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陵南兆域

皇陵南兆域

皇陵南兆域位于偃师市高龙镇、大口乡、顾县镇和伊滨区庞村镇、寇店镇、李村镇。

概况:东汉王朝共建造了12座帝陵,其中有11座分布在洛阳附近。5座帝陵坐落在汉魏故城西北的邙山上, 东汉 河南省另外6座帝陵坐落在汉魏故城东南的万安山麓,这就是东汉帝陵的邙山和洛南两大陵区。洛南东汉帝陵区葬有明帝(显节陵)、章帝(敬陵)、和帝(慎陵)、殇帝(康陵)、质帝(静陵)、桓帝(宣陵)6位皇帝。如今这些陵区内墓冢林立,基本保存着皇陵气势恢宏、肃穆威严的原貌。

河南洛阳 东汉帝陵南兆域陵墓

根据《帝王世纪》《后汉书》等史料记载,东汉帝陵是分成两个区的,也就是洛阳北陵区和洛阳南陵区,这里的洛阳,不是指现在的洛阳市,而是位于白马寺东的汉魏洛阳城。洛阳北陵区位于黄河以南的邙山,洛阳南陵区位于洛河以南的岳摊翟镇一带。最早对东汉及其他邙山帝王陵做出考证和标注的,清朝乾隆年间的洛阳知县龚松林先生,就没有搞清这一点,将原本位于南陵区的帝陵标志在邙山的汉陵前,显然是不对的,所以龚松林的碑刻是不可信的。

史料记载,在洛阳北墓区总共有五座帝陵,分别是汉光武帝原陵,汉安帝恭陵,汉顺帝宪陵,汉冲帝怀陵和汉灵帝文陵。其他的汉明帝显节陵,汉章帝敬陵,汉和帝慎陵,汉殇帝康陵,汉质帝静陵和汉桓帝宣陵均位于洛水南的南墓区。东汉皇陵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十七公里、孟津县偃师市交会处的汉魏故城附近。东汉十四帝,除汉献帝刘协葬在河南省许昌曹魏故城的张潘乡古城村、北乡侯刘懿早卒和少帝刘辩被董卓所废未建陵外,其他十一帝均葬在洛阳汉魏故城东南和东北两大陵区。其中,东南陵区有汉明帝刘庄的显节陵、汉章帝刘褡的敬陵、汉和帝刘肇的慎陵、汉殇帝刘隆的康陵(在慎陵中)、汉质帝刘瓒的静陵、汉桓帝刘志的宣陵共六帝六陵。东汉南皇陵陵区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市大口、高龙、寇店乡一带。东北陵区有光武帝刘秀的原陵、安帝刘祜的恭陵、顺帝刘保的宪、冲帝刘炳的怀陵、灵帝刘宏的文陵,共五帝五陵。陵区均位于今洛阳市孟津县境内的北邙山上。东汉皇陵从选址、布局到地宫建制基本上承袭西汉

东汉王朝是我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所以,东汉皇陵在陵寝建筑、丧葬礼仪、祭祀祖先等方面也有所改变,这些改变,对后代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东汉帝王陵墓从东汉第二代皇帝汉明帝刘庄开始,就分成了南北两大陵区,北陵区位于黄河以南的邙山之上,也就是今天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送庄镇,三十里铺,刘家井,东山头,护庄一带。这里分布了五座东汉帝陵。而另一个陵区,在考古界和学术界一直存在重大的争议,也就是所谓的洛河以南的南陵区,这里分布了汉明帝刘庄显节陵,汉章帝刘炟敬陵,汉和帝刘肇慎陵,汉殇帝刘隆康陵,汉质帝刘瓒静陵,以及汉桓帝刘志宣陵。

但是这六座皇陵,和这个陵区,至迟在清朝就已经失考,乾隆朝洛阳县令龚松林,在考证东汉帝陵位置的时候,索性把东汉十一座皇陵,全部认定在邙山之上,所以今天在邙山不少的坟墓前,都可以看到龚松林老前辈立的东汉帝陵碑,只可惜基本都是谬误的。根据《帝王世纪》和《后汉书》记载,汉明帝永平十四年,为自己选定了陵墓的位置。“帝初作寿陵,制令流水而已,石椁广一丈二尺,长二丈五尺,无得起坟(《东观记》曰:“陵东北作庑,长三丈五步出外为小厨,裁足祠祀。”)。万年之後,扫地而祭”,陵墓的位置,“:“故富寿亭也,西北去雒阳三十七里。”这一记载表明,汉明帝选择陵墓位置的初衷,和他父亲汉光武帝是一样的,第一是薄葬,第二是葬于大河附近,既然父亲选择了黄河之南,那汉明帝就选择了洛河之南。其后五代天子,均把陵墓选择在此附近,和汉明帝陵距离不过数里远罢了。

