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塘村洪圣古庙

茶塘村洪圣古庙

茶塘村洪圣古庙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茶塘村南社。建于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重修,2003年再次重修。茶塘的洪圣古庙是花都规模最大,建筑艺术、文化内涵个方面一流的。庙里面所有的木材都是坤甸木,门前立有两条龙柱。古村中最好玩的看点是“华尔街”——“财主佬巷”足征里,足征里巷是,茶塘村洪圣古庙,茶塘村洪圣古庙简介,茶塘村洪圣古庙-广州市花都区茶塘村洪圣古庙旅游指南[组图]

炭步之南的茶塘古村,恍若穿越到清朝--洪圣古庙

历史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

文物保护,就是留住我们的“根”!

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茶塘村古建筑群-洪圣古庙

洪圣古庙

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茶塘村南社

建于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重修,2003年再次重修。

2015年12月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洪圣公是南海之神(茶塘村在历史上曾隶属南海),据说洪圣公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他姓洪名熙,唐朝人氏,曾任广利刺史,通晓天文地理,能准确预测天气及风暴(似诸葛亮般神奇伟大),曾经多次为南海地区的老百姓拯救灾难,最后由于辛劳过度而亡(简直是一个古代版的焦裕禄嘛)。人民感其恩德,上书朝廷,力表其功,皇帝特封他为“南海广利洪圣大王”。花都有大大小小近20座洪圣古庙,而茶塘村的洪圣古庙在规模、建筑艺术、文化内涵等方面都堪称一流,花都有“茶塘庙,朗头桥”之说,茶塘庙指的就是洪圣古庙。

古庙坐东朝西,水式封火山墙,青砖石脚,红泥阶砖铺地。洪圣古庙浮雕龙柱及瓦面陶塑,该庙所有木构件均为坤甸木。山门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共十三架,前廊三步,前花岗岩檐柱雕刻蟠龙云纹。

前檐两根花岗岩柱浮雕蟠龙云纹,柱础四面雕人像。后檐柱嵌楹联“德立千秋遵海而南歌广利焉天同大;恩光四表奠居以后感灵孚春世奉王”。

精美的木雕雕刻繁复,人物众多

梁脊一列陶瓷塑像光艳夺目,造型精美

前廊梁架雕有戏曲人物、松树花鸟和“福禄”等图案,鳌鱼托脚,木雕造型别致,工艺精美。石门额阳刻“洪圣古庙”,门面水磨青砖墙,九级石阶。拜亭八架卷棚顶,与山门、后殿成“勾连搭”。天井花岗岩条石铺地。后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共十三架,前廊三步。4根硬木金柱承重。梁架施有雕花纹饰,工艺精细。后殿前带两廊,六架卷棚顶。

洪圣古庙正门旁,有小门,门楣上书“乡约”、“雨化”二字。

该建筑是研究古庙建筑形式和村民信仰的实物资料。2002年9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整体现状较好,未发现渗漏,地砖保持完整,石雕、木雕基本完好,只是2003年重修时墙体作水泥批荡,重划砖线。山门重制陶塑琉璃瓦脊,改盖绿琉璃瓦面。

古庙登记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时间

修缮洪圣古庙碑记

延伸阅读

茶塘村位于花都区西隅,炭步镇之南,距离西二环高速炭步出口不过500米。古村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村民多姓汤。汤字水旁,茶亦为水,塘能容水,故村名茶塘。

整个茶塘村坐东朝西,由北而南,其中最西边的古建筑十分精美。数十间古庙、祠堂、书舍,面对一个半月形的池塘一字排开,池塘与古建筑间是宽阔的花岗岩地坪,连绵数百米,蔚为壮观。

来源丨部分图文搜狐旅游

文化花都微信编辑部

洪圣古庙何其多!只因法力无边,这些村子纷纷请洪圣大王坐镇

广州濒临南海和珠江出海口,地处亚太海洋交通要冲,拥有得天独厚的优良港区、地理区位优势和深广经济腹地。广州因海而兴,倚海而立,成为举世闻名的东方大港中国海外贸易中心和海上丝绸之路枢纽,海洋经济、海外贸易历来是广州经济的强项。

在此过程中,南海神崇拜应运而生,与海丝的发展历史有着非常密切的互动联系。南海神信俗的历史遗迹,成了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

