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阳红军亭

灌阳红军亭

红军亭红军亭位于文市镇政府旁的灌江两岸,始建于清代,是红军长征过灌阳时在文市镇抢渡灌江的渡江点和战斗地点,该亭基脚为大四方石料,护有岸坡、阶梯、水埠,亭内地面铺以长形、方形石料,盖小青瓦,为木石结构,亭高5.2米,宽3.4米,造形、装饰古雅,富有地方特点,具有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作用。2006年5月25日批准为国家,灌阳红军亭,灌阳红军亭简介,灌阳红军亭-桂林灌阳红军亭旅游指南

灌阳县酒海井的红军烈士遗骸,原来是来源此村祠堂里的红军伤员

桂林灌阳县酒海井里的烈士,来源于新圩镇和睦村委下立湾屯。早就想看看这个地方了。2018年9月12日,桂林市党史系统的部分工作人员前来此地走访,有幸目睹红军当年救护所的旧址。

蒋氏祠堂外有一些荷花

前方清澈池塘

祠堂建于清道光年间,前有小塘,后有青山,看起来很美

门前的甲石

门前甲石旁的水塘的水质还算不错

新圩阻击战救护所旧址

据红五师战士刘来保说,由于红军撤退过快,约100位红五师的重伤员来不及撤离,被民团捕获扔进了酒海井。刘来保后来在灌阳新圩安了家。

古老的石鼓

另一只石鼓

新圩阻击战战地救护所

重走长征路的人们到此参观

此祠堂原是蒋氏宗祠,纪念碑为一些单位捐修

古碑

为捐款者立的碑

祠堂正厅

祠堂侧门

祠堂的窗子

外看祠堂

风光不错哦

学同三代,誉播千秋

祠堂前方风光

中国是烈士用鲜血换来的,让我们向烈士致敬

蒋廷松原

抗战时广西有哪些县市没有沦陷?

照片上这人,究竟是黄永胜,还是孙立人?你能判断出来吗?

红军长征中的灌阳新圩阻击战

关注我们

国民党蒋介石为了消灭中国工农红军,于1930年至1934年先后调集数十万兵力,向红军和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五次大“围剿“。红军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于1934年10月16日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分别从福建长汀江西瑞金出发,进行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长征不久,蒋介石命令何健为“追剿”军总司令,调集26个师30万人马,设置一道道封锁线,对我红军进行围追堵截。由于红军英勇善战,发扬连续作战和不怕牺牲的作风,突破了蒋介石设置的第一、第二、第三道封锁线。但蒋介石仍不死心,又设置第四道封锁线,企图依托从全州兴安长达60多公里的湘江天险,围歼红军于湘江东岸。

阳新圩阻击战陈列馆

红军长征到湖南,国民党“追剿”军从11月20日起就将红军团团包围,逼红军进入蒋介石设置的第四道封锁线——广西灌阳、全州、兴安等三县的湘江东岸。

11月22日,红军攻克湖南道县后,又因国民党桂军害怕红军进入广西腹地,即派重兵死守红军能进入腹地的富川、贺县、恭城一带。在这种情况下,红军只好先从湘桂交界的永安关、雷口关进入广西灌阳,而后向全州、兴安两县进发抢渡湘江,突破蒋介石设置的第四道封锁线。11月25日,我中央军委命令红军一、五军团和中央军委第一纵队从永安关进入灌阳文市;红军三、八、九军团和中央军委第二纵队从雷口关进入灌阳水车。然后向全州、兴安挺进抢渡湘江。国民党桂军首脑李宗仁、白崇禧、黄旭初在红军进入灌阳地域后,急将驻防在恭城、贺县、富川一带的桂军调到灌阳。桂军第十五军军长夏威到灌阳后,即率领第二十四师、第四十四师和第八军独立团赶往新圩,企图截击进入文市、水车经新圩地域向全州、兴安前进的红军。