这个地名早已失考,不过从汉光武帝葬于临平亭南可以类推得知,富寿亭就是洛河之南的一个地方。因为《帝王世纪》一书,成书于西晋,所以这里的里就是晋里。从汉魏洛阳城的南门,青阳门为圆心画弧,晋37里所在的位置,大致在今河南省偃师市高龙镇高崖村,火神凹村,白草坡村一代,这与之前学者所大致认定的,东汉帝陵南区位于今洛河之南翟镇,岳滩一带的论述有一定出入,但是大体范围不差。

2009年和2010年,河南省考古队在这一地区的考古中,有了重大发现,分别在白草坡村发现了一个封土已平,但是陵园,建筑遗址可见的东汉帝陵陵园,墓葬规模和邙山五陵类似。以及在火神凹村,发现了陪葬东汉帝陵的东汉开国名臣张禹的墓碑。这一地区遍布着大大小小的汉冢,虽然没有发现象邙山五陵一般高大的坟丘,但是这里是东汉帝陵南兆域的论点,应该是有依据的。

高坟累累 巨冢绵绵:寻访洛阳东汉南兆域帝陵

东汉总共有十二位帝王,五位皇帝葬于汉洛阳城北的北邙山上,称为“邙山陵墓群”;六位皇帝葬于汉洛阳城南的伊河南岸,称为“洛南东汉帝陵”或“南兆域”。2017年12月30日下午,我和家人开车专门来到洛南东汉帝陵区,先后寻访多座帝陵级别的墓葬——

根据文献的记载:明帝的显节陵、章帝的敬陵、和帝的慎陵、殇帝的康陵、质帝的静陵、桓帝的宣陵都在洛南东汉帝陵区内。但是,由于文献记载的简略,加上人为和自然的破坏,东汉南兆域内星罗棋布的帝王陵墓,已经难以“对号入座”了。这里高坟累累,四处巨冢连绵,可惜没有人知道下面埋的是谁?

因此,虽然我多次前往北邙山上的东汉帝陵,但是对南兆域内的“无名冢”没有任何兴趣,直到阅读了王竹林和赵振华所写的《东汉南兆域皇陵初步研究》一文,才勾起本人前往南兆域一游的兴趣。在这篇论文中,作者不仅考证了每一座帝陵的具体位置,而且形象地绘制出这些帝陵的分布图。于是,我按图索骥,利用一下午的时间,到达了所有六座帝陵区。

“洛南东汉帝陵”已经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布于偃师市的庞村镇、寇店镇、大口乡、高龙镇、顾县镇等地。接下来,我按照自己的游览顺序,为大家展现——

1、明帝刘庄显节陵

汉明帝刘庄是入葬南兆域的第一位皇帝,所以占据这里最尊贵的位置。过去人们误将北邙山上的“大汉冢”当做汉明帝的显节陵,如今已经证明那里是汉安帝刘祜的恭陵,那么真正的显节陵在哪里呢?

在寇店镇李家村周围,可以到十余座墓冢,它们以李家村西南的大冢为中心,南至寇店村,北至九贤村。根据文献记载和堪舆学理论,这里位于东汉南兆域最显赫的位置,结合入葬此地的帝王世系,初步判断为汉明帝显节陵及明德马皇后和陪葬大臣的陵区,但无法确定哪一座是真正的显节陵。

我们开车自北向南进入李家村,周围的田野被民房遮挡得严严实实,沿着公路向西离开村庄,一座大墓隐隐约约地出现在房屋的包围之中。在十字路口,顺着新修的公路向北,一座低矮的墓冢出现在路边,我登上这座墓冢,向东眺望那座大墓,周围实在没有靠近那里的路,于是我拍下一张照片就匆忙离开了。

2、桓帝刘志宣陵

桓帝刘志是东汉第十位帝王,乃章帝的曾孙,辈分高于质帝,所以没有从葬于质帝,在南兆域内另辟陵区。有人认为北邙山上刘家井村的大冢是桓帝宣陵,清代的龚松林立碑于此,但是其实根本没有依据。真正的宣陵在哪里呢?

