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桥墓群

藤桥墓群

藤桥墓群位于海南省三亚市海棠湾镇东溪村东3公里处。

三亚在古代就是我国海外贸易的重要交通门户,也是我国和各国商船主要航行线路必经之地之一,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中转站。许多阿拉伯国家的伊斯兰教徒来到三亚,在这里定居,多年后客死三亚,于是就有了如今伊斯兰教徒古墓群。

藤桥伊斯兰教徒古墓群在番岭坡海滩沙丘上,其范围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宽约500米。占地20.1亩。目前可看到墓碑的墓尚有42座。古墓均为竖穴土坑墓,上无封土,长1.8—2米,宽0.8—1米,深1.2米,没有葬具和随葬品。其墓和墓碑均用海边的珊瑚石制作堆砌,相对集中,排列有序,没有葬具和随葬品,遗体安葬在沙滩上的坑道里,头朝西北(或北),脚向东南(或南),侧身屈膝,面朝西,朝向伊斯兰教徒的西方天国,是典型的伊斯兰教葬俗。墓葬无封土,只立珊瑚石碑作墓穴标志,碑首有玉圭、双峰、山字等形状,高36—60厘米,宽35—58厘米。碑上刻圆月、卷云、花朵、生命树等图案。碑文用阿拉伯文或波斯文阳刻,内容大致为墓主姓名、死亡日期,或阿拉伯-。这片墓群不同于我国广州、泉州、杭州、杨州等地的穆斯林墓葬,而近同于东非和阿拉伯半岛的一些穆斯林葬俗,带有其早期墓葬的特色,是典型的海洋文化艺术的代表。

古墓群是迄今为止在我国南方地区发现年代最早、规模最大、延续时间较长的阿拉伯伊斯兰教徒墓地。在三亚发现的伊斯兰古墓群不仅数量多,而且十分集中,墓碑雕刻精良。由此可见,这里曾经是当时外地穆斯林的主要聚居区。藤桥古墓群至今已接待过来自世界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上千名学者和友人,其发现对研究我国南方沿海地区的回族历史及古代三亚商贸史等等均有着十分珍贵的科学价值。

2006年藤桥墓群作为唐至明代的古墓葬,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钱库桐桥石棚墓群

来源:苍南县融媒体中心

记者:陈裕良

石棚墓作为中国古代较早的一种建筑物,它的发现对研究浙南古代建筑技术、丧葬习俗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今天的苍南文保系列报道我们一起去了解下钱库桐桥石棚墓群。

钱库桐桥石棚墓群位于苍南县钱库镇桐桥村,在2001年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瑞安马屿棋盘山平阳钱仓龙山头石棚墓合称为浙南石棚墓群

墓群的西、南、北三向山麓环抱,东首则为开阔地。1997年6月调查发现,共7座。

1号、3号墓现仅留支石,支石高约2米,2号墓用整块天然石板为盖,盖石平面呈长方形,长3.68米、宽2.06米,下方以多根条石为支撑,支石四根离地各约为1.5米,其占地面积约20平方米;4号至7号靠近山边,较为集中,表面仅存棚石,支石缺失原因有待进一步调查。

温州百晓在线官方微信群上线啦!

..............................................

推广合作 | 商务联系

广告合作微信: wzad0577

宜宾高庄桥惊现古墓群!挖开的古墓里面还有………

据网友爆料:6月21日,宜宾高庄桥高铁连接段,挖机在挖连接高铁路时,突然挖出了古墓

截止6月27日,宜宾高庄桥高铁连接段古墓7个古墓门洞,现在已经挖开了4个,整个考古工作正在进行中,连接段工程还未复工。

目前,古墓具体朝代还未有准确信息!

