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忠堂宝谟楼

鉴忠堂宝谟楼

鉴忠堂宝谟楼(接旨亭)位于新郑市新建路办事处向阳街西接旨胡同。据清康熙四十一年《新郑县志》载:“鉴忠堂宝谟楼遗址(补载)按:明穆宗赐高相国拱所建,在城内东街道北。”高拱八世孙高海勤先生回忆,鉴忠堂宝谟楼上层建筑在清代被毁坏,民国时期知名人士田双林等人保护古迹,把扒掉的砖放在八卦洞内。屋顶和墙体全用青砖砌造,中间隆起,四,鉴忠堂宝谟楼,鉴忠堂宝谟楼简介,鉴忠堂宝谟楼-郑州市新郑市鉴忠堂宝谟楼旅游指南

园林瑰宝丨北海阅古楼《三希堂法帖》石刻

阅古楼位于北海琼华岛西麓,始建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是一座风格独特的园林建筑。楼依山而建,呈半圆形,上下两层,左右环抱,楼内四壁嵌满《三希堂法帖》石刻,共四百九十五方。为中国古代书法集成的石刻珍品。

阅古楼石刻是我国保存自魏晋以来最为完整的古代书法石刻珍品集成,全名为《御制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此丛帖按照历史顺序排列了我国历代书法家的作品,从中不仅可以系统地了解各时代书法家的风格及演变过程,而且还有助于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学习和研究。

小编为大家精选

北海阅古楼中著名法帖石刻

与大家一同领略中国书法艺术之美

快雪时晴帖

【文】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首山阴张侯

王羲之【晋】字逸少,琅琊临沂人。草隶、八分、飞白、章行等诸体皆精,草隶为古今冠。草书法张芝,正书学钟繇,后又遍习梁鹄、蔡邕等书,精研体势,增损古法,一变汉、魏朴质书风,创研美流便之体。与钟繇并称“钟王”,与其子王献之并称“二王”。于我国书法艺术史上具有继往开来之功,后人以“书圣”誉之。

伯远帖

【文】珣顿首顿首伯远胜业情期群从之宝自以羸患志在优游始获此出意不克申分别如昨永为畴古远隔岭峤不相瞻临

王珣【晋】字元琳,小字法护,琅琊临沂人。善行书、草书,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一《题王珣真迹》云:王珣书“潇洒古淡,东晋风流,宛然在眼。”

蒙诏帖

【文】公权蒙诏出守翰林职在闲冷亲情嘱托谁肯响应深察感

柳公权【唐】字诚悬,京兆华原人。公权博贯经术,其书法结体劲媚,自成一家。书法初学王羲之,后遍阅隋唐名家笔法,融北碑方笔于楷书之中,兼得欧体紧密、瘦劲险峻及颜体纵势、行笔转折等两家之长,从而形成结构严谨而开拓、用笔挺秀劲健之楷书字体。

中秋帖

【文】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

王献之【晋】字子敬,王羲之七子。工书、正、行、草书诸体兼擅,尤精行草,与其父并称“二王”。

咏阅古楼御制诗石刻

【文】宝笈三希萃法珍 好公天下寿贞珉 楼飞四面开屏障 神聚千秋作主宾 不杂赢刘夸博广 略存魏晋要精真 游丝灯影参元契 大块文章沆瀣津 乾隆甲戍春御题

高宗【清】爱新觉罗·弘历,清朝第六位皇帝,年号“乾隆”。乾隆帝在位期间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乾隆书法在传承经典上下了很大功夫,他不断追摹先贤,组织人员编撰《石渠宝笈》、《秘殿珠林》等书画著录。

图文提供:北海公园管理处

开馆时间:9:00-17:00 15:30停止入馆

*园博馆已实行实名制入馆,请您携带有效身份证件入馆参观(学生请携带学生证)。

*园博馆作为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长期开展各类园林主题校外教育活动,欢迎北京市中小学生持“北京市中小学学生卡”(天坛背景,无照片)到馆内中央大厅游客服务中心进行刷卡登记。

游客服务中心咨询电话:010-63915025(周二至周日 9:00-17:00)

