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住宅

陈氏住宅

陈氏住宅

位于广陵路306号,为清末民初木行业陈氏商人所建。住宅分东、西两部分。东路住宅,前后两进,第一进明三暗四住宅,东、西有厢房;第二进为三间两厢式住宅。西路住宅,前后为三进。前二进为对合式三间一厢住宅,中有天井相连;第三进为花厅,面阔三间,进深七檩,前后置 卷棚,明间一木雕镂空仕女罩格,梁架上有雕花。厅前小庭园以鹅卵石和小瓦铺地,组成“团寿”字图案。整个建筑布局合理,天井、庭园、花厅、住宅有机结合。

乾隆四次南巡入住的陈阁老宅

海宁宰相风情街的陈阁老宅,安静清幽,古色古香。坐落于浙江管城内堰瓦坝的陈元龙的故宅,陈元龙是清代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礼部尚书转工部尚书。

在盐官,几乎人人都能讲一口好故事,绘声绘色地向您描述雍正是如何偷龙转凤,掉包自己与陈阁老的儿女的,盐官人深信不疑:乾隆的生父正是这位清代大学士陈元龙陈阁老。乾隆与海宁结下了不解之缘。乾隆四次南巡,每次都入住海宁陈家安澜园,命画师将园状绘图带回宫中,将圆明园中的四宜书屋景点略加改造,亦命名为安澜园。安澜园如今已经不复存在,只有一块幸存的石碑“漾月”保留下来,当地人称隐喻“养育”。而陈家的一座三开间厅得乾隆御赐为“双清草堂”,谐音“双亲草堂”。(摘自《陈阁老宅之谜》)

清朝陈元龙堪称是圣眷隆盛。陈元龙一家堪称诗书鼎盛之家,清朝时期陈元龙一家“一门三阁老,六部五尚书”。整个老宅房间格局传统清幽,符合古代文人儒家风范,房间门窗均为实木雕花,门前的古树,枝繁叶茂,绿意葳蕤,和古朴的雕花门窗相得益彰。

十字海棠拼花的镂空小窗,是否还记得当年主人的摸样?中式风格自古讲究意境,十字海棠寓意思念珍惜,从容淡泊的情愫,也正吻合了陈阁老文人的风雅持重。

数盏老式宫灯散发着柔和温煦的暖光,雕花木门敞开着,依稀有所等待,昔日的古人不曾归来,我若是懂你的那个,也愿意在此久久留恋,不愿离去。

陈元龙工书,编著有《爱日堂文集》、《历代赋汇》和探讨事物起源的科技类书《格致镜源》等,在中国文学和科技史上都有 一定贡献。

那些辉煌旧事淹没在岁月的长河里,曾经在这里伫立的身影,也随着浩渺山河里的诗句,化为淡淡的一抹旧痕,阳光的脚日日在透雕的花格窗上游弋,古今多少事,尽付笑谈中。

古人屋内陈设简单,大方朴实,即使是位居阁老,居室依然是一张桌子,两把椅子,没有多余的摆设。现代人所提倡的断舍离,其实在古代一直身体力行着,时光很慢,精神充实。

双清草堂”往南拐角处的一座隐蔽阁楼,传说便是当年与乾隆掉包的公主“九小姐”生活的地方。“九小姐”在陈家生活了16年后嫁于江苏常熟的世族大家。阁楼常年紧闭,掩盖在一棵茂密的罗汉松下,多少秘密,就这样随着年月悄无声息地流逝。(摘自《陈阁老宅之谜》)

陈华安摄影丨文韵浓郁的张氏旧宅

宫家岛是夹河东岸的一个村子,现隶属烟台芝罘区芝楚街道办事处。据说这个地方古时为临岸海岛,因夹河入海冲积,周边逐渐形成一片河滩沼泽地,后来建村便以岛为名。明初为防倭寇修建百户所于此,与奇山所互应,叫宫家寨。也许因军屯原因,有宫、夏两姓在此建村并和谐相处,村名宫夏岛,夏姓断族后,改名为宫家岛。

在宫家岛村中心大街西部街北,有一幢旧宅建筑群,坐北朝南,保存完好。旧宅的主人姓张,名叫张桐人,有资料称他为工商界名士,开明士绅和精研书法等学科的爱国知识分子。这幢建筑群,始建于1924年,1936年最后建成,形成有十三处院落,包括十处住宅、一处客屋、一处停灵阁、一处平台房,横跨南北两条街的长方形的建筑群,共计房屋120余间。中国历史上有古代皇权不过县之说,县以下乡村治理依靠乡绅力量左右。从张桐人的经历看,具有典型的乡绅色彩。他的故居旧宅承载着浓厚的乡绅文化积淀,古韵遗存,至今显露着鲜活的生活情趣,浓郁的乡愁风物,坚实的传统根基,催生新生、启示未来的精神之源和动力之源。

