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里一千墩汉墓群

九里一千墩汉墓群

九里一千墩汉墓群,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东边的射阳湖镇,从射阳湖镇赵家村起,一直延伸到天平乡的天平庄附近,东西长约4.5公里,在此范围内,墓墩数以千计,若悬盂覆釜。

中文名:九里一千墩汉墓群

地理位置:宝应县射阳湖镇

占地面积:16 km²

长度:4.5 km

魅力宝应:九里一千墩千古之谜

九里一千墩千古之谜

文/范敬贵

宝应射阳镇原是汉代射阳县的治所,有着2000多年文明历史。古文化底蕴深厚,在其西南约16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星罗棋布地分列着许多高高矮矮、大大小小的土墩子,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射阳墩”。就是今天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九里一千墩”古汉墓群。这些较为集中的土墓为了解汉代射阳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提供了内涵丰富的实物资料。

“九里一千墩”形成源于箕山古陆、原始先民、神话传说、渔农根本、楚汉战争、王室归葬的历史。这个汉墓群,今天虽然成为历史文化遗迹,但是仍在研究、保护、发展和利用!射阳湖“九里一千墩”汉墓群以它独特的魅力和古朴的风姿显示着汉文化的灿烂。

“九里一千墩”汉墓群,从射阳湖镇赵家村起,一直延伸到天平乡的天平庄附近,东西长约4.5公里。

《万历宝应志略》记载:“射阳墩在射阳湖之西,墩以数千计,若悬盂覆釜,大小夹持间,有径如列埏隧”。明代进士、九江知府朱曰藩在描写射阳墩的壮观时,曾有“沙墩 排万马,烟海失群凫”的诗 句。后人根据土墩的形状、用 途、历史传说分别冠以形象 而有趣的名字,如狗牙墩、乌 龟墩、虎墩、金牛墩、鸭蛋墩、 旗杆墩、夏家墩、戴墩、八角墩等等。传说汉代臧洪、陈容为抵御敌寇侵袭,在此操练兵马,修筑土墩,便有前走马墩、后走马墩和饮马池、马槽等墩名和地名。金牛墩是因此墩形状像一头卧息的牛,传说墩内有金银财宝故叫金牛墩。目前保存最好的三个标志墩之一的竹墩,因墩上长满茂密的翠竹而得名。

如此众多且规模较大的土墩是怎样形成的?通过历次的考古调查以及部分墓葬的发掘,发现每一个墓墩中都隐藏着汉代的墓穴,有的土墩中有数穴乃至数十穴。因射阳地区地下水位较高,这里墓葬都为浅穴起封或平地起封,多为木椁墓和砖室墓。这些墓都建于平地上, 然后担土覆坟墩。起初只是一个个排列有序、相对独立的家庭家族为主的聚棺丛葬地,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坟场。天长日久,这些坟墩坍了又堆,堆了又坍,加上后代不断有人杂埋于内,便逐渐形成了一个个土墩。

射阳墩出土的文物非常丰富,据史料记载:清代出土的文物就数以千计,其中汉双鱼 铜洗、汉铜虎等极为珍贵。清乾隆48年(1883年),宝应举人朱彬在射阳平家庄双墩发现了射阳石门画像,它是我国出土最早、影响较大的汉画像石刻之一。特别是一幅内容属“圣贤”画像石“孔子见老子”图,则更为引人注目,许多金石学家相继著文,将它编纂在有关著录中。鲁迅先生不但藏有此画像石的拓片,而且还专门研究过。后因日寇侵占,画像石下落不明,其拓片现在南京博物院珍藏。

后来农田改造、水利建设等,射阳墩又先后出土过数千件文物,特别是陶器,不但数量多,且造型和纹饰都较为丰富。这些汉代陶器虽然没有先秦青铜器那么精美,没有后代瓷器那样华丽,但它却有独特的粗犷豪放的风格,雄浑奔放而深沉宏大的精神。

1981年在前走马墩出土的一件彩绘凤纹杯盘套盒,设计巧妙独特,制作工艺精湛,漆色艳丽如新,充分展示了汉代漆器工艺的成就。1982年八角墩出土的夔纹青玉璧和1998年戴墩出土的龙凤白玉佩,玉质莹润,纹饰华美,雕琢技艺精湛,堪称汉代玉器工艺的杰作。出土的“淮陵玺印”一批汉代官 、私印,为研究汉代的印信制度提供了有价值的实物资料。

