揽头窝堡遗址

揽头窝堡遗址

揽头窝堡遗址位于吉林省德惠市边岗乡丹城子村揽头窝堡屯,是金代时期遗址,遗址地表散布着大量古代砖瓦、陶器、瓷器的残片和各种建筑构件。

中文名:揽头窝堡遗址

地理位置:吉林省长春市德惠市

编号:7-0118-1-118

所处时代:金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吉林大安市尹家窝堡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遗存研究

摘要:尹家窝堡遗址是辽金时期的制盐遗址,遗址中发现了大量动物骨骼遗存,总数达3439件。包括软体动物类、鱼类、两栖动物类、鸟类和哺乳动物类骨骼,此外还出土了大量骨、角、蚌制品。对该遗址2015年出土的动物骨骼进行个体及种群的统计和分析,探讨该遗址居民的生业模式和遗址周围的生态环境,为复原这一区域古代居民的生活图景提供重要线索。

尹家窝堡遗址位于吉林大安市安广镇永丰村尹家窝堡屯西北约2.5公里处,在新荒泡的西南岸。2015年7月至10月,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大安市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对该遗址进行了第二次发掘,发现了辽金时期的聚落和煮盐遗存,出土了丰富的各类遗物。本文就遗址内出土的动物骨骼遗存进行综合研究,探讨该遗址及周边地区的经济模式、饮食结构、手工业水平和生态环境等相关问题。

一、动物遗存出土简况

尹家窝堡遗址2015年共出土动物骨骼3439件,其中可鉴定种属的标本903件,只可鉴定部位的标本393件,碎骨2143件。动物骨骼主要分布在发掘区的东部,在房址、灶址、灰坑、灰沟中都有出现,其中,以灰坑中出土的动物骨骼数量最多,约占总数的39%。

经鉴定,该批动物遗存可鉴定种属至少有27种,可分为软体动物类、鱼类、两栖动物类、鸟类和哺乳动物类五大类。

二、动物遗存种属鉴定与描述

(一)软体动物Mollusca

软体动物壳标本共计423件,由于受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标本大多残破不堪,边缘风化严重。其中,可鉴定种属及部位的标本178件,约占总数的42%。

1.中华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ahayensis)

标本3件。最小个体数为3。中华圆田螺壳质薄而坚固,整体呈圆锥形。每个螺层皆向外膨胀,壳口近卵圆形(图一,1)。

2.纵肋织纹螺(Nassarius variciferus)

标本3件。最小个体数为3。纵肋织纹螺外形为圆锥形螺塔,螺表面具有显著的纵肋和细密的螺纹,两者相互交织成布纹状(图一,2)。

3.圆顶珠蚌(Unio douglasiae)

标本58件,其中左侧27件,右侧18件。最小个体数为27。圆顶珠蚌壳外形呈长椭圆形。贝壳两侧不对称,壳前部短而圆,末端稍窄扁(图一,3)。

4.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

标本114件,其中左侧1件,碎片113件。背角无齿蚌外形呈有角突的卵圆形,前端圆,后端略呈斜截形(图一,4)。

(二)鱼类Osteichthyes

鱼类标本共计620件。其中可鉴定种属的标本180件,可鉴定部位的标本374件,其详细统计见表一,由于发掘时筛选不够细致,所以可能有体形较小的鱼骨未被收集的情况。

1.鲫鱼(Carassius auratus)

鲫鱼的咽骨前侧呈尖状,外侧为缓弧形,咽齿呈竖条状。前腮盖骨的骨片较为扁平,整体呈新月形,下侧有一排小孔。胸鳍棘整体呈竖条状,骨干外侧有一排小倒刺(图二,1、4、5、12)。

2.鲤鱼(Cyprinus carpio)

咽骨整体呈三角形,咽齿为圆柱状。胸鳍棘与鲫鱼相比,内侧的竖沟要深很多(图二,2、3、10、13)。

3.鳙鱼(Aristichthys nobilis)

前腮盖骨近三角形,骨片较厚(图二,14)。

4.鲶鱼(Silurus asotus)

主腮盖骨骨体扁平,纹路清晰。背鳍棘近端关节面中间有一个小孔,棘略有弧度(图二,6、7、11)。

5.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

胸鳍棘骨质较硬,棘部前后两侧都有细小的倒刺,前侧的倒刺较后侧的更为细密,棘体部分有点状纹路(图二,8、9)。

(三)两栖动物类Amphibia

1.蛙(Ranidae sp.)