南海神 / 广利王 / 洪圣王

南海神名祝融,本是南方居民的始祖,又号祝赤。南方属火,火又是光明的象征,而火之本在水,因此祝融合水火于一神。历代加封其为“南海广利洪圣昭顺威显灵孚王”,俗称广利王或洪圣王。

南海神主管海上风云,据说法力无边,凡雷电潮汐,疾风波涛,海产奇珍,旱涝水滥,均属南海神管辖,因此沿海地区的民众有祭拜南海神的传统,祈求消灾除难,风调雨顺,威灵显佑。

古代的来华朝贡使、中外商人等出入广州,都要向南海神祈求庇护,以祈“海不扬波,一帆风顺”,南海神管辖“远涉重洋必经之地”,因此又被誉为“海上外交之神”。

洪圣古庙何其多,黄埔的你见过几座?

洪圣古庙(簕竹旧村)

洪圣古庙(簕竹旧村) 位于东区街火村簕竹旧村街14号。始建于明代,曾多次重修。坐北朝南。面阔三间9.2米,深两进16.8米,占地面积154.6平方米。悬山顶,龙船脊已毁,人字封火山墙。正立面青砖石脚墙,雕花封檐板,其余为夯土墙。

头门面阔三间9.2米,深两间6.3米,十一架,檐口2条石柱,次间设木连系枋,两侧墀头已损坏,大门口石匾额刻“洪圣古庙”四字,石夹门口有石刻对联“灵德历朝徽赫濯 渥恩随地沐休嘉”。

天井宽3.6米,深3.5米,两廓各宽2.8米,东廊镶石碑4方,分别为《赠地帖碑》《重修南海神庙碑记》《重修南海神庙碑记》和《重修本乡洪圣庙碑记》,记录赠地帖及各次重修事。第一次重修在清嘉庆丁卯年(1807),后又多次重修,最后一次重修在民国九年(1920)。

后殿面阔三间9.2米,深三间7米,十三架,檐口2条石柱,中间4条金柱。神像已毁,墙壁破旧,梁瓦腐败,已属危房。

《重修本乡洪圣庙碑记》碑文如下:

《重修本乡洪圣庙碑记》

□□典所载,能御大灾,捍大患,有功德于民者则祀之。今洪圣大王是能御灾捍患,有功德于民者,所以□□□□御祭于波罗各乡,建庙以奉祀,皆仰其神灵,而沐其恩泽而为之也,岂独吾乡之奉祀而已哉。然吾乡之建立洪圣庙,原与官山岭同建,由来久矣。因旧重修,已经数次,今历岁月多年,又为风雨所飘摇,若不复为重修,则倾颓立至,又何以奉神灵而沐神庥也。但本庙香灯之费,全无积贮,每遇重修,皆计户口科合以为使用而已。今亦欲依旧科合,无奈屡年饥荒,各家贫乏者多,官山岭遂不允科合,是则此庙任其废堕也。吾乡之人,见此庙为一约之香火,岂可任其废堕哉。遂倡率检题银两以勷美举。庙成之日,勒碑于庙,以垂永远。庶使科合无几,而贫者亦易矣。于是各皆踊跃乐助,共解悭囊。遂卜吉重修,鸠工庀材,不日成之,此皆神仿默佑所至也。将见轮奂翚飞,而庙复兴,神灵显赫,而家家共沐洪恩于靡崖矣,是为记。 (按:助银芳名略) 嘉庆元年仲秋建书立石

洪圣古庙(火村)

洪圣古庙(火村)位于东区街火村蟹口山西荔枝山旧路口。始建于明代,清乾隆壬子年(1792)重修。坐南朝北。面阔三间11米,深三进24米,占地面积264平方米。悬山顶,雕花封檐板。

头门前廊面阔三间11米,深两间6米,十一架。博古脊。前檐两条石柱,虾公梁。正面为青砖石脚墙,其余墙壁为石脚夯土墙,石板地面。石门夹,上方石额刻“洪圣古庙”四字和“乾隆壬子重修 仲冬吉旦立”字样。后檐2条石檐柱