史书上说项伯和建安七子陈琳墓在此,但是并没有明确的考古证明。不过这里曾出土“汉铜虎”、“千斤镫”、“双鱼铜洗”等汉代以来的铜器、陶器、玉器、铁器珍贵文物数百件。

“九里一千墩”,民间传说众多有着千古之谜。相传当年小秦王赶山填海,挥舞神鞭把西边的群山赶到这里时,因疲惫困顿,酣然而睡。东海龙王惧怕小秦王填海会殃及龙宫,便派机灵的三公主趁秦王熟睡之机偷偷换走了神鞭。第二天秦王醒来,挥鞭赶山,山却纹丝不动,定在了这里,经过千百年风雨剥蚀,成了一座座土墩子。

相传天星箕伯,下界定位。他乘风而行,飘过大海,此时正是洪水泛滥之时,始终找不到要定的位置。在茫茫中,忽见海面上有一小丘,便停了下来,可是洪水继续上涨,于是箕伯用小丘上许多竹子编成箕斗运土围堰。等第二天清夜时,箕伯看看自已要定的星座位置,就是这个地方,于是用竹围、箕斗作成标志。箕伯上天了,天星归位了,人来开垦了。见有箕斗一只,后来人们就照箕斗的样子,编了很多的箕斗,便于种庄稼长五谷,创造了美好的劳动生活,并把没有开垦的高丘称为“箕山”。后来竹子编成工具被广为流传,“九里一千墩”的竹墩乃为名墩。

秦始皇与射阳湖镇“九里一千墩”也有传说:宝应东荡地区一直流传这么句话:“有人识得秦皇坟,秤称银子斗量金。”老人们说,秦皇七十二疑冢,真正的秦皇坟就在宝应东荡的“九里一千墩”。

“秦始皇是个贪得无厌的人,统一中国后还嫌疆土不够。他要用自己的神鞭赶山填海,扩大领土。神鞭就是神鞭,秦始皇轻轻一挥鞭,西部大山纷纷向东海跑去。据说我们大运河以东的大片土地,就是当年秦始皇赶山填海造出来的。秦始皇不住挥鞭,搅得东海龙宫不得安宁,东海龙王坐在水晶宫内,只觉得山摇地动海水翻腾,整个宫殿都剧烈的晃动起来。被山石砸伤的虾兵蟹将纷纷前来禀报,说是再不采取措施,水族们将死无葬身之地了。龙王赶紧召集龟丞相、蟹将军上殿议事。可大臣们面面相觑,一言不发。真是太平年岁嫌官小,兵荒马乱怕出征。秦始皇是天之骄子,手中又有法力无边的神鞭,谁敢与他作对?老龙王又气又急,像热锅上的蚂蚁在殿堂内两头乱转。龙王三公主是位聪明又美丽的姑娘,她决心牺牲自己,为父亲分忧,为水族解难。于是,她变成村姑,赶着一群羊走近了秦始皇。秦始皇本是好色之徒,当晚便和三公主成了亲。公主呢,也尽力博取秦始皇欢心,朝朝暮暮缠着他,时时刻刻想着那支神鞭。一天晚上,三公主将秦始皇灌得烂醉如泥,便用白己的牧羊鞭换走了秦始皇的神鞭,化着一阵轻风回到了大海。一觉醒来,秦始皇连唤“美人”,可哪里还有美人的影子。幸好“神鞭”还在,于是他又挥鞭赶起山来了。可奇怪的是,任凭他挥得手酸臂痛,也赶不动一块石头。那些未赶平的山头,就成了九里一千墩。秦始皇又气又恼,加上赶山劳累,又多亲女色,终于支撑住,“哇”的一声,吐血不止,如山崩地裂,倒在地上再也起不来了。时值炎夏,尸体很快腐烂发臭。大臣们不敢声张,悄悄地将秦始皇的尸体葬在一个高墩之中,然后便装模作样地“起驾回京”。人们猜想,埋葬秦始皇的地方,一定是金银珠宝无数,九里方圆,一千高墩,哪一个是秦皇坟,至今无人知晓。人所共知,“九里一千墩”是汉墓群,说它是秦皇疑冢。”这个传说只不过民间传说而已,没有考证。