此时,我进入文市、水车的红军尚未离开,还有一部分红军在湖南道县未进入灌阳。为保证红军大部队顺利通过灌阳,抢渡湘江,突破蒋介石设置的第四道封锁线,红军必须在新圩阻击来自灌阳县城方向的桂军。否则,将会影响全军抢渡湘江计划的实施,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在这紧急关头,我中央军委于11月26日命令红三军团第五师于当晚赶到新圩阻击国民党桂军。红五师师长李天佑、师政委钟赤兵接到命今后,立即率领该师第十四、十五两个团和军委炮兵营从水车、文市急行军,于当晚到达新圩。

新圩至排埠江长8公里的新圩阻击战旧址

新圩,位于灌阳西北部,四周与本县文市、水车、红旗全州县安和、两河等5个乡镇交界。南距灌阳县城15公里,北离红军进军路线最近点大桥村只有5公里,是灌阳县城通往全州公路的必经之地。从新圩往南至马渡桥长约10公里的公路两侧,山峰林立森林茂密,是阻击敌人的理想战场。如果桂军突破这一地段,新圩至大桥村又无险可守,红军就有被拦腰斩断的危险。红五师于11月26日晚上到达新圩后,次日上午,该师和所辖两个团及中央军委炮兵营的首长即请当地群众带路去察看地形,将其兵力部署在新圩至排埠江(地名)长达8公里的公路两侧山头上,第十四团在右,第十五团在左,中央军委炮兵营在左后侧。前沿阵地在钟山水口山、古平至月亮包一线。师指挥部设在离前沿阵地约1公里的杨柳井右侧民房里。师后勤部和战地医院分别设在距离前沿阵地约10公里的上立安村和下立安村。

国民党桂军指挥部设在灌阳城。前沿阵地在狮子山、瘦马岐、张家岭一线,以第四十四师为前锋,第二十四师和独立团为预备队,与红军前沿阵地对峙。11月27日下午4时,桂军在龙桥村附近与红军遭遇,被红军击溃。11月28日上午,桂军第四十四师先炮击红军阵地,后向红军猛攻。红军临危不惧,沉着应战,英勇杀敌,阻击了敌人向新圩推进。

新圩阻击战枫树脚主战场。灌阳新圩阻击战陈列馆建于此地

是日下午4时,敌人在正面进攻不得逞的情况下,遂以一部兵力沿红军左侧高山(瘦马岐等)迂回红军前沿阵地钟山、水口山。红军腹背受敌,当晚被迫后撤至杨柳井两侧之平头岭和尖背岭一线。

11月29日,战斗越来越激烈,桂军在炮击的同时,出动飞机对红军阵地进行狂轰滥炸,使红军阵地变成一片火海。桂军还依仗兵多,由班、排进攻改为整连整营进攻,由正面进攻改为正面和两侧迂回相结合,红军均给以迎头痛击,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猖狂进攻,但自己也伤亡很大,尸横遍野,有的山头守军全部壮烈牺牲。红军由于伤亡太大,被迫退至唐家、板桥铺一带阻击敌人。

新圩镇和睦村下立湾屯,红军长征时红五师的伤员救护所设在这里

11月30日,是阻击战的第三天。这一天战斗更加激烈,敌人轮番冲锋,红军奋起反击,双方伤亡很大。午后,桂军再次出动飞机轰炸红军阵地,红军被迫后撤至楠木山村附近的炮楼山一线。这时,红军一部分已渡过湘江,后续部队第八、第九两个军团也安全通过灌阳地域,只有后卫第五军团的第三十四师还在水车阻击尾追之敌。下午4时,阻击了四夜三天、伤亡甚大的红五师遵照中央军委命令,把防务交给红六师第十八团,即快速赶往全州和兴安两县交界处界首抢渡湘江。红六师第十八团在楠木山村附近的炮楼山接防后,与敌人短兵相触,展开白刃战,敌人始终进不到新圩。后因敌我悬殊,寡不敌众,被迫撤至陈家背一带,被敌打散。