文物部门专业人士曾对旧宅全面考察,并给予详细描述:张桐人旧宅建筑群的地基、墙体、台阶所用石料皆为石岛出产的红岩石,当年全部是用帆船由海路运到烟台码头,再运到宫家岛村的。每块石料都经人工精雕细琢,成方形棱角如刀切一般。墙体青砖,全部经过磨合对缝。筑墙石灰,全部选用优质石灰岩烧成,碾成石灰粉,按比例掺以豆浆调和使用。所以,至今墙体严密、坚固、平整。所用木材,都是从东北运来的红松木。屋顶为大五檩房架,芭板厚2.5cm,石灰浆披芭,再铺设用豆浆浸泡过的小青瓦。地面一部分用青砖铺设,一部分用进口水泥抹成,至今如初。据张姓后人讲,当年建造时耗资10万多银元。

关于张桐人的人生经历和事业成就,《烟台文史资料》有一篇张氏后人的文章写到:张桐人,名荣恩,字桐荫,生于1881年,病故于1946年。青年时代的张桐人,曾在清末邮传部任会计科员、承政厅主事等职,同时也是京师法学会的会员。辛亥革命初期,是主张改革的汉官之一,并率先剪掉辫子,并因此弃官出逃躲过了杀身之祸。后来回到故里,先在烟台开设海味店,修建起一幢前后两院60余间房的住宅,起名为“百忍楼,之后在宫家岛村陆续修建起庞大的住宅建筑群。张桐人经商办实业获利后,将其后半生的精力转向书法艺术历史、法学的研究,潜心于书法及学术,写下碑帖、书体、书法历史、书法家、画家的评论札记达几十部,以及一些散页研究文字、信函等数麻袋,可惜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被后人付之一炬。我看到这些记述后,甚感可惜。这不仅是学术史上的损失,更是张氏家族文脉的损失。据说张桐人后半生对烟台的教育事业、慈善事业等都有捐赠,而且时常解囊济贫;对求他书法的人,亦不收润资,无偿赠送。同时,他是一个具有民族气节的人,爱国知识分子。日寇侵占烟台期间,他坚决拒绝在伪商会以及教育机构任职做事。在烟台各界庆祝抗日战争胜利的欢庆活动中,他抱病参加并书写“祖国万岁”,以表喜悦爱国之情,既受到时人的赞赏,也得到后人的追念。我读到一些回忆文章,赞美之词也多溢于字里行间。

中国建立后,张桐人旧宅主体院落辟为村公所。合作化以及人民公社后成为大队办公室,现在依然是村民委员会、村级有关机构以及村文化大院的办公场所。整个建筑虽然经过那个破四旧立四新的年代,却保存完好。我曾两次专门去参观过,也深为当年建造之精所、至今保护之完善而赞叹。目前,张桐人旧宅建筑群被烟台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获得了法律层面的保护。

竹纹清水混凝土建筑:新西兰林氏住宅

今天介绍的这所建筑是位于新西兰穆拉区的一所竹纹清水混凝土4居室住宅。

我们国家也有几座比较有名的竹纹清水混凝土建筑如:惠州的种子教堂南京四方美术馆、湖南长沙晾面架,竹纹在清水混凝土建筑中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表面纹路。

这所新西兰林氏住宅整体风格素雅简洁,屋主在繁忙的工作后,回归清雅简单的生活找一片清净处所。

住宅位置比较方正,其不足是北面是街道,四周都有邻居,需要保护室外空间的隐私。

房子的设计理念融合了新西兰悠闲的生活方式和亚洲传统风格的细节和材料。

设计师充分利用北侧的空间创建一个通往街道的庭院来容纳游泳池,开放式的生活区面向庭院。

主卧室上方悬挑进入庭院,提供了一个室外就餐区,还可以避雨。

墙壁采用的是现浇清水混凝土,一楼是客厅厨房,二层是住宅区。

房子的细节部分很大程度上借鉴了亚洲建筑中常见的景观设计。

入口的现浇混凝土墙使用竹模板形成,为混凝土创造了美丽的纹理和柔软的质量感。

用竹纹清水混凝土院墙隔开邻居和街道,其灵感来自于日本建筑师隈研吾设计的东京跟津博物馆入口。

来源:dma.n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