“九里一千墩”遭过劫难,有一本书叫《中国盗墓史》,将盗墓名人一一作了述说。古代有“事死如事生”的丧葬习俗,生前喜爱之物、珍贵之物悉数陪葬,皇帝贵族作为财富的主要占有者,其陵寝墓葬中必然埋藏着丰富的钱财珍奇,所以成为盗墓者所觊觎的主要对象。历朝历代皇室贵族墓葬遭盗掘的例子举不胜举。民国时期军阀孙殿英直接演出一场《东陵大盗》。

据说射阳湖“九里一千墩”遭遇过一次劫难, 《盐城县志》记载,宋理宗绍定三年(1230)山东红袄军义军领袖李全,率部占据楚州,于扎墩一带大造战船,并在射阳湖演习水战。曾下令“发冢掘墓”,用墓内的楠木棺板制造战船,汉墓群遭毁。

《续资治通鉴》又载:“李全造船益急,至发冢取杉板,炼铁钱为钉,熬囚脂为油灰,列炬继晷,招沿海亡命为水手;又给赵璥夫,以蒙古为辞,邀增五千人钱粮,求誓书、铁券。朝廷犹遣饷不绝,全得米。射阳湖人皆怨,至有‘养北贼,戕淮民’之语。”为了取代南宋,李全打造战船时掘墓取板,聚钱炼铁,杀人熬油,已发展到丧心病狂的地步,如此农民起义军,谁人恭维。数落李全拥兵自重,周旋于蒙、宋、金三国,为害淮东十余年,实在是可惜可叹。他那一切以自己利益为优先,于射阳湖反叛,实力扩张,其野心可杀可戮。“全造舟益急,至发冢取煔板”,这就是李全众兵聚乱射阳湖时,造成“九里一千墩”汉墓群最早一次大劫难的事实真象。

射阳湖古今究竟有多少土墩?明代吴敏道诗云:“三千射阳墩,错落射阳路。”民谚亦云:“ 射阳三千六百墩,不知谁是楚王坟。”清代以来一直称为“九里一千墩”。1960年调查统计尚有大小墩阜八百余座,1998年经过考古调查土墩仅剩七十余座......

本文系泽文梦笔(ID:zewenfjg)出品,宝应生活网经授权发布。

《武汉百年瞬间》第二十九期:千里汉江第一桥江汉桥竣工

1949年5月16日,武汉解放。从此,武汉的发展揭开了崭新的历史篇章,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市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武汉而奋斗,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兴建了武钢、武重、武船等一批国字号大型企业,战胜了1954年特大洪水,万里长江第一桥飞架南北,科技、文教、卫生事业得到长足发展,武汉成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城市、华中地区最大的交通枢纽、全国重要的教育科研基地,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期推出——千里汉江第一桥江汉桥竣工。

江汉桥位于汉口武胜路和汉阳武胜码头之间。1853年,太平军曾在今江汉桥桥址处架设浮桥。1953年,武汉市人民政府决定修建汉江公路桥。1954年2月,铁道部大桥工程局完成大桥初步设计,9月完成技术设计,同年冬由大桥工程局二桥处开始施工,1955年12月25日竣工,1956年1月1日通车。毛泽东题写桥名(手迹现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桥长322.37米,桥宽25.5米,设计荷载汽—18、挂—100。两岸为“U”型桥台。正桥部分为三孔不等跨连续钢板梁、钢桁拱混合结构,两岸引桥均为2孔20.5米变截面钢筋混凝土连续梁。江中两墩桩直径为55厘米,落在粗砂卵石层上,桥墩呈圆端型。中孔最高航行水位28.10米(吴淞高程,下同),中孔桥面中心标高43.34米。沿江两岸的4个引桥墩,除汉口沿汉江边管桩落于细粒砂层上外,其余均落在砂质粘土层上。汉口岸桥台,管桩直径40厘米,桩长20米,共计189根;汉阳岸桥台,管桩直径40厘米,桩长30米,共计94根。江汉桥概算总价为920.7万元。

由于交通饱和,经常造成交通阻塞。1986年11月3日,市人民政府决定原桥结构不动,加宽现有车道,两侧各兴建7.5米宽的慢车道桥1座。该桥的扩宽改造工程由铁道部大桥工程局勘测设计院承担设计,引道及翼道等部分由武汉市市政工程设计院设计,大桥工程局第四桥梁工程处施工。1986年12月28日正式动工,1988年5月8日竣工验收,14日正式开通两侧慢车道桥。工程投资2700万元。2005年7月,该桥再次大修,加固两岸桥墩和跨墩钢梁,重铺沥青砼路面。

