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发轫夫妇墓

李发轫夫妇墓

李发轫夫妇墓

位于长阳县渔峡口镇高峰村。建于1921年。为当地居民李发轫与妻子覃凤英的合葬墓,由墓主生前所建,俗称“生寄碑”。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05平方米。由封土、碑楼、石亭、院落四部分组成。该建筑形制独特,石刻工艺精湛,是研究土家族丧葬习俗和工艺水平的重要实物。(第五批)

信息来源:湖北省文物局

1982年发现的辽宁朝阳东晋古墓,墓中有夫妇图

袁台子墓墓址在辽宁朝阳县十二台营子袁台子村。1982年发掘。

墓室石壁表面涂一层黄草泥,上面又抹一层白灰面,以红、黄、绿、赭、黑等色绘制壁画。墓室门内立柱内面画门吏,东西相对。前室右龛内画主人像,坐于帐下方榻之上,左右方屏后各立侍女。在主人图前面的南壁上,画东西并列4女像,面对主人。西壁前部,上画奉食图,下画四神中的白虎及朱雀。西壁龛顶部画牛耕图。西壁后部画庭院图。北壁东部画屠宰图。北壁龛上部画玄武图。东壁前部画狩猎图。东壁北部画膳食图。东壁龛上部画车骑图。其他还有画于耳室壁面及墓顶等处的夫妇图、马图、甲士骑马图,以及日月、流云、黑熊等。壁画可以代表东晋绘画的水平。

袁台子东晋壁画墓,其以壁画闻名,又称袁台子壁画墓,1982年由省博物馆朝阳县文管所联合发掘。该墓由墓道、墓葬门、墓葬室、耳室等几部分组成。墓中出土了大量陶器、铜釜、铜魁及马具等珍贵文物。更为重要的是,考古人面在墓中发现大量精美的壁画。

东晋时期墓葬在朝阳地区较为罕见,尤其是这种既有丰富壁画,又出土大量文物的墓葬仅此一例。它的发现对研究东晋时期的社会生活、服饰和绘画艺术提供了真实可靠的资料。由于墓葬这种特殊文物保护单位受自然影响比较严重,特别是地下潮气和自然降水、冰冻等对其影响最为严重。而该墓墓室距地表又比较浅,所以目前这些影响已直接威胁到古墓的安全,特别是对该墓壁画的安全威胁更大。由于早期曾被盗过,部分壁画及字迹已脱落,因此该墓发掘完毕后,考古人员对不可移动的壁画等附属文物采取原地封存方式进行保管。(若愚)

南平又发现一座夫妇合葬古墓!这座墓年代更久远……

19日

南三龙铁路西芹段高铁西站施工时

发现了一座沉睡在地下的元代夫妇合葬墓

REC

该墓葬位于延平区西芹镇板应一路临水宫北侧,根据墓葬的建筑结构和出土器物的对比分析,初步推断该墓为元代中晚期夫妻合葬墓。

建筑结构

砖筑仿木结构长方形双室券顶墓,墓室平面为长方形,对称分布左室和右室两部分,墓室两壁均设有柱础、柱子、梁枋等砖筑仿木结构,后壁设有仿木歇山顶祠堂建筑。

出土器物

墓室内葬具和骸骨腐烂无存,出土器物有陶俑、瓷器、铜钱、铜镜、挂件等数十件。

据悉,这座墓是自1992年以来南平市博物馆抢救性发掘的第二座元代古墓葬,目前抢救性发掘工作已顺利完成,相关资料正在进一步整理之中。

无独有偶

这已经是南三龙铁路西芹段施工现场

发现的第二座夫妻合葬墓

2017年11月29日,延平区西芹镇西芹村林化厂南侧约50米处还发现一座明代纪年砖筑长方形券顶双室墓,同为夫妻合葬。

墓室平面为长方形,对称分布左室和右室两部分,开有凸字形壁龛,分别放置随葬器物和买地券。墓室内葬具和骸骨腐烂无存,出土器物有瓷罐、瓷碗、铜钱、银簪、墓志铭和买地券等十余件。

墓志铭记载墓主为蔡宣,生于嘉靖五年,卒于万历三十一年,享年七十八岁。

以上两座墓葬的发现为研究本地区当时的墓葬形制和丧葬习俗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来源:闽北日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支付宝扫一扫赚红包赏金,到任意商家处消费可以抵现金使用。

大家都在看

现在合肥李鸿章享堂其夫妇合葬墓,其实已非原墓!原因是这样的

仕在直隶府、逝在贤良寺、屍在合肥东——这种说法虽不尽准确,但却是对李鸿章(见下图)一生的总结。以“淮军”发轫,年届四十岁的李鸿章最终迎来了自己仕途上的大踏步,在大清扬名天下,随后他也成为了大清朝中流砥柱,为中兴国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奈何大清的天下早已是风雨飘摇,尽管李鸿章竭尽全力地想要让其再度焕发生机,最终却也只是扮演了一个“糊裱匠”角色,大清王朝依然是一个“风一吹就破的花架子”!