蛙的动物骨骼标本共计60件,包括椎骨4件、肱骨15(左5,右10)件、尺桡骨4(左1,右3)件、股骨4(左2,右2)件、尾杆骨4件、胫腓骨19(左9,右10)件、髋骨8(左4,右4)件、跟距骨2(左1,右1)件。最小个体数为10(图二,15~19、22)。

(四)鸟类Aves

鸟类动物骨骼标本共38件,其中可鉴定种属的标本14件。

1.家鹅(Anser domestica)

标本2件。最小个体数为1。从跗跖骨推测,应为雄性成年个体(图二,23、25)。

2.环颈雉(Phasianuscolchicus)

标本11件。最小个体数为2(图二,20、24、26)。

3.麻雀(Passer montanus)

标本仅1件。最小个体数为1(图二,21)。

(五)哺乳动物类Mammalia

哺乳类动物标本共2298件,其中可鉴定种属的标本471件,只可鉴定部位的标本18件,碎骨1809件,详细统计见表二。

1.东北鼢鼠(Myospalax psilurus)

东北鼢鼠的下颌骨较粗壮,水平支外侧膨大,上升支向外倾斜。肱骨的三角肌粗隆特别突出(图三,2、6、7、9)。

2.大林姬鼠(Apodemus peninsulae)

大林姬鼠的胫骨较为纤细,胫骨嵴较为薄锐(图三,4、5、8)。

3.黄鼠(Citellus dauricus)

黄鼠下颌骨纤长,门齿细长,水平支外侧扁平,上升支冠状突非常尖锐(图三,3)。

4.鼠(Myomorpha)

鼠的股骨较为粗壮,骨体较长(图三,10)。

5.野兔(Lepus sinensis)

野兔下颌骨的喙突趋于消失,角突明显,无犬齿(图三,1、11、14)。

6.猫(Felinae sp.)

猫的桡骨较为纤细,桡骨头为椭圆形(图三,12、13)。

7.狗(Canis familiaris)

标本共计90件,约占哺乳类动物的19%,多保存完整(图四,1、3、4、7)。

8.家猪(Sus domestica)

标本共计59件,约占哺乳类动物的13%,受风化作用影响较小,破碎度较高(图四,2、5、6、8、9)。

根据罗运兵的研究,可以把M3的平均值作为区分家猪和野猪两个群体的标准,M3的平均值小于39毫米的猪群为家猪。尹家窝堡遗址出土的猪的第三臼齿的测量数据平均值为29.61毫米,远远小于标准值,可以判定为家猪。

家猪的年龄结构可以根据牙齿的萌出与磨损程度进行判断,参照国际通行的格兰特方法,即根据牙齿咬合面的牙质和珐琅质的图案确定牙齿萌出的磨损级别,对该遗址出土的保留有臼齿的家猪上、下颌骨进行统计,得到表三和表四数据。

从表中可以看出,尹家窝堡遗址的家猪主要有两个死亡年龄段,即18~24个月和9~14个月,第一个死亡年龄段是猪的出栏年龄,这个年龄段后,猪的身高和体重增长速度减慢,对饲养者来说,投入的回报率减少,所以会在这个年龄进行宰杀,获取肉食资源。第二个死亡年龄段家猪还未长成,由此推测该遗址居民畜养家猪,自给自足,并不依靠其他地区供应,因为如果是靠贸易交流获取家猪,其死亡年龄会集中在上市年龄。关于这个年龄段死亡的原因,笔者认为有二:一是可能为自然死亡导致;二是可能与尚未掌握阉割技术有关,这个年龄段的猪性成熟后影响生长,导致部分雄性被杀。

9.东北狍(Capreolus manchuricus)

标本仅2件,保存不完整(图五,6)。

10.羊(Caprinae sp.)