在大口乡经周村和周寨村之间有一片墓冢群,周寨村正南的一座墓冢,长约56米,宽约55米,高约12.5米,外观呈覆斗形,顶部边长约24米。它是这一片区域里,规模最大的墓冢,周围环绕着多座小冢,显然是一个独立的帝陵区。参考周围其他帝陵的位置,这里与它们相去甚远,所以可能是宣陵的陵区。

离开显节陵的陵区,我们前往南面山中的水泉石窟一游,随后继续寻访东汉帝陵。到达经周村向北,路边可以看到一些小墓冢。绕过宁村之后,宣陵就出现在路西侧的田野中,东南边还有一座不小的墓冢,在广阔的田野里相互辉映。

3、章帝刘炟敬陵

章帝刘炟是东汉第三位皇帝,乃汉明帝刘庄第五子,共在位十四年,三十三岁驾崩。过去人们将北邙山上的“二汉冢”误认为是汉章帝的敬陵,如今已经证明那里是汉顺帝的宪陵,那么真正的敬陵在哪里呢?

在南兆域的显节陵东北,白草坡村南侧一公里处有一座巨大的汉冢,东西长约96米,南北宽约93米,高约10.5米。作为汉明帝之子,汉章帝死后应该埋葬父亲陵墓的旁边,所以这座墓冢很有可能是汉章帝的敬陵。

离开宣陵之后,在周寨休息了一会儿,才继续向西寻访帝陵。路边不时可以看到规模较大的墓冢,由于介于宣陵和敬陵之间,所以很难区分属于哪座陵区,有一些甚至可以堪比帝王陵墓。但是,当白草坡的大墓出现在道路左侧时,我还是被深深地震撼了!它是我此行见到气势最宏大的一座帝陵,周围被一圈围栏环绕,傲然矗立于田野之中。

4、和帝刘肇慎陵 殇帝刘隆康陵

和帝刘肇是东汉第四位皇帝,乃汉章帝第四子,在位共十七年,二十七岁驾崩。过去人们把北邙山上的“三汉冢”当做汉和帝的慎陵,如今已经证明那里是汉冲帝的怀陵,那么真正的慎陵在哪里呢?

在庞村镇新彭店以东,高楼镇火神凹以西,高崖村以南,阎楼村以北,分布着大大小小十余座土冢。1993年,在这里发掘的一座西晋墓葬中,出土一件东汉张禹的墓碑。他是汉和帝和殇帝时期的名臣,碑文中写道:“度宅成阳,左陵之滨。”有学者据此认为这里东西比邻的两座大墓,分别是汉和帝的慎陵和汉殇帝的康陵。

在《后汉书·孝和孝殇帝纪》中记载:延平元年“三月甲申,葬孝和皇帝于慎陵”,李贤注曰:“在洛阳东南三十里”。如今,这里西北距离汉代洛阳城约12.5公里,与文献中的记载范围相当,所以慎陵应该就在此范围内。

殇帝刘隆是东汉第五位皇帝,乃汉和帝刘肇的少子,登基时才满百天,刚刚一岁就夭折。在《后汉书·孝和孝殇帝纪》中记载:延平元年九月“丙寅,葬孝殇皇帝于康陵”,李贤注曰:“陵在慎陵茔中庚位。”也就是说,康陵紧挨着慎陵,并且在它的东北方向。

四点多赶到阎楼村,太阳已经缓慢西下,由于村中的道路狭窄,加上高压电线、铁路高架和高速公路的阻隔,实在没有时间靠近墓冢。于是,只能在207国道的路边,远远眺望这对父子皇帝的陵墓,墓冢规模并不大,夕阳中顿感凄凉。

5、质帝刘缵静陵

质帝刘缵是东汉第九位皇帝,汉章帝刘炟的玄孙,渤海孝王刘鸿之子,八岁即皇帝位,九岁便被毒死。质帝和冲帝同辈,无法从葬冲帝,所以质帝又埋入南兆域内。但是,他的静陵到底在哪里呢?

高龙乡逯寨村西南,有一座高大的墓冢,北面紧邻310国道,当地人称“架子冢”。北侧约60米处,还有一座较小的墓冢,当地人称“太子冢”,应为前者的陪葬墓。《帝王世纪》中记载:静陵“在洛阳东,去洛阳三十二里。”这里距离汉洛阳城13.4公里,与文献中的记载基本吻合。

此次寻访东汉帝陵,最后一站来到静陵,这里紧邻公路,交通非常方便。静陵的外观呈覆斗形,南北长约86米,东西长约64米,高约10米。至此,洛南东汉帝陵的几大陵区,我就基本全部到达了!