江汉桥是汉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桥梁。该桥与武汉长江大桥组成的交通大动脉,将武汉三镇连成一体。

经过多年建设发展,汉江上自上游而下依次有:汉宜铁路蔡家湾汉江特大桥、蔡甸汉江大桥、中法友谊大桥、四环汉江大桥、长丰桥古田桥、汉江湾桥、知音桥、汉水铁路桥、月湖桥、江汉桥、晴川桥共12座桥。

-The End-

FM89.6武汉交通广播

审核:王波

责编:张锋 王纲

朗读者:曾建斌 付伟英 许愿 王阳

作者名字:丁韡韡 李梦欣 杨美 吴燕 邹璇 汪幸美 张均 张昀 张莹 张道旺 张磊 陈迟 陈杰 高青 谢为建(按姓名笔画排序)

音频制作:孙思元

编辑:汪昕怡

徐州有一群85后,整日泡在古墓里玩穿越,竟让千年前的宝贝复活!

今年1月,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播出后,受到年轻群体热捧。坐了多年冷板凳的文物修复师,成为新一代“网红”。其实不仅在北京,咱徐州也有这么一帮人。他们每天面对灰头土脸的文物,通过一双巧手,让这些古老的玩意儿重获新生。和大家想象中的不同,这一群人,大部分都是朝气蓬勃的“85后”,他们“十八般武艺”样样通,修复得陶器、铁器,也修得好楚王陵金缕玉衣。

近日,记者走进徐州博物馆文保楼,走近了这群与文物为伴的神秘工匠,揭秘顶级文物“复活”技术。

走进修复室

化学药剂味混杂着文物的老旧气息

徐州博物馆建成于1959年,后历经三次改扩建,由陈列主楼、土山东汉彭城王墓、汉代采石场遗址、乾隆行宫及碑园四个展区组成。陈列主楼的后面,紧邻土山汉墓的一座三层小楼,就是文物保护部所在地。

走进修复室里,整齐的工作台上摆放了各种工具,修复师们正在一旁细细测绘,几乎每一个人都手捧器物在进行仔细研究……空气里弥漫着一股化学药剂的味道,混杂着文物的老旧气息。

许多精美绝伦的文物都曾到过这里,如今它们均以当年的模样静静地躺在博物馆展厅的陈列柜中,有S形龙玉佩、玉面罩、黑陶高柄杯、铜列鼎、金缕玉衣……你可能无法想象考古工作者在最初发现它们之时的面貌。

老大姐张亚

制作玉龙拓片必须把握好拓印时机

张亚正在制作“玉龙”拓片

文物保护部现有工作人员10名,年过半百的张亚,是其中的老大姐,2000年进馆。“刚来那会儿,几乎天天让我洗瓷片……”由于工作过于枯燥,张亚曾想过放弃。2001年,楚王陵金缕玉衣修复开始,张亚和另外一名同事负责修复,“摊上这么个活儿,作为一个工匠,一辈子也值了。”经过18个月的玉衣修复,张亚发现了其中的魅力,从此专心致志,如今的她可谓多面手。

“制作拓片,先要剔清被拓物件的花纹或文字”,张亚一边说,一边进行演示,用宣纸覆盖要拓的文字或花纹,用毛巾轻轻润湿使宣纸贴于器物表面。倘若有部分不能紧贴,就要在宣纸上再蒙上一层软性吸水的纸保护面,再用蘸了白芨水的毛刷轻轻敲捶,赶走残留在宣纸与器表间的气泡。白芨水是用中药泡出的无色、透明但略有粘性的水,有利于宣纸附着在器物表面,拓印后易剥离。

去除纸保护面后,不能急于拓印,需待湿纸稍干。过了十几分钟,张亚开始用带墨均匀的扑子,轻轻扑打纸面。扑子,俗称“拓包”,用塑料薄膜包裹棉花,再包裹一层纹理细腻的丝绸或其它丝织物既可。

新工匠徐峰

受收藏热影响理工科少年转行考古

徐峰统计玉棺残片

制作一个拓片一般需要半小时左右。对张亚这样的熟手而言,一天能制成20个。但对新手来说,一上来都需要反复练习几个月。

27岁的徐峰说,平均每人需要拓过5000张宣纸后,才能练出来。

徐峰是科班出身,本科时在南京财经学院就读物流专业,研究生考到内蒙古师范大学考古专业。

“怎么想到转行了?”