标本共75件,约占哺乳类动物的16%,其中山羊标本5件,绵羊15件。山羊的角心扁平;绵羊的角心截面呈半圆形。山羊的肩胛骨呈窄三角形,肩胛冈平直;绵羊的肩胛骨为宽三角形,肩胛冈向前倾斜(图五,1~5、7、8)。

11.黄牛(Bos taurus)

标本158件,数量最多,约占哺乳类动物的34%,但较为破碎,保存完整的骨骼较少(图五,9~14、16~20)。

12.野牛(Bison exodus)

仅发现2件,风化程度较重。根据以往的认识,中国东北地区的野牛主要生活在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而尹家窝堡遗址的年代为金代,根据晚期地层中可以发现早期遗物的考古地层学理论,推测这2件野牛标本可能是地层内遗物翻动而造成的干扰现象(图五,15)。

13.驴(Equus asinus)

标本7件。从形态上看驴的骨骼与马的相比较纤细、短小(图六,8)。

14.马(Equus caballus)

标本51件,约占哺乳类动物的11%。马的肩胛骨整体呈窄三角形,无肩峰,有肩臼切迹。股骨近端有第三转子,腘窝较深,内嵴膨大(图六,1~7、9~12)。

三、动物骨骼表面痕迹分析

尹家窝堡遗址2015年出土的动物骨骼表面痕迹是由三种外在作用形成的——自然力作用、动物作用以及人工作用。

(一)自然力作用形成的痕迹

自然力作用包括风力作用和植物根系腐蚀作用。该遗址的动物骨骼受风化影响较小,轻度风化的骨骼约占总数的84%,中度风化的约占14%,重度风化的仅占2%。受植物根系腐蚀作用影响的骨骼较多,约占总数的54%。

(二)动物作用形成的痕迹

有食肉动物啃咬痕迹的标本共计52处,多见于肩胛骨远端、尺骨近端和肱骨远端,这些部位多由骨松质构成,比较松软而且有营养,因此,食肉动物喜好啃咬这个部位。

(三)人工作用形成的痕迹

1.切割痕

发现切割痕57处,多见于肱骨、桡骨、股骨和髋骨上,主要目的:一是剔骨取肉,二是肢解动物。

2.划痕

发现划痕7处,多见于肩胛骨、肋骨和胸椎上,主要目的是剔骨取肉。

3.砍痕

发现砍痕47处,多见于颈椎、腰椎、肋骨和胫骨上,主要目的是肢解动物和截取骨料。

4.砸痕

发现砸痕128处,多见于肩胛骨、肱骨、股骨和胫骨上,推测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截骨取料和砸骨取髓。

5.锯痕

发现锯痕1处,见于股骨近端,目的是拆分骨体,进而取得骨料。

6.烧痕

发现烧痕17处,多见于肱骨、胫骨和距骨上,主要目的是充当燃料。

7.烤痕

发现烤痕5处,见于上颌骨、颈椎、尺骨和跖骨上,这些部位没有食用的必要,火烤的目的值得进一步研究。

四、出土蚌制品研究

(一)蚌刀

1.蚌刀类型

蚌刀共70件,根据其加工的方法,可分为A、B两型。

A型两侧被截断、形状规整的蚌刀,根据器身形状可分为以下两亚型:

Aa型:长方形蚌刀,22件。形状接近长方形,两侧被截断,有的背侧和腹侧有轻微的弧度,腹侧经过修理加工,为刃部。标本T0102②∶1,长69.25、宽34.72毫米(图七,1)。

Ab型:正方形蚌刀,11件。形状接近正方形,两侧被截断,腹侧做成刃部。标本TG1③∶15,长43.88、宽31.31毫米(图七,2);标本T0101②∶8,长32.42、宽30.55毫米(图七,4)。

B型一侧被截断,形状不规则的蚌刀,可分为以下三亚型。

Ba型:倒梯形蚌刀,18件。形状接近倒梯形,一侧被截断,另一侧形状不规整,腹侧被修理成刃部。标本H46①∶10,腹侧平直,可以看出使用痕迹,背侧略有残缺。长77.58、宽28.02毫米(图七,3)。

