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古寺

下古寺

下古寺(含上古寺)(崇州市)

保护范围:以现围墙为界。

建设控制地带:从外墙起,四周均至20米处为界。

光影变幻下的古寺之美

本组片子使用华为P10手机拍摄于6月10日(星期天)傍晚。

风穴寺位于汝州市东北9公里的中岳嵩山少室山南麓风穴山中。近几年,随着汝州城市框架的拉大,沿云禅大道二十分钟即可到达风穴寺山门。加之免收门票和停车费等诸多惠民措施的实施,风穴寺及周边已成为汝州市民休闲健身的重要场所。对于摄影爱好者来说,用镜头展现千年古寺的美景,也更为方便快捷。

摄影是光与影的艺术。善用光与影,在古建摄影中能创造出完全不同的画面效果。几年来,在风穴寺的拍摄实践中,我深深的领悟到,古建作品中有了光与影,就有了灵性、有了灵魂,才更能体现古寺之美。自认为,光影变幻下的风穴之美主要体现在厚重古建、岁月沧桑、斑斓色彩、禅意弥漫和布局匠心等方面。

厚重古建风穴寺现存唐至清历代建筑14O余间;拥有唐塔、宋钟、金殿三大国宝和中国第三大塔林。寺内现存有明代汉白玉石佛缅甸送的佛像及明代嘉靖年间石佛30余尊、木雕佛像7尊。寺内碑碣林立,或记事、或题咏,楷、草、隶、篆风格迥异,存有唐代的尼陀罗咒、宋代的经幢、元代的塔铭。诸多的建筑遗存,为中国建筑史上留下厚重的实物资料,被古建专家誉为中国的古建博物院。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岁月沧桑 风穴寺始建于东汉初平元年(西元190年),毁于董卓之乱,重建于北魏,距今有1800余年的历史,是中国最古老的佛寺之一,历史上曾名为香积寺、千峰寺、白云寺,北魏重建寺院时,更名为"风穴寺",一直沿用至今。无论是古朴秀丽的唐七祖塔、还是厚重壮观的宋悬钟阁;无论是斑驳陆离的雕饰,还是古朴沧桑的碑碣;无论是构造精巧的斗拱,还是破败残缺的外墙屋檐,都能于其中品味到历史的回声和岁月的沧桑,与古人进行精神的沟通。摄影的魅力,在时间的长河中,愈发明显。

斑斓色彩 寺庙建筑虽然不似皇家建筑那样的金碧辉煌,但红黄绿的主色调则分布于古寺的各式建筑、装饰及物件之上:红墙绿瓦、阁楼塔身、五脊六兽、帷幔、蒲团、袈裟、木鱼、灯笼......在摄影中,有了光才有了色,而光与色的搭配又能产生耳目一新的效果。光映照在这些物件之上,更显庄重、明艳、和谐、均衡,无不体现一种色彩的美感。

禅意弥漫百度百科上解释,禅意指禅心,清静寂定的心境。寺庙本身就是禅修之地,置身其中,仔细观察,细细品味,禅意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墙头的小草、房顶的瓦松,塔身上的白鸽、屋檐下的麻雀,墙角的狻猊、殿内的油灯,晨钟暮鼓、木鱼声声......在光的映射下,一种极简宁静的色调氛围,用自然流露的情绪把这种视觉美感充分的表达出来了,这不就是禅意摄影的意境吗?

布局匠心风穴寺虽是北方寺院,却不沿中轴线布局,而是依山就势而建,具六福地之称。风穴寺的左右和后面有九座山峰似九龙环绕,谓之深山藏古寺。寺内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分布其中,曲径通幽处,颇有点南国寺院的韵味。纵观风穴寺的整个布局,建筑错落有致、青山绿水相伴,光影交错之间,独具美感。

焦作太行山下造店清真古寺

造店清真寺太行山山阳古城西南郊的清真古寺之一,早在公元1931年(民国20年)前后,造店村仍称为"造甲店"。公元1999年被《中国文物报》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01年6月,府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交通便利四通八达,村北是宽阔平坦的新济公路,村南是直达山西郑焦晋高速公路,村西是焦温速公路,村东与全国十大考古文化遗址(公元1999年被《中国文物报》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01年6月,府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商周时代的府城为邻.这里距离繁华的焦作市区仅仅有几公里的路程

