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日报》社旧址

《民族日报》社旧址

《民族日报》旧址为晚清时期宗祠建筑,建筑面积300平方米。1939年元月5日,《民族日报》在此创刊。《民族日报》名义上是国民党浙西行署主办的,实际上是由社长王闻识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掌握领导权的爱国抗日宣传阵地,其创刊誓言、办报原则、宣传策略坚守我党团结抗战的正义主张,其发行量和发行面是国民党《浙西日报》的3倍,被誉为浙西抗战的一面旗帜。旧址曾一度成为中共浙西特委的秘密住地,领导各地区开展党的工作。《民族日报》的作用和影响,刺痛国民党顽固势力的神经,1940年夏、1941年12月,浙西行署两次下令改组《民族日报》社,大肆搜捕报社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先后有19名地下党员和新闻工作者被捕,12名遭杀害,血染报旗。1945年10月,《民族日报》停刊,历时6年10个月。

报社设在於潜鹤村何家祠堂。从创刊到休刊,前后不到七年,而和日寇、汪伪汉奸及国民党投降势力斗争最激烈、最残酷的五年是在鹤村渡过。有十九名中共地下党员、“民先队员”和抗日新闻工作者,为捍卫中华民族的神圣尊严,抗日救国,竟遭-势力的绑架和囚禁,经受了各种毒刑的摧残,有十二名中共地下党员和抗日新闻工作者惨遭屠杀,喋血报坛!

1988年,临安县人民政府将《民族日报》社旧址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政府又拨出专项经费对旧址进行兑现征用,并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至2000年,临安市政府再次筹集经费30万元,依照“修旧如旧,维持原有格局”的原则,对濒危的旧址建筑进行全面修缮。2002年,市委、市政府开展全面的《民族日报》文献、史料实物的抢救性征集工作,在此基础上,市委宣传部召集各相关职能部门分解任务、明确措施,开展实质性的工作,从规划设计、评审,经费的筹措,资料的甄别、遴选,到附属设施的建设、展览设施的施工,于2004年9月24日,《民族日报》纪念馆落成开放,30日正式开馆,纪念馆占地473平方米,建筑面积350平方米。

纪念馆分前后两进,正大门厅上写有“《民族日报》社旧址”,门厅的左右两侧分别悬挂着《天目颂》、《在天目山上》两首歌曲。正大门的后面两侧分别挂着当年报社的工作机构、工作人员名单和《民族日报》概况介绍。走进大门,两边存放着当年印刷时用过的圆墨台和四开印刷机,正中间是前临安市委书记写的前言碑记。中间天井树有一组创办报刊工作情形群雕。后厅中央安放着《民族日报》创始人之一——王闻识烈士雕像。整个纪念馆的两侧墙壁上悬挂着当年工作人员的照片及简历,以及一些珍贵的史料。

信息来源:浙江省委党史和文献研究室

人民日报一行参观绥德郝家桥旧址红色纪念馆

4月4日,人民日报新闻信息中心主任张巨龙一行多人参观了榆林绥德县张家砭镇郝家桥村旧址红色纪念馆,榆林市政府副秘书长崔红军、绥德县副县长张腊梅、县文旅局局长贺建荣陪同参观。

张巨龙主任一行参观郝家桥

在郝家桥村旧址红色纪念馆,讲解员深刻详细介绍了习仲勋与郝家桥的革命故事。

时间让我们回到1943年的春天,回到那个炮火纷飞的年代。当时绥德地处革命圣地延安北部,是党中央的北大门,东有山西进行的日本侵华战争,北有榆林国民党战争,西有宁夏王马鸿逵的虎视眈眈,形势十分严峻。党中央高瞻远瞩,选派一位独当一面的得力干将坚守北大门,年轻的习仲勋被选中,来到了绥德地委书记兼绥德警备司令部政委。习仲勋同志13岁入团,19岁入党搞兵运,21岁任陕甘宁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群众亲切的叫他“娃娃主席”,还是老百姓心中“小诸葛”,1942年之前在关中军分区六年,守卫党中央的南大门。

讲解员在讲述革命故事

来到绥德革命老区,习仲勋提出深入调查研究,扩大党的宣传,用党的宗旨、方针、政策教育干部群众,做到整风、生产两不误。他将“党的利益在第一位”的题词挂在办公室的墙壁上,时刻鞭策自己。

