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子祠

孝子祠

孝子祠坐落于临安区清凉峰镇的杨溪村,今天的孝子祠已经不是明代时期的建筑,而是清代时期所建。乾隆二十五年,皇上御赐重建祠宇,到了咸丰年间祠堂因为战乱被毁,于1807年重建。孝子祠屡经损毁拓建,规模宏大,祠堂坐北朝南,呈典型的廊院式徽派建筑,青砖汉瓦,四水归堂马头墙。硕大笔直的96根或圆或方的柱子与鼓形、六,孝子祠,孝子祠简介,孝子祠-杭州市临安区孝子祠旅游指南

义乌孝子祠区块成交首宗商住地块,孝子祠新村有最新进展

义乌孝子祠区块成交首宗商住地块,孝子祠新村有最新进展

该地块并非孝子祠区块首宗挂牌,但由于此前孝子祠地块三终止交易,这宗经适房用地成为了区块内首宗成交的地块。地块内建造的全部住宅、商业用房均用于义乌市城市有机更新的产权调换,部分车位用于产权调换房屋配套。

根据规划,该地块将建不少于15层的高层住宅,裙房建筑层数为2层,为商业和配套用房,其中商业建筑面积1-1.4万㎡。住宅最小套型总建筑面积不小于70㎡,且小于90㎡以下户型的不应超过住宅总套数的30%。

另据了解,该地块计划建设孝子祠新村27栋22-25层高层住宅和配套商业服务用房,安排住宅2176套。

据悉,孝子祠新村共分五种户型,分别为95㎡、110㎡、120㎡、145㎡、180㎡,其中95与120㎡户型占比较大。

记者 何晓峰

涵江郭氏三孝子祠重现风采

孝子祠告竣,郭氏子孙仰光哲。

汾阳世泽长,魏塘后裔续华章。

涵江“郭氏孝子祠”经历六个朝代,一直是郭氏家族弘扬孝悌精神的祠堂,也是当地民众激励心怀的道德教育基地。近日,“郭氏孝子祠”告竣,重现风采。

“郭氏孝子祠”始建于宋代,是一座分前、中、后三座的园林式祠堂。宋高宗御赐的“双阙”,端庄矗立在殿堂前两边,有一无二,光宗耀祖,成为极其神圣的标志。殿堂神龛上奉祀郭氏先祖灵位,乃为莆仙、长乐福清、闽南,乃至全省或浙赣粤等地方郭氏家族公祭朝拜的圣地。

“阙”是一种专门设立于宫殿、祠堂和陵墓前的象征性建筑物,作为铭记官爵、功绩和德行之用。郭义重、郭道卿、郭廷炜孝悌名闻天下,成一代楷模。宋绍兴十三年(1143),高宗帝特下诏御赐“双阙”,兴建祠堂纪念郭氏三孝子,并御题“绍兴旌表郭氏”榜书匾额,颁令大小官员路过,需下马进祠参拜“双阙”。大厅上悬挂郭义重、郭道卿及郭廷炜“三孝子”灵像。

郭义重,宋绍兴壬申年(1152)进士。《莆田县志》载:“早游太学,以操尚称,靖康之变,诸生突学北去,义重守节不屈。”绍兴七年(1137),义重随高宗帝巡游钱塘时,听到母亲去世后,赤脚徒步奔归,悲痛欲绝,多次呕血,因家贫只好土埋葬母,并在墓旁种植松竹,搭草房为母守灵,直到60岁才娶妻,以表其孝心。传说当时“天降甘露,鸟鹊驯集”。高宗帝下诏立双阙,并免除三十年徭役,每年拨田租十石,用于子孙祭祀。绍兴二十一年(1151),义重擢升德庆州录事参军、司法参军。

郭道卿为郭义重四世孙。有一次,其母病重,兄弟对天哀泣,愿以己身寿代母。宋景炎元年(1276)盗匪横行霸道,郭道卿抱母灵柩哭泣。盗匪感其孝悌,不忍伤害。《莆风清籁集》载有郭道卿《乱后谒母墓》一诗:

欲从泉下拜遗音,乱草及春零露侵。

一坏荒山终岁土,百年贫子此生心。

悲风动树嗟无苑,高屺望云冻不沉。

自是余生多积戾,墓前带甲未全禁。

郭廷炜为郭道卿之子,宋咸淳十年(1274)进士。官漳洲教授,建宁路平准行用库使,后辞官归乡侍养父亲。廷炜扶持其父道卿外出避贼,仓促相失。廷炜在河边哭泣一昼夜,道卿病卒,廷炜梦中与父共卧,醒时,发觉左脸生了二颗痣,与道卿肖像相似。廷炜每夜悲哭,禽鸟亦群集哀鸣于园中,长出灵芝。元武宗帝闻此孝行,御赐孝子“旌表门闾”予以褒扬。嗣后,明成祖御制“孝子却馈”,并题《郭义重考顺诗》一首。明正德君御赐“郭氏三孝子祠”,特派钦差大臣杨子器临立。明英宗帝御赐“五伦金书”匾额。工部尚书康大和撰联于三孝祠。清乾隆敕书“孝行世美”横匾,雍正君亦御制敕书“永赐尔类”等等。

孝敬父母,尊老敬贤历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郭氏代代出孝子,辈辈呈现恺悌。莆仙郭氏人家门上都书有“唐室汾阳世第,宋朝孝子名家”,厅堂或各地分祠堂里,悬挂着“忠孝流芳”、“双阙流芳”……“郭氏三孝子”亦被列入中华古代“廿四孝之一”。这不仅是郭氏家族的荣耀与自豪,亦是炎黄子孙的一座丰碑,宝贵的精神财富。

闵子骞祠-天下第一孝遗址图文纪实

关注本号后回复“20170727”即可获取本图文

闵子骞以孝名天下,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名列七十二贤之首。为传承闵子骞的孝贤文化,后人为其建设了祠堂。而在宿州埇桥区境内就有一座闵子骞祠。该祠堂三面环山,泉水涌流,环境幽雅。是宿州市重点名胜古迹之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宿州市埇桥曹村镇的闵祠始建于宋,现存殿宇14间,祠内存有古柏和千年银杏。祠东南有孝泉。这里不仅有迷人的自然风光,还始终流传着一个关于闵子的感人故事,闵子的后母对闵子非常苛刻,给他做的棉衣里装的全是芦花,他的父亲知道这件事情以后非常生气,决定休掉闵子的后母,这时候,闵子却跪在地上苦苦哀求父亲说:“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据民间传说,在闵子骞后母采集芦花的苇塘中,所有芦苇年年只长穗而不开花,成为千古奇观,此乃闵子孝行感天所至。

走进闵祠,该院落分为四进。最北的正堂门上挂着“汶水溯高從想当年学问渊源原宗泗水,骞山留胜蹟仰后世声名洋溢直并尼山”的对联,室内正面悬挂“德行之科”匾额,有闵子彩色塑像,左右各有一个塑像,屋内置有很多名人题写的碑文。自明朝以来,不少名人官员都为闵祠题写碑文,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康熙25年高其佩任宿州知州的时候为闵祠题写的这段碑文,赞美闵子美德操守,名闻天下。

“内外言无间,诗歌谁是论。独能传圣道,一德共乾坤。墓树朝常静,冢山夜不昏,匪徒瞻拜起,相与励贤孙。”

尽管世人赞誉闵子的孝道是详尽而周全的,然而仅凭几首诗辞歌赋还不足述论孝道的精髓。

在正堂门侧的院内有古银杏一株,有“闵公孙”石刻立于畔,前面的院落正屋厅内悬挂有“躬行至孝”匾额。院内有古柏一株,树干如老人的皱纹,记录着岁月的沧桑。闵祠北面就是闵子墓,闵子墓座北朝南,高6米,直径40米,近旁有两座中形墓,传说为闵子骞的两个弟弟,墓高2米,直径24米,总占地约6400平方米,墓地松柏藏密,“闵墓松风”素为宿州八景之一。在闵祠附近,还有洗须沟、芦花坡洗砚池、晒书台、血水河、铁板桥、石羊湖、两子山等闵祠八景,现存晒书台位于闵祠南侧,高约三丈 ,方圆占地七亩有余,台顶平稳,尚有古阁之痕迹,相传闵子骞每到中伏之时,都会来这里晒书简,以防虫蛀及腐蚀。如今,闵祠依然由闵子骞的后世子孙在精心看护着,他所倡导的孝贤文化逐渐的深入人心,被后人所敬仰。

