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恂读书处

董恂读书处

位于扬州市江都区邵伯镇甘棠社区南大街143号,明末清初建筑,座西朝东,占地面积为350平方米,建筑面积220平方米。两进两厢,门楼和照壁的砖雕精致,大门朝北,厅房面阔三间8.2米,进深七檩6.7米,五架抬梁,梁柱顶有雕刻,梁头雕刻成卷浪纹,瓜柱雕成荷叶墩,脊檩山雾云,用丁头拱和替木,柱下圆墩型石础。正房三间两厢,木地板,地面构造有排水沟、罗地砖。进深十檩,明三暗四结构。这建筑为原董恂读书处的阳厅。董恂晚年在此著《甘棠小志》。

中文名:董恂读书处

馆藏地点:扬州市江都区邵伯镇甘棠社区南大街143号

所属年代:明末清初

占地面积:350 m²

多读史书的好处

史书:专门记载历史的书籍。狭义上指“记载历史的古籍”。下面是我整理的多读史书的好处,一起来看看吧。

多读史书的好处 篇1 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王立群来沈讲座时接受独家专访。他认为――历史剧不是历史但绝不能有硬伤。

5月21日下午,央视“百家讲坛”着名主讲人、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莅临沈阳,为沈城市民讲授《古代历史的当代价值》。讲座结束后,王立群接受了记者独家专访。电视剧在历史知识上绝不能有硬伤。

从2006年起,王立群在“百家讲坛”主讲“王立群读史记”系列节目,先后讲过项羽、吕后、汉武帝、秦始皇等,受到观众喜爱,被誉为“最学术主讲人”。央视“百家讲坛”走红引出一股“历史热”,但王立群认为当前我们对历史的态度还不够严谨,尤其是帝王系列的小说和电视剧。例如电视剧《秦始皇》中虚构了几个主要女性角色,是典型的“戏不够女人凑”。他说,现在很多人不懂得历史,认为一些书本上所说的是历史,认为一些电视剧中所表现的是历史,实际上那都不是历史。所以,要认识到历史的当代价值,首先要弄清什么是真正的历史,这是一个关于历史观念的问题。历史对于今天是具有借鉴意义的,它可以让我们懂得什么叫“成功”,什么叫“人生”。历史并不复杂,也并不深奥,它像一面镜子让我们懂得自律,懂得谨慎。成功的历史提供了经验,失败的历史提供了教训。

新版电视剧《三国》自开播以来引起很多争议,不少网友反映剧中引用的台词弄错了历史年代,剧情有随意性,特别是“桃园三结义”这样重要的情节,只有几分钟的戏,而老版《三国演义》用了整个一集来表现,很多网友对《三国》表示接受不了。王立群对此也有自己的独特看法。他说:“新版《三国》我没看,主要是我没有时间,95集篇幅太长了。但电视剧名字既然叫‘三国,在内容上就可以不同于老版《三国演义》。我认为导演高希希有权重新解读历史,它可以既是娱乐的,又是严肃的,可以结合《三国志》与《三国演义》来重新创作电视剧,但在历史知识上绝不能有硬伤。”

有人指责“’百家讲坛‘娱乐化”,王立群作出了回应。他说:“作为一档电视栏目,通俗化是不可少的,离开了通俗,老百姓听不懂,也更谈不上普及了。至于娱乐化,我不敢苟同,至少我要保证我主讲的内容不会娱乐化。”每个人都应该读点史书采访中王立群告诉记者,他曾经到美国一些地方进行讲学。美国虽然建国只有200多年的历史,但200年前的东西保护得很好。我们有5000年的文明史,比如,在河南,走到任何地方都可见秦砖汉瓦,但我们在保护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历史的遗产不能在我们手里丢掉,历史是割不断的,因此对于现代人来说,读历史意义非常大。