郝家桥村是1927年建立党支部,被群众称“党的基础好,群众觉悟高”。在郝家桥生活的日日夜夜,他积极发展群众自救,发现并树立了劳动英雄刘玉厚这一典型。绥德地委授予刘玉厚模范党员、劳动英雄的称号。很快,以点带面,绥德分区很快掀起大生产运动的高潮,当年粮食生产取得较好收成,涌现出了一大批劳动模范。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打破了国民党当局的经济封锁。

大家在参观郝家桥纪念馆

在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同时,习仲勋领导绥德地委根据党中央、西北局和边区政府的指示精神,加大了绥德地区减租减息的工作力度,并发展成为普遍的群众性的减租减息运动。1943年以后,绥德地区的地主把全部土地的80%租给了农民耕种,土地使用权逐步地由集中转为分散;在利息方面,绥德地委和专署也根据中央和边区的有关规定,大力开展减息活动,许多地主富农向贫雇农退还了利息,使广大贫雇农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实惠,也适当照顾了地主富农的利益,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为守好边区的北大门创造了充分的物质条件。

在郝家桥工作生活期间,习仲勋同志与当地群众结下了是深厚的友谊,他说:“郝家桥就是他第二故乡。”

间隔78年,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绥德县张家砭镇郝家桥村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全体村民全部脱贫,过上了小康生活。

时至今日,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党中央开展了“学党史、讲党史”系列活动,中国共产党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中华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可以说,没有革命先烈的热血牺牲和艰苦奋斗,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要牢记心中,代代相传。(文刘建勇 图李海浪)

《金风呼啸军旗扬》:人民日报大篇幅报道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旧址

6月5日,《人民日报》大篇幅刊登了浏阳作家张星波的《金风呼啸军旗扬》(军旗飘扬)一文,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人民日报截图

今年是秋收起义90周年,那么,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张星波:

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是党史军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转折,若不是1927年9月19日晚文家市的那场会议,我们的今天可能是另外一番模样。

我是土生土长的浏阳人,对家乡怀有深厚的感情,同时也热爱家乡的红色历史,从1927到2017,对于家乡90年的历史巨变我感触颇深。现在很多年轻人对于革命先辈的那段奋斗史颇为陌生,作为一名文学工作者,我深感自己责任重大。

以下为《金风呼啸军旗扬》全文:

张星波简介

张星波,笔名石怀,湖南浏阳淮川人,1944年出生,浏阳市总工会退休干部,中共党员,系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省演讲与口才学会会员,原任浏阳市文联副主席、市作协常务副主席等职,现为市文联顾问、市作协名誉主席、市演讲与口才学会副会长、市企事业文联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自幼酷爱文学艺术,在全国及省、市(县)各级各类报刊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600余篇,约300万字,获奖40多次。已出版散文集《老树下的话题》《千年浏阳河》《月下渔火》《日暮乡关》4部。凭创作成果,先后加入长沙市和湖南省作家协会。曾先后10余次带领浏阳代表队参加全国及省、市演讲大赛,多次荣获团体一等奖及个人一、二、三等奖的好成绩,本人亦被评为“优秀指导老师”。

微信号:wjs1927

红色起点,革命圣地

人民日报: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盛开

新浪财经官方账号,优质财经领域创作者

来源:人民日报

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盛开(雪域欢歌70载·西藏启航新时代)

本报记者 郝迎灿 徐驭尧《 人民日报 》( 2021年08月15日 第 01 版)

拉萨八廓街一个民族聚居的大院里,次仁玉珍一路成长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大家相亲相爱,互相帮助,谁家有事喊一声,总能及时得到帮助。”

“共饮一井水、同为一家人”,这样的民族大院,在八廓街附近有100多个。

民族团结是西藏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和平解放70年来,西藏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族儿女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盛开。

雪域儿女心向党

本有很多机会外出务工,也可接手家族磨坊生意,普琼却选择了自己热爱的工作,一干就是21年。

“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新西藏。”作为江孜县宗山一处遗址的讲解员,普琼深爱着这份工作,“我是农奴的后代,更能体会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要把新旧西藏的对比一直讲下去。”

七十载沧桑巨变,如今的江孜已是西藏的产粮大县和新兴旅游地。去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145元。

登宗山远眺,年楚河畔溢青流翠,那是青稞在抽穗;群山脚下铺展明黄,那是油菜花在盛放。眼前,具有当地风格的新居整洁漂亮,五星红旗高高飘扬。

江孜的发展成就,正是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的一个缩影。在党的领导下,西藏各族儿女始终高举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的旗帜,自觉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创造了“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发展奇迹。