Bb型:半扇形蚌刀,14件。形状接近半扇形,一侧被截断,腹侧呈圆弧状,被加工成刃部。标本H80①∶1,长74.71、宽46.45毫米(图七,5)。

Bc型:不规则形蚌刀,5件。形状不规则,没有统一的规律,但仍以腹侧为刃部。标本T0101②∶2,形状类似伞形,长46.61、宽42.60毫米(图七,6)。

2.加工工艺流程

根据蚌刀上现存的痕迹,推测其加工流程可分为:选料—截料—修理三个步骤。选料多是选取背角无齿蚌的腹侧作为蚌刀的原料,截取时由于背角无齿蚌个体较大一般先截断一半,然后再截取其腹侧进一步加工。截取后的蚌刀,有时形状并不规整,甚至不方便使用,所以有的蚌刀会进行加工修理,修整成形状规整、方便使用的蚌器。

(二)蚌饰

蚌饰共3件,均有孔洞,用以穿绳系于胸前,起装饰作用。但穿孔的方式有所不同,1件为磨孔,2件为琢孔。

1.磨孔蚌饰

标本G1⑨∶X1,由圆顶珠蚌制成,形状不规则,其上有一个被磨出的圆孔,可明显看到打磨痕迹。长24.29、宽12.01、孔直径2.96毫米(图八,2)。

2.琢孔蚌饰

标本TG1①T0601∶1,由圆顶珠蚌制成,边缘有些残缺。背侧有一个从内侧向外琢出的圆孔。长39.41、宽19.16、孔直径3.05毫米(图八,1)。标本G1①∶3,由纵肋织纹螺制成,其上有一个从内侧向外琢出的圆孔,圆孔较小。长34.59、宽11.27、孔直径1.87毫米(图八,3)。

五、出土骨、角制品研究

(一)角制品

1.骨骰

1件。标本G1③∶X7,呈正方体,六面分别有1~6个小圆坑,保存完整,边长的最大长9.83、最小长8.67毫米(图九,7)。推测为鹿角制成,其加工流程为:在靠近角柄处,截取骨料并打磨成正方体,其上用尖锐的工具挖出代表数字的圆坑,挖孔所用的工具目前尚不清楚。

(二)骨制品

1.骨簪

4件。根据整体形状差异,可分为两种类型。

A型短粗型骨簪,2件。由哺乳动物的肋骨加工而成,其上仍留有骨密质的痕迹。标本H13①∶X5,一端尖锐,一端圆钝,仅打磨未抛光。长89.68、宽10.28毫米(图九,4)。标本H49①∶X2,仅剩骨簪尖端部分,打磨并抛光。长57.15、宽9.69毫米(图九,6)。

B型细长型骨簪,2件。也是由哺乳动物的肋骨加工而成。标本G1⑬∶X1,器身细窄,尖部锐利,后端呈扁尖状。长145.91、宽8.03毫米(图九,1)。标本G1⑫∶X1,仅存骨簪中间一小段,通体被打磨抛光。长24.19、宽7.99毫米(图九,5)。

2.骨吊坠

2件。标本TG1③∶1,呈楔形,推测由哺乳动物的蹄骨加工而成,截取后对两端打磨、抛光,再在一端进行钻孔,做成吊坠。长44.85、宽16.70毫米(图九,2)。标本H24①∶X2,呈半环形,在对穿孔处断裂,推测由羊或狍子的桡骨加工而成。长17.59、宽14.60毫米(图九,3)。

六、结语

(一)遗址居民的肉食结构复原

通过对尹家窝堡遗址出土的各类动物骨骼最小个体数统计,可知其中鱼类和哺乳动物类所占比例最大,分别为34%和31%,其次为软体动物类,约占22%,鸟类动物所占比例最少,仅占4%。利用最小个体数,可以对遗址出土动物所能提供的肉量进行估算,由于软体动物类和鱼类虽然最小个体数所占比例较大,但个体较小,净肉率较低,所以在此不作统计。计算后得出该遗址动物所能提供的总肉量约2261.428千克。其中家猪提供的肉量最多,占总肉量的31.58%;紧随其后的为马和黄牛,分别占28.19%和27.64%;鸟类所占比例极小,仅为0.39%。由此可以推测,该遗址的居民主要的肉食消费对象为家猪、黄牛和马,将驴和羊作为次要肉食来源,狩猎的动物麻雀、野兔和狍较少食用。

