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墓

秋瑾墓

秋瑾墓是近代著名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墓地,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白堤尽头西泠桥畔。墓正面有大理石墓碑,上刻孙中山亲笔题词“巾帼英雄”四字。背面立有吴芝瑛、徐自华所书的墓志铭原石。

中文名:秋瑾墓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

孙中山题词:巾帼英雄

文物:浙江省重点保护单位

主人:秋瑾

秋瑾墓:近代巾帼英雄秋瑾葬在何处?

秋瑾(1875-1907)是我国近代女民主革命家。字睿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浙江绍兴人,辛亥革命时期同盟会浙江分会会长。致力推翻清政府统治,她积极投身于救国救民的革命运动。

秋瑾爱穿男装,是代表了当时中国最觉醒的女性的时装潮流。当时女性觉醒的标志,就是争取有与男人一样的权利。读她的《对酒》,不知道的会以为这是爷们写的。其实中国的男性写的东西,多数是女性化的。一千多年前的花蕊夫人早就痛骂过:“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二十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九百年后,秋瑾又接着诘问:

“肮脏尘寰,问几个男儿英哲?算只有蛾眉时闻杰出。”

秋瑾生活的时代,人们已经痛感中国的极度女性化,因此涌现出一批豪侠刚烈女士,以夸张的男性化生活姿态向传统社会挑战。秋瑾身为女性,但她时时反抗命运加给自己的性别身份。她恨苍天“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她说,“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又宣称“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秋瑾壮烈成仁的事迹,深为后人敬仰。1939年,周恩来同志在绍兴题词:“勿忘鉴湖女侠之遗风,望为我越东女儿争光。”郭沫若同志也说过:“秋瑾不仅为民族解放运动,并为妇女解放运动,树立了一个先觉者的典型。”

秋瑾,不仅是一位寻求真理的革命先驱,而且还是一位近代文学史上的杰出女诗人,“秋风秋雨愁煞人”一句,便是她的临终绝笔。西泠桥畔,面临外西湖,原秋社遗址前,有一座由十二根朱红柱子组成的四角亭,就是为纪念秋瑾而建的风雨亭

[责任编辑:陶媛]

西湖边,为什么会有三座秋瑾墓?

浙江绍兴市的塔山脚下,有一处名人故居。推开门,就会看到巾帼英雄秋瑾的雕像,一朵朵纸花静静地摆在她的前面,体现出人们对烈士的敬仰与怀念。光绪三十三年,随着轩亭口的屠刀渐渐落下,秋瑾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可是她万万不会想到,在自己身后,灵柩竟然迁徙十余次之多。

现在的秋瑾墓位于杭州西泠,苏小小墓不远处。只见白色的秋瑾塑像身着长裙,手提一把宝剑,威风凛凛,和“鉴湖女侠”的称谓十分匹配。埋骨于斯,的确是秋瑾生前的遗愿,可是,这座墓地并不是第一座秋瑾墓了,在附近不远的地方,曾经还有两座秋瑾墓,只是因为不同原因,被人为的毁灭了。

光绪三十四年,秋瑾好友徐自华、吴芝瑛秘密谋划,决定按照烈士生前遗愿,把她安葬在西湖边上。于是买好墓地,偷偷把灵柩运至西泠,整个过程走下来还算顺利,吴芝瑛题写墓碑:“呜呼,山阴女子秋瑾之墓”。落成后,两人在报纸上发表公函,号召人们祭奠,没过多久,便有各界人士四百余人前来致哀。因为有过于简单的感觉,徐自华又在坟上加盖墓亭,亭柱上写有挽联,既能遮风挡雨,又能为凭吊之人提供思路。

如果秋瑾从此就安静地睡在这里,倒也是挺好的。可惜仅仅过了几个月,清政府就下令平坟。有一次,御史常徽巡游西湖,无意间发现了秋瑾墓,顿时暴跳如雷,回京后,给朝廷上折子,要求毁墓。清政府获悉消息,勒令杭州巡抚増韬查办。面对这样的命令,増韬感觉很为难,一方面,老百姓非常反感这件事情,舆论压力很大;另一方面,朝廷的要求又不得不如实照办。两难之下,他选了一个折中的办法,要求秋瑾的熟人把灵柩取出,然后把地面上的建筑全部毁灭。如此一来,既照顾了舆论的情绪,也完成了官方交代的任务。