园博馆倡导绿色出行,推荐您乘坐地铁或公交前往参观:

铁路线:地铁14号线至园博园站,换乘专55路公交车至正门下车。

公交路线:乘坐327路、385路、951路至芦井站下车,向东步行5分钟即到。

喜欢我们的文章,为我们点赞吧

展览 | 教育 | 文化丨收藏丨学术

重庆忠县石宝寨传说:鸭子洞和流米石,却远不如寨楼本身奇特

备受赞誉的石宝寨

重庆忠县,有一个神奇的地方——石宝。这里不仅有美味诱人的石宝蒸豆腐,还有一座奇异的建筑——石宝寨。石宝寨是世界八大奇异建筑之一,而其他7个其实并没有定论,八大奇异建筑代表着一种赞誉,而并不是一种确切的指代。

只闻其名,不见其身

虽然享有盛誉,但是了解石宝寨,或者说真正去过石宝寨的人却并不多。在近些年,忠县当地开始对石宝寨进行更加广泛的宣传和推广,让这颗“江上明珠”被更多人所了解,同时也吸引了更多人前来一睹其真容。

此前,重庆游品也只是听闻忠县有着这样一座奇异的建筑,但是却从未有缘得见。直到这一次,终于不再是只闻其名,不见其身。

奇异的石宝寨

石宝寨的主体建筑部分,其实是它的寨楼,也是从山脚直通山顶的通道。而严格意义上的石宝寨,应该还包括了山顶的寺庙以及山下的寨门等。

比较奇特的一点就是,位于山顶的寺庙,是在寨楼修建之前就提前动工的。也就是说,在没有寨楼这一登山路径之前,以前的人就已经在山顶修建寺庙了,这样的操作还真是有些令人不解。

据了解,为了能够上山,当时的人们采用了非常传统的方式,即在山体上凿洞,然后徒手攀登,类似于现在的攀岩,不过,当时可是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如今,如果仔细观察,在山体上,依然能够见到当年遗留下的凿洞痕迹。

说起来,石宝寨寨楼的建筑规模并不算大,但是它为何就成为了世界八大奇异建筑呢?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了解石宝寨寨楼的建筑形式。在我国现存的几座高层木结构建筑当中,石宝寨寨楼是唯一的一座穿斗式建筑。所谓穿斗式建筑,就是用穿枋将柱子串起来,不使用铁钉来固定,仅仅依靠木材自身来实现整体建筑的架设。

而这还并不是最关键的部分,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整个寨楼都依附于起伏不平的山体之上,更是加大了整体的施工难度。同时,从石宝寨寨楼修建至今,已经过去了400多年,虽然后世也有多次维修、扩建,但是其基础部分能够屹立这么长的时间,绝对是建筑史上的奇迹。

石宝寨寨楼一共分为了9层(不计算后来修建的奎星阁),拥有99级台阶,有着“九重天”的寓意。在寨楼的各层之中,分布着不同的景物,有记载捐助修缮者的晴雨碑,忠县历史人物巴蔓子、甘宁、严颜,虽然很多都是后世修建或者题刻的,但也算是给寨楼增添了一些人文元素。

在第7层到第9层的部分,有一段单独上山的通路,被称为链子口。如今这里已经有了比较好的防护措施,但在此之前,这条路可是相当惊险。

由此而上,就能够来到位于山顶的寺庙,如今它已被改为天子殿,供奉着关羽、四大天王、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而这里,也有着石宝寨最著名的两个传说。

石宝寨的传说

鸭子洞

这是位于山顶的一个洞口,看起来像是被封闭的一口井。据说,此前这洞口总是云雾缭绕,大家对它很是好奇,想要知道它究竟通往何处。于是,就选了一只鸭子,在它腿上做上记号,然后放入到洞中,没过多久,这只有标记的鸭子就出现在了长江之上,正好说明这个洞口和长江直接相连。而这个洞口也就被称为鸭子洞。