“讲党恩爱核心、讲团结爱祖国、讲贡献爱家园、讲文明爱生活”,西藏近年来持续开展“四讲四爱”群众教育实践活动,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深刻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

“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才能为西藏发展进步筑牢坚实基础、开辟光明前景。这是历史的深刻结论,也是西藏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张云说,各族群众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更加自觉更加坚定。

携手共建美好家园

珠峰脚下,定日县扎西宗乡扎西宗村80多户村民,自然条件受限,日子一度不太宽裕。

2017年,上海援藏产业项目“珠峰小镇”选址扎西宗村。“小镇建设运营,不仅吸纳当地村民就业,还能带动创业。”上海援藏干部、 定日县发改委副主任沈耀庭说。

伴随项目建设,村里近几年来了180多名务工者。扎西宗村党支部书记桑布组织大伙儿结对认亲,各族群众相帮互助,“大家有活一起干,有生意一起做。”

团结固则百业兴。“4年多来,村里开起超市、旅馆和餐厅10多家,珠峰小镇吸纳40多名村民就业,带动户均年增收6000多元。”桑布说,“小镇8月中旬正式营业,人气会更旺、生意会更火。”

坚持所有发展都要赋予民族团结进步的意义,都要赋予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都要有利于提升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雪域高原正不断舒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动人画卷。

在全国海拔最高的县——那曲双湖县,民族团结的故事广为流传。2017年8月23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援藏医疗队实施了世界首例5000米海拔急诊剖宫产手术,母子平安。孩子的父母巴桑和曲德随即为孩子取名霍党生。次日,因胎儿被脐带绕颈,产妇桑吉卓玛也接受了医疗队的紧急剖宫产手术,并为女婴取名霍油生。

自从1994年开始援建、2002年对口支援以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先后选派14任援藏干部奔赴双湖,累计投入4.5亿元,落地项目103个。

1994年至2020年,对口援藏省市、中央国家机关及中央企业分9批共支援西藏经济社会建设项目6330个,总投资527亿元,并选派9682名优秀干部援藏。

和平解放70年来,西藏人民深深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深深感受到西藏的前途命运始终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紧连在一起。

70年来,中央政府为西藏制定了许多好政策,涉及财税金融、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各个领域。中央财政对西藏转移支付力度逐年加大,在不同时期相继安排一大批关系西藏长远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大工程项目,极大改善了西藏人民生产生活条件。

“党的十八大以来,连续5年召开深化对口援藏扶贫工作会议,通过中央支持和各地帮扶,截至2019年底,西藏全区62.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74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历史性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西藏自治区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西藏正努力谱写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民族团结就像阳光和空气

拉萨,沿318国道西行,阅不尽高原壮阔、峡谷幽深,也采撷了一路“民族情、一家亲”的佳话。

雅鲁藏布江畔,日喀则仁布县切娃乡普纳村是个易地扶贫搬迁新村,59户村民来自不同民族。

“刚搬来那会儿,大家比较陌生。”村党支部书记拉巴次仁说,为了让大家团结起来共谋发展,几经商议,普纳村将民族团结写入村规民约,每年6月召开民族团结座谈会。“每到藏历新年,大家 聚在一起,唱歌跳舞,品尝美食。”拉巴次仁说,人心齐、泰山移,砖厂、温室大棚等项目顺利落地,去年村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

青海来到普纳村做补胎生意的马彬林,起初人生地不熟,“村里又是借钱又是出点子帮我,生意才慢慢走上正轨,现在我们外来商户定期联合慰问村里孤寡老人、家庭困难学生。”

走进多民族聚居的日喀则市桑珠孜区江洛康萨社区,“民族团结就像阳光和空气”等标语随处可见。“加强宣传教育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手段。”社区党支部书记詹勇说,社区成立民族艺术团,节目编排紧扣民族团结、全面小康等重大主题,2009年以来共演出79场,观看人数超2万人次。

西藏精心选树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典型,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2020年5月1日,《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条例》正式施行,通过立法保障民族团结。

据统计,目前,国务院、西藏自治区表彰的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单位共有1985个(次)、先进个人2846人(次),拉萨、日喀则昌都阿里先后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地)。

今年2月底,《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规划(2021—2025)》正式出台,提出力争到2025年,全区7市(地)全部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地),80%的县(区)建成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