王立群说,我国每年人均购书量排在全世界的后边,远远不如美国、俄罗斯等国家。至于读史书的人就更少了,王立群建议,每个人都应该读点史书。因为读历史可以明大事,可以长见识,历史告诉人们大到国家、小到自己的做人做事的道理。历史不是人们反复述说的事件,历史的现实性很强。王立群直言,不读史误大事,特别是年轻人更应该读史书。他说,消化能力强、古文功底好的人可以直接读原典,《资治通鉴》、“二十四史”等都要去读;古文功底弱的可以读今人的新着,另外还可以先听历史讲座再读书,比较着读;如果连读《论语》、《史记》原文的功底也没有,那就翻翻“百家讲坛”的书吧,这种通俗读本可以 当做走进国学殿堂的拐杖。即便是你文化水平比较低,也应该去读历史,即便是看看带有拼音和图画的儿童读本也好。不认同“学术明星”这一说法王立群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人才,但需完成一个证明,证明自己是个人才,证明的过程就是展现实力的过程。他认为,一个成功的人首先是人格上的成功,然后才是事业上的成功。要调整自己和社会的'关系,每个人都不能做到让社会适应你,而只有你去适应社会。

有人认为,央视“百家讲坛”是学术名家认定自己的平台,自开播以来,造就了一批“学术明星”,那么王立群怎样来看待“学术明星”这一说法?王立群说:“我不认同’学术明星‘这种讲法,至于网友和观众怎么评价,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不是需要我去思考的。我们所做的是一种文化的传播,个人被认可以后,他们才会去观看去支持。人生非常短暂,我认为要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搞文化传播的这些专家,在业内都是大名鼎鼎的,但在其他行业、其他领域的人眼中,可能完全是个陌生人。现在有一批专家,因为文化推广的需要,在电视屏幕上出现并被大家认识、熟悉,但这和’明星‘这一概念完全不搭边。我不认同因为被公众熟悉就变成了明星的说法。文化的普及,需要高校、社科院的专家,你找一个’超女‘,她肯定做不成。”

多读史书的好处 篇2 1、读历史眼界和格局不一般,少年读史,颐养浩然正气。孩子越早接触历史,会让他们的格局更宏大,目光更深远。孩子汲取历史中的经验和教训,能少走很多弯路。

2、读历史智力和成就不一般,美国哈佛大学曾做过一项调查显示:智商和成绩都名列前茅的学生,阅读书单里历史书籍出现的最多。被历史喂大的孩子,眼界更高、格局更宽,思辨能力、逻辑能力也更强。

3、读历史更有智慧、有内涵,只有当知识汲取到自己身上,变成自己的思想时,才变成智慧。学习历史,就是把知识转为智慧的过程。

4、以铜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历史上记载着一个个故事,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经验,我们在写文章时也常会用到这些典故。这些典故给人生带来很多的启发和警示。

5、历史可以借鉴,历史中每一个人的成功和失败都可以成为我们借鉴的源头,读历史可以增长间接经验,丰富阅历,可以用很短的时间在思想上经历数百年的沧桑。

6、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古知今,明得失。追根溯源,不迷失方向,不忘来时路,少走弯路,找出一条正确的道路。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吸取教训,传承优良传统,为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7、有历史最真实的。我们能在历史的记载中了解过去,吸取古人经验和教训。指导我们现在和将束的行动和实践。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好更完美!

8、熟读和品味历史可以让人能够拥有深刻的审慎之力,史书读得多,见多识广,间接阅历丰富,史书读得精,看破人世玄妙,参透世间迷茫。

9、在面对世间百态时展现出非凡的睿智与豁达,并能够泰然而处之,同时去思辨和洞悉其中的历史客观发展规律,让自己建立起一套对周遭事物的辨识体系。

多读史书的好处 篇3 我们伟大的祖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按照古代的传统说法,从传说中的黄帝到现在,大约有五千多年的历史,通常叫做“上下五千年”。

有很多人很奇怪,喜欢读历史有什么好处,所谓“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似乎也不够具有说服力。所以今天本文就来讲讲读历史带来的好处有哪些。

