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匏安故居

杨匏安故居

杨匏安故居位于越华路116号,省轻工业厅大院内广东制糖机械厂劳动服务公司办事处的巷里,原为香山县今属南屏北山杨氏家族在广州设立的宗族祠,亦是杨氏子弟到广州读书的邸舍,该祠原为一座二进的坐北朝南建筑,面宽约13米,上挂有“泗儒书室”横匾,前座与后座中间的天井两旁均有厢房,厢房上有阁楼,右侧厢房外有附祠,但现仅存前座,还增加了临时建筑,与其原貌相去甚远。杨匏安民国七年(1918)举家迁至广州,住进杨家祠,开始在广州宣传唯物论和社会主义。

中文名:杨匏安故居

类型:名人故居

位置:广州市越秀区越华路116号

人物:杨匏安

杨匏安旧居陈列馆:百年祠堂续写红色故事

广州老城区中心,有一座百年祠堂杨家祠,这里走出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理论家、革命家杨匏安。1918年至1927年,杨匏安迁至杨家祠生活、工作,在此撰写并发表了大量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杨匏安还在杨家祠内举办“注音字母训练班”,掩护党团组织活动,培养了一批从事基层宣传工作的干部。

昔日

走出华南传播马克思主义第一人

位于越秀区越华路116号的杨家祠,落成于清朝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原为珠海北山杨氏家族在广州设立的宗祠,后来成为杨氏子弟到广州读书应试的寓所,又被称为“泗儒书室”。

杨家祠位于广州市越秀区越华路116号。

杨家祠坐北朝南,原为前后二进,西边紧邻两广总督署(即今广东省民政厅),前面是司后街(即今越华路),后边是兵营。现建筑仅余前座,面阔13米,进深9.5米,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1918年,一位戴着圆眼镜的年轻杨氏后人怀揣着救国救民的梦想,住进了杨家祠。每天夜晚,在杨家祠后座东厢房的小阁楼上,一盏昏黄的灯映照着他奋笔疾书的身影,他就是杨匏安。直到1927年离开广州,杨匏安在这里工作、战斗了整整十年,广州许多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杨家祠内景。

杨匏安14岁时,考入广东高等学堂附中(今为广东广雅中学),来到广州读书,这期间,他接触了孙中山的革命思想。19岁时,杨匏安和族叔杨章甫东渡日本横滨求学,在日本接触到社会主义思想,由此思想发生了深刻变化。1918年初,杨匏安举家迁居杨家祠,开始以教师和报刊作家的身份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发表大量介绍西方科学民主思想的文章,开启民智。在五四运动时期,杨匏安集中发表了一系列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成为华南地区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第一人,与李大钊齐名,曾有“北李南杨”之称。

许多重要会议都在这里召开

1921年,杨匏安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共广东早期党员之一。1922年,杨匏安任社会主义青年团广东区委代理书记。1925年春,中共广东区委成立监察委员会,杨匏安当选为监察委员会委员。1925年,上海发生五卅惨案后,杨匏安和邓中夏赴香港会同苏兆征等发动省港大罢工。

1927年5月,中共五大成立了党的历史上第一个纪律检查机构——中央监察委员会,杨匏安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大革命失败后,杨匏安以中央监察委员身份出席中共八七会议,之后前往新加坡吉隆坡等地开展革命运动。

在这期间,杨匏安的居住地杨家祠也成为广州党、团组织的重要活动据点,共产党早期的许多重要会议都是在这里召开,很多重要领导人都在杨家祠工作活动过。那段时期,杨家祠拥有着多重身份:曾是中国共产党广州早期组织活动点、中共广东区委活动场所、黄埔军校招生时应考的中共党员报到地、省港罢工委员会给罢工工人发放各界捐款处、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邮寄广东团委收件处、中共三大筹备联络处、外地来穗中共党员临时住处、外地来穗中共党员医疗点等。杨匏安还在杨家祠办起了注音字母训练班,掩护党团组织活动。

杨家祠牌坊。

1929年,杨匏安来到上海,参与中国共产党的报刊出版工作。在业余时间,他参考苏联东方劳动大学中山大学的讲义,编译出版20余万字的《西洋史要》,成为中国最早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写成的西洋史著作。他还翻译了列宁和拉比杜斯著的《地租论》,传播马克思主义真谛。

1931年7月,杨匏安因叛徒告密被捕,关押在淞沪警备司令部。蒋介石曾亲自出面劝降,都遭到杨匏安的严词拒绝。1931年8月,杨匏安在上海英勇就义,时年35岁。

周恩来对杨匏安革命的一生作出了高度评价,他说:“杨匏安为官清廉,一丝不苟,称得上是模范。”

