的大照片。

他戴着眼镜,穿西装,打上领带,那是已经远去的儒雅风流了。

绝大多数的资料只是这么粗略地记载,他的祖父和父母早早地到美国谋生,后来他也跟随父辈出洋到美国芝加哥,先在餐馆、洗衣馆打过工,后来靠经营杂货铺发家致富,在1925年回乡建起了这座碉楼。

铭石楼内竹编旅行箱子,记录了碉楼主人那段漂泊的历史。摄影@这和那

而他的三位太太的照片,也透露着一种今天罕有的优雅从容。

可惜的是,关于碉楼的记录很多,而碉楼内的生活记录却非常有限。

我更好奇了,当外界风雨飘摇、土匪横行时,在这个碉楼内生活的女人们又该如何保持从容呢。

一台旧式的夕阳小电扇,在炎热的南方夏天,这样的精致的小物件足以让碉楼的女人从容优雅吗?摄影@这和那

在铭石楼内,意大利的地板砖,东洋风格的天花,来自西洋的电话、打字机、黑胶唱片机,葡萄酒箱上还有英文的芝加哥,旅行用的皮箱子,乡间常见的藤编篮子,那时侯还很罕见的彩色玻璃,墙壁上的壁炉,老式的衣柜,新式的沙发,木头雕刻中出现的梅兰竹菊,中文的买地契约,西文的黑白报纸等等,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穿越时空的生活场景,然后又被牢牢地锁在了一个看似坚硬的外壳之内。

来自西洋的时钟,罕见的彩色玻璃,中式的字画,共同组成了一个穿越时空的生活场景。摄影@这和那

抛在故乡的船锚

在方润文前去美国芝加哥打拼时,他的江门老乡们已在美国奋斗了大半世纪了。

1854年,开平红巾军起义失败,一部分参与者逃往港澳,漂到南洋、北美等地做劳工。

令人吃惊的一个历史事实是,在旧金山的淘金热潮中,就已有了江门人的身影。而19世纪下半叶北美修铁路的大量华工,有很大比例来自开平。

早在16世纪中叶就有开平人乘着木帆船出海到南洋谋生,这个走出去的传统也一直流传了下来。

清末之后,战乱频仍,土匪猖獗,很多人在当地难以生存。加上当地经济相较广府落后不少,当地人于是更大规模地到海外谋生。

就这样,开平的农村,一个被法国布罗代尔所说的“世界时间”远远甩在后面的地方,和世界的前沿接上了轨道,并且还是以被当成“猪仔”远洋贩卖的残酷方式开始的。

开平是著名的侨乡,屋内留存的西洋物件,见证了那一段漂泊的历史。图为赤坎古镇房屋内部。摄影@这和那

彼时美国正上演着大国崛起的历史剧,繁荣与发展主导着美国,而开平的华人华侨们似乎也了学会了美式的实用主义与乐观主义。

他们也似乎更相信依靠自己的力量,能够给远在中国的家人寻求安全的保障,他们中有很多人还通过资助孙中山等人的革命活动,间接地参与了彼时中国社会的变革。

那些最终能够在故乡开平建起碉楼的华人华侨,大多属于幸运者。

他们的祖辈没有在前去北美的船中死去,并在异国他乡的谋生中艰难地站稳了脚跟,通过小本生意一点一点地累积财富,并将这些财富带回故乡,变成了一栋栋建在开平、恩平台山乡间的碉楼。