(二)遗址居民的生业模式和生活方式

通过对最小个体数的统计和肉食结构的复原,可以看出该遗址居民主要畜养的家畜有猪、牛、马、羊和犬。从出土的大量家猪骨骼和一件用于捣米的石臼来看,该遗址可能已有农业的存在,居民过着定居生活,同时畜牧业兼有之,用于补充肉食资源和提供皮具,遗址中发现多个陶网坠,器形规整,精致小巧,从遗址临近泡子的地理位置来看,当时的渔猎经济应较为发达,渔猎活动频繁且受到重视,生业模式多样。

遗址出土了较多手工业制品,出土的70件蚌刀主要为直刃和凸刃,体积小巧,单手使用较为方便,推测其用途为肢解动物、剥皮剔肉和加工食物等。从出土的蚌饰、骨簪和骨吊坠来看,遗址居民已熟练掌握了割锯、磨制、抛光和穿孔技术,并具有一定的审美情趣,遗址还出土一件骨骰,为娱乐之用,推测该遗址居民的生活水平较高。

此外遗址还发现了3件纵肋织纹螺,2件无人工痕迹,1件被砸孔做成装饰品。纵肋织纹螺是海螺的一种,分布于中国北方沿海地区,在该遗址发现有两种可能,一是沿海地区的人携带纵肋织纹螺来到该遗址参与贸易活动,二是该遗址的居民去沿海地区带回了纵肋织纹螺,由这两种推测可以看出该遗址对外有丰富的交流贸易活动。

(三)生态环境

尹家窝堡遗址是一个古代制盐的生活遗址,在选址时选择邻近新荒泡,所以出土了较多的软体动物类和鱼类骨骼,此外出土的野生动物还包括野兔和狍子,野兔多生活在有水源有树木的混交林内,狍子栖于山坡小树林中。根据以上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再考虑到现今遗址位于耕地与盐碱地相接的地理位置,可以推测尹家窝堡遗址所在地区的古环境相比现在更加温暖湿润,以沼泽湿地为主要的生态景观,附近有森林、灌丛环绕,生态环境较现在更为优越。

基金项目:本文为吉林省文物局委托项目“吉林大安后套木嘎遗址考古工作规划”(357121741444)、吉林大学“GIS支持下的吉林省古代聚落历时态考察”(450060522161)、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5ZDB055)“吉林大安后套木嘎遗址的发掘与综合研究”研究成果。

(作者:梁琪瑶 吉林大学文学院考古学系硕士研究生;陈全家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教授;Pauline Sebillaud ( 史宝琳)  吉林大学文学院考古学系讲师;王立新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教授  原文刊于《北方文物》2018年第1期 此处省略注释,完整版请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

峨堡古城遗址介绍 - 峨堡古城遗址公园

1. 峨堡古城遗址介绍

青海最舒服的五大古城古镇,分别是:丹噶尔古城、贵德古城、结古镇、隆务古镇、峨堡古城。

2. 峨堡古城遗址公园

我是动车到的西宁,然后再包车溜达的青海,算是半个自驾吧。

青海的路线是西宁(清真大寺、北禅寺、莫家街、南山公园)→达坂山观景台→景阳岭垭口→门源→扁都口→峨堡古城→张掖→阿柔大寺→祁连山→卓尔山→青海湖(宿黑马河乡)看日出→茶卡盐湖→青海湖看日落→青海贵德黄河口→西宁(塔尔寺、水井巷、

3. 峨堡古城简介

首先要推荐的就是祁连山草原,然后峨堡古城遗址,最后是祁连山国际滑雪场。

1,祁连山下被人誉为“人间仙境”,我首先推荐的景区就是是祁连山草原。有一首很有名的民谣“青海青,黄河黄,更有那滔滔的金沙江。雪浩浩,山苍苍,祁连山下好牧场。”描写的就是祁连山草原。在广袤无垠的草原上行走,亲身感受这种壮观场面,会令人心旷神怡。

