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石牌旧址建筑群

中山大学石牌旧址建筑群

中山大学原名广东大学,创办于民国13年(1924),1926年为纪念孙中山而改名为国立中山大学。1931~1937年间,按照孙中山生前所嘱,在广州石牌建设了国立中山大学新校园及其建筑群。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山大学迁往康乐园,中山医学院留在东山原址(后改名为中山医科大学,现已与中山大学合并),华南工学院(今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学院(今华南农业大学)等仍在石牌原中大校址。

正门牌坊

中山大学在石牌历时18年,现旧址主要为今华南理工大学和华南农业大学,主要建筑有校门牌坊和位于今华南理工大学的体育馆、文学院、工学院、法学院、建筑学院,今华南农业大学的农学院、生物学院,以及其他附属建筑。

刘义亭

中山大学系孙中山亲手创办,在中国教育史、思想文化史和科学技术史上都有重要地位,其石牌校园及其建筑群的规划建设,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亦有特殊的地位。其建筑不仅规模宏大、气势非凡,而且造型优美,装饰繁复,中西合璧,主体造型以中式为主,细部处理常借用西式手法,巧妙自然,是天河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民国时期大型建筑群,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刘义亭

2002年7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中山大学石牌旧址建筑群为文物保护单位。

东北大学旧址等21座高校建筑入选第三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11月24日,第三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名录在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大礼堂公布。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由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始创,首批98个项目的名录于2016年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宝蕴楼公布(厉害了!北京大学红楼等15座高校经典建筑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第二批100个项目的名录于2017年在安徽池州发布(最新!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出炉,湖南大学早期建筑群等高校建筑入选,超全图文带您领略古建风采)。

此次公布的共一百个建筑,遍布中国多个城市,建造时间从20世纪初至20世纪末。其中,21所高校的旧址或建筑群入选第三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名录,分别为:

东北大学旧址

之江大学旧址 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重庆吉林大学教学楼旧址 黄埔军校第二分校旧址(湖南云南大学建筑群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旧址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群(哈尔滨工业大学博物馆地址、哈尔滨工业大学文理学院学生宿舍) 天津工商学院主楼旧址 旧北大女生宿舍 国立中山大学-华南工学院建筑群 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旧址开封) 北京林业大学近现代建筑群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近现代建筑群 笕桥中央航校旧址 北京外国语大学近现代建筑群 中国农业大学近现代建筑群 北京科技大学近现代建筑群 华侨大学陈嘉庚大礼堂 中央民族大学近现代建筑群 北京理工大学近现代建筑群

针对以上高等院校的建筑或建筑群,“高校基建”微信公众号梳理了部分高校的经典建筑,供大家一同品味历经岁月洗礼的老建筑风韵。

东北大学旧址

东北大学旧址位于辽宁沈阳皇姑区北陵大街东侧。1923年开始筹建,至1930年陆续建成。东北大学旧址建筑采用中西结合的建筑形式,主要建筑各具特色,保存完好,为近代优秀建筑群,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并于2001年6月25日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来源于360百科

之江大学旧址

之江大学旧址位于西湖区钱塘江畔的秦望山上。前身系美国长老总差会创办的教会学校,遗存有钟楼、慎思堂、图书馆、都克堂等建筑22幢。之江大学旧址建筑布局高低错落,与空间环境融为一体,整个建筑格局解放后无多大变化,为中国保存的较为完整的教会大学旧址之一。

图片来源于“杭州钱塘江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重庆)

中国西部科学院是中国第一家民办科学院。1930年秋,爱国实业家卢作孚在其"乡村建设"实验区北碚创办。院址初设火焰山东岳庙,1934年院部及理化所迁往文星湾惠宇。1943年该院联络中央地质调查所等十余家科研机构在此又兴建了中国西部博物馆,现今为重庆自然博物馆。旧址主体建筑有惠宇、地质楼、卢作孚旧居和地磁测点碑等。

图片来源于360百科

吉林大学教学楼旧址

吉林大学教学楼旧址始建于1929年,1931年建成。是吉林大学创立时期的主体教学设施。由主楼、东楼、西楼三座建筑组成,皆用长方形花岗岩砌成,故亦称"石头楼"。设计者为中国著名建筑设计大师梁思成。

图片来源于“吉林大喇叭”微信公众号

黄埔军校第二分校旧址(湖南)

黄埔军校第二分校旧址由中山堂、法相岩和李明灏故居组成,现存的标志性建筑中山堂,是黄埔军校本校和全国十二所分校中现存唯一保存完整的纪念孙中山先生旧址建筑。

图片来源于360百科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旧址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旧址,位于湖南省长沙天心区书院路妙高峰下,创始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旧址建筑共36栋,包括主体连廊建筑、一师一附小和工人夜学等三大部分。主体连廊建筑位于校园中部,由毛泽东求学时的教学楼、自习楼、阅览楼、礼堂、寝室组成,建筑大小不一,高低错落有序,平房、楼房相间搭配,极为雅观。

图片来源于360百科

天津工商学院主楼旧址

天津工商学院主楼旧址为法国天主教献县教区耶稣会在天津创办的中国第二所天主教大学—天津工商学院的主楼。1970年,建筑原址改为天津外国语学院,现为天津外国语大学主楼。天津工商学院主楼旧址筹建于1920年,1926年建成投入使用。由法国永和工程司设计,总建筑面积为4917平方米,是一座具有法国罗曼式建筑风格的建筑。

图片来源于宜宾客的博客

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旧址(开封)