闵墓松风宿州城北70华里处,有闵子墓,呈馒头状,周约60步,高约5米。墓前竖石碑一方,文曰:“闵子骞之墓”。墓前有祠。墓地古松千株,风起涛涌,故有“闵墓松风”之说。闵子墓坐落在宿州市埇桥区曹村镇闵祠村。三面环山,泉水涌流,环境幽雅。紧傍206国道交通便利。是市重点名胜古迹之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鲁人为长府(仓库),闵子骞曰:“仍旧贯,何必改作。”孔子极力赞扬:“夫人不言,言必有中。”鲁国权臣季孙氏欲聘闵损为费邑宰,损辞而不受,并说:“如有复我者,我必在汶上矣。”闵子与鲁卿孟僖子之子孟敬叔同学,敬叔见闵子贤孝,欲以妹嫁之,用雕漆华美车子送闵子求婚。闵子谢绝不受,并辞说:“彼贵我贫,不能成婚。”后娶公冶氏贫女为妻。一生从事教育工作。

闵子师从孔子,刻苦好学,学识与颜回齐名,为孔门十二哲之一、七十二弟子之首。唐开元八年以闵子从祀孔子庙。宋真宗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封他为费国公,又褒为几圣。后人称他为闵公,并为他建祠纪念。明朝给其守墓裔孙以衣巾奉祀。清康熙年间帝赐以匾额“德性之科”,遣江南道学政内阁学士张廷枢颁悬闵子祠以示崇敬。又命裔孙世袭五经博士。在宿州北部有闵贤乡,东部(大店镇一带)有闵孝乡,既是以闵子命名,又是以孝道传世。

闵子,名损,字子骞(公元前576年——公元前447年),春秋时期鲁国人。闵子知礼,尤重孝道。早年丧母,父续后妻,生二子,一名闵革,一名闵蒙,后母偏爱己出。一年冬天,闵子为父驾车,与闵革、闵蒙一同外出,由于手冻僵了握不住马鞭,鞭子掉到了地上,其父怒,对其边打边骂:“你穿得比你弟弟还厚,他们都不怕冷,你却乱抖,是何道理?”后见棉衣抽破处,芦絮乱飞,其父甚惊,以手探其衣,始知袄内尽是芦花,又撕开闵革、闵蒙的棉衣,见其中全是丝棉。其父大怒,立即返家,要休其后母。闵子泣求其父曰:“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父感其言,后母亦愧悔不已,从此待三子如一。孔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与其父母昆弟之言。”从此,闵子孝名传扬四方,“鞭打芦花”的故事在宿州广为流传,后人还编成戏曲,经年传唱。

闵子祠堂,由三进院落组成,后大殿有闵子石雕像,院内有千年银杏树及古柏。古柏现今高约16米,胸径约1.5米,树龄在2000年以上。明清两代咏闵子诗甚多,今录数首,以见一斑。

大理卿黄巩诗:青山环故冢。古木护朱阑。师友诸科最,亲围一子寒。里名今不改,庙貌久犹完。茅土虽封费,终非季氏官。明代兵部尚书李化龙路过闵祠,曾赋诗一首:闵子祠堂官道西,芦花遍地草萋萋。阶前几棵常青树,不是慈鸟不敢栖。

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宿州知州高其佩瞻仰闵墓闵祠,赋诗赞曰:内外语无间,诗歌谁足论?独能传圣道,一德共乾坤。墓树朝常静,冢山夜不昏。匪徒瞻拜起,相与励贤孙。清英山学博孙玫诗:几个慈乌噪墓林,苔封残碣飞白云。芦花莫漫轻题句,恐佛当年孝子心。林木冈峦信可游,如何却步意悠悠。只缘当日辞官去,留得芦花一片秋。

闵公孙树

“鞭打芦花车牛返”全国最长的村名“鞭打芦花车牛返”村系全国最长的村庄地名,位于萧县城西南约10公里处,五洞山的南巁,隶属杜楼镇孟窑行政村。后人为了纪念闵子的孝行,将鞭打芦花这个山坡上的“杜村”改名叫“鞭打芦花车牛返村”,更名源于孔子高徒闵子骞的一个十分感人的故事。今人为图方便,简称“车牛返村”。还把每年的正月二十四日(闵子骞的生日)定为古会,在“鞭打芦花车牛返”处逢会三天,引来方圆几十里的群众,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说起“孝哉闵子骞鞭打芦花车牛返村”这个村名的由来,还与闵子有着密切的关系(故事前文已介绍)。

明朝尚书李化龙也敬仰闵子之德而作诗颂曰:“闵子祠堂官道西,芦花满地草萋萋。阶前几棵长松树,不是慈乌不敢栖”。后来,人们将其故事纳入二十四孝,至今当地还流传着一首民谣:鞭打芦花车牛返,仁义道德最为先;夫休后妻儿救母,子骞美名代代传。并编成戏剧广为演唱,遂使闵子之孝名扬天下。

图文整理来自:闵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