1、提升思维高度。

我们大部分普通人的思维视角始终停留在社会底层,致使我们始终难以逃离社会底层。反过来讲,恰恰是我们始终生在社会底层,导致思维视角高度难以提升。两者相互牵制影响,导致我们始终难以改变自己,直到烂在社会底层的泥里不能自拔为止。

要想提高思维视角的层次,打破阶层束缚,唯有增加阅历和高人指点,可是有几个人有这样的机会呢?但是几千年的历史,可以带给我们更高层次的思维视角。

2、读懂人性

普通人的世界观就是非黑即白,你要么是好人,要么就是是坏人,思维方向始终是固定且单一。如果不抛开这种二元思维,就无法清醒地认识这个世界,认识人性与认识周围的人。

当你打开历史书籍的时候,你会发现那些有为的政治家,没办法用好人或是坏人这两个词组去评价他,难以明确定义他是忠臣或是奸臣。他即善良如天使也狠辣如撒旦,他会打破你所有关于人的认知。

3、选择正确的成功方式与手段。

成功一直是有规律可以遵循,但不是什么人都可以走向成功。从来都没有如卡耐基和陈安之鼓吹的那般,如果真是那样,这个世界岂不是没有失败者了么?

读历史你会发现,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功,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有过人之处,有一技之长能做事,可以得到领导的赏识。其次他们善于踩着别人上位,对阻碍自己上位的人都是不择手段的除掉和排斥。最后他们非常善于揣摩别人心思,总是能够找到人性的弱点去利用别人来成就自我,他们始终和成功的人站在一条线上。

不仅如此,历史,还曾挽救我们的民族与国家。在近代最黑暗的两百年,民族自信心一度跌入谷底,但是一大批忠志之士并没有放弃,魏源在《海国图志》里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引出了李鸿章尝试洋务运动,还引出了谭嗣同的百日维新。

这些历史,都在告诉那些试图征服中华民族的敌人们,不管我们如何衰落,你不要妄想轻易打到我们。

这就是历史的作用,在盛世的时候,我们敬畏历史,感怀先烈,居安思危,忆苦思甜。在乱世的时候,我们前仆后继,舍生忘死,忍辱负重,誓死抗争。

五千年的历史中,汉朝剿灭匈奴封狼居胥,唐朝征高句丽,灭突厥,宋朝死扛辽金元,明朝打跑蒙古帝国铁骑。失败也好,复兴也罢,中华民族始终有许多民族的脊梁支撑着这个民族前进。项羽、卫青、霍去病、诸葛亮、薛仁贵、郭子仪、岳飞、袁崇焕,每一个名字,都是一个印记,深深刻在我们的文明最深处。

只有这样悠久且充满血性的历史,才能激励一代代人有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气,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决心,才能让每一个少年知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才能让战士们有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血性。

也正是我们与国外完全不同的文化内涵,才让我们选择大水来临不是打造方舟,而是勇敢治水,才让我们选择射下金乌,而不是任凭太阳杀死人畜,我们相信愚公可以移山,精卫可以填海,相信中华民族永远立于世界之巅,用小米加步枪扛美国,在苏联技术撤回后硬是造出了两弹一星,用传奇的改革开放四十年告诉世界我们从来不会轻易掉队。

所以,历史于我们,既是困难时的慰藉,也是迷茫时的图腾,给我们的正是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般的执念,也是驱动一代代人不畏艰难取得惊天动地成就的最宝贵的经验财富。

多读史书的好处 篇4 一、跨越层级的视角,提升思维高度。

生活中你会发现有很多别人能 够想到的事,你却想不到。有很多别人能够想明白的事,你却想不明白。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么?是因为你的思维视角高度不够。

我们大部分普通人始终停留在社会底层,因此我们看待问题始终难以逃脱社会阶层的限制,从而导致我们不能够更高层次的去看待问题。反过来讲,恰恰又是因为思维视角高度不够,导致我们难以突破社会阶层。思维和阶层相互作用牵制,导致我们一直停留在社会底层,这真是痛苦的让人难以自持。