一座座碉楼看似大量重复,其实各不相同、各有特色。摄影@这和那

因而这些坚固的、堡垒式的碉楼,并不是住宅那么简单,更是漂泊在异国他乡的奋斗者在故乡抛下的一个船锚,深深地扎进了开平大地的深处。

他们或许试图依靠建筑的坚固和耐用,获得当下和未来的安稳。

到如今,开平已成为中国著名的侨乡。

旅居海外和港、澳、台的同胞总计约有75万人,分布于68个国家和地区,并以旅居北美的为最多。全市人口中约有三分之二为侨眷及港、澳、台同胞亲属。

开平的华侨建筑展现出一种中西结合后的新型态。摄影@这和那

有趣的是,广东很多地方都是侨乡,地处粤东的梅州、潮汕都是有名的侨乡,那些地方的华侨奋斗故事几乎也是一个个翻版的方润文,但碉楼和其它侨乡的房子完全不同。

梅州、潮汕的华侨建筑也讲究中西合璧,但还尽可能地保留了原有的格局与特征,而开平碉楼则是一种中西结合后的全新建筑形态。

它凸显了房主的个性,它们放弃了老式房子的低矮和被动挨打,用高大和主动出击来宣扬战斗的精神。

林立的碉楼就像是随时准备战斗的士兵,保护着这里的人们。摄影@这和那

在开平的乡村,人们看到的是大量重复而又各不相同的碉楼或碉楼群。

它们有的独立护卫着村落,有的像自力村、马降龙村那样三五成群,有的像立园那样融入到一个奢华的园林当中,或者像赤坎古镇那样成为小镇骑楼街巷中的最高建筑。

这种重复中的变化,就像梁思成曾写到的:“翻开一部世界史,凡事较优秀的个体建筑或者组群,一条街道或者一个广场,往往都以建筑物形象重复与变化的统一而取胜。说是千篇一律,却又千变万化。”

立园是旅美华侨谢维立先生历时十年建造的私家园林,集传统园林、岭南水乡西方建筑风格为一体。摄影@这和那

正值七月下旬,开平乡间的水稻已经收割完成,田间只留下点点的稻茬,却仍然散发着一股刚收割的稻香味。农耕的节奏在某种程度上还在主导着开平乡村的四季。

而在稻田中的碉楼,像一种陌生神奇的存在,这种充满内在反差的乡村图景,想必在整个中国都是独一无二的。

稻田与碉楼产生了奇妙的反差。摄影@这和那

随时准备战斗

电影终归只是故事,《让子弹飞》既有大量的虚构,也道出了很多的事实。事实上,开平历史上的真实故事,其精彩程度不逊于电影。

明朝之后,开平因位于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之间,为“四不管”之地,土匪猖獗,社会治安混乱。

明末崇祯十七年,社会动荡,盗匪常常袭扰百姓,为保护村民的安全,一个叫井头里村的地方兴建了一座瑞云楼

这座楼非常坚固,砖木结构,高3层,有防洪和防盗两项功能,一有洪水暴发或贼寇侵扰,本村和邻村村民就到瑞云楼躲避。

最初,碉楼的建造就是为了防灾避患,保护家眷。

瑞云楼今天已无处可寻,它却是早期碉楼的雏形,但它并没有很快带来一番跟风潮,时间切换到清代后,顺治在开平设县,取名“开平”,便是希望从此开始太平

建县之后,管制加强了,劫匪逐渐收敛,果然迎来了太平,因而清朝期间建的碉楼并不多。

真正大规模建起碉楼的阶段是民国阶段。

自清末民初起,开平重归动荡,匪患再次兴起。由于开平一带华侨众多,侨眷、归侨生活较优裕,更是引来土匪集结。他们四处劫掠,制造惨案无数。

开平碉楼用青砖、石块、混凝土等建成,坚硬稳固,防御性强。摄影@这和那

在1912年,开平就有了真正用于抗击匪徒的碉楼。赤坎镇腾蛟村姓司徒的人们在当年为防盗贼建了“南楼”。

这座有7层、高19米,每层设有机枪和探照灯,但占地面积却只有39平方米,更像是一座瘦高的堡垒。

同年,塘口镇以敬村建了一座“中山楼”,是为纪念孙中山而取的名字。

碉楼坚固,加设机枪之后,变得可攻可守了。

而且在平原地区,站在五六层高的碉楼上就可以望得很远,因而碉楼还具有了瞭望敌情的价值。

但一开始效仿南楼、中山楼的做法并不多,碉楼在开平的大规模兴建,和一次特别的胜利有关系。

碉楼比一般的平房高的多,可以起到瞭望敌情的作用。摄影@这和那

那是1922年12月,开平中学的校长和师生共17人被一众土匪劫走。土匪途经赤坎地区时,在英村碉楼“宏裔楼”探照灯掩射配合下,周边乡团及时截击,救回被劫师生。

《开平县志》这么记载:“乡团堵截擒谭钦及匪徒十一人,置于法,人心大快。”