就这样,秋瑾遗骸又回到了绍兴,后来因为丈夫的去世,她的灵柩远赴湖南,辗转了几座山头。辛亥革命爆发后,满清政府垮台。曾经被官方视为仇敌的秋瑾,一下子变成了可歌可泣、值得旌表的正面人物。湖南、浙江两省都想把烈士的遗骨留在辖区安葬。湖南是秋瑾夫家所在,浙江是秋瑾的故乡,也是生前希望长眠的地方。双方产生了激烈争论,在徐自华等人的劝说下,秋瑾之子王沅德终于点头,允许母亲灵柩回归西泠。灵梓到达当天,杭州市万人相迎,六周年忌日,她的灵柩再次入穴,这一埋,便是半个世纪。

六十年代,政治形势大为变化,破四旧的命令传来,西湖边上的名人墓地遭遇毁灭性打击。它们一座座被挖开,被迁走,秋瑾虽然是反对清政府的斗士,但她的坟茔同样没能幸免。当有关人员打开烈士墓地时,只见身上的衣物腐朽不堪,骨架相对完整,足部有当年就义时穿的皮鞋鞋跟,头骨后还有发簪。他们把秋瑾的遗骨一块块拾起,装入骨殖坛,埋在鸡笼山上

转机并没有等的太久,十几年后,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秋瑾遗骨被政府巡回,再次安葬在西湖边上。当年埋葬秋瑾骨殖坛的人是位郎中,他非常认可秋瑾的为人,记下了埋葬位置,并在后面种了一棵小柏树,十多年过去了,柏树逐渐成长,已经有一个人那么高了,而这位郎中因为年纪大,早早退了休。根据上面的指示,有关部门将秋瑾遗骨取出,进行核验,确认无误后,为她在西湖边重新修墓。她颈骨上留下的刀痕令人感到痛心,仁人志士,为了时代进步抛头颅、洒热血,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

今天的西湖依然人来人往,每到五一、清明、国庆等法定节假日,更是人声鼎沸、寸步难行。西泠桥畔,武松墓、苏小小墓、秋瑾墓还在这里,但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它们都是最近四十年内重修的,最早的样子并不是这样。经过十几次迁移,秋瑾墓总算是稳定在了这里,以后还会再迁吗?谁也不能做这样的保证。不得不说,秋瑾的确是位奇女子,生前过得惊心动魄、异于常人,死后仍然一波三折,发生了许多故事。当名人不见得全是好事,名声大,是非也多。

秋瑾墓70年内11迁:最为隆重的第八迁,孙中山亲临祭悼

<接上一篇>前一篇讲到,在湘、浙两省的激烈争论中,秋瑾灵柩进行了第七迁:从湘潭昭山迁至湖南长沙,预备安葬在岳麓山上。

——民国时的长沙岳麓自卑亭

八迁: 1913年秋,还葬杭州西湖西泠桥西侧原葬处

徐自华闻讯秋瑾灵柩很快就将安葬在长沙岳麓山,忙与秋社社员陈去病商议,请他速去湖南,会同秋瑾之妹秋理再行交涉。陈去病是南社发起人之一,与湖南方文化界人士比较熟悉。陈去病到湘后和秋理一起多方游说,秋瑾之子王沅德终于同意将其母遗骸归葬西湖

——秋社社员陈去病

湖南都督谭延闿为此专门下了批文:“秋女烈士为国致命,薄海同钦,安葬西湖,极为允当。该氏因骨肉至亲,移葬家山,于情理亦属相合;今以秋侠为革命巨子、世界公人,不敢一家私有,已许秋社同人迁葬,深明公理,良堪嘉尚。仰即将秋烈土遗榇交出,以便护送到浙。”

——湖南都督谭延闿

1912年9月29日,陈去病、秋理和湖南特派的专员李经舆一起从湖南长沙启程,护送在湖南住了三年的秋瑾灵柩过洞庭,经汉口,搭招商局轮船沿江而下。陈去病站立船头,面对滚滚东逝的万里长江,感慨万千赋诗寄意:“湘江水碧楚山青,一棹冲风下洞庭。最是别情无限好,满携缣素返西泠。”