要想提高思维视角的层次,打破阶层束缚,唯有经历,可是又多人能够有这样的机会呢?但是几千年的历史,可以带给我们更高层次的思维视角。

同样的故事内容会跨时代上演,当你看到故事发生在不同朝代的时候,你就发现他们的共同之处,你就会思考为什么会有同样的故事和同样的行为?他们的动机是什么?当你思考这些的时候,你的思维视角就在提升了,开始跨越你的阶层了。

二、读懂人性,不再浅薄无知。

普通人认识世界的角度和价值观就是非黑即白,你要么是好人,要么就是是坏人,思维世界始终是单一的。始终无法真正清醒的去认识这个世界,去认识人性,他始终无法清醒地活着,真是令人悲伤。

当你读历史的时候,你会发现那些有为的政治家,很难用好人和坏人去评价他,很难说他是忠臣或者奸臣,他善良同时他也非常狠辣,他会打破你所有关于人性的认知。

他们的价值观始终都是做坏人有利的时候,他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做坏人。当作好人有利的时候,他会非常坚决地做一个好人。他们随利而动,对道德和情感嗤之以鼻,他们无爱无恨,他们选择一切的标准都是利益,利益在他们心里是永恒的至高无上。

三、成功之道,选择正确的成功手段和方式。

成功一直是有规律的,不是什么人都可以随随便便的成功,根本就不是卡耐基和陈安之鼓吹的那样,如果真是那样?这个世界岂不都是成功人士了么?

读历史你会发现,那些成功之士都是有背景的,要么祖上是当官的,要么就是有人提携成功的,要么就是通过投机取巧成功的,鲜有泥腿子的好人有机会能够成功。

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功,他们首先有过人之处,他们会做事有一技之长,会做领导喜欢做的事。他们善于踩着别人上位,对阻碍自己成长的人都是不择手段的除掉和排斥。他们非常善于揣摩别人心思,总是能够利用人性的弱点去成就自我,他们始终和成功的人站在一条线上。

这是市场上那些成功书籍和成功人士从来不会告诉你的东西,他们只会让你傻傻的去努力,然后利用你来成就他们。他们不会告诉你真正的成功方式,那样他们就无法从你手里骗到钱财,他们也就不会是成功人士了。

老开封|杨靖宇将军读书处

杨靖宇将军读书处位于开封市北道门街的开封市第二中学院内。

民国时期,开封为河南省会,是全省大、中、小各类学校的云集之地,许多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曾在开封学习和生活。当时的河南省立第一工业学校(即今开封市第二中学)就是著名的抗日英雄杨靖宇将军求学的地方。

靖宇原名马尚德,是抗日战争时期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1905年出生于河南省确山县李湾村,1922年毕业于确山县高等小学校,后到省城开封求学,考入了河南省立第一工业学校,入学考试他写了一篇关于“劳工神圣”的作文,深得主考老师的赏识,录取时名列前茅。。杨靖宇在校期间,向往革命,追求进步,发愤攻读,刻苦学习。他满腔热情地阅读了《向导》、《中国青年》等革命刊物,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现仍存有杨靖宇在校读书时的作文两篇,一篇为《战区灾民生还时之感想》,另一篇为《与友人论修学方法书》,其字迹清晰,刚劲有力,文章内容深切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爱国之心与严谨的求学态度。

在河南省立第一工业学校的学习生活,是杨靖宇走上革命道路的开始。他于1926年在学校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回确山领导农民运动,1927年春被选为县农民协会会长,同年4月领导了著名的确山农民起义,占领县城,建立农民政权。6月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共党员。11月他与李鸣岐等又领导了刘店秋收起义。1928年秋调河南省委,不久,调到东北。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领导民众进行抗日,先后担任东北反日救国会总会长、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兼政委、第一路军总指挥兼政治委员、中共南满省委书记等职,以超人的胆识和坚韧不拔的吃苦精神在东北长期坚持艰苦异常的抗日游击战争,于1940年2月23日在与日军激战中壮烈殉国。