“还不是受到收藏热的影响?我喜欢看《探索发现》《鉴宝》《故宫》等节目,还有百家讲坛,王立群讲的《汉代风云人物》。”

去年3月,徐峰像每一个进馆的新人一样,照例修了一个多月的陶器,在他看来,修陶器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这一年来,徐峰修复的器物可不少,按种类划分,陶器有新沂高庄墓地出土的陶器,睢宁的瓷瓿和釉罐;铁器有淮安铁剑除锈、封蜡。

古墓拍照

墓室阴冷蚊虫横行拍照过程很刺激

“文物都是不可再生的,看到一件件精美的文物支离破碎,我感到不忍心,想把老祖宗留下的文物保存下来。”徐峰说。

陶器的修复也有一定规律可循。根据每一块碎片的茬口、纹饰、厚度、形状、颜色特点进行分类,这个过程需要一遍一遍地筛。比如有口牙的应该是口,带着弧度的应该是底,比较薄的碎片应该是腹部……徐峰说,这有点像对待一个在车祸中失去肢体的病人,而他的任务就是保护其躯体得以完整和延续。

干这一行也需要经常去墓地。徐峰认为,虽然不像小说《盗墓笔记》《鬼吹灯》中描写得那么惊悚刺激,却也充满神秘和乐趣。

电影剧照,图文无关)

去年夏天,徐峰跟随考古人员到驮蓝山汉墓拍照,一待就是两天。7月份的野外,天气炎热,苍蝇、蚊子横飞。徐峰负责遗址保护,要在封墓前把墓室内结构的照片拍好。

他打着LED灯就进去了,但没想到墓室外面热,里面却很阴冷,山顶还有水渗入,墓室内一片冰凉潮湿。

考古人员显然很有经验,用事先准备好的敌敌畏朝着墓室内一阵猛喷,很快,虫子的尸体纷纷落下。连着恶心加忙碌,那两天,徐峰每日只吃一顿饭。

科班女自述

整个文物系从事本专业的不足20%

文保部的女孩子不多,却是“巾帼不让须眉”。侯茹今年29岁,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本科学的是文物鉴赏与修复,研究生学的是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专业和工作很对口,也曾经在南京博物院实习过。

可毕业后从事相关专业的同学并不多。“我们文物系两个班共72人,考研2人,但现在从事本专业的不超过15人,其中大部分开古玩店或在拍卖行工作。”侯茹说,文物修复专业比较冷门,人才缺乏一般是师傅带徒弟的帮带方式,加上薪资待遇不高。本来女孩子就少,毕业后从事相关行业的女孩子更是鲜有。

作为徐州本地人,出于从小对于家乡文化的熏陶和对徐博的向往,侯茹拒绝了大城市的丰厚待遇,进入徐博文保部。

“文物修复不仅需要心细如针,需要耐得住寂寞,更要对相关专业知识技能熟练掌握。文物修复不仅要具有相当的历史、绘画、文字功底,还要掌握—定的化学、物理、美学、材料材质知识。除了专业技能,还需要强的耐心、责任心和毅力。文物修复是一项非常细致且耗时很长的工程,要做到慎之又慎,不能有一点马虎。文物也有生命,手术不允许失败,否则一段历史也许就此消亡。”或许因为科班出身,侯茹谈及修复行业时,显得十分专业。

航拍汉墓

看到土山的全貌很震撼

文物拍照要注意光线、文物材质应该用什么样的背景,如何拍出质感和细节,都需要靠实践和经验慢慢积累。侯茹经常去室外、田野进行文物拍照,并于今年2月买了一台航拍机器,她要航拍文物。

2016年,侯茹航拍的第一件作品,就是座落在徐博内的土山汉墓。“我看到了土山和徐博的全貌,很震撼。”

从业两年来,侯茹先后参与过土山石质文物、阳鬼山陶俑、北洞山陶俑、新沂高庄墓群等项目的修复。拍摄了上千张照片,经她手的器物多达三四百件。如今,她主攻瓷器、陶俑、铜镜的修复,以及文物摄影