我手捧着《东汉南兆域皇陵初步研究》,在洛南东汉帝陵区风风火火地跑了几个小时,虽然到达文中标注的所有帝陵,但不得不承认:这篇文章确实已经过时了!

2006年至2007年之间,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和偃师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曾经对洛南东汉陵区进行调查、勘探和发掘。他们在白草坡村东北发现一座被夷平的大型封土墓,以及规模宏大的帝陵陵园,证明这里可能是一位帝王的陵墓。

对所谓的“慎陵”和“康陵”进行考古勘探之后,发现这里的七座封土墓规模小,与帝王级别的陵墓相差较大。除此之外,它们集中在一个相对狭小的范围内,应该是东汉时期流行的家族墓地,真正的慎陵和康陵可能在白草坡周围的大墓中。

尽管如此,这篇《东汉南兆域皇陵初步研究》还是有很大的价值。它不仅对洛南东汉帝陵区内的墓冢进行系统梳理,而且将以往的研究成果进行高度总结,尤其是对每一个帝陵区进行考察和绘图,成为开启东汉南兆域皇陵研究的一把钥匙。

江南最大皇家陵园宋六陵

“”

投稿

编辑 | 趙英雄

绍兴市正围绕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宋六陵谋划申报考古遗址公园。目前,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浙江省、绍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已对宋六陵二号陵园遗址进行考古发掘,这意味着宋六陵考古工作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绍兴,一座没有围城的博物馆。这座城市里,大禹文化、古越文化、南宋文化、阳明文化汇集于此。800多年前,宋高宗为她赐名,绍兴城市地位空前提升,从此成为南宋政治、文化核心圈中重要的一环,迎来了辉煌璀璨的发展。这一切的渊源,都要从位于绍兴市越城区富盛镇的宋六陵说起。

宋六陵与绍兴 一场偶然的邂逅

宋六陵是南宋的皇家陵园,它和绍兴的缘分,却是一场偶然的邂逅。

“把它称作南宋皇陵更加准确。”浙江省考古研究所水下考古中心主任、副研究员李晖达,主持宋六陵考古发掘工作。他介绍,宋六陵里实际上埋葬着宋朝徽宗、高宗、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度宗在内的七位皇帝,以及北宋哲宗元祐 皇后 孟后陵在内的七座皇后陵。元朝后,后人参照南宋皇帝的排序,把宋徽宗排除在外,称六陵。作为江南地区现存最大的帝后陵园,每一座陵都是一座历史博物馆,神秘的地宫令无数人遐想。

《宋六陵图》据《康熙会稽县志》附图

第一位入葬宋六陵的主人并不是皇帝,而是元祐皇后。元祐皇后又称孟皇后,原是北宋哲宗的正宫,后被废。公元1127年,宋高宗赵构在应天府登基建立南宋。孟皇后以前朝皇后之尊垂帘听政,给予了宋高宗极大的支持,为高宗帝位的合法性奠定了基础。

绍兴元年(1131年),孟皇后长眠绍兴。为了能够将来回葬北宋皇陵,孟皇后留下遗诏,入葬一切从简,于是便就近葬在了绍兴。宋金议和后,宋高宗将迎回的宋徽宗灵柩“临时下葬”在此。绍兴正式成为了南宋皇陵所在。孟皇后“偶然”逝世于绍兴,才有了后来的宋六陵,成全了绍兴的一段千古风流。

专属南宋王朝的攒宫

绍兴市柯桥博物馆内收藏着一块宋宁宗赵扩永茂陵的残碑,墓碑残长120厘米、宽60厘米、厚11厘米。其上用楷书阴刻着“皇帝永茂陵”五个字。是难得一见的宋六陵带字文物。

“这块墓碑是明朝重修宋六陵时设立的,南宋时全称应该是永茂陵攒宫。”李晖达介绍。

攒宫指的是古代帝后暂时存放灵柩的场所。虽然攒宫之说五代之时就已出现,但是大规模的攒宫历史上确是绝无仅有。为了向臣民表达收复中原的决心,皇室把南宋皇宫称为“行在”,绍兴宋陵称为“攒宫”。皇宫是暂住的,陵寝也是暂时的。虽然南宋的统治者很快就丧失了收复中原的决心,但是作为一种必要的政治姿态,行在和攒宫的称呼却从未改变。皇帝下葬时,也要求进行“薄葬”,以便有朝一日北返中原。本文转载自赵氏宗亲微信公众号,作者赵英雄。