四世太尉 德业相继:潼关吊桥汉代杨氏墓群

5月28日,端午节假期的第一天,我和家人前往河南旅行的途中,经过潼关县吊桥乡的四知村,参观了这里的杨震廉政博物馆,以及后方的杨震墓遗址和汉代杨氏家族墓群。

2011年9月26日,杨震廉政博物馆正式开馆,分为祠前区、祠院区和墓园区,新建起巨大的雕塑、雄伟的祠堂、庄严的阙楼、成排的石像生等。

在作为博物馆展厅四知堂内,通过以《风范千古—杨震的清官之路》为主题的基本陈列,讲述杨震的生平事迹和后人对他的缅怀之情,从不同层面展示杨震清廉的人生与为官之道,引申出深遂的廉政文化

杨震(公元59一124),字伯起,东汉弘农华阴人。他出身于官宦世家,八世祖杨喜、高祖杨敞都曾封侯拜相,其父杨宝通晓《欧阳尚书》,造诣颇深。杨震从小喜爱学习,博览群经,被誉为“关西孔子”,历任荆州刺史、涿郡太守、司徒、大尉等职。

在东莱任太守之际,杨震荐举王密为“茂才”,王密深夜携黄金馈赠,杨震不仅断然拒绝,而且说道:“天知,神知,我知,子知”这句千古名言。因此,人们又称杨震为“四知先生”。

杨震为官正直,不屈权贵,屡次上疏,直言时政之弊,遭到中常侍樊丰等人忌恨。汉安帝延光三年(124年),杨震被罢免,遣返回故乡,途中饮鸩自杀。汉顺帝继位之后,下诏为杨震平反。

据《后汉书·杨震列传》记载:在改葬杨震的时候,曾经有一只大鸟,站立于杨震墓前,俯仰悲鸣,泪下沾地。葬礼结束之后,大鸟才飞去。当时,此事被看做上天对杨震的恻隐之情,于是人民在墓前修建起一尊大鸟的石像。

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杨震不仅是杨氏族人共同敬仰的先祖,也被历朝历代的君王推崇。因此,近两千年来,杨震的家族墓群,一直受到很好的保护。1959年冬季,渭河南移,河岸塌陷,杨震墓地受到威胁。陕西省博物馆迅速赶到此地,相继发掘七座汉墓,按照发掘的先后顺序,编号为M1—M7,自东向西分别为:M2、M7、M3、M5、M6、M1、M4。

据《潼关吊桥汉代杨氏墓群发掘简记》中描述,七座墓葬均为砖结构,遭受过自然和人为的破坏。这些墓形制庞大,都有仿木结构的门楼,墓室可分为长方形、十字形和双主室三种,出土陶磨坊、羊圈、望楼孔雀灯等珍贵文物

王仲殊在《汉潼亭弘农杨氏冢茔考略》中,结合考古发掘材料与历史文献记载,推测出这七座汉墓的主人:M2为杨震之墓,M7、M3可能分别是杨震的长子杨牧和次子杨让之墓,M5、M6、M1分别是杨牧和杨让之子杨统、杨著、杨馥之墓,M4是杨震的曾孙杨彪之墓。虽然王仲殊先生的观点,还存在值得商榷之处,但是如今杨氏墓群前所立的石碑,完全以此为依据。

M2:杨震墓

M7:杨牧墓

M3:杨让墓

M5:杨统墓

M6:杨著墓

M1:杨馥墓

M4:杨彪墓

在杨震墓前,保留着一块石碑,上书“关西夫子杨公墓”七个大字,乃督邮使者程 兆麟,在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竖立,也是这块墓地可以看到最古老的一件文物了。相比之下,旁边新立的那一件石鸟,就显得不伦不类了!

从杨震墓向西望去,六座墓冢,从早到晚,依次排列,前方可见辛卯年七月所立的石碑。放眼望去,如同现代墓园一般,已失去曾经古老沧桑的韵味。据《后汉书·杨震列传》记载: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业相继,代代“能守家风,为世所贵”。虽然时过境迁,墓冢略有损坏,但是杨震正直无私的高贵品质,永远值得我们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