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创建于1912年,是在清雍正九年(1731年)建的河南贡院的旧址上创办的。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旧址基本保持了民族建筑的坡屋顶形式,檐下采用传统木雕装饰,又融合了西方建筑手法,美观实用,浑厚典雅,是二十世纪初期大型民族建筑设计与工程的代表作,是近代中国公共建筑中具有组群特色的建筑类型。

图片来源于“开封党史”微信公众号

笕桥中央航校旧址

笕桥中央航校旧址,位于 杭州市笕桥镇东北部横塘村。笕桥中央航校旧址是中国近代规模最大、组织健全完善,管理最严格的航空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当时航校东部为机场等军事设施区,有弹油库、机修厂、飞机制造厂等建筑和设施,西部为教学生活区域,有运动场、办公楼、学生宿舍、别墅群等建筑和设施。抗日战争中部分建筑被破坏,后予以修复。

图片来源于360百科

(本文内容综合自ASC建筑设计博览会、 中大院、杭州钱塘江博物馆、吉林大喇叭、邵阳广播电视台、开封党史、360百科、新浪微博等,由“高校基建”微信公众号整理。)

中山大学之西方建筑群,不可多得的一道风景线

我们在广州短暂停留期间,朋友带我们去看了小蛮腰,因天气不给力,有点遗憾。随即提出,不如到中山大学去看看老式建筑

中山大学距小蛮腰不太远,开车大约十多分钟就到了中山大学东校门。校门不是很显眼,若不是朋友带着,估计不相信这是百年名校大门。

中山大学,简称“中大”。1924年由孙中山先生亲手创立,有着一百多年办学传统的综合性重点大学。校区内树木葱笼,绿草如茵,景色秀丽,的确是陶冶情操、读书治学的胜境。所有建筑都掩映在绿植中,有小路相互连接,可以看出当时的建筑都是独立分区的,互不干扰。

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这所大学,并亲笔题写了“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原校名为广东大学,1926年,正式改名为中山大学。

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山大学设有文、理、法、工、农、医、师等7个学院。1935年学校设立研究院,开始招研究生。五十年代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山大学成为一所以文理科为基础的综合性大学。中山大学一直是全国重点大学之一,也是我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建立首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九十年代,由国家批准率先在华南地区设立第一所研究生院,建立起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马丁堂

为纪念向岭南大学前身岭南学堂捐款的美国辛辛那提州的亨利·马丁,命名为“马丁堂”。

乙丑进士牌坊

建于明朝崇祯八年(1635),为表彰天启年间广东梁士济、李斯觉、罗亦儒、吴元翰、岑之豹、尹明翼、高魁七位进士所建。

孙中山先生纪念铜像。

由孙中山先生日本友人梅屋庄吉所赠,希望通过纪念铜像宣传主义。1933年冬奉置于中山大学石碑旧址, 1954年春广州市政府借置于中山纪念堂,1956年11月12日运至中大现址。

校园内建筑大多标注“康乐园早期建筑群”。康乐园早期建筑群位于海珠区新港西路中山大学,为原岭南大学校园。岭南大学的前身为格致书院,于1888年由美国人创办,1904年迁校至河南康乐村附近,因此称校园为康乐园。1952年岭南大学文理科合并到中山大学,此处成为中山大学校址。

康乐园附近建筑是我国早期引进西方建筑技术的典范,多为硬制红砖墙,绿琉璃瓦顶,建筑材料采用钢筋混凝土,部分建筑设地下室,现存建筑东南侧的广寒宫和西侧的模范村中国教授住宅群。

中轴线一袋的建筑包括怀士堂、陈寅格故居、马丁堂、格兰堂、岭南大学附小建筑群、荣光堂哲生堂爪哇堂十友堂、岭南大学附中建筑群、张弼士堂惺亭等。这几十栋建筑,如今已成为研究西方建筑的“露天博物馆”,是广州市建筑发展的重要标志。

石刻造像与寺庙建筑相结合的宗教建筑群,山西省晋中石马寺

石马寺,原称石佛寺,位于山西省晋中昔阳县石马村。始建于北魏永熙三年(公元534年),传说唐朝李世民赐石马一对,而易名,北宋熙宁年间,围像建廊筑寺,后经元、明、清历代多次扩建,1987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石马寺石窟正式选入《中国名窟》。2013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务院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题记和碑文所载,该石刻造像凿于北魏永熙三年(534年),是佛教北传的早期石窟造像。隋唐时期,继续镌造。宋代即像造殿,此后历代均有修葺。魏、齐造像约占百分之七十,余为隋唐时作品。寺内现存石刻造像大小一千三百余尊,大者高五米,小者五厘米,雕刻在一块高十七米、东西长十六米,南北宽十五米独立的巨石四周,属摩崖石窟造像。魏齐造像以佛像菩萨、力士、胁侍、供养人等为主。

隋唐造像以弥陀观音、十六罗汉等为主。窟前木构建筑有大佛殿(元代建)、观音阁(明代建)、子孙殿、东南窟廊、钟鼓楼、伽蓝殿、山亭等,或单檐歇山,或重檐歇山,或三面围廊,或六角攒尖,各因地势与造像需要而设置。寺前深涧石拱桥悬空,使两山相接,并有彼岸石牌坊呼应,游人往来称便。

石马寺是一处以石刻造像与寺庙建筑相结合的宗教建筑群,寺内石刻造像,造型优美,刻工洗炼,与云岗、龙门石窟造像有异曲同工之精妙,被中外石窟专家称为"我国石窟艺术小家碧玉"。

转载:腾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