经此一战,碉楼在防匪击匪上的功能被充分验证,经过海外报纸报道后,海外华侨也深受鼓舞,认为终于有了一条守卫侨眷的靠谱办法。

因此,他们纷纷在海外节衣缩食,再请人设计好图纸,并带回家乡建造。

高大的碉楼也可以帮助村民们抵抗洪涝灾害。摄影@这和那

另一个促进碉楼兴起的因素是水患。

开平地处潭江流域,两岸多属平原,地势较低,是许多条支流的汇合地带,集雨面太大了,再加上河道弯曲、河床淤浅,每遇暴雨,很容易遭受洪涝灾害。

原本土木结构的房子很容易在水灾中被浸垮,后来兴起的石碉楼、混凝土碉楼等,则能够保证在水患中屹立不倒。

1884年,潭江大涝,附近各地多屋被淹,但开平赤坎三门里村民因及时登上碉楼而全部活下来。

如此一来,开平碉楼的建设既有了来自社会和自然的紧迫性,又有了海外的资金支持,一时间,多少碉楼就在开平的乡村大地上生长起来。

开平碉楼最多时达 3000 多座,据统计,2007 年开平有 1833 座碉楼。当年,开平碉楼与古村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也是中国首个华侨文化的世界遗产项目。

这些碉楼往往成群出现,组成防守的矩阵,一副随时准备迎战的模样。

鲅鱼圈及周边传统民居:旧故里草木深,踏访前人的岁月留痕

《白话鲅鱼圈》

是一档关于鲅鱼圈地方历史人文的电台节目,主讲人白旭为鲅鱼圈广播电视台新媒体中心的记者、编辑,营口历史学会理事。每周三、周四下午四点播出。敬请关注FM96.5。

鲅天下同步整理刊播节目文字稿。

《白话鲅鱼圈》⑰/

鲅鱼圈及其周边的传统民居(一)

文/白旭

【开讲】

现在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传统的辽南民居日渐稀少,但是有一些民居仍然顽强存在于边缘化的村落中。

我一直关注地方传统民居,数年间,行走于海盖金复诸地,不惮辛苦,每遇老宅,必亲访踏查,甚或多次往返,遍寻遗珍。现将鲅鱼圈以及周边的传统民居梳理成文,虽力求严谨可观,仍恐挂一漏万,还望方家指正。

目前,鲅鱼圈的传统民居存在于熊岳、芦屯等地。比如熊岳郭屯村曾见有七檩前后廊硬山的民居,在北李屯村曾见有规制完整的四合院,而在杨屯曾见有满族民俗特点的民居。

一、民居的选址

前人在建造房子的时候,很重视房子方位的科学性。在东北,采光取暖尤为重要,因此房屋多向阳背阴,在适应气象方面多采用避风方向。而某些大户人家的房屋选址,还将风水作为考量。

某年夏,我在旺兴仁乡某民居,发现正午阳光不过窗台,该民居主人告诉我,冬天阳光一直延到对面的墙上,整个屋子都有阳光。这个老房子就是以前一户丁姓地主家的房子,风水上呈癸山丁向。

某年,我在暖泉龙王庙见到一个老房子(见下图),约建于嘉庆道光年间,前有流水,后有群山,阴阳成负抱之势。探访得知,此屋为熊岳防守尉(四品)德克精额旧居

二、民居的布局

鲅鱼圈的传统民居多用抬梁,比较通用的是海青房。形制为前出廊檐后出梢,廊檐下一字排开外廊明柱,柱下垫鼓形石柱础,柱上托举起木质额枋,上面彩绘山水、人物故事图案。也有一些建筑在檐檩上使用双檩。院落两侧是东西厢房,一般为三间或五间,呈对称状。一般院落的西南角为厕所。院内有用石板铺地的,也有用砖石铺地的,有的是院内地面全部铺设,也有只铺主要通道的。

笔者某年在陈屯和平村见到用条石铺地(见下图),后得知是吴廷铮旧居,其四合院保存完整,通观整体,古朴典雅的院落透出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氛围。

据其后人讲,吴是伪满期间营口地区负责教育的官员。

三、民居的构造

民居墙体的青砖一般为28*14*7厘米,墙体起隔音、防寒以及对木架起支撑作用。墙体的砌法采用灌浆法,用生灰块调成白灰浆。

我在寻访王淑真(王淑真其人见《白话鲅鱼圈》)故居的时候,发现了墙体砌法掺杂了一些糯米汁(见下图),然后将一些碎石混入,这样经济实惠,又很坚实。

关于民居的内部构造及装修,如门窗、门簪、木雕等,限于篇幅,下一讲为大家介绍。欢迎提供线索,并批评指正。

雨纷纷 旧故里草木深

我听闻 你始终一个人

斑驳的城门 盘踞着老树根

石板上回荡的是 再等

稿件:白 旭美编:李天娇

猜你想看

鲅天下

校对:潘 健 责编:王昭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