——招商局轮船

1912年10月24日,秋瑾灵柩抵达上海港,驻沪福字营官兵及各界人士到码头迎灵。先由官兵鸣枪致敬,接着徐小淑领着36名女学生扶棺登岸。随后由军队前导,中间有“鉴湖女侠之灵榇”七字大旗一面,后面紧跟着数百名身穿白衣的男女学生随柩,沿途人山人海万人瞻仰。秋瑾灵柩当日暂厝于上海绍兴会馆,灵堂上布置了一座彩亭,中间供奉女侠遗像。

——鉴湖女侠秋瑾

——上海党政军及各人民团体在绍兴会馆公祭

10月26日,上海党政军及各人民团体在绍兴会馆举行公祭。下午1时,恭送秋瑾灵柩至沪杭车站,特开专列护送运往杭州,灵车途经枫泾、嘉善嘉兴,各界人士纷纷到车站迎灵致祭。10月27日中午,灵车到达杭州城站,杭州各界人士代表列队恭迎致敬,军乐齐鸣。

——杭州城站旧照

灵柩迎出车站至城站广场,团体联合会、国民党、民政司、财政司、教育司、提法司分别设祭。国民党由褚辅成主祭,团体联合会由杭辛斋主祭。祭毕摄影,各执事依次赴程。浙江都督朱瑞也在五军司令部门前设祭。沿途报馆、万国改良会、商会等均设茶座。迎灵队伍浩浩荡荡出钱塘门,抵达秋社已是下午3点多。

——当时,浙江绍兴也举行了隆重的悼念活动

西湖秋社内高悬秋瑾大幅遗像,冥幡招展挽轴高挂。显要位置有吴芝瑛撰写的挽联:“今夕何夕?共诸君几许头颅,来此一堂痛饮;万方多难,与四海同胞手足,竞雄廿纪新元。”下署:“追挽革命流血烈士之灵,并告慰璿卿吾妹凌云一笑”。桐乡人张长的挽联颇引人注目:“六月六日,秋雨秋风。”挽联只有八个字,虽著字不多,却包罗无限。之后,秋瑾灵柩暂时存放在西湖秋社,等待择日安葬。

12月8日,孙中山来到杭州,次日到秋瑾祠祭悼秋瑾,亲笔题写了“巾帼英雄”的匾额,还拟写了一副挽联:“江户矢丹忱,感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后由胡汉民书写,一并挂在秋社内。

——1912年12月9日,孙中山参加秋瑾追悼大会与出席者合影(下站左一为陈去病)

1913年,又一个农历六月初六,秋瑾英勇就义六周年之际,秋瑾新墓园落成。新墓建在西泠桥堍原墓的对面,而在原墓址上造了一座风雨亭以作永久纪念。将墓地旁不远处的刘典祠改为“鉴湖女侠祠”,其临湖小楼五楹改作“秋心楼”。

——杭州西湖秋瑾风雨亭旧照

秋瑾灵柩登穴入土,第二次安葬在西湖西泠桥畔。墓式为六角方塔,石碑上镌刻着“鉴湖女侠之墓”,墓前一对石柱上刻着冯玉祥所题的联句:“丹心永结平权果,碧血长开革命花。”自此,鉴湖女侠秋瑾再度伴着岳王,在西泠桥畔,朝看飞霞,暮送归鸿。烈士生前好友徐自华祭拜秋瑾新墓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总算不负夙约,女侠从此可以永远在这里安息了。

——1913年6月重建的秋瑾墓

值得一提的是,此时中国的政治形势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宋教仁在上海被暗杀,原是革命党人的浙江都督朱瑞投靠袁世凯,受封为兴武将军。他屈从北洋政府的旨意,擅自改变秋墓营造方案,使新建的秋墓比原方案压低了5尺,并取消了其中的秋瑾石像。原拟用柳亚子书写的碑文和墓志铭,朱瑞弃而不用,改为由自己撰写的碑文。

——明信片上的秋瑾墓

抗战胜利后,“鉴湖女侠祠”移作西湖中心小学的楼舍。风雨亭因白蚁蛀蚀,于1927年坍毁,直至1959年得以重建。然而,秋瑾灵柩被第二次安葬在西泠桥畔50年后的的1964年,女侠又要经历一番匪夷所思的折腾....敬请关注本号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