现开封市第二中学院内完整地保留着杨靖宇将军当年求学时的校舍,供后人瞻仰和学习。

2005年9月,开封二中教师捐款塑造的杨靖宇汉白玉像在校园落成。

1992年4月,杨靖宇将军读书处被公布为开封市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来自刘海勇老师及网络

不得转载

第40期丨黄道周读书讲学处

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_

悦 读

_

《漳南儒风》之四十

林定泗 陈旭山 平文史江阎文/ 图

黄道周读书讲学处

黄道周读书讲学处黄道周(1585—1646年),字幼玄、细遵等,号石斋,铜山深井(今属东山县)人,官至詹事府少詹事,南明隆武朝为武英殿大学士兼吏部、兵部尚书。南明隆武元年(即清顺治二年,1645年),黄道周率军北上抗击清军,于徽州被俘,次年以身殉国,英勇就义。黄道周为明末著名学者、书法家,《明史》卷二百五十五评价他:“道周学贯古今,所至学者云集。铜山在孤岛中,有石室,道周自幼坐卧其中,故学者称为石斋先生。精天文、历数、皇极诸书。所著《易象正》《三易洞玑》及《太函经》,学者穷年不能通其说,而道周用以推验治乱。”他曾在漳州多地读书讲学,本条依据黄道周年谱,大致以时间为序,一一列出。

黄道周少年、青年时期主要在漳浦县(含今东山县、云霄县)、平和县龙溪县三地读书。

黄道周五岁时入小学,在崇文书院读书。少年时在铜山东门屿读书。东门屿地处东山以东约2公里,全岛大约1平方公里,风景秀丽。因岛上有文昌塔,又名塔屿。岛上有两个黄道周读书处,一为鹰嘴岩、一为云山石室。

鹰嘴岩

鹰嘴岩为一巨石,形若雄鹰,石下有一天然石室,也就是《明史》中所说的“石室”。清《铜山志》卷一:“东门屿,一名塔屿……有石室,深广可容二十馀人。昔黄石斋先生尝读书其中。石室洞深9.8米,宽3.1米,高3.5米。黄道周少年时,铜山士人陈瑸、陈士奇已向他请教学业。黄道周和他们结成挚友,三人或许常在石室中一同读书。洞口镌“石斋”二大字。旁为落款:“先生节义照耀今古,石室荒凉,仅存遗址,鱼跃鸢飞,具见大道,谨署二字以诏后人。中华民国四年六月,秋浦许世英偕许兆桂、俞绍瀛、胡韫玉、徐时霜、王绍、许于胥乐同访。”据说许世英到访此处,仍可见基址等建筑遗迹,因此推测该处为黄道周居住、读书处。现洞中设坛,祀黄道周。

云山石室在岛上鹰嘴岩以南二三十米处,亦为一天然石洞。石室由三四块天然巨石相叠而成,上窄下宽,进深9米,宽3.8米,高7米。石室洞口有明末大学士路振飞镌刻的“盘涧”、不知何人所题的“云山石室”四大字,以及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巡抚潘思榘所立牌坊。石坊南面横额镌“黄石斋先生读书处”,北面镌“高山仰止”,对联“仰止高山,已表儒林首出;溯游学海,群推道岸先登”。1984年5月,鹰嘴岩和云山石室共同以黄道周读书处之名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黄石斋读书处

二十岁,黄道周居平和峰山(即灵通山)读书。清康熙《平和县志》卷一:“大峰山……前内阁林鹤台先生(即林釬)、太史黄石斋先生尝读书于此。”读书处在灵通山岩洞内,洞高2-3米,面积约100平方米。崇祯年间,地理学家徐霞客曾到大峰山看望老友黄道周。洞内现存乡人祀奉黄道周、大学士林釬和吏部郎中陈天定三位明末学者的清代石质神主牌。石碑顶部横楣篆额“灵应感通”,两侧镌楷书联:“灵山留胜,通天胜迹”。祠的正面两侧悬木刻楹联:“大节不渝刀镬下,典型常在里闾中”。石洞外有明清两代名人题刻10多处。大峰山的黄道周读书处遗址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石榴龙岭——青龙寺