2,如果时间充裕的话,还可以去祁连山大草原峨堡镇边上峨堡古城遗址。很不错的地方,解放军曾到过这里,现在还建了一个古堡遗址博物馆。最重要的是门票免费,有时间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3,最后要推荐的是祁连山国际滑雪场。对于资深滑雪者来算这就是最美妙的滑雪场之一,对于初学者来说这里也是比较好训练的场地,只有一条赛道,场内的餐品比较单调,雪圈值得一玩。是冬季旅游的一个好去处,玩的开心,还可以运动,一举两得。需要提前一天预定,淡旺季门票价格会有浮动,不会超过两百元。

图为祁连山风景区

4. 峨堡古城遗址介绍资料

祁连山风景区是集森林、草原、冰川为一体的自然生态旅游区,位于?>牛心山的西北部,距祁连县城约十公里,著名景点有石林、祁连山等。

景区特色

由来

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的地方,称为雪线,一般而言,冰天雪地,万物绝迹。然而,祁连山的雪线之上,常常会出现逆反的生物奇观。在浅雪的山层之中,有名为雪山草甸植物的蘑菇状蚕缀,还有珍贵的药材——高山雪莲,以及一种生长在风蚀的岩石下的雪山草。因此,雪莲、蚕缀、雪山草又合称为祁连山雪线上的“岁寒三友”。

共5张

祁连山风景区

气候特点

祁连山的四季从来不甚分明,春不象春,夏不象夏。所谓“祁连六月雪”,就是祁连山气候和自然景观的写照。

景区特色

1987年被批准为国家级自然生态保护区,是集森林、草原、冰川为一体的自然生态旅游区,拥有原始森林1万公顷、高山草原3万公顷、现代冰川10平方公里。沿途有骊 靬古城、蛤蟆泉、娘娘泉、炒铁台、照子洼等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是集观光、休闲、娱乐、度假、避暑为一体的旅游胜地。从沟口至照子洼、王八郎崖,包括整个河沟林业站面积,约15平方公里,有原始森林、雪山冰川、高山草原,珍奇动植物。开辟各种中草药集中生长的园区一百草园,以供观赏和种植,开僻一处野生动物园、有马鹿、林麝、岩羊、雪鸡、苍鹰、黄鹊等数十余种珍奇动物,以供观赏,在景区入口处建一个100个床位的度假饭店及餐饮设施。

5. 峨堡古城百度百科

峨堡海拔高度是4000多米。

峨堡镇,隶属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地处县境东部,宁张公路与祁峨公路的交会处,东南与阿柔乡夏季草场毗连,南接默勒镇,西连阿柔乡,北靠走廊南山与甘肃民乐县接壤。区域面积1165.45平方千米。2018年,户籍人口366 0人。

6. 祁连峨堡古城遗址简介

门源飞机场就是祁连民用机场,祁连机场选址于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峨堡镇黄草沟村,距离门源县城直线距离38公里,公路里程44公里。

机场中心点标高3152.4米,为国内4C直线机场,设计机型为A319、B737-700等C类高原机型。占地约217.6公顷,计划建设3000平方米航站楼,一条3400×45米跑道,配套建设空管、供油、供电、供水等相关设施,总投资11.7418亿元。

祁连机场总体规划为:近期规划目标年为2025年,远期为2045年。预测近期目标年旅客吞吐量18万人次,年货邮吞吐量400吨,年飞机起降2368架次。

7. 祁连县峨堡古城介绍

1.湟源丹噶尔古城 ,被誉为 “海藏咽喉”、“茶马商都”。有“海藏咽喉”等称号。

2.贵德古城,是青海省乃至西北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极少数古城之一。

3.隆务古镇,具有“西域胜景”之称

4.古鄯镇 是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辖镇,境内有“七里药泉”旅游胜地。

5.青海南部重镇结古镇 是玉树藏族自治州的首府。“结古”在藏语中是“货物集散地”的意思。

6.峨堡古城位于祁连县峨堡镇

7.永安古城 不但是门源县、也是青海省迄今为止所发现保存最完整的古城。

8.官亭古镇 其境内喇家遗址、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土族“纳顿”等人文景观自不必多言。

9.浩门古城

澧县城头山遗址公园(澧县城头山遗址介绍)