为了体现“薄葬”,南宋攒宫会在局部布局中表现出刻意的“简单”。但这也只是在非常奢华的尺度下表现出来的“简单”。皇帝的灵柩会被安放在距离地面很浅的位置。北宋时,为了体现皇家尊荣,皇帝下葬后,墓上会垒砌华丽的陵台。而南宋时,只在浅土上盖起略显简单的“龟头屋”,方便后人“起棺搬家”。

宋高宗画像

孟皇后画像

南宋五位皇帝画像

发掘期间出土的建筑构件,

包括了迦陵频伽瓦饰、板瓦、筒瓦、各色莲花纹瓦当和火焰宝珠瓦饰。

遗址发掘初见成效

8年前,李晖达带着考古队伍来到富盛镇的这片茶园,开启了宋六陵实地考古的征程。考古队跑遍茶园,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地表调查。“这是考古工作最基本的步骤,历史的遗迹即使经过数百年,即便它被后人翻扰过,也还会在泥土里留下踪迹。”李晖达介绍。

一年后,考古团队通过局部勘测发现了地下残存的建筑迹象,确认了遗址所在。2018年,省、市考古研究所正式展开对宋六陵一号陵园的发掘。

好消息很快传来,一号陵园的大殿台基重见天日。不久,大殿内的柱网位置也很快被确定。“台基和柱网的发现使我们能够确认建筑的绝对位置,并通过对柱础 体量 和柱网关系等要素,更具体地了解南宋皇陵享殿的建筑结构和规模。”李晖达向记者解释发现的意义。

宋六陵的周围是风景秀丽的群山碧水

一号陵园的发掘基本确定了中轴线建筑(享殿)和园墙范围,探明了陵园内皇堂(墓穴)的具体位置,确认了建筑面积接近3600平方米。站在台基旁,李晖达遥想着它的恢弘。在完成了对一号陵园的整体发掘后,考古队对其进行了回填保护,一号陵园重归地下。

去年4月,宋六陵发掘又迎来重大突破。在一号陵园东侧约120米,考古人员发掘了一处规模更为宏大的宫殿建筑遗址。二号陵园遗址的考古发掘就此展开。

二号陵出土的建筑体量和保存状态都要超过一号陵。在遗址的正中心位置,考古人员发掘出一座面积将近六百六十平方米的大殿的完整殿基,长度30米,进深22米。大殿的外围用大型的条石包砌起来,大殿遗址有28个柱子柱坑,虽然柱子都损毁了,但柱网结构保存完整。

一座完整的宋代帝王陵寝一般分为上宫和下宫,如果2号陵是下宫,那在它的南面很可能保留着一个完整的上宫,如果能发现上宫,构成一座完整的南宋帝王陵寝,对宋六陵的保护研究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独一无二的南宋文化遗产

宋六陵作为江南最大的皇家陵园,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文物、旅游价值。

对宋六陵进行结构性复原,重现南宋皇陵的整体架构,是李晖达对宋六陵的最大期待。宋六陵的建造规制沿袭北宋,元代之后,明皇陵的建造规制便自成一派。

宋氏南迁,北方皇族将陵园的修建理念带到了南方。南宋时期,是宋人遵循“五音姓利法则”修建陵寝的最后一段历史。南宋之后,虽然明清时期陵寝的建筑结构并没有大的改变,但建造陵寝时的理念,布局、排位已截然不同。绍兴宋六陵既是北宋皇陵的延续,更是“五音姓利法则”的绝响。

其实,从宋宁宗的永茂陵开始,南宋皇帝的墓葬就迎来了大变革,从北方的五音墓地转变成了江南大墓,宋六陵的发掘研究,会将这段南北文化的融合史一卷卷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2018年,一号陵园的发掘成果被评为当年度浙江重要考古十大发现。而随着考古发掘的进一步深入,尘封已久的历史将会更多地展现在眼前。作为江南地区最大的 皇家 陵园,宋六陵不但是人们发思古之幽情的天下名陵,还是独一无二的南宋历史文化遗产。

宋六陵二号陵遗址

如今,2号陵的发掘仍在进行,经过专家对宋六陵遗址的保护与发掘,遥远的南宋谜题将会一步步地揭开神秘面纱。

这里