新圩阻击战战地救护所里的村民捐建纪念碑

最后,奉中央军委命令前来接防的红三十四师,在行军途中的洪水箐高山上望远镜看到桂军已越过红军新圩防区,到新圩接防己不可能,遂穿过公路,向西沿板桥铺、湛水、流溪源,过宝界去抢渡湘江。但湘江已被国民党军封锁,不能通过。在这种情况下,请示中央军委同意返回灌阳、湖南一带打游击。但在后撤途中屡遭敌人袭击,绝大部分牺牲于全州、灌阳地域。剩下200多人,在师长陈树湘、参谋长王光道率领下,经灌阳八工团、膝家湾、茶叶箐、麻园、柳木箐到湘桂交界的癞子山,后进入湖南道县,被湘军多次包围,全部壮烈牺牲。

新圩阻击战,红军3个团又1个营顶住了国民党桂军7个团的进攻,但付出了很大代价——牺牲2000多人,其中红五师参谋长胡震和第十五团团长白志文、团政委罗元发及多数团、营、连、排干部的热血洒在灌阳新圩这块土地上。新圩阻击战,完成了掩护红军大部队渡过湘江的任务,突破了国民党蒋介石设置的第四道封锁线,在中国的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红五师指挥所旧址内部旧物陈列

红军在新圩阻击战中,发扬了我军既是战斗队又是宣传队的光荣传统,他们向灌阳人民宣传革命道理和红军的性质,赢得了灌阳人民的爱戴和支持,使很多群众在异常激烈的战斗中,不怕牺牲,冒着敌人的炮火,给红军带路,磨米,煮饭,送饭,送水,抢运、医治伤病员……有些红军指战员因伤、病很重,跟不上部队,当地群众就将他们隐藏起来,等他们伤、病好后再去寻找部队继续长征。

责编:郎尚德 黄榆林

总编:梁金荣 邓敏杰

《广西地方志》期刊,广西地方志办公室编

灌阳县文市镇红军渡口观光记

广西灌阳县文市镇,是一个有重要红色历史的乡镇,先后有中央红军长征先遣队第六军团与中央红军主力经过,是红军两次经过的地方。

中央红军长征过文市

中央红军长征过文市图例

地图上看,文市镇是中央红军经过比较集中的重要圩镇之一。当年的文市镇灌江渡口,曾是红六军团血战的地方。

昔日的红军渡口已经修好了沟通灌江两岸的大桥

在灌江西岸看东岸

1934年9月3日晨,红六军团向灌阳文市挺进,驻守在文市灌江渡口的民团吓得抱头鼠窜,使刚架好的浮桥反为红军所用。红军一边组织渡河,一边在此布防。

下午3时许,桂军十九师师长周祖晃率领两个团追至灌江东岸,与红军第十七师第五十团团长刘式楷(某地方党史网《文市镇上的“红军亭”》误写54团团长刘式楷)所率的一个营在磨头山激战,红军多次打退敌人进攻,激战中刘团长阵亡。

磨头山

五十团撤至河西,烧毁浮桥,与红军第十八师李天锡团长所率的五十三团凭河抵抗,多次打败了用飞机大炮装备起来的强大敌人,直到晚上九时许顺利完成阻击任务才撤出战斗。

灌阳县文市镇与全州县咸水镇五福关的战斗,是红六军团过广西与桂军展开的两次最大的战斗,都牺牲了100多人,分别牺牲了一位红军团长。为纪念红军由文市渡口胜利渡江,1980年5月灌阳县人民政府将此亭改称为“红军亭”,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于1982年、2004年两次拨专款进行维修。

文市灌江旁的红军亭

亭内写有红军亭三个字,还有红军亭的简介

此简介写的五十团团长是刘式楷,这是正确的。

从灌江边看红军亭

据灌阳县志记载:红军纪念亭,含东岸亭、西岸亭,位于文市镇大桥东、西桥头上游约30米,始建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为过渡行人候船歇息而建。东、西亭遥相呼应,其势古雅壮观。但我似乎没看到西岸亭。是不是隐匿在哪儿?或是不存在了。

灌江的河水水质还行

另一个角度看红军亭,亭虽小,却有精致秀气之美

文市灌江大桥下游

1934年11月,中央红军从此渡口渡灌江时,文市的群众有100多人前来帮助红军架桥,颇为壮观。1980年5月灌阳县人民政府将此亭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红军亭作为湘江战役遗址群之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感觉文市灌江渡口挺美,来到这儿,总想多瞧上几眼哩!

蒋廷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