后来,有地质专家前来勘探,发现这个洞会影响石宝寨的整体建筑结构,有一定的安全隐患,于是就将此洞封闭,从此就只留下了一个洞口。

流米石

其实,这也是一个关于洞口的传说。有人用非常简练的语言将其概括了出来:“相传,石穴有米出,可饭一僧,僧嫌孔小,凿大,米绝。”这其实就是一个劝戒大家不要贪心的故事,不满足于现状,一心只想索取更多,最后却什么也得不到。

这些传说故事,给石宝寨增填了更多的神秘色彩,也成为了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算是石宝寨吸引人的亮点之一。

石宝寨前后对比

如今我们所看到的石宝寨,和最初的石宝寨已经大不一样,不仅仅是因为后续的维修和扩建,更明显的改变就是因为修建三峡工程而造成的水位线改变。

为了能够在原址的基础上对石宝寨进行保护,特意修建了一堵围墙,将石宝寨和长江隔绝开来,即便在长江达到最高水位的时候,也不会对石宝寨造成任何的影响。而在长江水位高涨的时候,整个石宝寨就如同一座孤岛,也像是江上的盆景,所以,在冬季水位高涨的时候,石宝寨也将会达到自己的颜值巅峰。

从历史照片上,我们能够看到石宝寨曾经的样子。它依然屹立与山岩之上,而在它的周围,是最为普通的居民区,当年最早的一批人在此安营扎寨,才让石宝寨之名得以留存。

而如今,石宝寨早已不在如当年那般充满生气,周围的居民都已经搬迁,虽然很多人选择就近搬迁,转移到了临近的“新寨子”,但是中间的一座吊索桥,也让这里产生了严重的隔离感。

实话实说石宝寨

石宝寨在2001年被评定为4A级景区,从其规模和体量来看,已经是做到极致了。而石宝寨寨楼本身也是足够奇特,穿斗式建筑形式和依附山势而建的特点,已经足以证明它的特殊性。是否值得去?回答自然是肯定的。

不过,石宝寨有一个很明显的缺陷,那就是它的孤立性。因为石宝寨是一个孤立的存在,游客来到此处,游览完之后,就再无其他地方可去,这样显得有些遗憾的游览体验,必定很难成为更多人的选择。

石宝寨值得一去,但是如果只是为了看它,那么你的忠县之行就会显得太过单调。因此,关注重庆游品,获取更多重庆忠县旅游攻略。

古城古藏|太原双塔寺宝贤堂集古法帖有奥秘:宋太宗为啥偏偏写成“昔人已乘白云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古城古藏,

怀古思古。

太原出发,

我们继续以影像访古。

由太原市文物局、

太原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

继第一集

古城古藏|赵卿墓:庞大奢华的地下军团

第二集

古城古藏|徐显秀墓壁画:千年丽影缠绕胡风汉韵

第三集

古城古藏|千年佛舍利,照见晋阳城最生动的一段光阴

第四集

古城古藏|晋祠宋代小木作,谜一样的存在

本期特别推出第五集:

▲《古城·古藏》第五集 笔墨芳华

总策划:刘玉伟 于振龙

策划:冀晓峰 陈雅彬 常一民 冀美俊

王新生 王江 陈风

编导:史青龙 刘昕 韩萍 白杨

摄像:董虎凌 王冠

电子编辑:刘东海 刘雅静

包装:黄捷 王茂军

制片:韩萍

制片人:吴涛 姚震 宋立芳

监制:姬发军 王俊伟

总监制:李建国

出品人:刘玉伟 于振龙 冀晓峰

▲《宝贤堂集古法帖》

别看它样貌深沉,

内心却深藏锦绣。

刻痕所形成的笔锋,

好似从胞衣中自然生发。

法帖,

供人学习书法做范本用而得名。

在明代,

习帖更变为了当时文人雅士们

精神的至高追求。

《宝贤堂集古法帖》,

明代晋世子朱奇源于弘治二年

集刻的十二卷石刻丛帖,

是迄今为止,

全国唯一保留原石的明代法帖。

162块刻石,

128位书家,

真、草、行、篆各种书体包罗尽显,

中国书法的兴衰流变,

被严谨忠实地保留下来。

上自史前仓颉

下迄明代张弼。

情致与物相,

在这里一线相传,

步步卓绝。

530年前,

初生的法帖可谓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臣幼好书法,父王因臣所好,

命臣采择古今字帖之佳者,

集成巨册……”。

为一睹芳容,

她的“粉丝”们都要焚香沐浴,

心怀虔诚。

▲《宝贤堂集古法帖》明拓本

刻帖之风始于宋代。

宋代有三大法帖名扬天下,

最早的一部是:

宋太宗下令编刻的《淳化阁帖》。

可惜原刻毁坏殆尽。

现在完整的宋拓全本只残存一部,

保留在故宫博物院内。

宋徽宗时,

曾命人刊刻《大观帖》。

北宋灭亡后,

便下落不明。

《绛帖》,

宋代三大法帖中,

唯一的一部民间刻帖。

此帖是北宋尚书潘师旦,

在老家山西绛州“摹刻勒石而成”。

而《宝贤堂集古法帖》则属集大成者,

它不仅收集了《淳化阁帖》、

《大观帖》和《绛帖》的精华,

同时还增刻了

晋王府内私藏多年的名人法书,

包括唐褚遂良、宋黄庭坚

元赵孟頫、明宋克等书法珍品。

▲《宝贤堂集古法帖》拓本

在这里,

东汉才女蔡文姬,

就展现出了她另一项不为人识的才华。

“天不仁兮降乱离,地不仁兮使我逢”,

《胡笳十八拍》中的声声离苦,

铸就了蔡文姬文学史上的不朽高峰。

宝贤堂内的一句

“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汉祚衰”,

更是将这位才女的手迹墨宝传留世间。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是唐代人崔颢的经典诗句,

然而,

在《宝贤堂集古法帖》中,

宋太宗的御笔却写为了

“昔人已乘白云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从黄鹤到白云,

经典在这里走出了一个奇妙的岔路。

▲《宝贤堂集古法帖》拓本

穷尽世上最灵动的笔触,

品出人间最深情的意蕴。

她的华美本该毕恭毕敬小心翼翼。

然而,

历史的脚步,

却在晋王府门外轰然响起。

明末清初,

太原屡遭兵燹,

晋王府在被大火吞没的同时,

宝贤堂石刻也随之散落民间。

清顺治十三年,

时任山西巡抚的白如梅崇儒重道,

命下属于马肆、断桥、荒砌之间寻访遗石。

清顺治十四年,

太原知府宗彝共同参与寻访,

石刻收回大半。

清顺治十六年,

太原知府宗彝将搜集回的

《宝贤堂集古法帖》刻石,

置于太原府属后圃。

康熙十九年,

阳曲县令戴梦熊与名士傅山

依据《宝贤堂集古法帖》初拓本,

又补刻了所失的53块刻石。

康熙二十年,

移至三立书院。

民国初年,

石刻移置于山西省督军府,

后又移存于傅公祠

直到1980年,

《宝贤堂集古法帖》刻石被迁入永祚寺,

直到今天。

好在,

这一切,都回来了。

多少人,再一次焚香沐浴,

心怀虔诚;

多少人,再一次慕名而来,

凝视欣赏。

石迹与墨迹重建的,

是中国文化所独有的惊艳与纯粹。

▲《宝贤堂集古法帖》拓本

双塔博物馆《宝贤堂集古法帖》首次面向公众开放

凌霄双塔

美国地质学家张柏林拍摄于1909年的太原双塔

▲ 美国人克拉克率领的探险队

于1908年5月至9月拍摄的太原双塔寺

▲ 美国人克拉克率领的探险队

于1908年5月至9月拍摄的山西太原双塔寺

▲从宣文塔(新塔)拍摄坐在文峰塔(旧塔)

上的克拉克先生和随行人员

克拉克探险队于1908年5月至9月拍摄

▲1948年美国《时代》记者拍摄的双塔寺

图 |冀晓峰 双塔博物馆 迎泽发布

视频 | 太原广播电视台 太原市文物局

视频、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

审核|方天戟

End

点击往期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