古往今来,在这片土地上居住着一代代信仰伊斯兰虔诚的穆斯林同胞。(现在全村全部是穆斯林)。 他们以虔诚的信仰,坚强的意志,宽阔的胸怀,勤劳的精神和善良的品质,扎根在这边肥沃的土地上。在悠久的岁月里,为了生存,为了发展,为了敷衍,为了交流同时也为了他们人生精神需要------他们兴建了清真寺,穆斯林的心脏跳动起来了。 据史籍记载: 早在公元1931年(民国20年)前后,造店村仍称为"造甲店"。 在 《修武县志》、《河内县志》书中,均记载有: 此村古有一条通往怀庆府(今沁阳)、怀宁(今修武县)东西官家大道。周武王伐纣,清代皇帝康熙、乾隆月山,都经过此村。据传说:早因在此官路上,开设了留住过客的店铺,并给官家造甲(即武官和士兵的服装),因而取名为"造甲店"。解放前后,因公路改至村北二里处,原官路过往行人渐稀,不再被多数人关注,人们简便口语,造甲店变成"造店"了。 处在半丘陵地区的造店,现属于朱村公社(中站区府城办事处)所辖,北与店后,(因在造甲店北而取名)为邻,东与古雍城、府城接界,南与北敬村相望,西与南朱村接界。全村均为回民,解放初期,曾是"回族自治乡";造店(造甲店)舍建筑呈东西走向.官道由村西延伸到村的东北角.村西头有一座清真寺.寺门口有客栈.饭铺,当年生意兴隆.村东北角有几个大的车马店,过往行人在此住宿,当年山西人来河南做生意,或河南.山东一带的人到山西拉煤,这里是必经之路.

造甲店原系修武县管辖,在1950年归焦作管辖后改名造店. 此村北古有一条北起太行山,南入运河的季节性的大石河,据史籍所载;公元1900年夏秋时节,山洪暴发,造甲店和府城一带"平地三尺余"。 造店村和清真寺的历史渊源,可靠的资料是几块[文革]中幸免遇难的碑记,古迹、文物等已荡然无存了。曹家立于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的《增创清真寺大殿碑记》载"经云:吾教以礼拜为本,而礼拜以地址为先。余村之清真寺,数百年来风剥雨蚀,殿宇业已秃坏,且生齿日繁,斋穆之日,人稠地狭,前途几难进步。余先父子正公,先兄仪斋公尝倡此举,惜和者寡,又为村事所阻年事限,以至停议迄今。曹风扬风梧二兄弟又与村中诸君子商议再三。约言,余家创大殿五间,其他(它)工程村人共修。于是余兄弟率子孙共创此殿。又于其他(它)秃坏者补之茸之。岂敢谓继先志述先事,亦聊为提倡。庶免地址狭镒,而报主恩千万一也,时值工竣,勒诸石珉,以重不朽云。杨老阿訇泰贞督工......文中"数百年来"之说始于何代?

据造店曹家后世孙曹守经于明朝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立碑石记载,曹高(始)祖曹公相传于明成化晚{初}期二十年(大约1485年左右)自山西洪洞县迁徙来定居是也,迄今已传十九代了;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山西洪洞县回族人曹太荣一家四口迁到焦作造甲店(造店),成为焦作(怀庆府)一带最早的伊斯兰教信徒之一居住地.

清顺治六年(1649年)清朝政府为防止回回人民的反抗,将山西洪洞县、在此之后的几百年中.沁阳大郎寨、孟县桑坡、博爱县阳邑等地的一部分回回农民迁入焦作造甲店。在此之后的几百年中,博爱大新庄、武陟小麻村、王李庄、圪垱店、老德寨、辉县甘肃的一些回民农民也相继迁入造甲店(造店).(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到朱棣永乐十四年(1416),近50年间,这样大规模的移民,前后竟有18次!涉及8000余姓氏,上万个家族,包括汉、蒙、回三大民族。)造店村中望族马家氏庆祥、庆和兄弟二人于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为其始祖母所立碑石刻有:"高祖有尧公,原籍河内县大郎寨,早逝世,高祖母丁孺人母子五人迁居于此,云云。"时间大约于清康熙四十五年---五十二年间(约公元1706----1713年),迄今已传人十二代了。