头门后天井宽11米,深2.5米,无两廊,石砌地面。中堂面阔三间11米,深三间5.5米,共九架。龙舱脊。中堂后天井深2米,宽6米,两廊各宽2.5米。后堂面阔三间11米,深三间8米,十三架。龙船脊,檐口2条石柱,中间4条石圆柱。

庙内神像、神龛已拆毁,两侧山墙严重剥落,檐瓦残缺,漏雨,属破旧房,现空置。

------------------------------------------------------

声明:本文编撰推送属非商业行为,如涉及著作权问题,请著作权人或著作权持有人与我们联系,联系邮箱:3461003623@qq.com(本QQ为工作号,不加好友),我们将妥善处理。转载请注明转自“黄埔文化遗产”(ID:hpwhyc)。

仙居古村落:圣塘村

知县审案开堂—升堂(圣塘)

——仙居地名谣

圣塘村是位于仙居县步路乡境内的一个村落。明代时,其属于庆云乡;清代时,属于二十六都。民国时,属二十四都仁马乡。解放初,沿袭民国旧制,属仁马乡人民政府;一九五零年,土改划分小乡,属步路乡;一九五八年,以区建设,圣塘属步路管理区;一九六一年至一九六二年,“体制下放”,属步路人民公社;一九八五年后,圣塘一直隶属步路乡管辖。

圣塘村的村名得名于村落旁麻上岗的一口塘。据《仙居县地名志》记载,圣塘村“祖居胡姓,早年从羊口村迁居于此。一天有人到麻上岗干活,砍掉柴刺,忽然发现一口水塘,村里人疑为仙人所造,故立名圣塘。从此,这个村庄就叫圣塘村。”当然,塘被疑为仙人所造以及由此立名圣塘,皆为无稽之谈。圣塘村村名或与其地处山坑,民人农耕凿塘引水相关。为此,诸如圣塘的自然村村名为龙潭背、水崀脚等,皆是因水而得名的村落。

圣塘村的所在为南溪流域东面支流的谷地。村落的周遭多低缓的山坡,村落位于谷底,西高东低,形似一塘,又有溪流自东向西流经村落,按照风水学的说法,是一个藏富之地。村内就有耕地一百九十多亩,山林面积二千八百九十六亩,传统经济种植业和林产为主。旧时,村民们在村落周边的坡地上种植水稻、玉米、番薯等,也种植生姜、板栗、犁等经济作物。近数十年来,村民多外出经商,主要从事干洗业和工艺品加工等业务。

明清以降胡氏成为了圣塘村内的大姓。圣塘胡氏派分自田市后胡。据《乐安胡氏宗谱》载,榉溪、后胡胡氏皆以胡万一为始祖。胡万一原籍河南汴梁,仕唐文宗朝为礼部尚书,年老后隐居宁波簰溪。生二子,胡英、胡雄。胡英生四子,用成、永登、永中、永相,其中长子胡用成传十一世,有胡惇仁自金华徙居仙居桂溪为榉溪胡氏祖,三子胡永中传十世至胡大班自宁波徙居田市后胡,为后胡胡氏始迁祖。明代时,后胡胡氏有胡孟玉迁居二十都胡山,历三代有胡君益一辈自胡山转徙圣塘,为圣塘胡氏始迁祖。

胡氏迁入圣塘后历代多致力于殖产兴族。据《乐安胡氏宗谱》载,圣塘胡氏在胡君益时,已经有兄弟六人,曾、元孙辈二十余人。其族共有位于胡山、圣塘等地的田土十九亩,山林十八亩,屋连同明堂一间。迨至清末时,圣塘胡氏一族多仿“陶朱之术”,从商而致富。如胡道生,“广积良田,宏创厦屋,富甲一乡”;又有胡崇高,“勤耕耘”,不数十年间而广积两天,宏创甲屋,富甲一方。此外,“话桑麻,谈礼义,遇人之事,踊跃争先,排难解纷”,亦为是时圣塘胡氏族人的一大特色。

仙居后胡胡氏

仙居胡氏盖有榉溪胡氏、后胡胡氏两大流派。榉溪胡氏徙自金华,后胡胡氏来自宁波,考其源流,实则同宗同祖。据《乐安胡氏宗谱》载,榉溪、后胡胡氏皆以胡万一为始祖。胡万一原籍河南汴梁,仕唐文宗朝为礼部尚书,年老后隐居宁波簰溪。生二子,胡英、胡雄。胡英生四子,用成、永登、永中、永相,其中长子胡用成传十一世,有胡惇仁自金华徙居仙居桂溪为榉溪胡氏祖,三子胡永中传十世至胡大班自宁波徙居田市后胡,为后胡胡氏始迁祖。故从谱系和辈分上看,后胡胡氏始迁祖应为榉溪胡氏始迁祖的叔父。