1901年11月,李鸿章在代表清廷签订下《辛丑条约》后不久,就突然吐血而亡,死前极为凄凉地悲吟“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坟”……慈禧太后特赐5000两白银治丧,并在其原籍和立功省建祠10处,清朝期间汉族官员京师建祠仅李鸿章一人。李鸿章逝世后的第二年,清廷下特旨将保定“淮军昭忠祠”中轴线上的一路建筑改为“李文忠公祠”,即保定的李鸿章享堂(见下图)。1903年初春,李鸿章的灵柩被运回了合肥,葬入安徽肥东乡夏小郢(现大兴集)。

一里葬三公

李鸿章最终下葬之地,既不是他的出生之地,也不是他家的祖坟之所,那他为什么死后要葬在这里呢?准确的答案是:李鸿章死后之所以埋葬于此处,皆是因为李鸿章平生十分敬仰宋代的包拯!当初在重修包拯墓时,李鸿章还捐献了数千两白银呢!所以,李鸿章墓离包拯墓仅有300来米(1973年迁至合肥市内包河南畔林区,见下图)。

“一里葬三公”说的是在合肥市肥东县撮镇大兴集以西、夏楼房以东,在一里的范围以内,自西向东曾依次长眠着3位大人物:西边是包拯、东边是李鸿章,中间那位众说纷纭。一开始的时候,中间那位被记载为是合肥人、明朝开国将领张德胜(张德胜战死疆场后,朱元璋追封其为蔡国公,谥“忠毅”);后来,这位“蔡公”又被确认为合肥人、明朝理学名臣蔡悉(他曾任明朝湖广、两江、山东福建、河南等地的地方官,最后官至南京尚宝司卿和国子监祭酒,位列九卿)。

李鸿章墓地原址

在现在合肥李鸿章享堂的西区,立有一座顶端长满荒草的土坟。坟前由南至北依次是石五供、石条案、长方形石碑。石碑高约3米,上书“文华殿大学士直隶总督太傅一等侯李文忠公和赵氏夫人之墓”。墓前甬道两侧由北及南分别有文臣、武将、马、老虎、羊等造像各一对(见下图)——疑为水泥制成,造像比例、外观总感觉有些异样。

其实,这座李鸿章夫妇的合葬墓不是最原始的墓,位置也不是原来的位置。据说,原来具体的位置就是在现在神道碑以南几百米远的地方,即现在合钢厂大烟囱的位置。如今,隔着景区围墙南望,那根大烟囱还在(见下图)……这里面,还有着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

李鸿章墓厄运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全国上下掀起了炼.钢高潮,李鸿章墓这个位置要兴办一座钢铁厂……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早就对李鸿章墓垂涎三尺,准备趁此机会挖掘坟墓。但由于李鸿章坟墓当时所用的材料是从英国进口的耐火砖等,坚硬程度可想而知,所以想直接打开大墓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后来,他们采用坑道挖掘的办法,绕开了坚固的墓门,从底部打洞进入墓内。

打开了李鸿章和他夫人赵小莲(见下图左)的棺材后,据说李鸿章的尸体上包裹着多层棉絮,保存得不错,依然可以看到他身穿着黄马褂,头枕着金元宝,元宝下面是一本他亲自撰写的自传,身下垫有按照北斗七星方位放置的七枚金币。除此外,李鸿章的陪葬品只有一副眼镜、一块怀表、一个拐杖和一把宝剑。

打开其妻赵小莲的棺材后,发现赵小莲的遗体同样保存完好,身上盖着慈禧赏赐的陀罗经被(据说当时有人竟然把这件宝贝拿回家浆洗一下之后,当作棉被用了)!又打开赵小莲棺材旁放着的那个小木箱,里面又是一个精致的小木盒;再打开这个小木盒,里面居然放着两块金灿灿的金砖(后经鉴定这两块“金砖”根本不是黄金,只是涂了一层金漆的黄铜)。

更不可思议的是,在那个时候,李鸿章是作为一个卖国求荣的反面人物存在的,以至于他的尸首被拴在拖拉机的后面,直到被拖曳的七零八碎……因此可以推断,如今赫然矗立的李鸿章夫妇合葬墓,可能连一座衣冠冢都不是,只不过是一座“影葬墓”罢了。

对此,各位小伙伴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欢迎在留言区互动交流。想了解更多旅游趣闻,欢迎关注“高兴旅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