青龙寺——黄道周题匾

二十二岁,黄道周与其兄读书铜山,同年移居云霄渔鼓溪顿坑。二十四岁,与卢维祯、张燮、高克正等士大夫交游。黄道周在漳州府城讲《易》,得到蒋孟育的欣赏,南靖地区的士人听闻此事,前往向黄道周请教。二十八岁,黄道周入府学。三十二岁至三十六岁,黄道周大多数时间居于漳浦东皐书舍(即明诚堂),杜门著书。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黄道周中举人。天启二年(1622年),黄道周中进士。

文明书院(东臬书社)——明诚堂

黄道周讲学处——东臬书社天地盘

踏入仕途后,黄道周仍对教学抱有极大的热情,较大规模的讲学地点主要有浙江馀杭大涤书院,漳州漳浦县北山、明诚堂,府城榕坛,龙溪县邺山讲坛等。结合郑晨寅《黄道周的讲学活动及其时代意义》一文,简介如下:

(1)大涤书院。崇祯五年(1632年),黄道周时年四十八岁,削籍回乡,途径浙江馀杭,门人聚集,建书院于大涤山。因大涤书院位于浙江省,本书不作详述。

(2)北山。因黄道周葬父母于漳浦县北山,故归乡后常于此守墓,讲学著书。

(3)榕坛。崇祯七年(1634年)五月,黄道周应代理漳州知府的兴化府推官曹惟才之邀,以府城芝山朱熹祠为讲堂,即“榕坛”。讲学至十二月,黄道周回漳浦北山守墓。次年五月,黄道周复于榕坛讲学,至十一月被朝廷起用为止。洪思《黄子年谱》:“是夏五月,子始即漳郡紫阳学堂为讲舍。定于四仲之月,雅集课艺,因文证圣,随所疑难,先经后传,先籍后史。自近溪、敬斋而上,周、程、罗、李而下,不妨兼举,以印身心。子自次所条答,为《榕坛问业》。”据郑晨寅文,榕坛讲学的主旨为“明善致知”。讲会的程序一般是由黄道周拟定题旨,引导门生探讨、成文,再加以评点。“同时师生之间也相互问难,涉及天文、地理、经史、百家之说,内容极为丰富。”黄道周将讲学内容辑为《榕坛问业》一书,共十八卷,前十六卷为讲学语录,后二卷为回答友人问难的书信。清《四库全书》提要评价此书:“其大旨以致知明善为宗,大约宗法考亭,而益加骏厉。书内所论,凡天文、地志、经史、百家之说,无不随问阐发,不尽作性命空谈。盖由其博洽精研,靡所不究,故能有叩必竭,响应不穷。虽词意间涉深奥,而指归可识,不同于禅门机括幻窅无归。明人语录,每以陈因迂腐为博学之士所轻,道周此编,可以一雪斯诮矣。”

(4)明诚堂。因黄道周归乡后长居北山,众弟子择址原东皐书舍,建明诚堂。崇祯十七年(1644年)春,明诚堂落成,并举行讲会。详见《明诚堂》一文。

(5)邺山。崇祯十六年(1643年)春三月,黄道周乘舟至龙溪县邺侯山(旧名蓬莱峡),择址建讲堂,次年八月底竣工,建成三近、与善、乐性三堂。崇祯十七年五月九日、十日,黄道周两次在邺山讲堂的三近堂中举行讲会。详见《邺山讲堂》一文。

邺山讲堂禁伐碑(残)

正学堂碑(残)

编辑/版式 :卢爽娜

责编:郑炳文

审核:许丽君

监制:蔡宇飞

漳州市图书馆

_

漳州市芗城区大同路大同新巷3号

林枢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