后胡胡氏曾在宋末明初曾科举蝉联不断。从《乐安胡氏宗谱》上看,始迁祖胡大班即为读书人出生,其在宋英宗治平初年曾入选池州训导,辞而不就,于治平三年(1066)年迁居仙居后胡。传九世至胡居仁,登理宗朝进士,官居参政(县志无载)。传十四世,有胡宗亮,以楷书应举被授予山西大同宣府知府;又有胡彬为河南卫辉府府学教授(县志无载)。对于后胡胡氏一族在当时的声望,我们还可以从《乐安胡氏宗谱》的卷首《胡氏宗谱引》一文看出来。这篇文章的撰写者为南宋宰相天台贾似道,当然,其中或与贾似道之母族为胡氏不无关系。

相关的情况还表明后胡胡氏与明初大儒方孝孺也有过交往。《乐安胡氏宗谱》第一篇《胡氏重修宗谱序》即由方孝孺所撰写。据是文记录,方孝孺曾奉旨赴福建,归来时路经后胡,受到胡氏族人胡仲瑛、胡仲彩热情招待,并留宿于胡氏缅奎楼为胡氏重修宗谱写了《胡氏重修宗谱序》一文。不过,后胡胡氏似乎自此也开始趋于沉寂,至少从明代永乐年间开始,后胡胡氏在整个明代便再未修过宗谱。个中原因,可能与后胡胡氏在元代和明初的政治立场不无关系。因为从宋末开始,后胡胡氏似乎一直都与历史上有争议的人或事关系甚密。前者如贾似道、方孝孺,一为历史上有名的权臣,一为“靖难之变”中被诛九族之人,后者如胡氏与元朝地方政府的关系。据《乐安胡氏宗谱》载,后胡胡氏有胡以舍,元代时曾帮助过达鲁花赤防守台州府城,屡献奇计,还曾随同元军征讨张士诚。为此,胡以舍的兄弟胡以俞的妻子陆氏还受到了元政府的旌表,在元至正二十三年八月二十日被立为了孺人。

诸上这些错综复杂的人、事关系,在社会安定,意识形态得到强化的时代,对于后胡胡氏可以说是一种沉重的“负资本”,并可能对其后世子孙的仕途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而事实也是如此,纵观有明一代,后胡胡氏一族也再未有在仕途上显赫之人,他们更多的是在事农耕和商贸上有所成就。按照《乐安胡氏宗谱》的记录,后胡胡氏族人田土的广阔,是仙居诸族中所不多见的。他们在上张、城关南门、白塔一带都有大量的土地,并以财富的积累而享誉乡里。如明正统年间的胡廷兰,便以“治产饶积”而为邑之楷范,还有明嘉靖年间的胡邦俊,也是推农以致“家资饶裕”,而他的雅号即为“存耕”,为此他还请了太平名士谢铎专门写了一篇《存耕记》,语义双关,将农耕致富作为了一种理念进行教育族人。

明清易代之后,后胡胡氏一族曾再度兴盛。不过,这种兴盛不是在科举仕途上,而是在扩土殖产方面。从现存的修于民国的胡氏宗谱看,清代乾隆、嘉庆两朝,是后胡胡氏最为“饶有资财”的一个时期,也就是那个时期,胡氏开始了中断二百多年后的修谱工作。该次修谱为我们保存下了大量的胡氏族人的人物行状,甚至可以说后胡胡氏几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物传记信息,都是成形于那个时期。而众所皆知,撰写该类人物行状是需要较为丰厚的“润笔”费的,由此亦可见当时胡氏族人的富庶。当然,这一时期胡氏族人财富的积累,也为后世子孙的习文奠定了经济基础。在清末民初时期,后胡胡氏的人文再度鹊起,子孙中有多人从事教育和政法工作。对此,有兴趣的大可以翻看修于民国戊子年的《乐安胡氏宗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