侯茹拍照记录出图文物

回家后,侯茹把时间都用来充电,锻炼英语口语,看BBC历史纪录片《博物馆之谜》,最近看《故宫》《南宋》,看《国宝档案》。经常去阅览室借阅各大博物馆珍品图册。

作为文物修复工匠,也会尝试跟文物交流,穿越古今,与百年之前的人进行对话的一种特殊职业和特殊生命体验。“文物保护承载历史文明,传承历史文化,如何更好的保存延续,并且让它变得更有价值,只有带着使命感去做。才能无愧于工匠精神,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侯茹说。

退伍兵杜鹤

文物修复只需要恢复原貌不能创造

杜鹤正在对出土文物进行测量

27岁的杜鹤当兵退伍回徐,年龄虽然最小,却是这群80后中进徐博工作最久的一个。

2011年,杜鹤来到文保部,一开始负责修陶器。陶罐破破烂烂,杜鹤觉得没什么意思,很枯燥。但随着修复工作的推进,经手的“好东西”越来越多,杜鹤也从“兴奋”变为“淡定”。在他看来,文物修复是一件不能有创造的工作,要最大程度地恢复文物的原貌。

杜鹤拿手的是清理棺椁,难点在于发掘、提取信息的过程。“如果不知道棺的具体结构,不小心把东西破坏掉了,没注意把朱砂去掉了,或是漆皮被铲掉等,都会对文物造成破坏。”杜鹤说。

经年日久,杜鹤总结出了文物修复的三种标准:一是考古标准,即将文物器形、尺寸大致恢复,作为资料保存,不要求器物的完整性;二是展陈标准,将器物修复得完整漂亮,“远观一致,近看有别”;三是艺术品修复,完全接近原貌,无论是放大镜还是显微镜,均看不出是修复过的。

文物修复师们在修复文物

主任赵晓伟

镇馆之宝金缕玉衣的艰难修复过程

赵晓伟是文保部主任,参加工作十多年,曾参与修复过3件玉衣,分别是2001年至2002年,狮子山楚王陵出土的金缕玉衣;2012年至2013年,拉犁山鎏金铜缕玉衣;2013-2014年,徐州博物馆馆藏的金缕玉衣。他也增修复过3件铠甲,并对外展出。

赵晓伟讲述了金缕玉衣的修复过程。金缕玉衣1995年出土于徐州狮子山楚王陵,与其一并出土的汉兵马俑等2000余件珍贵文物,被评为1995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20世纪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

由于金缕玉衣的金缕几乎被盗墓者抽尽,很多玉片遭到破坏,散落一地,现场共有3800块玉片,致使玉衣片严重损坏,给修复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先要根据尺寸判断这些‘玉片’所属位置,比如有的‘玉片’尺寸较大,应该是在腿部。”赵晓伟说,“判断过程很复杂,需要反复调整、排列组合,不断地肯定、否定,再肯定、再否定,最后形成符合规律的合理组合方式。”

“不过,出土的玉片中都会有些特征片,比如眼睛、鼻子、大拇指、头顶玉等都有特殊的造型,我们就根据这些特征玉找规律,进行放射性的排列、组合。然后,根据‘玉片’尺寸,找专门的玉器加工厂加工成真正的玉片,最后用金线、银线或铜线穿起来。”赵小伟说。

历时1年零9个月,终于成功地使这件国宝恢复原貌。经修复的金缕玉衣长1.74米,共使用玉片4248片,金缕重1576克,耗资50余万元,是目前已发现的时间最早、玉片最多、玉质最好、工艺制作最精的金缕玉衣。

文物修复师对狮子山陪葬墓玉枕修复

链接徐州博物馆文保部修复的宝贝

修复火山汉墓出土的刘和银缕玉衣

修复狮子山楚王墓出土金缕玉衣、玉棺

修复拉犁山汉墓出土鎏金铜缕玉衣

修复馆藏金缕玉衣

复原修复一批玉面罩

保护修复狮子山楚王墓出土铁铠甲等珍贵馆藏文物

整体迁移异地保护明代徐州卫兵器库

整取迁移异地保护睢宁县明代彩绘砖雕

都市晨报记者 徐晓旭/文 刘冰/摄

小编工资已与此赞挂钩,一赞一分钱,求!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