澧县城头山旅游景区游客一年多少

20万。城头山旅游景区位于澧县城头山镇,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根据文旅广体局统计,平均一年游客在20万人,综合收入471.592万元。景区包括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城头山“七彩稻城”和城头山特色小镇三大部分。

城头山遗址保护办法

之一条 为了加强城头山遗址保护,继承和弘扬历史文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湖南省文物保护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城头山遗址保护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城头山遗址,是指位于澧县行政区域内的城头山古城遗址及其历史文化遗迹遗存,包括古城垣、居址、祭坛、窑址、墓葬、稻田、护城河等遗迹遗存和附属文物。

城头山遗址实行保护区管理制度,保护区包括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重点保护区为护城河外缘线之内的区域;一般保护区为护城河外缘线向外延伸50米的区域;建设控制地带东、北向为护城河外缘线向外延伸400米的区域,南至宝宁村灌渠,西至张大公路东侧。

城头山遗址保护坚持“原址保护、科学规划、依法管理、合理利用”的原则,保持城头山遗址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第三条 市人民 *** 加强对城头山遗址保护工作的领导; 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城头山遗址保护工作的监督、指导和协调。

澧县人民 *** 全面负责城头山遗址的保护、建设、管理及科普教育等工作,加强管理机构和专业队伍建设;县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城头山遗址的监督管理,可以委托城头山遗址保护管理机构(以下简称遗址保护管理机构)实施相关行政处罚;规划、住建、环保、公安等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城头山遗址的保护工作。

遗址保护管理机构具体负责城头山遗址日常保护、管理和利用等工作。遗址保护区所在的镇人民 *** 及村(居)民委员会协助做好遗址保护管理工作,对村(居)民开展宣传教育。第四条 城头山遗址保护工作应当遵循《湖南省澧县城头山古文化遗址总体保护规划》(以下简称保护规划)要求,纳入市、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并与旅游、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相衔接。

澧县人民 *** 应当按照保护规划要求,组织编制城头山遗址保护详细规划。

保护规划及详细规划不得擅自修改;确需修改的,应当依法报批。第五条 遗址保护管理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澧县财政预算。需要市财政给予支持的,可以从全市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专项资金中予以安排。

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以捐赠、资助等方式参与城头山遗址保护。第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检举和制止破坏、损毁城头山遗址的行为。

对城头山遗址保护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由澧县人民 *** 给予表彰、奖励。第七条 澧县人民 *** 应当根据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要求公布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的范围,设置保护标志和界桩,作出标志说明。第八条 澧县人民 *** 应当加强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和公园内遗址、生态、环境、资源等方面的保护和利用。

遗址保护管理机构应当加强对遗址保护区内林木植被、田园水系的维护和管理。在保护区内进行绿化活动,应当符合保护规划要求。

城头山遗址保护区内的林木、草卉,除保护需要外不得釆伐、移除。第九条  头山遗址保护区内已有的建筑物、构筑物,符合保护规划要求的,应当依法予以保留;不符合保护规划要求、危及遗址安全的,由澧县人民 *** 责令限期治理或者依法组织改建、搬迁。第十条 在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工程建设的,设计方案应当征求遗址保护管理机构的意见,再按法定程序报批。

在一般保护区和重点保护区内不得进行与遗址保护无关的工程建设或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因特殊情况需要进行工程建设或作业的,按前款规定办理报批手续。

遗址保护区内的建设工程体量、高度、色调、风格等应当符合保护规划要求,不得影响和破坏遗址风貌。第十一条 在城头山遗址保护区和澧县人民 *** 依法划定的文物埋藏区内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应当依法履行报批手续,并向澧县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和遗址保护管理机构报告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结果。发现文物应当依法予以处理。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私自发掘遗址保护区内地下埋藏的遗迹遗存和附属文物。第十二条 城头山遗址保护区内发掘出土的文物应当建立藏品档案,并分别报市、县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对发掘出土的可移动文物进行有效保护、展示利用。