相传村中拜家最先定居造店。故而推测,造店清真寺始建于明代成化末年至明弘治初期(约1490年左右)。据《修武县志》载:造甲店村在1931年时,有222户,男性680人,女性596人,共1276人。村上有姓马、曹、丁、闪、买、沙等姓,其中姓曹的已传18代,35户,328人,此姓是由山西洪洞迁来的,后迁至武陟丁(王)理庄、沁阳城西关、清化镇西关(今博爱县)等地;姓马者,已传8代,83户,642人,是由沁阳县大郎寨迁来的。现在,全村已有829户,4175人,耕地2740亩。

造甲店原系修武县管辖,在1950年归焦作管辖后改名造店.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造店有穆斯林,到公元2008年以有616年的历史了.在616年的历史长河发展中有最初的一家四口人到现在的穆斯林有8000左右!自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众所周知,大凡有一定数量的穆斯林在某地定居,他们就马上把创建清真寺事宜提到议事日程,穆斯林就在各地修建清真寺可以说是当作自己的当外务之急,同样也是一种普遍规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可以说凡是有回回或其他各族穆斯林居住的村镇都有清真寺,当然(造甲店)造店也不例外. 为了礼拜和与信仰息息相关的事务,在明朝初期,造店曾建与一座清真寺,当时仅有寺房三间,只能容纳十几个教徒做礼拜.随着穆斯林的人数的增加,在明代万历五年(公元1577),时任教长的程文荣阿訇、社首马文斌、曹风周主持下在造店西又建一座清真寺,当时已初具规模.公元1916年,在教长杨太贞阿訇的主持下,对清真寺又进行大规模的扩建,扩建后的清真寺占地八亩,有房屋96间,约1700平方米。后又经例任教长扩建,基本形成了现在的格式.

公元1982年清真寺进行大规模的扩建,到1995年清真寺的建筑全部结束. 公元2008年清真寺又进行了大规模的翻修和大殿的整修.在2008年的斋月前全部结束。

“一片瓦”下藏古寺丨永泰方广岩

透过秋日薄薄的云雾

方广岩

就禅坐在葛岭镇逶迤的青山之中

在古与今的交界

光与影的边缘

点化每一个来客

方广岩鼎盛的香火

漫长了许多个春秋

至今依然繁盛

回望那些过往的日子

来来去去的人实在太多

但方广岩都记得

从景区门口拾级而上,这是一条保存完好的古松道,道旁翠柏葱茏、古松林立,一路上可以看到很多粗壮的古松,据说已经有150年的树龄。

拾起一份青莲的心情,徜徉在有1400多级的登山古道上。看秋叶点缀枝头,闻松香撩拨鼻息。

途中还可以见到许多摩崖石刻,其中不乏徐熥、陈景亮、陈衍、龚易图、林如楚、林纾等名家的。

走约40分钟,在山腰的一处转角观景平台,向上眺望,就可看到方广岩寺庙。层峦叠嶂、林荫蔽日中,几座红色的寺庙建筑呈现在眼前,这些寺庙都建在悬崖峭壁间的一个开口洞中,有一半的建筑孤悬于洞外,似空中楼阁。

方广岩又叫一片瓦,庞大的身躯为岩下的天空撑起一个天然的洞穴,被人们形象地称为一石遮天,在它蔽护下的岩洞就是方广洞,有“广寒洞天”的美称。

就岩藏洞,洞中藏寺,堪称天下奇绝。昔日建寺的匠人,巧妙地利用自然条件,倚山凭岩,倚岩立寺,倚洞构思,倚壁飞檐,顺势架构,别具匠心。

走进方广洞,时光也跟着穿梭了。相信再劳碌繁忙的身心,也能在这座洞穴即是寺、寺即是山的庙宇中获得安闲。这里没有寻常古寺的呆板,而是多了几分轻盈的灵动。站在这片悬空的土地上,无需想象,就能在香火缭绕中体会净土庄严的意味。

禅静的世界,寂静幽远;佛光澄澈中,静享安闲。暮秋时分,柔和的阳光镶满惬意,静静地徜徉其间,心也变得清宁安然。

在千变万化的时代里,方广岩为永泰增添了清幽俊雅的模样。包容万物,养育一方绿色。无论何时,都有一种让人瞬间安静心怀敬畏的力量。也许正因为它的存在,我们的世界才变得不那么躁动。

来源:福建永泰县旅游总公司

编辑:严智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