杨家祠经过修复后成为杨匏安旧居陈列馆。

如今

假日学生哥来做志愿宣讲员

现在,杨家祠经过修复后成为杨匏安旧居陈列馆,除了保留杨家祠原本面貌,还通过写实绘画与VR虚拟手段,在祠堂北墙复原了杨家祠后座与相邻天井的原貌。在杨匏安曾经居住的东厢阁楼,则放置了民国风格的桌椅、文房用品,并摆放一盏常亮的油灯,复原了杨匏安在书房挑灯工作的场景,寓意着杨匏安虽已离开,但他的革命精神如同案头的明灯一样永不熄灭,传递着希望之光。

在杨匏安曾经居住的东厢阁楼,复原了杨匏安在书房挑灯工作的场景。

北京街广卫社区党委书记刘晓燕表示,自从杨匏安旧居陈列馆修复后,来此地学习和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很多单位都打电话给我们,问我们能不能帮忙预约参观。近年来在一些节假日前夕,有不少年轻人自发携带器材预约拍摄视频,为其进行宣传推广。”刘晓燕说,“对于家附近有这样一个红色景点,我们的社区居民也感到很自豪,一到放假,住在周边的中小学学生就会过来做志愿宣讲员。我们社区还有一名90岁的老党员付爷爷,他每次一看到报纸上面有杨家祠的报道或者介绍,都会剪下来保存好。”

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郭仲然

摄影 信息时报记者 胡瀛斌

视频剪辑:周紫冬

信息时报编辑:黄英奇

@广州街坊,就在明天,正式开通!

0!广东本土再次零新增

最新!南沙荔湾传来好消息!

省残联组织参观杨匏安旧居陈列馆

为进一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丰富学习教育形式,结合纪律教育学习月工作安排,8月26日,省残联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组织40多名党员到广州市杨匏安旧居陈列馆参观学习。省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张永安,党组成员、副理事长柯沫夫和陈海龙参加活动。

▲参观现场

杨匏安是中共早期的革命家、理论家,是华南地区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全体人员参观了杨匏安旧居革命史迹展,通过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回顾了大革命的峥嵘岁月和杨匏安的革命事迹,深刻感受到他为官廉洁、清贫自守、对党忠诚、坚贞不渝的崇高精神。

学习过程中,广大党员干部在思想上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洗礼,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党员干部纷纷表示,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将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切实将革命先驱的精神转化成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终身。

▲杨匏安旧居前的合影

华南马克思主义传播先驱杨匏安旧居启动修缮

记者从广东文化旅游厅获悉,华南地区马克思主义传播先驱杨匏安旧居(杨家祠)已启动修缮,可望能在2019年5月对外开放展览。

杨匏安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优秀的革命理论家和杰出的革命活动家,是华南地区最早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1918年至1927年,杨匏安迁至广州杨家祠生活、工作,在此撰写并发表了大量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中共三大后,杨匏安遵照党组织的指示在国民党中央担任要职,与谭平山、林伯渠、毛泽东等成为国民党高层中的著名共产党人,为国共合作和统一战线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杨匏安在国共两党担任职务,却为官廉洁,清贫自守,对党忠诚,坚贞不渝,充满革命热情和家国情怀,为后人树立了一个永远学习的榜样。

杨家祠是共产党人在广州的重要红色据点。1921年春,广州早期党组织成立。杨匏安担任了党组织在杨家祠开办的注音字母训练班的教员,谭平山、林伯渠、阮啸仙等都来过杨家祠开会。国共合作实现后,周恩来、陈延年、邓颖超、李富春、蔡畅、苏兆征等经常在杨家祠开会研究工作。瞿秋白翻译了《国际歌》后,常常与杨匏安在这里交流思想,国民党左派人士廖仲恺等人也常到杨家祠拜访。

杨家祠建筑正门上方的壁画是清末民初广府壁画画匠陈灼文所作的《雁塔题名》,表面的图案还依稀可见,需要进一步的修缮还原。“雁塔题名”是古代科举制度中进士及第的代称。在家门上方绘制此画,显然寄托了屋主希望子子孙孙都能够在科举考试中金榜题名的愿望。

据悉,杨家祠在2019年1月移交给广州农讲所旧址纪念馆后,清拆、修缮、布展等工作业已展开。

广东省、广州市文化和旅游部门表示,将进一步把杨家祠修缮好,加快征集与杨匏安、杨家祠相关的展品,丰富杨家祠革命史迹展的内容。

广州农讲所旧址纪念馆馆长颜晖表示,目前杨家祠修缮工作主要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从檩条置换、恢复楼梯、内置基本陈列等入手,比如将住户私加的建筑构件拆除,将深藏底下的排水口露出等。整个修缮复原工作主要根据杨匏安后人回忆、古建筑专家现场检测等来还原建筑的历史风貌,希望能在2019年5月对外开放展览。

作者:索有为 刁定宏

编辑:章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