澧县城头山古文化遗址可以带宠物狗进入吗

澧县城头山古文化遗址不可以带宠物狗进入。澧县城头山古文化遗址的规定是禁止携带猫、狗等宠物(持证的导盲犬除外)进入,所以澧县城头山古文化遗址不可以带宠物狗进入。城头山古文化遗址,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澧县,是中国南方史前大溪文化至石家河文化时期的遗址,也是迄今中国唯一发现时代最早、文物最丰富、保护最完整的古城遗址,被誉为“中国最早的城市”。

常德十大景点之澧县城头山旅游景区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景,更有不一样的特色。常德位于湖南,常德米粉是常德的独特风味小吃,因为它已经历史悠久了。而在我看来常德更为诱惑是常德别具特色的风景。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跟着 城市文化 一起来了解下常德十大景点之澧县城头山旅游景区。

澧县城头山旅游景区

城头山旅游景区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位于湖南省澧县县城西北10公里的城头山镇。包括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澧阳平原史前遗址博物馆、城头山农业大观园和城头山风情小镇四大部分。一期依托城头山古城遗址,以文物保护展示为基础,兴建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澧阳平原史前遗址博物馆。二期以保护和诠释稻作农耕文明为主要特色,形成一个以旅游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示范农业、体验农业为主要内容的农业大观园。城头山风情小镇依托城头山镇打造一个旅游景区的风情小镇和整个景区的服务配套功能集散地。

景区总体目标是建成5A级国家旅游景区,打造世界级文化遗址旅游目的地。城头山旅游景区是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相结合的文化旅游项目。景区以古城文化、稻作文化、祭祀文化为灵魂,将遗址景观和周边生态环境、建筑景观等要素结合起来,按照旅游“六要素”的要求,配套一系列体验产品、休闲项目、生态景观,形成完整的游憩体系。景区地址:湖南省常德市……

1991年10月,经国家批准,何介钧领队开启了11年之久的城头山考古大发掘。在一次发掘中,考古专家在城头山遗址之一期城墙上发现一个灰坑,从里面出土大量陶器及炭化木。经碳14测定,陶器有超过6000年历史,也就是说城头山古城始建于6000年前,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古城。

如今,城头山古文化遗址公园基本落成,开始向社会试开放。在城头山 家4A级旅游景区揭牌后,澧县首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宣告诞生。目前,城头山旅游景区正加紧第二阶段建设,将建成5A级国家旅游景区,打造世界级文化遗址旅游目的地。

城头山旅游景区将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相结合,以古城文化、稻作文化、祭祀文化为灵魂,将遗址景观和周边生态环境、建筑景观等要素结合起来,按照旅游“六要素”的要求,配套一系列体验产品、休闲项目、生态景观,形成完整的游憩体系。景区主要分为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澧阳平原史前遗址博物馆、城头山农业大观园和城头山风情小镇四大部分。

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依托城头山古城遗址修建,全面展示6000多年前城头山先民夯土筑成的中国最早城市遗址,城内发掘出制陶、生活居住、墓葬、稻田灌溉、祭祀等遗迹。公园占地面积662亩,分布入园门楼、游 *** 务中心、题字碑景点、南门生态广场及环护城河景观带等景点,是城头山旅游景区核心板块。

而澧阳平原史前遗址博物馆则展示以整个澧阳平原长达几十万年的史前人类遗存为基本背景,以城头山遗址为“龙头”的澧阳平原史前遗址群所代表的中国南方璀璨的古文明。作为城头山旅游景区内的标志性建筑,建筑面积8500平方米,内设艺术大厅、基本文物陈列馆、临时展览馆、多媒体演示厅等。

为了丰富游客的旅行体验,还将以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核心,以稻作文化为主线,集旅游农业、观光农业、示范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为一体打造农业观光园,规划面积5000余亩。规化建成的现代农业观光园、稻田彩绘园、农耕体验园、稻田酒店等八大版块,让游客对农耕生活有更加直观的体验。

城头山属于哪个省哪个市

城头山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澧县,

城头山遗址距今六千多年,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古城址,1979年被发现,自1991年起,城头山遗址经历15次考古发掘,出土文物一万六千多件,发掘出6300多年前的水稻田、6100多年前的城墙,以及浓缩了岁月沉淀的丰富陶器。城头山古城遗址博物馆是公园的标志性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